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读后感1800(《左传》两篇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19 11:52: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5

春秋左传读后感,(一),春秋佳作,道破诸侯争霸,写尽沧桑历史,推究天地之本。入德之门,透桥风云战事,彰显圣人之礼,探求民生之基。...

左传读后感1800(《左传》两篇读后感)

春秋左传读后感

   (一)

  春秋佳作,道破诸侯争霸,写尽沧桑历史,推究天地之本。入德之门,透桥风云战事,彰显圣人之礼,探求民生之基。此书妙也,凝聚诸子风流,体悟世事变幻,有言道,“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力,斯为大备”。果真如此。

  《春秋左传》这本书记叙了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各重要历史事件,从东周迁移到三家分晋,春秋时期虽然互相争战,但不失礼信德行,这是我对春秋时期感兴趣的原因。各诸侯互相争战,才成为霸主,但他们时刻不忘修身,修行,修德,这是难能可贵的。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落难时受到楚国的优待,当上君主也不忘诺言,避三舍,晋文公就做到了守信。

  《春秋左传》中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道理。在为人处事时这些道理就会发挥用处,像“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这篇文章,通过齐国疋相晏子与大夫叔向的交谈来反应春秋末期的社会现象。晏子说:“山上的木材运到市场,价钱不比山上高;鱼盐蜃蛤运至市场,价钱不比海边高,百姓的人才财一分为三,两分归于公室,只用一分维持生计。”而叔向也叹息“我们公室也是末代了。战马不驾战车,卿不统领军队,公室的战车没有御手和车右,步兵没有得力的长官,而王室愈加奢侈,百姓困倦疲病,昔日能随便发出万余的百金,王室却还用着千金、万金之类的额票。”作者通过几句话便写出了不用贤者的后果,实为妙笔,也让世人知道一心贪图享受,即使再多的财力也早晚会枯竭的。

  《春秋左传》,实为绝笔,不得不看。

   (二)

  两千多年前,吴国公子季札来到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和舞蹈,鲁国人做了精彩的演出,鲁国的史官纪录下来,这就是那篇文章《季札观乐》的由来,笔者最近读来,亦觉别有风味,感触颇多,现说出来以飨读者。

  一、演出的盛况。

  演出约二十首歌曲,都是《诗经》中的诗歌,分别是十五国风,小雅,大雅,颂。还有六种舞蹈。歌曲听的季札是赞不绝口,先是说:“美哉,渊乎”“美哉,泱泱”后又说:“美哉,荡乎”“美哉,砜砜”。还有“思深哉,广哉,至矣哉”等。乐舞看的季札是目瞪口呆,特别是对周武王,商汤,夏禹,虞舜等朝代的乐舞感兴趣,夸赞之词更是多多,这里不在赘述,请观原文。

  二、季札观乐时的评论。

  随着歌舞的美妙演出,季札即兴发表了对歌舞的评论,其要点是:

  1、对周朝各诸侯国音乐的表扬多于批评,特别是对一些大国充分肯定。

  2、对(小雅),(大雅),(颂)评价极好,说:“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3、对乐舞的看法是越年代久远的舞蹈越好,说:“乐舞反映了各朝代的德政”。

  三、史书对季札观乐的评价。

  史称季札竟能“尽知其意”,边观边评,妙语珠连,议论风生,乃至轰动了周文化中心,使鲁人敬焉。他精于音律,不直听声而已。就是说季札能辨乐声之正邪兴衰,从音乐中听出国家的兴衰的征兆来。

  四、我的感想。

  1、笔者认为,季札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这场演出,他把歌舞看作是和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大事,音乐舞蹈在他眼里是礼教盛衰的反映,也是国家政治盛衰的反映。他从歌曲里能听出百姓的辛苦和怨恨,统治者的恐惧。他在舞蹈里看见了朝代的兴盛和先圣的伟大和德行。他是思想界的先行者。

  2、季札是一个懂音乐的奇才,他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解之深,在当时乃至现代也不多见,说明其有高深的文化素养,其音乐知识的渊博无人能及。十五国的音乐他都懂,不然怎么能作出精辟的评论,相信他不是忽悠大师。

  3、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特别是关于音乐的古文本就不多,值得一看。语句优美,词汇丰富是该文的特点,对提高学习古文能力有所帮助。笔者曾在聊天昵称和博客日志里,多次引用该文章的原句,感觉良好。

  4、季札在春秋时期也比较有名,他的渊博学识,特别是几次放弃王位继承权,专注于学术研究,曾被孔子赞为“至德之人”。试想,若没有高尚的道德,焉能对乐舞作出这样精辟的诠释。为此,我劝大家一读为快。

《左传》两篇读后感

左传读后感(一)
一日晚,我在整理家中的书橱,偶然翻到一本自己以前的语文书,一时兴起,就坐在地上翻看了起来,读到其中《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大臣们恐酿祸患,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祸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养痈成患,“多行不义,必自毙。”终于,段为庄公表面宽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机会终于成熟了,庄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伐灭段叔而免去了来自任何一方的谴责了。庄公故意放纵其胞弟的篡权之心,并为之“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当然是设置的圈套),培养之,引导之,令其事发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谓险毒阴深矣。难怪有人评说,郑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颇有感触。某些调皮顽劣的学生,不是那么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有的则视老师的苦心劝告为儿戏,更有的则干脆顶牛,他们对老师的教诲是那么的反感。教育者见教育不见成效,也就有丧气、赌气的时候:算了,让他去。甚至想,平时里小打小闹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痒,不如“穿疱”彻底整治痛快。或曰,学校管不了他,将来让社会去管他,让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见,不是终于也有那么几个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吗?
但我窃以为“做人须当讲人品,为师更应尚师德”,为师者而放弃了教育的职责,是为失德也。对于班中一些顽劣调皮的学生,尽管有时明知有些话讲了也是白讲,但作为一名老师,教育乃是我的职责,我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
而同学们尤其是那些经常挨老师“训斥”的“差生”们呢,听了这段故事,难道就不生一点新的感触?难道还能高兴于老师对自己的不管不问、或曰不敢管不敢问、或曰不愿管不愿问?难道还能将老师对自己的这种听之任之作为炫耀于同伴的本领?难道还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们的师长并伺机对他们施以报复?难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师变为郑庄公?
郑庄公其人,学生莫爱,老师莫学。
左传读后感(二)
《左传》作为史,在那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所记录的多是礼乐征伐;作为《春秋》的注本,其行文亦不外乎“春秋大义”。
“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
撇开《春秋》是否为孔子所作不谈,这里只是希望证明在《春秋》《左传》文字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思想理念。诚然,“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也”。但史官记录时所秉的原则必然体现了其时代的价值观。比如《左传》中很少提及女性,所写不是可录入《烈女传》的“好女”便是乱伦败德的劣女。再比如《左传》中对管仲知礼的不断描写。当然最着名的例子便是“郑伯克段于鄢”。
那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正因这样的时代,我感受到了史官的无情,“赵盾弑其君”的描述曾让我感到战栗,史笔无情,一言一行都有把尺在衡量,也是在那一刻,我体会到作《春秋》其背后的用心;战栗过后,不禁为其热情所感动。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与信念,很难让人无动于衷。在风云变革的社会,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生命去践行这种信念,微弱但固执的守望着他们心中的大义。他们在写下“君子曰:……”,内心平静否?写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襄公二十五年)时,是否感到苦涩和自我感动?
“南史氏”一段让人热血翻滚。突然觉得他及他代表的那些史官,是种殉道者的形象。他们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也不能许诺什么,能做的只有苦弱的守望。
他们的悲哀是时代给予的。孔子也为赵盾可惜,叹其“亡不过境”,可见传统的道德规范在当时渐力不从心。宋襄公留给我们的便是那个已逝时代的背影。如今他看起来是如此的可笑,不知历史的车轮要踏碎多少执着的心。
这些在今天看来,很能引起读者的感触。文革十年将传统的根断了,亦将五四以来西学的根断了。块块伤痕挥之不去,中国人陷入文明空城的困境中而不自知。终极追问的冲动没有了,公正道义的界限模糊了,自我修善的意识淡漠了。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面临着信仰缺失的危机。这要修复,绝非一两本《左传》就能解决问题的。但孔子作《春秋》以褒贬善恶,欲以其仁义礼智信来匡正社会伦理纲常秩序,此中大义是值得借鉴的。
有人或许会问,泱泱大国风范,这传承了五千年的难道不是文化么?,若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解释,文化一直存在,甚至,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会将我们新吸收的外来知识摧毁,只余下当时的激动或新奇。若从狭义上来说,这种文化在今天“拿来主义”的大潮下,已沦为一种工具。
文化同科学技术一样需要进化。中国社会的确需要寻根,需要溯本,但这绝非简单的回归传统。
今天的人们所面对的困境与过去不同。古人“感慨所寄,不过盛衰”,而今人是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来面对世界,他的孤独感、空虚感,他的压抑并不是传统的那一套所能够缓解的。
重塑价值体系迫在眉睫,而亟待建立的价值体系应当是一种关心个体生存状况的思想,它应当是一种给与人应对苦难的力量和信仰。当人们心怀一种信仰时,尽管无法改变世界,但世界终究是不一样了。
怀揣春秋大义,《左传》中这些可敬可爱的史官的努力,虽没能改变社会,守住渐渐消逝的三代之礼,但却给那个激荡时代添上一抹不变的原色,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让我们迷茫时,可以找到知音,找到榜样,或者单纯的感动。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标题:郑伯,郑庄公,郑国的第三代国君.

克:战胜

段:郑伯的弟弟共叔段.

于鄢:鄢,地名,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题目结构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这篇文章出自《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的第一篇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鲁国及当时几个主要诸候国两百多年的历史.
《春秋》三传

左丘明 《春秋左氏传》

公羊高 《春秋公羊传》

谷梁赤 《春秋谷梁传》

都是用来解释闸明《春秋》,《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者则重于义理说明.
郑伯克段于鄢是史学、文学里的经典名篇.《左传》《古文观止》里的第一篇,说明它的经典之处!
毛泽东在1959年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中说:春秋时期有位郑庄公,此人很厉害.

毛泽东一生对历史上许多帝国君王都有独到的认识与高度评价.

能够被他称作厉害的人物只有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因为郑庄公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
说了这么多,已经很期待看这篇文章的译释了.

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人从每个人物中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折射出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警示我们该如何做好自己的角色.
文中介绍了郑庄公的父亲娶了申国的公主武姜,在生郑伯时,因为郑伯是脚先出来,武姜受了惊吓,所以一直不喜欢郑伯,起名寤生.

后来生了小儿子共叔段,武姜请丈夫把王位传给小儿子,丈夫没有答应.

郑伯当上国君后,武姜请庄公把制这个地方给小儿子,庄公说这里死过人,不吉利.武姜要求给京,庄公允许,共叔段成为京城大叔.

手下的大臣们提醒庄公,弟弟共叔段的城墙超过了百丈,违反了国家的规定,这样下去你会受不了的.庄公说:是母亲想要这样做,我怎么能够避开这种祸害?祭仲说:姜氏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如早点送共叔段去别的地方,不然的话,会滋长他的欲望.蔓草都不好铲除,更何况你宠幸的弟弟.

庄公说:多做不好的事情,必然会自取灭亡,大家等着看吧!

不久太叔命令西部边境城邑和北部边境城邑都属于他的管制.

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人来统治,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想给太叔,请你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请铲除他,不要让老百姓们心生二心.

庄公说:他的不义之道,只会自取灭亡.

太叔又收了两块地方做为自己的地盘,不断地扩张,收集兵器,屯储粮草.

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

庄公说:没有正义,百姓们是不会拥护他的.土地扩大也会崩溃的.

太叔修建了城墙,聚粮兵甲,要偷袭郑国的国都,姜氏准备好打开城门做接应.

庄公知道了偷袭的日子,派公子吕带了二百战车攻打京邑,京邑的百姓背叛了公叔段,公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到了鄢地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逃到了共国.

庄公把姜氏安排在了颖城,并且发誓,不到黄泉,不再见面.不久,庄公为他说出的誓言感到后悔了!

颖考叔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史,听说这件事后,向庄公敬献礼物,庄公赐于食物.

他吃的时候留下肉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颖考叔说:小人有母亲,小人吃的东西母亲都尝过,唯有君王赏赐的肉羹,母亲没有吃过,君主可否同意让我带回去给她.

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而我没有啊!

颖考叔敢问庄公为什么这么说?

庄公告诉他事情的原委,并告诉他自己的悔意.

颖考叔回答:如果挖地挖到泉水,再挖一条地道去见你的母亲,那谁说不行呢?

庄公听从了他的办法.走进隧道,赋诗:隧道之中,其乐融融.

姜氏走出隧道,赋诗:隧道之外,其乐也舒畅.

于是他们恢复了母子关系,像当初一样.

君子说:颖考叔真是个纯厚的孝子,他爱自己的母亲,还推广到了郑庄公.

《诗》说:孝子德行没有穷尽,长久地赐予你同类的人,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我想主要说说文章的启发

他以每个社会角色人物的角度出发,让我们看到并警醒

1:郑伯与共叔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予盾?

姜氏做为母亲,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对小儿子的放纵最终推上绝路.

而我们做为家长给孩子树立怎样的正确观念?
2、庄公的父亲不同意姜氏立小儿子为王,而是以多年来的规矩长子立王,那是因为有一个标准,长子!是大家没办法去挑唆挑剔的.(社会标准)
3、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今天,共叔段京都城的不规范,逾越了这种规矩,君王将会无法想象的后果.

我们自己对孩子、父母、社会、家庭不规范的行为,孩子对大人发脾气,不完成作业,认知不规范,不知道好歹.如果我们不去约束调整,后果也会不堪设想!
4、文中:不义不昵,厚将崩.

换个角度,父母对孩子的不良习惯不制止,纵容,有再多的钱没有能力也终将崩塌
5、共叔段妄自尊大,有勇无谋.自以为庄公愚笨,最终走向灭亡.

共叔段的认知是姜氏纵容,做为弟弟和儿子都没有做好该有的责任.

古往今来,也有取胜者,说明实力赢得尊重与权力.比如:美国
6、庄公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后悔之!

我们与他人的言语要多说好话,不要恶意相向.关系破坏了,又不好再恢复了!

我们要在彼此的关系里多种花,不种刺!
7、有人说:为什么庄公不在一开始直接打击公叔段,这也是庄公的阴险.

每个人看法不同,我想最终庄公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灭掉了弟弟,如果一开始武断的打击,会有更多的纷争,这也是庄公的卓有远见,胸有韬略.
8、颖叔公的孝道,品德优秀的人不仅自己家事万兴,受人尊敬,还传承影响到了国君
所以我们要努力做一个优秀的人,与优秀有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去传播影响更多的人!
本文标题: 左传读后感1800(《左传》两篇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856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阿训读后感(水浒传每一章节读后感150字二十篇)健康大讲堂走进社区读后感(心理健康课观后感5篇6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