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的知青岁月》读后感(难忘知青岁月感悟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1-09 06:46: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9

我的知青岁月人生有太多的回忆,记忆中的许多往事有些已经逐渐淡忘,但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却让我刻骨铭心。,知青岁月充满激情和苦涩,那些令人回味的...

《我的的知青岁月》读后感(难忘知青岁月感悟是什么)

我的知青岁月

人生有太多的回忆,记忆中的许多往事有些已经逐渐淡忘,但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却让我刻骨铭心。

知青岁月充满激情和苦涩,那些令人回味的美好记忆,战天斗地的真实故事,抒写了那代人辉煌的历史篇章。风华正茂的二十岁,如今已年过花甲,岁月把我们催老,转眼毕业46周年了。
那是1974年8月13日,凌源小城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我和所有的知青一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相聚在县委广场,参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大会。彩旗飘飘,锣鼓宣天,歌声瞭亮,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横幅标语,悬挂在大会主席台中央,我们胸前佩戴着大红花,我们乘座着解放牌汽车游览着家乡告别了亲人,和朝夕相处的同窗好友。

车慢慢悠悠地驶向那弯弯曲曲的乡间公路,尘土飞扬,但道路两旁的杨柳i树却绿叶葱葱,高耸挺拔,远处的山上长满了松树和果树,我们仿佛觉得一切都很新鲜。过了大王杖子公社,李家营子就要到了,我们是这批凌钢三个知青点最远的一个。

那是一座小山村,还记得报到那天大队领导在学校操场摆放的桌椅板凳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看热闹的老乡和孩子们,吃的是小米水饭,红烧土豆肉。望着父母依依不舍远去的背影,无法形容我们此时此刻的心情。

虽然我们没生长在大城市,家庭也并不富裕,但我们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开家,更没干过农活,但和黑龙江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的北京,上海知青相比,我们真的感到太幸福了!
记得刚到农村时,因青年点的房子还没有盖好。青年点共有二十人,十一个女生,九个男生。分别住在老乡家里,我们同校来的四姐妹新华,卢月,晓芳和我住在房东韩老师家里。我们集中聚餐。和点上其它知青从陌生到逐渐相识,那种孤独感也慢慢开始转变。

大队领导给我们放了二天假。第三天就正式上工了,我们每天去山建队干活,范队长是我们的领导,他像慈祥的父亲,教我们怎样磨廉刀和使用廉刀,我们干的第一个活就是割黄稗草,说真的我们从来都没看过,是他教我们怎样识别黄稗草,还教我们怎样捆才能结实,望着眼前那一跺跺金黄色的黄稗草,运往他乡盖房所用,我们的心是甜的。
我们干的第二个活是割棉槐条,它们大多数都长在沟里,很不好割,够一捆就有男生拧绳捆好,收工时还要扛上来,因为是湿条特别重,扛在肩上真是汗流颊背,肩膀压肿了,手上也磨出了血泡。从沟下扛到沟上要弯着腰,脸都要贴到地了,累的真想哭。但我们还是挺过来了,因为我们到农村是锻练来了不是来享福来了,别人不怕吃苦,我们怕什么呢?我们早出晚归,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
国庆节到了,我们青年点也放假了,第一次回到家感觉一切都那么亲切。返回时,妈妈为我做了油炒面,还用瓶子带些炒咸菜,当时家里也真没什么好吃可带的,但我却觉得很满足。爸爸当年每月挣59元工资,家里还有二弟一妹。每月给我2.3元,做为零用钱,可我一点都不觉得苦,也没什么好穿的,一件底确凉上衣只能回家时才舍得穿。在农村穿的是人民服,裤子是带补丁的,其他的知青有些条件稍好些,但多数家庭没多大区别,就是我们知青点长,厂长的女儿旭辉也不过如此,穿的也很朴素,在知青点过集体生活,感到特别有意思。

夏去,秋来,青年点的房子盖好了,我们搬到了山上自己的家。十间房,五间住人,二间餐厅,一间仓库,一间厨房,一间值班房,女生每月轮流做饭,男生负责挑水,更忘不了山的不远处那清清流淌的泉水,还有那颗小桃树,那片绿油油小菜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我们第一年是吃国家供应粮,还好有点细粮,每周还可以改善生活,包饺子,烙饼。青年点有好几个女生饭做的特别棒,大饼子贴得特别好吃,也许她们在家里常干活,家里有大锅灶,实习过,可我家里没有大锅灶,妈妈也从来没贴过大饼子,我只会做粥饭,妈妈常蒸玉米面窝头。

该轮我做饭了真的很发愁,虽然有人教,但还是心没底,耽心丢手艺,还真的弄砸了,由于火候掌握不好贴出来的大饼子还是糊了。虽然谁都没说什么,自己却觉得很不好意思,晚上觉都没睡好反思了自己,为什么能糊的原因?我吸取了失败的教训打那以后,贴饼子的水平越来越好,不但软柴能贴好,硬柴也同样能贴出又黄又香,轩轩的玉米面大饼子,我感到只要用心学就没有学不会的东西, 在山上还有我们自己种的小菜园。

冬天储存些白菜,萝卜土豆有限。开春没菜淡季时,我们就做干白菜汤,尽管每个节都能杀猪,但油还是供不上,我们只好趁回家时用瓶带回点荤油,还带些芥菜樱子炖土豆的咸菜,那时觉得什么都好吃,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咸菜吃多了嗓子 都哑得发不出声音了,真是太可笑了!

山上还有很多苹果树,梨树,槟子树,还有几架葡萄秧,有枚瑰香,玛瑙等许多品种。我们常常还没等果实成熟就先摘下来尝鲜,特别是槟子,放在厢子里,散发出来的清香味,特别地诱人!

满山遍野还长出很多杏树,干活间歇时我们就在山上摘些比较好的半家杏吃。还摘些红红的山枣,也许是年轻吧,那时我特别喜欢吃酸酸甜甜的山枣。别人衣兜摘的山枣还没等吃完我摘的山枣衣兜就已经下去了,她们都是我的赞助者。山上还长了很多欧粒,欧粒能吃,欧粒条还能编筐呢,我攒了很多欧粒条带回家让爸爸给我编筐呢。听范队长说欧粒还是一种药材呢!
雨后的松树山,那松蘑多的都连成片还有很多肉蘑呢!休息时我们就上山踩蘑菇,真是大开眼界呀!踩了一筐又一篓,因管理不善还没等晒好就烂了真的很可惜。冬天活少我们就开荒。我们无论干什么活都挣工分,割柴,传松树,男劳力12分,女劳力10分,做饭也同样挣10分。

如果我们不怕热可以随便烧,记得有一次褥子都烧糊了。我们房前有锻练身体的双杠,我们最盼雨休还有大雪纷飞的冬季,像孩子一样玩耍堆雪人,打雪仗。我们很少回家,在青年点改善生活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
士光经常情不自禁地唱起【青松岭】主题曲长鞭哎那一呀甩吔,叭叭地响哎,哎咳依呀,赶起那大车出了庄哎哎咳呦----虽然有点跑调,但却很有风趣。就属新华嗓子好,虽然谈不上专业,但可以算女高音了。我们都愿意听她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呦】

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奥红军到陕北,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她天性活泼开朗,爱好打蓝球,排球,和其它体育锻炼。

她和海峰还是我们点第一对谈恋爱的知青呢,海峰是我们点九个男生中身材最高,长的最帅气的小伙子。他头脑聪明干活非常有窍门,和大队干部,老乡关系相处的也是最好的。和点知青关系也很融洽,谁有困难只要吱声,他都能帮忙。他特别干净立整,杆上经常看到他洗的衣服,就连新华的衣服他也常帮着洗干净叠好送过来。

记得新华每次回家他都主动背包,就连和新华同行姐妹的包也帮忙拿送到汽车站或者火车站。那时。知青点都很羡慕这对同甘共苦相戚相爱的一对情侣,希望有更多的情侣出现,给平静的大山带来更多的欢乐。

山建队还有饲养员邢明,他语言有障碍,听说是打仗大炮震成这个样子的,没想到他还是有功臣的军人呢!还有一个比我们年长几岁的本溪社会青年大李子。我们的到来他从此不再孤单,他像老大哥一样与我们朝夕相处。融入了我们的大家庭,使我们集体从此更加壮大,让充满激情知青之家更有追求和使命感。

我们知青点被评为县先进青年点,点上也常来客人参观,我们的二位点长旭辉,世光更是红遍一时的风流人物。这讲用那作报告像昭乌达蒙下乡知青柴春泽学习扎根农村六十年,三年不进凌源城的口号震天动地。旭辉担任公社团委书记,世光担任大队党支部代理书记。成为知青行列姣姣者。而我是现实主义者,更没想过扎根农村一辈子,我只想做最平凡的人,成为先进青年点的成员我从没感觉到骄傲,相反却感觉到有种说不出来的累!

七五年夏天正是连雨的季节,记得有一次,雨下得特别的大,面对着山洪爆发,房子都进了很多水。点长旭辉,世光带领我们挖排水沟,我们顾不得穿雨衣,冒着倾盆大雨,拿着铁锹和镐头把洪水引下山,我们想决不能让无情的洪水冲垮知青的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险,房屋保住了。可我们都累的精疲力尽,浑身衣服都湿透了,伙食长贡军买来了红糖煮好一锅姜水让大家驱驱寒气。雨过天晴,我们感到内心特别舒畅,我还犹然而生写下一篇自由短诗

曾记得我还用粉笔登在了知青的板报上。从那以后,我被推荐大队通讯报导员。还经常到公社开会,参加定期培训,写作水平也不断地提高。还记得参加培训的时候最好的伙食是常吃大豆腐。也就是这季节,可以轻松地歇几天。除此之外,我们都在山建队干活,也有几个男女参加公社季节蓝球队的。还有父母有能力的就经常回家为大队办事的颜 ~ 捷。其它人如谁想回家必须点长批准,这是规章制度。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寝室友卢月想请假回家看电影,点长没批,我们就走了。

回来后还受到了批评,还说我没有起到共青团员的作用,无组织无纪律,当时我还不服气,觉得先进青年点管的也太严了。没有想到违犯规章制度哪能算好的集体呢?如果每个人都像我们这样,那还是一个好兵吗?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自己违反了青年点的纪律,在团支部生活会议上我主动地做了自我批评。

从那以后。我对自己要求变严了,起到了一名共青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可我却从来没想过写入党申请书,我只想做好我自己,我没事很少请假回家,第一年我挣了2800多工分,扣掉下年口粮款,我开到手60多元钱,虽然数额不多,但却是我的血汗钱,我把这些钱交给了家里,爸爸妈妈非常高兴。

冬天的时候,妈妈有时给我五元钱,我还能节省下来二元买些农村纯冻豆腐带回家。我从不乱花钱,就是自己过生日也就是能舍得买半斤圆圆外边粘糖的小点心。农村的小卖店离我们知青点很远,在山下大队部学校附近。平时没事也很少下山,如需要买什么尽量能一次性买回来。我们知青的房子是座落在四面环山很僻静的山建队。山上下来人,还是山下上来人,我们看得特别清晰。

范队长每天往返好几次走在那条即熟悉又崎岖的山路上,从没有任何怨言,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他亲手给我们做的糁粧特别好吃,如今想起来,还那么记忆犹新,轩轩的,像发糕,香极了!

冬季的农活也比较少,主要割柴,传松树,放牧,山建队有马,牛,驴。多数女生都不敢放,敢招量的也就我们几个人,负责放牧的人,不能远离牲犓群,夏天吃青草,冬天赶到阳坡去放,晚太阳下山把它们赶回圈里,插好防护栏。
记得有一次,我当班晚上和往常一样把不同种族的牲犓赶回圈里。回到寝室,吃完饭洗漱后就准备睡觉了,躺在炕上,似睡非睡的时候,突然有人喊马跑了,我冲出屋就去追,满山跑来跑去,一会上坡,一会又下坡。天已黑,我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最后在室友的帮助下追回了调皮的马。我拿着鞭子好一顿教驯,打累了我才罢手。

回想起来,还是我失职,如果我能插好防护栏马怎么会逃跑呢?打那以后,每次收工回来都要牢牢地插好防护栏,看到它们的队伍逐渐壮大,马下了驹,牛下了犊,驴下了仔,我们都很喜欢。

七六年毛泽东的左膀周恩来总理,右臂朱德总司令相继去世了。毛泽东9月9日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中国的天都要塌下来了,我们都哭得像个泪人,就是在这个灾难深重的那年7月28日凌晨3,42分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凌源也受到了轻微的余震。但知青谁也没有回家,我们在睡梦中感觉到房子在抖动,漆黑的屋子伸手不见五指,我们来不急开灯,就在这时才听清楚有人喊地震了,我们谁都顾不上穿外衣,都穿着衬衣,还有的穿着背心和短裤,没穿鞋就跑出门,心吓的蹦蹦跳。在外边呆了好一阵,不敢再回屋睡觉。
次日公社大队也下达通知做好防震救灾工作,房屋不让居住了,我们都睡在外边,芭片围的简易房松树枝上铺的炕席。男一面隔着炕席是女一面晚上特别冷,还有嗡嗡叫的蚊子,盯的满身起大包,后来有几个男女还算胆大,小巧玲珑的玉芳第一搬回了屋里,又过好几天我也坚持不住√了,也仗着胆跑回屋里住了。这时有的知青跑回了家,就剩我们几个人在看点。我们呆着没事干就去上工了。
那天我们在山下干活回来途中又一次发生了余震,正走到上坡突然觉得地在摇晃,旭辉我们几个姐妹手拉手地站在原地没动,心想,万一我们有不测,我们远在他乡也不至于变成冤魂野鬼,在天堂还有姐妹相伴,片刻震情过去了。我们松了口气继续往青年点走去,那天晚上我们都没敢睡觉,心里对家充满了牵挂。等回家的知青陆续回来后,我也震后第一次回到父母身边。家人也都住在外边爸爸自己搭建的马架小窝棚里,睡觉时往里爬,简直太难受了,我在家只住了三天,看到家人都平安无事,我又回到知青的家。
我们早已习惯了大山里的生活,虽然每次回家交通都不太方便。坐汽车还好些,走三里多地,坐火车要走十几里山路,翻山越岭,每一次我们都吃完中午饭就出发,到水泉火车站也就三点钟左右,五点的车,等二小时真的很慢长,也许是回家心切的缘故。我们坐火车很少买票,列车长和乘务员也非常同情我们知青,也许他们家也有我们同代人吧!虽然不合法但也是民不举官不究的事。
悠悠岁月,望着太阳起,盼着星月归,走过了春夏秋冬,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是那样亲切。更忘不了每年的春节前我们都能带回家颗粒饱满的大黄米,还有花小豆,冻豆腐是必不可少的礼品。我在农村战斗了二年零四个月,要走了还真有点舍不得。我们 点第一批就抽回城九个人。虽然是投票选举,其实公社早已有了大框,并不是我们干的好,而是国家政策好。

我是属于困难户的名额,有的是家里父母走关系的,真是五花八门。海峰按理说有很多机会参军回城上班,但为了陪伴女友新华,他把机会让给了别人。毅然决然地和 女友新华战斗到最后胜利。 

二年多的知青生活,深感农民的辛苦与甘甜,我们学到了书本学不到的知识,更留恋曾经同吃同住的兄弟姐妹,那座山,那座房,那条小路,让我们常常想起,就像梦把我们带到曾经有过酸,也有过甜,更有过快乐的知青之家。那一段段,真实的故事,平凡的人生,让我终身难忘。那是我们战斗过的地方,46年了,亲爱的李家营,我们真的好想你!
       

难忘的知青岁月

2021年12月26日是我们71届初中毕业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的纪念日。光阴流逝,当年的知青岁月,是历史造就了知青,它曾给这一代人谱写了一曲青春时代的凯歌,铺筑一条无法选择的人生轨道。知青也造就了历史,它以成为一个时期的历史产物,并将载入历史的史册,现在回想起来,都是一个美好的记忆。

五十年前,我和同学一样告别了学校,离开了城市,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我们班同期下乡共有21名同学,有19人分别来到了辽阳县柳壕公社,下乡插队务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分配在该公社转轴大队,共计五人,我被分配到该大队第四生产队。这是一段历史潮流,也是一段令人回味的峥嵘岁月,可歌可泣的历史颂歌!

回顾了五十年前的一段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就象电影一样,一幕幕的场面不断的呈现在脑海里,至今,仍然记忆犹新。记得1971年,国庆节过后,在校应届学生即将毕业离开学校。有一天上午9时左右,突然有人把我从教室里叫出来,引进校办白宝章老师办公室,有二位辽阳市公安局(当年称之为公安为军管会)的同志在此等候。当时我并不知情,简单聊了一会,一位公安老同志主动递给我一份人民日报,交给我手里,选了一篇文章,先让我阅读一遍,之后又让我朗读一段,被叫停后,让我叙述文章中共划分几个段落,大体内容是什么,我简单表述后,填写一张履历表。后来,我才得知他们是在应届毕业生中,挑选从事公安工作人员。因文革时期,家庭的成份和历史关糸十分重要。因此,在审核中,我受外祖父、外祖母的历史问题影响,被取缔入选公安系统的资格,这也是我失去留城市工作的第一个机会。外祖母生前年迈90岁高龄时,他老人家还一直感到内疚!但是我并没有放弃寻求留城的机会,所以,我又开始选择第二个机遇,当兵去,我异想天开,心血来潮的给辽阳市武装部写一封信,数天后,将我的信件和一份回复信,同时退返学校。记得,白宝章老师还亲自找我谈话劝说,现在回想起来,感到有些天真幼稚,又可笑。在文章中述说一下,让同学们知道我的一个小秘密。

大约在11月中旬左右,我们71届初中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就将开始了。在同学们都不知道实情的前题下,学校里就已经进行暗箱操作了,有的家长,托熟人做工作私下里搞运作。记得我们班主任陈万丰老师,找我谈话,非常明确,动员我说:你是班级干部要带头上山下乡,而且,你体育又好,下乡后,可以考取体育学院。更不可思异的是在660名本届毕业生中,学挍号召同学们主动积极报名上山下乡,并决定临时采取火线加入共青团组织的举措,激励应届毕业的同学们。我是第6位积极报名带头下乡的。并且,还担负着校方交给动员其他应届毕业同学下乡插队的劝说工作。

在火线上,我也光荣的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可以说,这是对我下乡,乃至步入社会,走上从军的人生道路,奠定了一定的政治基础。
70年代初期,在辽阳地区,我们71年应届毕业生,有四个面向可以分配工作,即上山下乡,进工厂,选调公安政法糸统,入读卫生学校。绝大多数同学还是下乡插队了。那年代的知青岁月是苦中作乐,有过知青生活的人都难以忘怀。知青是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社会独有现象。那时候工业落后,城市就业能力有限,毛泽东同志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战天斗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实我们仅是一名初中毕业,文化并不高,俗称为“知青”,我也是当年千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一员。

初中毕业后,我被学校首批宣布下乡到农村插队的,可以说,这也是我个人在失去尚未留城机会之后的一项自愿选择。当时有一种愿望,那就是下乡后,可以当兵到部队去锻炼,在有就是考取大学读书深造。这就是当年选择走知青道路的唯一信念。我的知青生活经历并不长久,仅有一年的时间,劳动,生活太苦太累的体验也不多,但在我人生的经历中,曾经有过一段难以忘怀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峥嵘岁月,对此,我一生无悔。虽然,自己下了乡,又实现了个人预期意愿,在农村我入伍参军来到了部队,军旅生活二十年,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但是,我也渴望知青上山下乡切不可重来,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是历史命运所决定的 !

本篇文章中,所描述的见闻,是我亲身经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并没有夸张和虚构,本人所见的凡凡事事,虽然,带有一些负能量,但在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心目中,尤其是在知识青年的生活里,占有普遍性,其主要因素,就是国家贫穷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准也不高,根本没有生活质量所求,解决吃穿温饱就足够了,也许会在知青同学中产生同感。

我对知青生活的体会最为深刻,而且,终身受益的,就是练就了朴素、善良、乐观、敬业、永不认输、笑对人生的积极生活态度。

我是1971年12月27日奔赴农村这个广阔天地的,如今,己有50年了。当时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曾记得有一个顺口溜在辽阳市知青同学中广泛流传,即"眼望白塔尖,眼泪在眼圈,要想回辽阳,不知那一天"!

因此,在大多数知青心里,都隐藏那段知青岁月,不可忘记的历史,己成为知青同学心中的一个秘密,甚至,有的,平时心门紧闭,只在电光石明的一刹那,才会心事翻涌。尤其是女知青,回忆知青岁月,若发至感言时,也许会突然哽咽起来,满眼泪花。这就是历史的现实写照。

知识青年,是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 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群中,大多数年轻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文化教育。我们当年属于初中毕业,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达到初中的文化水平,被迫下乡做农民,务农几年,荒费了青春年华!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比如,大部分下乡知青在生活上不能自给,知青下乡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安置知青的国营企业人满为患,大部分招工返回都去往集体企业和从事服务行业,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在人多地少的农村社队,还形成知青与农民争口粮、争工分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党和国家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知青下乡后,虽然,看到农村以及农民的落后、贫穷、丑陋、愚昧,大为震惊,个别村社的宗族歧视还很严重,我清楚的领略到此民情的实际状况的。

但当年,对于相对远离了喧嚣的革命气氛城市,转眼间来到了农村生活,对农民纯朴忠厚诚实,也感化了知青,或者说软化了知青同学们在长期革命教育下已僵化、硬化的思想与感情,多了不少人性与人情味。

我认为, 知青所受到的最有意义的影响就是:认识了真实的农村与农民,认识了社会的真相、人生的真谛。但同时,信仰崩溃了,理想破灭了,对前途深感茫然。特别对下乡三年以上的老知青,在情绪上造成一些消沉低落,思想消极悲观现象,这也是历史时期客观现实的写照,在众多知青的心灵中不可抹掉的。

我所下乡插队的农村社队,相离市区大约90公里,当年,隶属辽阳市沙岭区柳壕公社,转轴大队第四生产小队,位于太子河下游,生产队有部分农戸村民,仍居住在太子河沙滩河床上,房子的地基,高于河床3米之多,主要防止洪水侵袭后,内涝的侵害。下乡所处之地,距太子河入辽河口很近,地势较低,称俗下口子,水网稻田地发达,渔塘,小溪,灌渠排水站较多,夏季雨天过后,这块土地人不亲土亲,黄黄的泥土,粘粘的贴在脚下。这里,四季农活不断,对于乡亲们来说,是生存的唯一来源和保障,可是,对于我们十七八岁的城市里成长的孩子,用幼小的身躯,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真是强加所难。我所在的大队,当年,知青26人,分别有68,70,71三届初中毕业生,分布两个青年点,汉族和回族点,男生9名,其余都是女生,年等不等,稍大的是26岁回族女知青同学叫马维坤,最小的就是我本人了,当年19岁,同时,来到青年点的,还有同班三名女生,一名男生,共计5人。我们生产小队的知青同学有几位抽调回城后,仅剩有4个女生,唯有我一个男生。下乡时,处于寒冷的冬季,刚开始干农活就是刨粪堆,一镐刨下去,使大劲也是刨个白印出来,没有效果,手麻腿软,腰酸背痛,泪洗满面,农民兄弟还暗中嘲笑我。在有就是冬天加固河渠坝提,刨冻士块,用独轮车运至坝顶,两人一个小组,刨不动土块,推不动车,只好用绳子拉车,手掌起泡,两肩磨破,一天也不出多少活,只给半个工分钱,苦不可述说,男人吗!含泪坚持。

天气逐渐转暖了,生产队队长杨俊左,知青称为三叔,50多岁,行动敏捷,干活利索,他对我非常关照,时常关心我,体贴我,有一次上工派活时,让我独自赶牛车去大队粮米加工厂去磨米面,轻闲自在,我躺在牛车上穿件被衣服,身糸一条麻绳,草帽掩盖脸上,回味无穷,似乎老牛认识路,往返都自然顺利到达。时隔不久,大地变绿,玉米地该铲头遍地了,有一次,太阳刚刚升起,我随乡亲们扛起工具去铲地了,到地方,一眼望去,地头无边,听说,一上午只能铲二条垄,我跟不上队伍,落后着急,成了除苗高手,打头带队的工头,告诉了老队长,不客气将我拿下,拒绝我铲地了。

第二天,一大早,分配我和几位年龄大的老年男女社员,去香瓜地拨尖,这次又让杨队长失望了,我把带花主干的尖都拨掉了,影响香瓜生长成熟,多次受社员们的指责!

竞管如此,干了几次不争气的农活,对我的磨练还是很大的,我不会忘记暂短的生产队干农活的那段经历。
   春天,稻田插秧的季节到了,每天要徒步行走十几里的坑凹不平的乡村小路,往返稻田地插秧,除草,稻田地面积很大,四处干活的社员,人来人往,也没有厕所,农民随地大小便,我们刚下乡还有些不习惯。没有水喝,就在稻田旁边低洼处,挖个坑,将水渗透浮上来,沉淀一会,然后用手取水捧着饮用,那时,田园里没有农药,水源无污染,水质相对还是干净的。尤其,每当耙地插秧除草时,我有三怕:一怕稻田地里的鳝鱼,当地人俗称王八公子,在稻田地里多的惊人,横冲乱撞,万万没想到,现在己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二怕蚂蟥爬在腿上吸血,钻进腿脚里,三怕遇有薄冰水中,下稻田里干活,多少也经历了一个多月的艰苦磨练,尝试了苦与累的考验,连想起来,还有些回味!
刚下乡时,青年点的生活十分简朴,居住条件和环境非常差。青年点,仅有不足300平方米的面积,内设七个房间,含一间库房储存粮食,一个走廊门厅兼厨房,其余二间为男生宿舍,另三间为女生宿会,20多名男女知青同学都容纳这个狭窄的空间里面。当年,正值冬天季节,最难以度过的,就是漫长而寒冷的日子,晚上,暗淡的灯光下,知青们非常无聊,哭的,唱的,低头思乡念亲人的,天天可见,宿舍里,无书报读阅,无收音机收听,屋内安装的喇叭,时而,出现敲打的声音,有时会听到大队传达的通知的噪音。我们青年点邻近大队部,每天晚上,我经常和几个知青同学跑到玉米杆子堆放的柴火垛内,找出来似乎发酶的玉米棒,扒成粒在火炉上烤一烤吃,用来消磨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大约在秋季,老大队部和青年点,要改建为村小学校,大队部和青年点同时要迁移到,在文革初时,拆除的破旧庙遗址处,青年点重新构建几间瓦房。因为急于搬迁,泥土未干,房间阴凉潮湿,四周墙壁上冰霜耀眼,晚上生火取暖时,屋顶开化,如雨水般的下落,四壁墙面,墙角也流淌着溶化的冰霜溶水。第二起床时,发现覆盖的被子湿透后,结成冰体,无法叠起,只好拿到室外太阳凉晒,冬天的太阳照耀时间短,化了又冻,只好,稍干一些,晚上还得继续拿到宿舍使用,男生戴棉帽子睡觉,早上起床,人下床了,帽子还冻贴在墙上,扯下来还要戴头顶上,因为,冬天太冷了!
夏天麦收季节,天气炎热,正值夏收繁忙的季节。记得有一次,几位女知青同学,拔麦子返回青年点时,手掌布满了血泡,迈着艰难的步伐回到宿舍,失声痛哭。当时,我在男生宿舍休息,听到后,心里酸酸的,顿时,了解一些情况后,会同三个男生跑到大队养鱼池,跳进养鱼池里,混动水中杂草,围捕几个鱼回来,为她们改善了生活。虽然,行为过激,但觉得心里很高兴,都是少年,男生相对比女生要坚强一些,吃苦受累,并不屈服。当年的知青生活特别艰苦,上顿下顿清水没油的白菜汤,玉米面锅贴大饼子,现在叫一锅出,锅帮上贴玉米饼子,锅底是菜汤,如此生活,在家里从未有过,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天天几乎都在含泪吃饭。每逢听说乡亲谁家杀猪了,我们男生AA制,买几斤猪肉,拿到厨房做好,找几个女生品尝一下,那就象开荤过大年。
72年12月份冬季征兵工作开始,我随大队书记田树礼,前去公社开征兵会议,我负责记录,整理材料。会议确定我们大队有三个当兵名额。这也是我首次遇有离开农村的寻找工作的机会,散会后,我主动接近部队带队干部,边做大队书记工作,我想应征入伍。部队首长和接兵干部都认可我,曾有两个部队接兵之争,都愿接收我,到他们所在部队去。可是大队田书记不同意我当兵去,他亲自对我说,现在我培养你入党,以后接我班,我一听,心里有些发慌,入了党何时才能抽调回城,还培养当农村干部,那时也不懂事,心里十分焦虑不安,并且,软磨硬泡,反复做书记工作,最后,还是应征入伍到部队了。

五十年来,我曾四次重回故里,前往我下乡插队时农村,探望仍然居住在那块沃土上父老乡亲。1974年,借我部队公出的机会,第一次返乡时,刚进村子里,就巧遇一群老乡,在聊天咨询过程中,竞然,有几位老乡还清楚的记住我,喊出我的名字,我深感非常的欣慰,这里的父老乡亲还记得我,令我终身难忘!

难忘知青岁月感悟是什么?

难忘知青岁月感悟如下:

1、岁月如白驹过隙,距离我们下放到荆门(现在是沙洋)岳山林场务农已经过去四十多年。回首往事,青葱的岁月有过冲动和彷徨,也有过理想和憧憬,更多的则是对生活的感悟,百感交集,五味杂陈。

2、我们的知青生涯虽然只有短短几年,但是那段生活留给我们的记忆之深刻是难以磨灭的,尤其是那些纯真年代最美好的回忆和知青彼此之间的情谊都安放在我们内心的最深处。

3、尘封四十多年的知青生活,在一次聚会后,仿佛一扇沉睡多年的记忆闸门被打开,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同放电影一般,历历在目。

4、饭桌上大家有说不完的故事,也有续不尽的旧情。就在这次聚会上大家彼此有了一个约定。等油菜花开的时节,我们就回到沙洋岳山林场看看,亲自感受岳山的变化。也了却大家心中重回岳山林场这样一个多年未能实现的愿望。

5、时光荏苒,虽然无情的岁月染白了我们的青丝,彼此不再年轻,但是我们热爱生活的信条永远不变。岳山行既是一次怀旧之旅,亦是重浴灵魂之路。在沙洋和荆州的两天时间里,大家尽情释放活力,如同回到从前,又有了癫狂的时间和空间。

难忘知青岁月感悟是什么?

难忘知青岁月是作者亲身经历,故事很生动,很朴实,很富有戏剧性,一段苍凉岁月里的温情故事在感动之余,让人心酸,甚至可怜。

那是个特殊的年代,激情燃烧,意气风发,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要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大有作为一番,不难想象,其中有奋进,也有退缩。

而作者始终热情饱满,乐观向上,逆境而行,不畏艰难,不惧苦累,知难而进,一干就是廿年,由一个十七八岁的淳朴,柔弱的小姑娘在她的笫二故乡成长为国营企业的经理,那酸甜苦辣,欢乐悲喜可想而知。

难忘知青岁月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不屈不挠,荡气回肠,充满活力的人生赞歌,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怎样对待人生,怎样对待生活,只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本文标题: 《我的的知青岁月》读后感(难忘知青岁月感悟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33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虎假虎尾的读后感300(《狐假虎威》读后感)人人有份我没有的读后感(“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读后感(只要感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