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读后感(《艺术人生》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21 21:12: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艺术人生》观后感,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

艺术人生读后感(《艺术人生》观后感)

《艺术人生》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艺术人生》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人生》观后感1

  今晚闲来无事坐到电视机前,遥控一按进入了中央三套《艺术人生》的画面,唐国强、姜昆、郁均剑三位艺术家做客艺术人生映入我的眼帘。可能是一种名人效应感染了我,我一下子被电视吸引住了,特别是他们的话题“人到中年”也把我融入其中,让我对人生有新的感悟。

  人到中年,往往容易怀旧,这期的艺术人生就是从三位艺术家过去的经历来谈他们的艺术生涯的。他们分别从他们的人生巅峰、人生低谷、人生转折谈了他们的所做、所思、所感。他们的所做当然是令人感动的,但他们的所思所感更让人特别是时至中年的我有很大的感触。他们谈到人生到巅峰的时候,感觉就是“怕”。怕什么呢?姜昆怕没有更好的相声给大家带来欢笑,唐国强怕没有更出色的形象给大家带来美的感受,郁均剑怕因自然规律的影响无法将歌坛进行到底,他们的怕当然是缘于他们对艺术的更高追求。同时他们谈到也人生处于低谷、人生转折的时候,也产生了共鸣那就是要做明智的选择。

  看完这期的《人到中年》的艺术人生,我关掉了电视,伏案凝思,那三位艺术家道出的人生哲理像岩浆一样从我的脑海中汹涌而出,款款流淌之中一篇观后随笔在我脑海中诞生。时至中年,有人说男人是花,也有人说女人是花,我曾经为此幸福过,也曾为此感动过,感恩幸运之神的垂青,感谢命动之神的降临。欣欣然之间我也沉思过。不管是红牡丹、白牡丹、红玫瑰、白玫瑰,他们都有一个花期,随着时令的变迁和移动,它们将面临着凋谢和枯萎,更不用说那昙花了,更是“花无白日红”了。

  怎样去渡过人生的“巅峰”期呢?乐不思蜀恐怕会使自己一落千丈,走向人生的低谷,使自己的人生发生巨大的转折,并且这时候又没有痛定思痛又没有对人全做明智的选择,那么你的人生轨道将会塌陷,从而倒致你的命运到老的时候不堪回首。郁均剑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现在就是为七十岁、八十岁做准备的。(原意是这样的)是啊,人到中年在感受辉煌的同时,还要对以后的路做出明智的决择,似不难实难,要迈出新的一步,这一步是不是能走好,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期的艺术人生我也没想到会对我有如此大的触动,并且给我以巨大的鼓舞和震憾,高深的道理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流入我的心房,此时些刻的我心潮澎湃,一股无形的人生动力在我体内涌动,夜深了,我无法大声呐喊,只好把它流露笔端:给我力量吧,我要攀登、我要飞翔,我要让人生之花尽情绽放!最后借用一位老师的话做为结尾吧: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艺术人生》观后感2

  看了《艺术人生》,采访作曲家王黎光。也许您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但提起《天下无贼》主题曲,您一定不会陌生。观众在看到该影片的结尾处,不禁会被那悠扬的旋律所感染。再配着刘若英的演绎。情感的真实,溢于言表。

  我也喜欢那首歌,淡淡的忧伤、质朴的心灵独白。这么好的作品,朋友说:只有深刻生活体验的人,才能做出优秀且有深度的艺术作品。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王黎光说,经历就是你的财富。

  他生活在北大荒。我初中时看过那个年代的一部小说,人物单纯、朴素一如那个年代的单调。但真的回想这些平凡的小人物,又都那么有血有肉,那么真切。他们也许平凡中带着憨厚,欢笑中带着泪水,经历着特殊年代的洗礼,奉献者年轻的生命。联想当时的生活的画面,心里有点酸楚。为那些枯黄背景上鲜活的个性。

  王黎光25岁。这个令我们敏感的年龄,他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听他再描述那段经历,值得反思的很多……

  突然,又想起另一位作曲家:王一平,我只要说出一部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就会让你知道他绝对是个人物。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的主题歌《枉凝眉》就凄美动听,催人泪下。只要片头的旋律从那耸立山崖的石头后袅袅传出,你的灵魂立刻被它带到了那个含蓄凄美的境界中。脑子里,浮现的略施粉黛,蹙眉落泪的林黛玉。神情仿若仙子,色调青淡雅致。仿佛从工笔画上走下的仙女。余音绕梁,带着这番联想,触动着你敏感的神经。

  另外《牧羊女》、《少林寺》……许多脍炙人口的曲子。一一出自他手。

  被采访时,作曲家也谈了许多的令他难忘的人生经历。

  两个作家,同样的曲折人生,同样对艺术的执著。

  正如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觉得,穿越这些境界的过程,真的很美好。虽痛苦,但经历过之后,回头看看。不过如此。

  看艺术人生,领悟人生艺术。

  以一首小诗作结:

  你在汹涌的人海奔忙,

  心中落满了疲惫的忧伤,

  你在浮躁的都市梦想,

  开始找寻着精神的故乡。

  哦,那是清静的地方,

  你满怀着心灵的向往,

  穿行在喧嚷的大街小巷……

《艺术人生》观后感3

  前两天闲暇时看中央电视台一个做的很红火的栏目《艺术人生》,以前也曾看过,但大都没有印像,这次的节目却是缅怀一位已过世五年的老艺术家——赵丽蓉女士,其中给我印像最深的是她早年的同事回忆她年轻时候的一件往事: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在剧团演了好几年花旦主角的她,因工作需要而改唱老旦配角,与当时另一位著名的评剧演员新凤霞配戏,她并没有因为戏份的减少而感到失落,不满,而是认真揣磨角色,用自己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观众,开创了配角也能成角的先河。评剧的很多剧目也因有了赵丽蓉幽默风趣的表演而更加绚丽多姿。而在八十年代以后,她凭借自己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在影视、小品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让自己的艺术生涯在晚年达到了更高的巅峰。试想如果当初她在由主角变为配角的时候不是积极面对,而是发牢骚、消极应付了事,恐怕在后来也不会取得那么多的艺术成就,今天也不会有这么多人怀念她了。

  由此想到,在我们平时的工作生活当中也会遇到由主角变为配角,地位由主到次的时候,通常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有不满、发牢骚,甚至会有抵触情绪,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其实,生活中没有永远的主角,主角应当是一个奋斗目标,是一种追求和向往。

  谁都希望自己在生活的角色中出演主角,因为主角比较显眼,比较风光,比较容易受到重视,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光有主角不行,还要有许多配角,只想当主角,不想当配角,不仅会把工作搞得一团糟,团结也难以搞好。主角和配角,只是工作分工的不同,没有地位的尊卑。

  主角和配角是相对而言的,上一段你是配角,下一段很可能你就是主角,配角是主角的基础,永远是主角的开始,赵丽蓉女士也历经了从主角--配角--主角——配角的一个人生轨迹才达到了最终的辉煌。当一个人以配角的形式出现时,应以一个良好的心态,正确面对,努力拼搏,勤奋好学,为下一次角色的转变做好准备。

  也许,有的人奋斗了一生都会与主角擦肩而过,但生活中有了主角,也肯定会有配角,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摆正位置。毕竟,奥斯卡也有个“最佳配角奖”来肯定电影中配角的贡献。在生活中,配角也能产生“最佳”,只要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好了,自然会得到生命价值的实现和意义,主与次的交相辉映一定要比一个人的“独角戏“好看得多。

艺术人生读书笔记500字

艺术人生读书笔记500字
我的艺术人生_600字
E度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萨克斯是一个拥有华丽外观和具有美妙音色的乐器,当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美国着名的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吹奏《回家》这首乐曲时,听到那悠扬婉转的旋律,我便被它迷住了。从那一刻起,我决定要好好学习它,将来也要做一个出色的萨克斯手。
  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一蹴而就,我自然也不例外。萨克斯最重要的就是要练好基本功,通过吹长音和音阶,把气息调得又稳又长,把音阶掌握得熟练而准确。记得我刚开始练习萨克斯时,总是喜欢跟老师学习乐曲,而不喜欢反复练习那枯燥乏味的音阶和长音。由于在家练习得少,结果上课时,吹出的声音不是跑调就是哆哆嗦嗦的。我变得非常急燥,并感到灰心,时常想到放弃。好在我的老师既温和又耐心,他很快发现了我的问题出在思想上,他告诉我:“万丈高楼平地起,不要急于求成,只要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终有一天你会登上理想的高峰”,听了老师的话,我羞愧地低下了头。是啊!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只看到肯尼基辉煌的一刻,却不知道他台下的艰辛付出。学习需要的是恒心和毅力,不能吃苦耐劳的人,就不会有成功的喜悦。
  此后,我在书桌上写下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缕”的座右铭。每当我练习乏力,想要偷懒的时侯,看着书桌上的座右铭,又使我仿佛凭添了无穷的动力,推着我继续默默地坚持下去。
  现在我已经取得了萨克斯三级证书。我不奢望自己能成为音乐家,也不苛求能取得特别优异的成绩,我只想认真地练习,锻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希望我的一生都有美妙的音乐与我相依相随!

《人生》观后感

《人生》观后感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人生》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观后感1

  本来以为是一个纯搞笑的电影,所以刚开始播放的时候我还拿着一本书边看着书边看电影,可是随着剧情的展开,我还是放下了手中的书,很认真地看完了本部电影。貌似很搞笑的电影,其实我觉得很有深度的电影,特别是当主人公想寻找人生中失去的部分的时候,看得我很是感动。

  当下我们都是过着和主人公一样的生活,也在想等我有了钱之后,我一定会怎么样……,等我升到什么职位之后,我一定会……,等我……,我一定会……,这些话相信大部分都这样说过,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苦苦追寻着想象中未来的美好生活,忽略了眼前当下本应该好好珍惜的生活,等到了所谓的美好愿望实现那一天的时候,蓦然回首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会人非物非了,才发现这本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可是失去(逝去)的永远没有办法去找回和挽回了。

  只有电影中的男主人公是幸运的,能够让自己的人生重新再来一次。现实中我们可没有这么幸运了,真的希望那些为了所谓的愿望和理想而无视眼前平淡而美好的生活的人,快点清醒过来,还是认认真真过好现在的每一天,现在的生活也许没有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但是如果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着平淡的爱并能爱着周围的一切,相信这样才会过一个无悔的人生。

《人生》观后感2

  这是一部关于二战期间德国迫害犹太人的电影,战争前的意大利小镇,一个犹太青年基多在叔叔开的餐馆里遇见了美丽的女教师朵拉,他们结婚并有了一个可爱的男孩。

  五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为基多是犹太人,纳粹将他们一家抓到了集中营,在集中营里,为了保护孩子,基多受尽了折磨,最终被打死,而他的儿子却因为被他欺骗而健康快乐的活了下来。最让我难忘的是:影片的最后部分,不幸发生了,他被纳粹发现了。纳粹分子押着他经过儿子藏身的柜子,他故着潇洒地大步向前,还向儿子的方向挥挥手。孩子那透过铁箱子的缝隙看到的最后一眼的父亲是那么的开心,所以孩子也很开心,他被押到了一个角落处,两声枪响。然后纳粹兵单独一人从墙角拐回来。一切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这是一部让人嘴上想笑,鼻子却很酸的影片,爸爸说他不爱看这样的影片,因为看完后心情会变得很沉重,我不是太看的懂,不过我深深的感到了生命的珍贵,生活的美好和父爱的伟大,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的含义吧。

《人生》观后感3

  这部影片我一直很喜欢,看了好多遍。片中的父亲,诠释着一个父亲拥有的最高尚最美好的爱_父爱与爱情。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爱着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他的勇气与智慧,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影片的最后,基度的儿子和多拉在阳光下抱在一起,他大声喊叫着,我们赢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死去。电影响起旁白,以基度儿子的语气,听声音,他也已经步入老年,那么,这部电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忆。在他的回忆里,他的父亲,依旧是那样鲜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着。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人生》观后感4

  即使在黑暗的深渊里,光明也会照耀到一边。希望,这是唯一比恐惧更强大的东西。

  关于这两个句子,一部优秀的作品《美丽人生》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在电影中,父亲和孩子被囚禁在充满暴力、痛苦和折磨的纳粹集中营里。孩子不再笑了,取而代之的是极度的恐惧。然而,父亲给了孩子希望和光明。他告诉他的儿子这是一场比赛,当我们拿到1000分时,我们会赢。没有经验的孩子相信了谎言,在集中营里快乐地生活着。他不会害怕或绝望,因为这只是一场游戏。

  暴力不能摧毁一切。即使身体已经死去,灵魂仍然存在。父亲深爱着孩子,正是这份爱战胜了战争、恐惧和黑暗。它带来光明、辉煌、胜利和希望。在纳粹屠刀下,死去的是活生生的生命,而站起来的是不变的信念。正义终将获胜。

  这孩子有着美好的生活。因为他明白什么是爱,什么是光,什么是希望。他的父亲也有着美好的生活。因为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唤醒了世人心中的爱、光明和希望。

《人生》观后感5

  《倒退人生》是中国著名童话大王郑渊洁叔叔写给小朋友们看的一篇优美的科幻童话。

  史亦苏走错了一步棋,不是普通的下棋,是人生的棋。不是在26岁时走错的,是在46岁时走错的。选择官场仕途作为自己终身奋斗领域的史亦苏在自己临界没有回旋余地的46岁时,走错了一步至关重要的棋。

  其实,我也想倒退人生,以五年级的智商去上一年级的课。然而,我却不像史亦苏那么急切地想做大事,我希望自己能拥有无穷的智慧,但我更希望用自己的努力飞上蓝天去看看广阔的世界,可是挫折却一次又一次地阻挡我飞翔的路。

  我经常把最优秀的文章投到《小作家联谊会》,但是都没有发表。每当看到别人的作文上书的时候,我心里总是很不服气,但又没办法,因为这是事实。眼看《小作家联谊会》投稿的期限还有十几天了,我着急地手忙脚乱,便不断地投稿,稿件里面都寄托着我的希望。

  《倒退人生》带给我一个深刻的启示,要想做大事就要从小事做起。

《人生》观后感6

  描写纳粹集中营生活《美丽人生》(Life Is Beautiful),由罗伯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该片于97年上映后取得巨大成功,获奖无数。

  故事发生在法西斯主义与反犹太思想盛行的意大利。生性乐观幽默的基多来到一个小镇上,邂逅了小学老师朵拉,但朵拉已与他人有了婚约。经过一连串表面上傻劲十足、如小丑般死缠烂打,实则爱意十足、锲而不舍的追求,基多终于抱得美人归,还生了个可爱的儿子乔舒亚。

  以上是电影的前半部,而后半部是,因为基多的犹太人身份,一家三口进入了惨无人道的集中营。最后,基多用一种“玩游戏赢坦克”的方法,使得他的儿子安全、正常、快乐地活了下来,最终与妈妈朵拉团聚,而他自己却惨死在纳粹枪口。

  我多次观看这部电影,期间我为人妻、为人母。角色的转变和生活的成长在不断地改变我对生活、对情感的看法,而最近的一次观看更是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其中的是当朵拉知道所谓的让老人和小孩洗澡是进毒气室时,停在楼梯上沉默无言、忧心忡忡,其后干活时动作凝滞,这是一个母亲的无助和无声的控诉。这时,广播里的一声“我的公主”以及儿子“妈妈”的呼唤,犹如天籁之音,温暖了妻子/母亲。

《人生》观后感7

  今天,我看了一部关于父爱的电影,名叫《美丽人生》。这部电影是由罗伯托贝尼尼执导,于1997年12月20日首播于意大利。

  故事讲的是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里,父亲骗儿子说这是一场游戏,如果得到一千分会开着坦克回家。母亲知道他们被带走后,也要跟着他们走,虽然她不是犹太人,最后没办法,只要让母亲上了去集中营的车。在集中营里,父亲保住了儿子的童心,而自己却惨死,儿子与母亲重逢,坐着坦克出了集中营……

  为了保住儿子的童心而自己惨死;在纳粹集中营即使干完活再累也要继续把故事编下去;即使知道自己要死了也要做古怪的动作逗儿子开心,让他不要出来;即使累了一天也要把唯一一块面包给儿子吃;即使自己再危险也要先把儿子藏起来,这就是父爱。我觉得父爱如山这句话一点没错。父爱像大山一样沉重。每当你一个人去上学时,他总会悄悄地跟在你身后;当你心情不好时,他会带你去吃好多美食;当你考了个一百分,他会一蹦两三尺高……

  好好珍惜你的父爱吧,这将是你最美好的回忆!

《人生》观后感8

  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创造了一份平凡而伟大的爱。刚开始就挺喜欢男主人公圭里,他把他心爱的女孩称作公主,而他自己呢,就是王子了,他们的爱情浪漫美丽,当圭里骑着马带走他的公主时,我心里确实为他感到高兴,到此为止,我还能肯定人生如此美丽,可是后来,战争降临,我因为过去看过《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等影片,所以当他们上了囚车时,我以为美丽人生到此为止了,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圭里的乐观与他不息的爱,对妻子的爱,对孩子的爱。为了让孩子不害怕,他编织了美丽的谎言,他为不能见面的妻子播广播,放音乐,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爱依然支撑着彼此,他的全部勇气,只源于一份对生活的热情,他让他平凡的人生迸放出美丽的火花。爱情与亲情的力量,就是生活的力量。

  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会有数不清的汗水和泪水,也许命运女神并没有眷顾你,也许你经历了别人承受不了的痛苦,但是只要心中存有一份信念,再大的风浪也没法吞没你,而这份信念,就是相信生活,相信爱的力量。我们的生活,多一点圭里的乐观,多一点爱与怀,没有谁的人生不是美丽的。

《人生》观后感9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络上看见了一个短片,名叫《低头人生》。它的作者是:“谢承霖”。虽然只有2分48秒,但却使我受益匪浅……

  这部短片以蝴蝶效应和夸张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群沉迷手机,为了手机低头而低头低到扭曲的人。告诉我们:玩手机会毁灭地球!它讲述的是不同的人沉迷于相同的手机世界,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做好自己的每一件工作,而导致整个星球爆炸的故事。《低头人生》中沉溺于手机的人有救死扶伤的医生;有勇敢救人的消防员,甚至还有兢兢业业的科学家……他们都没有专心做自己的工作,而是成为手机的奴隶,本应是高尚的职业,却成为谋害人命的侩子手……想象一下:一个世界,如果大家都不交流,不安心工作,而只是留恋在虚拟的手机世界中,那么整个世界将变得多么冷漠,多么无情啊!

《人生》观后感10

  观看了中国海洋大学的王萍老师所讲的课后,我的感触很多,这种课对大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我认为比专业知识更为重要,因为这是针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青年学生现实中的人生困惑本课程以提升人生素养为目标,选取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寻求理想、叩问生命、道德诉求、法律思维、情商培养、压力管理、健全人格等专题,里面用古人的例子告诉我们不要放弃,理想是一个人重要的部分,遇事顺其自然还要争其自然,它对我们的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们人生目标。

  第一讲主要讲理想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理想和信仰,人生对他来说就会失去意义,甚至变为乏味的苦役,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有理想,坚持实现梦想,不要一味的放弃接受不了一点的挫折,要坚信目标总有一天会实现,如果选择放弃自己的目标,将会永远的失败,我也有理想,理想也有很多要实现的也很多,目前为止我从未想过要放弃,因为我知道这些理想是我的生活动力,我不会因为理想实现了,就这样的下去,我还会相处新的理想继续作为我前进的动力。

《人生》观后感11

  这部电影很让人反省,具体情节我不透露,生活的遥控器——观后感。有意者请自行去看看,只是情节有点悲伤,看到某些情节,我也不禁落泪。

  人类的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赚钱,为了穿名牌,为了开豪车,为了住大房子,我们拼命工作,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人生有终点,人人殊途同归。可喜可贺的烛光,相对于漫长的世纪。

  怎么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妥帖呢,对那些关心自己的人,我们还给得够关心吗?

  人总要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总要等到明白结果后才开始后悔,所以,请多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我有颗轻松自在的心。

  让身边的亲朋好友多留出一点时间,让自己不要在别人离去时哭泣,后悔当初为何如此冷漠。

  让你的身体多留出一点时间,让你的业余爱好,让你的自我休息。

  为更好的生活而工作…

  假设把工作当作一生的唯一,那么。在生活中,我们会错过太多完美的东西!

  这张专辑改变了我对生活的看法,并为之赞叹。假如你也感兴趣,就去看看。

《人生》观后感12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看了《人生》以后,老师要求谈观后感,大多数同学反对男主角高加林抛弃善良淳朴的`巧珍,追求新欢;也有一部分同学赞成高加林追求城市新的生活,追求新的爱情。看过一部日本影片以后,我感到非常失望,没有什么意义,决定今后不再看了,以后就真的很少再看。在农村老家时,哥哥在乡镇电影院放电影,我经常替他看家值班,不去看;在省城上学时,学校门口是鲁艺剧院,偶尔和同学两人买一张票看后一部片子。利用这个时间,去水龙头上洗衣服,没人跟我争水;到操场上练习三步上篮;或者背上那只已经退了色的军用  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我写了我的大哥。我写到在我们兄弟姊妹当中,数大哥聪明,也是他不幸。很小的时候,大哥就知道帮助母亲做家务,去生产队挣工分,打草,割麦子,耪地,驾车大小农活样样能干。学习也好,家里贴满了他的奖状,毕业高考时,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录取了,哪里想到,在那政治挂帅的年代,终因为我父亲在旧社会读过书,被公社扣押了作文写得很长,交上以后,没想到第二天被老师当作短文《北关菜市》,在杂志上刊登出来,一个月之后,我便去了一个偏远的乡村小镇,在那儿教书。

《人生》观后感13

  当在广播中意外的听到了孩子与丈夫的声音时,她走向喇叭,眼里闪烁着生的希望。她的丈夫和儿子还活着,这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力量。圭多找机会打开窗户,放了一首曲子。远处的多拉听见了,她的眼里饱含着泪水,她还记得!他们都还记得!那是在威尼斯看歌剧的音乐,就是那天,他们同乘一辆汽车,他们一同漫步在街上,他们开心地聊着天......丈夫的爱鼓励着多拉,在残酷的集中营中坚定地活下去。我想,多拉一定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纳粹最终逃走了,多拉也随着人群离开了集中营。路上,她惊喜的听到了一声“妈妈”,这天籁般的声音是那么熟悉,那是她的孩子啊!约书亚还活着!她激动地抱起约书亚,笑得那么灿烂。此刻她头发凌乱,早不是先前那个满身贵族气质的小姐了,但她却永远是已故圭多心中唯一的公主,是约书亚心中最亲爱的妈妈!

  整部电影,我看到了多拉这个不平凡的女子的成长史,从任性的少女到温柔的少妇再到已经能够勇敢坦然面对一切的母亲。这一切,都是源于爱。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这样的爱更显其伟大和珍贵。她的一生是意大利式浪漫的,是凄惨又不幸的,是幸福而独特的,可以说,是多拉式的美丽人生。

《人生》观后感14

  “罗贝托·贝尼尼以独特的诙谐与夸张将处于纳粹暴行下的一个对未来生活充满乐观与憧憬的普通人演得惟妙惟肖”,新浪网评的这句评论可谓一针见血,很是到位;女主在现实中也是男主的妻子,因此表现的也很随意自然;小演员长的可爱,演技过关,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年轻漂亮的女主多拉从塔楼掉下,砸到男主圭多怀中的那一刻,就像爱情的丘比特之箭射中男女双方的那一刻一样,他们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从此二人开始了他们的美丽人生,发生了一系列搞笑新奇的事件,比如,圭多为讨多拉欢心,竟然冒充督学到多拉所在学校视察,引发一系列笑点;多拉的男朋友鲁道夫一厢情愿的安排订婚晚宴,圭多骑着绿马带走多拉,巧妙的摆脱了鲁道夫的纠缠……在圭多的“死缠烂打”下,多拉也渐渐发现了圭多的善良幽默,芳心暗下,并不惜跟父母闹翻,离家出走,嫁给了圭多,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是多少少男少女梦寐以求的爱情模样啊!

《人生》观后感15

  从《艺术人生》栏目中,我认识了一个人,她让我终生难忘。她朴实的笑容,深沉的嗓音震撼了我。她便是祖海。她真正感动我的,并不是她的外在美,而是她感人的内心世界。

  有一次,西藏地区要举行一个晚会。当时的祖海已红遍全国。象这么一位大牌明星,是不愿去这样的穷乡僻壤的,但她恰恰相反,头一个喊出"我要去西藏!"4000多米的海拔,使体形瘦弱的祖海产生了强烈的高原瓜,但她还是咬着牙爬了上去。导演感动得热泪盈眶。祖海的老师一再叮嘱她千万不要走下台,但到了演出的会场,祖海发现她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她不由自主地走下台去,和观众亲近地握手,因为她无法抗拒那些眼神。突然,祖海眼前一黑,昏了过去。当她醒来时,床边聚集了许多人。他们一个个眼含感激。事后,有人问祖海:"你为什么要去 "她说:"我不想让西藏人民的心同雪山一样寒冷,我要注入我的心来融解他们!"

  对啊,用艺术描绘人生,用情感点亮生命,令人钦敬。只要人人都把那藏匿的爱心献出来,把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人生便会靓丽多彩!

;

《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1

  计算教学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难但上好计算课并非易事,徐斌老师通过大量的专题调研,发现了计算教学的四大矛盾,即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算法多样与算法优化,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他结合日常课堂教学,不断探索与改进,他的计算课不漏痕迹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引导,正是有效计算的计算教学的法宝。

  徐老师通过计算教学的充分关注,拓宽了教学的视野。如:他在执教《9加几》时,学生自己先思考,再和同桌说说自己怎么想的,全班交流,教师并不急于优化算法,而是板书其中的一种凑十法,在不断地追问中,让学生思维碰撞,说出自己对破十法的理解,运用数学语言叙述清楚思路,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心领神会凑十法的意义,学生不是机械地会计算,在动手操作、交流中的数学思考,才是最为重要的。

  他认为:“计算教学既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算法抽象性之间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是呀,能不漏痕迹地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这是多么地有教育意义啊。

  其实我也发现现在的孩子们算然每天也不断练习,但是孩子们的计算能力却不高,这说明我们的课堂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改进,上好计算课,真正提高孩子们的计算兴趣。

《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2

  4月份从工作室借来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一书,这本书汇集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涌现的先进理念、成果和方法,经过专家认真遴选、评点总结而成,代表了目前教育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具有时代前沿性,是广大一线教师学习、借鉴的好素材,《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读后感。 书中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我更充分地领会了很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通过介绍于永正、王松舟、赵景瑞等八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案例以及教学观点等等,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老师,读后感《《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读后感》。如: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王松舟老师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让我感受到一个个名师的教学风采,让我领略了名师们的艺术修养。让我知道了语文课可以上的这么有魅力。

  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把课上的这么有魅力的呢?细细思考,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心备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对于这句几乎人尽皆知的话,有的老师可能要说,我们每天都在备课,那有什么稀奇的?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于永正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的艺术修养。概括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正如于老师所说:“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是教过好几遍了。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我的一切好的方法几乎都来自读。年轻的时候,我备课总是先看‘教参’;现在也看,但是在我思考过之后看。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我是从来没上过让我满意的'课的。”回想自己真是惭愧,备课时不也是读完一两遍教材就开始看教参,抄教案,按照教案的设计去上课。很少在看教参之前去自己想想该如何去上这节课,缺乏思考。更何谈做到精心?这样的课怎能让学生感到兴趣呢?于老师说得好,“教学艺术来自执教者对所交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这是每位教师应该做到的,也是教学艺术的第一步。

  另外,书中的每位教师的艺术修养也是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在课堂上的收放自如,与他们的艺术修养分不开,与他们渊博的知识分不开。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看完这一本书,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在我看来,名家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如愿以偿地倾听名师的教诲,取得智慧的真经。

《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3

  本学期,我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读完后,我抚摸着书本不由自主再次回味书中介绍的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的感到这本书对我的教学工作太受启发了,对我的教学工作太有帮助了。一些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惑也在读书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读了这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欠缺的东西太多太多,太需要学习了。

  书中介绍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徐斌、林良富、钱守旺、夏青峰、田立莉等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名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表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徐斌老师的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林良富老师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课堂魅力,钱守旺老师提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夏青峰老师的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课堂追求,田立莉老师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所有这些都对我深受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的八位名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正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前提。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这些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也只有保持对教育事业的这份热情和执着,做到了这份坚持和追求,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获得发展,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开辟出一些属于自己的天地,从而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4

  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

  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性习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一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三要爱读书,爱写作。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看来自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

  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于老师会讲,能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于老师善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课堂因为师生之间入情入境的朗读而充满活力,充满情趣。于老师字写得棒,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信手拈来,在这样的老师影响下,孩子们同样会关注、热爱祖国的书法艺术。于老师画画就更绝了,在教描写花鸟虫鱼的课文和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时,寥寥几笔就能将其勾勒出来,这样的课堂还能不“艺术”吗?有了这样的艺术修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上得有意思,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于永正老师能把课上得这么有魅力,最重要的还是精心备课。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5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里面收集了许多数学界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个人观点、对于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与讲述。田立莉校长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是乐的观点深有体会。

  一、知学生所需做学生

  把自己当回学生,真真切切地当回学生,你才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多情,理解学生的出格,理解学生的差异。继而,在课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你的教学思想将是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探究,唤醒学生思维,濡染学生身心的数学精神;你的教学行为将提升学生理解数学价值,最终使学生的心充满着——数学美丽。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但此时的我们大多都早早忘记了那时的我们需要什么,孩子的渴望、天真、大胆、毫不掩饰的想法,往往被老师“驳回”“视而不见”“喧宾夺主”,作为教师,我们更多的应是理解、宽容,向田老师说的,真真切切当回学生,为学生的“不是”喝彩!某位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把7个苹果平均分在2个盘子里,问每盘几个?还剩几个?”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答案。列出算式:7÷2=3(个)……1(个),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没有剩,只要把剩下的一个苹果用刀切成两半,放在2个盘子里,这时每个盘子里的苹果是3个半。”我们的小朋友说的多有道理呀!只是要让他们用一个数表示3个半,他没办法做到,但这是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珍贵啊!”其实这就是数学知识的扩展,是以后学习分数、小数产生的背景,是以后老师想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啊!只要我们稍作分析,学生就如获至宝,他们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学到分数、小数,分数、小数又是怎样的一种数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们: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期待学生吧!

  二、为学生所需做老师

  我是谁?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决策者。

  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以前的“满堂灌”,而是“参与”“组织”“合作”“引导”。 从“学讲课堂”中,我们发现:教师已经退居幕后,自觉退到教师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小组讨论期间,专心聆听,但不干涉小组活动,当小组学习进程停滞时,教师才加以干预。教师知而不答。听一位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那么大杯的容量就是小杯的3倍。为什么可以这么转换?”此时学生有疑问时,教师有意避而不答,能巧妙利用其余学生的讲解找到答案,学生的知识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适当干预。小组讨论展示时,当一组汇报一种方法后,王老师说:“还有其它方法吗?”这时有同学又介绍了方程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及时总结板书提问,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假设有更深入的体会。

《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6

  这段时间有幸拜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让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

  这本书作者针对当下教育现状,介绍了每一位老师独特的课堂风格,如徐斌老师葆有一颗童心:努力做学生的好朋友,德国弗来堡师范大学海纳特教授在《创造力》一书中写道:创造性教学的一个特征是,教师尽量关怀学生的学习,努力使自己返回到学生阶段,也就是开始一个倒回的过程,这样他才有可能把自己与学生看成一致的,并使学生把他视为同一类人。这是徐老师谈到数学教学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他深知,要教好孩子,你首先得自己成为孩子;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去亲近学生,用自己一颗永远不老的童心去打动学生。徐老师经常是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男教师教小学低年级有较大的难度,为此,徐老师拣来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鞠萍和上海青年播音员陈燕华讲故事的磁带,并进行深入研究,他发现她们的语言短句子多,生动形象,清新亲切,如话家常。一段时间,他规定自己每晚至少用耳机听上两小时,并一遍又一遍地模仿。他还找来省内外知名特级教师的上课录像,反复看,仔细学。工夫不负有心人,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对他帮助很大,他的语言风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孩子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孩子们也越来越喜欢上他的数学课了。

  在徐老师的课堂上,他总是努力以学生的大朋友的角色出现,设计了种种游戏,以开放的形式,在玩中学习,在玩中领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激发,创造欲望得以满足,学习信心得以增强,合作意识和个性也得到充分地发展。

  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爆,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徐斌老师的教学案例让我茅塞顿开。

  读着此书,感受着名师们精湛的数学教学艺术和各具特色的 教学风格。名师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都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坚持,追求的是生命课堂、和谐课堂、魅力课堂。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与学生打成一片,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返璞归真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的课堂。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自己的人生坐标,要不懈的追求,静心的读书,潜心实践,悉心反思,让我们的数学课更常态、更有效!

《谈美》读后感

  美的定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有所不同,最近阅读了一篇有关“美”的书籍,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谈美》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谈美》读后感(一)

  前一段时间读《红楼梦》,情节紧凑,人物饱满,读起来像红烧狮子头的感觉,很丰厚,相比之下的《谈美》很轻很淡,俨然一种小葱拌豆腐的感觉。

  作者通过一棵古松在木商,科学家和画家每个人眼中所呈现出不同的木松对比,是截然不同的。当我读的时候,我也尝试切换看事物的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同样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感受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想起以前看到过一段话:世界上的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主要取决于你怎么看。如果你始终横着看和别人比,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一无是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和过去的自己比,会发现自己其实在越来越好。

  美是无法具象化的,但对于每个人来说美都是那样真真切切被需要的,这两天读《拯救乳房》里面是八位乳腺癌患者在一个心理学家带领下组成的小组,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有人是表面光鲜亮丽的职场女强人,却有一段永世不愿提起的童年往事;也有母亲因为女儿死于乳腺癌,所以自己化成了一个患病的人加入小组;更有一辈子顺从丈夫的政委夫人,却在加入小组后开始想要成为自己活一次的人,每一个人都有对于美执着追求的权利,无论贫穷与富贵,健康与疾病,年少或年迈。

  对于美的追求可以使说是必须的,老舍笔下的祥子一开始对于美好生活是有执着追求的,所以他始终对于生活的充满热情,每天都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可当他失去理想的时候,他便开始了自甘堕落,最终沦为另一个无恶不作的街头混混。

  美在写朱光潜先生的笔下从形容词变成了名词,希望我们慢慢的走,认真的追,让美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

  《谈美》读后感(二)

  在接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之前,我曾一直认为,“美”正如其字一般,像一个戴着头饰的美人,让人一眼方知,这就是美。

  爱美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自古有之:“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是美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美景;“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是美食……可见,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

  《谈美》一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美”?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然而,我们忘记了,美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通过不断训练,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这也让我忽然意识到,人们对“美”的认识也是可以不断地成长的。

  有人说,语文之美,是对大江东去的向往;是对唐诗宋词的热爱;是怒发冲冠的激情;是大漠孤烟的雄浑;是小桥流水的婉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美育”是值得学习消化并渗入语文课堂的。正如高尔太说:“美,只是人感受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显然,“美”是一种主观意识,却也离不开客观事物。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就可以从教会学生欣赏语文的魅力开始。

  语文有这样的魔力,会让你沉沦在她的柔波,忘情享受字里行间的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之美是最先要做的。在这一环节,我们常常做的就是带领学生美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例如我在教学统编教材《伯牙鼓琴》时,通过配乐读、生生互读、师生合作读、接龙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小古文语言简练之美、骈俪对仗之美、音律工整之美.....带领学生从语言美中走来,再向语文美中走去。

  朱光潜先生说:“所谓美感经验,起事不过数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父王回流而已。”这就是移情和意境的体验。在语文课堂中,探寻美的旅程中,我们也该带领学生感受意境之美,从中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例如在《伯牙鼓琴》中,我通过不断提供课外资料,让学生对这个流传千古的佳话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学生更好的体会意境做好铺垫。课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这个故事,化身为伯牙和子期,深情流露。这样挖掘文本的意境之美,移情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是语文教学的要求,更是学生学习的需求,提升审美的过程。

  朱先生告诉我们,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语文的学习就是体悟情感之美的过程。语文的学习就如同在孩子心灵播撒一颗美的种子。不同的文章蕴藏着不同的灵魂,饱含着不同的养分。每一次情感体验的过程,都在不断地浇灌这颗美的种子,不断地熏陶,终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破土而出,丰盈他们的人生。

  《谈美》读后感(三)

  美是什么?经常用这个字,却没有深究过。猛然一想,美就是看上去很舒服,很自然,赏心悦目,带给人愉悦感,这些都是我对美的直觉了。读了朱光潜《谈美》让我对美有了一些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朱自清先生在序中所述: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是最令我惊奇的了!直到读完,我才悟出其中一二。

  令我意外的是,朱光潜先生开场谈到的竟然是:“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只有一个很单纯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假若你看过之后,看到一首诗、一幅画或是一片自然风景的时候,比从前感觉到较浓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样的经验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态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达到了。

  由景物的美推到人生之美,这是一次对美的体验的深刻旅程!

  对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让我明白何为美感的。他说: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旁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脱净了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动叫做“直觉”,直觉所见到的孤立绝缘的意象叫做“形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这算是美感的概念了!

  我抬头望向窗外,晴空万里,一直能望到远处的桥,桥上奔流的车,还有河对岸的高楼,生活从没有因为谁停止过它的节奏;而眼前郁郁葱葱醉人的绿扑面而来,我手捧着书,轻酌一杯清茶,偶有清风徐来,享受片刻的岁月静好!这或许就是生活之美吧!当我们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看人生世相,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往往可以成为很美的意象!

  午餐,我煲了海米冬瓜蟹菇汤,味道非常的鲜美,乳白的汤中点缀着红绿,煞是好看。儿子却开玩笑说,不过就是个海腥味吗!我说你怎么这么刹风景呀,真是缺少美感!读读朱光潜《谈美》你大概就能体会到了。“鲜美”呈现的是多么美的意象呀!

  生活的美还需要一颗能够感知美的心呀!感知美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

  在“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一篇中写道: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的点。

  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

  若生活没有“觉得有趣味”的欣赏,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美是欣赏,美是生活的趣味!

  朱光潜《谈美》让我认识到生活之美!人生之美!

  《谈美》读后感(四)

  何为美学?它是最不实用的经验,却伴随人类的历史而生;它是最简单的体验,却少有人真正体会;它是最震撼的感受,却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的意蕴深厚,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美,是一种人生态度。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为了生计奔波劳碌,一种极端的实用主义渐渐占据了大部分人们的生活。秉着这种精神,尽管许多人都能够享有较为优渥的生活保障,但他们并不按照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那样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而是永无止境地吸取物质财富。于是乎,一种功利心由此产生。人们缩减自己的休息日来换取加班费,宁愿给孩子多报两个补习班也不报一个兴趣班。这样的生活是无趣的,是扭曲的,是不美的。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毫无美感的生活当中,人的灵魂不免受其影响,滋生出许多恶劣品质。因此,美对于生活来说重要且必要。美,能够调剂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美甚至能将一颗顽劣的心感化,将一颗冷硬的心变软。

  那么,如何将“美”加入生活中呢?首先,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谈美》中说道“对于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业的心态去看,科学家是用研究的心态去看,而画家则是用欣赏的心态去看。”前两种眼光,能看出古松的应用价值,而后一种眼光,便是我们所要寻找的,能看出古松美学价值的眼光。生活中不缺少美,但若发现不了这些细微的美好,那么生活就很缺少美了。

  我们同样可以在生活中创造美。有人认为,“美”是一种美术名词,只有艺术家们才能创作出来。实际上,人人都可以呈现生活之美。晴朗午后,一室茗香,这是美;萧萧清秋,古寺僧房,这是美;微风细雨,葶芷满岸,这也是美。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美的形式,这一千种美的形式又有一万种创造方法。我们不应当用狭隘的定义将美字装订起来,而应该积极地感受美、创造美,让生活充满美。

  故此,美是生活的必备调料,是一种“常伴吾身”的精神价值,我们应当时刻谨记朱潜光先生之言论,莫做一个“丰富华丽世界中了无生趣的囚徒”。

  《谈美》读后感(五)

  美,即人的情感与对象形式共同凝聚的形象。朱光潜老先生在《谈美》提到,“美不全在外物,也不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人生的美也是如此。“美之学,从本体论上来说,不是客观之物在何种因素上决定其成为美之学,而是何种因素上让我们感受到客观之物为美。”同样地,人生之美,不是“外物”在何种因素上决定其成就人生之美,而是在何种因素上我们感受到人生之美。人生的“外物”,比如性别,家庭,天赋等,是自身力量难以企及的,可变性和灵活性较小。相反,“人心”——人生的态度在决定人生样态时就凸显其可塑性以及关键性。这就好比上帝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副命运之牌,每个参与者无法换牌、中止比赛,无论牌的好坏,所能做的只能是坦然接受,而后运用自己的智慧尽力打好属于自己的人生之牌。

  当然,不置可否,人生“外物”是人生大厦的基石,若将其完全抛弃搁置则滑向了主观唯心主义,这无疑是哗众取宠。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总是要生存的,如果失去现实世俗的根基,即“外物”,理想信念将无以附丽,终究不过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罢了。但是,世上的人演绎着相异或相似的人生:家财万贯却空虚迷茫者有之,生活拮据却快乐充实者亦有之;天资聪颖而不负众望大有作为者有之,资质平平而出人意表功成名就者亦有之……由此可知,如何诠释人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生之“心”的选择。人生之“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框架和行动依据,好比康德认为的先天“时空”概念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在阅读朱光潜的《谈美》后,结合个人的经历感受,有了自己一些浅薄不系统的想法:追求人生之美的关键在于人生之“心”——艺术人生。

  随着后现代时代的来临,艺术与生活日益失去其截然分离的边界,艺术领域的界限不断扩大,不断泛化,渗透至现实生活,生活越来越成为按艺术规律建造的事物。作为以生活为材质的人生也不例外。朱老先生在《谈美》的最后一部分重点论述了人生的艺术化,他说,“离开艺术就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欣赏和创造都是艺术的活动,无欣赏、无创造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艺术家,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正如欣赏和创造是艺术两个必不可缺的元素,欣赏和创造也是艺术人生的关键组成部分。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阐述艺术人生的内涵所在。

  首先是对人生有一种欣赏的姿态和眼光,才能进一步谈论获得美感的人生。有句耳熟能详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对美熟视无睹,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与现实世界保持适当的距离去欣赏人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与现实世界保持适当的距离,超脱实用功利态度,成为一名站在客位的欣赏者。

  欣赏需要距离,距离产生美。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待人生中的事情,距离不同,角度不一,获得的美感也不一样。“距离”包括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韩愈有诗曰,“草色遥看近却无”,近看小草刚刚钻出地面,稀疏寥寥,远望却青青一片。其实也告诉我们一个美学道理:距离产生美。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那往往是因为自身受到实际的切身利害的牵绊,所以要想获得美感,需要把自己的境遇放在一个独立于自身的处所,然后一种局外人的视角去“无所为而为”地欣赏境遇本身。有很多古诗体现了时间距离的作用: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苏轼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是把历史事件放在漫长的岁月之后看待,勾画出壮美的画面。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是很心酸的遭遇,到后来往往会变成美好的回忆。这是因为当时的我们受实际问题的牵绊,不能把自己的行为从社会信仰和利害观念的圈子中划出来,当作美好的事物来欣赏,而时过境迁后,不受当时的实际问题牵绊,能把它们当作有趣的故事来谈。“它们在当时和实际人生的距离太近,到现在则和实际人生距离较远了,好比经过一些年代的老酒,已失去它的原来的辣性,只留下纯淡的滋味”。

  去除功利之心,才能获得美感。朱老先生说得好:“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和障碍,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此言信矣!人们常用功利之心来看待事物,即所谓利欲熏心,就妨碍了他发现美,生活才缺乏情趣。把利害看得太认真,受到物质利益的牵绊,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去看人生世相,沦为欲望奴隶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保持距离,拥有美感的欣赏态度,你才能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美,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要有一个距离,要现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再者艺术仅有欣赏是远远不够的,创造是更重要的,人生之美也需要创造。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有句名言,“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创造自己的生命。”如何创造呢?个人认为有三个主要方面,即本色的人生,严肃的人生,以及豁达的人生。一如艺术的本色美,严肃美和豁达美。

  (一)本色人生

  或许会疑惑:创造本应意味着破旧立新,与事物本来面目是决裂的,为何还要活出本色呢?为何走向表面看来与之南辕北辙的道路呢?其实不然。“本色”原是指事物原来具有的颜色,喻指人的个性特质。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将这种独一无二的个性流露于举止投足间,流露于言行风采间,就是生命的创化,就是人生的创造。个性的,才是真实的独特的,才是有情趣有新意的人生。人生如文章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俗滥的人只是在走别人的老路,墨守成规,毫无新意,没有创新。平庸的人生是别人人生的翻版,没有自己的意志与情感。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别人的需要和感情当成是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因害怕孤独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甘愿沦为无知的“群氓”中的一个原子,从来没有用过自己的心去思考过,判断过,感受过,不禁思索:这样的人生有什么值得记忆和回想的呢?这样的存在还有什么必要和意义吗?

  从成吉思汗到拿破仑,大英雄气概为常人所不及,是因为“惟大英雄能本色。”本色的人生才能有“至性情深的流露”,进退取予皆能超凡脱俗,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二)严肃人生

  艺术家在艺术领域是极其严肃认真的,在锻造自己作品时常呕心沥血,一笔一划,一字一句也不肯随意,“字字看来都是血”,往往为一般人所不解鄙夷,给人吹毛求疵,不耐烦之感。古代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千锤百炼的例子不胜枚举。传说,王安石在确定“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先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十几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贾岛经过一番对“敲”字的犹豫琢磨最后写出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名句。因之,艺术家不肯轻易放过作品的穷枝末节,不愿轻率地对待自己的作品,在涉及大方面高层次的人生上更是坚持艺术的“严肃主义”。屈原为报国忠君,即使沉江自溺也在所不辞;陶渊明清贫如洗,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愿领美国的“救济粮”……善于生活者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也是如此地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人生的和谐,而“一般人大半不能彻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纳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

  学者大家郭沫若回乡探亲,平常散漫懒惰的某同学登门拜访,并请求题字。郭老早已了解此人做事马虎敷衍,便问些什么,那人回答:“随便”,于是郭老写下“不可随便”。还是老子说得好:“天下难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小处不可随便,人生严肃认真。

  (三)豁达人生

  “艺术的能事不仅见于知所取,尤其见于知所舍。”艺术人生更是要取舍恰当好处。“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胃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艺术口胃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对于不合艺术口味的如虚伪、庸俗、循规蹈矩、蝇头蜗角之利等,舍得放弃。善于生活的人懂得舍弃,是因为他彻悟人生,笑看红尘。俯瞰于青山白云之上,遨游于五湖四海之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生如同一趟旅行,若如蜗牛负重,自然无暇去欣赏沿途的风光。如果此时能够豁达大度,果断抛弃肩上不必要的物品,抖擞掉所有挂碍,旅途才会愉快。

  总而言之,艺术人生讲求本色美,严肃美和豁达美。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作品,只有生活的艺术家才能使其散发独特的光芒和魅力。“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有严肃与豁达之胜。”该取时则取,该放时则放。缔造艺术人生的人懂得恰当取舍。

  总结

  朱光潜说:“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情趣越丰富,生活也越美满。”而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需要知道如何将人生艺术化,即于艺术手法——欣赏和创造中见人生之美。

  锻造艺术化的人生,从不断欣赏和创造开始。

本文标题: 艺术人生读后感(《艺术人生》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576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三国演义温酒斩华雄读后感50字(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读后感)长跑冠军白兔读后感450字(长跑冠军白兔的道理是什么 请各高手帮帮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