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基础读后感(《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25 10:10:2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后感,一直以来对语法都处于盲区的我还是选择去研读这样一本书籍,正所谓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于是我就开始了一段艰难...

汉语语法基础读后感(《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读后感)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读后感

  一直以来对语法都处于盲区的我还是选择去研读这样一本书籍,正所谓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于是我就开始了一段艰难又有趣的语法之旅。

  《汉语语法分析》这本书出自语言大师吕叔湘之手,全书篇幅不长,约7万字。但内容却没有令我失望。整本书下来,内容非常丰富,视野开阔。令我这个语法白痴不禁对语法也渐渐有了兴趣。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吕叔湘先生的其他著作,例如他的《中国文法要略》,《现代汉语八百词》《汉语语法论文集》《近代汉语指代词》等。这是我继《马氏文通》后再一次对汉语语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马氏文通》作为第一部语法学巨著,在很多人看来其实并不是那么好懂,所以更加觉得读这样一本书非常有必要。

  就内容而言,全书按“一引言”、“二单位”、“三分类”、“四结构”四部分展开论述。主要是摆问题,促使读者进一步观察和思考,但也常常摆出几种看法加以比较,指示解决问题的途径。著作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语法单位及其划分”、“词类及其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和句子分析”等方面。这些问题有大有小,大的如“结构关系”、“主语和宾语”等,小的如“量词”、’“是字句”等。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个个问题串联起来的,但这些问题其实并不散乱,都是在语法学系统范围之内的相关问题。

  像我之前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如何去区分“的”和“地”。按照我以前的`思路,我只是简单的把“的”是放在形容词后用来修饰名词,而“地”是与副词搭配用来修饰动词。后来通过对《现代汉语》的学习,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真的还有很多。后来学习到的是“的”是定语的标志,并且在定语和中心语的组合中,有的必须加“的”而有的不能加“的”。读书笔记·当时上课时,就光区分加不加“的”就已经让我头疼。接下来又紧接着学习多层定语的排列问题,其实当我们静下心来慢慢思考一些问题,还是可以去学懂一些看起来很难的问题。

  吕先生曾说过:这本书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借以活泼思想,减少执着。同时也安抚一下要求有一个说一不二的语法体系的同志们的不耐烦情绪。让他们了解体系问题的未能甚至不可能定于一。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法学者的固执或无能。当看到这段话时,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个读者或者说学生的身份,面对这样一个仍处于变化中的体系,很多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去学习,了解它的新动向。在读完这本书后,对语法,不再那么抵触,不再那么茫然,这便是我最真实的感触。

  最后还是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像我一样的人去阅读,去学习更多的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读后感

写读后感的要诀
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求一篇“语法修辞讲话”这本书的读后感

急求啊,这本书我完全读不下去,但是又不得不写,给点心得也行,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实在是时间紧急啊,字越多越好
是结构主义汉语描写语法的代表作,如果说赵元任的仅仅是词法短语描写,那么这本书就是句子、句法结构的描写。   只是汉语描写语法批判力度不够,很快转向语义学的方向,形式学没有像美国一样走向转换生成,其实世纪前的马氏文通的句法就有转换思维,虽然吕叔湘、朱德熹的文章有变换,但是没有生长出系统的语法分析范畴和模式。   这就要反思传统治学和现代学问的差异,系统的模型——类型化的价值,演绎系统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归纳的。   对比中西学术分野,当西方开始了演绎思维之时,我们仍然是归纳思维,前者适应于物理研究(从牛顿三大定理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和工业文明;后者只能适应于农业文明,或前工业文明。   科学革命在于理论创新,首先是系统的类型化的理论——认知的根本特点;而不仅仅是归纳。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和整个世界撬动。   同样,给我一个原点,我能演绎出一个奇特世界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读书笔记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读书笔记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是结构主义描写汉语语法的作品,是当时新的语法体系,可谓现代汉语结构语法学的开创之作。作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其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是十分重大的;但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我们也应看到其美中不足

汉语语法有哪些特点,能谈出自己的看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一)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
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例如:
1
双音节动词的重叠方式一般是ABAB,如:商量商量、照顾照顾;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一般是ABAB,如:干干净净、舒舒服服。但是少数双音节形容词也有ABAB的重叠方式,如:雪白雪白、通红通红。此外,不是所有的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都具有ABAB和AABB的重叠方式。如:动词“担心”“喜爱”,不能说成“担心担心”“喜爱喜爱”;形容词“美丽”“聪明”,也不能说成“美美丽丽”“聪聪明明”。
2
“们”可以表示复数,但是它太缺乏普遍性。“他们是工人。”其中“他们”虽然是复数,却不能说成“他们是工人们。”
3
汉语的动词不随人称、性、数、时的变化而变化。如:“是”──“我是学生。”“你是学生”“我们是学生”“他们是学生。”无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还是单数或复数,对动词“是”没有任何影响。
4
汉语的动词、代词等也不随句中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如:“研究”──“研究语言”“研究正在进行”“注重研究”“研究的方向”。无论“研究”在句中做主语、谓语、宾语,还是修饰限制词语,都没有词形上的变化。
再如:“我”──“我吃饭”“他来看我”“我朋友” ,无论是主格、宾格,还是所有格的意义,都没有词形上的变化。
(二)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
由于汉语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形成词序和虚词在汉语中特有的地位。
首先,词序不同,表达的意义就不同。如:“我喜欢他”“他喜欢我”;“不很好”“很不好”。
其次,用不用虚词和用不同的虚词,意思也完全不同。如:“看书”“看的书”;“我把他摔倒了”“我被他摔倒了”。
此外,汉语语法还有一些其他特点。如:繁多的量词——不同的事物配有不同的量词;庞杂的补语──动词除了与表示时态意义的“了”“着”“过”配合外,常常还要跟适当的补语结合起来使用。另外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的影响。如:“进行学习”可以说,“进行学”却不行;“美丽富饶的宝岛”“又美又富的宝岛”可以说,“美、富的宝岛”一般却不能说。
本文标题: 汉语语法基础读后感(《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354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哲学史 法学读后感(急需《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的读后感)读后感 250著名(读后感250字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