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读后感400字结尾(牡丹亭读后感 关于牡丹亭读后感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1-27 06:46: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高中牡丹亭读后感800字,高中牡丹亭读后感800字,《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

牡丹亭读后感400字结尾(牡丹亭读后感 关于牡丹亭读后感范文)

高中牡丹亭读后感800字

高中牡丹亭读后感800字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下面为你们献上3篇高中牡丹亭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阅读与参考,希望采纳。

  高中牡丹亭读后感800字【一】

  《牡丹亭》原名《还魂记》,又名《杜丽娘慕色还魂》,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代表作,创作于1598年,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生死恋情。与《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剧中的女主角杜丽娘是古典戏曲中最可爱的少女形象之一。该剧也是昆曲的代表作之一。我读了《牡丹亭》的小说本和戏曲本颇有小感,故撰文一篇,以抒写心中所想。

  《冰丝馆重刻还魂记叙》有言:“以为禅,则禅宗之妙悟靡不入也。以为庄列,则庄列之诙诞靡不臻也。以为骚选,则骚选之幽渺靡不探也。以为史,则史家之笔削靡不备也。以为诗,则诗人之温厚靡不蕴也。以为词,则词人之缛丽靡不抒也。以为曲,则度曲家之清浊高下,宫商节族,靡不极其微妙、中其款隙也。噫,观止矣。”

  汤显祖曾在《牡丹亭》中题词曰:“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于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牡丹亭》戏曲本共五十五出,这部戏曲名著的特别之处是每一出戏的最后都附有一首小诗,这首诗是由不同著名作家的诗句拼凑而成的。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了很多名著作品和现实中的诗人和作家——林黛玉、杜十娘、三毛、海子、顾城、老舍、杰克·伦敦……他们有的是为情而死,有的是自尽而亡,但他们都没有杜丽娘这般幸运了,不能死而复生。

  高中牡丹亭读后感800字【二】

  有一本书最佳在静夜里读,那即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佳在高阁上唱,那即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佳在生离死别中吟,那仍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个: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心里的感触。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须非真?全国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即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实的自个,捡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本来花团簇拥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即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绘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梁梦中,见一墨客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身后,其妈妈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过夜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管开棺处死的风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曲折,两人终究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使穿越存亡,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需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假如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院子,摇漾春如线”的风景,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呈现呢?不,它会呈现。由于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尘俗的心。这即是《牡丹亭》留给我最夸姣的梦境。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时代里,杜丽娘解放特性,追求幸福,是福仍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百依百顺变得执着英勇,勇于为爱情抛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辩驳,慷慨陈词。只需为自在,为信仰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即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即是丽娘寻觅本真的开端。固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实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打破自我,寻觅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浑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有所以他逐梦山水,高枕无忧。请信任,人有时会很藐小,藐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当作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保护,但人有时会因藐小而强壮,只需他信任自我,打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壮。

  我想,我该从头翻开第一页,由于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完成没有结尾。今晚,又是一静夜。

  高中牡丹亭读后感800字【三】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母亲将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后移至梅花庵观,丫鬟春香将丽娘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当柳梦梅赴京赶考,留宿庵观中,拾得那幅画卷,忆起梦中佳人。他不顾开棺处死的危险,掘开杜丽娘的坟墓,让她起死回生。几经波折,两人最终兴得皇帝赐予姻缘,从此相伴相随,相知相爱。倘若缘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缱绻。

  《牡丹亭》与《长恨歌》不同,它没有皇家宫苑,没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药花开,杏花雨落,青桥石板,满园春色,还有那段梦回千转,相思不相负的爱情。或许如果丽娘不走出那深闺大院,没有看见“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风光,这段爱情会不会锁进封尘中,不会出现呢?不,它会出现。因为它的背后有两颗脱去世俗的心。这便是《牡丹亭》留给我最美好的梦幻。在那个宋明理学压制,封建胁迫的年代里,杜丽娘解放个性,追求幸福,是福还是祸?我说,是福。封建思想让她从唯唯诺诺变得执着勇敢,敢于为爱情放弃生命,勇于在朝堂之上据理反驳,慷慨陈词。只有为自由,为信念奋斗的人才会变得至情至理。我想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诗经》中“关关雎鸠”便是丽娘寻找本真的开始。诚然,每个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丽娘不应该甘于礼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寻找幸福;林逋不应该求生于污浊的官场,所以它隐于湖畔,梅妻鹤子;严子陵不应该安于富贵所以他逐梦山水,无忧无虑。请相信,人有时会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会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边,却无法被庇护,但人有时会因渺小而强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实人的本真很强大。

  我想,我该重新翻开第一页,因为爱情的故事没有尽头,自我的实现没有终点。今晚,又是一静夜。

;

牡丹亭读后感1000字范文

  《牡丹亭是一部将恋情写的不错的古代作品,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牡丹亭》的 读后感 ,希望大家喜欢。

   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故事 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之罪。柳生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南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生受杜丽娘嘱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反被囚禁。金兵退却后,柳生高中状元。杜宝升任同平章军国大事,拒不承认婚事,强迫女儿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从小就被灌输封建礼教知书达理的思想。但残酷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诗经·关雎》便惹动了丽娘的情思,她并不认为这是宣传什么儒家礼教的作品。而认为这就是一首恋爱诗,是一首撩动了无数少女春心的诗歌。而久困闺房的丽娘更是在家里后花园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这说明了呆板的封建礼教根本无法束缚住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欲,从而更加揭露了当时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

  虽然杜丽娘的行为与当时社会有许多不符,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情节发展。作者也便是通过“大家闺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闺秀的行为而来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读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丽娘的勇敢,坚持与真情所感动。一首“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他们最初的邂逅。而后花园一梦之后,丽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现实中,杜丽娘与柳梦梅至始至终压根就没见过面,更别谈什么真爱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了丽娘伤春而逝呢,难道就真的是那一个梦吗?不,不是的。梦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剧的产生,但梦境紧紧是促成悲剧的一个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试想在如今21世纪的我们有谁会因一个虚幻的春梦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见钟情的几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别谈什么为梦怀春而死了。而在杜丽娘那个年代,在那个真情被压制,人性被束缚的年代,这或许不过就是一个再也寻常不过的事情罢了。

  在古代,女子必须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经常就躲在自己的闺房中绣花练琴作画。在出嫁之前见到的男人估计也就他父亲,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么偶然间突然见到一个与她没有血缘关系的而后风度翩翩的男子,有几个能不一见倾心的。而严酷的教条根本不允许这种私订终身的事情发生。但往往物极必发,越加以束缚,就越能激发人性去挑战。就说今天,男女平等,见到异性的机会多了,社会也开明了,很多人都能在寻寻觅觅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又怎会有那么多抛弃家庭而私奔的悲剧呢。

  所以说到底,就是封建礼教无情的压抑了人性,造就了无数悲剧的产生。

  再有的感触就是杜丽娘的真情了。虽然仅仅是一梦之缘。但也无法浇灭心中那被烈火燃烧的情思。天逝之后,她冲破重重困难,终于见到了柳梦梅。而冲破这些困难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多么坚定的毅力。都说爱情是有期限的。而丽娘当了三年的鬼魂,却仍然对梦梅念念不忘,历经千辛万苦才得以圆梦。而现今又有多少异地情侣因忍受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选择分手,成为陌路人。我想说的是在今天我们勇敢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同时,请不要轻易放手,爱情总是需要坚持的。

   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一部中国经典古代小说,出生在昆曲发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过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戏曲。但由于年龄过小,一直未曾领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专学生,再次拜读这本小说,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来到南京新港中等专业学校已有两年,第一次产生了想去学校的图书馆一探究竟的念想。幻想着能到图书馆里畅游知识的海洋,在不断的阅览当中,使自己变的有修为,有素养,做文明的公民。现在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看着那一架一架的书籍,我竟有些手足无措,早已眼花缭乱了!

  翻开已开始泛黄的书页,想来是有些年数了。《牡丹亭》这本由汤显祖创作的小说,语言细腻,文辞华丽。由于阅读了大量的现在言情小说,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爱恋,多数是轰轰烈烈的 爱情故事 ,而这部小说颠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以存在。杜丽娘一个有着聪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头春香的怂恿下决定去游园,游园前还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为人看,但她说“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又怕被人看见。这确实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状态。“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春天的大自然唤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笼罩着封建礼教气氛,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眼睁睁地看着青春即将逝去,她却无能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炽热的感情压制在心中。带着无限的伤怀杜丽娘回到了自己的闺房,不一会就觉得乏了,伏于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为这一睡,改变了她的命运,在梦中他梦见了一英俊潇洒的少年郎,两人情意绵绵,私下定了终身。在那之后丽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丽娘死后葬于梅花树下,虽在冥界仍不忘寻觅梦中情郎,历经千般苦难,终得大团圆。

  文明礼貌月又开始了,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又不是的报贴随处可见,最显眼的一条便是文明恋爱。虽说进了中专校,谈谈“恋爱”是很正常的,但要论起文明来,恐怕就差远啦。时下流行的一句话:中学里恋爱的开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结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说明。

   牡丹亭读后感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你在幽闺自怜。”再一次读到这戏词,不禁被王实甫寄托在《牡丹亭》中的感情所打动,想当年林黛玉走在大观园中,听到这一句戏词,竟也不禁的被其倾倒在假山旁。谁道与《牡丹亭》在一起,领悟到的只是那天下最脂粉气的艳曲?只惜这人们实只愿听戏,不曾品析这戏文中的奥妙罢了……

  作者道:一生似梦,得意处唯有《牡丹》。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我,也只得在临睡前的半个来小时,与那作者的《牡丹亭》遗梦在一起,再在那戏中的牡丹亭下,游上一游,有时竟也忘了时间,就这么痴游在其中。

  待到兴起了,便柳梦梅般的,对那白描画中的丽娘痴痴地叫上几句“美人!姐姐!旦魂!携了我入了牡丹亭梦中罢!”到那丽娘的旦魂上场,更是喜之不尽,古今风月小说中害相思病而逝世的人甚多,但若丽娘只为这惊梦、好好的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染上一身愁的能有几人,更叹《牡丹亭》是何等奇文妙语!

  “何夜无景,何夜无梦?但少吾与汝两人尔……”我竟捧了书,渐渐的,随其一起入了梦境,与那丽娘、梦梅相会去了。待到醒时,方知昨夜因与我那《牡丹亭》相聚太晚,竟只倒头歪在书上睡了去,等母亲来催早起,也只得忙乱地先将那《牡丹亭》搁在书架边,又匆匆地投入新一天中了。心里,却仍不忘昨晚的“牡丹亭还魂”,陪伴我一起的“纸上戏园”。

  有时,与《牡丹亭》在一起,却是让我对自己添了几分不满——为何我不能有剧中丽娘那般的诗词才华?都说是“学得来,一天星斗焕 文章 ,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为何我如今阅词赋千篇,却作不出一点“浩然气”般的诗文?而对《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柳梦梅,徒有那羡慕之情了。

  翻开书,又见那上演千年的戏剧人物若立在了书上一般,与《牡丹亭》在一起的欢愉,怎能不令我迷恋?

   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一书中,语言优美,文中更有很多词藻优雅的词曲。例如【山桃红】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着湖山石边。

  和你把领扣儿松,衣带宽,袖梢儿揾着牙儿沾也。

  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是那处曾相见?

  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还有离奇的想象,虚幻的仙境,以及死而复生的离奇动人情节。促使它成为文学巨著。

  而《牡丹亭》的感人力量,在于它具有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浪漫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作为封建体系的对立面而出现。善良与美好的东西都属于杜丽娘。汤显祖描写杜丽娘的美貌很成功,而描写杜丽娘的感情和理想的那些片段更具魅力。《牡丹亭》写出,她不是死于爱情被破坏,而是死于对爱情的徒然渴望。通过杜丽娘的形象,《牡丹亭》表达了当时广大男女青年要求个性解放,要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并且暴露了封建礼教对人们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残。

   牡丹亭读后感

  《牡丹亭》主要讲的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跟他说他俩之间有姻缘之分,从此之后柳梦梅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又一女名丽娘,才貌出众,知书达理,喜欢读书。她读了《诗经·关雎》后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睡梦中见到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戏剧的崭新思想是通过崭新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无疑是塑造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国文学 人物画 廊提供了一个光辉的形象。杜丽娘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在追求爱情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定执着。她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当时现实社会中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真实结果,同时也是她的一种超越现实束缚的手段。

  无疑,杜丽娘是作者的光辉创造,而《牡丹亭》主题的基本倾向也就从中体现出来。杜丽娘的形象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并不像崔莺莺爱张君瑞那样,仅仅因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丽娘的父母反对他们相爱,也恰恰因为他们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发展。也就是说,在她父母看来,作为一个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爱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条。莺莺的母亲并没有这种思想,只认为她找的女婿应门当户对。所以,杜丽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欲、情欲,而不仅仅是男欢女爱的美满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许她有这种“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权利。双方发生冲突,杜丽娘于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来抗争。这一冲突,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所以,《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它公然倡导人性的复苏与回归,表现出追求人性,要求个性解放的倾向,即:灭天理,颂人欲,大声疾呼冲破理学禁锢的枷锁,以求得对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体认与尊重。

  杜丽娘令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杜丽娘的执著与百折不挠的信念,跨越千年,跨过地域,与所有等爱的人发生共鸣。纵使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不允许,但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像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 文化 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昆剧牡丹亭观后感300字

开场时,一曲宛转悠扬的笛声仿佛把人立刻带入了梦境,那晚的演出令我非常兴奋,不仅仅是视觉、听觉,仿佛心灵也受到艺术美得洗礼。我能在这么特别的文物剧场观看这么古老的昆曲传奇代表作,真的非常感谢贵公司提供的这次观演机会。
  整场表演呈现出一种令人惊异的美,有些场景细节更是惊艳。比如那些蝴蝶飞向光亮,这一些都好像在梦中,或是在经历诗意的旅行。那活生生的娇美容颜,清亮亮的婉转歌喉真的令人迷恋。我一直认为只是年纪老的人爱看戏,年轻人并不爱看戏,但没想到来的人大部分是跟我年纪差不多的。这次我所看的《牡丹亭》跟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过的相比,有了一些不同的部分,好像这次演的《牡丹亭》是针对时代变化而改变的,和一般人以为没意思、无聊的、以前旧的《牡丹亭》不一样,它更富有幽默感,更加时尚。这种幽默的部分,驱赶走了观众的烦恼和生活压力。本来在我的理解上"昆曲是京剧,京剧就是昆曲",但我又不能准确的区分他们的不同。简单的说,我对京剧的感觉是"华丽",对昆曲的感受是"优雅".我想昆曲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词曲的内容,人物的举止都表现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氛。相对比较而言,以前看到的京剧更像窈窕淑女似的纯真,而且更质朴。看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唯独对昆曲情有独钟的原因了,昆曲实在是一个从外到内都极尽雅致的艺术。这果然是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的原因了。

牡丹亭读后感:幻化之境,却道真切

   幻化之境,却道真切

——读《牡丹亭》有感

  因情生梦,因梦生戏。

  人生如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接触《牡丹亭》并不是因为它本身的戏曲,而是儿时看电视剧《少年包青天》里有一集关于牡丹亭少女的情节,那是一张牡丹亭少女图,虽然那幅图与《牡丹亭》没有关系,但正是这幅图让我对“牡丹亭”这个名字记忆犹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到过《牡丹亭》这一戏曲,才知道了《牡丹亭》这千古一梦。对于热爱古代传统文化的我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我喜爱戏曲,喜爱古代温文尔雅的礼貌,喜爱风静而安的生活。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句是《牡丹亭》中最著名的词句,一个千金小姐,对于自己身边的环境却毫不知情,这虽然看起来很可悲,但正是这样一个角色设定,使得故事有了发展下去的动力,才会让他们的感情显得真实而深刻。只是一个浅寐,便引出了情之缘,梦中的幻化之境,似真似假,迷迷幻幻,让人分不清,但就是在这一片幻境之中,他们却相遇相知相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只有汤显祖敢于这样的想象,梦中情人在生活中固然是会有的,但因相思而逝,又因相思而生,这样一种敢爱敢恨,穿梭于生死之间的纯情却是难见的。一份感情可以写的轰轰烈烈,可以写的荡气回肠,也可以催人泪下,但幻化之境本就给人不真实的感觉,而汤显祖却能巧妙运用这一特殊环境勾画出一曲千古真情,一个人为爱可以死,然而为了爱又可以复活,这该是一种怎样的爱。正如汤显祖自己的评价“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在追寻爱情,总在说着不相信爱情的话,但是何为爱情呢?我们的所谓的爱情真的是爱情吗?爱情又该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般的甜蜜诺言,还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相思,又或是待失去后才有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悼念,执子之手的那个人最终可能选择了别人,为伊憔悴的人也渐渐远去,思量的人最终也有了新的归宿,我们只是在怀念爱情。因为社会变化的太快,我们已没有一花一净土的宁静之心,快餐似的爱情让我们渐渐迷失,我们最终也陷入了一种幻化之境,雾里看花,水中看月,谁能分辨真假,我并不是要抨击当代人的爱情观,只是想说很多事物是我们并没有真心对待,传统的东西我们抛弃的太多。

  还记得小时候丰收的时候村里面都会有戏曲表演,那是我对传统文化喜爱的起点,那时候总觉得戏服很美,就连上面的一针一线看着也很美,蝴蝶的花案,柳枝的纹理都在当时的脑子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特别是觉得那舞步,一颦一笑,看着都是那么地优雅婉转,仿佛世间的美皆聚集于此。时间的推移,不只带来了现代文明的传播,也带走了传统文化的美丽,现代舞取代了传统戏曲,舞台上出现的是一个个浓妆艳抹的演员热辣的舞蹈,魂牵梦萦的优雅台步不见了。总觉得是惋惜的,可是也没有人去关注到这点,来到了大都市更是见多了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那一股骨子里的韵味也渐渐失了。是人自己抛弃了自己。

  在现实中越来越多的是关于假的消息,于是人们都转向梦,梦总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吧,其实几百年前的汤显祖也是这样的,现实对他也并不公平,所以他也就把自己的一腔想法投注于梦中,在他的梦中他又为杜丽娘构建了一个梦,因为杜丽娘也是一个不得自由的人,她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尽管是梦,却是展现人最真实的好去处,在梦中她不再是软弱无力、温婉贤淑的千金小姐,而是一个展现自我,追求幸福的小姑娘,她的活泼俏丽在梦中一一呈现,这情这爱却都是真切存在的。汤显祖也是借这样的梦来表达自己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的决心吧。

  剧本中有着太多的优美词句,直到现在都还是让人为之魂牵梦绕。“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入骨”这句似乎是模仿温庭筠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样一种刻骨的相思之情,真切之意溢于言表。“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很美的句子,却有一丝为美人惋惜的哀伤。当时惊叹于这句,感慨了许久。关于青春与岁月,永远是让人神往的话题。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如果你不能成为我的诗,那么我也不能变成你的梦,幻化之境中却是一片真切,千古一梦牡丹亭,换得真心与白头。

   延伸阅读:牡丹亭经典语句赏析

  1 “虽则俺改名换字,俏魂儿未卜先知?定佳期盼煞蟾宫桂,柳梦梅不卖查梨。还则怕嫦娥妒色花颓气,等的俺梅子酸,心柳皱眉,浑如醉。” (第二出,言怀)男主人公柳梦梅改名的原因是因为梦见了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与后文中杜丽娘春园梦柳生相应成趣。情节既然相互对应,那么这段文字就是对后文的伏笔了,所谓人未见而心为所恋。比较有趣的是汤显祖非常善于运用诸如“花”,“梅”,“柳”来比喻人心。“梅子酸”,“心柳皱眉”还嵌用剧中人物的名姓,达到谐意的效果。因此既表现出了柳生对期望见到梦中情人的迫切心情,而且用语对象的指示十分鲜明而透彻。

  2 “经史腹便便,昼梦人还倦。欲寻高耸看云烟,海色光平面 。”(第六出,怅眺)前半句口语化很强,显得通俗;后半句又有着唐代诗歌的意境。可以说俗中见雅,是《牡丹亭》全剧的特色所在。柳生的这句感叹也代表了古代读书人在未入第之前的矛盾心理:饱读诗书却于国于家没有大的作用;渴望攀高门又有点力不从心,但还是有着飞黄腾达的理想和追求,因此还是在积极入世。“经史腹便便”这一分句很有调侃意味,它出自《后汉书》卷一百十上本传。

  3 “ 老书堂,暂借扶风帐。日暖钩帘荡。呀,那回廊,小立双鬟,似语无言,近看如何相 ?”(第九出,肃苑)这是老腐儒陈最良的台词,书堂,扶风帐,钩帘,回廊,距离永远及近,只点出几个物象,老翁漫步走进的情态就显得非常有层次感了。另一方面这也表现出陈最良书读得老眼昏花,竟连杜丽娘得贴身丫鬟梅香也分辨不清了。陈最良这个形象有点像《儒林外史》中得某些人物,他三年一考,考了十五次还只是一个小秀才,经史子集的寒窗苦读另他对现实生活一窍不通。可以说他是青春被科举制读葬送,思想被封建教条僵化的老学究的典型,对于全剧来说也是很可怜的小人物。

  4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响,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阁怎便把全身现。 ”(第十出,惊梦)杜丽娘的这段台词体现出了小女人的小心理,可以认为是她春情萌发心理的最细腻描写,“没揣”就是蓦地,没意识到的意思,菱花指代铜镜,这里采用比兴的手法将镜子拟人化,“迤逗的彩云偏”言外之意,就是这拟人化的镜子偷偷地照见了她,害得丽娘羞羞答答地将发卷也弄歪了。似乎铜镜在杜丽娘的心里已经变作男孩子的面庞,对美丽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这种以比兴的手法塑造,颇有情趣。

  5 “莺逢日暖歌声滑,人欲风情笑口开。一径落花随水入,今朝阮肇到天台 ”(第十出,惊梦)杜丽娘在后院生活了十八年,却连后院的花园也没来过。这还是在小丫头梅香的发现下,丽娘第一次来圆中赏玩。满园的春色正象征了她爱情的到来,在睡梦中,柳梦梅的形象第一次出现在她的脑海里,柳梦梅也正是吟诵着这一首诗走进了她的心房。“今朝阮肇到天台”摘引自元杂剧《误入桃源》里的典故,指刘晨、阮肇二人在天台山桃源洞遇见仙女以后,又回到人间。后来重新到天台山去找寻仙女。柳梦梅,杜丽娘之间也是由梦境里的初见,回到现实,之后又是病死后的丽娘借以柳生的帮助,魂魄重归阳世。这就同刘阮的典故产生美学上的“拟照均衡”效果,梦境与现实,阴阳两世,扩大了剧本的时空表现力。

  6 “他青梅在手诗细哦,逗春心一点蹉跎。小生待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 第二十六出,玩真)成语活用是《牡丹亭》台词的另一大特色,“画饼充饥”的原喻有名无实。结合上下语境,这里指柳梦梅得到杜丽娘遗留下的画像后,聊以自慰的意思。“望梅止渴”比喻可望不可及。《三国演义》和《世说新语》中都有典故,而在这里则与杜丽娘的题诗“不在梅边在柳边”相对照来比喻对爱情的徒然渴望。

  7 “ 喜的一宵恩爱,被功名二字惊开。好开怀这御酒三杯,放着四婵娟人月在。立朝五更门外,听六街里宣传人气概。七步才,登上了寒宫八宝台。沉醉了九重春色,便看花十里归来。” (第三十九出,如杭)这是杜丽娘重生后,同柳梦梅到临安赴考激励柳生的话,大家可以看到,这段台词以从一到十的数字为线索,将夫妻恩爱之情,对功名利禄的向往,街市景致,荣登科考榜首,喜悦而归等多个情境串联起来,文词随着数字的累加而显的铿锵有力。类似的句法结构在元杂剧《迷青锁倩女离魂》中也能看到。

  8 “从今后把牡丹亭梦影双描画。亏杀你南枝挨暖俺北枝花。则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 ”(第五十五出,圆驾)《牡丹亭》大团圆的结局代表着的正是和《西厢记》同样的主题,那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对有情人忠诚眷属的美好祝福,“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这样的反问也透露出杜丽娘的自豪之情。正如汤显祖在自序中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也正是这种“至情”成就了柳杜二人浪漫迷离的爱情。作者为什么要以情字贯穿全剧,因为当时的封建社会无情,这点我们从杜丽娘的父亲杜宝在最后也没有直接认他的女婿这一情节中能够看到,这也多少反映出作者对于当时封建礼教守旧与顽固的无奈心情。总之,《牡丹亭》是以有情人的故事鞭策无情的社会,这就是这部旷世奇作最核心的主题。

本文标题: 牡丹亭读后感400字结尾(牡丹亭读后感 关于牡丹亭读后感范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795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桔梗读后感(《桔梗花开》读后感)诺亚方舟读后感800(谁有看了"诺亚方舟"的故事后的感想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