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 读后感(《我的爸爸妈妈》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1-12 10:09: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家庭教育读后感,家庭教育读后感,篇1,读完这三期《家庭教育》对我的感受颇深。尤其读完这篇《溺爱》滋生了《啃老族》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自己...

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 读后感(《我的爸爸妈妈》读后感)

家庭教育读后感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1

  读完这三期《家庭教育》对我的感受颇深。尤其读完这篇《溺爱》滋生了《啃老族》这篇文章,使我联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联想到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观念。每个父母心中都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掌握更多的知识,去更高的学府深造来适应这个日趋发展的社会。所以一些家长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偏激,以为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可以忽略。在家帮助孩子打点一切,养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不懂的体谅大人的艰辛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这样做理所当然,日久天长滋养了孩子的惰性和对家长的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还存在一种现象。有些孩子在学习上只要有成绩,家长就觉的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其他方面也顺理成章同样优秀,而忽略了对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到社会后很难适应难以独立生活。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2

  今天读了《家庭教育》上的一篇文章《家长要学会与孩子一起学习》,里面有许多好的做法,值的借鉴和学习。

  其中有一条说到:家长要学会宽容,敢于放弃“完美”。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思想驱动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是情不自禁的追求“完美”。这种完美主义在于其他孩子攀比的过程中,难免对不同层次的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的到的只是父母的唠叨、不满、抱怨、指责,长期这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的遭到打击,从而产生了厌烦感。

  聪明的家长都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密切与孩子接触,从深切智慧的爱出发,用“赏识”的眼光代替“挑剔”的眼光;用热情赞美代替讽刺、挖苦,宽容孩子的缺点和过失,认为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与生俱来、与生相伴的。于是,家长就会发现和挖掘孩子的优点,用有点去点燃孩子的自信,用自信去点燃孩子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3

  今天看了家庭教育里的一段内容非常有感触,写下来分享一下。

  这段内容主要讲了五个问号教孩子养成规划习惯。我家的哲凡同学时间观念不强,做什么都很慢条斯理的,看了以后觉得非常适合他做作业慢,拖拖拉拉的,不能合理规划时间。一问是假期有什么计划?二问是想去哪里放松一下?三问是那可能要占用一天半的时间,你觉得够吗?四问是那你制定时间表吧,怎样才能休息好又能提高?五问是如果没有完成,你觉得需要多久时间弥补?

  从以上可以看出这是位有智慧、耐心的爸爸,在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划态度方面依照这样一个规律:询问并引导计划——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修正改善。在上次计划落实的基础上,下次适当的延长时间,逐步锻炼孩子的规划能力,不唠叨只问了五个问题,这位家长就让孩子养成了规划的好习惯。

  通过学习觉得做什么事都要有方法,好方法事半功倍,呵呵,会继续学习的。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4

  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使我收益匪浅,尤其是孙云晓谈家教和教子学会爱等几篇。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关爱程度和成才期望也急剧上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为广大家长的迫切愿望。让孩子成龙成风固然重要,但是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快乐的性格也同样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这些性格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孩子心中有他人,要让孩子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要让孩子知道感恩,如果没有感恩之心就不会有爱心。其次,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责任心不像知识和能力那样清晰可见,但是它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会让家长放心、老师省心的孩子。

  我想这也将是我努力的方向,我虽然不是一个优秀的家长,但我愿意成为一个好学的家长,我愿意和更多成功的家长共同学习,把我的孩子教育好、培养好。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5

  读了这篇文章,我有很多感触。作为家长的我们,责任是多么的重大。不但要在平时做到言传身教,而且在学习上也要帮助她,鼓励她,和她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孩子的学习,不但依赖于孩子自身的探索,教师的辅导,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家长比任何人都了解孩子的兴趣与个性,更有可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来。在帮助孩子学习的同时我们也提高了自己。另外,在生活上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改掉坏毛病。

  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当下正是孩子的关键时刻,我要克服一切困难,帮助孩子度过重要的六年级。我的女儿,你也要多争气一点,勤奋再勤奋,妈妈和你一起加油!加油!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6

  通读此文,孩子犯“倔”的原因大概为表达不清,家长误解孩子的真实需求,致使孩子未能如愿的得到快乐。孩子自然表现出一种“倔”的状态。孩子年龄尚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所以我们家长应当耐心寻味孩子的真实需求,尽可能的多层面去意会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小小愿望,使其得到快乐。

  家长不应当仅以满足孩子真实需求为限,更应当主动地引导孩子,玩什么,做什么,认识什么,将一个世界观逐渐地介入到孩子的思想中。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当以乐观,饱满的状态展示给孩子,给孩子一个正面的积极的成长环境。

  我相信孩子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在这样的引领下,孩子必然会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7

  《家庭教育》里的《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一文,阐述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这将为许多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的家长们,提个醒,作个建议,供家长一个参考。不一定要上名校,上寄宿班。以为上了这些学校,孩子的前途就锁进了保险箱。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殊不知,不适合孩子的学校制度,反而会使孩子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譬如,要就近择校,这样就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路上,路上安全也是一个问题。有心理恐惧的小孩也不适宜上寄宿班,因为小孩更没有安全感,反而造成更多的心理负担。都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大要素,只要让孩子从小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那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先天的'固然很好,但后天培养更重要,与其在东奔西走,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要进名校,择名师,还不如加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多培养一些他自身对学习的兴趣。

  《家庭教育》中的《智慧父母》不能不提,这些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按照书中的方法基本能得到奏效。还有《家长学校》,《幼儿发展》等等,看了都获益匪浅。还有《巧手妈妈》,《小制作》,《家庭医生》,都是值得一看的好栏目。希望以后能读到更精彩,更实用的《家庭教育》。来共同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知能力,为他走向健康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教育读后感 篇8

  读了这本书,我真的百感交集,每天我们都在为孩子的成长而操心。当父母的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中能够一帆风顺。健康快乐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女儿也是一般,在生活中,打、骂、冷嘲热讽。有的时候,我们利用母亲的权利情不自禁的就把这些都用上了。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觉的我们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应该放在一边,彻底的改变一下了,这样的方式达不到想要的预期效果。仅此而已,我不会再用这样的方式。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教育不能尊重孩子的天性。这样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残酷的、是违背人性。因此,我们教育起孩子也是困难重重,让他玩了,学习不进步,不让玩,还在脸上灿烂花朵般的笑容没了,真是矛盾的很,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我觉的孩子的童年时快乐无忧无虑的。所以没怎么在学习方面管他。结果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落后,玩与不让玩做到适度真的很难。

  教育孩子有的时候会很生气,有的时候孩子进步了,也感觉很享受。和孩子一起生活是一种快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真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快乐。一种美好的享受。希望我们都在快乐中教育孩子,为了孩子父母都乐此不疲。

家庭教育读后感怎么写

家庭教育读后感怎么写
父母把孩子养育成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孩子身上寄托着我们做父母的全部希望。但教育孩子却是一件苦恼的事情。父母费尽了心血,孩子却总不能如自己的理想。有的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有的父母节衣缩食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却满不在乎,甚至对父母不满。有的孩子把父母的教导视为罗嗦。现在的孩子也不知怎么啦?难道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问题吗?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容易,家庭中的一切都是教育,而且在人的成长中伴随终生。
1、可用家人的观念、行动引领孩子知道什么是健康,怎样保持健康,这个最重要,没有健康,别的无从谈起。
2、用谦和、善良的心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心中有爱,这是全家永远保持和睦关系的动力源泉。
3、把分析事物的正确心态告诉他,使它成为心胸豁达、志存高远、明辨是非、目光长远、勇于面对困难、坚毅的人。
4、用专心做事的态度影响他,使它成为做事细致、注意力集中,能恰当评价自己的劳动、不浅尝而止的人。
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疼爱,更是约束,家庭教育不是一味的责骂,更是引领。家庭教育不是事后的消防队,更是事前的防火墙。家庭教育少在孩子身上找缺点,多在自己身上找不足。不是事前没考虑到,就是事后做的不够好。捷径是从小多和孩子一起做事,娱乐,别把孩子的时间推给闲逛的孩子,交好朋友才能做好人。作为家长,我们一定会努力配合老师的教育,为孩子的明天,未来创造良好的环境而努力。通过学习一定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精心编织美好的未来吧。

“原生家庭”读后感

原生家庭 作者简介

[美] 苏珊·福沃德

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演说家和作家,曾在美国广播公司主持谈话节目长达6年,并在加州成立了私人性虐待诊疗中心。她著有《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金钱魔鬼》《情感勒索》等书。本书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其作品已被翻译成1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美] 克雷格·巴克

影视编剧兼制片人,曾为全美许多杂志和报纸撰写文章,探讨人类行为问题,现居于美国洛杉矶。他曾与苏珊·福沃德合著过多部作品,如《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金钱魔鬼》。

学习了原生家庭后使我更感谢我的父母,即便现在爸爸已经离我远去,我是幸运的,我的父母不是有毒的,虽然没有文化家庭的底蕴,但是爸码给我一个小家碧玉的家,简单的人生观,对于错,给了我自己的绝对自由的选择权(读完书后其实我还挺期待爸妈适当的控制我一些),我的爸爸妈妈性格是平和的,不会个人争吵,不会骂人,家里的一切都是通过他们两个辛苦付出挣来的,他们是最棒的,其实我喜欢爸爸更多一些,在一些人生观上,爸爸和我说的相对多一些,妈妈基本上没有。

学习一本书都是带的问题来的,我看这本“‘原生家庭”为了什么?我希望我的姑娘是健康的,不是用我以为的方式对孩子好,而是用一种相对科学的方式,希望姑娘开心、快乐、健康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健康,更重的是心里的健康。不希望我是一个有毒的父母,关心则乱是这么出来的吗?

通过读书认知自己现状,通过读书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读书改变现状。“原生家庭”中更多是表达性格,性格怎么来的是习惯决定的,习惯怎么来的是行动决定的,行动从哪里来是思维决定的,怎么改变思维,通过读书。

第一部分  无论怎样,孩子都要尊敬父母

凡事必须按我说的做,否则就是错的

孩子就应该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

有毒家庭体系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略影响会代代相传。

分:有毒家庭的行为模式

什么样的父母是“问题父母”?

作者认为,父母的负面行为模式持续存在,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就是问题父母。但这里的“持续性”和“反复性”也有例外,比如性虐待和身体虐待的伤害巨大,往往一次就给孩子造成重创。

以下是七种典型的问题父母的行为模式。

1.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类父母打着为子女好的名义,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子女在其影响下,构筑了一个完美父母的假象。他们甚至认为父母的虐待是理所当然。他们否认父母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并且,他们会自欺欺人地将不可接受的事合理化。

2.不称职的父母

这类父母对子女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易察觉且难以界定。他们的伤害方式不是打骂,而是疏忽。他们的子女就像没有父母似的,不被关爱,被剥夺了童年。

作者说,称职的父母必须履行5项基本职责:

①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

②保护孩子免受身体伤害。

③保护孩子免受感情伤害。

④满足孩子对爱、关怀和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

⑤在伦理道德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3.操控型父母

这类父母喜欢维持子女的无力感,希望子女离不开他们。

他们的操控分两种。一种是直接控制,即简单直接、毫无掩饰地控制,经常包括威胁、恐吓和羞辱。比如,他们说:“按我说的做,否则我不再理你。”

另一种是巧妙控制,常见的是“帮手型”父母。他们在大事小事上安排子女的生活,经常制造一些状况,让子女“需要”他们的帮助。

而操控型父母导致的结果,是子女常出现两种情况:投降和叛逆。

前者,是子女屈服于父母的操控。后者,子女则与父母对抗,造成“适得其反的叛逆”。这种叛逆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与父母分割开了,是为了反抗而反抗,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4.酗酒型父母

作者说,酗酒就像客厅里的大恐龙,生活其中的人,无法驱逐,只能装作视而不见。对他们来说,酗酒就是家里的大秘密。这个大秘密具备三个要素:酗酒者否认自己酗酒,酗酒者的配偶否认问题存在,家庭成员做出“正常家庭”的伪装。

受酗酒父母的影响,其子女至少有四分之一也会成为酗酒者。另一种情况是其子女的配偶也常常是酗酒者。其原因,一方面是人都有重复熟悉情感模式的需求,无论这些情感痛苦与否;另一方面,人们重现过去的冲突,是希望这一次能让事情进展顺利。

此外,酗酒父母的子女很难信任他人。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信任的来源。父母酗酒造成的伤害,让孩子无法信任父母,更无法对外界有信心。

5.身体虐待型父母

这类父母有几个共同特征。一,他们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二,他们对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几乎毫无意识;三,体罚孩子已成为他们的惯性做法;四,这些父母往往生长于充满暴力的家庭,而暴力是他们学会的解决问题和发泄情绪的唯一手段。

父母对子女的身体虐待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恶魔型,也是最极端的一类,有些父母生下孩子似乎就是用来虐待的。他们表面与常人无异,但内心如恶魔般丧失了人性和情感。第二类,没长大,即父母也像没长大的孩子般不成熟,跟子女较劲,用打架的方式与子女斗争。第三类,模式重复,即父母受到的教育是暴力的方式,以至于他们长大后,也以这种方式对待子女。

对被虐待的子女来说,他们很难重获信任感和安全感。因为与父母的关系,是我们成年后和他人建立关系的基础。作者说,如果一个人的父母给予他尊重与情感上的慰藉,长大后,他也会希望别人这样待他。这种正面预期使人更坦诚且内心柔软。但如果一个人的童年充满焦虑、紧张和痛苦,那这些情绪将会演化为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心理。

6.言语虐待型父母

和操控型父母一样,这类父母也有两种行事风格。一是直接公开地贬损孩子,比如,骂孩子愚蠢、没用。二是间接地羞辱、攻击孩子,比如,取笑挖苦孩子、给孩子取侮辱性的绰号。

父母对孩子进行言语虐待的常见原因有两种。一是争强好胜。父母为了保持自己的优越感而贬损子女。比如,因为嫉妒女儿的美貌,母亲贬低女儿,让她感到自卑。或者父亲觉得男子气概受到了危胁,因此嘲弄儿子,让他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无能。

二是不切实际地期待子女十全十美。父母因此用激烈言辞敦促孩子。孩子一旦失败,他们继而向孩子发起责难。而父母的这种完美主义,可能使孩子陷入“3P”的困扰: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拖延(Procrastination)和心理瘫痪(Paralysis)。

开始时,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有了追求完美的意识,接着他们无法达成完美,就会形成拖延。因为拖延,手头的事越积越多让他们手足无措,最终一事无成造成心理瘫痪。

7.性虐待型父母

很多人认为这类现象不多,但实际上比例并不低。据相关研究及数据表明,每10个孩子中,至少有1个在18岁前曾遭到家庭成员的骚扰。

8.有毒的家庭体系

除了以上七种问题父母的行为模式,还有一种叫有毒的家庭体系。

作者说,这一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它不是独个父母发明的,而是从先辈那里继承的一整套感受、规则、交流和观念。它们是逐渐累积而成的。

这种体系的家庭成员间的界限模糊。它要求每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保持一致;认为不同即不好,不允许任何自主和独立。

为了避免家庭中各种力量的均衡被打破,所有人都须遵守家庭规矩。当家庭现有的秩序被打破时,问题父母将通过否认问题的存在、推诿指责、强行阻挠等方式来应对失衡的危机。

第二部分: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问题父母的行为给子女造成的伤害,伴随着他们的生活挥之不去。下面将通过一些具体方法,帮助他们重塑自我,活出自己的人生。

9.注意原谅的陷阱

作者原本认为原谅伤害者,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但她发现,那些声称已原谅父母的子女,其生活往往并没有得到改善。他们仍为自己难过,仍存在心理问题。

她认为,子女可以原谅伤害过自己的父母,但需在理清自己的情绪之后再做这件事。同时,只有在父母努力求得子女原谅时,原谅才有意义。

而作为子女,只有释放内心的悲痛和愤怒,把责任归还责任人,他们的情绪和内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

10.摆脱和父母的纠缠

父母与子女建立一定程度的情感联系是有益的,但过度的话,就变成了纠缠。在有问题父母的家庭里,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纠缠,其影响难以估量。

紧密纠缠的亲子关系有两类。一,子女不断向父母屈服,把父母的需求和期待放在首位。二,子女对父母吼叫、威胁他们,或者和他们形同陌路。表面看似与父母分离,其实他们仍旧和父母密不可分。

这两类亲子关系看起来不同,实际上,父母仍旧紧紧控制着子女的感受和行为。

无论顺从或反抗,只要你对父母的情感很强烈,他们仍然可以在情感上折磨你,继续控制你。

因此,子女要学会从观念、感受和行为等层面摆脱和父母的纠缠。在情绪激动时,避免与父母接触和对质。这时,你的想法和判断会因情绪而出现偏差。

11.自我界定

一个人不仅是家里的一份子,也是独立的个体。对被伤害的子女而言,他们需要进行自我界定。这意味着撇开父母或其他人的影响,一个人仍拥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为。面对父母的言行、观念,他拥有选择的权利和质疑他们的自由。

如何自我界定,可以采用“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的方法。

反应是指受情绪的影响为自己辩护的行为。比如,一个妈妈骂女儿自私。女儿说:“不,我没有,我总是为你着想,不管多累都会带你逛街、购物……你永远不满足。”

而回应,则是通过使用非辩护性回应,温和而坚定地表明立场。比如,妈妈对女儿说:“我和你父亲不想住宾馆,你真是个自私又忘恩负义的人。”

女儿说:“您看问题的方式真有意思……让你们伤心我很抱歉,但我需要考虑一下。”

12.不再自我惩罚

学会不再自我惩罚,要卸下为童年的不幸承担的责任,将责任归还责任人。

你需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和内心的孩子对话。你可以对着自己童年的照片,大声说“你不需要为……负责!”这句话的中间加上你受到的伤害,比如“他们的忽视”“他们酗酒”“他们的殴打”。接着,重复刚才的句子,但句式改为“我的父母应该为……负责!”

重复以上的练习,让你的感受慢慢适应新的认知。

而面对曾受到的伤害,你需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愤怒。管理愤怒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①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感受。和恐惧、喜悦一样,愤怒也是一种感受,是人性的一部分。

②表达出愤怒。比如可以用力捶打枕头,对惹你生气的人的照片吼叫。你必须发泄愤怒,不然无法应对它。

③增加运动量。将愤怒转化为运动,可以释放内心的紧张情绪。

④不要让愤怒加深心中消极的自我形象。愤怒的感觉既没有错,也没有让人变得卑劣。所以不要因此自我否定。

⑤把愤怒转化为自我定义的动力源泉。借助愤怒,认清在亲子关系中你愿意接受什么、不愿接受什么。以此来帮你定义自己的边界和极限。如此,你将能在很大程度上,从顺从、妥协、害怕父母的关系模式中解放出来。

作者说,只有感受和表达愤怒与悲伤,才能释放内心深处的那个孩子,消除他的内疚和自责。不然,你还会继续自我惩罚。

此外,还要学会对自己负责,需做到以下几件事:

①成为独立于父母的个体。

②诚实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

③面对童年的事实。

④承认童年的经历和成年后生活的关系。

⑤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⑥面对并且消除父母对自己生活的控制。

⑦当自己的行为残忍、刻薄,伤害到他人时,改变自己的行为。

⑧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治愈内心的童年创伤。

⑨重新获得作为成年人的权利和自信。

13.克服直面父母的恐惧

作者说,以上的方法和练习,都是在为你与父母对峙做准备。对峙意味着你在深思熟虑后勇敢地面对父母。

与父母对峙的目的,不是报复、惩罚他们,不是让他们收敛,也不是发泄你的愤怒,或从他们身上寻找些补偿;而是为了直面他们,克服面对他们的恐惧,告诉他们实情,并为你们此后的关系做出定位。

对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峙有效果。二是,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如果你对父母的恐惧、愤怒和愧疚没有解决,就会把这些转移到配偶和子女身上。

在与父母对峙前,必须满足四个基本要求:

①你要能应对父母的反驳、否认、责难、愤怒,或者其他由对峙引发的消极情绪。

②你要有充分的支持体系来帮你度过这三个阶段:期待对峙、对峙本身和对峙后果的出现。支持体系可以是医生、朋友等。

③你要将想说的内容先写成信件或加以演练,并且练习使用非辩护性回应。

④你要改变观念,不再继续为儿时遭受的痛苦经历承担责任。

如何对峙,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写信。其内容应涵盖四个要点:

①曾经你对我做的。

②我当时的感受。

③我的生活受到怎样的影响。

④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此外,如果父母患病或者过世,也可以写对峙信,不寄出去,或者将信的内容读给父母的照片听。

方法二,面谈。在此之前,你需要预测父母的反应。

比如父母说:“根本没这种事。”

你可以回应:“你不记得并不代表事情没发生过。”

再如父母说:“这都是你的错。”

你可以回应:“你可以将这些归罪于我,但我不会为你对我做的事承担责任。”

为了准备充分,你需要设想父母最糟糕的反应以做出应对。

作者说,不存在“失败的对峙”,因为你对自己和父母坦承了你生活的真相。只要有勇气迈出这一步,你就获得了成长,你将比过去更加坚定、更加勇敢。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有很多创伤需要专业心理治疗。如果你的创伤十分严重,比如有长期严重的家庭暴力、性虐待等状况,可能需要专业大夫的帮助。

1、作者想解决读者什么问题?

如何认知自己,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2、作者解决问题的观点是什么?

通过大量真实案例,作者分析了各类“有毒父母”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对子女造成的伤害。同时,本书不仅给予受伤子女挣脱的勇气与力量,还传授了具体方法,帮助他们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爱不只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行为方式。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爱孩子。

身为子女,当我们受伤而无力挣脱时,记得向外界求助。

而这本书,就是让受伤子女摆脱伤痛的出口之一。

但当你无力自己解决时,则宜求助专业人士。

3、跟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有哪些?

性格和自我界定,书中的关键词还有:原生家庭、七个行为模式、有毒父母,不称职、操控、直面、原谅、不完美等

4、不解决问题有什么困扰?

代代相传

5、解决问题后有什么好处?

克服这些行为,改变性格,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

6、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了解问题父母的行为模式

认知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伤害

学会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正如《原生家庭》书中作者所言:“爱不只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行为方式。”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如何正确地爱孩子。身为子女,当我们受伤而无力挣脱时,记得向外界求助。

家风家教读后感

  家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化的结晶,是一定家庭化的沉淀,是一代一代家族美德的传承。良好家风,无言的教育,如春天的雨露,润物细无声,福泽子孙后代。

  好家风,道德的"涵养池"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做人做事的底线。道德表达的是灵魂之美,体现的是理想、正直、良知和责任,其内涵是宽容、和善、真诚、大度。好家风往往把崇尚家庭伦理道德,塑造人格精神的高尚,作为第一准则,因此为后人铺就一条走向成功的人生之路。

  好家风,是用行动传递道德之美。漫漫人生路,也许行走在风云变幻的官场,也许行走在激流滚滚的商场,也许行走在复杂多变的各种职场。无论你身处任何岗位、任何场合,你良好的品德修养都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应涵养身心、注重品德修炼,用行动传递道德之美,塑造为人向善、心灵纯洁无私的良好社会形象。

  好家风,弘扬的是传统美德,产生的是道德力量。自古以,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概括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作为一个家庭,若把传统美德融人生活之中,好家风自然会形成,家庭成员的修养自然会提升。这就如同天然的"道德营养液",从小喝着长大,自然而然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好家风,讲究厚德载物。德如大地,厚德才能够万物生发。道德的涵养,在于把一切名利、金钱和地位看作是身外之物。把德作为家庭价值取向,在于促进家庭成员对道德的坚守。家庭对于子女要求最重要的不应该是物质给予,而是把握修行,把握品行,通过自律提升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

  道德,表达的是灵魂之美。作为一种修行,可以说是代表人生价值永恒的标志。道德不是无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植根于民族化的沃土,是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升华。周游道德世界,其实就是在人与人之间包容、善良、诚信、友爱和仁慈的美好中徜徉,在这个世界里体会人生的根本,(fsir)才智的动力,言行的镜子,成功的向导。品德的高尚,意味着人格的伟大,意味着人性的美好。积蓄美德,就是积蓄财富;传承美德,就是传承精神。

  在吉林省边陲,鸭绿江岸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活跃着一位专门为留守老年妇女服务的女企业家金光玉,她在商业经营中注入传承美德的思想,并教育自己的女儿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金光玉是一位单亲母亲,年轻时代就一个人带着女儿艰难生活。因为离婚,因为单亲,女儿没有考上大学。为了教育女儿成人,她为女儿立下规矩,没有工作自己创业。为引领女儿,她创办绿化公司,开发绿化产业。几十年种花种树,形成可观的百合生产基地。她组织0多名孤寡老人成立合作社,带领她们走致富道路。组织留守老年妇女种百合,她提供种子,协助销售,为老年妇女积蓄了生活。

  从帮助老年妇女到引领大学生创业就业,她把产业延伸到省城,在一所民办高校创办起"百合咖啡屋"这个咖啡屋半价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并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培训。她对女儿说,我们在创业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所以我们必须把这种关怀传承下去,做到创业、善良、仁慈,帮助最困难的人群,而且要坚持下去。

  "创业、善良、仁慈",成为金光玉对女儿的家风教育。女儿在母亲创办的"百合咖啡屋"打工,她把咖啡调到醇香,她为大学生提供最优惠的服务,她为不喝咖啡的大学生提供学习空间。很快,这个咖啡屋成为自于天南海北大学生交流的天地,学习创业的乐园。

  金光玉作为单亲母亲,因为未能帮助女儿考上大学而自卑了许多年,而她经过努力把女儿培养成为创业者、奉献者,她的心终于得到了释怀。

  好家风,流动着远行的力量。从小生活在一个有好家风的环境里,并不会感觉到束缚和困境,情不自禁地会产生一种正能量,那就是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好家风是在抒写人格精神的高尚,把道德注入人生,使得人的心灵有德行的守护。

  20世纪的90年代,深圳一个普通的'雇佣家庭里,发生了一平凡却让雇主难忘而感动的事情。郭女士从家乡东北的大草原到经济发达的南国深圳,在一个富裕家庭做了保姆。她每天的任务是洗衣、做饭,送雇主女儿上学。她勤劳能干,把一个家料理得井井有条。要过春节了,主人听说郭女士家有年迈的老母亲,就把一大包放了几年舍不得丢弃的衣服送给郭女士,让她洗洗带回家给母亲。郭女士很高兴,对雇主的馈赠连连表示谢意。晚上,当雇主下班回到家,突然发现写字台上放了一摞被水浸泡过又晒干的人民币,数一数,000元。郭女士告诉雇主,是清洗旧衣服时发现的。雇主感动之余说,这些衣服放了好多年了,里面的东西我们根本不记得了。这是意外收获,送给你作为我们家里的道德奖金。郭女士婉言谢绝,说:"我劳动,得到应得的工资就已经满足了,绝不能索取多余的钱财,这是我80岁母亲的嘱咐"雇主在郭女士笔记本上发现一段感言:"远走他乡,做人要好,做工要强。"原,郭女士是因为丈夫做生意投资失败欠了外债,她是为还欠债特意跑到经济发达的深圳打工。千里迢迢,她把自己的德行扩展到祖国的最南端。有母亲的嘱咐,她力量倍增,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愿望。

  家,过河的桥,乘凉的树,歇脚的屋,也是自我修养的大堂。一个好的家庭,又有好的家风,如同春风拂面,温暖人心。沉浸在道德"涵养池"里,足以给我们一生的净化。
本文标题: 一个家庭成员的自述 读后感(《我的爸爸妈妈》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417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诚孝爱读后感(三年级作文读《孝诚爱》读后感300字)书是灯59读后感(读书灯读后感7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