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去中魏晋名士和阮籍与嵇康读后感(《风流去》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22 01:40: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风流去》读后感,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风流去》读后...

风流去中魏晋名士和阮籍与嵇康读后感(《风流去》读后感)

《风流去》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风流去》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曾经的我,读阮籍与嵇康,一直敬佩嵇康一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散》,慨然赴死留下千古绝唱,不屑阮籍不过嚎啕大哭或是一醉不醒,即便那是乱世之中的无可奈何;曾经的我,信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信“士可杀不可辱”……

  而学过《史记》,读过《留侯论》,再看,才明白究竟哪一种更有价值。

  看司马迁评伍子胥“故隐忍就功名,非烈大夫孰能致此哉”,是司马迁自知不能够以死明志,自知一死便无法文采表于后,自知自己的死是无法改变后世的,遂在《史记》中述往事,颂逝者,扬高贵之德,将自己之爱之恨融在笔尖,用自己的血泪洗礼过往功绩。

  看苏东坡评张子房“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志甚远也”,是苏东坡面对一贬再贬的生活困境,依旧满眼满脑都是“纵横忧患满人间”而生发出的.自我感悟与自我激励。

  其实嵇康的死也是一样,他并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名节,更是为了唤起埋在人心底的正义。

  然魏晋的黑暗比他预计的更深更厚,更加难以撕碎。纵是一曲《广陵散》响彻云霄,也不曾激醒当世的人们,却是在他死后,阮籍写了“劝进表”,向秀也走入了司马昭的阵营。可惜啊!

  竹林七贤虽是以“任其性,适其情”著称于世,实则除却嵇康,其余很少于民有益,于国有功。阮籍的一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也是在说自己吧,他也清楚当自己为才貌双全未嫁而亡的兵家之女而哭即为人称颂之时,哭自己无明主可报之心却鲜有人知。自己活一世,却终未成事,甚至连自己曾经当作信仰的东西也未曾坚持下去。到底,也是没有把自己坚持活下来所为实现的愿望变成真。可悲啊!

  其实,生存还是毁灭,从来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关键在于为什么而生,又为什么而死。二者选其一时,看的是自己选哪一种做法更有意义,影响更大。有人为至理而死,便必要有人为其而活。没有活着的人去响应逝者的号召,去践行逝者的理想,逝者才是白死了啊!

名士阮籍和嵇康之间的关系如何

魏正始年间,以嵇康带头的竹林七贤就喜欢在当时山阳县竹林下,饮酒狂欢,抒发自己的志向,向世间倾吐自己的抱负,反对官场制度。而在这七人中,嵇康和阮籍的文学造诣相对较高,而他们的友谊却远远胜过二人在文学上的成就。

嵇康和阮籍,都是文人墨客,都是竹林七贤,他们都不慕权贵,都不在乎礼法的约束,他们的生活是当时人们向往的那种真是,纯真。

对于二人的事迹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了解,有人知道一些小故事,有人曾经读过二人的作品,但是最珍贵的还是二人坚如磐石的友谊,但是这一点却鲜为人知,我们一起来看看二人的惺惺相惜。

阮籍比嵇康年龄大,所以先从阮籍说起,《滕王阁序》中写阮籍猖狂,把他错误的当成了反面教材。其实不是,阮籍面临的穷途末路不是一般的逆境,他在绝境中嚎啕大哭,不是在向困难低头,相反,他是在向不顺利 *** 这种无奈是很多人不曾体会的,我们似乎可以从阮籍绝望的哭声中听出他的反抗,他的不甘心。

嵇康和阮籍是一见如故的好朋友,阮籍的母亲去世后,嵇康的哥哥前去吊唁,阮籍并没有得到安慰,嵇康听说就拿琴和酒到阮籍母亲面前,在当时看来,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但是阮籍看出了嵇康是想要用动听的音乐和美酒来送别自己的母亲。可见二人不被传统礼数束缚,追究更高的生活意境。

正因为二人有这样的羁绊,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经常把二人相提并论,而他们的名字也将永远连在一起,被后人铭记。

三国名士嵇康与吕安善关系如何

嵇康和吕安是很要好的朋友,两人的关系一直不错,吕安仰慕嵇康的高致,而嵇康也非常乐意帮助朋友,二人的关系非常契合。

关于嵇康和吕安,还有一个小故事这里不得不提,嵇康和吕安关系很好,就算相隔千里,但是只要想念对方,就会不顾路程遥远,也会动身前往相见,这正要说明当时人们的豪放和不拘小节。

有一次吕安想要见嵇康,到人家家门前发现不在家,虽然心里有点不开心,但还是没有怨言,嵇康的哥哥嵇喜看到吕安来了很开心,出门来迎接,但是吕安没有进屋,而是在门上留了一个“凤”字就走了。

嵇喜没有反应过来,以为吕安故意这样做,其实不难发现这凤字拆开来看就是平凡的鸟,他是觉得哥哥不如弟弟好啊,后来也有人拿这个比喻造访不遇的情况。

嵇康交朋友的时候看中的是心,在乎的是性情是不是合得来,可以从吕安和阮籍与嵇康的交往中得到结论:嵇康的哥哥因为依附司马氏贵族,被当时的文人看不起。

在嵇喜代替弟弟为阮籍的母亲吊唁的时候不被待见,在吕安想要见嵇康见到嵇喜的时候被说成平凡的人,嵇康在临死前,将自己的事情托付给自己的好友山涛,却没有和自己的哥哥说也是这个原因。

嵇康和嵇喜虽然是兄弟,但是二人志趣不一样,所以嵇康真正的朋友是吕安。阮籍这样志同道合的人,所以嵇康和吕安的交往应该是建立在双方都互相赏识的基础上,不然是成为不了朋友的。

嵇康与千古绝唱广陵散的故事

《广陵散》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是中国音乐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鼓琴曲,嵇康在临死前弹奏这首曲子,让《广陵散》被人们所知道。

嵇康除了在文学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研究魏晋时期的资料,在音乐上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对音乐有特别的感应能力,在乐器演奏上有极高的天赋。说嵇康在联系弹琴的时候几乎是无师自通。

嵇康对于琴和琴曲的嗜好,让人们对他产生了种种猜测,嵇康也伴随着他的音乐给后人留下一段段美丽的传说。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琴,他把自己的家业卖了,向尚书令讨了一块玉,把玉切成薄片镶在琴上,嵇康对这张琴十分热爱,日夜守护者它,有一次,嵇康的好友山涛开玩笑,在嵇康睡觉的时候说要剖琴,嵇康用生命相威胁,才让爱琴逃过一劫。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琴曲,可以看出嵇康的影响力有多大。

传说有人看到嵇康晚上的时候到山上采药,冬天的时候用长发保暖,夏天的时候就用编稻草当衣服,正是因为嵇康这种表现,那种不拘小节的洒脱,让他在音乐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

嵇康弹奏的《广陵散》是嵇康加工而成的曲子,在长期的流传中,就像民歌一般影响着人们,正是因为嵇康在临死前弹奏了这首《广陵散》这样有名的乐曲才被人们知道,嵇康的名字也一直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

魏晋名家嵇康之死的原因是什么

嵇康的死是因为好朋友吕安的事,吕安的哥哥对自己的妻子不敬,吕发要告发哥哥,反倒被恶人先告状,结果吕安的哥哥没有得到任何惩罚,自己反而被关到狱中,嵇康看不下去了,他为吕安作证但是被诬陷,把自己也带进去了。随后司马昭下令杀了嵇康。

关于嵇康的死,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竹林七贤中只有嵇康一个是被害死的,其他人都保全了性命,这嵇康的死有太多可疑的地方。

第一,嵇康是曹魏宗亲,在魏国后期,司马氏统治着政权,要是不能被司马家族利用的一切势力,都随时有可能被杀害,中国政治的残酷无情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诸多政治力量此消彼涨的过程。可以说嵇康的老婆是曹氏家族让嵇康被害。

第二,嵇康帮助朋友在常人看来是两肋插刀,但是在政治家眼里就变为了,嵇康早就不问政事,专心做一个铁匠,但是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所以就得出嵇康要谋反这个结论,再加上嵇康声望很高谋反所需的人马、兵器、号召力,嵇康都具备,所以统治者想要尽早除掉嵇康。

第三,嵇康的自身原因让他难免一死,嵇康性格刚烈,有才识过人,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总有小人想要陷害这些正直的人,而嵇康的成就和洒脱就成了小人嫉妒的理由。

第四,嵇康之所以最后落得被杀的命运,是因为他极力反对司马昭的政治统治,司马昭开始是想要重用嵇康的,但是嵇康不同意,每一次都不同意,那帝王自然不开心,我好心想和你分享我的成果,你多次拒绝是看不起我的意思咯。

第五,嵇康必须死,原因是他呢可怕的号召力,在嵇康死之前三千太学学生一起为他求情,这影响力放到哪个朝代不是对帝王的威胁。

三国名士嵇康四弄是哪四弄

嵇康四弄,说的是他创作的四首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也被称为“嵇氏四弄”,这是中国古代有名的一组琴曲,和东汉的“蔡氏五弄”一起成为“九弄”。

其中嵇康在死前弹的《广陵散》更是成为十大古琴名曲,而嵇康本人也在历史上被誉为“琴之师长”。

长清、短清两曲,是从皑皑白雪中取意,想要表达的是洁身自好的精神,嵇康要告诉大家的是在这个魏晋交错的年代,我们文人墨客唯一的出路就是不要和官场有半点关系,在哪个黑暗、无序的朝廷中,只有自取灭亡。

同时嵇康还彰显了自己超凡脱俗的志趣,他不但自己做到淡然洒脱,还通过言行影响身边有抱负的人,竹林七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长侧和短侧应为解释的意思很多,我们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明,但是这两首的结构应该是和长清、短清大致相近,都是借洁白的雪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志趣清高的品质。

嵇康四弄有异曲同工的感觉,都是在表述自己的志向高远,在这个乱世没有选择随大流的嵇康,通过写文章、作曲来对这个世界呐喊,他是魏晋和官宦斗争的典范,他主张不做官,不是不想报效国家,而是想让更多的有志之士认识到,社会的腐败,官员的无能,就算只做一个铁匠也有铁匠的志趣,有当官的没有的高洁。

四首曲子意味深长,当人们在弹奏的时候,是不是能想起嵇康的坚持,是不是能看到嵇康的心酸泪。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写的是什么

嵇康的这封绝交书是写给为司马氏做官的山涛的,作为竹林七贤,他们深深感受到司马氏统治的王朝昏庸,所以才决定一辈子不做官,追求的是更高尚德井生生活,但是作为自己的好友,首先打破了这个约定,是嵇康不能接受的。

绝交书的开头就表明了自己和山源不同的立场,他认为山源没有羞愧之心,嵇康用先人的例子来启示山源,《与山源绝交书》本来是用作对山涛的做官邀请,是一封辞谢信,但是嵇康在文中表明了自己的意志。

全文从论述处世大方向,到友情的小观点,嵇康责备对方做了对不起朋友的做法,表面上行文流畅,洋洋洒洒但是却有着极强的逻辑性,嵇康的文章风格有很重的时代印记。一方面受汉朝末期文人写作的大影响,文章的普遍言简透彻,另一方面士人多高傲,这种思想会渗透到文章中。

受主观情绪影响大了之后,更多的是表达了嵇康对朋友的决定的不理解,和希望能唤醒朋友的心,不要被官场仕途迷惑了。

从绝交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嵇康责备山涛不懂自己,但是这是说明嵇康不理解山涛的为人吗?山涛虽然没有嵇康那样的放荡不羁,但是他的中年持重,刚正不阿确是嵇康对他放心的表现。

嵇康在临死前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山涛,就是对山涛的理解,嵇康的高洁放任,山涛的雅致庄严,都是对魏晋人物最好的全诗。

魏晋南北朝2-嵇康和阮籍

嵇康和阮籍主要活动在曹魏年间。二人都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竹林七贤”之一,是早期魏晋名士风采的最为主要的代表。他们嬉笑怒骂,放浪形骸,不避男女之嫌,亦不居父母之丧。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多少有点反社会的行为方式。后来儒家礼教森严的中国社会基本上没可能再现这样的情形,也就比他们更早的春秋战国的时代曾经出现了一些类似的“狷狂之士”可以和他们相比较。

他们简单,直率,自然的行为在后世为他们赢得了无数的“粉丝”。但是,在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他们的日子恐怕就没那么好过。这种自我放逐,和对主流生活的疏离甚至厌弃,今天的我们并不陌生,这不就是所谓“垮掉的一代”么,父辈们评价我们,和我们再来评价自己的后辈大概都会想到这样的措辞。据说,还有人用“嬉皮士”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嵇康和阮籍们。

但名士们之所以是名士,是因为他们是用生命在玩这个游戏。而且他们还坚守了一生。现代的“嬉皮士”们大多是从无聊,不满,或者压抑这样的情绪开始自己的造反生涯的。而嵇康和阮籍这样的名士们,可不一样,他们是从真正的痛苦和愤怒开始的。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第二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而且比之于第一个,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混乱,这个时代还多了一层虚伪。

很好理解,先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社会的思维和感情还停留在比较贴近自然,贴近社会现实的层面,混乱带给人的还只是 不知道去向何方的彷徨和痛苦。但到了魏晋时代,除了直接可见的混乱,还有经由两汉经学几百年发展下来,逐渐沉积在人们思维和行为习惯中的几乎已经成为本能的虚伪。所以,对于那些对文化和精神比较敏感的心灵来说,愤怒就成了他们的一个特征。这种愤怒主要通过与当权者的不合作展现出来。

痛苦和愤怒是魏晋这些早期名士们几乎独有的两大特征。痛苦是由于传统的价值观,由两汉经学支持的价值体系支离破碎,濒临崩溃,个人的心灵无所归依,所以只能转而求助于玄学,道学等一系列虚无缥缈的东西勉强支撑,聊以自慰。愤怒是一种外向的情绪,理由基本上就是我们如上所言。

嵇康和阮籍所代表的一众魏晋名士之所以风姿卓绝,享有如此之高的历史声名,主要也就是因为时代赋予他们的这两大特征。此后,中华帝国逐渐开始步入了成熟。像魏晋时代这样比较大规模的避世隐匿的名士风流就很罕见了,更多地散见于史籍的只是一些个体化的行为了。而且,后来王朝的名士们,尤其是那些因为各种理由试图效仿魏晋的“模仿秀”热衷者们,由于没有了这样的时代氛围,也就自然地没有了魏晋名士的这种真正凄厉,决绝的风姿。

早期的魏晋名士,其名声的成就主要还是通过他们的行为传达给我们的震撼,或者说感动。而不是他们的所谓具体贡献。现在的很多说法把他们动辄列为什么文学家,艺术家,甚至思想家。这是很不符合事实的虚伪行为,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在中国学术史当中留下什么显著的地位。即便他们所擅长的,或者被后世的人所推崇的所谓文学作品,甚至音乐,以真正中国艺术史的观点来看,都是很粗糙和一般的作品,距离真正的艺术品尚差距遥远。

其实,这个事实应该是明显的。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破碎和破坏的时代。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对这个时代,尤其是这个时代的文化和风尚,进行了无情的,甚至的决绝的批判,但指望他们在短时间内去建设一个新时代,这是不可能的。
本文标题: 风流去中魏晋名士和阮籍与嵇康读后感(《风流去》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04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苹果树上的外婆二章读后感(苹果树上的外婆第二章 恼人的拼写法读后感怎么写)冰龙读后感1000字(冰龙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