不惑不忧不惧读后感梁启超(做不忧不惧的自己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3-01 15:15: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做不忧不惧的自己读后感,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头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

不惑不忧不惧读后感梁启超(做不忧不惧的自己读后感)

做不忧不惧的自己读后感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头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
  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同聚一堂,令我感激得很。
  但有一件,还要请诸君原谅︰因为我一个月以来,都带着些病,勉强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长的讲演,恐怕有负诸君的期望哩。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
  诸君啊!我替你们总答一句吧︰“为的是学做人。”你在学校里头学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
  任凭你那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另一个问题。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份,这三部份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知、仁、勇。
  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知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导人不惑,情育要教导人不忧,意育要教导人不惧。
  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须有遇事能判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了,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虾蟆贪嘴。
  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著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
  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这点常识还不够。
  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
  他们积了无数经验,发见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学识。
  例如我想做农吗?怎样的改良土壤,怎样的改良种子,怎样的防御水罕、病虫‥‥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
  做工、做商‥‥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我想做财政家吗?何等租税可以生出何样结果,何种公债可以生出何样结果‥‥等等,都是前人经验有得成为学识的。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他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教育家、军事家‥‥等等,都各各有他的专门学识,也是如此。
  我们在高等以上学校所求得的知识,就是这一类。
  但专靠这种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印板的。
  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著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
  所以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这种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
  第一件,要把我们向来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练他,叫他变成细密而且踏实;那么,无论遇着如何繁难的事,一定可以彻头彻尾想清楚他的条理,自然不至于惑了。
  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
  以上所说常识、学识和总体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样才能不忧呢?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呢?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道中国先哲的人生观是怎么样。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用都包在里头。“仁”到底是什么,很难用言语来说明。勉强下个解释,可以说是︰“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意思说是人格完成就叫做“仁”。
  但我们要知道︰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见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出来。所以“仁”字从二人,郑康成解他做“相人偶”。
  总而言之,要彼我交感互发,成为一体,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所以我们若不讲人格主义,那便无话可说;讲到这个主义,当然归宿到普遍人格。
  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是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
  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仁者”。然则这种“仁者”为什么会不忧呢?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一曰忧得失。
  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干”而终“未济”;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不做便连一寸两寸都不往前挪,那可真失败了。
  “仁者”看透这种道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换一方面来看,他们又信得过凡事不会成功的;几万里路挪了一两寸,算成功吗?
  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而为之。”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成败可说呢?
  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呢?
  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的画出这一部分是我的,那一部分是人家的,然则那里有东西可以为我所得?
  既已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亦没有东西为我所失。
  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
  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还有什么得失可忧呢?
  总而言之,有了这种人生观,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
  这是最高的情感教育,目的是教人做到“仁者不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呢?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是属于意志方面的事。
  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很丰富的知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很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
  然则意志怎样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
  孟子曰︰“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之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俗词说得好︰“生平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
  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著。
  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论语说︰“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链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
  总之,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为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到刚强极难。一个人有了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
  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能恢复自由。
  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嗜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人了。
  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我老实告诉诸君吧,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一个人。但是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刻做磨练意志的工夫不可。
  意志磨练得到家,自然是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藏头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人做到“勇者不惧”。
  我们拿这三件事作做人的标准,请诸君想想,我自己现在做到那一件?那一件稍为有一点把握?倘若连一件都不能做到,连一点把握也没有,嗳哟!那可真危险了,你将来做人恐怕就做不成!
  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
  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确实一点儿也没有。
  这种“贩卖智识杂货店”的教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是令人不寒而栗!
  现在这种教育,一时又改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
  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想法自救,没有人能救你呀!
  诸君啊!你千万不要以为得些片断的知识就是算有学问呀!
  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吧︰你如果做一个人,知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越多越坏。
  你不信吗?试想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
  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知识的呀,还是没有知识的呢?
  诸君须知道啊!这些人,当十几年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厉,天真烂缦,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田地呀?
  屈原说的︰“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见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厌、所恨的人,就是前车之鉴了。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边的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你怀疑、沉闷,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的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会惧。这都是你的知、情、意未经修养、磨练,所以还未成个人。
  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那么学校之外,当然有许多学问,读一卷经,翻一部史,到处都可以发见诸君的良师呀!
  诸君啊!醒醒吧!养定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27日在苏州学生联合会讲演。原载1923年1月15日《晨报副镌》,选自:夏晓虹编:《梁启超文选》(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481-487页。)

做不忧不惧的自己读后感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诸君!我在南京讲学将近三个月了。这边苏州学界里头有好几回写信邀我,可惜我在南京是天天有功课的,不能分身前来。
  今天到这里,能够和全城各校诸君同聚一堂,令我感激得很。
  但有一件,还要请诸君原谅︰因为我一个月以来,都带着些病,勉强支持,今天不能作很长的讲演,恐怕有负诸君的期望哩。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辞的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
  诸君啊!我替你们总答一句吧︰“为的是学做人。”你在学校里头学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
  任凭你那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另一个问题。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份,这三部份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知、仁、勇。
  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知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导人不惑,情育要教导人不忧,意育要教导人不惧。
  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的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知识;再进一步,还须有遇事能判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了,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虾蟆贪嘴。
  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著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算命去解决。
  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中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仅有这点常识还不够。
  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职业也并不是我一人破天荒去做,从前已经许多人做过。
  他们积了无数经验,发见出好些原理、原则,这就是专门学识。我打算做这项职业,就应该有这项专门学识。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感悟是什么?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意思是: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有仁爱心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产生害怕的心理。

此语出自《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注意事项: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读《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书的封面写着:力透时空的演讲。

这本书是摘取了众多近代文学大家的演讲稿,而书名则是来自梁启超的演进题目,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时移境迁,浮光掠影。

他们的文字,穿越时空,抚慰你我,引领前行 。

的确,梁启超(1873-1929),胡适(1891-1962),钱穆(1895-1990),老舍(1899-1996),沈从文(1902-1988),丰子恺(1898-1975),章太炎(1869-1936),林语堂(1895-1976),泰戈尔(1861-1941),鲁讯(1881-1936),陶行之(1891-1946),最年轻的汪曾祺(1920-1997),可能也只有汪曾祺亲眼看到了中国的飞速的发展,其它人只能在不安分的年代闭上了双眼。

这些作者中肯定熟知鲁讯、老舍、梁启超、胡适的,他们都是上学时课本中反复出现,前两个因为文学,后两个因为轰轰烈烈的改革,沈从文《边城》的是看过的,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湘西的小镇和那个美丽淳朴的姑娘,丰子恺、泰戈尔是听过的,只是听过而已,《飞鸟集》、《新月集》好像经常能看到,但不曾读过,章太炎是在学中国报业史上提到过,办了一些报纸,其它的人都不曾知道了。

书的一篇题目便是胡适《为什么读书》?

我也在问自己,现在为什么读书,开拓眼界、显得有学问,还是提升自己,还是自己也根本说不清。读书要读到有乐而无苦,是善于发现书中的乐趣,使书中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书是一种智慧的传承,如果读死书,死读书,知识点与点之间不能窜联,不能运用到生活中去,那读不如不读,读了很容易成为书呆子的。

钱穆说当知人生有了好的高的境界,他做人自会多情趣,觉得快活舒适。他提到一本《六祖坛经》,这也是鬼脚七也极力推荐的,有机会拜读一下。作者还拿诗举例,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中鸣。

这的确是一种境界:下雨了,宅旁果树上,一个个熟透了的果子掉了下来,可以听到“扑”‘扑”的声音,草堆里小青虫经着雨潜进窗户来了,在灯下唧唧地鸣叫着,这是一个萧瑟幽静的山中雨夜,诗中没有提到人,但比提到人更有意境。很多诗并不是什么人随随便便就能写得出来的,没有他的胸襟,怎能有他笔墨,字从心中来。

章太炎说到:“在少年时代,偶然说几句大话,将来偶然成功,那些执笔先生就称他为少年大志”。的确,这句话放到当下也的确适用,年青人有冲劲,发几句感慨很正常,成功后不但自己吹嘘自己有鸿鹄之志,连一些旁观者也都羡慕的五体投地,直接把这些人吹向了天,却不知他的成功很可能来自于投机取巧,他的心灵甚至还不如一些小学生,所以啊,理性的看待一些名人,人成了名,他自己说的话已多半不是真的了。

林语堂好像在参加一婚礼,他的稿子是和婚姻有关的,在那个年代,他就提到了要给每个人独处的空间,不要让他变你的监犯,而你变成他的狱卒,是多么精辟啊。

林语堂还在另一篇稿子中论说中国文化精神,中国民族之特征,在于执中,不在于偏倚,在于近人之常情,不在于玄虚理想。中华民族有自己的信仰与文化,和平安定的中庸之道,而非一些人云亦云的没有信仰,而是深入骨髓的,根深蒂固的。

汪曾祺提到一首民歌,

赤脚双双来插田,

低头看见水中天。

行行插得齐齐整,

退步原来是向前。

“退步原来是向前”多么有趣的哲理呢,如果能把这小小的诗句结合到生活当中去,一定受益良多。

鲁讯说: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

是啊,就像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很多没有感同身受,有的却是变本加厉,所以啊,一定要告诫自己,且勿成为那种人。
本文标题: 不惑不忧不惧读后感梁启超(做不忧不惧的自己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50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少先队读后感150字手抄报(我爱少先队手抄报内容)鲸歌读后感100字(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鲸》主要内容 理解课题 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