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词大雅 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读后感(小词大雅读后感1000)

发布时间: 2023-12-01 05:55: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这是一本薄薄的书,只有160页。是经由叶嘉莹老师的演讲整理出来的。看书的封面写着,“迦陵演讲集”。,...

小词大雅 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读后感(小词大雅读后感1000)

《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

这是一本薄薄的书,只有160页。是经由叶嘉莹老师的演讲整理出来的。看书的封面写着 “迦陵演讲集”。

叶嘉莹,号迦陵。

这本书一共九讲,我只看了第一讲和第二讲,对于喜欢诗词,却对诗词知之甚少的我来说,只看到这两章,就非常的受益,也非常的激动。迫不及待的分享和记录。
第一讲:“兴于微言”

都说语言是最苍白的,真正的情感无法用语言诉说。于是就有 “言不尽则歌,歌不尽则舞” 的传承。

舞蹈是人与生俱来功能,每一举手投足皆是心的舞蹈。身体的舞蹈是最真实的语言,也是最真实的情感告白。
词,自古被文人所不屑,因为词一直是描写爱情的,难登大雅之堂。
迦陵老师引经据典为词正身。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这是对词的境界的诠释。

词被称为“小词”。

小词读起来似乎都是浓情艳意,而其实内含美妙的“微言”。寄托了微妙的情致在其中。

词的修养和境界都是从词的“微言”中传达出来的。

关于“微言”,迦陵老师做了这样的定义。
第二讲: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这首词是清代学者张惠言写的。

能够闲来阅遍花影的,“惟有月钩斜”(惟有天上的月亮阅遍花影。)因为大家都在忙着追逐名利。

花落了,“吾”欲“与汝,泛云槎”,这时“东皇”——春天的神微笑着说:春风吹来又吹走了,花开了花又落了,你的追求就那么容易落空了吗?花虽然落了,春天虽然走了,但是“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春天就在你的心里啊!

这首词中蕴含了许多的“微言”,皆是“文化的符码”。

我理解这个文化的符码就是《红楼梦》中常说的典故吧。

这首词是写美女梳妆打扮的。而这首词中是有文化符号的。引申出李商隐的诗《无题》。

这些诗词中都隐含了作者是有才华,有美好的志意的,却没有人欣赏和任用。

而其中的“微言”和文化符号,是需要用心去读、去体会。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小词大雅读后感1000

小词大雅读后感1000
词也是很美的存在

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里面的三种境界竟都出自于词。
词其实在唐代已经出现,而在宋朝尤为鼎盛。唐诗宋词可称作国粹,是历史长河中一颗永不黯淡的明珠。很多人会说,做人就要活得像个诗人,去寻找所谓诗与远方。可人们为什么就不说词人呢?其实词对我来说也同样是中很美的存在。
唐诗宋词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单单是它们所表现的氛围,就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很多人喜欢唐诗,因为唐代发达的经济沃土,让唐诗的工整绝句达到了极至。我则喜欢宋词,宋朝战火纷纷,形成了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词派。长短不一的词里面既包含豪壮奔放的词句,简洁明了的白话文,又会有缠绵悱恻的片语。截然不同的两流派摩擦却产生了温柔的感情,这种感情大概是对词的情有独钟。
叶嘉莹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灯人,她的一生都生活在古诗词文赋之中,心中永远有一方诗词的净土。她说过,“须知写诗和读诗乃生命之本能”,诗词在她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细数一下人生中的所谓浪漫:夕阳,赏花,品酒,琴棋书画,而诗词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年人,拥有六十二漫长的诗词积累,在天下实在难以找到如此之人。我想,这不仅是一种晚年浪漫,更是寻找生命意义的体现。
我也很欣赏叶嘉莹先生对古诗词评价抱有理性的态度。在分析到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赏析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指出了这一句叠词的多余累赘。她认为凡事都得有个度。前八个的确写出了寂寞的感觉,诗人想找一个依托,却找不到人的气息,无所依靠。而后面六字却太过多余,给人比较故意的感觉。还有后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认为把愁直接直白说出了反而没有了愁味,反而像李煜的《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的比喻让人觉得愁就像水一样无穷无尽,意境与情感更加到位。 我一直是以欣赏,以仰慕的心情去看待李清照的诗词作品,没想到这里叶先生却将其分析得如此之到位,真是甘拜下风!
从这本书里我汲取到了很多。如叠词的美感。叠词会给人以无形的生动感和亲切感。最早起源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光是“依依”一词就可以想象到翠绿的杨柳在随风摇曳的身影。画面一想象,美到人要窒息。
优秀的歌辞之词一般都有双重意蕴。表面上可以平平淡淡,实际上这之中藏着很多“幽咽怨情”。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这让我想到了辛弃疾的《青玉案》里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面上它好像是一首写与心上人的元日约会的爱情婉约诗。其实辛弃疾是豪放派诗人,有人说“那个人”其实是他自己。当时南宋政府腐败,偏安一隅,诗人在政治上孤身一人,就宛如那个在繁华阑珊灯火下的孤独人儿。这是一种又美又凄凉的词。
里面还介绍了一位我很喜欢的女词人——李清照。作者对她的评价也是很高的。《爱莲说》中提到“牡丹,富贵者也。”而李清照却像极了一朵菊花,端庄清秀,不追名逐利,是古代优雅女性的代表。她的一生跌宕起伏。早年的李清照享受着人间欢乐,“如梦令”里就描写了她出游的欢乐自由。而到了晚期,丈夫去世,国破家亡,诗词中增添了浓浓的愁思。在《声声慢》和《醉花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株菊花慢慢枯萎的样子。记得我曾看过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赌书泼茶。年轻之余,两人很喜欢互斗知识,互问某个典故出自哪本书。李清照记忆力很强,次次答对都高兴得将茶泼到衣裳上,洋溢着茶香。就连纳兰容若也把两人的例子写入诗中:“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不光是词美,诗人也很美呢。
“诗词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一讲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叶嘉莹先生发自内心的对古诗词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这本书不仅修养了身心,还让我更了解词的魅力。词真的是很美的一种存在,不亚于诗歌。
感谢宋词,现在我敢相信,这是世界上最美又最温柔的东西了。

ps:自己写的ww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文字有生命,那是必然的,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汉字的六种造字方式,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故事的。当一个个汉字由作者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志,这是第一层感发,读者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阅历、情感,由文字生发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第二层的感发。一流的作者,成就传世佳作,同样需要一流的读者去阅读感悟,而《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先生就选取唐、五代、两宋时期传世词章,通过她的生命的感发,传达给我们,让我们窥见中华词章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叶先生的魅力。

  《唐宋词十七讲》分十七讲,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十五位作者,选取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词进行解读,每一讲都呈现一位或两位作者。本书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个人认为整本书就词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讲至第十讲,主要以柔婉为正宗,多写儿女之情的短调、小词,或借儿女之情有所寄托,这一类词带着一种直接感动人的力量。这其中有两位比较特殊,苏轼“举首高歌,抒写浩气逸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天才苏轼走得比一般人都快,后面人没有赶上,但对南宋的辛弃疾影响很大;还有一位是周邦彦,不直接抒发感情,用思索安排来进行写作,他对后来的姜夔等影响较大。第二部分是十一、二讲,这两讲是关于辛弃疾,如果其他人是闲暇时,以余力写词,而辛弃疾是专门写词,他把自己的志意抱负写到词里,词是他生活、理想、抱负的真实写照。第三部分是十三至十七讲,主要介绍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三位作者,他们发展了周邦彦的写法,“用安排勾勒来写,用时间空间跳接的不连贯方式来写,用语言学、符号学的'语码的暗示来写。”总之,这类词不好懂,只能通过叶先生的解读,才能领会到词中深厚的生命感发的力量。

  看似每一讲是彼此孤立的,但完全不是。叶先生每讲一位作者,每讲一首词,都会进行串联、比较,有的还被她自己幽默的称为“跑野马”。有横向的比较,如在第十讲中“像温、韦、冯、李、晏殊、欧阳修,他们的词里边有一种比兴,或有一种寄托,或者表现了作者的修养怀抱。但是,秦观有一些词,就只是表现了他敏锐善感的心灵。”还有纵向的比较,如分析周邦彦对南宋的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人的影响。通过叶先生的讲解,比较中建立联系,一位位作者,一篇篇词作,不再孤立,让沉睡的文字,焕发出熠熠生辉的生命活力。我觉得“比较串联”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读完《唐宋词十七讲》,的确是对这一段时期的词人、词作有了系统的理解,但是,你如果认为本书只是介绍了十五位作者,以及他们代表词作,那就有些一叶障目、坐井观天了。书中对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屈原的《离骚》,“四书”“五经”等,唐代名家的代表诗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有关词的评论,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张惠言的《词选》等;还包括西方的各种的理论,如语言学中语序轴和联想轴,符号学中的语码说等等都信手拈来。叶先生把唐宋诗词放在整个中国文学,甚至整个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看这一段时期的作者和作品。尤其是在读到《唐宋词十七讲》第三部分,姜夔等三位作家的词,都是以思力取胜,运用大量的典故、隐语、语码来写词。叶先生指出要想深入的欣赏一个作品,就得从这首诗想到那一首诗,从这一篇作品想到那一篇作品,就是用书篇的联想轴的理论来进行联想。于是,我们跟随叶先生的进行书篇联想,不仅读懂了作品表面的意思,还透过表层,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潜在的力量,看到作品真正感发的生命的本质。我觉得“书篇联想”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

  十五位作者中,我觉得叶先生最欣赏的一位词人可能是辛弃疾,她认为辛弃疾的词里面表现了他的志意、理念的本质,而且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而这恰恰是叶先生自己的写照,叶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大家,2008年被授予首届“中华诗词终生成就奖”,被誉为“具有真挚之情思与敏锐之洞察力,透视世变,深省人生,感物造端,抒怀寄慨,寓理想之追求,标高寒之境远,称心而言,不假雕饰,自与流俗之作异趣。”叶先生历尽苦难,然而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情思,浓厚的家国情怀绵延深厚,这种情感就展现她的作品和对传统诗词的解读中,这种激励感发的力量,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我觉得,阅读《唐宋词十七讲》能够获得“激励感发”的力量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

  当下,面对蔓延的疫情,唯有静心阅读才能让不安的思绪停止躁动,静静的欣赏,感发文字带来的无穷力量,增强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本文标题: 小词大雅 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读后感(小词大雅读后感1000)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711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西游记第十二回读后感(西游记12回的读后感)SunMountain读后感(登山读后感用英语写作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