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网21世纪旧约导论读后感(出埃及记导读)

发布时间: 2024-01-15 21:12: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0

旧约导论对研究旧约的作用旧约导论对研究旧约的作用如下。旧约导论以旧约概念、旧约考古学以及旧约神学为主轴,研究圣经旧约每一卷书的主题。书中内容吸取...

福音网21世纪旧约导论读后感(出埃及记导读)

旧约导论对研究旧约的作用

旧约导论对研究旧约的作用如下。旧约导论以旧约概念、旧约考古学以及旧约神学为主轴,研究圣经旧约每一卷书的主题。书中内容吸取了近代圣经研究的许多成果,并加上笔者自己的研究心得而写成。本书对圣经旧约每一卷的研究都以历史背景作引论,而后考试每卷书的内容分段,最后分析主题信息。在编排上,除了三十九卷圣经旧约的研究之外,还在经卷中穿插重要的专题,俾使读者对圣经旧约产生整体性的概念。

旧约概论和导论是一本书吗

本书不仅讲解了旧约的历史,还让读者看到,旧约所讲的时关乎万民的事,它不是理性思考的产物,而是上帝与人类心灵和生活经历交流的结晶。[1]
约翰·德雷恩犹如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样,带领我们参观了旧约历史的画廊,并解答了我们不时提出的问题,告诉我们上帝的旨意如何与以色列民族和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飘》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飘》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飘》读后感1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读的书确实不多,尤其是名著、世界名著。在学校时,匆匆地读《茶花女》、《红与黑》等,也许是由于文学素养的浅薄,或是世界观的差异,它们并没有带给我多大的震撼。暑假时,友人推荐我读一下《飘》,当时还记得她很神秘,开玩笑地说了声:“读完了,你会改变你的择偶观呦!”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它,很惭愧自己像老牛走路似的看书速度,却也不敢恭维自己看得有多精。读完后,心里有股淡淡的惆怅感觉,朦胧中,总觉得自己身上依稀有思嘉的身影。读完《飘》,它确实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更唤起我对过去的懊悔。同时,对书中的描述的人生、友情、爱情,我也感触颇多。

  关于人生的善与恶,我不敢妄加评论,因为,毕竟我走的人生路还不及三分之一。十六岁的我,想法也许是很幼稚的。《飘》中女主人公思嘉·奥哈拉并不是传统观念的好女人,她有着迷人的外貌、聪慧的头脑、坚强的内心、果敢的行为。同时,她也骄傲、贪婪、虚荣、追求实际,甚至曾经有过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她渴望爱情,不顾一切世俗观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但当感情和现实利益相冲突时,她毅然将经济需求放在首位。如果说我佩服思嘉,那我更衷情于瑞德,因为我也同样的崇高自由,他的豪放不羁,他的现实,他的勇敢,都传神地说明了他在乱世社会中成长的一个人才,是在乱世生存与发展的强者,强者应适应任何一个社会,这也成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在经济社会中对精神的取舍,在面对新生事物时,是适应还是回避?思索过后,相信我们会有更多的启发!

  谈到友情,虽然在《飘》中,作者并没有极力去描写友情,但媚兰对朋友的这份友情仍然是让我羡慕不已。记得桑费有句话:“朋友有三种:爱你的朋友、恨你的朋友、忘记你的朋友。”我想媚兰就是那种爱思嘉的朋友。她对思嘉感恩、感激,甚至为了她可以去死,她的真心在临死前终于让思嘉明白她是她唯一的真正朋友。在人的一生当中,谁能没有朋友?有几个真正的朋友便成了人一生最珍贵的东西。对待朋友,最好也是最真的办法——那就是真心!

  读完了整本书,我也摘出了最喜爱的两句话:

  “美貌并不能使人高尚,衣着也不能使人尊贵。”——警告贪慕虚荣的人。

  “我向来不是那样的人,不能耐心地拾起一些碎片,把他们黏合在一起,然后对自己说这个修补好了的东西跟新的一模一样,一样东西破碎了就是破碎了一一我宁愿记住它最好时的模样,而不想把它修补好,然后终生看着那些碎了的地方”。一遍匆匆的略读,并不能体味多少真谛,也许,等我再读几遍时,会有更多的收获吧。

  《飘》读后感2

  “所有随风而逝的都属于昨天的,所有历经风雨留下来的才是面向未来的。”

  ——题记

  我起初对《飘》这本书是不大感兴趣的,因而并未看过这本小说。那会儿我的好友正着迷于《乱世佳人》这部电影,她看后便买了原作来品读。中文版和英文版加起来刷了有小十遍,重点情节几乎都储存在脑海里,完全成了个《飘》迷。后来她得知我并未看过《飘》,因此热情的向我推荐。好友她,从书里生动的故事情节一直讲到《乱世佳人》电影里一幕幕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以及细腻逼真的人物形象,而且对电影里出演的女主角费雯丽感到非常惊艳,直呼:费雯丽饰演的斯佳丽是从书中走出来的!

  于是乎,在她的影响下我对《飘》来了兴趣。七月盛夏,瓦蓝蓝的天,偶有阵阵凉风吹散暑热,指尖掠过象牙白的书页,仿佛忆起了一个随风而逝的旧梦,仿佛把我带到了塔拉,斯嘉丽她的红土家园。

  小说《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唯一的作品。小说通篇渗透着女性主义思想,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斯佳丽这个女性主人公进行描述。生动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成功地塑造了斯佳丽、白瑞德、梅兰妮、艾希礼等经典南方人形象。故事中斯嘉丽对她红土家园塔拉的热爱、渴望与失去的情爱,是如此的扣人心弦和光彩夺目。书中每一个鲜活段落,都点明老南方逐渐随风而逝的文明魅力。《飘》这部作品,不失为那个时代的绝世佳作。

  斯佳丽,是我最钟爱的角色。她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南方女性,她天真活泼,敢爱敢恨,聪敏机智,慎重又有远见。但她也有着高傲、叛逆、贪图虚荣和为达到目的不惜一切的性格特征。

  她同时也是一个倔强的人。面对家中一贫如洗的打击,她坚定不屈,毫不妥协;面对母亲的离世,父亲变成痴呆,姐妹们身患重病,她擦干眼泪,努力振作;面对农场的近乎荒芜就连解决温饱都成难题,她毫不气妥,重头再来。斯佳丽她热爱着塔拉这片红土地,像它一样承受着苦难,却也饱含希望。

  “所有随风而逝的都属于昨天的,所有历经风雨留下来的才是面向未来的。”

  小说中也很好的体现出社会巨变所带给个人的一种改变。斯佳丽经历了战争,经历了频繁改嫁,经历自主创业与奋斗,渐渐地显现出了她不轻易认输、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和追求自我价值的女性意识。把她的行为重新放到当时的美国,也免不了遭到舆论的迫害。玛格丽特·米切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对女性主义思想的认识,非常成功的塑造出了斯佳丽这一女性主义者的光辉形象,是新世纪女性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闪光点。但对于我国来说,女性参政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流产和遗弃女婴问题以及婚后居住在男方家所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在当下仍然存在。我国的女性压迫问题如果能真正的解决了,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女性的解放。即使在这一方面会有很长很困难的道路要走,但我始终相信,在21世纪的我们所热爱着的中国,一定能实现男女平等。

  我最爱战争时期,守护塔拉的斯佳丽。曾是千金小姐的她在战后被军队洗劫的土地上默默挑拣干瘪的胡萝卜以果腹。“上帝作证,我绝对不要再挨饿!”独立坚韧而又美丽的斯佳丽站在黄昏塔拉的土地上哭过后对着上天发誓永不饥饿那一幕我永远也忘不了。

  这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生活态度何尝不打动人给人以热爱生活的'力量?自强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宪问》中的“不怨天,不尤人”正是很好的例子。我们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困难,但请记住,不管面临什么困难,明天还是要继续的。正如斯佳丽一样,好像什么都无法打倒她,她永远能找到一个支点,重新站起来。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是的,在这永恒的红土地,你力量的源泉上,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如果人的一生中注定了要经历困难的考验,那么让我们用像斯佳丽一样自强的心坦然接受,勇敢面对。总会度过的。一切困难,终将都会随风而逝。

  《飘》读后感3

  这个学期读的书杂而多。但是一直放在枕头下面的有两本,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四十年代译本的《飘》。有时晚上两本书一并读,恍惚中会觉得自己在读同一本。的确,西方文学中的好的作品总有一条根在维系。这个根,在我的理解,《圣经》里是对信仰的信任,以及对众人的爱。在《飘》里,是思嘉对她脚下红土的爱。

  找到了根,就找到了方向。

  《飘》的三十四章写道:“当她走上前面台阶的时候,手里还抓住那块红泥……她将手里的红泥拼命的捏着,直捏的它都从手缝里挤了出去。一面她又像鹦鹉似的一遍一遍念着:‘我仍旧还有这个,不错,我仍旧还有这个。’”

  思嘉说这段话的时候,刚刚被战后的希礼拒绝。希礼把陶乐的一?红土放在思嘉的手上,因为他明白,与他自己相比,思嘉更热爱的是这片土地。因为她从小长在这里,这片土地养育了思嘉,那是思嘉的根所在。

  当我读到这一节的时候,曾经臆想过如果希礼和思嘉真正的私奔会是怎样。虽然觉得难以预测,但是有一点我很肯定,他们的生活充满的不是快乐与幸福,更有可能是冲突和不幸。因为,思嘉一旦离开了陶乐,就好像失去了生命力量的来源。她和陶乐的土地在本质上都是坚毅的,能担当起责任的。

  有了希礼的思嘉不一定是幸运的,但是没有土地的思嘉一定是不幸的。所谓的根,我想一定要是稳固不变的。当然,根,可以是爱情,可以是信仰,也可以是土地,只要它够长久,它能够给你生存的希望。思嘉对希礼的爱情不是思嘉的根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爱情难以长久,因为他们是如此不相像,他们一起生活,就好像把水稻种进了麦田,水稻无法汲取养分,思嘉也不能从希礼身上找到生活的激情。这样一来,水稻很快枯萎,希礼也就成不了思嘉生活的永久的动力。

  思嘉的根是陶乐,因为土地是长久的,当她握住那把红土地时候,她会愿意为这片土地奋斗,不管手段是否高尚。与其说思嘉为保存这片土地付出,不如说是这片土地在激励思嘉为生存奋斗。

  西方文学的根脉有两条,一条

  是古希腊文明,另一条是希伯来文明,但凡能把握住另两条命脉的文学作品都是长久的,并且充满活力的。文学的意义虽然在于给人以新的灵感,新的启示,但是新从哪里来?从历史里来。那么历史就是“根”。

  《圣经旧约》里说到,摩西带着子民出埃及,想要寻找的不也是自己曾经居住的土地么,《飘》里的思嘉,用尽了各种手段,无非也是要保住自己土地,自己的“根”。

  而能成为根的,必定是稳固长久的。思嘉说:“世界上唯有土地这东西是天长地久的……凡是身上含有一滴爱尔兰血的人总是把他们所居住的土地当作自己母亲般看待的……唯有这东西是这得忙碌的,值得战斗的,值得拼死的。”

  历史可以是“根”,因为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真理能成为根,因为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这也是《圣经》能够长久的原因,因为它揭示的是真理。)。有了稳固的根基,基于它上面的成长才能顺利。

  《圣经马太福音第七章两种基础》说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装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装着那房子,房子就到他了,并且倒塌的很大。

  但是令人痛心的却是,环顾四周,现在越来越少的人真正的注意自己的历史,自己生活的土地。就拿人大这块土地来说,一个月前,我曾经想探寻我们现在生活得这片土地的历史,但是,当我真正着手做的时候,却发现周围无人可问,老师,同学,居民都对自己脚下的历史一无所知,他们会看到人大的古柏森森,看到校医院后的石羊石马,会为明德楼施工时挖出的古代石人感叹一番,但是他们能做的仅限于此。没有人想进一步的问。其实,一个多月前的我也是这样恍惚和无知。但是一个月前,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茫然,并开始解决自己对脚下土地的茫然。

  于是开始查找图书,找到了些端倪,但是可笑的是核心资料的活得却不在校内资料,而来自历史文人笔下的北京城,周作人笔下的海淀,鲁迅笔下的北平……

  我们的校史馆里,有当年上课的马扎,又当年上课的黑板,却从不过问这片曾被圈地给人大,提供人大生存空间土地的历史。

  根找到了,方向才能确定。就像是没有原点的坐标系,永远难以描述点、线的位置。思嘉找到了她的根,所以她以后的一切行动有了方向,有了意义?让自己和家人、朋友过活。

  没有根的人,找不到方向。

  记录历史=永恒

  作为一名准新闻人,某一天翻阅报纸,却升起的把它扔进了垃圾堆,说:“新闻都是垃圾!”言辞虽然有些激烈,但是现状却大致如此。报纸上的东西有几分是真实再现我们现在生活得社会呢?新闻不能再现,只能诉诸文学,所以文学作品能永恒,新闻作品很少永恒。

  《飘》所记录的人,历史,不管其格调是高是低,却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真实面貌,百年后,千年后,人们想要了解这个时代,必定会翻阅到它。因为它虚构的只是内容,真实的是整个时代的面貌。

  历史中很多东西是转瞬即逝的,我想,许多年以后,人们一定不想看今天的《无极》和《十面埋伏》,因为它们一方面在虚构,另一方面从中根本看不到现在中国的特征。有看电影的一个小时,后人宁愿看看《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或者《史记》。

  新闻报道的东西,也大多是转瞬即逝的。这样一来,它所关注的角度就低了,所写的东西虽然是历史,却是残破的历史。它只求今天能有独家,对于明天发生什么完全不能准确预知,而文学展示的是全景,它的定位是一本书的容量,一个月的仔细阅读时间,还有永恒的价值,比如,如今普通人想要了解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会想到看《飘》,很少去翻阅那个时代的报纸。

  前段时间,想要找一本有关顾沟的书(顾沟是我们学校陶行知研究会支教的地方),图书馆里对我最有帮助不是哪个学者的农村调查报告,而是一名远行的作家记下的他在当地的日记(书皮是黑色的,但作者和书名很模糊了)。但是根据这本书的新旧程度可以看出来少有人看,因为九十年代中期的书,现在还是很新。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圣经》里的话:“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也是款的,路也是大的,进去的人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找着的人也少。

  现在一部分书在记录历史,却没有人关注,有可能他们进入的是窄门,但是窄门确是通往真理的,走这样的路才能得到永恒。

  《飘》读后感4

  《飘》是我最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书的作者是米切尔。它是一部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的小说。去年看《飘》这本书时已是看第三遍,书中人物个性很鲜明,所以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主人公思嘉坚强、乐观、精明、自私、冷酷、为了金钱不择手段。她的精神之柱就是爱情、土地、金钱。思嘉的悲剧在于她一直搞不清楚谁才是自己的真爱,思嘉失去了那本应属于她的爱情,瑞德一直深爱着她,但她却一直陷在艾希礼盲目的爱情中不能自拔,直到最后媚兰去世时她醒悟到自己和瑞德才是一种人时,但瑞德已心灰意冷,从此离她而去……很喜欢思嘉,虽然她自私冷酷,但她的心不坏,她爱护她家的仆人,她把他(她)当小孩一样保护,她更爱她的红土地,在那种战乱特殊的年代里,因为生存的需要,所以我大多数看到的是她的优点。

  主人公瑞德狡诈、冷酷、倔强、精明、眼光锐利。他被思嘉坚强敢爱敢恨的性格所吸引并深爱着她,在战乱中一直照顾她,像宠孩子一样宠着她。他最容不得是思嘉讲假话和思嘉对艾希礼的感情。他鄙视艾希礼的懦弱,但他又最理解同情在那个战乱年代里的艾希礼。当他对思嘉的感情感到失望时,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他的女儿邦尼。当邦尼死后他离开了思嘉回到查乐斯顿去与家族和解……

  另外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媚兰了,她外柔内刚,善良博爱,灵魂高尚。是瑞德的心目中最伟大的女性。当然我想信她也是读者心目中最伟大的女性。

  文章最后以思嘉的一段内心独白结束:“明天我要想出个办法来重新得到他,不管怎么说,明天就是另外一天了“。之所以有这个结尾的伏笔,后来作者里普利写了《飘》的续集《斯佳丽》。昨天在网上搜索到了,现正在拜读中……

  还有一直听说《飘》的电影版非常好看,译名为《乱世佳人》,此电影得到奥斯卡奖,可一直没机会看到,上周听一个同事讲在土豆网站可以看到此电影,所以周日花了近4小时看完了它。确实很棒!

出埃及记导读

原载 2021-11-30 熊弟兄的空间 (73) 人读经“旧约出不了埃及,新约到不了罗马。”人性如此,需要拯救;以色列人如此,需要释放。身体出了埃及,心灵还在埃及吗?
1书名
本书希伯来文圣经原名意为「他们的名字」,或简作「名字」的意思。七十士译本(LXX)则以希腊文取名,意谓「出去」的意思;英译本以「Exodus」作为本书之名;中译作「出埃及记」,这字亦曾出现于出19 :1 之中:「以色列人出埃及地以后,满了三个月的那一天,就来到西乃的旷野。」

就内容来说,「出埃及记」比「名字」贴切,因为本书是记载以色列人如何从为奴之家的埃及逃脱出来,向着神给他们的应许地进发之经过。就属灵意义来说,它也可以说是旧约的福音书,内中以色列人受到法老的奴役,失自由,受迫逼之苦况与信徒信主前在罪中无自由,身不由己之苦况相仿。他们之所以能从法老手中被释放出来,完全是神的恩典,他记念他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神看到、听到也感受到百姓所受的痛苦,所以差遣摩西,透过他所行的神迹奇事,叫法老不得不放以色列人离去!

2作者与作品

本书有三处可以证明摩西是作者,例如:出17:4耶和华对摩西说:「我要将亚玛力的名号从天下全然涂抹了,你要将这话写在书上作记念,又要念给约书亚听」;出24:4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出34:27耶和华吩咐摩西说:「你要将这些话写上,因为我是按这话与你和以色列人立约。」

从旧约开始,五经一直被认为是摩西的作品,甚至主耶稣基督自己亦曾多次见证五经为摩西所写的,新约作者亦不约而同以五经为摩西所作。

3出埃及记的日期

与出埃及记日期直接相关的的经文是王上6:1:「以色列人出埃及地后四百八十年,所罗门作以色列王第四年西弗月,就是二月,开工建造耶和华的殿。」 所罗门王四年为967B.C,出埃及日期就是1447B.C。若这样,写作日期约于1420 B.C。士11:26所说的三百年也与这段日期很相符,因此将出埃及日期定为公元前十五世纪是再合理不过的。然而我们同时尊重《21世纪旧约导论》作者的日期无定论观点,讨论从略。

4历史背景

有几个因素使得我们很难确定出埃及记中的历史背景,第一,日期无定论,就难以确定历史时期;第二,出埃及记的一个特色,就是缺乏历史参考资料;第三,除了圣经外,目前还没有发现其他文献提到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历史;第四,作者的写作态度主要是从神学而不是从历史的立场,让人看见一位人所共见的神,而不是史实本身。

5出埃及的路线

与历史背景一样,要考证出埃及的路线也会遇到类似困难,除了一些地名外,实在没有多少线索。许多学者赞成经西乃半岛南方的路线,但新近的研究趋向支持一条较为接近北方的路线。

6文学的性质

出埃及记虽是创世纪的延续,但它的结构、文体、风格也有自己的特点。

1)结构:出埃及记的分段法不只一种,要看读者侧重什么而定。例如,按照地点而分,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以色列人在埃及(1:1-13:16)

第二部分    以色列人在旷野(13:17-18:27)

第三部分    以色列人在西乃(19:1-40:38)

另一种分法是,以内容为关注的焦点:

第一部分    神拯救以色列脱离埃及的奴役(1:1-18:27)

第二部分    神赐给以色列他的律法(19:1-24:18)

第三部分    神命令以色列建造会幕(25:1-40:38)

这个结构让我们清楚看见,出埃及记所关注的是救恩、律法和敬拜。

2)文体:整卷书技巧地将不同体裁的资料,例如故事、律法、和诗歌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作品。出埃及记与圣经其它历史书卷的不同,在于律法在全书中并不是附篇,或独立的一部分,而是与救赎历史贯穿在一起。

7神学信息

出埃及记记载的三件事——出埃及、律法和会幕,都强调一个重要真理:神与以色列同在,是她的救主与君王。

1)出埃及(1:1-18:27):从出埃及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和它在正典中一再出现,可以看出这是神在旧约中最伟大的拯救作为。当以色列人被当作奴隶、大受欺压时,神在人无法想象的境遇中预备了摩西。然后是十灾;日间云柱,夜间火柱;红海大捷……事实上,这次伟大的拯救行动,成了未来救赎的典范。最明显的,就是先知对巴比伦的被掳和以色列最后复兴的讲论。在先知的心目中,巴比伦的被掳就像第二次埃及的奴役,后来以色列民必将经过旷野,再回到应许之地。

新约马可福音的起头,引用了赛40:3和玛3:1,这两段经文显示,未来将有更大的事发生: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豫备道路。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豫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可1:2-3)

耶稣基督在地上的事工是从旷野开始的。他的一生乃是出埃及预表的应验。他的受洗与出埃及对照,洗礼就是耶稣过红海(参林前10:1-6),接着退到旷野经过四十天(对照旷野漂流四十年)受到试探,令人惊异的是那三个试探与以色列人在旷野所遇到的相仿!他得胜而色列人失败。他的受死是这一切的高潮,他是逾越节的羔羊,为人而死。今天基督徒的生活经历,也好像在旷野漂流,期待未来的安息。

2)律法(19:1-24:18):19章开始,在神赐下律法前,强调出神的圣洁与百姓的罪。神在密云、烈火和浓烟中显现,百姓需要透过洁净礼来洁净自己,以迎见神。律法包括十诫和约书,它是维持神人关系、保持幸福的指南。律法的颁布,在历史上和在正典中,都被神施恩的作为所包围,因为它回顾出埃及的事件,并且展望应许之地的美好前景。

新约最奇妙的信息是:耶稣基督使门徒脱离了律法的咒诅(罗7),因此,律法——它从来不是与神建立关系的途径,却成了基督徒毕生遵行神旨意的向导。

3)会幕(25:1-40:38):从摩西到大卫,会幕是神在地上的居所,即为神的住处,会幕就强调神与他的子民同在——这就是出埃及记的一贯主题。

会幕的设计是要显明,以色列的神是神圣的。展望新约,无论是会幕还是圣殿,它们都指向前面,预期耶稣基督的来到,他是神的儿子,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住在」原文为「会幕」一字的动词。那代表天上地上的会幕和圣殿,最终极的展望,便是新耶路撒冷的新天新地(启21-22)。

参考书目

1、狄拉德、朗文。《21世纪旧约导论》。校园,1999。

2、陈惠荣、胡问宪。《证主21世纪圣经新释》。福音证主,1999。

3、马有藻。《旧约概论》。中信,1985。

4、马有藻。《旧约导读》。天恩,2001。

5、《圣经新译本》。环球圣经公会,2002。

6、《圣经新国际版研读本》。更新传道会,1997。
本文标题: 福音网21世纪旧约导论读后感(出埃及记导读)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510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西游记的读后感200字谢谢您(《西游记》读后感200字)有关课外阅读的读后感800字(课外阅读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