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第三部金戈铁马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1-04 03:22:5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大秦帝国之金戈铁马》1终于到了洒家最爱的一部,要重点介绍男神。与国命纵横的江湖气不同,金戈铁马的战阵之地不允许心猿意马,不允许有疯疯癫癫游戏人...

大秦帝国第三部金戈铁马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

《大秦帝国之金戈铁马》1

终于到了洒家最爱的一部,要重点介绍男神。
与国命纵横的江湖气不同,金戈铁马的战阵之地不允许心猿意马,不允许有疯疯癫癫游戏人间的姿态。江湖儿女们的豪气在这里只汇聚成为同仇敌忾,杀敌报国甚至是马革裹尸的炽烈与热忱。

战神——英雄本色

白起,出生于秦国大族孟西白中的白一族,秦昭王谓之以大秦长城。敦实厚重,起于卒张,闻名武士,入伍一年就获铁鹰剑士的称号,一口十五斤重剑悍猛绝伦,每战必是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初露锋芒在宜阳联军大战,跟随司马错擅长奔袭奇袭。战场算计之精到,战法部署之高明,杀敌勇气之充沛,决断胆识之果敢,几乎样样炉火纯青。军营有兵谣曰:但跟白起,唯有老死,若得战死,天命如斯。战国时期,战神之名号实至名归。不仅自己如此,其带领的一班将领们也是个个能够独当一面的,他们之间配合的天衣无缝,每次看白起打仗布局,内心总是热血澎湃,如果可以穿越,如果能够做他军营里的一个小小武卒也是无憾了。战国时期军事奇才很多,但是像白起这样从卒伍做起,一步一步成就,不贪功不恋名的却是少之又少。他个人从来没有狂躁之气,永远冷静清醒。平生唯做一件事,揣摩敌人与战法,除了神字,解无可解。

与白起同时期的乐毅与白起之间是英雄惜英雄的关系。白起去燕国秘密接回宣太后和秦昭襄王(当时还是芈八子和公子)的时候认识了乐毅。乐毅出生名门世家,魏将乐羊子后裔,亦是历史上有名的将领。乐毅对于当时的燕国而言就是救世主,他施展抱负之前燕国已经经历过燕齐一战和内乱,正是民生凋敝,举国哀怨之,最艰难之时。对于乐毅,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仁”,不愧为名将后代,举手投足都透着高贵文雅与仁厚。他在军中以身作则,国耻未雪,他说安然食肉,问心有愧。在魏国敬将纳言,衡平战利,有分有合,进军立约,没几年就将这个老牌拥有皇室血缘的燕国拯救回来,并加入了讨秦大战。燕军中有个规定:熊掌只犒赏当日军猎有功将士,所以当其下属想让他这个上将军吃的好一点时,他拒绝了熊掌,连山猪肉也拒绝了,另换一盆山猪杂碎。实际上山猪杂碎是不经饿的,只给违反军法者吃。他的艰苦与坚持在军中收获了很高的声望。又如辽东子弟多事猎户出身,有个莫名的讲究——不吃狍子后白,即后臀。但实际上谁都知道袍子后白劲健肥厚,最是热补。乐毅中原人,不想暴殄天物,便立一军法,无意中违法却又不得不处罚的将士罚吃后白。猎户子弟原本明白,寻常处于禁忌不吃一旦被罚则不得不吃,一吃之后就是偷偷乐。此中奥妙人尽知。

在那个年代,军中比政界,商界要简单很多,对于军中将士而言,只要你实打实做事,说话,不泛酸,有公心,便认你是个人物。秦国商鞅时代有司马错,车英,如今有白起带领的蒙骜,王齕,王陵等大将莫不是当时的英雄,他们公正无私,一心为国,披荆斩棘,呕心沥血,只为了国家统一大业,时势造英雄,但可悲的是并非每个英雄都被珍惜,有些最终是成了专制王权下的牺牲品。千古英才白起最终下场也不过如此,不禁令人唏嘘。

白起之死——长平大决

与其说白起是被毒酒赐死,不如说白起是为秦昭王背了黑锅。直接原因是白起后期看清局势后拒不领命带兵出战加上秦国国中轻敌出征连大败而使得秦王大怒,可是深究起来,祸根始于那场旷古未见的惨战:长平大决。这是三晋合谋易上党而引起的秦赵两国举国大战。这场大战是战国后期少有的百万雄师之战,对于秦国和赵国而言是生死存亡关口,之后也改变了战国大势。此战一个是尚武好斗的赵国一个是虎狼成性的秦国,具有决定性的后期主要是白起对战赵括。最后秦国战胜,赵国也从此步入弱国一类,赵武灵王打下的江山就式微得渣也不剩了。

初期赵国老将军廉颇主力,与秦国胶着了两三年,如果一直以老将军的战略,秦国也许就渐渐退缩了,但是历史不能重演。黑冰台(秦国情报机构)通过散布流言的方式制造出白起病故与举国惧怕马服子赵括的假象,最终让赵王长平换将。没错,赵括就是著名的“纸上谈兵”典故的主人公,继承其英勇善战的父亲的爵位而成为马服君。自小饱读军书,颇具才情,高傲自大,可是却一直不为善知人的父亲重用。

年轻的将军意气风发,换将后就当即易置军吏。但是易置军吏本是军中禁忌,换将不换吏则是军中传统。原因在于,军吏司马事实上都是掌握军务细节的实干吏员,其可贵处不在于智慧与才思,而在于对繁杂军务的精熟与长期磨练的处置经验。除了最重要的军吏司马,一般的军吏司马与将帅并无生死党附,都是仅仅以军令是从。无论何人为将,司马军吏都是处置军务不可或缺的一套人才。由于之前老将的濡染,军中大将都对形势分析的很透彻,可是年轻将军狂妄自大,轻敌妄言最终导致八个老都尉一齐自戕。虽然赵括也渐渐认清局势,收敛很多,但是骨子里的机械固执与狂妄注定了最终的失败。

相反秦国这边,则是众志成城。白起深刻认识到秦军两难:兵力不足与粮草不足。赵军在赵武灵王时代已成胡风,人各随带马奶子干肉,便可包旬日轻装上阵。秦军虽然有干肉炊饼之习,却无法短期大量制作,此次战阵位于两国交界,实际上为赵国领土(飞地)远离秦国中心,上党百余万犬牙交错,军粮即便制作出运不上去也是徒劳,为此,秦昭王亲赴河内作三军总支援。对于当年的于与之战——秦国国耻,秦人盼望洗刷盼了30年,为此,秦国举国万众一心,立誓打败赵国。两军实力堪堪抗衡,却是风格迥异:秦军坚甲重兵,步卒是又窄又高的乌铁盾牌, 赵军是轻锐灵动,牛皮盾牌又大又圆,秦军阔身短剑,赵军弯月战刀。秦军铁骑战马有护甲,骑士也是铁甲长剑背负长弓,赵军骑士轻便的紧身胡服牛皮软甲。两军排山倒海般相遇,便是阔剑与弯刀铿锵飞舞,长矛与投枪呼啸飞掠,密集箭雨铺天盖地,沉闷的杀声与短促恩嘶吼直使山河颤抖。战国之世两只最强大的铁军,铁汉碰撞,死不旋踵,狰狞的面孔,带血的刀剑,低沉的嚎叫,弥漫的烟尘 。

白起方略是以重制轻,以退制进,断道分敌,长围久困。等而围之,兵法破例。(但是对于军力对等情况,孙子云:战而胜之,兵无常势力,水无常形,不可拘泥。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长平大战中赵军西部防线三年前被王齕夺得,老马岭攻克不下,南部丹水防线,被蒙骜大军赶修的营垒阻断,王陵铁骑插入长平背后河谷,切断了长平大军与石长城营垒的连接。王陵(白起千夫长时。便是铁骑百夫长,后来便一直是骑兵主将,剽悍勇猛,又狡黠灵动不拘常法)和嬴豹两路骑兵已经牢牢钉在了唯一的出口处。遮绝赵军两垒的王陵军压力最大,要承受南路赵军与北面石长城营垒的两面夹攻。赵军主力大军人怀死志,快要支撑不住时候,蒙骜主力开出营垒,于赵括背后猛攻,王齕主力也出动5万骑兵,突袭赵庄大军。长平南北四面混战,溃败赵军。(小插曲:期间,由于王陵军队压力最大,连造火营都加入激战,战后没有及时的饭吃,只有生面团,当完成作战时,将士们已经疲软得不行,王陵大手一挥,伤兵一块干肉现咥,全活兵人一大块面团,自己动手。精铁头盔作锅,故名锅盔。此后大秦锅盔成为千古战饭,秦国军中平时家中都是如此吃)对于秦军而言,虽然将赵军包围,但是自己也是元气大伤,开50万围50万之等而围之先例,压力甚大,因此秦军一直没有沾沾自喜掉以轻心反而是更加谨慎的收场,当然最终也是创造了50吞50万的奇迹。

赵括熟读兵书,自认天下莫之能当,却不知因地而战,愚蠢至极。被困上党。如今,西出河东被王齕的老马岭营垒堵死,沿丹水河谷突围南下被蒙骜的南线营垒堵死,与北部后援基地石长城被王陵营垒插断,东出太行被嬴豹堵死,东面万山屏障不可逾越,国内无兵可援,粮道已绝,突围无力,所有的方略与自己一般的纸上谈兵。自结两宗罪,战不算地,拒纳良策。八都尉含冤自戕,六万将士死伤。也许人总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最后一刻,才知道往昔的自己何等浅薄,之前只考虑如何施展才智证实自己天下无敌,现在思虑为50万将士生命保值。

白起很清醒:困兽之斗,兵家所畏,历来围师必阙,现在将50万大军围住,与虎谋皮。真正的血战自此开始。狼城山洞穴二次聚将:此战之要在王陵营垒,王齕要堵住南线赵军主力不能北援,所以秦军不守营垒而出阵,摆脱被锁之困,保持快速增援可能。王齕分兵以保王陵营垒不失。王陵营垒虽利于防守,但无处囤积重兵,巩固要害唯一办法是随时保持重兵增援。桓齕全兵出动,看见秦军旗号淹没,死战号角吹响,三十多支牛角号短促而激烈凌厉响起,没有参战的生力军排山倒海扑了过来。白起亲自率领300铁鹰骑士卷来缠住赵括飞骑队,铁鹰骑士以重甲见长,飞骑队以轻猛见长,飞骑虽多却怎奈铁鹰骑士三骑阵配合的流畅有如神助。

全书最惨烈的部分在困兽最后一斗:车城圆阵。(孙膑留下十阵:方阵,圆阵,一字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之阵。水火阵。前三阵为常战阵法,实战入书,最后水火阵,实战中水战火站之法。并非阵形。其余如何适用没有定式,因人因地因器械,变化多多。)目下,赵括依据孙膑十阵,以圆阵配以壕沟,战车,步军而成。车城圆阵共5层,最外围壕沟鹿砦,第二道战车固定相连的车城围阵。战车后配刀盾步卒,第三道有序间隔的步兵阻截方阵,第四道,连绵军帐,驻扎换防士兵与伤残老弱,第五道为中央军令楼,主将居上号令全军。车城圆阵之威力,在于结全军为配伍。全军将士流水转寰之间相互策应。秦军若集中兵力攻击一处,则其余卷来攻我侧后。若全部包围攻击,则兵力拉开成数十里一个大圆,顿时分散单薄。对此,秦军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大家自是开了眼界,也为赵括的军事才能折服。最后秦军做法:不理它,封堵所有隘口,赵军不出圆阵,不战,但出,全力逼回,将其困死。

赵括已到绝路,魏韩首鼠两端,信陵君被罢,齐王拒绝出兵,大家都是想夺人之利。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邦国无恒交,唯利是图尔。天下以市道而交,市道者何?势利二字也。作为人,军营里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了。军营血肉之歌,此刻赵军唱起来更是悲愤激越。赵人原本慷慨豪迈之士,最看重军旅血肉情谊,谁堪如此痛彻心脾之惨剧?不得已后杀光战马,生死伴侣牺牲,心头颤抖,瞬息之间无边无际的跪了下来。赵括要杀自己的阴山雪时,百夫长与几名老兵突然疯狂冲进马群,扬起马鞭狂抽乱喊,马啊马,快跑吧,跑啊。即便如此,战马群确是一动不动。阴山雪大眼下的旋毛已经被泪水打湿,马头却在赵括脸上磨蹭,四蹄踏踏围着赵括游走。赵括抱住了脖颈,退后一步,双手抱着战刀对着阴山雪,跪倒在地。

百夫长大喊:马呀马,升天吧,来生你杀我。

这是我见过的最痛彻心扉的话,那是怎么样的深情悔恨无望愧疚无助啊,我们都是人,有血有肉,将士最悲伤最悲惨的结局不过如此。临死前,赵括都觉得秦军有运气的成分,实际上,赵括一领兵,这场战役就注定了失败。廉颇深沟高壑,善守如山岳,不对峙,赵国必成天下大势。邦国之道,雪中不送炭,秦国若不围赵军,列国或可来援助,而一旦秦军围,列国必不来。能围能困,何须血战?兵士鲜血,比战机更重要。只要最终能战胜,白起选择保持兵力。

坚兵下,赵军在赵括的带领下防守46天,且大军不生叛乱,已成天下奇迹。最后关头的非凡胆识支撑住了赵军,否则早就在人相食的惨烈吞噬中瓦解崩溃。

终于赵括站起,卒。

当降旗挂上将楼,秦军没有欢呼,降兵没有怨声。整个战场一片沉寂。

当一切尘埃落定,秦军又面临着战国以来甚于打仗的一个难题:几十万投降兵士如何处置?当咸阳传来秦王模糊不表又坚定无疑的诏书,当魏冉也据此默不作声完全将此烂摊子压在白起身上时,白起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他理解秦王的做法,也完全看清了局势与君臣,或许从那个字以命令的方式说出口的一瞬间,他就知道自己要为此付出代价。痛苦无奈又如何,事已定局,秦王是不会给他反对的机会的。尽管戎马倥偬一生,白起也自觉效力于国家不愧对任何人,可是现在他亦不得不为秦昭王承担这历史责任。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长平杀降,秦昭王的一句话,战神白起将要用生命来背负这个丑闻。他手上沾满了无数敌军的鲜血,英勇一世亦作孽一世,最后就以这种方式来赎罪吧!

(金戈铁马部分还有很多没有写完,本文主要是为了记录作者描写的那些瞬间,所以很多细节文字是摘抄的原文,建议看原文。每一场战斗惨烈而感人肺腑,摄人心魄,让人情难自持,洒家现在情绪崩溃再下不去笔,之后会有续,记录一些小东西)

《大秦帝国》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秦帝国》读后感1

  前两天,同事推荐《大秦帝国》,于是就找来看看。

  这是一部雄浑、厚重、沉郁的书,这是一部轻松、热血、青春的书,这是一部怎么形容也不为过的书,因为它叙述的内容包含了太多的故事,因为它描绘的时代呈现了太多的元素。

  读这书的时间,我非常快乐也非常感怀,这是这部书的魅力,作者笔力苍劲、描绘细腻,为我们刻画了战国时期,大秦的逐步崛起。我的心也随着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铮铮誓词而热血澎湃;为商鞅大义凌然的慷慨赴死而心怀敬意。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民族精神是群体的思想延续,在中华历史的演变中,最终融合成我们能看见的那些儒道释法墨等哲学思想或者散落的民俗文化,以及看不见却遗传在骨子里的一些勇气或处事方法。然而,也是在历史的流转中,我们也失去了或者遗忘了许多。作者孙皓辉在开篇前言里写到:“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却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

  民族的精神,是国家的脊梁,更多的人苏醒,民族才有希望。

  巍巍秦关,莽莽秦川。苍苍明月,迢迢关山。同耕同战,浴血何年。锐士铁衣,女儿桑田。谁谓明月,照我无眠。天地同光,念日月之共圆。

  秦国这个地处西北,文化和经济相对落后,被中原诸侯称为戎狄的边陲诸侯,却一跃而起,最终统一了六国。根源在哪里?在于“大争之世”求变图存的毅力,在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精神根基。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进行了彻底的变法“废田井,开阡陌,除隶农,赏耕战,刑无等级,不赦不宥”,使秦国率先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极大的调动了下层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至此国力逐年上升,走上了崛起之路。虽然有无数人指责秦政是暴政、秦国是虎狼之师,但是我们应该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秦法无疑具有时代的先进性。法家在大秦里面出尽风头,而后世独尊的儒术被摒弃在一旁!诸子百家都对法家刮目相看,就是因为商君。因为秦国近200年坚持法治,而在战国中最后脱颖而出,六国拍马难及!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针策略,是秦国在人才战争完胜山东六国,为秦的统一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河有中流兮天有砥柱!我有英才兮堪居四方!秦虽然本国人才不多,但对于招揽山东人才却不遗余力。不问出身门第,但凡有真才实学一律委以重任,绝不惜官吝爵。自秦孝公开始,秦国唯才是用,是故商鞅法家、张仪纵横家、蔡泽计然家、吕不韦杂家、尉缭兵家都能在秦国成就一番大业。秦国用人之道不在于学派出身,有才利国则用之。秦非人杰地灵之地,历代的大才绝大部分都来自六国,若非秦国用人之务实,岂能吸引这些人才?相反六国人才济济,却置之而不顾。譬如魏惠王时期,先后放走商鞅,迫害孙膑,鞭笞张仪,无视乐毅。这些都可谓是治国之大才,每一个人之后都曾改变过战国的格局,魏惠王不用治国之实才,却只是礼待像孟子这种所谓的圣人。圣人的大道永远是摸不着边际的,讲了几千年的“大同”至今尚未实现。治国在于务实,所以孟子之道永远解不了魏惠王之困,也终导致魏国的衰败。

  秦国用人之务实还在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正因为孝公与商鞅的青山松柏之情,所以才会有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相反六国之才大多是怀才不遇,屈原忠心为国却始终不能得到大用;“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何其的荒诞,也终致使一代名将客死他乡;更为荒诞的是韩国派水工郑国去秦国大兴水利工程,其美名曰“疲秦计”,最终导致秦国的国力昌盛,为之后的灭六国提供了充足的财力支持;战国的最后一位战神李牧也因“叛国”的罪名被杀,用人之不信,自毁其长城,赵国最终也将自己送进了坟墓。

  小说以秦献公的死去作为开端,引出了本书的第一个关键人物,秦孝公嬴渠梁。如果说火焰的燎原需要最初的火种,那秦孝公无疑扮演了这一角色。他即位之初,秦国正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局势。野蛮贫弱本已是顽强盘踞的痼疾,其他国家的全面敌对,一致仇视更是一把高悬于秦国不屈头颅之上的三尺利剑。六国卑秦,不与会盟,一个濒临崩溃的小国,生还是死,继续还是终结,这是作者抛出的的沉重问题。用手段和计谋解决当下的困难只是治标,究竟如何才能完成一个国家的标本兼治。

  法!用法治国!这是一个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答案。于是,在商鞅的霹雳手段之下,在秦孝公的绝对信任之上,秦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变法过程中,有反对,有抵抗,有阴谋,有暗箭;有信念,有虔诚,有真情,有血性。作者用挥洒自如的笔墨,把原本隔了帘幕的历史故事演绎显得格外曲折起伏,回转跌宕。“法”的芽终于在秦国萌发了,可这一切,在大秦帝国的缔造过程里,仅仅是个引,也仅仅只是序幕。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道路无比的坎坷崎岖,要改变一个落后国家的面貌并使之重生更是需要付出好几代人的努力。所幸,在历史的风起云涌当中,秦国人没有退缩,接下去的几代君王也没有改变初衷,在百家争鸣的大格局内,他们始终奉行法家之学,排除各方阻力,把秦国一步步推向了鼎盛的巅峰。而秦国的文明,那在剽悍坚毅的血性土壤上诞生的文明,也最终战胜了并统一了其他文明模式,绽放出无比绚烂的光芒。

  纵览全书,剔除宫闱阴谋,政局斗争,情感发展,个人兴亡,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法”,是大秦帝国得以建造形成的最根本同时也是最大原因,文明的诞生源自于法治的兴起,而儒学则不符合战国之道。针对他的这一观点,我深感赞同。首先,从先秦历史来看,儒家之学本就是亡国之论。讲求仁义道德,礼让谦逊,大争之世,这种论调何能立国?其次,退一步说,儒学即便可用于安邦,也非用于开国。只有用“法”这一冷峻客观的利器,才能扫除乱世时因人治而产生的一系列失衡混乱,创建全新的国家运行平台,从而使国家达到一个更高的竞争起点。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依靠法治,而并非依靠人力。作者的这一理念,颇具现实意义。

  《大秦帝国》读后感2

  这部书的作者叫孙皓晖,为了创作这部书,隐居海南历时十六年,只为向我们展现真正的大秦历史,希望国人重新认识被误解的“暴秦”,整部书五百万言,可惜只读了六部中的一部,不能立体的将整部书的框架勾勒出来,对于整部书的概括,权且借用一下作者本人的吧。

  《大秦帝国》是近十年历史小说。洋洋五百万言,将战国群雄并起的历史苍劲的铺展开来,描绘了近两百年的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

  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而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从秦孝公开始,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的努力追求,经商鞅变法、张仪“连横破纵”、范雎“远交近攻”、白起长平大战、吕不韦摄政、李斯蒙恬护法等大事件,最后秦王嬴政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使命。秦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者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一、内容归纳

  战国初期,秦国羸弱,魏国、楚国、赵国为强国;鬼谷家、墨家、法家、儒家、百里氏等诸子百家在学术上继勇争纷。此时,六国会盟图谋分秦,秦国新君嬴渠梁灵前继位,秦国内忧外患。秦孝公嬴渠梁血书国耻碑、发求贤令,誓要收复河西之地,在战国群雄中占一席之地。名士卫鞅在魏国求仕不利,受秦国百里氏高人赏识,引导入秦,在六国求贤士子中脱颖而出,三说孝公,作秦国变法大纲《治秦九论》,分《田论》、《赋税论》、《农爵论》、《军功论》、《郡县论》、《连坐论》、《度量衡论》、《官制论》、《齐俗论》,后孝公、商鞅君臣二人开始了举国变法,其间经历墨家弟子误解新变法、旧世族暗中作乱、太子嬴驷误杀白氏族人等危及变法的困难,孝公商鞅君臣二人宵衣旰食,举国上下大行新法,秦国新军练成、国富民强,百姓勇于公战,平民争立军功,秦国从此由弱变强。

  孝公不足五十岁就因常年累月为国事操累而身患大疾,撒手而亡。受六国及旧世族压迫,商鞅被旧世族车裂而死。太子嬴驷因为受旧世族陷害触犯白氏氏族,被流放在秦国乡野二十余年,磨砺了极其坚韧与冷静的性格,并在此期间观察到秦国新法存在的隐形问题,被召回后,起用新人、坚持新法、扫清旧世族,谋划秦国崛起的新局。

   二、理解想法

  读史可以使人智慧,书中有许多墨家、鬼谷家、儒家以及其余诸家的思想内容,包括齐国稷下学宫、秦国招贤馆、魏国安邑洞香春等学士们展开学术论战的地点,各种思想穿插在小说当中,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思想观点可以更容易理解,这部书涉及到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很多课文,比如邹忌讽齐威王纳谏、田忌赛马、秦孝公商鞅变法,在一个立体的环境中将这些我们所熟悉的故事联系起来,给人一种特别的熟悉感。

  作者把每一个人物都描绘得很细致。从国君到寻常百姓,可以从中读出老秦人的粗犷豪放,被书中秦孝公、商鞅以及每一个老秦人所震撼,那种对国家的忠诚,对梦想的坚持与奋斗,一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更是令人热血沸腾。这部书告诉我们,秦国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暴政,老秦人民经历了千辛万苦统一了六国,统一了华夏,为后世、为我们开创了这样的伟业。

  秦孝公愤书国耻碑、毅然入墨家展开论战,商鞅为秦国强大夜以继日研习变法之道、为平乱慷慨赴死,书中文字透露出的穿透力仿佛使人身临其境,加之与其余诸国君王的务虚不务实的对比,更使人感受到一代秦国君臣为国家的奉献。虽然仅读了一部,仍然能够引发读者对于政治较深刻的思考,一个国家的强大,必须要付出血的代价。

  《大秦帝国》是部大格局的历史小说,这部书中让我几度落泪,书中情节生动的描绘以及文字展现出来的穿透力之强,寥寥千字不能尽数表达。

  《大秦帝国》读后感3

  幸得老师推荐,我才能接触到《大秦帝国》,了解大秦帝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些历史似乎真的被人们所忽略,我们熟知的“暴秦”给我们评判秦帝国带上了有色眼镜。仅序言中的寥寥几句,便已勾起我对这部小说浓厚的兴趣,使我废寝忘食地品读这部小说,这才有了这读后之感。

  我的阅读能力薄弱,耗费了大半个寒假也只是欣赏了第一部的四分之三,着实惭愧,但我从中获得的收获很多。小说情节环环相扣,以动荡的战国为背景,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共存,这样的小说情节安排,让我不忍将其分割成一个个小故事来品味,它们是一个整体,由它们拼凑出大秦帝国的辉煌。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隐隐从中看到的《三国演义》的影子,它们都是历史小说,真实的故事加上作者画龙点睛般的艺术加工,使人读后文学、历史双丰收。相较于《三国演义》,《大秦帝国》以现代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免去了理解古文字词的烦恼,使我们品读起来游刃有余、回味无穷。

  小说的第一部以秦孝公统治的数十年的时世变迁为主线,给我们剖析了秦由弱变强的涅磐重生的缘起缘由。小说情节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六国联盟灭秦,秦国陷入覆灭危机;第二部分是鞅哥入秦;第三部分是鞅哥主持变法;第四部分是秦之大出于天下,君臣二人共赴黄泉。故事中不乏人间真情,两段爱情和一段君臣之情穿插其中,使小说富有情感;小说中也包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如商鞅移木立信、邹忌与徐公比美、田榫与晏舛、孙膑围魏救赵等。小说确实带给了我一个非常生动立体的秦国,这与从《资治通鉴》里读到的秦国不近相同,可以说是别样的享受。

  从自身而言,读了这小说,我开始对自己将来要选择怎样的道路,要做一个怎样的人有了一次思考。小说中,商鞅与申不害的对道路的选择;孙膑与庞涓对做人的选择都让我有很深的印象。商鞅与申不害在选择道路时,认真思考了自身才学的特点,分析了各国的需要,以此确定了自己出仕的国家;孙膑继承先贤孙子的遗训,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欲找寻一个过招施展自己的才华,庞涓为人孤傲,热衷功名,想要出将入相,成为旷世名将,在他达成目的的道路中,变得心狠手辣,这两对宿敌的对决在小说中亦是一大看点。在这个年纪,不思考人生是不行的了,离成年仅有一步之遥,很快就要自己担当了,如何规划人生,如何为人处事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了!

  从大方面说,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确实,每个国家的兴和衰都大致遵循得民心则兴,失民心则衰的历史规律,这条规律伴随着一个个帝国王朝的出现与消亡,未曾改变,对今日的社会,这仍然是一条不可动摇的黄金定律,民众并不是统治者下的劳役,而是凌驾于统治者之上的一个社会主体!一个国家,统治者迷失,这个国家还没亡;民众迷失了,则这个国家就名存实亡了。小说中韩昭侯的例子铁一般印证了这一点,魏国大兵压境,新郑举国捍卫国家尊严,民众护城热情高涨,唯独这昏庸的君主,生活在胆怯与绝望中……国民撑起一片天,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熔铸在每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的血液中,想想没了这样的精神,中国将何去何从?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举国上下有着共同的中国梦,梦想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外敌入侵,内乱不断,岂不与当年秦孝公早期的秦国如出一辙?国耻昭昭,秦孝公寻大才以求改革,这与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又有几分相似。故秦国当年的发展可以为今天提供一个指导,我十分敬佩当年毛主席拍案决定研制两弹一星与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前者给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后者以前无古人的创新思维,给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看得更远,接下前人的历史火炬,继续朝着我们的中国梦前进,是我这一辈所有有志之士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今,中国经济的脆弱引起了我无限的担忧,房价的过快增长,物价过高,使得现在的钱越来越不是钱,金钱购买力的下降速度超过居民收入的增加速度。总而言之,现在的中国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

  《大秦帝国》读后感4

  《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到今天就正式全部看完了,大秦帝国读后感。在看的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感触,感想,也在微博上一一进行了阐述。原想,在全部完结后,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以表达我对此书的赞叹以及大秦文明的敬仰。然,此时此刻,回首大秦一部部大事件,一件件大手笔,一代代惕厉奋发、坚强刚毅的君臣股肱,我却不知自己该说什么了。

  古语曰:读史以明志。老公说,读书贵在指导生活。将阅读大秦帝国的总结落脚于此两点,于作者,于历史而言,是小了。然,于我,于老公,于我们这个小家来讲,是实实在在的被激励了。大秦历代君臣之坚强刚毅、惕厉奋发、宵衣旰食、精诚一心、极心无二虑的为人为政作风,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努力奋进……

  性格决定命运。这也是阅读《大秦帝国》诸多历史人物之后最深彻的感悟之一。纵观历史,唏嘘不已。真可谓“成也性格,败也性格。荣也性格,辱也性格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对自己性格的反思磨砺及培养。唯“坚强刚毅、惕厉奋发”方能“博大深远,震古烁今。”诚哉斯言也。国运、命运无不如斯。

  曾和老公说过,《大秦帝国》值得一读再读,每读常新。我会至少再读三遍的。的确,《大秦帝国》是我近年来读到的难得的历史小说。拘于我现在的阅历,可能很多观点理解的还不到位。然随阅历的增长,再来重读此书,见解收获会更多吧。

  因整部书阅读期间,适逢孕期。刘岸开玩笑说:你们家宝宝长大必然了得。胎教都是《大秦帝国》之煌煌巨著。揶揄而笑。但我是希望贝贝在肚子里可以感受我阅读此书时候的感受的。黑色裂变的崛起,国命纵横的跌宕,金戈铁马的骊歌,阳谋春秋的智慧,铁血文明的辉煌,帝国烽烟的悲歌。一部史书,250年大秦史。几多光焰,几多灿烂。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其文明之辉煌,其人才之济济,若星汉灿烂,无出其外也。大哉,大秦帝国。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伟大的秦帝国骤然消失于历史的天宇,然大秦文明不朽。

  《大秦帝国》读后感5

  秦帝国,经历过从低谷到高潮,又急速堕落,最后飞灰烟灭。历史证据几乎没有。

  但是孙皓晖先生却把历史证据集合在一起,用了十六年写成了大秦帝国这本书,人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在这本书里了,我们不得不佩服孙皓晖先生的勇气。

  故事的开头就描写了秦魏河西大战,秦朝失败还失去了函谷关,那时的秦孝公断指用血在碑上刻了两个字:国耻。如果要收复失地,就要招贤纳士变法图强。他发布了一道“求贤令”,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过了好长时间,终于遇到了一代变法奇才卫鞅入秦,为秦孝公讲述变法,并说明了自己的变法主张。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秦孝公便任命卫鞅负责变法,他对秦国的田制和其他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秦国国力蒸蒸日上。卫鞅非常认真处理所有事情,最重要的是铲除老世族的势力。

  卫鞅变法后,大秦不仅收复了曾经的失地,还抗击了的山东六国,包括最强大的魏国,卫鞅被封为商君。眼看秦国将要一跃而起,进入天下强国的行列了,只可惜秦孝公这位励精图治的君主没有看到这一天,就早早地去世了,卫鞅也被反对变法的老世族们车裂了。但新君秦惠文王保留了卫鞅的新法,使秦国的强大没有成为一代君王的辉煌,而是永远。其实卫鞅的死这里面也有秦惠文王在帮忙老世族车裂卫鞅,因为他想把秦国的实力拿到手,暂时让朝局稳定,最后老世族还是被惠文王杀掉了。

  后来,这部小说又生动地描写了苏秦合纵、张仪连横、秦赵长平之战、吕不韦弃商从政等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直到秦国一统天下,又再次土崩瓦解。

  当然,《大秦帝国》并不是到秦始皇的大一统事业,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井田制等,孙皓晖在《大秦帝国》中的写作手法也令人心醉。无论是不同人物的说话风格,就连那么一点点的想法都有描述。细节部分写的非常完美,孙皓晖的认真透露到书的每一部分。

  《大秦帝国》如此引人入胜,我花费了上个学期和整个假期去咀嚼消化,而作者孙皓晖为写这部书,整整十六年,他将自己生命中最珍贵、最年富力强的时光奉献给了这部书。感谢孙皓晖写下了这部宏大的历史巨著,揭开了说秦政是暴政的假话,也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大秦帝国读后感200字13篇

何谓国之国魂?前些时日看了电视剧《大秦帝国》,四个字——真他妈好看!花了5个晚上,看完51集!有两天还是通宵看,第二天还要正常上班!秦国是在秦孝公之时由于商鞅变法才开始崛起,然而在献公之时,经历四世之乱,国势疲弱!兵无可征之兵,少梁之战后期献公欲得三万增援之兵传檄关中竟不可得!粮无可继之粮,国中存粮不足支撑举国二十万军队之用,少梁之战时,军中多有饿死者,连运粮官也居然在运抵少数军粮后饿死!国更无可战之器,数次大战,兵器箭弩多有折损,竟无力修复。国中铜铁奇缺,冶炼兵铁就越发不能了!然而秦献公就是靠着这样的军队五年之内数败强敌。献公十九年,兵发洛阳伐不臣以勤王,韩魏顿首!献公二十一年,剑指强魏,夺取河西。兵过黄河,深入魏境,斩首六万。献公二十三年,挥鞭少梁,大败魏军,俘虏魏相公叔痤,攻取庞城。诸君可知秦之敌手非羸弱无能之徒,魏在战国初期可是强国中的强国,称霸中原数十年之久,国有兵甲四十万!更在秦简公时夺取了秦河西之地。弱何以能胜强?谋事向来在人不在天!《大秦帝国》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上至国君,下至平民,秦国每有危难,人人口中凝聚的都是这句话!国有此民,纵无山川之险固,足以守土安国!国有此兵,纵有缺铁少粮之虞,足以王霸天下!此后百年,秦王嬴政扫六合,归一统,若代代君无此志,代代民无此心,代代兵无此念,纵天意在秦,大事可成乎?这就是国魂!国可羸弱,但不能少了国魂!
本文标题: 大秦帝国第三部金戈铁马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203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且听风吟读后感(《且听风吟》读后感)面包和盐秦牧读后感("真正"表达了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