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战役读后感200(观电影《三大战役》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5-10 04:12: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三大战役电影观后感200字青春,是一朵娇艳的花,永不凋谢;青春,是炽热的骄阳,永挂天边;青春,是一首壮烈的赞歌,永远回旋于心房。《青春之歌》通过...

三大战役读后感200(观电影《三大战役》有感)

三大战役电影观后感200字

青春,是一朵娇艳的花,永不凋谢;青春,是炽热的骄阳,永挂天边;青春,是一首壮烈的赞歌,永远回旋于心房。《青春之歌》通过青年知识分子林道静的成长和进步来反映了一场历史大风暴,展现了从“九·一八”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青年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我们作为热血青年,更加应该把握青春,学会成长。人,总是要一天天长大的,任何人都回避不了这个事实。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成长起来的,它需要我们的勇气。现在的青年学生,不少人害怕长大,不想长大。只是一味地玩世不恭,遇到什么事情都找父母,求朋友,而自己就根本什么都不去想怕辛苦,怕麻烦,怕失败,怕承担,怕劳累,怕责任……他们习惯了让别人安排好一切,走被别人设计的人生,迷迷糊糊,并自以为顺理成章、盲目地一路走下去。林道静虽然有着悲惨的命运,但他却一直与命运作斗争,无论是多大的困难,都没有将林道静击倒。面对后母对她的刻薄;官僚特务一次次的苦苦相逼;余敬唐的欺诈;爱人余永泽的懦弱、自私、迂腐和专制,他并没有委曲求全,为保生命过安逸、舒适的生活。我真的很佩服她的勇气,她的刚毅和那一颗勇于面对生活中不幸的心。成长,确实需要勇气,需要承担,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之一,是不可逃避的,就让我们勇敢地站起来吧!虽然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迷失,迷惘,但是从中会得到教训、教育,林道静正是这样,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在我们青春时期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增长知识的同时多累积生活阅历。学着去面对,学着在逆境中生存,学着在困境中磨练心志,逐渐成熟。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那是我们一代代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取来的,他们用鲜血谱写新的历史,他们用鲜血浇灌大地,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勇于扛上历史的重任,把自己的生命与祖国母亲的关怀下茁壮地成长起来的精神。林道静那充满坎坷、充满荆棘的,但又丰富多彩的人生随着她一步步成长,一步步成熟,这也是党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写照。我们青年一代要勇于成长,善于成长,牢记革命精神!

《三大战役》观后感

速度~~~~~~要快作文,600字左右!!!!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敌人黄伯韬兵团,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000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击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全歼敌第十二兵团于双堆集地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生俘副总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平津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确定的对平、津、张实行围而不打或割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张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任务,使敌人失去南逃或西窜的可能,造成了解放军从容歼敌的态势。第二阶段从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歼灭新保安之敌两个师,接着歼灭由张家口突围之敌七个师,并于1月14日总攻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生俘敌警备司令陈长捷。第三阶段从1月16日至31日,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有力地促进下,经过谈判,傅作义率部25万余人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人民群众胜利地完成了与敌主力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共进行了142天,歼灭敌人173个师,共计154万多人。连同在此期间其他地区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计歼敌182万人。这意味着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已被消灭殆尽。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观后感

历史总在重复,可如何将前人的思考转为为我们的阶梯?带着这个疑问我用心观看了大决战三部曲。整个电影中要求演员神形俱似,情节高度还原,力求让观众能更多更全面的了解这段不朽的历史。这精心拍摄的鸿篇巨制无疑值得我们反复观看用心揣摩,这里不仅充满着战争的智慧,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电影集中突出地展现了各战役中的谋划布局、节点难点、人物性格等,使整个战役过程引人入胜,使人在各个方面均能有所得。当我从紧张激烈的指挥博弈和血雨腥风的拼死沙场中走出来后,仿佛经受了一遍战争的洗礼,这场精神盛宴使我受益匪浅。主要的收获有策略和管理两个方面的。

战略规划方面,蒋介石从一开始就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了毛主席的意识上而并非战场本身,领导人的意识偏差就构成了最大的被动导向,致使国民党军整体缺乏进攻性和主观能动性。解放军虽然没有那么多机动装备,但是进攻意识、自主的运动战水平明显在对手之上,每次都能占据主动权。

反观解放军,最先开始的辽沈战役本身就是共产党在权衡后做出的最有利于我方,最易掌控主动权的战略选择结果。开了一个好头后,后面环环相扣。在各个战役中先打哪,何时打,敌我双方都有谁会参与等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主动权都牢牢的把控在解放军手中。在把控好战役节奏的同时,解放军领导人也始终注重思想意识的把控,这一点在辽沈战役中是否先攻打锦州的问题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毛主席尊重前线将领建议,但强调“不要强调困难,没有那么一回事”,要求强调突出所采取行动在主观意识选择方面的主动性。上行下效,这一举措的影响是积极深远的。

战役的部署和指挥对于战役的胜败至关重要,即主动权的把控主要体现在部署和指挥上。当然主动权的获得关键在于凡事要想在前头,需要熟练的知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作为基础。 当林彪熟练的部署任务时,地图了然于胸,纵、军、师从容安排,对于敌情的敏锐判断才使得形势在可控的范围内向好发展。还比如“以乱制乱”、“边汇报边部署”、“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等策略的运用这些都并不是只要有掌控和主动的意识就能做出的决定。

共识管理,是执行力管理的基础。毛主席等领导人从建立革命根据地,到战俘和敌营首领思想动员,再到与各将领的实时电报沟通等一系列的措施统一了思想,构成了共识下的强大合力。

毛主席说过: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电影也通过多处细节描述展现了这一事实。比如我军战士修战壕时,老百姓挑来了嫁妆木箱当挡板,一位大婶还将自己的头巾围在了一名小战士颈上。还有一个情节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运着物资去前线,在荒郊野外遇到敌机轰炸,好多老百姓的亲人都被炸死,活着的人戴孝帽穿孝衣继续行进的坚定步伐和义无反顾的神情和背影深深的感染了我。

淮海战役敌我双方的兵力是80万对60万,但543万支前民工,担负起了各种战争物资的运输和伤员救助转运工作。有了广发人民的支援,我方的作战能力成倍提高。主要得益于我党我军的政策对人民有利,并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取得了人民的理解、支持和帮助是战役取胜的基本保障。国民党则显得失去了民心,将自己摆在一个过高的位置上,又怎能和人民达成一致呢。

对于敌方所做的共识管理在大决战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千军万马的作用,比如敌军一个师长叛变就可导致整个兵团陷入重围,可导致整个城市快速解放,可导致整个战役形势拨云见日。较为突出的事例为平津战役中傅作义的女儿就是共产党,围着父亲做了大量工作,傅作义的朋友马占山也在跟共产党接触,最后说服傅作义。

通过此次学习吴克华将军率领的四纵守塔山的过程我可能会忘记,但这种使命拼搏精神已永远的刻在了我的心里;塔山守卫战在整个战役中的重要性原因我可能会忘记,但“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的目标大局管控意识将永远指导着我;整个三大战役的过程我可能会忘记,这其中所承载的精神和智慧价值将永远的指引着我。

平津战役纪念馆观后感200字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七年级去实践和学习,地点是平津战役纪念馆。
进入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纪念馆主体建筑雄伟挺拔、气势磅礴,既蕴含中国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审美风格。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镶嵌在展馆的巨大牌楼式眉额上,为纪念馆增添了光彩和神韵。
进入大厅正中央的铸铜雕像便是《走向胜利》,表现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的领袖风采。
我们首先进入的是‘多维演示馆’——座位像个圆盘,可以转,周围是栩栩如生的战士雕塑,全景式超大屏幕环球电影,非常有气势。通过电影,我知道了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经过三个阶段,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看完电影,我们又进入了‘英烈业绩厅’——陈列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其他领导同志的题词;介绍了平津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事迹;展出了大量英烈所用物品。
看到了这些,我有些感动,烈士们的努力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更要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摘自散文吧作文网,谢谢。

平津战役观后感378字

平津战役观后感378字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平津,北平和天津,一个被誉为拥有
无穷文化历史底蕴的六朝古都,
一个是北方经济中心,
及战后产生的
“北平方式”

“天津方式”
,一切的一切即注定了它的不平凡,注定它将被历史铭记。本着对
历史的求真求实、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与尊重之心,我们参观了平津战役纪念馆。

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积淀了多少封尘的记忆,
伴随着纪念馆,
我们拾起了关
于平津战役的那颗沙砾。

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
1948

11

29
日至
1949

1

31
日,由
林彪、
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
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
一。
平津战役历时
64
天,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52
万余人,
基本上解放了华
北全境。在绥远,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经过相当时间,在董其武率
领下于
1949

9
月通电起义,接受改编。这样,对今后如何解决国民党军队便
有了北平式即和平解放,
天津式即坚决消灭,
绥远式即先打后和平改编三种方式。

位于天津红桥区的平津战役纪念馆,是一座全面介绍平津战役的现代化展
馆。纪念馆口,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平津战役纪念馆”七个金色大字熠熠生
辉,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不自觉地想起那段峥嵘岁月。

走进大厅,即是纪念馆序厅。大厅正中央是由中共中央毛泽东、刘少奇、朱
德、周恩来、任弼时组成的铸铜雕像《走向胜利》
,五位领袖款款走来,目光坚
定,举手投足间无不透漏出对革命必胜的信念。环周巨幅壁画《胜利交响诗》反
映了东北、华北两大区军民英勇奋战、夺取战役胜利的宏大场面。置身其中,思
绪也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无数英雄先烈前赴后继,
这是怎样一种大无畏
的精神?

纪念馆由战役决策、战役实施、人民支前、伟大胜利、英烈业绩等五个部分
组成。通过
2500
余件文物和多媒体、电动沙盘等各种现代展示手段,客观、公
正、全面地反映了平津战役的历史全过程。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东北野战军第
8
纵队秘书处处长韩辰使用的菜盒,
小得不及现在饭盒的六分之一。
但就是凭着伟
大的信念,克服了千险万难,实现了伟大胜利。都市的现代与繁华全部退去,而
枪炮声却在耳边轰鸣,
冒着炮火奋勇向前的革命战士们身影在眼前窜动,
血染的
军旗依然飘扬——接着便是热血沸腾,恍惚间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本文标题: 三大战役读后感200(观电影《三大战役》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35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八百字初中作文(初中读后感作文800字素材)有关文明书的读后感(《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