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人生需要出走读后感(蒋勋 我们需要出走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08 12:42: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蒋勋,我们需要出走,读后感蒋勋,我们需要出走,读后感,我们需要行走读后感]很难有今天这样的冲动,让我为一篇文章去写一篇读后感了,我们需要行走读...

蒋勋人生需要出走读后感(蒋勋 我们需要出走 读后感)

蒋勋 我们需要出走 读后感

蒋勋 我们需要出走 读后感
  我们需要行走读后感]很难有今天这样的冲动,让我为一篇文章去写一篇读后感了,我们需要行走读后感。   说实话,我是坐在卫生间里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上的《我们需要出走》,读到题目还没来得及往下看就让我联想了很多:我想到了天边的青海湖,想去看看那里的蓝天是不是还是那么的湛蓝;我想到了南边村庄上的那口水塘,我想去看看夏天里的那群小鱼是不是还是那样自在地游泳,我想到了歙县的深渡,我要从那里出发,沿着新安江,穿过桐江和富春江,抵达钱塘江,看看两岸的连山和汹涌的潮水,我要边走边画,边走边拍。。。。。。然而,对于一个工薪阶层来说,这一切都是妄想,我们需要考勤,需要工资,需要随时听候老板的召唤,真的是身不由己。所以正是这种无法行走,才让我们如此的渴望——我们需要行走。   而作者似乎比我理性的多,他说:“人在一个环境太久了、太熟悉了,就失去他的敏感度,创作力也难以激发,所以需要出走。”我想这应该算是我们对需要行走的理由的最完美的补充吧。   作者在欧洲读书期间,专注研究文艺复兴的艺术史,老师问他:“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作者说还没有。老师说:“你没有在米开朗基罗的雕像前热泪盈眶,你怎么敢写他?”正是这个怀疑,让作者有了一个很重的背包和很长的旅程。相比之下,我自然自惭形愧,我没有遇到让我如此行走的一个如此充足的理由。   作者拿柳永打比方,说他当初不知“今宵酒醒何处?”。确实古人要比我们逍遥的多,嵇康的放浪形骸,王子猷的 雪夜访戴。可是、可是 “今天年轻人的生命力没有了,生命力消失了,读后感《我们需要行走读后感》。”   我有一位书坛的朋友,他叫阎安,每次想到他,都很羡慕他,无论是翻阅他博客里那些行走的照片,还是在我家面对着他,我都感觉到他活的很从容,他总是那样背个大包,握个相机,不停地行走,走到天南海北。到一站,也没有什么企图和私念,就是会会朋友,喝喝酒。离开我这里的时候,我问他,下一站去哪,他说还不知道。是的,去哪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行走,要有行走的动机。   前不久去了趟越南,在去之前,我对越南真是没有什么好感的,朋友还调戏我说:“你带一箱黄球鞋去,就可以到那换一堆老婆回来。”言下之意,就是说那边很穷很穷。去了之后才发现,其实不然。越南人不但富有,而且有良好的教养,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作者说“人不可能不主观,在旅游中慢慢修正自己的偏见跟主观,才是最好的旅游。”   当下,我们活的都很僵化,甚至很庸俗。我们的生活其实一直就很丰富,比馆子的半径要大的多,然而我们还“坚持”每天下馆子,每天喝的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每天开着车子不断地烧油。所以我很感激作者的提醒,我需要每天去叩问自己:“有多久没抬头看看天,看看路边的小花小草,听听行道树上小鸟的叽喳?”   恕我高攀,在这篇文章里,我读到了和作者的许多共鸣,也读到了来自我本身的自信,我读到了一片广袤的草原,也读到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精神。自此,我还不知道作者是哪方贤达高士,但我要感谢他,他的名字叫蒋勋。
  〔我们需要行走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读蒋勋《人生需要出走》

转自|鸣凤乔

今晨,读了蒋勋先生的《人生需要出走》一文,心情豁然开朗,仿佛一直以来心里的困惑瞬间被解开。窗外的天空更蓝了,街道上的噪音也不那么令人心烦。
在文章里,蒋先生把旅游称作出走。这里所说的出走并不是离家出走的意思,而是走出去,从自己的小环境,走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
是的,总在一个环境里呆着,再美丽的风景也会令人熟视无睹。
欧洲就有一种青年出走的文化。
我们国家很早以前也有这样的文化,“今宵酒醒何处”,就是对异乡的感叹。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文化老去了,渐渐地遗失了。
很多年轻人就是走不出去,他们也想走,却缺乏行动力,因为他们没有安全感。很多人成年以后,还习惯于依偎在父母的羽翼之下。
有目的的出走都很棒。比如说唐僧,虽然取经对他来说很难,但是,他有目的有动机,他的取经之路就变得有意义。
出走,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最大的意义就是不断反省自己。
人大多时候都是主观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的情况就更加糟糕。可是在慢慢行走的过程中,沿途的风景,会更加地修正自己的偏见和主观,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只有走出去就会有不同,就会有一个不一样的风景。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曾经去过一次柬埔寨,那里的人们可以说是家徒四壁,甚至连壁都没有。可是他们很快乐,他们从田里劳作完回到家里,然后就脱光光在河里洗澡,在莲花中嬉戏,泼水唱歌。他们的精神上是富有的,我们虽然享受着丰裕的物质生活,但可能一生都没有这样的体验,这就是走出去的收获。
每一次出走都是值得的,因为每经历一次我们都会检讨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外在的风景其实就是你自己内心的折射——麦克福尔在《摆渡人》里就有这样的观点。当你心情愉悦的时候,你看到的一切都是你内心最美的东西;反之,当你心情糟糕的时候,再美好的景色也都笼罩着阴郁的颜色。
然而走出去,总是会有一些新鲜的东西令我们兴奋。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难免就会僵化,麻木,不愿意思考,甚至与社会脱节。
如果走不出去,可以读书,写作,聊天,运动,唱歌,画画……这些都很好啊。
身体不能行动起来,脑子行动起来也不错啊。只要能让你的生活比重产生变化,就不是一湖死水,生活的质量就会提高,就会发生改变,心灵才不至于麻木。
所以没事就要走出去的,看看天,看看地,看看花草,看看树木,还有天空中飞翔的小鸟……

蒋勋的《时光》读后感

谁现在还会读唐诗?想一想,心里有些吃惊,似乎只有中文系的部分学生和牙牙学语的孩童。这当然也是现实的需要,它实在不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当下显然不是一个读诗的时代。读诗既没有时间和心情,也不能改善生存环境。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需要一些诗歌的味道。比如,当有一天面对青山碧水时,我们往往兴奋起来得手舞足蹈,急切地想表达点什么,却似乎只能在“啊啊”声中悻悻地放下手臂。当我们在觥筹交错之间,想文雅一下生活时,却只能词不达意地说着各种说辞或各类段子,请对方下酒。第一个场景很静美,第二个场景很热闹,诗似乎都不能与之相融。但在唐代,诗充盈于生活的各种场景,那时的诗人面对美景可以吟诵抒发,面对美酒可以高唱豪饮。
  这么说,你会说,那是在唐代呀,现在怎么可以!唐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蒋勋说,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但我们对那样的露营岂能无动于衷?唐朝是一次短暂的出走,唐诗里的灿烂与华美让我们感动和嫉妒。我们期望“梦回唐朝”。那么,怎么回去?
  蒋勋告诉我们,要读点唐诗。因为,唐诗是一粒珍珠,值得我们关注和珍惜。蒋勋说,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有很多文学实验,这些实验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准备文字,准备声音,准备诗的韵律与结构,这个过程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代是诗的盛世,经过几百年“水到渠成”的积累准备,唐诗绽放出灿烂与华美的气质,那么多诗人像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欣然相携着来赴诗的盛会。
  蒋勋是怎么来读唐诗的呢?他先讲“大唐盛世”,有了真正的“盛、大”,唐朝才是一场精彩的戏,那么多诗人才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自己的传奇,并共同奏响一部空前绝后的交响乐。蒋勋讲的第一首诗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这首诗里,他认为应将题目中的五个汉字分解开来,即春天不必用来形容江水,花朵、月亮不必形容夜晚,“春、江、花、月、夜”是知己,也是陌路,偶然相逢,又各自离去。在分析了每句诗的含义后,蒋勋说,这首诗从“用字、用句到哲学思想与文字的华美,都到了完美的境地”,这其实不是张若虚个人才气的表现,而是时代的水到渠成。没有魏晋时期的清谈,没有“四六骈文”的练习,就不会产生拥有这样胸怀与气度的诗人,也不会产生具有如此明显宇宙意识的“孤篇”巨制。
  宇宙意识在唐代被诗人们凸显出来,因此唐诗展现出宏大的格局。这是因为,唐代的诗人总是在跟月亮、太阳、山川对话,他们的生命都被放大到巨大的空间中。也因此,他们才会吟诵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空运,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浩茫苍凉,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之问……
  在蒋勋的唐诗讲解中,他多次提到“农业伦理”,并不断说唐代如何冲破农业伦理。什么是农业伦理?简单地说,就是日常的生活规矩,应该怎么着,不该怎么着。唐代是出走的露营,不怎么遵循这个伦理。与“农业伦理”对应的,似乎是出走与清狂。在唐代,它显现为“贵游文学”,继承着南朝王谢子弟的传统,显示出豪华、奢侈的风尚,对青春、豪气、挥霍等等进行直接的歌颂。这也构成了唐诗的主体精神。王维的《洛阳女儿行》、李白的《将进酒》都有对挥霍无度的歌颂。
  在讲到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时,蒋勋谈到,“在中国的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登峰的时刻,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两人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的诗歌高峰,李白是诗仙,才气横溢,不遵守人间的规则;杜甫是诗圣,在群体的生活中进行自我锤炼,承担起知识分子对家国的使命与责任。蒋勋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两个部分:像李白一样对个体生命完成的追寻,因之放歌山林;像杜甫一样回到尘世间,对最卑微的生命充满同情与悲悯。我们一千多年来对两人优劣的讨论,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因为文学的美不是生命的窄化,而是让之开阔。
  唐朝的诗人除过具有宇宙意识,反抗农业伦理外,还具有深沉的担当意识。这之间大概有一个过程,先是有宏大的气象,指天问地,高歌豪饮;但等到“渔阳鼙鼓动地来”,平静的繁华生活被打破,更多的诗人开始记录社会底层被政策体制压迫的苦难状态。杜甫在颠沛流离的逃亡流浪中,放下长安水边的丽人(《丽人行》),开始关注兵车(《兵车行》),描绘官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埋怨秋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学带来的压力,留着整个历史当中,变成一种良心。
  杜甫介入现实的巨大努力,被白居易、元稹等人很好地继承起来。他们这些知识分子出于一种自觉,发起古文运动,希望文学能够走向非常浅白的道路,与社会改革结合起来。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对“文以载道”反感,觉得里面是八股教条,但成年后,会逐渐觉得这种反省和批判的动人。白居易认为文学的格律、形式、文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如果不写出“生民病”,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自觉,要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他们还是希望能使自己的文字成为重要的社会批判力量。所以,写了“花非花,雾非雾”白居易不再去写《琵琶行》与《长恨歌》,而是努力关注新丰折臂翁、白头宫女等等,去记录和揭开底层弱势群体的灾难、孤独与苦寂。
  对于李商隐的诗歌,蒋勋将之置入晚唐的整个氛围中去分析。他说,到了晚唐,大唐盛世、李白的故事成了传奇,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也都成了传奇,李商隐时代只能是对唐代华丽的追忆,李商隐大量的无题诗充满了幻灭与眷恋的纠缠。蒋勋将这类文学定之为“颓废文学”,反映出繁华后的反省与沉思。而读李商隐的诗,主要是体味晚唐这种在繁华过后慢慢暗淡下去的气息,而不是通过论文去分析其中的种种折射。“画面本身只有一个内容,任何人将自己投射进去,其实都可能是错的”。
  中文系白衣飘飘的时代虽是明日黄花,牙牙学语的孩童却是生生不息。喧嚣红尘无法映出唐诗的色彩与价值,但我们的生活之中却不能没有唐诗的气息。远离唐诗,是因为我们要面对现实的无奈;亲近唐诗,是因为我们需要安静地面对内心。出入唐诗,我们的身心才可能更趋平衡、更趋健康。

蒋勋《生活十讲》读后感

花了一天的时间把蒋勋的《生活十讲》看完了,这本书我感觉写的太好,一拿起来就不舍得放下,因为他讲了很多社会现象,也讲了很多人生哲理,人生中许多的大道理并不是说要发生轰轰烈烈的大事才有大彻大悟,日常生活也能有很深刻的感悟。
本书一共分为十个部分,我也将按章节来分享一下读后感。

一、新价值

时代变了,人的价值观也在改变。过去的精神世界似乎没有因为物质匮乏而空虚,反而如今的物化,有钱,有房,有车,锦衣玉食,人们却在抱怨自己内心世界空虚,无聊。当人们太醉心于物质的追求,满足,就无暇去读书,修身养性,去充实丰富个人精神世界了。毕竟人生苦短,精力有限,你选择一味追求财富,那么你的精神世界很可能就是一片空白,自然感觉空虚寂寞无聊。

物质容易被填满,因为它是实体物,空间就这么大,当物质堆积起来,就满足了。可是精神是无形的,终究填不满,故有人发出感叹,学无止境。民国那个时代的大师都有一种风范,气质,为什么呢?很多人从小就熟读古文经典,四书五经信手捏来,这不是说他们迂腐,封建,这些经典很多都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能够培养人一种好的品格,教人尊师重道,仁爱友善,高尚的情怀,加上他们后来又学习一些西方先进的思想,中西合璧,进退有度,大师风范油然而生。

所以我们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更多要思考如何去填补我们的精神世界,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是什么,不可一味追求物质财富。

二、新官学

现在很多语文教材体现的思想仍是儒家主流思想居多,这没有错,可是儒家思想也有很多类型,但是有些已经不合时宜了,例如一些宋代理学里面死板化的思想,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存天理,灭人欲。文中举了一个例子,文天祥舍身取义,这时候学生就问,不死可不可以?这看来是叛逆的,不符合常规的,不符合标准答案的,但是却值得我们反思,这才是创新,这才是与时俱进,我们在新时代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怎样做才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我们的思想不可以被僵化,否则就成为教条主义了。

三、新伦理 四、新信仰

这两个部分想合在一起,我们的意识形态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需要内省,反思自我。

最初的信仰是人们观察自然,敬畏自然从而建立起来的,但信仰建立起来以后,就要开始实践,也就是行深。

这里面举了一个例子,有些老人经常把孩子们叫到跟前来,然后训斥一顿,问他们原因,他们解释说总得让孩子们产生敬畏感,害怕一些什么,这样做事才会慎重。

当你有所顾忌,有害怕的东西存在,自然会先考虑一番。我们有所信仰,相信人在做,天在看,那么做事就会三思而后行,会考虑我们做的事情是否符合道德,遵守法律。有信仰的人会常常和自我对话,人也会变得更加虔诚,真诚。

五、谈物化

高度物化的时代,需要思想的力量来制衡。

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物质丰富的同时需要精神世界的富足,知识分子任重道远。

我们可以积极追求物质财富,但不可以让自己的生命中只有物质。

六、创造力

幻想跟科学是有关的,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所以我们需要阅读一些神话,文学,增加自我的想象力。幻想有时候就是一种创意,冲破已有的束缚,打破常规。就像古人想着飞天,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如今我们有了飞机,甚至还有宇宙飞船,可以飞向太空。所以我们现在认为的不可能,幻想,空想,很多时候是没有条件去满足,实现,但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创造力,拥有了条件,这些幻想也就成为了现实。

我们要保持自我的想象力,幻想,天真,可以多阅读一些神话,科幻小说等。还有,对待孩子,千万不可以扼杀他们的创造力,保持他们的童真,不要以标准答案去限制他们。多给他们宽容,想象的空间,他们将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七、文学力

人生总会遇到很多真相,也会被假象所蒙蔽,但是文学不同于现实,当出现了真想和假象参杂的时候,文学处理会把他们糅合,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特别举出《红楼梦》,真亦假,假亦真。现实生活就是太计较反而容易受伤,而在文学中,真真假假,不用太在意,得到释然和解脱。

作者反映如今很多文学杂志的消逝,我感到惋惜。文学杂志的存在不纯粹是为了销量,利益,更大的作用是一个平台,一个寄托。有共同理想,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有这样一个平台展现自我,既可以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作品,或认同或批判,也能学习到他人的长处,相互交流,这也是成立杂志的初心吧。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时代不同了,连很多报纸都办不下去了,何况这些杂志,是这个社会太浮躁了,这些纸媒,让人平心静气的东西没有容身之地,可看看国外,很多杂志依旧存在,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还有如今图像化的泛滥,电报,电视,互联网的出现,快餐文化,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实在太快了,以至于没有时间停下来静静的思考。我想到古代虽然也有画,但是他们好歹属于静态的画,一幅画可以驻足观赏许久许久,引发人们思考,因为他不仅仅是纪实,更多体现的是作者的一种思想,或是人文关怀,或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从画中感受他们的精神和力量。书本也是,静下来,一句一句的,慢慢思考,因为看他的书,更是看他的人格,看他的品质。

八、爱与情

我们所追求的爱情是什么,态度似乎随遇而安更好,太看重反而如同手中沙易失去。

外在考验越多,内在修行和需求度与难度提高。

爱情不是靠一纸证书就能维系的,那只是婚姻。

相信自己本身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量,爱,才华,宽容,都是对方离不开的原因。当你不断提升自我,变得美好,自然可以获得想要的。如果没有,证明那个人不适合你。因为很多人都是追求美好的事物。

九、情与欲

情欲似乎总与禁忌联系在一起,人们总会避而不谈,可我们终要面对,没有正确的途径满足好奇心,总会有歧途让我们去了解,甚至走上不归路。所以我们需要直面这些东西,用正确的方式去教育那些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一味的逃避,他们也会有办法去知道,甚至没有办法宣泄的时候而走上极端的道路。

无论是存天理灭人欲还是欧洲的禁欲主义,最后都会被人冲破舒服,例如明代的《金瓶梅》,西方文艺复兴等等,冲破这些禁欲主义。因为我们终究是人,不是工具,人有七情六欲,需要情感的表达,需要认识我们自己,为何要压抑自我的正常生理反应?

十、新食代

作者想通过现在饮食的习惯,方式来说明一个道理,我们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饮食也被快餐取代,可是这是我们所想要的吗,我们吃这些快餐没有营养,也得不到美好的享受。其实,很多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那个追求的过程,太快得到的东西,面临的只是得到以后的空虚,满足感不能持续一段时间,所以延迟我们的满足感,反而会更加的幸福,享受过程,顺其自然,才能达到永恒的状态。

本书给我很多人生感悟,以及人生反思,向作者致谢。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一部神奇的书,同一个情节,不同领域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东西,那么,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一)

  这套书的第一本,我已经读了几天。渐渐地,我已经喜欢上这套书,而且,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将《红楼梦》再读一读。

  之前讨厌的人物,由于知道了背景,我开始理解这个人物;之前喜欢的人物,也有她不完美的地方,我开始客观一些看这个人物。喜欢的,不喜欢的,都有曹雪芹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蒋勋的解读中,我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更深地去挖掘这本书体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有个习惯,就是把书中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一边摘抄的过程,我也在思考。其中,有一种不经历不能理解的观点,我十分认同。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当我经历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如坐针毡”,“心急如焚”,“兄弟情深”等等,即使是背过的成语,也有我于生活经历中慢慢感悟的过程。

  在蒋勋的解读中,我觉得曹雪芹的生活经历的变化,让他的人生感悟丰满起来,他创作的《红楼梦》展现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小说,也流露出许多。

  我感悟的很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慢慢地深化。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二)

  在“红学”“泛滥”的今天,许多人在潮流的推动下再次翻开那极为厚重的《红楼梦》,不少文学家也纷纷发表自己对《红楼梦》的崭新解读,继而出书蹿红。刘心武便是这其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与刘心武相比,蒋勋近乎默默无闻,直到这套书的销售量越来越高。

  蒋勋在这套书中,从多个角度评析每一回,文章引用与分析相交错,语言深刻与通俗相交叠。

  蒋勋在书中强调“回到文本”这个观点。《红楼梦》是一部神奇的'书,同一个情节,不同领域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东西,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曹雪芹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毕竟这些人,这些事,都是在他记忆中真实、鲜活地存在过的,他只是让回忆重现),反正,《红楼梦》已成为爱情、美食、亲子、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指导书籍了。但是,这不是蒋勋认为的读《红楼梦》。但是,从描写中感悟作者的认真,感悟他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许多红学家抓住一个细节就开始穷追不舍地拓展、想象,拼命地把底层的东西挖出来给读者看,告诉我们当年繁杂礼仪、官场黑暗、家族斗争。这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是曹雪芹想让后世收获的东西。蒋勋告诉我们,《红楼梦》呈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执着、眷恋和不舍,呈现了繁华若梦的“空”.

  细节处的想象可以日后慢慢添补,但首先,我们要跟着故事情节走,读懂曹雪芹伏笔千里的草蛇灰线,读懂曹雪芹写在热闹处的落寞。“回到文本”,只有读懂文本,我们才有能力更好地去拓展、想象,了解这部百科全书的百科知识。

  既然蒋勋的评论是多角度的,那书中也自然少不了红楼中人的处事对现在的启发。在分析探春当家一节中,蒋勋为我们展现了王熙凤、探春、宝钗这三个人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他们所用的方法及结果对现代的管理人员依然有启示。

  蒋勋改变了我一味追求80 回后真正结局的执念——其实,认真读懂前80 回,更重要。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小说最后的结局。但每个人物以及读者的情都刻在了白雪之下,每一颗心,都在各种情感的磨砺下,领悟了“空”.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三)

  第一次邂逅《蒋勋说红楼梦》,是同事郑萍推荐。没想到,居然一见钟情。

  《红楼梦》一直是梦中情人,那些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解读,正象它的不同侧面,时不时冒出来,吸引着我的注意力,而蒋勋老师,早就听说的台湾知名文化人,他的解读,自然是第一时间订购。

  蒋勋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和画家,也是一位红学家。蒋勋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蒋勋说红楼梦》仔细地讲解了《红楼梦》的一到八十回。每一讲,蒋勋都会参照文本,解释文本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读者认识《红楼梦》,爱上《红楼梦》,理解《红楼梦》。

  蒋勋在讲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讲到王熙凤的服饰,曾这样解说:“再看颈部‘项下戴着赤金盘璃璎珞圈’。璎珞,是一种珠宝,镶在黄金面板上。项链跟项圈不同,项链是比较细的链子,而项圈通常是一个很宽的黄金做的板状的东西上面镶着珠宝。‘赤金盘璃璎珞圈’,就是有点发红的黄金,上面打出了小的龙纹,龙纹上再镶上璎珞的项圈”.蒋勋这样逐字逐句地讲解,可以让读者们更加深刻、细致地理解《红楼梦》。

  蒋勋在讲《红楼梦》的时候,很注重对“情”的理解,他曾说:“我觉得《红楼梦》一直在讲一个‘情’”.在讲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题目时,说道:“这两句的第一个字是‘情’跟‘意’,十九回整个在讲人世间的情意:宝玉和袭人的情意,宝玉和黛玉的情意。这种情意本身是可以扩大的,如果宝钗真正大度的话,也许也可以加入。我常跟朋友讲,十九、二十回是最让人百看不厌的,因为它没有大事发生,只有日常生活的悠远、情意的深长,这是作者写的最好的部分。”

  在四辑的解读中,我慢慢分享蒋勋老师对青春、对美、对人性、对智慧、对生命状态的透彻认识。

  在阅读《蒋勋说红楼梦》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悲悯、同情、宽容、通达、坚持、谦卑、救赎、无分别、净化的修行过程。

  蒋勋在对《红楼梦》的解读中,不仅引领读者去认识这些隐藏在文学背后的生命状态、情感,而且引导读者从不同的现实生活场景中观察美,体验美的力量。“美,其实是一种拯救。在人性众多的阻碍之中,在生命众多的困惑迷惘之中,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

  蒋勋老师以慈悲做为生命的底色,以美为救赎。

  台湾最喜欢的几位大家,居然都是学美术出身:刘墉、席慕容,还有蒋勋,或许由此见美之于生命的意义。当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有一颗柔软的心。有美的感悟力,便可于细微处发现生命的光芒;有一颗柔软的心,便可于细微处体谅他人的心境。

  我现在读了四辑读完了,真想对蒋勋老师说声谢谢!或许,这一辑一辑慢慢出版,也是一种修行,让我们慢读,因为蒋勋老师说过:“我一直在《红楼梦》里面修行。我想在假期读余下的四辑。真希望,就这样和大家一起读着《红楼梦》慢慢变老。”

  或许,他本来就是希望这个阅读的时间变得长一些,让籍着慈悲与美的阅读成为读者的生活态度和思维习惯。

  听说林青霞每周从香港飞到台湾,专门去听蒋勋老师的一堂“说《红楼梦》”的课,因为听了蒋勋老师的课,令林青霞“安定”.我们一本一本追着读,亦算是各得其所了。

  完成了与《蒋勋说红楼梦》四辑的约会,生命中多了些许的柔软,些许的细腻,些许的关怀。这就够了,生活还在继续,修行是一生的功课。诚如蒋勋老师说的:“《红楼梦》这本书读到某一阶段,你会希望走进人间,在六合夜市、官场、商场……进入滚滚红尘,你将会更懂《红楼梦》。所以《红楼梦》的结局不在小说里,它的结局是在现实的人生里,因为曹雪芹经历过现实人生的起伏跌宕。”

;
本文标题: 蒋勋人生需要出走读后感(蒋勋 我们需要出走 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07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狼的信仰你值得拥有读后感(关于赞美狼的文章)天地一沙鸥小说读后感(《天地一沙鸥》读书笔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