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读后感5000(古文观止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0-02 14:25:2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古文观止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为大家...

古文观止读后感5000(古文观止的读后感)

古文观止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文观止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文观止读后感1

  《古文观止》是本好书,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现。我喜欢读,它在我心中总是闪烁着异样的光辉。自我读起此书时,背过的古文不过就寥寥数文。实在是好文众多,只得走马观花般学习皮毛,而在观止的选传中,犹独钟情于《战国策》李斯的谏逐客书与三国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李斯敢写谏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对的,表现其的勇敢与智慧,文章结构紧凑,举例充分,论理十足,可谓是绝。诸葛孔明写《出师表》,表现他正直,为理想奋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选谏逐客书二段来品析。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2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写谏逐客书时,正为秦王因韩国实施「疲秦计画」,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围之内,于是李斯将谏章呈给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销逐客令。试问;如果谏章不能打动秦王,那么秦王会不会以叛党的名义杀了他。答案是肯定的。从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胆量,从容,淡定,真学才识。从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闻……”作为起始,一连串的因果实例摆出,环环相扣,层次明了,接着说明为何不赞成,否定秦王的决议。第二段“夫物。”,我犹以为重要,一针见血。突出中心。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也让我对作者感到敬佩,也让我对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无法自立,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有主见,遇事懦弱胆小。不能沉着应对,面对一些物质的事物,也不能够地面对。所以我立志学习作者的这种精神品格。而我也很庆幸读了这本让我很惬意,很享受,很有启发的书。

  没错,就是它—《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读后感2

  近日,将《古文观止》一书读了一遍,虽然有许多语句还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特别是有不少的生僻字,要查字典,很麻烦,但仍然感到这本书读迟了。千真万确,读书不一定要看读了多少本,关键要看读的什么书,对这本书理解的程度如何,自己在读后有什么收获与借鉴

  说《古文观止》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的检验。《古文观止》编纂于康熙年间,至今数百年,文人墨客都以此书为圭臬,学习做人做事,学习文章写作,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我读此书有三点好处:一是了解历史,特别是《国语》、《左传》、《史记》等篇目中的文章,是春秋战国、汉唐到元、明、清历史的很好记录。二是学习了对时、对事、对人的看法、做法,受益匪浅。宗臣的致刘一丈书使我知道了人要乐于安命,不作非份之求。君子要有自己的人格,因时而动,顺应潮流。三是如何写作文章,特别是宋以后的文章,更多地偏向于记事、记景,借以抒发情怀。是中国几千年的巅峰之作,宜再细加揣摩,必大有收获。

  将它放在床头,时常读之。

  古文观止读后感3

  偶尔听见老师说《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但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更是让这本书一度被我所遗忘,直到某日,无意翻开这本蒙尘已久的书,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

  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陋室铭》是唐代名家刘禹锡的传世大作,也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中。这篇文章仅仅八十一个字,却写出了刘禹锡那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就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样,那《陋室铭》中字句句间都流露着刘禹锡的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怀,特是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好像就是再向那些在他落魄时落井下石的人说着“我刘禹锡就算住在这里破旧的小茅屋

  之中,也不会放下尊严与你们这群人同流合污!”而这也让我在对刘禹锡的《陋室铭》大加赞扬时,也对面前抱着的这本我原本不太放在眼里的古文言文,书产生了极大地兴趣与好感,对于它的“身世”我也有了了解,他是从一对以教书为职的叔侄吴楚材与吴调侯编着的,虽然只是编着,但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本书,才让我对古文产生了兴趣。

  《古文观止》中名篇众多,名句也众多,但我最爱的还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话语中透露着王羲之对世态炎凉,时间飞逝的感慨,让我也受益匪浅。

  古文观止读后感4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有营养、有味道的书。那么,什么书有营养,什么书有味道呢?在我看来,书中的营养是指书中所包含的哲理,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在思想上迈出一大步。书中的味道意味着作者的写作风格应该是独特的,而不是大众化的,可以带给读者独特的感觉。这样,所谓的“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

  即使浩瀚如烟海的书,这样的书也少之又少。但至少在我看来,《古文观止》是这样一本好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从纵向来看,它记录了从战国时期到清朝每一代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当阅读时,让我感觉我正驾驶着一艘小船,在历史长河荡漾。

  从横向上看,《古文观止》文章大都是散文,因为有很多散文,所以兼取了骈文。由此可见,本书的体裁风格是多样而独特的,如书、论、碑、记等。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纵横交合的选集。

  在阅读《古文观止》之前,我和几个读过它的朋友讨论过。一个朋友告诉我,现在的文坛主要是现代的,而发展了几千年的文言文越来越少,所以读《古文观止》并不有趣,既不懂也不有趣,只是浏览一番。后来,当我看书的时候,我也起了“同理心”,但随着逐渐深入阅读,我的心就像一条干涸的河流,涌出了一个小小的甘泉。当泉水逐渐注满滋养我的灵魂时,我恍然大悟:现代文和中古文都是文章,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在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有许多原因交错其中,我们应该致敬,应该学习。

  另外,我想提出一个建议。如果你正在读《古文观止》,请慢慢读,慢慢品尝,就像喝茶一样,只有这样你才能尝到这杯热茶的香味。

  古文观止读后感5

  近段时间,因为小孙女缠着要听故事,在讲了《聊斋志异》里的一些故事后,选择了《古文观止》里的26篇文章,首先是文章里的故事讲解,然后再录制古文原文。录制之前,孙女会给爷爷捧杯茶润喉。在故事讲解的过程中,孙女时不时地会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并且还会前后联系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够喜欢听我诵读古文,既出乎我的意料,也使我感到无比欣慰和喜悦。

  在诵读并录制这些古文的日子里,我是受益最大的那个人。好像是面对众多先贤在交流,聆听他们对世事人生的理解,越来越强烈的一种感觉油然而生,觉得自己的生命拉长了数千年,视野拓展了几万里。就像到华夏最高学府进修一个学年一样,学到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哲学、地理知识,历史兴替历历在目,秀美山川尽收眼底,人生态度更加阳光。

  在《诫兄子严敦书》里更正了对“口无择言”这个词的理解,原以为是“口无遮拦”不分场合乱发议论呢。读了文章才知道这是对一个人(龙伯高)品德修为高的赞誉,品德好的人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是有道德的,根本不用刻意选择。而人们经常引用的“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也是出自马援的这篇文章。

  读苏轼的《超然台记》,“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为“心有阳光,处处美景;欣赏美景,心更阳光。”这段话找到了知音。

  孙女问我:“怎么都是这么好的故事?”我回答她说“所谓观止,是几千年来最好文章的集合。”

  《古文观止》滋养了祖孙俩的身心!

  古文观止读后感6

  看过千万的风景,是否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和蔼可亲的,大自然更是位伟大的艺术家。”

  我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不可不知的100处自然奇观》这本书是五年级上册等二单元的推荐书目。里面的内容引人入胜、十分精彩。有黄山飞来石、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长江三峡……但最令我震撼的“自然奇观”是——雅鲁藏布大峡谷。

  在语文书中大家也曾认识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的大山巍峨,大江怒吼、峻险美……它是世界上最晚被人类足迹踏上的神秘之境。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峡谷风光,有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由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江水冲刷形成的。除了着称于世的自然风光,还有最古老的民族——门巴族。它是人类最后的秘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知道了大自然造就的奇观无处不在,知道了什么才是天宽地广!人类可以建起那巍峨的万里长城,但和大自然相比之下,人类的力量真是微不足道。在人类生活的世界,大自然将大山移为海洋,变沧海为桑田,将世界点缀的更加壮丽、璀璨。书中除了介绍各类奇观,还提供了100处自然奇观的交通、位置、门票价格、周边景点。

  如果想去遨游各类奇观,那么请带上这本书吧;如果想了解自然,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7

  《古文观止》没有《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观的对比,也没有《诗经》中的烂漫与自由,也非《离骚》的华丽与哀怨,更无唐诗、宋词的豪迈,更非《庄子》的遥遥与洒脱,有这么一本书,它就是除去一切浮华,彰显古人智慧的《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这本书的哲理,有小有大。小到修身养性,大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含。《爱莲说》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学古文,更学为人处事之道,立身明辨之礼。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目标;告诉我们在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古老的智慧、做人的道理、隽永的成语。

  我偏爱其中的一些文章,如《三峡》、《马说》、《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每日熟读并背诵一段是我的习惯,假期我还会把我喜欢的文章誊写成作品,既练字又可复习背诵,深刻理解其中含义。当朗朗上口时,倍感自信与自豪。

  感谢《古文观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快乐与收获。

  古文观止读后感8

  《古文观止》一书,是文人吴楚才、吴调侯爷孙两人在清朝康熙34年间,收集了由先秦到明末两千多年的优秀作品而著成。此书不仅包括了史传、论说文,还有见闻札记、山水游记、杂文小品和其他的应用文。另外,少量的骈文和韵文也被选入其中。大体上可以反映出中华古文的绚丽多姿以及百读不厌的文学风采。

  这本书不但有收藏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有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潜质。每篇文章的寓意之深厚,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耳聪目明,茅塞顿开。它不但教你如何做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可以说篇篇都是做人做事的警示录,不愧堪称为“观止”。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深莫测,读后给人以宽博的想象空间。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

  我在通读时,对其中大家熟知的:《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国策》中的《鲁仲连不帝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章,颇有偏爱。读后,深有感触,我认为这些文章,不仅是历史上公认的佳作,今天看来也是古文中的精华。

  古文观止读后感9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古文观止读后感10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是由清初山阴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俩叔侄编著的。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其中最让我身受感触的还属韩愈所著的《师说》一文。感觉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师说》中的一段话这样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学习、请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最后说到真理和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读完这段文字,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学习。我以前偶尔会有一些问题不太懂,而又不敢去问老师或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怕老师会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而责备我;怕同学们因为我成绩好竟然有不明白的问题而取笑我。现在,我终于明白该怎么做了。以后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去请教别人,正如文中所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们向别人请教,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读完《古文观止》这本书,确实令人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都去读读这部国学经典名著。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 篇1

  三年来,余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为感慨,请略陈陋见。

  一、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为学的入门读物,余而立之年后始读,可作为中国教育是人类历史最大笑话的明证;

  二、就文集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似取《左传》传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也比较相符。苏东坡虽曾称誉韩愈文章“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但这本是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单就文采论,韩氏文章近乎味同嚼蜡。

  三、愚以为,天下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文集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气贯长虹,笔尖所及,沁人心扉。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则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一样,不必苛求。

  四、文集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太容易觉察,且鄙人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为先,因而对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不取;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有异议,故对魏晋一代的文章几乎不取;编者是清代学者,似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观影响,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大缺憾;另外,清代为外族入主,对这些以士自居的学者是一件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观止”未免黯然失色。

  五、纵观历朝历代,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礼貌历经5000余年,至此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礼貌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礼貌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本事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直至近代不能复兴。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 篇2

  自从听到你的芳名,我便在茫茫书海中苦苦地呼唤着你,找寻着你―《古文观止》。“看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最终,在我的小屋里,你与我静静地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

  我以前以为“观止”之意为学习古文,看完这本书就能够停止了,或是吴公子季札观赏乐舞时所发的赞叹:“观止矣”(太好了)的意思。但此刻我明白了,你的“止”应当当是语助词,所以“观止”应是“大观”之意。

  你是我读过的书中最经典的一本好书。史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经验来透当今的纷纭,以选择自我的人生坐标;文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审美来捕捉当今的生机,以享受自我的人生乐趣;哲学的经典是常新的,她让我们用前人的智慧来诠释当今的信仰,以培养自我的人生操守。所以,阅读你,使我丢弃那些幼稚与浮华,而给我带来的却是理性和高雅,以及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乐趣。

  最让我们印像深刻的当是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碑文记叙和赞颂了苏州市民反搞权阉的正义斗争,描绘了五位市民领袖慷慨赴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

  这五人虽只是最平凡的农民,他们本是默默无闻的。却因为他们有一颗正直的心而名声显扬。他们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他们是在周蓼洲被逮捕的时候,激与义愤而赴死的。他们五人临刑时,意气昂扬,喊着中丞的名字大骂,淡笑自若的从容就义。割下的人头悬挂在城头上,神色依然一点没有变。他们对待死亡的从容不近,令我敬佩。和他们成比较的则是一些身居高官要职的人,一旦被治罪,有的脱身而逃,远近的地方都不能容身,又有的剃度闭门念佛,有的装疯卖傻,不知要躲到哪里去;他们这种可耻的人品,卑鄙的行为,真是他们的常识职位成反比。

  他们的付出并没有白费,周蓼州的忠义品节在朝廷上显现出来了,追赠了完美显赫的溢。这五人也所以被后人所敬仰。经过他们墓碑的人没有一个不到墓前凭吊并且流泪的。若是这五人能保住脑袋,老死在家,平平安安的过一生,身份比他们高的人都能够役使他们,怎样能使英雄豪杰们俯首屈身在他们墓前,扼腕痛心,抒发仁人志士的悲哀呢?因为他们也确实是百年一遇的幸运呢!

  “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五人选择了“重于泰山”他们的死是悲壮的,是伟大的',是有重大意义的。经过与你《故观止》的交流我对死生的意义更加明确:即使平凡的人也能对国家发挥重要的作用啊。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 篇3

  近段时间,因为小孙女缠着要听故事,在讲了《聊斋志异》里的一些故事后,选择了《古文观止》里的26篇文章,首先是文章里的故事讲解,然后再录制古文原文。录制之前,孙女会给爷爷捧杯茶润喉。在故事讲解的过程中,孙女时不时地会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并且还会前后联系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够喜欢听我诵读古文,既出乎我的意料,也使我感到无比欣慰和喜悦。

  在诵读并录制这些古文的日子里,我是受益最大的那个人。好像是面对众多先贤在交流,聆听他们对世事人生的理解,越来越强烈的一种感觉油然而生,觉得自己的生命拉长了数千年,视野拓展了几万里。就像到华夏最高学府进修一个学年一样,学到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哲学、地理知识,历史兴替历历在目,秀美山川尽收眼底,人生态度更加阳光。

  在《诫兄子严敦书》里更正了对“口无择言”这个词的理解,原以为是“口无遮拦”不分场合乱发议论呢。读了文章才知道这是对一个人(龙伯高)品德修为高的赞誉,品德好的人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是有道德的,根本不用刻意选择。而人们经常引用的“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也是出自马援的这篇文章。

  读苏轼的《超然台记》,“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为“心有阳光,处处美景;欣赏美景,心更阳光。”这段话找到了知音。

  孙女问我:“怎么都是这么好的故事?”我回答她说“所谓观止,是几千年来最好文章的集合。”

  《古文观止》滋养了祖孙俩的身心!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 篇4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有营养、有味道的书。那么,什么书有营养,什么书有味道呢?在我看来,书中的营养是指书中所包含的哲理,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在思想上迈出一大步。书中的味道意味着作者的写作风格应该是独特的,而不是大众化的,可以带给读者独特的感觉。这样,所谓的“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

  即使浩瀚如烟海的书,这样的书也少之又少。但至少在我看来,《古文观止》是这样一本好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从纵向来看,它记录了从战国时期到清朝每一代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当阅读时,让我感觉我正驾驶着一艘小船,在历史长河荡漾。

  从横向上看,《古文观止》文章大都是散文,因为有很多散文,所以兼取了骈文。由此可见,本书的体裁风格是多样而独特的,如书、论、碑、记等。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纵横交合的选集。

  在阅读《古文观止》之前,我和几个读过它的朋友讨论过。一个朋友告诉我,现在的文坛主要是现代的,而发展了几千年的文言文越来越少,所以读《古文观止》并不有趣,既不懂也不有趣,只是浏览一番。后来,当我看书的时候,我也起了“同理心”,但随着逐渐深入阅读,我的心就像一条干涸的河流,涌出了一个小小的甘泉。当泉水逐渐注满滋养我的灵魂时,我恍然大悟:现代文和中古文都是文章,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在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有许多原因交错其中,我们应该致敬,应该学习。

  另外,我想提出一个建议。如果你正在读《古文观止》,请慢慢读,慢慢品尝,就像喝茶一样,只有这样你才能尝到这杯热茶的香味。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 篇5

  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一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

  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一丝不苟的态度。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狱啊。

  从《寺人披见文公》中我领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晋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杀,第二次被斩断一只袖子。可是经过寺人披的一番话,马上改变态度,放弃前怨,接受意见,才能免除一场杀身之祸。

  读书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陶冶情操。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彦如玉”。所以多读书绝对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 篇6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 篇7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是由清初山阴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俩叔侄编著的。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其中最让我身受感触的还属韩愈所著的《师说》一文。感觉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师说》中的一段话这样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学习、请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最后说到真理和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读完这段文字,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学习。我以前偶尔会有一些问题不太懂,而又不敢去问老师或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怕老师会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而责备我;怕同学们因为我成绩好竟然有不明白的问题而取笑我。现在,我终于明白该怎么做了。以后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去请教别人,正如文中所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们向别人请教,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读完《古文观止》这本书,确实令人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都去读读这部国学经典名著。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 篇8

  看过千万的风景,是否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和蔼可亲的,大自然更是位伟大的艺术家。”

  我为大家推荐的书目是《不可不知的100处自然奇观》这本书是五年级上册等二单元的推荐书目。里面的内容引人入胜、十分精彩。有黄山飞来石、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长江三峡……但最令我震撼的“自然奇观”是——雅鲁藏布大峡谷。

  在语文书中大家也曾认识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的大山巍峨,大江怒吼、峻险美……它是世界上最晚被人类足迹踏上的神秘之境。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峡谷风光,有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雅鲁藏布大峡谷是由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江水冲刷形成的。除了着称于世的自然风光,还有最古老的民族——门巴族。它是人类最后的秘境,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当我看完这本书后,知道了大自然造就的奇观无处不在,知道了什么才是天宽地广!人类可以建起那巍峨的万里长城,但和大自然相比之下,人类的力量真是微不足道。在人类生活的世界,大自然将大山移为海洋,变沧海为桑田,将世界点缀的更加壮丽、璀璨。书中除了介绍各类奇观,还提供了100处自然奇观的交通、位置、门票价格、周边景点。

  如果想去遨游各类奇观,那么请带上这本书吧;如果想了解自然,那么请翻开这本书吧!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

  《古文观止》是一本中国古籍文化的好书,它讲述了先秦到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我们身边一定会有一个自己的老师,只要自己不耻下问,总有一天你也会超过别人,成为别人的老师。以下是我为您带来的三篇《古文观止读后感》,希望我们的读后感作文您会喜欢。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一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是由清初山阴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俩叔侄编著的。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其中最让我身受感触的还属韩愈所著的《师说》一文。感觉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师说》中的一段话这样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学习、请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最后说到真理和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读完这段文字,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学习。我以前偶尔会有一些问题不太懂,而又不敢去问老师或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怕老师会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而责备我;怕同学们因为我成绩好竟然有不明白的问题而取笑我。现在,我终于明白该怎么做了。以后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去请教别人,正如文中所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们向别人请教,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读完《古文观止》这本书,确实令人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都去读读这部国学经典名著。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二

  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历朝历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论,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复兴。可悲可叹!

  古文观止读后感篇三

  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历朝历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论,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复兴。可悲可叹!

《古文观止》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古文观止》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文观止》读后感1

  初次了解到这本书是缘于儿子的语文老师,她让学生暑假读《古文观止》说有利于学习好文言文。于是将《古文观止》看一遍下来。看这本书的初衷是帮助儿子提高文言文的水平,可看过后才知道我收获的不止是这些。

  这是本书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书籍。《古文观止》的编选者为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他俩是叔侄关系。据记载,吴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他们二人才气过人,而他们想这些都是得益于之前祖先留下的古文读物,从而就想把这些文字发扬光大,书名取为观止,意在力图选编达到尽善尽美,无以超越。我粗略的数了一下初中教材从中共选了12篇文章,高中教材共选了16篇,而且新课改又加大了文言文篇幅。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之间都有作品入选,且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这部书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写景熔为一炉,搜集了许多名篇。从一个教师的眼光出发,我读此书的感想如下:

  一、亲情传孝道

  本书记载孝道的较少,但李密的《陈情表》使人深受感动觉得自己不够孝顺。李密写《陈情表》本是推辞、拒绝入朝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话语,使晋武帝明白其心志,不仅不被治罪,还受到皇恩沐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赤诚又另人同情。这种言论,我将其概括为“感恩”。作为一个教师,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经常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而观我自身,实在是做得不够:父母年迈,却不在身边。他们有病痛时,我却不能侍其汤药。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每一个人一生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工作再忙、离家再远,我们都当常回家看看。

  二、忠义弘美德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的“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虚心纳下、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知足”、自谦自制、“慎始而敬终、”三思适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浅。这些浓缩而有提醒意义的言论像一面镜子,使唐太宗从中照出了自身的不足,从而创造了贞观之治。

  我以教师的眼光来看,也觉得很有意义。“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提醒着我们在学校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三思而后行、客观公正。然而,人非圣贤,难免不被自身的情绪所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警示牌。知足常乐,学会淡泊。面对众多行业的各种诱惑,我们教师依旧坚守岗位,不动摇,不跳槽,仍能乐教,并终身从教。这也是一种品格。所谓“慎始而敬终”不过如此。魏征是幸运的,他的谏言创造了贞观之治,为天下百姓开创了一个盛世。而另一个忧国忧民的谋臣当推孔明了。他身逢乱世,却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忧国忧民,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终。他所著的《出师表》使人倍感其爱国之心,赤胆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挡天下一统之大势,虽如螳臂当车,却忠勇可嘉。

  相对而言,范仲淹的,《岳阳搂记》,那种彷徨与愁闷,爱国与国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却从未忘记自己的职责。因此,我认为范仲淹是一个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优秀政治家。

  三、解惑伴传道

  作为教师,要读的相关内容首当其冲是〈〈师说〉〉。“传道、受业、解惑”是我们教师站在讲台上每天必备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言论使人难以接受。其实,我们的知识不断老化,不加以学习,就会不如弟子。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一尴尬局面呢?

  首先不要抹杀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天性好动、好玩。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时时要求他们循规蹈矩,应允许他们犯错,并给予他们改错的机会。使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作为家长,也要尽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间。不要自做主张,就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培训、辅导班。应问问孩子,你们是否愿意学。由于老师、家长喜欢听话的孩子,因此,孩子们在大人面前很听话,却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性格。谁也不知道他们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样引导。正如我们喜欢的盆景,永远只禁锢在盆中,永远也离不开园丁的悉心照料。这样的孩子到社会上,经不起折腾。不能承受打击和失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过于干涉,只会适得其反。即“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其次孩子需要什么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作为教师,你了解学生吗?他们需要什么?我们惟恐子女(学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头地,更怕他们有陋习。因此,我们要求他们向指定的模式发展。其结果只会使他们失去自己的个性,变得千篇一律。就像时下的青年整容一样,美是美了,却千人一面,失去了本来的真。我们对子女(学生)的教育很难做到理性。这就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的教育胡同。孩子门需要什么?不过是一点自由而已。我们常常抱怨没有“千里马”,其实千里马常有,只是我们没有伯乐的眼光罢了。

  此外,书中的历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写景散文,这些文章,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依然脍炙人口,可见它的生命力是何等的旺盛啊!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它阅读它。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样可以为国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们教师也一样,虽只有一方三尺讲台,却也足以使我们传递智慧、施展才华,体现自身的价值。

  《古文观止》读后感2

  我本人一生有两大宏愿:一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是集万卷书,识万里路。我距实现这两个愿望的时间还很遥远,甚至要延续至来世才有可能完成。但我并不觉得这两样目标是好高鹜远,他们值得我用毕生去追逐,带着敬重与苛求,携手兴趣与快乐,正所谓翻一页纸知三生事,当作者铺纸提笔时,就是在创造一个世界。用那薄纸汉字堆叠起的世界,埋藏着无数的悲与喜、荣与枯,甚至只言片语,就会被带去领略穿越千年的时光。

  还记得在我总角之年,收到了人生中第一部属于自己的书籍,那是崇文书局版的《古文观止》。坠在手中的感觉:朴实、厚重,这是我对“知识”二字的第一次认知,也是对“文化”二字的第一次理解意识,对“历史”二字的第一次探寻。随着年龄与学识的增长,逐渐明白了什么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的好读物。其选文博征春秋佳策,上起周代,下至明末,风格多种,体裁多样。所选文广泛,颇给人以启发,其以《郑伯克段于鄢》为首篇,讲述了郑庄公与共叔段之间的纠葛,其弟共叔段多次越礼,大臣多次劝谏庄公早作决断,然而庄公却以“多行不义,必自毙”(上句出于此)为理由,终使段野心滋长,起兵夺权,最后造成了兄弟之间的兵戎相见的结果,所以史官以“克”相言,而隐不忍言之事。我想,编者以此开篇,即为申明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伦理。

  有时,我无比庆幸,自己的启蒙时期,可以浸润千年时光之中,与帝王将相打交道。于是,从那时开始,我对久远的过去,尘封的词句有了沟通的兴趣,也可以说是摸索着读尽百十篇古文后,它给予我一个寡言的世界,沉默的星空,让一个毛躁的孩童学会了思考,尽管想的只是古往今来的不同,先贤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再次阅览《古文观之》后,于我最深之体会便是:天道轮回,兴衰寻常,仁德相辅,宿命可张。如今的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战胜了饥饿、灾荒后,更重视起了精神世界的构筑,如何将“现代智愚”过渡到“现代智慧”的需求,就变得极为迫切。那么如何过渡呢?答案即读书,读好书,这是一件急不来的事,因而只有潜移默化,慢慢改变,注意:不要太具有功利性,在因上使力,在果上随缘便是这个道理。于是,我读过的诗,去过的远方,在书中徜徉过的美景,都将融入我的灵魂。

  曾经有人这样问我,你读那么多书是为了什么?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因为我不需要用知识去装潢自己的阅历;我不需要用书籍去增添自己的魅力,无他,只一句便可回答,请君莫羡解语花,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真的要寻求一个答案的话,孔子曾对此下过最好的诠释: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总之,阅读是我生活的最大乐趣。

  当然,读了这些书并不能马上改变我们的生活,但可以改变我们的视野。我立志要在少年时期成为孔子口中所定义的“通人”。何为“通人”,即通读书籍一千卷,吾辈当秉承先贤之意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此,我向大家提出倡议,随着手指捻过的一年年时光,一点点的智慧,一本本书籍,都将成为缭绕于你灵魂的清香,都将会被回忆渲染为溢彩流光。

  《古文观止》读后感3

  在我国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中,散文有着同诗歌一样悠久的历史。上起先秦,下迄清末,无数杰出的散文家都以其绚丽多彩的散文著作反映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兼具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优秀散文,被历代的许多学者重视、研究乃至最后编撰成册。《古文观止》历经三百年的沧桑,从浩如烟海的选本中脱颖而出,其声誉更是远播海外。

  《古文观止》共选取从先秦至明末的短小精悍的佳作共二百二十二篇。其得名于《左传》中《季札观周乐》,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反映虞舜盛德的舞蹈时,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观止矣,若有它乐,吾不敢请已。"季札认为这组乐舞已经达到了舞蹈的最高境界,其他的就没有观赏的必要了。而吴楚材、吴调侯两位编者也认为他们所选的古文均为上乘之作,故取名为"观止"。

  回溯到先秦至明朝的历史时空,从欣赏温馨祥和的世外桃源"黄发垂髫,其怡然自乐"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暮秋胜景;从聆听急雨、密雪敲击竹瓦所生的清绝之音到"其色惨淡,烟霏云敛;从感叹"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人生体验……读《古文观止》让我感受古人智慧的力量,体验穿越时空的对话,步入一段又一段愉快的古典文化之旅。

  《陈情表》中的李密,一亡国贱俘,家境清贫,没有俸禄,生活艰苦。但他敢于逆龙鳞,拒征召,实属不易。他之所以敢如此行事,就是因为含辛茹苦抚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卧病在床,无人伺候。“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正是因为他能够把亲情看得至高无上,以对祖母的.孝心来显示对君王的忠心,因此,他也能够让标榜“以孝治天下”的皇帝深深地感动,从而“辞不就职”。

  曾经我会为文言文里生僻字词,复杂语法而困扰着。直到遇到了《古文观止》,一开始原文晦涩难懂没有耐心读下去,但借助翻译坚持下去。读完以后,文言文对我似就不那么可怕了。慢慢发现,文言文不是祖宗留下来的"考试噩梦" ,而是一个寄托着许多文化瑰宝的载体,那些纷繁复杂的语法只是这朵玫瑰茎上的刺。那些文字里有分分合合的朝代更迭,有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情怀,有性情中人对国的一片赤子之心,有春去花下飘落的几句人生感慨。过去的我,渐渐被语文的魅力折服。原本不擅长语文的我不知不觉间喜欢上语文,其实,不仅仅是语文这门学科,更是它所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古文中的美景佳人,闲情轶事,读来怎不令人神往。穿越时空去感受另一个时代,理解另一个人的悲欢,怎不令人快哉?

  所幸遇到《古文观止》,让我青春和语文的交集不再等同于考卷上鲜红的数字。

  读一本好书,让我们获得前人的感受,让我们来一次跨越千年的旅行,读一本经典好书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4

  钱钟书先生曾说,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古代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才慢慢地进化到现代;读《伊索寓言》可以增进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伊索寓言》中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最近我重读了一遍《古人观止》,也觉到古人真是幼稚得可爱,那些正儿八经的散发着头节气的见解,如不加以纠正必“贻害”后人。因此,我以钱先生为榜样,拈出几则故事,作为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

  一、丧欲速贫。此言出自《檀弓》,意思是不作官了,应该迅速穷下去,以免别人误会他在位时是个贪官。只有儒家弟子才有这般迂腐!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君不见,高官下野大多暴富?只因在台上时,纵有千二八百万也不敢露财,下台了修高楼、泡包厢,又有谁管得着?在台上时生意不敢“做明”,与大款不敢傍得太紧,下台了正好利用旧日关系,以权易钱。昔日做官,今日为款,潮流每每如此。

  二、如棠观鱼鲁隐公想要棠地看捕鱼,臧僖伯为此发了一大通议论,反对隐公去。鲁隐公只好说:“吾将略地焉。”看来臧僖伯是个不识时务,没读过“下级学”的书呆子。领导有雅兴下乡钓鱼,他不备小车、不置钓具,积极陪领导锻炼身体,还要“称疾不从”,天底下有这样的傻子吗?奇怪的是,《古文观止》中这类角色还真不少,比方说里革,比臧僖伯还要恶劣,鲁宣公看着就要拉一大网鱼起来,他竟然挥刀割断鱼网——好在“适者生存”,这种人注定要“自然淘汰”。

  三、民将筑台于夏氏陈灵公是古代最著名的昏君。他与夏征舒的母亲有染,还要老百姓在夏家修个高台,以致于章子大摇其头,预言陈国必亡。看来,陈灵公吃亏在于他太老实,假若他生在现代,就决不会大张其鼓地修屋筑高台了,而是要大力发展“两非经济”、“路边经济”,今天“夜来香”,明日“康乐城”,不亦快哉!

  四、杜蒉扬觯晋平公与师旷、李调一起饮酒作乐,杜蒉进来让师旷喝了一杯,又让李调喝一了杯。平公觉得奇怪,问了原因,主动罚自己一“觯”。这就是“杜举”一词的来由。看来浪费人材的现象也是“古而有之”,象杜蒉这样善于劝酒的人材,当“公关”或是办公室主任,才真正物尽其材。甚矣!平公之无珠。

  五、白珩犹在乎?赵简子招待楚国客人,故意把身上的佩玉撞得丁当作响,并问客人:“你们楚国著名的玉器白珩还在吗?”看赵简子的举止,让我感叹那时真是落后——一块石头是什么宝贝?少见多怪!假若他有幸在今天混个一官半职,他一定会拿出手机说:“这是哥们才送一个,款式新,功能强,上网、发短信息、传真样样搞定。你的呢?怎么那样老土?砖头似的!”

  《古文观止》读后感5

  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历朝历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论,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复兴。可悲可叹!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高中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高中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高中,书籍在现代人的生活中逐渐模糊,我们从小就需要阅读,浸润着文学长大的人都谈吐不凡,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看看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高中,动手写出自己的感悟吧。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高中1

  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一点也不假,《古文观止》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古文观止》这本书是由清初山阴人吴楚材和吴调侯俩叔侄编著的。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到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我读这本书就如同跨入了中国古籍文化巍峨的殿堂,触目所见,多篇作品,都焕发着奇光异彩,闪耀着灼见真知,叫人一读就难舍难分,越读越感到意蕴无穷。其中最让我身受感触的还属韩愈所著的`《师说》一文。感觉字字入理,句句动情。

  《师说》中的一段话这样写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意是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真理、讲习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难而不向老师学习、请教,那些疑难就始终无法解决了……最后说到真理和知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读完这段文字,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的学习。我以前偶尔会有一些问题不太懂,而又不敢去问老师或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怕老师会说我上课没认真听讲而责备我;怕同学们因为我成绩好竟然有不明白的问题而取笑我。现在,我终于明白该怎么做了。以后我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去请教别人,正如文中所说“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我们向别人请教,并没有什么可以感到羞耻的地方。

  读完《古文观止》这本书,确实令人受益匪浅啊!希望同学们都去读读这部国学经典名著。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高中2

  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一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

  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一丝不苟的态度。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狱啊。

  从《寺人披见文公》中我领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晋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杀,第二次被斩断一只袖子。可是经过寺人披的一番话,马上改变态度,放弃前怨,接受意见,才能免除一场杀身之祸。

  读书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陶冶情操。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彦如玉”。所以多读书绝对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古文观止读后感600字高中3

  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本文标题: 古文观止读后感5000(古文观止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53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疫情读后感怎么写400字(关于疫情的观后感怎么写)胡雪岩启示 读后感(读《胡雪岩的启示》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