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引读后感300字(关于李凭箜篌引的鉴赏诗文500字)

发布时间: 2023-09-18 05:03: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5

关于李凭箜篌引的鉴赏诗文500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

箜篌引读后感300字(关于李凭箜篌引的鉴赏诗文500字)

关于李凭箜篌引的鉴赏诗文500字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来写出乐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其中有天空中的白云、湫湫的秋雨,潭中的老鱼、瘦蛟,神话传说中的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玉兔等等。李凭弹箜篌的乐声连没有感觉的静物、无知的动物都为之感动,连高踞仙界的神仙们也被乐声紧扣心弦。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乐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引起丰富的幻想。
  诗人的想象是奇特的、与众不同的。李贺是写“老鱼”写“ 瘦蛟”,这样的艺术形象就十分奇异了。又如,诗中写到“ 教神妪”,如按一般思维程式,就会说李凭的技艺高超,是神女所传授的,这样的说法就已经是夸张了,这样的描写很多,不用例举。但李贺却说李凭教善弹箜篌的神女弹奏,这就不同寻常。李贺说乐声把女娲炼五色石补天之处震破,引出一天秋雨 ,这样的写法就新颖了。此外,芙蓉哭泣、香兰笑,这样的描写也不一般。我们这里可以看到李贺想象奇异,描绘意象新奇的艺术特色。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幻想、联想,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它的跳跃性。这首诗诗人的思维活动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动物,时而植物;时而神人,时而天帝。他叙述的脉络没有一定的次序,而是随着诗人想象的流动,想象所至,笔之所至。这样写法,既在内容上使诗的意境内蕴丰富,变幻多样,也在形式上使诗的意境具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神异的美,奇特的美,流动摇曳之美,这就是李贺这首诗具有的艺术美感。

李凭箜篌引逐句赏析及感情

赏析:

  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

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

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代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

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

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

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其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

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邈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 �6�1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第一段: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颓”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颓”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段: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激昂,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居住在昆仑山。“昆山玉碎”后,栖居其上的凤凰的叫声自然是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笑”具有诉诸听觉的属性,还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思考: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以形类声,就构成了通感。
“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欢快转为清冷,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下句承接“十二门”所营造的时空感来写。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巧妙地写出清冷的乐声从人间传到天界。此时,整个宇宙仿佛也只有箜篌的旋律存在。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第三段: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两句诗写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又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忧愁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紧凑繁复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这首诗用瑰丽的辞采、天上人间的想象来描摹听乐的感受,把一首悲戚的乐曲描写得惊天动地。诗本身也和乐曲一样具有了一种凄寒冷艳的气质。

《李凭箜篌引》的内容,感情,手法

李贺《李凭箜篌引》赏析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一】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含蕴。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而且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描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教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乐声感物至深,致使“老鱼跳波瘦蛟舞”。诗人用“老”和“瘦”这两个似平干枯的字眼修饰鱼龙,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艺术效果,使音乐形象更加丰满。老鱼和瘦蛟本来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现在竟然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这种出奇不意的形象描写,使那无形美妙的箜篌声浮雕般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了。
以上八句以形写声,摄取的多是运动着的物象,它们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结末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在洒落在身上,把毛衣浸湿,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象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渺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朱世英

《李凭箜篌引》原文|赏析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优雅而美妙的音乐,或雄壮高亢,或婉转悠扬,或哀怨低沉……常常会将人带进梦一般轻灵迷离的境界,引起神与物游的独特想象和深情陶醉。音乐和文学特别和诗是紧密结合的。中唐,音乐艺术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诗坛高手驰骋才情,竞相用诗来表现音乐的美妙,在诗中重现音乐那美妙动人的境界。因此,在中唐诗坛上便出现了大量描写音乐的著名诗篇,这是唐代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李贺的 《李凭箜篌引》 就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之一。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李贺在京城长安时期。李凭是作者同时代的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而名噪一时,受到当时诗人们的赞誉。当时的另一位诗人杨巨源在《听李凭弹箜篌》 诗中说:“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又说:“花咽娇莺玉潄泉,名高半在御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顾况也有《李供奉弹箜篌歌》,可见李凭在当时的影响。箜篌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旧唐书》说:“箜篌,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以祠大乙。” 《文献通考》说:“箜篌,唐制似瑟而小,其弦有七,用木拨弹之……有大箜篌、小箜篌。”《通典》说:“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有三弦,竖抱于怀中,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从李贺诗中“二十三丝动紫皇” 看,李凭所弹的乃是竖箜篌。“箜篌引”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最早的《箜篌引》据《古今注》 载:

“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濯,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歌,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霍里子高还,以其声语妻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声传邻女丽容,名曰 “箜篌引” 焉。

这首 《箜篌引》 是这样的: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李贺这首诗是第一次用乐府旧题实写箜篌演奏。诗人采用颇富浪漫的手法,极力描摹和渲染李凭秋天月夜在长安梁园里弹奏箜篌的音乐效果,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演奏者所创造的惊天地、感鬼神、动人主的音乐境界。使这位音乐家的凝云逗雨、泣鬼愁神的弦声遗响千古,永远震动读者的心灵。

李贺对李凭弹奏箜篌的赞美,是别开生面的。打开诗篇,乐声顿起,那绝妙的箜篌声荡漾天地。第一句描写箜篌的精美,弦是吴地出产的精丝,器身是蜀地出产的优质桐木。“张”是引弦弹奏。“高秋”是深秋九月,点明了演奏的时间。二、三句描写弹奏的效果,音乐声使山间的行云凝聚、低垂,停止了流动。湘江的女神湘君、湘夫人听到这箜篌声,竟然会在斑竹林中悲啼洒泪,那善于鼓瑟的素女,也被音乐感动得哀愁不止。那么,是何处的音乐这样动人心魄?“李凭中国弹箜篌”,“中国” 即国中,当时的都城长安,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和人物。诗人在点明演奏的地点人物之前,先为李凭的登场渲染了一个浓郁的音乐气氛,先声夺人,使读者对于这位弹箜篌的名手有更深刻、更强烈的印象。

紧接着,诗人直接描写箜篌的声音:“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听,乐声是多么激越清脆,就象那昆仑美玉碎裂的声响;乐声是多么舒缓柔和,就似那对舞的凤凰在悠扬鸣唱;乐声又是如此凄淡哀怨,就象那残荷泣露含着无限忧伤;乐声又是如此明丽而适畅,就象那兰花吐蕊,解颐开颜,栩栩自得,笑声中送来阵阵芳香。这两句诗用了四个比喻,有听觉、有视觉、有嗅觉,交错变化,新颖贴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四个比喻又代表着箜篌的四种声音:适、怨、清、和。兰花吐笑为“适”;芙蓉泣露是“怨”;昆山玉碎为“清”;凤凰欢鸣是 “和”,这是李贺成功的运用形象思维的最好例证,“寓言假物,譬喻拟象”,达到了巧夺天工的程度。

然而诗人的目的并不是对音乐声音的直接描写,而是重点渲染它的艺术感染力,向读者展现演奏者创造的音乐境界。所以,通篇中只用了十四个字描摹箜篌之声,恰到好处地一点,然后又重新写乐曲的艺术效果。

先写人间。唐代的长安,方圆七十多里,呈正方形,每面有三座城门,四面共十二门。李凭的演奏使长安秋夜的气候变暖了,还感动了天神紫皇。这两句从人间到天上,实虚结合,使箜篌的声情已同外界的景物融为一体,结合成统一和谐的音乐形象。

接下四句,演奏进入了 ***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女娲”,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远古时代,地塌天裂,凶灾四起,女娲采炼五色石修补苍天,又消除其它祸患,才使得剧烈动荡的宇宙安定下来。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顿倾。诗人浪漫主义的大胆奇特的想象在这里达到了极致,他以极度夸张和机敏的联想,形容箜篌之声的穿云裂石,竟然惊破女娲炼石补成的天宇,逗落一场急骤的秋雨,是一般的摹拟音乐声所不可比的。著一“逗” 字,就融情入景,化实为虚,引起读者无限的想象。诗人少年时代追求的 “笔补造化天无功”( 《高轩过》)的艺术境地在这句诗中得以实现了。

演奏的 *** 过后,便是尾声,诗人由天庭而转入神山。他见到神妪也为这优美的音乐而感动不已。“神妪” 是晋干宝小说 《搜神记》 中的人物:“永嘉中,有神见于兖州,自称樊道基,有妪号成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一个“梦” 字表现了李凭 *** 演奏后的精神状态。经过刚才那一阵兴会淋漓的演奏,这位艺术家带着 *** 抒发后的疲倦和恬静,轻抚丝弦,弹出如梦似幻的终曲;眼望迷雾朦朦的远方,神思飞越,恍若来到神秘的深山,那善于弹奏箜篌的仙女成夫人向她请教箜篌技艺;乐声使潜藏在幽涧中的“老鱼”和“瘦蛟”也在水中跳跃,扬波起舞,这是多么神奇幽幻的境界。诗的后两句又回到了开头出现的美丽的秋空中。“吴质” 即吴刚。据《酉阳杂俎》 载:“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寒兔”,神话曾传说“月中有兔与蟾蜍”( 《五经通义》)。夜深了,天上洒下了晶莹的玉露,而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境界中的吴刚,还在倚桂出神,袅袅的余音还在他的耳边萦绕,无穷的韵味还在他的心中回旋;而桂树下的寒兔也领会到了音乐的美妙,竖起耳朵在倾听,以至于露水打湿了全身还不觉得。明月皎皎,余韵悠悠,诗人就这样在瑰丽奇异的幻想中情韵不尽地结束了诗的音乐。

文学不同于音乐,文学作品不能用音符来反映生活,更不能用音符去记录下音乐的演奏。那么,怎样才能使文学作品重视音乐,用文学语言描写出音乐形象呢?在诗中描写音乐形象尤其困难,成功的作品并不太多。因此,天才的诗人便运用形象思维和比兴的方法,把听觉接受到的音乐形象和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展开丰富的联想,遨游在音乐与万物之间,选择贴切的、恰当的事物或典故来作比喻,并合理地进行夸张,使读者从具体的事物和熟知的典故传说中,领悟到音乐的内容,体会到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造诣,并产生联想,仿佛亲临演奏的场所,陶醉在美妙的音乐中。李贺在这首诗中就是这样攫住读者的。

在李贺之前,唐代已有过描写音乐的诗歌,李颀有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和 《听董大弹笳弄兼寄语房给事》,韩愈有《听颖师弹琴》,白居易有《琵琶行》。无论在描写音乐演奏的技巧上,还是在渲染音乐艺术的感染力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李贺这首诗的内容平常,不过就是描写李凭弹箜篌技艺的高超,而诗中所表现的意思无非就是 “响遏行云”、“声若鸾风”、“鸟舞雀跃” 一类旧套 在这样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不容易的。然而,诗人不落窠臼,陈年老酒用了一个美丽的新瓶,俗套中出新意,以惊人的艺术之笔将此平常的题材描写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完全可以和白居易、韩愈等同类题材的作品争妍比美。

韩愈的 《听颖师弹琴》 和白居易的 《琵琶行》,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一样,写音乐的美妙声音都用比喻。韩愈的是用昵昵的女儿之语,战场上勇士的驰骋,浮云柳絮的飞扬;白居易的是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莺语泉咽等,都是生活中常见之物。而李贺诗中所作比的事物则大不一样,出产美玉的昆仑,原是个充满神话色彩的遥远的地方,凤凰更非现实世界所有,谁人又听到过芙蓉哭泣、香兰欢笑,这些使李贺诗散发出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别具一种奇丽朦胧的美。同样写音乐的感染力,韩愈的是:“首闻颖师弹,起座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颖师弹琴的感染力是通过诗人自身的感受用诗句直接表露出来的。而李贺则不然,在他的诗中我们看不出对李凭的音乐技巧有任何直接评价,也几乎找不到诗人表现自身感受的一点点痕迹,所能看到的听众是神话中的“湘娥”、“素女”、“神妪”、“吴质”,还有拟人化了的“芙蓉”、“香兰”、“老鱼”、“瘦蛟”。这种浪漫主义手法把多种不相干的形象组织起来,让它们跟着李凭的箜篌声或悲泣、或欢笑、或沉思、或跳跃,创造出一个异想天开的美妙意境,其中也充满着诗人浓郁的情感,吸引和感染着读者。不同的表现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果说韩愈的诗能够直抒胸臆,显得雄健深沉,那么李贺的诗则得力于想象,更显得意兴万千。正如清人方扶南所说:“自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李长吉诗集批注》 卷一) 这个说法具有一定道理,他说明了三个人的不同的创作风格。

奇特丰富的想象,光怪陆离、色彩斑烂的比喻夸张,这是描写音乐形象所必需的,也是 《李凭箜篌引》 中突出的艺术特色。李贺的诗一向充满着神奇而瑰丽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在《李凭箜篌引》 中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玉石碎裂,凤凰鸣叫,荷花哭泣,兰花欢笑,这是多么神奇;石破天惊,逗下秋雨,这是多么大胆;老鱼扬波,瘦蛟跳舞,这又是多么诡怪,五光十色,耀人眼目。这种想象又是同比喻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全诗十四句,运用形象作比有十六处之多。十六项比喻中,江娥、素女、昆山、凤凰、女娲、神山、神妪、老鱼、瘦蛟、吴质、寒兔,皆非现实生活中事物。其它如芙蓉、香兰、十二门、二十三丝,虽为现实事物,但又予以拟人化,或与超现实事物相结合,成为另外一种理想中的事物,使他所描写的形象高不能再高,妙不能再妙,产生一种幽峭、缥缈、深沉而动人心魂的艺术魅力,造成一种神秘朦胧的状态,令人不可捉摸,却又能引起人们的广泛联想,把人们的精神情绪很自然地引到音乐的气氛中去,和诗中的仙人神物一同欣赏李凭的美妙演奏。

这首诗在线索的结构上颇具匠心,全诗以一场秋雨的生发消歇为线索。开头两句,九月深秋,箜篌之声回荡的天空,行云低垂凝聚,正在酝酿着一场秋雨;“十二门前融冷光”,说明秋夜的气候变暖,正是山雨欲来的征兆;而后则是石破天惊,秋雨如注;逐渐雨歇云收,山影重露;最后云散月出,雨后的天空更加美丽,桂树上洒下了芬芳的玉露。这样表面用一场秋雨为线索,实际是表现了一支箜篌曲的全过程,构思十分巧妙。

诗人充分运用自己的感觉、印象和想象,创造了一个神与物游的境界。他的神奇想象,他的抽象感觉,他的思想感情都借助于自然界和神话传说的具体意象所表现出来,使之可见可感。一曲箜篌将人带到了空中水上、荒山都城、天庭月宫,漫游了一个神的世界、仙的世界、神话的世界和童话的世界,最后又回到人间世界。外在的物象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神奇而瑰丽的艺术世界,使读者的情思也在诗的境界中变幻飞翔,时而柔和,时而紧张,时而快慰,时而激昂,真正享受到了艺术带来的美感。

本文标题: 箜篌引读后感300字(关于李凭箜篌引的鉴赏诗文5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22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哈尔滨冰灯作文读后感(冰灯读后感5篇600字)英语小说读后感速成(英语小说读后感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