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读后感1500字(用心发声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1-13 10:10: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的内容简介本书对德育教育进行研究,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等...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读后感1500字(用心发声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的内容简介

本书对德育教育进行研究,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等内容,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
本书中,内尔·诺丁斯主张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建立一个充满关心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对学生的各种兴趣和才能予以开发和培养。围绕这一主旨,书中详尽阐述了学校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诺丁斯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探讨了这个以“关心”为核心的新教育模式所涉及到的各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不仅对教育工作者有特殊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而且任何关心孩子的人也都有必要阅读此书。

关心是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教育是孩子是否成才的关键,以下是出国留学生活百科栏目我为您整理诺丁斯:关心是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供您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
  第一次接触诺丁斯的教育思想,也许是在阅读《异域察论——德国和美国教育学研究》一书的时候。我后来在读后感中也曾提到,“诺丁斯指出学生正在接受‘一种道德上贫困的教育’,很多学生不仅牺牲了当下的幸福,也错失了真正的学习,尤其是‘将学习成绩和道德善良合二为一的倾向’是有害的。我们应该将道德目的置于教育目的的首位,培养学会关心的有道德的人,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正是这一“邂逅”,使得我在图馆书架上一看到《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美]内尔·诺丁斯/著 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就有一种亲切感。

  诺丁斯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学者,她始终与基础教育的实践与变革保持着亲密的接触。我与诺丁斯——一名中国教师与一名美国的曾经的教师,围绕“关心”这一主题,我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关心自我,关心所有与自己有关系和没有关系的人,关心非人类的生命,关心物质世界。而不同点在于,我的观点尽管也偶尔与人分享,但主要还是止步于“独善其身”的自我修炼,不像诺丁斯是要激起整个社会层面或教育领域的根本变革。这是境界上的巨大差距,而我正是带着这个差距开始这一次阅读的。

  关心与被关心既是需要也是能力

  教育的使命之一应该是回答如何才能保证我们与别人在同一片天空下更好地生活和工作。然而诺丁斯却认为,最近40年来急剧的社会变化已经使年轻人失去一种连续性(关心伦理用语),失去被关心的感觉,而当代公立学校教育最严重的缺陷可能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忽视(她说的是美国)。

  现在的“00后”当然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但是,他们同时也富有深切关怀他人的潜力,可惜的是学校很少给他们提供机会。关心的主题包括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物质世界,关心精神世界。而这些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渗透的——师生之间必须经常进行有关的谈话与探讨。

  诺丁斯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人人都需要的,而关心的态度、知识和技巧却更有必要让学生们掌握。她引用了一个调查数据:只有1/3的学生称他们的老师关心他们——孩子们不仅对老师缺乏信任,也缺乏最基本的对他人的尊重。

  现实中,大多数教师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问题在于,他们中很多人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双边关系。因为,如果关心以不被学生们接受的方式出现,那么它也不可能被学生们认识到。仅仅说“我关心”是不够的,关心伦理强调关心者是否有能力建立关心的关系。

  关心伦理最基本思想是对每一个个体的需要予以恰当反应,目的是建立并且维护关心关系。反应是关心的核心,也是关心教育的核心。认真倾听并且积极回应是关心的基本标志,教师需要更认真地倾听和理解孩子。记得在我的中学时代,每逢假期我都会围绕“这学期我对同学们付出的关心是不是太少了”这一问题进行反思甚至自责。这里的“关心”是一种同学间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自发的需要。

  师生关系,在本质上则是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学生们既要学习如何在一种平等或不平等的关系中关心他人,更应该学会如何成为积极的被关心者。只有学会如何分辨关心,接受关心,他们才能逐渐学会关心他人。作为关心的接受者,他们必须要对教师的努力有所回应。学生们一定要明白,他们的反应会激发或打消一个教师的热情。

  诺丁斯认为,身为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关心。“如果一个孩子在进入小学时还没有学会如何接受关心,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将处于危险之中。”

  传递有道德的知识

  在20世纪初始,杜威就强调改革学校结构和教育过程,以便更好地反映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但并不主张对传统学科设置进行改组。诺丁斯则认为传统学科设置必须进行改组(“我的主张超越了杜威思想”),人类问题(关心)应该成为课程的核心内容,传统学科内容要服务于这个核心。

  诺丁斯强调,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并且可爱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关心必须主导学校课程。

  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孩子的受教育权不应该局限于某一方面。“当前对学生在语文、数学和科学考试成绩的重视已经基本定义了学校的任务和目标。”但是,没有道理将这样一个学校体系强加给所有人。

  诚然,有时候传统的方法是更加有效的教学,但是这些绝不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占太大比例。除了在书本上发现问题寻求答案,我们还可以在任何感兴趣的地方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意义。当代教育哲学的一个重大发展是,许多人都相信学生们花费在准备考试的那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探索新思想,发现新兴趣,扩展知识,陶冶情操。然而,在标准化考试的压力下,教师们都忙于给学生们灌输阅读材料中可以死记硬背的东西了,根本没有时间开展有意义的讨论和对话。

  不少学生认为学习那些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学科知识困难乏味,与他们的真实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当前学校体系里的“关心者”往往觉得他们知道要关心的人的利益是什么,鼓励甚至强迫学生去学习我们为其事先规定的课程内容,而强迫意识的延续,实在是传统教育的一大悲剧。

  “很多人错误地提前假定了教育的结果,他们声称知道人们的良知应该向哪种方向发展,而真实的教育就像对话一样,事先是不应该设定结果的。”为了让学生应付升学的需要,教师给学生成堆的考试、大量的记忆材料,靠作业和纪律推动和规范学生,而忽视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现在的教育,似乎比赛的结果早就被设定了,这才是必须改变的东西,教师应该邀请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传统学校的教育无论在智力上还是道德上都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每天在学校里的一部分时间应该用来进行关心教育,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承认错误,产生疑惑,甚至表达对某些课程的反感。我们传统上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往往强调的是在学校里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而忽视了整个学校的道德使命。诺丁斯提倡在每一天的真实生活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学生们可以在学校内选择跟从实践不同教育哲学的教师。

  何时学会关心都不晚

  有一个根本上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可称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这本再版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诺丁斯为我们再次描画了一幅崭新的教育蓝图: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优长,这些优长应该在一个充满关心而非竞争的环境里得以培养。

  当今社会,教育的经济功能几乎左右了人们的视野,加在学校头上的任务实在太多了,而学校不堪重负即想方设法让那些聪明的学生去学他们不想学的东西。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一个问题产生了,就添加一个课程来应付。

  现在还有许多人认为“所有孩子都能学习(学好)”,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作为一个前任数学教师,我心里十分清楚,不管你教得多么好,学生们之间的接受程度总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任何一个孩子在我们生命中的位置都不应该只取决于他在学术方面的能力。”关于这一点,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现实意义。

  杜威说过,最好的最智慧的父母为其孩子所争取的,一定也是整个社会为所有的孩子所争取的。诺丁斯赞同这一说法,但同时怀疑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最好的教育。她认为,给所有孩子一个同等质量的教育并非意味着给所有孩子一个相同的教育。“为什么让所有学生,不管他们的能力高低、爱好异同以及对未来的计划如何,都在几何与代数课程里挣扎呢?”

  任何教育,如果只重视一部分人类能力并且围绕它们来组织课程教学,那么就不可能成为面向所有人的最好的教育。在目前的标准课程体系下,很多人没有机会发展并且显示他们真正的长处,进而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没有多少人认识到,成功应该具有不同的形式,持各种不同才能的人应该都有成功的机会。

  诺丁斯略带悲凉地发问:“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在这个系统的最底层挣扎了12年,他还会坚持认为,这只是一个失败,还有别的成功的机会吗?”

  在这里,我倒是想给出一个比较乐观的回答: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何时学会关心都不晚。我可以引用此书中的一个案例来支撑我的乐观:在一些高中,教师们开始安排一些可能中途辍学的学生们去帮助小学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辅导孩子们做家庭作业,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具有的潜力,进而认识到教育的价值。这说明,青少年需要机会发展他们正在形成的利他主义。与此同时,如果在学校里一个孩子因为某方面的才能而受到尊敬和赞美,那么对他(她)自己的自信心也是巨大的鼓励。

  诺丁斯指出,教师培养的方式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基础,而不是在“如何能够使孩子更愿意学某某学科”等问题上耗费时间。教师必须熟悉自己的领域,在此基础上发现学生们的潜力和弱点,并且鼓励学生们在这个领域内积极探索。她认为评估不应该涉及比较,从关心的角度出发,不应该问“小明学会了什么什么吗”,而应该问“小明学会了什么”。

  我并不赞成诺丁斯对“竞争”的回避与全盘否定——其实,“关心”的力量又何尝不是一种“竞争力”呢?但我赞成对“竞争”的淡化,不希望教育者与学生“都不惜代价将自己置身于一种战斗的状态”。

  总之,飞速发展的时代给教育带来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样那样的困惑?不妨引用此书“代后记”《在一个缺乏关心的年代学会关心》中的一句话,那就是“我们更需要哲学上的变革而不是方法上的创新”。

  我相信,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诺丁斯的这一教育模式也许都将是一种永远在路上的教育理想,但是它的现实的积极作用却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用心发声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

      这个假期,花了半个月时间认真阅读了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书中,作者坚定表达了对现代教育中冷漠的课程目标,刻板的课程设置的鄙弃,详细阐述了她主张的新型教育模式:关心教育。作为教育从业者,读后感触颇多。

    内尔.诺丁斯在引言中说到“认真倾听并且积极回应是关心的基本标志。”在书中,她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希望老师能够主动了解自己的每位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看书过程中我曾疑惑,作者书中反复提及的“关心”是否等同于“包容”,后来我从书中得到了否定的答案。内尔.诺丁斯强调“关心”应该包括关心者与被关心者,教育者在师生关系中作为关心者,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多元化的性格,甚至能力,其次,教会被关心者在得到关心时给出反应,当然最好是积极的反应。书中对于关心的解读相对而言是比较理性客观的。

      为了更好的阐述她的关心教育模式,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详细描述了“关心自我”、“关心身边的人”、“关心陌生者和远离自己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地球”、“关心物质世界”、“关心知识”分门别类,很具体。内尔.诺丁斯希望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自己与他人,帮助或指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对于物质和知识,她认为学校应该为学生全面了解物质和生活提供各种帮助,引导学生更广阔的思考,掌握更实用的生活技能。无论是有思想的人和动物,还是不会思考的植物与物质世界,内尔.诺丁斯都鼓励教育者站在人性化的视角带领学生了解这个世界的多元性。

      内尔.诺丁斯希望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例如生物课除了讨论生物学的知识,如果学生需要或者感兴趣,教师也应该带领学生讨论地理、历史等相关的知识。她反对课堂设置的单一性。如果要实行内尔.诺丁斯的关心教育模式,那么通过考试成绩来衡量教育成败的教育评估模式就绝对不可取。实际上,她希望依据学生掌握的技能,以更轻松开放的姿态,邀请社会专业人士来参与教育评估。这绝对是一中新的教育评估模式。

      内尔.诺丁斯为了阐述她的关心教育模式,从当时的美国教育现状入手,抽丝剥茧。中国的教育背景虽然与美国不同,她的观点仍有许多可以参考借鉴的地方。

      目前,国内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课堂上,学生不受教,教师骂学生“神经!”,学生马上回嘴“你才神经!”教师愤而扇了学生一巴掌,学生立马回扇教师一巴掌。新闻中的是非对错在这里我们暂且先不论,我想说的是,目前国内教育的师生关系严峻程度由此可窥一斑。我赞成内尔.诺丁斯的将“关心”引入学校教育,教师倾听,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与学生就其真正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主动关心学生,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接收到的关心做出应有的反应,以次来改善现今中国教育越来越冷漠关系。做到内尔.诺丁斯的关心教育,可以避免敷衍的、单一的、单方面的无效师生交流,要求学生从学习到生活全面的对学生做到关心!

      对于课程设置方面,内尔.诺丁斯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与观点,在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部分建议可以参考。课程设置方面她主张多元,甚至建议学校开设关于烹饪,工具维护等相关的课程,在她的关心教育模式中,这些课程可以与人文知识相关课程同等地位。如果学校真的开设这类课程,我想不仅学生,老师也会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些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贴近。对于这样的建议,我们当然不能照搬,但可以从中得到启示:课程设置与设计应该尽量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学校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为了飘渺未来的美好前程而努力学习是难于持久坚持的,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兴趣和天赋来学习,注重因材施教,或许能让学生更乐于接受学校教育,更乐于学习,也更能够支撑学生在学习之路上走更远。

      用关心模式来替代现今的教育模式,大范围内肯定是不现实的,况且内尔.诺丁斯的关心教育模式属于某种程度的教育幻想,但将“关心”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或者说对目前的中国教育是急需的。我们渴望有一个更宽容更多元的教育环境,构建更人性化,更适合每个孩子成长的教育模式。
本文标题: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读后感1500字(用心发声 读《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444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1080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高三学生俗世奇人读后感(俗世奇人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