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纸与数学》读后感(《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全4册)》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3-12-30 18:39: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

《折纸与数学》读后感(《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全4册)》读后感1000字)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1

  一直以来,最让我钦佩的数学教师就是吴正宪老师。寒假期间,我再次拜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对吴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吴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将她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书写着吴正宪老师成长的点点滴滴,显示着她独特的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记录着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教学的精彩例题、案例集锦,读起来是那样的亲切,回味起来是那么的有趣,又感觉对我是那样的实用。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吴老师在初为人师的日子里,怀着做一个优秀教师的愿望,全身心地投入,勤勤恳恳地工作,以为这样就能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天职。但是教师的职业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当她发现了一位小学6年级的学生写的孩子厌恶学习,渴望美好童年的心境的时候;当她发现自己讲的眉飞色舞,而孩子一个个呆滞的目光的时候……吴老师的内心凝聚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她开始沉思:只图提高分数,不顾学生身心健康和道德修养,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吗?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吴正宪的心头凝结,她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

   2、拜师访友,积极探索教育的真谛。

  吴老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是从拜师学习开始起步的,首先她虚心向马芯兰老师拜师学艺。为了让自己的数学课堂也变成一个充满生机的王国,吴正宪下决心要学“真经”,她一头扎进了马老师的课堂。她每天晚上静下心来反思,记下学习的收获体会,日积月累,吴老师慢慢地从马老师身上感受到“教学改革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而需要融入更多的教育思想”。同时她得到了很多恩师的帮助,比如前辈刘梦湘老师、缪玉田老师,还有周玉仁老师、张梅玲老师等等,他们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和影响了吴老师。吴老师也是个很谦虚好学的人,她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为此,她不但向一些年轻教师学习,甚至还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她相信只要“留心学习,虚心请教,就会有所收获”。吴老师这锐意进取、虚心好学的宝贵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学习。

   3、努力探索,不断发现数学的美。

  吴老师首先从教材改革入手,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编排了教材,组成了“六条龙”的小学数学知识体系,其中包括面积、体积、分数四则计算、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数的整除和正反比例六大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安排让教材变得更系统,从而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也就更轻松。重新组合教材必然要涉及相应教学方法的改革,吴正宪又从三个方面对改革考试方法进行探索。慢慢的,吴老师的课堂开始充满勃勃生机,学生负担轻了,学习的兴趣浓了,思维能力也明显提高了。

  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著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用吴老师的话来说,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之更好地接受教育。吴老师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一位教师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才能在教学中博览众采,有所成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向吴正宪老师学习,努力做一名学生和家长们都喜欢和认可的数学教师。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2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最近我认真品读,感触颇深,二十多年来,吴老师在小教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漫漫教学路上勤于思考,善于反思,不断挑战自我。她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博采众长,创立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趟出一条当代教师成功之路。她总结出的“吴正宪数学教学法”享誉国内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吴老师教育思想的核心。吴老师以优秀教师人格的魅力、精湛的教艺以及独具感染力的语言,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也令我折服。这本书共分四部分,“在探索数学教学改革之路上”,让我深切的感悟到一位教师职业生命的价值所在。

  “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使我领悟到在育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重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更重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更重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养成良好的习惯更重要。“大家眼中的吴老师”是我从侧面感悟到吴老师的成功源于他的人格魅力,她用心去拥抱生活,她用爱去托起事业,她用情去绘画风采。在“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中反复品读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我忽然有了一种新生的感觉,一种向上的活力。因而忍不住心中萌动的情感,稍作整理与大家共勉。一、让我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吴老师的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以学生为主体”在她的课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上,她不是一位谆谆教导的长者,而是一位处处撒播火种使人泛起思想涟漪的老朋友。在吴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一课中,她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灵活的诱导,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二、让我对课堂有了新的领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课的标准,我不敢妄自定论。通过听吴老师的课和报告,我感觉有以下三方面非常重要:

  1、真诚的教学感情吴老师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用她的话来说便是:“课堂教学源于情!”她能够真正做到从心底欣赏学生、赞扬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吴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如:“好极了!我很欣赏这位同学,很会倾听,并会接纳别人的思想。你又知道呀……”这些话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除了语言的激励,吴老师还非常善于用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头、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这一系列自然的行为,细腻地向学生传递着老师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她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爱。相信,老师如此的身体语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瘪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2、独到的课堂设计综观吴老师的众多教学实录,可以看到,无论哪节课,学生们都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独到的教学设计。吴老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精益求精,不是“为追求风格而风格”,而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例如:在《旋转与平移》这节课中,一方面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应用多种感知通道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游乐场中的活动场面,生动、直观地感悟平移和旋转,进而又通过动手操作和活动进一步探究平移和旋转。课的最后,教师设计了“楼房会搬家吗?”、“聪明的设计家”、“巧算长度”等解决问题的题材,又让学生在初步应用新知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一堂课中初步完成了个体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到感性这样两次飞跃。这充满智慧的教学设计环节深深地吸引学生,也吸引着无数的老师的目光。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这正是吴老师教学设计艺术高潮迭起性的体现。另外,吴老师列举的课例——《千以内数的认识》的设计也独具匠心,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高潮迭起,充分体现出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3、挥洒的教学机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看了吴老师的实录课,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在课堂上那驾轻就熟的教学机智。吴老师对于课堂上的偶发事件能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课一开始吴老师问:“大家说玩好还是上课好?”老师的本意是借学生说“玩”引出游乐场,但孩子却说:“上课好”。吴老师巧妙地一引:“我认为玩不错,上课好不好呢,你们需用心体会,40分钟后再告诉我,好吗?”话语不多,就把学生引入了课堂。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知识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3

  当我再一次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时,我完全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了,但是每一次读这本书时都有新的感触,她一位不仅能给予学生智慧,还能给予学生力量的立体教师。她对学生、对教育的爱,让我感动;她为这份爱所付出的艰辛,让我敬佩;她在教育之路上收获的快乐与幸福,让我憧憬。

   一、课堂教学的风采凸显出她无限的人格魅力

  第一次听吴老师的讲座是在7年前,刚毕业的时期,那时是在杭州的一个展示课中,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至今仍然历历在目的《面积和面积单位》,她用了她一生的教学生涯演绎了一堂让我们在每位在场的学生和听课的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用爱心浇灌学生的心田

  她把“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让学生学会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她利用、并创造机会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下雪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表现出对冰雪世界的向往,她平息批评指责的冲动。课后,她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冰雪世界尽情地玩耍,学生对她说:“老师,我们真的很喜欢您。”;她坚信成功亦是成功之母,制造给孩子重新跃起的机会,在体验成功后露出了自信的'笑脸。她新接一个五年级的班级,用一个暑假的时间打造开学的第一课,以“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车轮为什么制成圆的?1+2+3+……+99+100=?”等等许多有趣的问题,粘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喜欢数学。生动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比赛,人人参与的游戏,象一个个美丽的陷井,使孩子们不由自主地陷入数学的思考中。为了她所爱的事业,她可谓使浑尽浑身解数,这些高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事业,为之奋斗而无怨无悔;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门科学,不断探索而乐此不疲;她把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种艺术,追求美好的境界和神奇的效果。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4

  初识吴正宪老师是在四年前,学校派我到外地培训学习,有幸聆听了她的一场学术报告和一堂数学课。当时让我惊叹、敬佩的不仅仅是吴老师所获得的荣誉和特级老师的称号,更是被她那亲切的话语、平易近人的态度、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回到学校后我通过网络也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吴正宪老师的事情,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全面。正巧,和同事在逛书店时看到《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想都没想就把它买下来了——因为这是一个让我仰慕已久、钦佩不已的小学数学名师。

  怀着崇敬之情读完《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后,我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又近了一些,我再次领略到吴老师是如何赢得孩子们的喜欢和老师的景仰的,掩卷之余,我很希望能用笨拙之笔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内心感受。

  全书共有四章,第一章吴老师系统地向我们介绍了,她是如何从一名普通的16岁少女成长为一名人人景仰的教育名家的历程。她曾经历了拜师学艺、苦练积累、艰辛探索科研之路……为我们展示了吴老师“情”、“勤”“创”的人格魅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吴老师以亲身经历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感受、明白了教育的真谛、为人师者的含义,一个个独具匠心的设计为我们展示了数学课堂的精彩魅力,让人受益匪浅。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初次踏上三尺讲台的我信心满满,每天忘我的工作,放学了还把班上的后进生叫到办公室辅导功课,每日超负荷的工作,但我从未觉得累。可是一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换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个别学困生和我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对数学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和积极性了。我迷惑了,请教了很多老教师,也阅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我逐渐意识到老师的任务绝不单纯是课堂上知识的讲解、传授,更多的是应该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与发展。吴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在向学生大量灌输知识的同时,忘记了学生在想什么,学生喜欢做什么,把成人的意识不折不扣地变成孩子们的行为,忽视了教育对象是有思想、充满感情、有着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这番话让我恍然大悟,一个只会让学生死做题目的老师怎会令他喜欢呢?他又怎会喜欢上你的课呢?于是,我改变了以往的一些做法。课堂外,我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和他们一起晨跑、沐浴清晨的阳光,和他们一起为了运动会上的胜利而欢呼,和他们一起为同学举办生日party,冬天到了,和他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课堂上,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同时也是孩子们的合作伙伴,我们常常在一起讨论、一起探索,有时会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也会为取得的成绩欢呼雀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不仅仅把我当老师,更是把我当朋友、姐姐,他们喜欢上了我,更喜欢上我的数学课。李镇西老师曾说过:“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如今,我带的第一批学生已经上高三了,他们每次给我打电话总会说这样的一句话:“老师,做你的学生好幸福!”我的身心也常常为学生的纯真和对老师这一职业的挚爱而感动着,觉得当老师真的很幸福!拜读了吴老师的书,则更加让我明白了老师的含义、教育的真谛。

  数学学科由于其自身的专业性、科学性、严谨性让很多学生感觉很枯燥、难懂,对其不感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果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很有趣,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俗话说:先入为主。第一印象会深深而长久地留在人们记忆里,不可磨灭。因此,让孩子们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要感受到数学是有趣的显得格外重要。比如本学期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一个数学典故—丢番图墓碑之谜。故事刚讲完,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讨论起来,他们觉得数学有趣极了。吴老师在书中也为我们描述了很多有趣、神奇的数学情境,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的知识时,我就采用了吴老师设计的情境:请同学事先准备好各种不同的三角形,并分别测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标在图上,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考考老师”。学生报出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每次问题的抛出,我都能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同学们吃惊了,疑问由此产生了:“老师又没有看见我做的三角形,为什么每次都能猜得这样准确呢?”同学们带着疑问走进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发现规律。有的把三个角撕下来,重新拼在一起,有的用折纸的方法,有的用测量后再计算的方法。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计算等方法,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有了这个结论,学生们很快知道了我为什么总能猜对的秘密。接下来又是一次神奇的感受,“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你能推导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同学们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上感受到了数学的有趣和神奇,这样的数学课堂有哪个学生不愿意参与其中呢?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或感到惊奇,对数学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还能不喜欢数学吗?在数学的王国里,有趣、神奇的事儿可多了呢!我精心采摘一朵朵趣事小花,奉献给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欣赏,和他们一起领略数学的有趣和神奇,使他们更加喜爱数学。

  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著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用吴正宪老师的话来说,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之更好地接受教育。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已快八年了,在此期间,我一直努力、真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走进他们的心灵,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让孩子真正爱上数学、爱上我。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后感5

  一直以来,最让我钦佩的数学教师就是吴正宪老师。这学期,我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对吴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她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一位教师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才能在教学中博览众采,有所成就。没有钻研、没有进取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吴老师首先钻研教材改革,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面积教学一条龙;体积教学一条龙;分数四则计算一条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条龙;数的整除一条龙;正反比例一条龙。教学改革试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通过吴老师的讲授变得妙趣横生,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而这一切都是从读懂学生、走进孩子心灵开始的。首先教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老师,能够学生做朋友,被学生喜爱。其次教师要努力研究教材教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体验数学有趣,发现数学神奇,感受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在学习中学会创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

  吴老师充分地尊重、信任学生是她教学中的一大特色。吴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现,她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一个教师不应该抹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设想一个对学习失去兴趣的孩子是不可能成为学习优秀的学生的。

  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著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用吴正宪老师的话来说,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之更好地接受教育。

  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细心雕琢;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站在三尺讲台上引领学生泛舟学海,寻觅知识宝藏;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发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数学名著读后感

求一篇数学名著读后感,初中水平,最后是原创的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高斯
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转眼的时间,高斯已停下了笔,闲闲地坐在那里,老师看到了很生气的训斥高斯,但是高斯却说他已经将答案算出来了,就是55,老师听了下了一跳,就问高斯如何算出来的,高斯答道,我只是发现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还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这么算的。高斯长大后,成为一位很伟大的数学家。 高斯小的时候能将难题变成简易,当然资质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观察,寻求规则,化难为简,却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效法的。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很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但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有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去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记得,妈妈告诉我,她经常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工作到深夜,不顾身体的疲劳,坚持着把事情做好,然后才会安心入睡。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
读完《三个女数学家》这本书,对她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但同时也被她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是希帕蒂娅。
公元前370年左右,希帕蒂娅诞生在埃及。她6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她的学习态度十分踏实。她总是不闻窗外的种种迷人的诱惑,而专心致志于面前的书本。街上的吵闹声不时飘进她的书房,她却好像是个聋子坐在桌前纹丝不动,对这一切都无动于衷……当时,她才只有6岁啊!
我不禁惭愧地联想到自己,平时上自习课的时候,校园稍微有个风吹草动,我便坐不住,赶紧向窗外望一眼。怎么能学好功课啊!
当我读到“悲惨的死”这个题目时,心中不禁一惊,不知道希帕蒂娅遭到了什么不幸。我迫不急待的读下去:“一群暴徒奉西尔的命令,撕去她的衣服,尖利的虫毛壳剥去了她的皮,砍去她的手和脚并投入火中……”
读到这里,我热泪盈眶。我憎恨那些穷凶极恶的暴徒,更憎恨反动黑社会。在那样的国家里,闻名一时的学者竞遭到如此非人的残害,没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不行啊
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抚育他成长的祖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苏步青,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困境,苏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么,我甘心情愿,因为我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爱国的光明之路啊!”
这就是老一辈数学家那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有关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通用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

  《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位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其中有两篇给我印象最深,分别是《小欧拉智改羊圈》和《数学神童希帕蒂亚》。

  《小欧拉智改羊圈》讲述了欧拉爸爸设计了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羊圈,施工过程中发现围羊圈的材料少了10米。父亲在增加材料和缩小羊圈之间难以取舍时,小欧拉想出了办法,他将长方形羊圈的长缩短了15米,宽延长了10米。经过这样一改,原来长方形的羊圈变成了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而正方形的周长是25×4=100米,正好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5+40)×2=110米少了10米,这样材料刚好够用。同时正方形的面积是25×25=625平方米,也比原来面积40×15=600平方米大了一些。欧拉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既节省了材料,又扩大了面积。

  《数学神童希帕蒂亚》讲述了女数学家希帕蒂亚10岁时,父亲带她去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一般人的眼中,测量物体的高度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因为希帕蒂亚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要求女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这可就不容易了。小希帕蒂亚在和父亲散步时,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影子和父亲的影子重合了,由此聪明的希帕蒂亚想到了运用身高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的方法间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因为:人的身高/人的影子长=金字塔高/金字塔影子长,所以在已知人的身高的条件下,分别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人的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了。

  小欧拉和希帕蒂亚没有按常人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跟欧拉和希帕蒂亚比起来,我感到脸红。每当在学习中有了困难和问题时,我很少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总是直接求教于妈妈和老师。通过读欧拉和希帕蒂亚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勤思考、善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

  同学们!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被难题所困扰时,不仿学学欧拉和希帕蒂亚,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很可能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1910年-1985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是对数学却很感兴趣。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数学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1930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图书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那样才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3

  今天,我读了一本数学家的故事里面介绍了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父亲和祖父都爱好数学,他就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很多书。他特别爱研究数学和天文历法,经常观察太阳和星球的情况。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很喜欢他。派他去做官,但是他对做官不敢兴趣,还是专心的研究数学,这种精神多值得我们学写呀!他还创制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大明历。他为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了一本缀术。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可见祖冲之是多么伟大。

  我要学习祖冲之这种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研究精神。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数学家的故事,其中伟大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圆周率就是指圆的周长和直径的长度比,这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各位数字的变化又没有规律,计算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祖冲之从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先算内接正十二边形的边长,再算内接正二十四边形边长……边数一倍又一倍地增加,一共要翻十一翻,直到算出了内接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的边长,才能得到这样精密的圆周率,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看了这个故事,我深深地被祖冲之这种精神所感动,要是没有熟练的技巧和坚强的毅力,他怎能完成这上百次繁难复杂的运算?在想想自己平时做数学题的时候,遇上复杂的`题目几次做不出来就想放弃,缺少了祖冲之这种刻苦专研的精神。遇到简单的题目时,就自以为自己都会了,没有好好计算,结果出现了不该有的错误。如果祖冲之像我们这样马虎,那他圆周率的精确度该差多远啊!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认真”和“仔细”四个字。所以,我们对待每件事都要有像祖冲之算圆周率那样的认真态度,只有这样,才会有让你愉快的好结果。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5

  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喜欢数学,更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我最佩服的数学家是苏步青。因为他有着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因为他有着热切的爱国精神。他的一生不知道算过了多少道算式、多少道题目。他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他把他对祖国的爱恋化成了一段段令人赞叹的事例,但是我想,数学家苏步青的伟大事例也是跟他的老师杨老师一席话有着密不可分的作用。

  杨老师曾对苏步青全班同学说过:“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所以我想,苏步青的精神使我敬佩,可是他的老师更令人记忆深刻。我会像苏步青学习。每一天,用自己的努力化成一个又一个的算式。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6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姓名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

  好比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有关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可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祖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最终,《大明历》没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往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由于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

  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全部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爱数学,更让我明白得了许多道理。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7

  愉快的国庆宛如一条唱着欢歌的小河,不时涌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浪花,而《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则是其中最大最美的浪花。

  这本书的作者叫孙健,也是一个厉害的特级教师。他在《数学家的故事》这本书里讲了阿基米德用数学战胜罗马战舰,牛顿在干农活时沉迷于数学问题,欧拉巧思妙想帮爸爸扩大羊圈,高斯10岁时就能应用等差数列求和……这本《数学家的故事》带领我们在数学故事的长廊中,让我们爱上数学,也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数学家的故事》中,我认识了欧几里得、笛卡尔、费马等多个伟大的数学家,更是发现了牛顿的万有引力有多么的奇妙。在以前,有人说没有万有引力,他们只认为地球是正方形,是空气让物体自然坠落,如果没有牛顿,可能我们几百年后都发现不了万有引力。而牛顿由于对科学有着严谨的态度,又有着求实的好习惯,经过不断的仔细研究,发现了牛顿三定律。让我们的科技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话说数学是科技之母,所以大家要像这些伟大的数学家学习,将来科技才会越变越发达!

  当我读到阿基米德的故事时,我仿佛看到了阿基米德正在聚精会神的思考要解决的问题,目不转睛的盯着他的图,丝毫没有注意到,城池已经被罗马人攻破了,虽然有这么大的动静,可是阿基米德太过沉迷于自己的问题,丝毫没有察觉,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他的专研精神令我佩服!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样的数学家,他们热爱数学,沉迷数学,才有了如今的辉煌。所以让我们好好学习数学,让这份辉煌,永远传承下去。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8

  近期,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敬佩的就是华罗庚,这位伟大的数学家所发生的故事了。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所以,他平时走路都需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伐,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的与命运抗争。增发过誓言,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来代替我这不健全的腿!”凭着这种顽强的精神与毅力,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一生硕实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着作《对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着的经典。华罗庚因为有了这种对生活的坚持不懈以及充满希望的精神,所以,他在逆境中登上数学的最高峰。

  是啊,学数学少不了的是那种顽强的精神。我一定会向华罗庚,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学习决不放弃的毅力!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9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数学是一门多彩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数学家,有着不同个性与不同的成功箴言。数学家的故事中有几个令我印象深刻,这里就来分享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有所感悟,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不能强硬的灌输知识,而是利用多种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交流。对于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就需要多看有关教学方面的书以及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还有每节课的预设、课后的反思都要及时,在反思中改进,才能成长,进步。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0

  我今天看了一本书,名叫《数学家的故事》。

  我最喜欢里面的阿基米德。有一次,一位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其中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诉他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想呀起,直到有一天,当他躺在澡盆里洗澡时,他发现身体浸入水中后水盆里的水溢了出来。于是他得到启发,那么,如果把王冠浸泡在水中,根据水面上升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是否相等,如果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发明了浮力原理。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了数学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钻研,爱数学,爱求证。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11

  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徐利治的故事》,知道了徐老先生在数学上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他写的许多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反响,他还培养出一批成材的学生。

  徐老先生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什么能做出这样大的贡献?原因之一,就是他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文章里写道:“他在读书时常把伯父给他的午饭钱省下来,用来买书和买练习本,为了节省用纸,他常用手指在睡觉的凉席上练字,夜深人静,同学们早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徐利治却来到走廊,在灯光下认真地学习。白天,他泡在图书馆里用馒头、白开水充饥……”可以看出,徐老先生小时候学习条件很不好,连买书、买练习本的钱都缺乏,只好节省午饭钱,然而,他勤奋学习,并不因学习条件差而气馁。

  在我们这时代,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很多家只有一个孩子,零花钱比较多,这些钱我们不是去打电子游戏,就是去买好吃的。平时,也很浪费,一张纸不是写几个字就扔了,就是折纸飞机玩,一点也不知道节省。

  在学习上,现在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我也是这样,做题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气馁了。

  我们的学习态度和徐老先生那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相比,真有十万八千里的差距。

  从今以后,我要用徐老先生的学习精神来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全4册)》读后感1000字

  《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全4册)》是一本由(法)斯蒂芬妮·德斯贝诺伊特·查皮奥 / (法)奥利维亚·科斯诺著作,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8.00元,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全4册)》读后感(一):超有趣的折纸游戏,让孩子爱不释手,越玩越聪明

  “这孩子越来越任性了,你得好好管管她!”刚回家,婆婆就来找我告状了。我一问才知道,孩子又抢婆婆的手机了,要求看动画片,婆婆不给她看,就哭闹不止。

  听完婆婆的诉苦,我也有些无奈。放假我在家的时候,孩子很少要求看电视或者手机,偶尔孩子确实想看了跟我撒娇,我说只能看一集动画片或者两个短视频,孩子也遵守的很好,看完了自觉关电视。因为,我会陪孩子玩,陪她看绘本、玩游戏。

  而婆婆年纪大了,没法陪孩子看绘本,也不能陪她玩游戏。之前天气好的时候,婆婆会带孩子到楼下玩,几个孩子在一起,也不愁会无聊。现在天冷了,小区里好几个小朋友都感冒了,婆婆就不敢带孩子出去玩了。孩子天天憋在家里,又没人陪她玩,无聊得很,就想看动画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想给孩子买点能玩的游戏书。机缘巧合,我找到了《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这套书共4册,分别为动物篇、交通工具篇、节日篇和趣味篇,每册包含12个折纸式样和50张色餐鲜艳、构图精美的彩纸。

  每册分为简易折纸、普通折纸和复杂折纸三个难度等级,符合儿童的认知和操作水平,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且,每个折纸样式都有很详细的制作步骤和图解示意,小孩子操作起来很容易。

  一张纸简单折叠几次,就创造出了一只小兔子,孩子感觉特别神奇,特别兴奋。

  科学研究证明,儿童3岁以后,大脑指令的传输速度会逐渐加快,好奇心也会越来越强。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孩子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产生“我来试试看”的探索欲,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的头脑将得到进一步的发育和锻炼,创造力和其他综合能力也会得到大幅提升。

  在折纸游戏中,一张薄薄的纸,经过折、叠、翻、拉、剪,就能在手中绽开美丽的花朵,展现可爱的小动物,建造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这些都吸引孩子去探索,去尝试。

  在折纸时,孩子需要手脑眼并用,用眼睛去观察,用大脑去思考,用手去创造,这个过程无形中就提升了孩子的观察力、创造力、逻辑力、专注力等核心能力。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但是我们又不愿意逼迫孩子学习。用游戏的方式来开发孩子的脑力,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米阳光策划的这套《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就是一套非常优秀的折纸游戏书,专为6岁以上儿童设计,4个类别,200张色彩鲜艳、构图精美的彩纸,让孩子爱不释手。有了它,我再也不用担心孩子因为无聊而沉迷于手机、电视了。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折出智慧之光,开发脑力,越玩越聪明。

   《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全4册)》读后感(二):孩子一玩就停不下来的折纸,在折纸的世界中,锻炼多方面能力

  文|弥小木

  1955年,原子弹投到广岛的10年后,一位叫佐佐木贞子的女孩,被诊断出了白血病。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诊断出同样的疾病,人们给这种病,起了个名字——原子弹病。

  在医院治疗的时候,佐佐木贞子的一位朋友,给她折了一个纸鹤。在日本,纸鹤代表着祝福。从这只纸鹤开始,佐佐木贞子开启了折纸鹤的旅程。她在不断折纸鹤的过程中,从原先的祝福健康,到后来期望世界和平。

  佐佐木贞子没折完的纸鹤,后来由她的朋友们一起完成,她的朋友们还成立了社团,并且着手筹集资金。3年后,一座儿童和平雕像,坐落在广岛和平公园。到现在,每年的和平日,人们都会将纸鹤带去和平雕像那里。

  这是一个关于纸鹤的故事。从各种影视剧中,也能看到纸鹤的影子。折纸鹤,不仅代表着人们的祝福,也和折纸的历史有关。

  折纸,是一项老少皆宜的手工活动。大人们,有用折纸来表达心意的,也有人将折纸作为一生的事业。小孩,在折纸中,能体会到手工的乐趣,并且发展精细动作的技能。而这种精细动作的能力,也是多元智能中“动觉”的一部分。什么是动觉?英国教育家迈克·福里萨姆,在《多元智能教学法》中,将其定义为:动觉是指一个人用动作思考以及使用肌体的潜力。

  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能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孩子们从折纸中,能得到什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折纸,第一个肉眼可见的,就是锻炼一个人手的协调性。其实,折纸还是很好的数学启蒙的方式。

  我家老二看了几遍安野光雅的《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之后,在没找到更合适的数学书籍之前,我就是和孩子一起在折纸中,保持对数学的兴趣。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大部分的折纸,都是正方形、三角形。而这些形状,有利于孩子几何空间感的形成。

  一张纸,经过手的动作,将抽象的几何图形,用形象立体的折纸来呈现,能让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锻炼。

  现在折纸的视频有很多,相比较视频,个人更倾向于折纸书籍。因为,在书籍的阅读中,也有能力的锻炼。如果一本折纸书,孩子能自主阅读。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锻炼的是孩子的观察能力。从图片的演示,到自己手中的具体操作,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折出正确的折纸造型。

  阅读折纸书籍,还藏着阅读能力的锻炼。于晓冰老师在《减法教育》里,分享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不能局限于语文的阅读理解,“要打破科目学习间的壁垒”。折纸书的阅读,也是一种阅读。

  看懂一本折纸书,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比起跟着视频折纸,更吸引人。

  这个寒假,给我家两孩子入了一些动手的书籍,其中也包括折纸书。选的这套《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一共4册,每一册有三个难度等级,刚好我家两个孩子都可以玩。简单的部分,老二可以动手折。难度高的部分,老大来挑战。

  这套《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和往常看到的折纸书不太一样,对得起“超有趣”这三个字。我家孩子,一翻开其中的一本,一个晚上,就折了很多。直到折了很久都没折成的狗,才停下来。在不停挑战折纸的过程里,一家人都参与进来。原本给孩子准备的折纸书,变成了家庭的亲子活动,这算是意外收获。

  《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的内容设计,别出心裁。每一册包括了12个折纸样式,还附带了50张精美的折纸。每一张折纸上,甚至都标了具体步骤的数字。有的地方,不用看书,光看数字都能折出形状来。

  精美的图纸,折成立体的形象后,孩子的成就感满满。拿着成品,故事就来了。《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里,附带的那些好看图纸,给了孩子一种无形的美的熏陶。主动编的故事,又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套《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孩子们一玩就停不下来了。

  《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特别值得夸的地方是它的贴心设计:每一册都有装折纸成品的设计。这一点,太赞了。孩子们再也不用为折好的成品,要放哪里而烦恼了。

  对着这套《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忍不住想说一句:孩子喜欢折纸吗?这套《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值得孩子们拥有啊!

  快和孩子一起,跟着《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进入折纸的世界吧。

  祝阅读愉快。

  我是弥小木,家有两娃,爱阅读。

   《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全4册)》读后感(三):一张纸里的门门道道

  折纸是一种消遣,也是一门艺术,更是孩子们喜欢的“魔法游戏”——用一张纸就能变幻出各种立体形状,是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立体的神奇跃进。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很喜欢折纸。在具有创造性的折纸行为中,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改变世界的乐趣。

  这套《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便是送给每一个人的心灵礼物,毕竟“心灵”与“手巧”总是相伴而行。

  折纸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中国起源、日本起源、西班牙起源。因为造纸术是中国发明的,所以大多数人都支持中国起源这个说法——由中国发明,经日本发扬至全世界。

  中国与日本多是将折纸艺术应用于纸偶和祭祀活动,而阿拉伯人将几何学原理应用到折纸上,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折纸艺术,在这种艺术行为中很少使用剪刀和胶水,单纯依靠纸张的重新堆叠进行创作。

  在《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中,一共分为了四个部分:动物、趣味、交通工具、节日,每个部分除了由详细的步骤解说和讲解视频,还赠送有50张标有折线的可拆解彩纸,趣味横生的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动物篇中有各种小动物:小鱼、企鹅、小狐狸、小鸟、青蛙、熊猫、猫咪、兔子、天鹅、小狗、长颈鹿、蝴蝶。

  趣味篇中有飞机、盐罐、信封、心形、礼帽、母鸡、方盒子、小人儿、小船、荷花、水雷、机翼盒。

  节日篇中有兔子、小鸡、母鸡、蜡烛、心形卡片、甜筒冰淇淋、生日信封、幽灵、骷髅头、松树、雪人、圣诞老人。

  交通工具中有汽车、卡车、火车头、车厢、公交车、帆船、小船、帆板、小艇、战斗机、飞机、宇宙飞船。

  如此多的折纸让人眼花缭乱,在折纸的时候只需要找到带有文字标识的彩纸,或者是拿出自己备好的纸张,按图中或视频中的步骤操作就可以了。

  折纸可以锻炼孩子多维度的能力,诸如手眼协调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图形变换感知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磨练孩童的品性,让他们的性格中具有更多的韧劲与勇气。

  也正是因为如此,无论是学前阶段还是小学阶段中,都设置有大量的手工折纸课,孩子们和家长们之间也经常会交流折纸心得。

  我家孩子有一次非要吵着让我给他叠纸飞机,叠好后他总说我叠的不对。经过一番询问才了解到,孩子学校在上手工课的时候,让孩子们用彩色卡纸叠了自己擅长的东西,我家孩子的同桌叠了非常漂亮的纸飞机。

  但是,他同桌的纸飞机叠法不是常见的那种,其他的孩子虽然很羡慕,但是都不会叠。我儿子放学后就心心念着同桌的纸飞机,非要让我叠出来不可。

  在孩子接受美育教育的时候,其实也是给家长提了更高的要求,要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能拖孩子的后腿才是。

  有人在紧张的时候,会拿起手边的一张标签纸或者是纸币,不停的折来折去。好像心中的不安与焦虑也随着一次次折叠,从身心中清理出去了。手指与纸张之间的接触和互动,成了当时挺过心理危机的力量与支撑。

  折纸这种艺术行为,具有很强的疗愈功能,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挺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这是因为在折纸的时候,不仅仅可以调动大脑中理性分析的功能,还会调动艺术创造的部分,左右脑全部都被调动的同时,不良的情绪便无处安放了。

  《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中的折纸步骤是由法国平面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和插画家斯蒂芬妮·德斯贝诺伊特绘制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艺术收藏价值。用书中赠送的精美彩纸折出的成品,可以作为艺术品摆件或游戏道具使用。

  由于折纸是一门老少皆宜的活动,这套精美的折纸书还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家里有孩子的人,绝对会令对方爱不释手。

   《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全4册)》读后感(四):不一样的异国儿童益智折纸,让宝宝用纸轻松打造“迷你世界”

  孩子一上幼儿园,家长们就会发现自己简直成了手工达人。

  因为老师就会给孩子们布置各种手工作业,比如元宵节,让孩子们动手做小灯笼,然后拿到园里比一比,看看“哪个小朋友做的灯笼最漂亮”等等。

  老师布置这些手工作业的初衷,其实是想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动手能力。不过结果却是,家长看着孩子们使用剪刀等工具时的笨拙模样,一边胆战心惊,一边不由自主地替代了孩子,成了手工制作的主力。

  结果,看看“哪个小朋友做的灯笼最漂亮”变成了“哪个家长做的灯笼更漂亮”,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和我们不同的是,欧美家长对于让孩子自己动手做手工这件事很支持,并且鼓励孩子自己去完成手工,激发孩子的学习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就是一本风靡欧洲的折纸游戏指南书。

  它一共有4册,分别为动物篇、交通工具篇、节日篇和趣味篇,涉及的折纸包含了信封、礼帽、募集、蜡烛、松树、猫咪、兔子、青蛙、小船、汽车、飞机等48种样式,随书赠送了250张色餐鲜艳、构图精美的彩纸。

  最重要的是,书中通过分步骤讲解、分难度进阶,每个折纸式样都配有详细的制作步骤,图解清晰,简单易操作,让孩子们一步步掌握和体会折纸乐趣。

  《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中每册包含12个折纸式样,以及50张画有折纸辅助线的彩纸。

  怎么去利用这些彩纸折出书中的折纸式样呢?

  比如在交通工具篇中,小汽车的折纸步骤是这样的。

  仅汽车折纸,书中就配了4种不同的颜色和2种不同图案的彩纸,虽然折法都一样,但是最后呈现的小汽车不一样,孩子也会超级惊喜。

  又比如动物篇中的小鱼,折纸的步骤是这样的。

  书中也为小鱼配置了4种不同颜色的彩纸,折完后小朋友会得到4条色彩斑斓的小鱼。

  不同颜色的彩纸多次操作同一种折法,会让孩子加深和巩固对该折法的印象,更加熟练掌握。

  同时,书中按难易程度分成了简易折纸、普通折纸和复杂折纸3种类型,能够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认知和操作水平,帮助孩子逐步培养自信心和成就感。

  《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这本书的作者都来自法国,分别是斯蒂芬妮·德斯贝诺伊特·查皮奥和奥利维亚·科斯诺。

  其中前者是平面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和插画家,在法国出版界和新闻界颇有建树。后者是法国作家奥利维亚·科斯诺,毕业于法国南特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从事出版工作二十余年。

  法国父母对于孩子的艺术启蒙很重视,他们认为学习艺术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孩子具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思维。

  而折纸也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我发现,孩子在折纸的时候,能够沉浸其中,专注力很强。

  一方面是孩子在折纸过程中需要手眼并用,协调多种感官,完成折纸、剪纸、粘贴等多种动手能力。

  另一方面还因为孩子在完成折纸作品后,孩子会带着自己的作品挨个给家人以及朋友展示,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亲子游戏带着孩子一起折纸吧,让孩子进入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进行多感官学习、开发大脑潜力、激发动手力和创造力,简直一举多得。
本文标题: 《折纸与数学》读后感(《超有趣的欧洲折纸游戏书(全4册)》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19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怎么写六年级450(读后感500字六年级)太空 日读后感500(求《太空日记》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