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成长的服务者读后感(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20 16:57: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

做学生成长的服务者读后感(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1

  只有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教育不是按设定的同一个模子对所有人进行塑造,不是把一些知识灌进孩子稚嫩的头脑。教育是通过某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感悟到真理,而不是把所谓的真理强加给他们。我们就应该让他们受到真正的教育,而不应仅仅是对他们进行说教。教育过程是一个培养人、开发人的过程。“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对学生作无原则的迁就和迎合,它是由教育自身的规律和时代发展到今天的需要所决定的。就教育自身的规律来说,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适合学生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不能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一步一步的开掘和充分的体现,那么,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就会成为一桩差事,成为一种负担,厌弃学习,厌弃老师。

  我们不能埋怨教育的差异,应该研究差异。学生存在差异是必然的,学生是有情感的,有心理需求,有尊重的需要,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工作中一直以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关键是在课堂上,如临春风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只要学生喜欢还愁纪律学习上不去,的确我们不能埋怨学生的差异,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从理论上梳理,全世界的教法分三类:第一类是讲授课堂,用教师的一讲到底来完成知识传授。第二类为合作课堂,即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经过启发以后,学生仍然存疑的,这个时候才让教师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第三类课堂,对于相同年龄的人,因为他们智力上的差异不是给他一模一样的教育,而是给他合适的教育,这种提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叫做差异教学或者说差异课堂。

  结合自身合作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在小组活动中,虽然采取了小组成员课堂发言积分单并规定组长最多只能发言两次。这样一来小组要拿高分主要靠其他成员的参与,调动了全组积极性。但个别学生由于本身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积极参与活动的各环节。因此还需要教师更细致及时的辅导和帮助,加强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师生形成合力,共同进步提高。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2

  前段时间读了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静心体会,有几点尤其让人深思。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针对自身的实际,我觉得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己:

   一、学习:

  实现自我超越。未来的教师应当成为学习型的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学内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并以积极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艺指导学生学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观念、充实知识、掌握方法,在客观审视现实的同时不断超越自我。

   二、实践:

  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的假设、成见,甚至图像、印象。在教育工作中,它影响着个人如何对待外在客观世界,如何采取行动,决定自己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什么时候做,到底怎样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自觉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反思、研究、创新中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三、培训:

  建立共同愿景。教师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专业发展。为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与新课程培训,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培训目标的达成休戚相关,自觉地把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和培训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加快角色转变,改进工作方式,始终实现专业提升。

   四、合作:

  整合团体智慧。团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教师要实现共同愿景,就必须通过合作来发挥团体智慧。在合作中,每一个教师都可以自由交谈,并且要在思想碰撞中发现别人的远见,发现有碍团体发展的消极因素,进而通过发挥集体的智慧优势来加以解决。

   五、研究:

  学会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掌握问题整体运作的本质,以提升组织整体运作的群体智力。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学会系统思考、科学研究,从宏观视角动态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及时吸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密切关注、深刻洞察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渐变,用系统的、发展的、鼓励的眼光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冯校长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在三尺讲台上,我们同样可以品味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3

  本学期学校组织学习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讲座:《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收获很多: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需要胆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课堂变革和课程建设。

  一是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很多人赞美老师的工作,把教师比作是辛勤的园丁。然而,我却不喜欢这样的比喻,也觉得这种比喻并不恰当。园丁的工作是把花园里的参差不齐的'草本修剪得规规整整,千篇一律。难道教师所做的工作也是把有个性的学生给调教得千篇一律?那是扼杀天性,也是教育的失败。教师的眼里既要有牛顿,爱因斯坦,也要容得下平凡的清洁工人,因为社会需要多方位的人才。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阶段落后,经过努力赶上。允许学生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这一切的参差不齐,才是教育的正常现象,因为教师并不是克隆专家。

  二是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认为“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所以,教师对每个孩子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更是如此。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还有一句话这样说:“讽刺和谩骂可使天才变白痴,鼓励和赞美可使白痴变天才。”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赞美评价。

  三是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让分数说了算,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令人遗憾。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4

  泰戈尔说过“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一直以来自己非常信奉这句话,而冯恩洪老师的书《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我更深刻体会了这句话。假期中虽然继续教育很快考完了,但自己又把这本书从头读了一遍,静心体会,有几点尤其让人深思。

   一、实实在在做教育

  与快乐同行,从教师到校长。想要让学生尊敬你,就要走入学生的心中,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轨迹。对学生应该严而有爱、严而有序、严而有方、严而有格。因此帮助学生用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卓越不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也不代表全面优秀。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比学会学问更重要,高等教育主要是学会做学问,学会做文明人,学会做现代人,学会做社会主义人,学会做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这一切都要从小处做起,能够反映人的品位的主要是细节。

   二、学生的发展

  一直以来,对于学生的发展我们都听熟了“全面发展”这个词儿,自己也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着,奋斗着,但同时也迷茫着:让每个孩子都全面发展,我们真的能做到吗?看看眼前为学习而累的孩子们,有时真的觉得他们好可怜呀!但自己却不敢有半点的疏忽,害怕因为自己的疏忽造成孩子一辈子的落后,为了“全面发展”这面旗帜,我们在痛苦地努力着。

  冯教授的一席话终于解开了我心头的一块沉重的石头:国家提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一代人的全面发展加一个人的最近发展区强势智慧发展。做教师的我们,是不是有了新的方向?让我们一起去挖掘、去发现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强势发展区吧!

   三、比分数更重要的

  差异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优秀的教育不是排斥差异的教育,而是适应差异的教育。我们必须清醒地承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另外,学生是有激情的,他们是有感情需求的。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我们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上你这个语文老师。同时,学生是有有待释放的潜在能量的,而他们也是渴望成功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让70%的学生领到奖状,让他们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自己的肯定,从而更好地、更自信地发展自己。三尺讲台上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每个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我想,这就是素质教育的真谛吧,如果真的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5

  在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中提到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教师怎样做到以生为本呢?有的教师从早到晚的泡在学校甚至教室里,一发现问题就提醒学生,他认为这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结果学生并不认同。我们提倡终身学习,但是长久的压抑状态的学习会造成许多仇视学习的现象。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呢?冯恩洪提到让学生感动,让学生从自身起见,不好意思不这样做。这样的动力来源于自身。有位教育家说,有时宽恕所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要强烈得多。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促使他自身逐渐增长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激起他们进行自我谴责,自我教育。而这种自我谴责、自我教育比别人的谴责教育更为有力。

  如果教师一味的“严格”和“高压”,过分夸大学生的错误,动不动责骂学生甚至不允许学生犯错,要求学生“必须如何”、“禁止怎样”。势必会抹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就会迁怒于教师,拒绝改正自己的错误,进而产生对抗情绪,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针对不同学生针对不同的违纪行为,应体现“人性化”。例如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我们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少用批评多用鼓励。

  学生可以犯错,老师也可以犯错吗?我认为可以,有时候故意的犯错不仅让学生对老师的这个错误印象深刻,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并非高高在上,也是平易近人的,拉进师生的距离,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的确,压制中的执行只是一时的成效,而鼓励中的约束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行为,只要孩子的心是朝着你的,还需要死命的不许这、不许那吗?

  总之只有让学生“爱其师”,学生才会“信其道”。而让学生“爱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时时换位思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一定会“爱上你这个老师”,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所以说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学生管住,而是让学生感动。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6

  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积极人生的需要。合适的德育,合适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人生。

  作为一位教师,一名年轻的班主任,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深有体会。以下几点做法值得推敲。

   一、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它能给学生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学生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学生在竞争、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能让班集体更富有生气,丰富学生的生活,增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现在社会,流行团队合作。真实这一观念也可以引入到班级管理中。通过我这几年我试行情况来看,效果还是挺显著的。其实真正自觉的学生不是很多的,真正让他做到每天都能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情,好像不是很简单。况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了一种“与世无争”的现象,不求上进,只求一般,对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淡。怎么样采取措施改变这些现象呢?道理学生也懂,但是真正做起来好像不是那么简单。为改变这一现象,可以制定出一份详细的评价表。从遵守纪律、完成作业情况、班干部组长完成工作、劳动、卫生方面,分别说明各项的加减分情况。另外,通过抽签形式,分成5人一组为一团队,各个学生的表现加减分,不光和自己有关,也和自己所在的团队有关。每月评选一次,分别给予团队总分第一名,个人总分第一名奖励。奖励的钱是班上每月积攒下来的易拉罐和矿泉水瓶换来的钱。这样一来,有些作业拖拉、不认真的学生,进步许多,因为他扣分,他所在的团队会相应扣分,因此他的团队成员就会批评他,督促他。其实学生还是要面子的,这一招比老师批评强。而且这样做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公平的。因为你做得好,就会得到相应的加分,且为自己的团队加分。避免一些学生以前的一些想法“这么认真有什么用,不也是一样做作业吗,只要不是最差就行了”。现在学生做任何事,都是想方设法做得更好,因为在他们心时时刻想到:做得好有加分,还能得到团队成员的肯定和赞扬,做得不好就减分,还要拖团队的后腿。团队里的各个成员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争取第一。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范文1

  《做最好的老师》,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的精华集萃。它包含了一个教师,或者说一个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师生关系的良好把握。只要你怀抱一颗对教育的虔诚之心真正地进入到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你就可能会受到感染,并于潜移默化中提升教育教学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能力。李老师在教育实践中所提供的,就是师生逐渐建立彼此信任关系,并共同成长的经历。

  李老师说,如果一个班级,没有一个让人头疼的学生,没有发生让人头疼的事情,才真正让他头疼。我理解这话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对教师而言,如果学生没有任何过失,教师的能力便不能够增长。二层是对学生而言,没有犯过错误的学生,亦得不到真正的成长。到今天,教育中安全问题早就压倒了一切,这一点导致了强调对学生严加控制,使之按照老师的要求顺利成长,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被取消了。我们一直没有看到错误的正面意义,更不愿意给学生设置相关的情景来让学生自己选择,结果是学生逐渐丧失了思考力以及真正的行动能力。一旦学生犯了错误,总视为坏事并采取严厉的手段加以惩罚,而没有把错误当成学生成长的契机。在这一点上,李老师培养“优秀生”、改造“后进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如何让学生接受教育而不伤害到当事人,有着丰富的教育技巧,而这些技巧的核心依然是尊重。在李老师看来,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民主,民主的核心则是尊重。

  在现实生活中,我和许多同仁一样,常常拖着疲惫的身子忙得焦头烂额。而李老师和学生在一块却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是一种享受。不但如此,他还经常在体锻课上和学生一块儿跳绳,打羽毛球,真是其乐融融。或许与许多人相比,李老师是一个真正地享受教育的人。之所以能够享受教育,跟他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分不开,更与他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研究意识分不开。作为一个研究型教师,李老师对教育中的许许多多别人容易忽略的细节有些超乎常人的敏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双巧手,才与学生合奏出了最美的交响乐。我在工作中好好向李老师学习,彻底改变观念,做一个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范文2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书中的观点深深吸引了我,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备“三心”,即童心、爱心和责任心。这对低年级的班主任尤为重要。

   一、童心

  工作中常觉得自己的思想和言语和学生有一道无形的隔阂,总是不能学生和很好的沟通,换来的是自己感叹这是一种代沟。

  李镇西老师在关于童心的论述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这不但是教师是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础。所谓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是指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有同年龄学生般的情感,同年龄般学生的兴趣和纯真。当我们努力保持这一份童心时,其实我们已经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我们便够建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变得“一样大”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当老师撕下成人的面具,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我想当我们怀着李老师所说的用童心理解童心时,我们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可爱。即使学生做错了事时也是如此,因为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而美好地动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总是怀着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理解的心理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或许会好心办坏事,当是我们用童心去衡量时,自己就会变得平易近人,会使学生觉得你亲近,具有亲和力。

  童心决定着童心,教育者的童心,是我们当好班主任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软件”。

   二、爱心

  李老师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以谈起”,可见教育离不开情感。

  常听到现在的一些班主任抱怨说:我付出那么多,我把心都掏给了学生,可我的学生为什么不领我的情,难道我还不具有爱心吗?其实他们片面理解了爱心的涵义。李老师告诉我们,爱心应该是是日常生活(即常态的条件下)所自然而然的一种情感和行为。

  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些常抱怨的班主任说这样的话的原因或许是他并不懂得“爱心”的内涵,他们把爱心建立在成绩的高低的基础上来,“爱心”化作了分数,不会去考虑学生是是否承受的了这种爱之重。。其实质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自己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平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所以让我们真正做到爱学生吧!爱每一个学生。

  李老师书中有一个例子最能说明我们怎样付出爱心。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曾深情地描述“水上旅行”的情景。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孩子出去的快乐,自己攒钱买船带孩子去旅行,他说“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想就就是“爱心”。

   三、责任心

  常认为责任心就是从早到晚一直陪着学生,学生成绩好,考上好的学校这就是责任心的表现。李老师让我明白,所谓真正的责任心既是班主任在日常的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认真细致和绝不敷衍地做好每一件事,更是着眼于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

  未来社会需要有责任心的人。为国家培养现代人才,是我们每个教育者神圣的使命,更应该是班主任的自觉意识和行为。班主任每天在学生面前所展示的言谈误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国家的未来。我们今天怎样对待学生,今天作学生怎样的榜样,明天的学生就怎样对待他人,我们手中诞生的是未来的人才,我们的责任重大。

  责任心的背后是我们的班主任是否具有教育现想。现今社会越来越功利化、技术化、庸俗化,我们的理想正在渐渐失落,更多的人把教师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这些人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尺,自然谈不上什么教育理想,也就不会所谓存在教育理想即责任心。而我们需要的班主任,是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在他们的心中应有永远燃烧着教育现想(责任心)的火距。

  教育者具有怎样的思想行为就会培养出怎样的人,因此,我们应该追求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理想,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为目标,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班主任的责任心,我们才无愧于教师的历史使命。

  我想当我们真正懂得了“三心”含义,明白班主任是“心”的事业时,我们跟优秀班主任的距离就在咫尺之间了。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范文3

  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做有思想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仅有童心与爱心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做一名有思想的老师。李老师书的第二章便是“提高教师的素养”。最欣赏里面的三篇文章《做有思想的教师》、《阅读和写作,提高教师素质》、《从做学生的“灵魂工程师”到“向学生学习”》。

  书中这样说到:只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回想从教几十年的自己,不正是缺乏思想吗?工作之余从未主动思考一天或几天来的工作,思考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学生。在接受各级培训,听取专家讲座时,也只是习惯性的接受,很少主动去思考。近来,朱校长不断提起“做一名优雅的教师”,我想其第一步一定是要有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只有有思想的教师才会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做有思想的教师”是应该深深根植在我的心中,甚至每一位教师的心中,成为一种信念和追求。

  “做有思想的教师”,除了有思想,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底气,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厚实的人文底蕴、没有创新的意识,那也只是一种空想。李镇西老师将“读书、教书、写书”视为他生活的全部内容。书中李老师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杂志分类罗列出来,有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样样俱全。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他早已养成“手不释卷”的习惯。

  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现如今,如火如荼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正在展开,我想自己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素养,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生存方式之一。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勤于思考,勤于钻研,并且养成习惯,从中品尝思考阅读和写作的乐趣。付出多少汗水,才会收获多少果实!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范文4

  暑假期间,再次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书中内容清新隽永,语言质朴生动,犹如夏日里的阵阵清风,汩汩甘泉,沁人心脾,滋润荡涤着我的灵魂。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禁不住总是被李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继而为之深深折服。书中诸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犹如一盏明灯,不仅给了我很大启示,更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谓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反省,不断超越,而并非与他人比较。万千世界,人各不同,受自身条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制约,我们的修为也各不相同,有的人可以成为艺术家、科学家、文学家;可更多的人却最终沦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工人、农民、个体经营者。即便如此,我们也无需抱怨,更无需沮丧,虽然我们也许成为不了“家”,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正如李老师所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片森林,有的人是乔木,有的人是灌木;有的人是参天的白杨,有的人却是婆娑的杨柳。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学会不断反思,更应该学会自己和自己比,拿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而不是拿我们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唯有如此,方能迅速成长。古语云:“吾日三省吾身”,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回想近20年来教学生涯,我也曾一度抱怨过中国式教育体制的种种不和谐;亦曾对“后进生”发出过“孺子不可教”的感慨;为人处事虽笃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却总不乏被人误解亦或埋怨。反思自己,讲的、信的尽是世间大道理,却从未想过如何从源头、细微处入手,从日常生活、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入手,从知己知彼、推己及人的关心理解入手。相反,总是在固有经验及学识水平的支撑下偏执、坚韧,故而往往弄得自己身心疲倦,却收效甚微。

  此次读了李老师的'书,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应该每天学会从以下这些方面不断反省自己: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我今天面对大家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也许每天都不是最好的,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只要我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学会反思,坚持自省,我就能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

  “童心是师爱的源泉,爱心是好教师的基本条件,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细细品味,觉得李老师的话语实在是精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所面对的孩子小的6岁,大的11—12岁,他们纯朴、稚嫩,天真无邪。他们的话语或许天真,没有太多的逻辑性,却质朴真诚;他们的游戏或许简单,没有过多的刺激性,却带给人快乐;他们的礼物或许粗糙,不具备过多的收藏观赏价值,却弥足珍贵。如果我们不抱有一颗童心,那么孩子的一切,在我们大人的世界里又怎会得到认同,又怎能有一席之地?因此作为教师,拥有一颗童心弥足珍贵。

  回想我以往的英语教学,机械单调的的重复,导致我的学生开始讨厌我的课堂,甚至对学英语表现出厌恶的情绪,究其原因,只因我的教学太过成人化,不符合儿童口味,未贴近儿童心理。而今,在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我摒弃、抛开自己那份固有的矜持,融入学生活动之中,和孩子们一起做着那笨拙如企鹅般滑稽可笑的动作。可正是这笨拙的动作,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我和还孩子们的距离。他们开始信赖我,愿意和我交朋友,同时也更喜欢上我的课了。其实,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和孩子一起说着天真烂漫的话语,并非降低了自己作为人师的尊严,相反却是多了一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途径。只有懂孩子,才能爱孩子,才会欣赏孩子。

  我是学校的值日教师,每周一当我迎着第一缕朝阳站在校门口迎接我的孩子们时,我的心情总是那样舒畅,感觉世上万事万物都不如那一刻美好,一切惆怅,所有的不如意都烟消云散。孩子们见到我总是主动对我说:周老师好!老师早上好!而我也从不漠视孩子们对我的问候,我总会亲切地一一回应孩子们问候,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真诚,我对他们的尊重、理解与关爱。

  童心是师爱的源泉,爱心是好教师的基本条件。学会反思,缔造爱心,将是我教育生涯中孜孜以求的目标。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范文5

  很荣幸拜读了高金英老师的《做最好的教师》一书,让我受益匪浅,《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本书总共分为六章,种好师者的心田,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样教学最有效,左手教育学,右手心理学,抓住教育的契机,不做名师做明师这六个方面展开叙述,书中呈现了一件件用爱心堆彻的感人事迹,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真实事例,让我颇有感触。

  书中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言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的确,我们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就好比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一个人。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家长及社会的认同。

  “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这是美国学者艾玛逊的名言,也许有人不以为然,或许不够重视,“了解学生”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条重要的“教育秘诀”。教师了解、尊重爱护自己的学生,又会促使学生自尊心的树立。实践证明,自尊心是推动人们不断上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将会促使他们努力地、创造性地学习,力争先进,不甘落后,会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遵守纪律,积极完成集体交给的各项任务。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老师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师要怎样拥有“师爱”呢?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带着儿童的兴趣去探寻学生的心灵深处的途径,怀着儿童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那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能理解学生的做法,从而让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这样的老师就善于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那他看到的学生,都是带着“可爱缺点”的可爱孩子。同时,如果想和学生相处愉快,你就不能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些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情。如果你的要求很高很严厉,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阅读了高金英老师的《做最好的教师》,让我了解了最好的教育就在我们教师的教育信仰里,就在我们教师的师爱里。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范文6

  李镇西老师的书,可以说百读不厌。《做最好的老师》更使我受益匪浅。虽然它不能真的像一盏明灯,总在迷茫的时候点亮希望,但细细读来,它却出事我对自己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再认识,解答了我困惑很久的问题——怎样做才算是好老师。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冠军的运动员不是好运动员——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这也身份中做到最好。作为一名教师,努力帮助那些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精心备课,希望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时细致地批改、辅导,希望每个孩子的数学成绩能不断提高;我严格要求学生,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我想法设法养学生的创造力……总是我进自己最大努力做一名称职、合格、负责的老师,希望做一名好老师,让学生喜欢自己。的确,我的付出受到很多学生的尊敬,但是总有些学生不买账,常常有学生因“太严”而对老师心存敌意。我一直在想:是自己做的还不够?读了李老师《做最好的老师》,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不是不够,而是对于有些孩子,可能我努力的方向不对。

  李老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作为教师,我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是啊,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我们追求的不是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而是让这群长相各异性格万千的活生生的孩子个个都能健康地成长。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仅做学生的老师,更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这这样才能赢得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不断品读《做最好的老师》,我一再提醒自己:用爱心温暖童心,做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做最好的教师读后感范文7

  假期里读了教育名家李镇西写的《做最好的教师》,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多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颇有感触。

  有这样一段话:“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 ;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读到这里不禁问自己,在两年的工作中,我有没有达到自己最初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呢,有没有超越自己呢?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学习优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只有那些“不可爱的德孩子”、“后进生”才最需要你的爱,他们就像迷途的“羔羊”,需要温暖,需要阳光。对于“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教师必须给他们一个空间,给他们更多的关怀,让这些饥渴的花朵,沐浴阳光,健康成长。

  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并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

  老师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师要怎样拥有“师爱”呢?李镇西老师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工作以来我都是担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总是要求孩子们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总是觉得他们错误很多,例如上课迟到,不讲卫生,上课讲话,路队不好……常常会责怪他们,这样对改正错误并没有太大成效,反而我用鼓励的方式,用允许他犯错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孩子们的错误越来越少了。

  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1

  利用假期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冯恩洪校长的一本教育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书中有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我们一直在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却没有关注我们的教育是否适合学生。冯恩洪校长不仅是具有远见卓识,还是“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早年,他就对德育改革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及思考。我们传统课堂往往经常要求学生样样都行,但冯恩洪校长说,全才、全面发展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接受他:“人皆有才,人物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观点,要为有差异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育才是我们教师的任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但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大部分的时候是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堂灌”成了我们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让学生“难受”,如何让学生从“难受”过渡到“享受”,我从冯恩洪校长《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认为“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想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首先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称之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教师把不同的爱献给不同的学生,种进不同学生的心里,就能结出不同喜人的硕果。

  二、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孔子早在千年教育史中就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教育理念。孔子门下的成功学生颇多,其实跟孔子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孔子常常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师面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人们常把教师比作是辛勤的园丁。然而,我觉得这种比喻并不恰当。园丁的工作是把花园里的参差不齐的草本修剪得规规整整,千篇一律。难道教师所做的工作也是把有个性的学生给调教得千篇一律?那是扼杀学生的天性,也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教师的眼里既要有牛顿,爱迪生,也要容得下平凡的清洁工人,因为社会需要多方位的人才。所以,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个阶段落后,经过努力赶上。允许学生某个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许个别“超常”学生脱颖而出,这一切的参差不齐,才是教育的正常现象,因为教师并不是克隆专家。

  如今,课堂教学要提效,就要退出讲授,提倡合作,课堂教学要由讲授走向合作,“班里最好的学生一定也没有老师知道的知识多,但老师知道的知识绝不会比全班同学加起来的知识多。”冯恩洪前辈的这句话有力的揭示了讲授教学的弊端,非常具有说服力。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真的很好!我们也不能等待,不妨去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方说尊重差异的调整与尝试,全面优化课堂,提高效率等!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2

  假期,阅读了教育大师冯恩洪的书《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如沐春风之感。全书语言生动幽默,见解独到,充满智慧。冯校长将深刻的教育理论寓于明白如话的故事中,娓娓道来的话语里有着太多的引人思考的话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反复地阅读。

  冯校长认为,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给有差异的人提供有差异的、适合他们的教育,合适的比标准的更重要。面对差异,教师应该正视、包容个性、善待差异。学生要在“差异中发展”。他特别讲了《老虎当校长》的寓言故事:(五十知天命的老虎当腻了“百兽之王”后,突然想当校长了,于是办了一所学校自封校长,要鸭子练长跑,兔子练游泳,老鹰学爬树————闹了一番笑话后,学校关门,最后老虎感叹“校长不是人当的”——寓言虽说是冯校长自己编的,但是却不无辛辣地讽刺了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现状,那就是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估学生,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和个性的成长。怎样改变这一现状?

  教育怎样由课本知识中心向以儿童发展为中心转变呢?冯恩洪结合“建平经验”,最后引出结论:应该让“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把个性发挥到极致。其实这些想法和说法,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因材施教”,今天是什么让我们只能去想,不能去做呢?我想只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以后,“因材施教”才会被赋予真正意义。在阅读中,在体会故事的幽默时,我想到我们班的那些所谓的后进生,他们身上难道没有优点?难道没有适合他们发展的路?答案毫无疑问是否定的。作为老师,有义务去发现每一位孩子的优点,让他们在最适合的发展区域中发展。我们面对的是许多个有差异的学生,为什么还要用无差异的教学方法去教育他们呢?冯校长的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当我们站上讲台的那一刻,我们终生都在面对差异”。在教育中我们就要哪壶先开提哪壶!

  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结合冯老师的书和我的工作实际谈谈我的感悟:

  首先先来谈谈“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明确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对当下的课堂教育进行了反思: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像我们这样的班额大,人数多,一个班级六十八人,一个教案,统一练习,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在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

  另外一点,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 “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吗?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动吗,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吗?

  可见,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者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探寻教育的真谛,创造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追求和谐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一种温暖,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追求人文关怀,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总之,适合教育就是要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精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时代的特征,继续发扬创新,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读着这些内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冯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就是一个珍惜讲台,做最好的自我的优秀班主任、校长;他就是一个享受读书,积极反思的复合型的教育专家。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3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

  读完这本著作,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而冯先生的报告让我感受到: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对于高效课堂,他通过传统课堂和高效课堂的对比,提醒我们:

  (一)关注差异,创造适合的教育。

  思考如今我们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是培养精英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所以我们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班级学生的情况要了解,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而是走进享受。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工作中,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读书学习,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我们不仅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读书可以使自己变得更聪明,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第二条是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你就会成功。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一个会读书、会反思的老师,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是一个能做最好自我的老师。

  (三)关注差异,寻找适合的方法。

  在教育手法上不能一刀切,我们不光要重视智商上具有优势,学习品质良好的学生,对待品质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更要用时间去帮助他们,对中间这部分最容易忽视的学生其实要更多的予以关注,但是如此庞大的一个班级集体,靠教师一个人是不能全部照顾的到,所以合作教学、互帮互助尤为重要。结合自身合作课堂教学的实践,我在小组活动中,虽然采取了小组成员课堂发言积分单并规定组长最多只能发言两次。这样一来小组要拿高分主要靠其他成员的参与,调动了全组积极性。但个别学生由于本身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积极参与活动的各环节。因此还需要教师更细致及时的辅导和帮助,加强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师生形成合力,共同进步提高。

  所以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走出讲授,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其次为幸福人生奠基——实施实效德育

  目前整个民族存在四大道德缺失:公德、法制、感恩、诚信。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和班主任深知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洪先生说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学生关注而是让学生感到,如何做到,有两点:规范和负责。建立规范的制度约束学生,让学生掌握规范,学会负责。

  读着这些内容,我很是信服,更是佩服。冯恩洪教授的成功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就是一个珍惜讲台,做最好的自我的优秀班主任、校长;他就是一个享受读书,积极反思的复合型的教育专家。

  躬身自问:从教十多年,我是一个珍惜讲台,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师吗?我是一个热爱读书,学会合作,由单科型的老师走向了复合型的老师吗?对此,我还有极大的差距呀。既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已成共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4

  面对书柜中的众多教育读物,我选择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想要做好教育工作,就要对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探寻教育的真谛,其次,是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与自我完善,作为教师,不能固守着一滩死水,这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两点。同时吸引我的,还有这本书的教育事例和叙述口吻,是口语化下的一幕幕活泼生动有趣的场景,活灵活现,源于实际生活,却从中折射出不一样的深刻体会。

  这本书的作者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他致力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注重研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主张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和谐发展,主张优质教育资源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实践中探索了建平模式。

  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中,冯恩洪先生强调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从心中有书走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探寻教育的真谛,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以及尊重学生的情感,释放学生的潜能。

  其次是积极建设教育环境,改善课堂效率。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以讲授为主,讲述教学有好处,他的知识有系统性,它的逻辑性组织的很严密,但是讲授教教学有它的缺点。书中有一个令人深刻的例子,就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哲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在北京做的一份十万初中生的取样调查,其中一道题目是“初中语文老师不讲,你自己能看懂多少?”最后取出的平均值是:初中语文老师不讲学生能看懂95%。通过这个实际例子,很明显的是想告诉大家,初中语文需要老师讲的仅仅只有5%。所以在今后的教育过程当中,要注重由讲授走进合作。这也很好的解释了在丰华学校,课堂上为什么老师们讲的少,学生们做的多了,初中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学生们就可以通过自己或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得到深刻理解。

  再者,德育也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德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德育更是积极人生的需要,预适合的方法可以给我们带来幸福人生。面对孩子们的德育工作,要寻求适合他们的才是最好的,重视谈话的可接受性,同时也要意识到方法比结论更重要。这让我想到,在丰华学校总会给学生们布置德育作业,要求帮父母做一件事,是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孝顺父母,体谅父母。

  想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不仅仅是要对教育有着正确的认识,对课程的研究和对学生的研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学会享受讲台,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不断自我完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更需要责任。

  第一,要热爱讲台,享受讲台。每一个老师都想上出自己最满意的好课,上出这样的课,其首要条件是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关键是端正我们的位置。如何热爱讲台,享受讲台,那就要珍惜讲台。珍惜讲台就要做最好的自我,不断的发展自我,改变自我,才能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精彩课堂。

  第二,要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大方向考虑,老师三尺讲台上的事情频繁,具体,琐碎,但是具体频繁琐碎的日常事务却关系着国家的强弱兴衰。往下再看,站在三尺讲台,面对的是几十个家庭的希望,是几十个孩子的未来。作为老师,要对自己的学生学习和生活而负责。

  第三,要学会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说到底就是知识的补充,经验的积累。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经验的积累需要反思。教师应该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在每一节课后,能够积累经验,学会反思,同时,不忘合作教学,实现共赢。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经验分享,虽说是有了基本的理解认识和经验累积,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多不足。要使这些经验积累能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方法中,我还需要不断潜心研究和学习。最后,借用冯恩洪先生的话来和大家共勉:做最好的自己,让生命因三尺讲台而精彩!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5

  在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中提到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那么教师怎样做到以生为本呢?有的教师从早到晚的泡在学校甚至教室里,一发现问题就提醒学生,他认为这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结果学生并不认同。我们提倡终身学习,但是长久的压抑状态的学习会造成许多仇视学习的现象。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呢?冯恩洪提到让学生感动,让学生从自身起见,不好意思不这样做。这样的动力来源于自身。有位教育家说,有时宽恕所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要强烈得多。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促使他自身逐渐增长克服缺点的内在力量,激起他们进行自我谴责,自我教育。而这种自我谴责、自我教育比别人的谴责教育更为有力。

  如果教师一味的“严格”和“高压”,过分夸大学生的错误,动不动责骂学生甚至不允许学生犯错,要求学生“必须如何”、“禁止怎样”。势必会抹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就会迁怒于教师,拒绝改正自己的错误,进而产生对抗情绪,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针对不同学生针对不同的违纪行为,应体现“人性化”。例如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我们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需求,少用批评多用鼓励。

  学生可以犯错,老师也可以犯错吗?我认为可以,有时候故意的犯错不仅让学生对老师的这个错误印象深刻,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并非高高在上,也是平易近人的,拉进师生的距离,真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的确,压制中的执行只是一时的成效,而鼓励中的约束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觉行为,只要孩子的心是朝着你的,还需要死命的不许这、不许那吗?

  总之只有让学生“爱其师”,学生才会“信其道”。而让学生“爱上你”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时时换位思考,处处为学生着想,学生就一定会“爱上你这个老师”,学习的兴趣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所以说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把学生管住,而是让学生感动。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篇1

  一次逛书店偶然看到一本《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书名深深吸引了我,翻开一看作者原来是关承华老师,于是毫不犹豫的带它回家了。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优秀老师,为了解决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忘总结提升自己;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思索学生的心理,总结教育方法,使自己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展现了不平凡的人生。不得不说她的这种教育概念实在深受年轻教师的喜爱。

  书中根据实际事例一一详谈分析,语句甚是流畅,字字透露着真情。这次品读真是让我深有体会久久不能忘怀。让我深受启发的是关老师所提出的学会用“大脑”去思考总结,以利于提高自己有关教育的内涵;以及用“心”去体会学生;还有用“真情”感化学生,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佩服。笛福也曾说过:“一个有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方法是教育好自己。”所以要想切实赢得孩子们佩服,是老师首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做出榜样。这些行为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书中关老师所说的话让我心如明镜,受益匪浅。也正是读了她的书让我的假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也时刻提醒自己在这个看似非凡却又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学会做一个“用脑、用心、用情、的老师”,对孩子在成长中的过错,多一点理解、宽容,也时刻反思自己。教育工作任重道远,相信只要把每件小事都看在眼里勤奋踏实的工作就可能成为让学生佩服、信服、心服的老师。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篇2

  在众多的教育名著中,在难得的闲暇之余,我优先选择了关承华老师的《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部教育著作来读。这部书首先吸引我的是书名,因为这是做教师的尤其是现在做教师的感到困惑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对事缺少责任感,对人缺少情感,表现出自私、冷漠甚至是叛逆,面对老师的苦口婆心的说教无动于衷,于是,做老师的感到苦恼,感到困惑,感到束手无策。老师拿什么才能让学生服?在《在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关老师通过一个个平常而又生动有趣的教育故事,让我们明确,做教师的该如何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威信,让学生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 用”脑“去思考教育,提高自己的教育深度、教育内涵、教育水平,达到让学生佩服的境界。用”脑“,即用思想,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是区别合格教师与”教书匠“的一个重要标准。今天的教师都具有相当的学历,如果仅仅是传授知识,每个人不但能够胜任,而且是绰绰有余。但受教育者、教育环境、教育内容都是动态的,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无论曾经是多么优秀的教师,如果在教育观念、教育手段等方面”以不变应万变“,结果不是误人子弟,就是被自己的教育对象炒了鱿鱼——因为教育形势的发展是不允许它的执行者观念滞后的。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铸就人的事业。作为一名专职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既然担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责任,那首先自己要有”魂“,即有思想,有目标明晰的、与时俱进的、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而要想不让自己的教育思想老化,不让自己的教育观念过时,不让自己的教育手段落伍的最有效办法和最佳途径,就是要不断学习。我更加深切地领悟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当今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教师的重要意义。回顾过去,自己一度以工作忙、没时间为借口,放纵自己不挤时间读书、不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看了这部书,我激励自己做教师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为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这不禁让我铭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道理。

  二 用”心“去理解学生,你给予他们平等与真诚,才会赢得他们不设防的信服;不带有伤害的教育手段,必定会让孩子折服。作为老师,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地看做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当然他们还未成年,他们的思想还不成熟,他们的感情还很稚嫩,他们的性格还不稳定,他们的欲望还很虚幻,但恰恰就是因为这样,才需要作为成年人的老师和家长们,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才可能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如果站在孩子们的”心“外,一味凭主观臆想而评头品足,指手画脚,甚至妄下结论,只会招致他们的逆反、沉默和对抗。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大,老师想达到的教育效果越差。所以,老师要想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举止言行,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个体,把学生当作孩子去看待,正确对待孩子在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并将其看做事正常的`。有时候,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老师只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如果我们善于将自己当成学生,或者将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可能会截然不同,学生的感受和教育的效果也将截然不同。老师应该关注的不仅是成绩,还有比这更重要的那就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要帮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中愉悦地成长。

  三 用”情“去温暖和滋润还不够茁壮的小苗,他们并不是铁石心肠,心被焐热了,也会用真情来回应。用”情“,即用老师爱学生的一片真情,去调动、发掘和影响学生可能被隐藏着的情商。用老师的爱心换学生的真情,让师生间的情缘成为打开孩子心扉的催化剂,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故事:记得一年前,我的班上有个可以称得上是”小小顽固分子“的孩子,他年纪虽小却玩世不恭,无恶不作。老师多少次的批评教育,一次次以无效告终。但现在的他已经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了。这种变化仅仅是源于一次受伤、一把椅子。一年一度的数学竞赛那天,因受伤在家休息的他来学校参加考试,我用一把椅子把他从学校门口接进来又送出去,没想到就是这样简单的举手之劳却深深地感动了那个孩子,他的感动洋溢在作文的字里行间,表现在热情谦逊的言行举止中,表现在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中……这让我感受到:爱,是可以让冰川融化的力量;情,是可以让铁石心肠温暖的火焰。对学生用心,换回学生的真心;对学生用情,换回学生的真情。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我要用脑去汲取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用心去关注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个体,用情去温暖每一个孩子稚嫩的心灵。让我的学生发自内心地”亲其师,信其道“ 让学生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为这样一个目标,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告诫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篇3

  选择假期读《凭什么让学生服你》,一方面自己其实一直挺怀念自己做班主任时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本书有丰富的案例,语言也口语化,容易读进去,读起来亲切。读完本书,为关老师投入在学生的真爱而感动,也被关老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现出来而折服,自己也受益良多。

  学会用“脑”去思考教育。细读文章,会发现关老师的许多做法并非灵机一动,心血来潮,而是在扎实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如在谈到如何形成班级凝聚力时,关老师就充分运用了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关于形成群体凝聚力的理论。1995年,关老师新接手高一(4)班后,在开学前,经过再三思考,在黑板上写下了“你们是高一(4)班的主人”十个醒目的大字,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和信念,让每一位同学的行动指南定位于较高的水平上,为后来良好集体的形成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彼得罗夫斯基还认为,群体的团结是以群体成员越来越多地参加共同活动的过程为基础的。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关老师利用当时同学们关注国安队的时机,组织策划了“学国安精神,永远争第一”主题班会,借机提出了“人人争进步,班级争第一”的行动目标,使同学们走上了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的良性循环的道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让关老师不但能站在更高、更广的视野去看待工作,也让她的工作开展能抓住要害,一招见效。

  教育的根本——教会孩子做人。关老师最在意的是孩子的道德倾向、道德标准、道德底线。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应该是全方位的,重智育轻德育所留下的后患,要远远大于学业不够优秀所留下的遗憾。但关老师又不会以貌取人,而是从细节中去观察一个学生的道德起点、道德评价标准。关老师一位老同学的女儿,读高中时就在左耳朵扎了四个眼,戴了四枚小耳钉,让这位老同学着实不放心。放在现在,这也是异类,更何况是十多年前。但是关老师却细心地看到,在饭店吃饭时,这位孩子吃瓜子时,会把瓜子皮攥在手心里,满了,会找到垃圾箱扔进去,聊天时会自然地流露出爱国之情。关老师满怀信心地对老同学说:“这个女儿你放心吧!她的道德起点很高,道德评价标准很高,这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今后一定错不了。”

  师生理解存在“时间差”。做一个教育者,往往会为自己绞尽脑汁试了许多法子,而教育效果甚微而感到沮丧不已,尤其是会觉得学生理解不到自己的良苦用心,万般用心最后付诸流水。关老师则提出了师生间理解的“时间差”。其实,学生也是有感情的,他们也能够理解老师,但他们对老师的理解往往是在时过境迁之后,因为没有一定的人生经历和阅历,是难以感同身受的。爱情的甜蜜是在恋爱时才能体会的,为人父的责任感是在孩子呱呱落地时才会感觉那么真实,对亲人的眷恋和愧疚是在亲人离去后才深深地刺入心底。因此,做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形成这种“理解时间差”观念后,就不会再为跟学生较劲而钻入死胡同,免去了许多烦恼,因为知道,自己的理解、宽容、或早或晚总会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汇报。

  善于发现学生弱点中的闪光点。赏识、表扬、鼓励近来在一些新媒体、公众号上似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似乎成了教育的毒药。而我认为,赏识、表扬、鼓励是正面的教育工具,只是再好的东西如果不得其法,也会适得其反。关老师的亲身经历也证实,赏识、表扬、鼓励是有用的。关老师还深刻地进行了研究、分析、思考,得到了新的启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弱点中时隐时现的闪光点,让孩子们感觉到“在我的不行中也有能行的时候”,这样的表扬对孩子们来说是最珍贵的。其实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讲,心智还不成熟,思维不够全面,心理比较脆弱,情绪不太稳定,自持自控能力比较差,而且期待赞扬,渴望成功,羡慕优秀,是他们的天性和共性。老师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发现他们成长的无限可能,找到孩子各方面的“最近发展区”。简而言之,教育是一门艺术,任何教育手段都不能只学得点皮毛,就期望能收到巨大成效。艺术,就要细细琢磨,仔细辨别,区别使用,才能真正发挥效用。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篇4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有时会抱怨如今的学生调皮捣蛋,纪律涣散,学习主动性差,缺乏集体荣誉感。平时总是从学生身上找毛病,却从没反观过自己。我们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让学生由衷的佩服?我们是否付出真情与理解,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信服?我们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高明,使学生心悦诚服?我们是否用爱温暖也滋润孩子的心,使学生绽放出最美丽的心花……如果没有,我们又凭什么让学生服你,又何来理由数落学生的不是呢?凭什么让学生服你,是值得我认真思考的问题,读了《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关老师在总结她从教三十多年来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时,只用了三个字“脑、心、情——用”脑“去思教育,用”心“去品位学生,用”情“去感化孩子。她说真正读懂了这三个字,真正理解了这三个字,真正用好了这三个字,自然就会得到学生的认可、信服乃至佩服,一个真正让孩子信服、佩服、折服、心服、口服的教育者,才可能很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读过这本书,让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教育工作就是这样的平凡,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有细细琐琐的小事。的确这样”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关老师用真心、真情演绎着她的教育人生,让这条平凡路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反思自己的工作,真的有很多不足之处,凭什么让学生服我呢?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以身作则,不断完善人格魅力

  卢梭曾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到、做好。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二、留心观察,做学生的心理关怀者

  我们每天都忙于教学工作,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心灵是需要关注的。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情感的细微变化,倾听学生的心声,平等真诚地与学生交流,真正做到我学生着想。他们毕竟是孩子,哪有不犯错误的,只要他能认识到错误并能改正,我们还有必要咄咄逼人吗?面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我们是不是应该耐心引导,做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呢?孩子的情绪有波动时,如果我们能给一些关心和安慰,就会让学生倍感温暖和感激。

   三、多与家长沟通,双管齐下

  以前遇到学生有错误时,我总是就事论事,可是往往效果不佳。有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好,却找不到根本原因所在。这都是单方面教育的弊端。我应该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进行双向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也要了解了学生在家的表现,更全面的了解学生,这样双管齐下,让教育更有效。

   四、多动脑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而且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我们在安排和落实工作时,不能照本宣科,生硬地传达命令,也不能生搬硬套他人的做法,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怎样安排更合理,采取什么方法更有效。遇到随机事件不要盲目处理,用心想一想其中可能蕴涵什么教育契机。

  用”脑“去思考教育,用”心“去品位学生,用”情“去感化孩子,这是关承华老师的教育经验的精华,我要常读常新,不断能吸取精华,不断实践提高,成为一名让学生佩服的老师。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篇5

  学习了关承华老师的书,有了以下感想,跟大家分享,主要是三个观点,四个认识。

  三个观点。脑、心、情。用脑去思考教育,用心去品味学生,用情去感化孩子。

  脑,用脑去思考教育。用脑不是去空想,前提是学习。教师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力。其次,教师应是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者。最后,教师应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如阅读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还要阅读学科上的专业杂志。

  心,用心理解学生,用真心、耐心、虚心去对待学生。学生是懂得的、理解的、珍惜的,不过有迟与早的时间差。教师的水平就在于把这个时间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用心观察学生,是指从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情绪反映当中捕捉孩子的心理活动,从中发现和抓住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及时给予关心、安抚或者提醒、纠正错误。坏事如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结冰之前就提前预防和制止。用心还有一层意思。有时给学生台阶下,其实也就是给老师台阶下,让学生难堪绝不是老师的胜利。用心去揣摩和理解学生,给学生留有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心中有学生是一种境界,需要为师者努力去追求。

  用情,就是一种对待孩子的方式。用情温暖过的孩子,孩子的情商会得到提高。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情商的提高会弥补智商上的不足。用情就要求教师感情丰富,为了丰富自己的感情,那必须要求老师多读书。又回到了第一个观点,教师要用脑。

  四个认识。

  认识一,孩子错的来源,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

  认识二,表扬孩子时,要善于发现学生弱点中时隐时现的闪光点,让孩子感受到,在我的不行中也有能行的时候,掌握表扬学生的最佳时机。如何把坏事变成好事,体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认识三,孩子之间的战争,只要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只要不是原则性品质问题,完全可以大题小做,用轻松的方式化解矛盾。

  认识四,一个群体不等于集体。班集体必须有集体凝聚力。这种力的形成过程,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以及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工作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心力的心即是班主任为核心,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有了这种同心力才能形成班集体。

  认识一告诉我,老师必须一笔一划的板书,学生才会认真写字。让孩子身上有老师的影子。让学生服你,就是老师用自己的言行去默默的影响学生。

  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篇6

  我经常在想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好课堂”。现在的小孩子并不是那么容易应付的,有些会在你的课上故意捣乱,有些或许是不由自主的发出与课堂不和谐的声音。如果学生不配合老师,又怎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呢?我觉得要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课,教师必须要有一种让学生佩服欣赏的魅力。

  读了关承华老师的《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这一书,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关老师从四个方面讲述了让学生服你的理由:一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二是平等、真诚与理解——让学生信服;三是高明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折服;四是爱的温暖与滋润——让学生心服,并且在书中用大量真实感人的事例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导和深刻的启示。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 —— 让学生佩服

  老师吸引学生有着一个极有利的客观条件,就是老师和学生朝夕相处,老师良好的思想品质,渊博的知识,宽厚的胸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无时无刻不对学生有一种潜在的影响;老师的仪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工作方法都会引来学生的评议;甚至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感觉”,这就要求为人师表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不仅仅局限于“为人师表”,而更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看了关老师写的这部分内容,她也用具体的事例讲述了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的。她可以在军训时陪着孩子们一起淋雨;她带领孩子们一起进行爱心捐助;她不断的读书——汲取高营养,学习教育专家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让自己的根基尽量扎实深厚些……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佩服呢?

   二、平等、真诚与理解 —— 让学生信服

  看着关老师写的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次次的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与理解。她似乎一天都没有停止过与学生心灵的对话,当你以一个朋友而不是一个管理者的身份来与学生交谈时,当你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时,学生就会对老师敞开心胸,把自己心里的话与老师交流,这样沟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教师也能最有效的找寻帮助学生的方法。

   三、高明的教育方法 —— 让学生折服

  这是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章。自从新课改提出来以后,我们接受的教育理论都是如何鼓励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因此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总是表扬的声音,即使是批评也会显得那么的婉转,老师经常用“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些话来鼓励那些偶然失误的孩子们。然而,正因为这种教育方法的存在,使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屡战屡败,却仍在用“胜败乃兵家常事”来宽慰自己,变激励为放纵,把偶然的失误变成了习惯。面对这些教育中的难题,关承华老师发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强刺激”,文章以两个案例为载体,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刺激方法,第一种是通过正面的夸大事实的表扬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第二种方法和我们常说的激将法有点类似,也就是对一些心里素质较好的学生对其出现的退步进行严厉批评甚至是直接否定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第一种方法在我们的教育中应该是运用的比较多,而对于第二种方法使用的比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它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教育方法在表面上是相背的。然而,这种方法对一些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来说,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够有效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内疚感,通过自身的内疚将其潜力全部激发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它所带来的结果要更优于表扬、鼓励的结果。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其方法的选定还需要我们依照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来进行,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以达到学生进步的最终目的。

   四、爱的温暖与滋润 —— 让学生心服

  关老师用她几十年来真真切切的亲身感受告诉我:把教育当作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热爱这份事业,就会热爱学生,对学生的那份真情就会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间迸发。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既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还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把学生吸引到你的身边,聚集在你的周围,送出你的真心,发挥你的人格魅力,用爱与学生去交流,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当你做到了这些,你就能够让你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读后感1

  我是一名一线的教师,自毕业后到担任3年的班主任工作,接触过不同类型的学生和家长,期间也遇到种种挫折,学困生的转化、顽皮学生的转化等。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我,虽然在努力付出,却很难得到切实的指导。

  《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这本书是著名教育专家万玮老师对一线教师提出的各种困惑的集中回答。作者从中精选最具典型意义的36个问题,逐一进行解答。这些问题涉及教师成长、人际关系、班级管理等诸多方面。作者的答问并不限于提供教育技巧、解决具体问题,更重在启发读者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教师需要学会知退能进、享受担当、保持初心等,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为了学生而工作。书中,作者以大量的案例设身处地的还原真实场景,更是介绍了教育是一门艺术,有“五步”“八法”之说。教师掌握了这个技巧,就能更好的应对课堂教学。

  教师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取决于教师看待问题的视角。如果教师用积极的工作态度,从欣赏的视角看看待学生,对待工作,就有了工作热情,就不会有干不好的工作。反之,教师对待工作冷漠、严苛,以消极的工作态度,又怎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呢?当我们抱着一颗为学生服务之心去从事日常的班级管理、教育教学,就能更近距离的聆听学生的心声,更好的和学生相处。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家长、社会和自己。对学生时,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才会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需求,容忍他们的错误,期待他们的成长。家长是最关注孩子成长的,教师作为专业人士,要主动承担更多的职责,为家长解惑。很多孩子的问题根源是家庭问题,帮助家长进行专业指导也是教师服务的范畴之一。教育具有社会性功能,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注意引导,用理想之火,为学生成长创造一方净土。教师更应当为自己服务,用一生的时间做出点有意义的事情。教师的专业成长、业务水平的提升都能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强大驱动力,书写青春描绘灿烂篇章。

  树立服务意识,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今天学校因您的积极参与和努力工作而骄傲,明天您会因学校取得优异成绩,快速发展而自豪!

  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读后感2

  刚拿到这本《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看到这个书名我的第一感觉是“怒”,什么时候教师的地位已经低到了这种程度?再看到封面上的标注,我接下来的感觉是“疑”,这样的一本书会是国家教师培训指定用书?再看看作者,感觉变成了“惊”,惊讶之余有着惊喜,平和学校的万玮校长?不久前曾有幸聆听过万老师的讲座,对他风趣幽默的话语和他对许多教育问题的观点印象深刻,所以,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这本书,虽然一遍读完,对于书中提到的一些观念还没有办法彻底理解,但确实也有了一些感悟:“服务”二字,其实真的也是一种做教师的高境界!

  首先,服务意味着真诚的态度!万老师说:“管理好班级,只需用心做好一件事:让学生感动。”要让别人感动,除了偶然的“雪中送炭”,更需要的是我们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对学生付出真心关怀并且能持之以恒。80后的我们在60后、70后领导的质疑声中已成长为教师中坚力量,我们用我们80后人特有的热情和执著在我们的岗位上奉献并创新。不要认为00后的学生们自私自利、不知感恩,其实不然。只要我们对学生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关心,哪怕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他们也能感受到我们的爱。

  一直以来,我每接一个新班级,都会想办法给他们营造一个“家”的氛围。我曾经在教第二届学生时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道题是问:你希望与老师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当时那个班级学生的答案出乎我意料,我本以为大部分的同学会选择“朋友”选项,但事实上,近乎半数的同学选择了“母女/母子”选项。所以,我明白了,孩子们单纯的思想里,对于喜欢的人或者想要亲近的人,他们就当成亲人看,他们更期待一种类似于亲人的关系。他们希望班级的老师是家长,也希望班级的同学是兄弟姐妹。所以,对于我任班主任的班级,我一直是以亲妈自称的,孩子们对于这样的做法在一开始的玩笑过后就剩感动。一旦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我们的很多行为都会加分,他们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惊喜。正如我假期里收到一个以前毕业的学生整理的“柒爷语录”。里面不乏我批评人时用的稍显“恶毒”的话语,但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满满的都是爱呀。”

  其次,有服务的心便善于发现学生的需求!万老师说:“教育,即是一种帮助他人心灵成长并且实现自己心灵成长的艺术。”书中“心灵成长”这一辑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学生的成长并非是学业的积累,而是心灵的完善与强大。从心灵成长的角度看待学生教育,教师便可能实现心灵的自由。

  作为一个工作10年的教师,我已经经过了最初的模仿阶段,并注意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提炼总结,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前两年参加区里的教师培训基地,基地主持人裴昌义老师和沈华老师教导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于是,我又开始慢慢地摸索并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但可能我的教学理念还是停留在教知识、教方法的层次。现在看来,教书的更高境界应是教人生,教心灵。

  这个学期,我接手的一个班级让我很头痛,令我一直处于极度烦躁的情绪之中。但现在看来,分数问题,差生问题,班级风气问题似乎都不足以成为我烦心的事,因为之于人生和心灵,这些问题都太狭隘。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让每个同学都成为能考高分的考试能手?让所有同学都因为惧怕我而老老实实地坐在教室?当然不是!于是我又想到了我上一届所教的班级,那是一个让我骄傲的班级。经验现在看来其实只有一个,因为关注到的是他们长期的心灵成长。记得当时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今天你考的分数如何并不重要,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没有搏的心和扛的力。毕业的时候,我将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写在了他们的毕业纪念册上,“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将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时刻自省!”是啊!我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现在的班级呢?真诚服务,主动服务,耐心服务。相信建立在心灵交流基础上的爱和付出定然会换来同等的回报!

  除此之外,有服务之心的人会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谦逊!万老师说:“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不忘初心,说起来很文艺,做起来其实很难。尤其是生活在这么一个现实的社会。特别是在自己不知不觉已经成为“前辈”的情况下。要仍能保持初心,是需要修炼的。而能做到的人,就算没有成为伟人,也一定是让人尊重的人。

  书中万老师举到的乔布斯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念大学的时候选修了一门社会学,其中有个授课老师谈到英美国家人的自我自大时举了个例子,说全世界的语言里,只有英语里的“我”是一个字母,并且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大写的。但作为果粉,我们都有留意到,苹果的产品如iPhone、iPad,都是第二个字母大写,而第一个字母“i”也就是“我”,却是小写的。我想这就是乔布斯的做人做事哲学,小我,不自大,时刻都提醒自己做一个初学者。如果一个老师能时刻用这样的态度来提醒自己做人做事,那他的`学生一定会是内心强大丰富的,在任何环境和场合都是值得尊重的!

  怀着大爱,来做好一件件的小事情,这应该能算做教师的真谛吧!我的人生格言,又多了一条:“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读后感3

  教师这个职业,表面上很公开,但是本质是隐蔽的——哪种真正的成功与挫败,常常只有教师才能体会到——这让我想到很多人理解老师这个行业的一句话“当老师好啊,每年有两个大假期”,说实话,这也是当初我选择当老师的一个小的原因,其实我错了,说这样话的人都错了,只有进入这个行业圈子,才知道,你们嘴里面的两个大假期,是用心力交瘁的9个月换来的,而且假期培训充电已是司空见惯。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才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任何的复制于模仿都是徒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于刚参加工作的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小白,模仿,学习是有必要的,模课堂高效教学,仿班级管理艺术,学家校沟通技巧。这是必走之路,但是,一直的模范是注定的“徒劳”,我们要学中做,做中创。

  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一种修炼,优秀取决于他对教育和对他自己的理解有多深——记得我们徐校长说过,“要想管理班级好,做到一条就可以事半功倍就是,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用心理解,用心琢磨,能不优秀吗?

  青年教师的学习与成长也并非简单灌输所能成就,而是一种内化。这种内化需要教师有两大品质:激情与智慧——刚一参加工作的时候,领导就说年轻人最大的好处之一是有激情,当时还纳闷,激情能提成绩吗?后才我知道了,激情可以渲染班级的孩子,比无聊的说教有时候管用的多。校园生活应当成为激情燃烧的岁月。

  激情的火苗能燃烧多久,取决于另一种品质——智慧。智慧是激情的燃料,它让我们永远在进步,永远在提高。我们永远在路上,我们在探索,总是能欣赏到不同的风景因此永不厌倦。相比激情,智慧更难。——前面说的激情好比是年轻教师“天生的”,可以智慧,是需要后天不断学习的,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当班主任。

  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秉着一种为他人服务动态态度来做教育。

  以上内容是万玮老师《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一书中序言中摘抄和结合自身的感悟。

  《用服务的态度做教师》全书正文分为六个专辑,每个专辑下面又有6个小文章。36个文章都是一线教师困惑的36个难题,万老师从不同视角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解决办法,可以说这些问题,我们或多或少都能遇到,可是我们在处理起来,是否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多数时候,答案是否定的,很多时候,你是用你的“大手掌”按了下去,看似解决的很完美,其实暗藏很多隐患。

  开篇第一章的主题就是“知退能进”,教育者进一步,孩子便退一步,反之,教育者的退,反而能带来孩子的进。其实这就是很像我们经常倡导的教师搭台子,学生演大戏。可是对于一些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教师不仅要搭台子,还需要适当的做导演,做个懒老师,就会有勤学生。

  “另一种作业”“关于犯错”全书中对很多常见而棘手的问题有很独到的见解。“忘记自己是教师”忘记自己是教师,忘记的是高高在上,忘记的是用微小的权利去解决班级问题,忘记的是你只是个“教书匠”,而永远不能忘的是,你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你干的是教书并且育人的“良心活”。

  教育因错,而对。学生犯错,教师容错。教育的道路中有错误,将错就错未必是歧途。让我们在错误中慢慢成长吧。

  看书是做班主任工作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从书中的感悟和实践,在班主任的道路上我是一个小白,还很长,可是我并不是孤独的,我有一群富有激情和朝气的楼小青年小伙伴们,更有名班主任工作室的智慧引领。读书一遍,只识何字,运用其中,方的何意!

本文标题: 做学生成长的服务者读后感(凭什么让学生服你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325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遇见你的起死亡读后感(《你在天堂遇见的五个人》读后感)凡尔纳科幻故事读后感50字(《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要20~3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