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读后感3000字(求政治经济学读后感3000字)

发布时间: 2023-08-25 13:34: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3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写作思路及要点:首先根据整体的内容作出一定的分析与判断,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的感想。社会和家庭一样,每个人都有自...

经济读后感3000字(求政治经济学读后感3000字)

《经济学》读后感1000字

写作思路及要点:首先根据整体的内容作出一定的分析与判断,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的感想。

社会和家庭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合适的社会分工才能决定合理的社会法则。资源的稀缺,使得资源日益的缺乏和紧张,更好的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于是具有稀缺性,社会不能分给每个人相同的东西和资源。

而经济学就是来研究社会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的资源。而这样的资源调配不是一家一户能都办到的,它需要千家万户一起才能分配。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是经济学十大原理的第一条。在面临取舍的时候,天下是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想要一样东西只能用另一样东西去换取。做目标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目标与目标之间也要取舍平衡才能达到利益最大化。社会的取舍在于效率与平等之间。

效率是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而平等是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所以政府对成功人士的支持更多。使得创造的财富或是资源不能平等地分在社会的每个人身上。只有意识到取舍的平衡性,才能做到合理分配蛋糕。



行动的成本比起制定目标的时候显得模糊。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成本。为了在餐厅做兼职而放弃了上课,但在这其中的成本是上课所得到的知识和上课成本学费,而在餐厅吃饭的费用会比这两样高,所拿到的报酬会比这两样贵吗?只有贵了的地方才是成本。

在经济学中有一种叫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所以,只有思考最合适的利益回报,再做决定。

求政治经济学读后感3000字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学习后的感悟马克思的《资本论》,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出现、发展、衰落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而《导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第一次做了说明 。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由此发现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没有给出相应的位置。那么,它们应该属于哪一组对应关系呢?这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具体的,是实际社会制度的历史反映和理论推断。从总体上看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所有国家都已经超越了“人的依赖性”阶段,都远未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阶段,各国同属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消除了原始的、奴隶的、封建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劳动者独立了。但这种独立性由于物的不丰富而必须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人的社会权利基本表现为以物的形式占有。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19世纪的中叶。在此之前,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之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以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为共产主义准备了相对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条件。这样一来,实现人的“自由个性”的任务,就历史地落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肩上。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诸如市场经济体制、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理应吸收和继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具有明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生弊端的觉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一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生产方式中脱胎出来的。它相对于不发达的物质生产,不可能完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二是在人类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刻认识、理性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把发展生产力和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当作己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同一性表现为合作、借鉴、发展,斗争性表现为对抗、摩擦、代替。

江村经济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江村经济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江村经济读后感1

  关于《江村经济》一书的意义,也许对于我们90后的一代来说,就是丰富了我们对于那个年代的历史的了解。尤其是对我这样的文科生来说,在历史课上所了解的只是被教科书美化过的一部分,真正的历史事实我们知道的少的可怜。而它其中所讲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也算是贴近我们的生活。

  乡村经济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都了解到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以男性传承,女性的地位低到尘埃。而本书详细的写出来了当时的状况。在开弦弓这样的一个小村庄里,封闭,自给自足,延续着以父系为主的家族传承制度。我一直都觉得男女应该被平等对待,甚至于女性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因为正是有这样一个群体,人类才得以延续下去。可是,本书中写道:土地有限需要进行人口控制,这使杀害女婴变得更为经常。而妇女只有在生下男婴后,地位才会得到确认,以及女儿没有资格继承父母的家产等等。

  我看到以后,回想起以前学过的知识,妇女的地位一直都是这么低。从西周一直延续的嫡长子继承制,从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从教育制度上,从政治制度上,我们一直没有重视过妇女的权利。而对于她们的幸福,她们的婚姻只不过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时候就像一件任人宰割的物品或者是生意场上,官场上的交换物品。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娘家已经回不去了,没有继承权也没有侍奉父母的权利,而婆家又不把她当自家人,甚至于她们连一个为自己找解脱的方法都没有,只能“被离婚”。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至民国才得到缓解,可也只是轻微的缓解。而到如今,虽然一直在倡导男女平等,但是反过来问问,这真正做到了吗?从下面这几个例子来说:不允许验胎儿的性别难道不是为了防止女婴的死亡吗?二胎政策为什么是生女生才能生二胎,而男生就不可以,难道光是一个女儿不好吗?男女性别比失调不也是因为这些才造成的吗?以前看到过一个极端的例子,为什么像李宇春这样的中性女生会受欢迎,本质上还是对男性的尊崇。也许我这样说显得我有些极端,毕竟我也是女生,在看到女性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心里会觉得产生共鸣。但是,女性受到不公平对待这是一个不可磨灭的事实。这也是我对这一章节特别有感觉的原因。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十章农业,我来自浙江衢州,与现代大都市不同,那儿还保留着一些耕地没有被蚕食。而作者从农田安排,种稻,科学与巫术等等都让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家乡郊区的那些土地。而作者无微不至的观察,对各种细节的把握,以及他的社会调查方法是作为公共管理的学生需要具备的。身处同一片蓝天下,我对自己家乡的农业就一无所知。

  还有第十一章的土地所有制问题,通过考察中碰到的例子说明,让人身临其境,充分展示了当地甚至那时候的农民对村庄公共土地,河流湖泊的认识,同时他们也有对土地的依恋和期待爱护。这种表达,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能够通过简练的语言说出,让其他人明白。这种能力也是我们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这个课程应该要学会的。也让我不由自主想起了前段时间的穹顶之下,柴静自立自费耗时一年拍的纪实片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然而随后接踵而至的是各种负面消息。有人说她是得到了美国某个实验室的赞助,也有人爆料她的私生活如何如何。在国外呢,她享有的是良好的声誉,曾经被称为央视记者中的女英雄,报道了很多其他记者不敢报道的内幕。而费孝通呢,刚开始在国内鲜为人知,在国外却引起了巨大反响,有人将这本书当作研究中国农民的教材。我想说的是我们中国不缺乏能调查,能报道,肯纪实的人。像费孝通教授一样肯为造福社会的调查报道奋斗一生的人大有人在,少的只是我们对这些英雄的敬重和爱惜。

  江村经济读后感2

  第一堂,社会学与生活任老师极力推荐了这本书,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必读刊物,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里程碑——《江村经济》。带着好奇和瞻仰,我翻开了书的第一页。

  有一个地区是中国东部,有一个小村庄叫开弦弓村,小范围的深入实地调查,从宏观入微观,透过微观分析宏观,传统力量与行动力的交融、合作,在当时那个局势,社会制度如何变革,人们的固有思想和社会组成方式让这个小村庄极具那是的中国社会特色,以它作为一个缩影,在农户聚集的紧凑居住区内展开研究,天时地利为这次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在前言中,我了解到开弦弓村是当时中国国内蚕丝业的重要中心之一,把它作为在中国工业变迁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例子,从工厂代替家庭手工业系统的变化中探索社会问题。全书从区域、人际关系和生存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论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反映出一个作者亦或是学者实事求是的立场和客观务实的科学精神。书的内容很丰富,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对于“家”这个单位的剖析。

  农村中的基本社会群体就是家,相比于目前对其较为狭义的理解,在当时的开弦弓村,它代表着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是促进社会延续家庭成员间合作的基本单位。

  因为当时受传统封建思想及经济压力的影响,婴儿死亡率较高,各种各样在现在看很荒诞的想法在当时的社会中却成为众人默许的规矩,“满月”剃头,名义过渡子女,冷漠的态度换取一个心理安慰,不知这是否是一种思想上的悲哀,但不赞成并不意味着不能够理解,至少站在此刻看当时的`现状。我可以理解这种现象的存在,因为传统旧思想的束缚让学习不感兴趣、不重视,对产妇的不关怀显得不足为奇,这是一种事实更是一段无法更改的历史。

  关于对开弦弓村婚姻问题的描述,我也十分感兴趣。首先,和其他地区一样,儿女的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安排并且服从这种安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配的双方互不认识,在订婚后还要互相避免见面,可是,为什么此类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失败率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么高?或许是当时以离婚为耻,或许是当时真爱和自由对他们而言不可遇也不可求,其中还介绍了表亲婚姻与“小媳妇”,一个女孩子嫁给她父亲的姊妹的儿子,叫“上丫头”,“上”意味着家庭的兴旺,女孩子嫁给她母亲的兄弟的儿子,叫做“回乡”丫头,被认为是对这家的不利,其实按照科学角度进行分析,此种兴旺与不利十分荒谬,但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看做是家庭是否和睦的衡量准则,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作者的调查研究数据中,我们分析得出:从成婚率和人们关心的程度看,传统的婚姻仍然是主要的制度,“小媳妇”制度是受到轻视的,因为它产生于经济萧条的时候且通常是贫困的人家才会这样做。

  将现在于过去的社会形态进行对比,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恋爱和婚姻自由的出现都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些我们现在不能理解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没有对错之分。

  看完了这本书,我更详细地了解了当时一个村庄、一个社会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状态,也体会到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社会日趋完善,不断进步的势头,传统腐朽的社会模式被不断地替代。以史为鉴,重民心听民意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江村经济读后感3

  初闻此书之名,总觉得这是一篇关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实地考察报告,但是在自己耐着性子的阅读之下,突然发现本书所要说的东西并不是那么简单。

  《江村经济》虽说以“经济”为题,但是其内容却含涵盖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方面,其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本书旨在说明本地域的经济体系与本地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这个地区的小型的社会结构关系。和中国大部分农村一样,在经济逐渐发展的时代,这个小乡村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费老这本书主要就是通过实地的考察来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以及其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看到的关于《江村经济》的介绍中知道,这本着作是费老的博士论文,于是,着重去分析了一下本书的基本框架,第一章前言,在前言中,费老主要阐述了本书调查的重要性。第二章是调查地域,主要是对选择“江村”这个概念的界定、描述和介绍和选择这个地域的理由。第三章至十五章,主要是详细介绍“江村”内部的各种和乡村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家的内涵、“江村”的财产和继承以及亲属关系的拓展、户与村落、“江村”的生活、职业分化、农民的劳作日程、“江村”的农业、土地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和资金,最后作者在最后一章做了自己的总结,他指出在这个村里,当时经济萧条的直接原因是家庭手工业的衰落,()而且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但是这些改革也是乡村发展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在书的最后,费老希望“未来的一代”可以通过此书,正视时代的问题,创造一个崭新的中国。

  在看本书的时候,上网看了一下关于此书的介绍与评价,了解到此书形成背景,知道了费老在新婚妻子逝世和自己重伤的打击之下仍没有阻挡他对学术追求的脚步,心里很是敬佩,而且在本书中,费老对于学术那种严谨求真的精神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当今调查报告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但是像费老这样在一片调查报告里使用如此之多的专业数学模型和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却是很难遇见的,而且在本书中,作者根据自己调查的内容提出了很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对但是甚至现在中国农村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

  江村经济读后感4

  《江村经济》这本书是费孝通在英国留学时的博士论文,同时也是费老的第一本书和成名之作,论文的指导老师是着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后者将此书誉为人类学发展史上“里程碑”。 因为从小生活在城市,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村,所以一直到现在对于农村的印象还停留在想象中以及平时在高铁上所看见的窗外的风景,其他的便很模糊了,但是这本书把农村的样貌向我娓娓道来。

  《江村经济》就是这么一本书,“随着本书的描述,读者本身将自然地被带入故事发生的地点:那可爱的河流,纵横的开弦弓村。他将看到村庄的河流、桥梁、庙宇、稻田和桑树的分布图,此外,清晰的照片更有助于了解这个村庄。他将欣赏到具体资料、数据和明晰的描述三者之间很协调的关系。对农村生活、农民生活资料、村民的典型职业的描述以及完美的节气农历和土地占有的准确定义等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深入的确实的资料,这在任何有关的中国文献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它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而且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能够给读者以无限的使命感。

  虽然费孝通先生只对研究对象——太湖南岸的开弦弓村做了两个月的实地调查研究,但本书无愧于老马的盛誉,它开创了研究中国社会——尤其是乡土社会的一个先河,并通过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内在理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出发,去探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向现代转化的可行道路。这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有着原创性的意义。 同时,《江村经济》中从微观到宏观,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以及深入社区,完全参与的参与观察法等调查研究方法也十分值得我们学习。而且,《江村经济》中费老独到视角观察到的种种现象在目前来说还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制度政策可能会出现滞后现象,这就需要不断地完善社会制度,当然在完善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研究学习《江村经济》这样的社会调查研究巨着,从中学习大师们的思维方式及独到的视角。作为国家的栋梁,我们任重而道远。

  江村经济读后感5

  久闻《江村经济》为中国社会学扛鼎之作,乃中国社会学巨擘费孝通先生代表巨著之一。然不知缘何迟迟不愿一读,潜意识中对诸如“经济”“调查”“统计”一类词眼不甚感冒,很不喜欢那种用自然科学的量化方法来研究活生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没想到的是,待终于启卷一览,原来费老并非如此无趣老头,通篇鲜活的语言,畅快淋漓地阐释了中国社会巨变时代一个村庄方方面面的变迁。

  我常思考,读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需从四处学习:第一,学习他的语词;第二,学习他的知识;第三,学习他所言的精神道理;第四,学习他的选题、构篇、作法等。当然,最后一点仅对写作者而言。对于《江村经济》一书,缘其原文乃英文作品,中文乃翻译而来,且非费老亲为,所以就语词来说难免索然无味,甚至有些诘聱,更甚竟有错别字。不知我读的北大社版之“精品”果“精”如此,还是译者之误?就其所载知识而言,亦不是重要之处,但也弥补了我一些历史知识的遗误。之前所读之历史,概不外宏观之述,没有《江》书所云微观详细,让我们通过一个“细胞”了解一个社会“肌体”的状况。它所言的精神道理倒也算得上宏丰,我们处处可见中国几千年来社会意识形态的鲜活反映,特别是对于出身农村的我来说,处处获得同感。如其中所言夫妻男女、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社会成员及其角色,人情风俗社交往来等与我之经历竟还大体相仿,这使得我同感起来兴味盎然,竟有时忽略了细想起来时的如下思考,当然这些思考是相对于我前文所云第四点而言的:

  费老介绍了他选题的缘由,是他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明确导向。不愧为国际人类学的泰斗,从小处着眼,往深处挖掘,向大处推展,娓娓道来,向我们展示出一个中国社会激烈变动时期的宏图全貌,让读者读来津津有味的同时唏嘘不已,人人都知那个时代但不知确切如何。

  《江》书仿佛将人拉回那个时代,那片炊烟袅袅、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用学术的话语勾勒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卷。这首先归功于他研究方法的选择,他用当时人类学的深入研究田野,与受访人同住生活的方法主张,获得了可靠的、丰富的、深入骨髓般的信息资料,而不是设计调查问卷,任人胡乱勾画,再用冷冰冰的所谓高超统计软件(当然那时没有)将冰冷冷的数字转化成硬生生的所谓研究结果。但接下来的困惑是,我们如此推崇费老的这套方法,而为何当下每言及社会学的研究,似乎毋庸置疑的便是:“何时发问卷呀?”“发给哪些人呀?”“怎么处理数据呀?”之类的话题,恰如自然科学“研究就是做实验”一样,社会学研究就是“发问卷”吗?倘如是,费老这部书不仅不是经典,简直就是扯淡了,没有问卷调查数据支撑啊!

  我非常向往当代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的研究范式,即如费老这样,前定人是活的,是有思想的,是有情感的,如此而来,非但结果真实了,更重要的是——有趣了。

  是为感。不免偏颇,请批判。

本文标题: 经济读后感3000字(求政治经济学读后感3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86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西游记其中一回读后感600字作文(西游记第一回读后感 初一的 600字)读一本书的读后感200童年(读《童年》的感受2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