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癫与文明愚人船读后感(《疯癫与文明》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25 11:01: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8

《疯癫与文明》读后感米歇尔.福柯,,生于1926年10月,卒于1984年6月,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历史学家,“,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法兰...

疯癫与文明愚人船读后感(《疯癫与文明》读后感)

《疯癫与文明》读后感

米歇尔.福柯 ,生于1926年10月,卒于1984年6月,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历史学家,“ 后结构主义 ”代表人物,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出生于法国一个乡村家庭的米歇尔.福柯,青少年时期虽历经二战炮火,饱受纳粹的黑暗统治,却并未泯灭自己读书求知的内心。

战后,福柯进入了法国最负盛名的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求学期间福柯主要做了三件影响自身未来发展的事情。 第一件 ,探求新知。求学期间的福柯身边不仅有类似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一样出色的老师,更同日后著名哲学家乔治·冈圭朗成为同学,并且对包括黑格尔、海德格尔、尼采等诸多德国哲学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均为福柯未来哲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件 ,心理养护。求学期间的福柯因患有严重的忧郁症,其实过得并不快乐。万幸得到一位出色心理学家的治疗,不但治愈了他的心理疾病,更得到了心理学的教育。 第三件 ,信仰加持。求学期间的福柯同样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选择加入法国共产党,不过他从未参加过共产党的任何活动,后期更是选择退党。

1950年毕业后,经过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一段教学经历,来到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开始自己的求学、科研工作。1954年至1970年乌普萨拉大学的经历,福柯另辟蹊径,对哲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神学、社会学等领域均产生重大影响。其中耗时三年而写成的博士论文,更是成为其1961年出版的名著 《疯癫与文明》 。

一生著有《疯癫与文明》、《性史》、《规训与惩罚》、《临床医学的诞生》、《知识考古学》、《词与物》等多部世界名著的福柯,被誉为一个反历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反人本主义的人文科学家,一个反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1970年12月,正式走上被誉为“ 圣殿中的圣殿 ”的法兰西学院的讲坛,成为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至此达到自身学术地位的巅峰。1984年6月,福柯因艾滋病在巴黎萨病逝,终年58岁。

首次出版于 1961 年的 《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 ,最初作为福柯的哲学博士论文。因按照当时制度,博士论文必须出版后才能进行答辩,出版后书名为《疯癫与非理智:古典时期的疯癫史》。1965年,该书的英译本出版,福柯对书中内容做了一些修改,新增《激情与谵妄》一章,书名也改为现今的《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

《疯癫与文明》这部饱含激情的名著,向读者解释了被理性敬畏、扭曲、展现、审判的疯癫。所谓“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为什么我们经常说天才与疯子之间仅有一线之隔,为什么众多哲学家会以不同程度盛赞疯癫,为什么众多文学作品又会出现看似疯癫实则清醒的人?诸多疑问,福柯在书中依次划分三个阶段,对理性时代的疯癫进行详细解读。

第一阶段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前期,疯癫是未知、神秘的知识的象征。中世纪人们给那些思想和行为“离经叛道”的人贴上“疯人”的标签,通过“愚人船”将其放逐,正是体现了人们对疯癫的排斥和隔离。文艺复兴时期,随着思想的解放,众多艺术作品中疯癫被认为是理性、智慧、有预知能力的表现,成为一种时代的普遍特征。这个时期的疯癫,鞭挞罪恶和错误,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表达,一种映衬社会理性的对立面。

第二阶段 ,古典主义时期。相比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标签,“ 专制保守 ”成为古典主义的符号。这一阶段各类艺术作品不再有自由的呐喊,疯癫的禁闭让理性趋于沉寂。书中讲到17世纪,欧洲出现诸多大型 禁闭所 。巴黎每百人中就会有一人,同小偷、罪犯等一起被关在禁闭所,人们关心的问题更多是如何回归“正常”的生活。在当时人们认为, 懒散是罪恶之源,无所事事就是对上帝的亵渎 。换句话说,所有的疯病都是闲出来的。禁闭所不但对“疯人”进行思想束缚和控制,还强迫他们从事大量繁重的劳动,认为劳动是一种苦修、一种赎罪的手段。

对外宣称是医疗机构的禁闭所,更像是一个小法庭,拥有对“疯人”进行裁决、审判、执行的权利,里面甚至还设有火刑柱、镣铐、监狱、地牢等行刑工具。被关进禁闭所的“疯人”,因为疯癫成为一种罪恶,被不断打压,与世隔绝。而他们唯一与外界沟通的机会,竟然是站在囚笼中作为展览品,像动物一样供外人参观点评。禁闭所内为了让“疯人”尽快回归“正常”生活,还形成了一整套生理和心理疗法,对疯人进行治疗,生理方法主要包括 强固法、清洗法、浸泡法、运动调节法 。

所谓 强固法 ,就是给疯人闻各种有强烈刺激性的气味,比如琥珀油等,旨在让忧郁的疯人重振精神。 清洗法 实则是一种反科学的清洗手术,在当时人们认为疯人的血液是黏滞苦涩的,通过给病人输入明亮清洁的血液,可以治疗各种疯癫病症。 浸泡法 就是用沐浴、浸泡的方法让疯人恢复神智。并不是一种轻松的浸泡,而是一种暴力的浸泡,如数次将疯人强行按入水中,出其不意将其扔入水中等。 运动调节法 ,是生理方法中唯一比较合理的方法,通过简单的散步、跑步、骑马、做操等肢体运动,调节疯人的精神和肉体,及早恢复理性。

心理疗法主要包括 唤醒法、戏剧表演法、返璞归真法 。 唤醒法 简单粗暴,简单来说治疗者在疯人旁边突然开枪,或者烧红的铁钩烙病人的手臂,人们认为这样突然的刺激能让疯人彻底清醒。 戏剧表演法 指由治疗者依据疯人的幻觉和想象编排一出戏,让疯人的幻觉和想象在戏剧中得到肯定和满足,戏剧结束后,有助于疯人回归到正常生活中。 返璞归真法 就是让疯人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中,自行从疯癫中摆脱出来,自己救自己。除此之外,禁闭所还有一些近乎疯狂的物理和化学治疗方法,帮助疯人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第三阶段 ,精神病院时期。书中讲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 精神病医学 ”建立。旨在运用现代精神病院解放禁闭所中的疯人理论应运而生,人们渐渐认为需要将没理性的疯人与有理性的犯罪者区别对待。从这时开始,疯癫陷入彻底沉默,被看做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精神疾病。医生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治疗病人,甚至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评判疯人,直至让疯人重新恢复“理性”。这一阶段的疯人,虽然身体不用再受任何摧残打压,但依然无法逃离精神囚笼,也让疯人在理性话语系统的统治中完全失语。

书中福柯所划分的三个阶段,其实在第一阶段,即文艺复兴时期,疯癫曾短暂地闪耀出艺术之光。这一时期,理性与非理性并没有完全割裂开来,疯癫尚能自由呼吸到美好的时光。比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常出现的“ 弄人 ”角色,其实就是一种疯癫形态在戏剧结构中的完美展现,运用疯癫角色不仅推动剧情发展,更能点亮人类梦想、引导世人审美。书中福柯介绍,艺术作品的非理性形象可以细分为两类。 第一类 ,指完全失去理性的疯子,他们行为怪诞,性格孤僻,常常处于失语状态,被周围人孤立; 第二类 ,指看似可以像正常理性人一样说话办事,却又时常表现出一副疯癫状态的人,他们往往是离经叛道者、同性恋者、罪犯等社会边缘人士。

艺术作品通常被认为是艺术家自我意识的投射,现实生活中,诸多艺术家为了完善自我艺术作品,常常给人们呈现出一副特立独行、疯疯癫癫的非理性行为。艺术家们不经意间的奇思妙想,进而触发出艺术创造的发狂的想象,归根结底还是疯癫等非理性行为引发的怪诞行径。比如绘画大师梵高与高更,两位都是才华横溢的伟大艺术家,同样性格孤僻、举止怪诞,都是世人眼中的疯子,然而却成功创造出无数伟大作品,开辟和引领出一个崭新的艺术流派。非理性近乎被理性全部压制的环境下,艺术成为了非理性获得自由的唯一突破口。

福柯在书中讲到,因为疯癫、非理性就意味着要被文明世界隔离和排斥。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行为怪诞的疯人,往往会被投去异样的眼光,被人疏远,甚至被人背后议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我们众人的隔离与排斥,而是一种 话语权 的争夺。理性的权力不是由理性自身建立起来的,恰恰是为了排除对理性有害的危险因素——比如疯癫——理性才获得了稳固地位。社会的主体性就是由话语构建的,话语产生了立场,站在普遍立场这边的人就享有了权力。而疯癫者却总发表一些普遍立场相反的论调,让享受话语权的人处境十分尴尬。

福柯认为,疯人的形象是由理性对非理性不断打压形成的,最终非理性完全臣服于理性,在理性所构建起来的话语体系中,没有了疯癫的位置。同样,理性也无法进入疯癫的世界,二者之间形成一道看不见的屏障。疯癫的形成不是始于内部的非理性,而是始于外部的理性,始于某种体制化的社会实践、某种权力技术。

何为理性,何为疯癫,二者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胡言乱语、行为怪诞,可以是非理性的疯癫,也可以是特立独行的理性。从理性自我角度审视,可以看出所有世人无法用常理解释的行径,均归为非理性的疯癫。相反,能够识别、判断、评估人类行为的智能,即可称为理性。

人类社会通过区分、压制疯癫,构建了独特的理性话语权。得到话语权,理性就拥有了从文化上规范人类文化行为的权利,理性社会的秩序便建立起来。在理性与非理性争夺社会主导权的过程中,迸发出文明的火光。疯癫便是文明火光的重要衍生品,文明现象的推进根源。

设想一下,假若我们身处精神病院中,如何向医生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看似无解的问题,实则每人都会给出相同的答案——“ 我是正常人,不是精神病 ”。话语一出,自然继续被认为是精神病患者,继续被关在精神病院治疗。那么何为疯癫?《新华字典》解释“ 疯癫 ”指神经错乱、精神失常,显示精神不健全或精神错乱,易受癫狂所影响。

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福柯指出,疯癫与理性的对立和分裂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近代社会产生的特殊现象。中世纪时期,疯癫并不与理性处于截然对立的位置。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待疯癫的态度处于暧昧状态。而且,在众多艺术作品中,疯癫都是具有启示性的中心意象。人们正是借助疯癫,表达了对凶兆和秘密的直觉性领悟,形成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在古典时期,随着禁闭所的兴起,人们逐渐把疯癫看成一种需要用禁闭来对付的破坏力量和威胁。禁闭表现出的是伦理和道德维度,是古典时期人们对美好事物憧憬的流露,被禁闭正是其反劳作与非道德的非理性展现。驾驭疯癫只能靠纪律或残忍,疯子被视作动物一般的病人。禁闭所内,疯癫者被展示、被参观、被表演,各种暴力行为压制那些反道德的社会因素,各种神奇的“治疗”让疯癫者重获拯救,回归理性。

18世纪末,人们虽然对禁闭所进行批判,让疯人免除肉体的监禁,但精神病院的建立,却进一步加深对疯人精神的禁锢。精神病院是各种被道德和宗教环境笼罩的理性制度,与邪恶的非理性完全分离出来。精神病院内形成一种独特的“家”文化,医生占据着主导地位,院内所有疯人都必须完全服从“家”的指示。人们认为需要不断利用宗教刺激,一旦过滤掉疯人脑海中的谵妄、幻觉、绝望、忧郁等不良思想,疯人便能回归正常。

其实纵观全书,不难看出,福柯想告诉人们,疯癫与理性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疯癫其实就是隐藏在理性之下的那一点真性情。现实生活中,本质上其实并不存在疯癫,所谓疯癫只存在于我们每人身上独有的“疯态”中。现如今,理性宛若一个重要的边界,那些每天愿意按部就班、规规矩矩服从制度工作生活的人,恰似这条边界之内的自己人。而对于那些每天打破传统、颠覆创新的人,宛若这条边界之外的“疯人”,进而用冰冷话语中将其定义为“疯癫”。接下来,这群不符管教的“疯人”,一部分人接受了改编,剪掉多余的枝叶,成为了整齐划一的正常人,另一部分人则因为与理性边界不符被禁锢。

换一个角度想,非理性的“疯人”融合传统,成为理性的正常人,接下来再次设定全新的理性规范,来限制全新一批非理性的“疯人”。《疯癫与文明》与其说是一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抗史,不如说更像是一部“我们是谁”的哲学书。有些正常人,选择服从压抑规范的理性制度,进而自我内在另一个隐藏的思维被禁锢。相反有些虽被称作“疯人”,却毫不掩饰完全释放自我内在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如狂放不羁、推陈出新、狂放自大等,却创造出一番不一样的创举。这样的人,古往今来数不胜数,虽曾被人誉为“疯人”,但其创举却影响深远。比如著名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与埃隆.马斯克,两人虽身处时代不一样,虽受教育程度不一样,但却都曾历经人生的至暗时刻,都曾被诸多世人不理解、不相信、不合作,都曾是正常人眼中的“疯人”,都曾力排众议创造出众多影响深远的产品、行业,他们的成功恰恰是不一样的非理性疯癫的不可能似的成功。

疯癫一直在人类文明进步发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文明时代产物的疯癫,不应一味迎合理性的苟且,更不应一味被囚禁于未知幽深的牢笼。疯癫与文明,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碰撞,经常碰撞不断闪耀出诸多智慧的光芒。处于高速社会发展的我们来说,所能做的不是排斥疯癫,更不是囚禁疯癫,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颠覆创新思维,走出舒适区, 建构 出与众不同的疯癫。让“愚人船”彻底成为一艘“朝圣船”,满载疯人,驶向文明的彼岸。

《规训与惩罚》、《思考,快与慢》、《史蒂夫.乔布斯传》、《硅谷钢铁侠》、《知识考古学》、《米歇尔.福柯传》、《莎士比亚悲剧喜剧全集》、《唐.吉坷德》。

疯癫与文明的内容简介

福柯的分析始于中世纪,他描写了当时人们如何将麻风病人关起来。从这里开始他探讨了15世纪愚人船的思想和17世纪法国对监禁的突然兴趣。然后他探讨了疯狂是如何被看做一种女人引起的病的,当时有人认为女人的子宫在她们的身体周围环绕可以引起疯狂。后来疯狂被看做是灵魂的疾病,最后,随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疯狂被看做是一种精神病。
福柯还用了许多时间来探讨人们是怎样对待疯子的,从将疯子接受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到将他们看做必须关闭起来的人。他也研究了人们是怎样试图治疗疯狂的,尤其他探讨了菲利普·皮内尔和塞缪尔·图克的例子。他断定这些人使用的方法是残暴和残酷的。图克比如对疯子进行惩罚,一直到他们学会了来模仿普通人的作为,实际上他是用恐吓的方式来让他们的行为像普通人。与此类似的,皮内尔使用厌恶疗法,包括使用冷水浴和紧身服。在福柯看来,这种疗法是使用重复的暴行直到病人将审判和惩罚的形式内化了。
隐藏在理性的语言背后的这种对峙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不是遵循理性的纵向发展历程,而是试图追溯那种使欧洲文化与此同时算做欧洲文化的东西相对照的不变分界,并用其自身的错乱来确定其范围,那么这种研究会把我们引向何处呢?我们所进往返领域既不是认识史,又不是历史本身,既不受真理目的论的支配,也不遵循理性的因果逻辑,因为只有在这种区分之外因果才有价值和意义。无疑,在这个领域中受到质疑的一种文化的界限,而不是文化本质。那么这是一个什么领域呢?
在我们这个时代,疯癫体验在一种冷静的知识中保持了沉默。这种知识对疯癫已了如指掌,因而视若无睹。但是,从一种体验到另一种体验的转变,却由一个没有意象、没有正面人物的世界在一种宁静的透明状态中完成的。这种宁静的透明状态作为一种无声的机制,一种不加评注的行动,一种当下的知识,提示了一个庞大静止的结构。这个结构既非一种戏剧,也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个使历史陷入既得以成立又受谴责的悲剧范畴的地方。

《疯癫与文明》包括哪三部分?

前言中,福柯明确提出本书的目的是通过追溯历史上疯癫的发展史来确定疯癫与理性的本质。

正文包括九章。第一章“愚人船”,从中世纪时期众多的麻风病院开始叙述,谈到了中世纪流行的一种愚人船,这种船把疯子从一个城镇送到另一个城镇,以便让他们不断地流浪,这样城镇就可以驱逐他们。第二章“大禁闭”,叙述了17世纪广泛存在的禁闭所。第三章“疯人”,论述了17和18世纪人们对疯子的看法。第四章“激情与谵妄”,论述了疯癫的结构,福柯认为,疯癫的背后是人们对待激情与谵妄的态度。第五章“疯癫诸相”,描述了不同种类的疯癫。第六章“医生与病人”,描述了历史上治疗疯癫的各种方法。第七章“大恐惧”,描述了在18世纪中期西方出现的一种恐惧。恐惧来源于禁闭所,人们认为禁闭所的疯子之间正流传着一种神秘的疾病。第八章,描述了自18世纪开始的、人们要求把疯子和罪犯区分开来的愿望。第九章“精神病院的诞生”,描述了精神病院的产生以及它的作用。

结论中,福柯以评论西班牙画家戈雅的多幅油画作为总结表明了疯癫的本质。

愚人船的来历

波希有一幅名画叫愚人船,好象是关于中世纪的哲学问题和宗教专制,还涉及到哲学及精神道德问题,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也有提到,请教具体详细的解释。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想像图景上出现了一种新东西;这种东西很快就占据了一个特殊位置。这就是"愚人船"。这种奇异的"醉汉之舟"沿着平静的莱茵河和佛兰芒运河巡游。
  当然,愚人船(Narrenschiff)是一个文学词语,可能出自古老的亚尔古英雄传奇呼。此时,这个重大的神话主题获得新的活力,在勃良第社会中广为流传。时尚欢迎这些舟船的故事:这些船载着理想中的英雄、道德的楷模、社会的典范,开始伟大的象征性航行。透过航行,船上的人即使没有获得财富,至少也会成为命运或其理的化身。例如,尚皮埃(SymPhorien ChamPier)。1502年创作了《五公之舟和贵族之战》,于1503年创作了《淑女船》。另外还有《健康者之舟》、奥斯特沃伦(Jacob vanOestvoren)于1413年创作的《蓝舟》、布兰特(Sebastian Brant)(用于1494年创作的《愚人船》、巴德(Josse Bade)的著作《女愚人船》。当然,博斯的绘画也属于这个梦幻船队之列。
  然而,在所有这些具有浪漫色彩或讽刺意味的舟船中,只有愚人船是唯一真实的,因为它们确实存在过。这种船载着那些神经错乱的乘客从一个城镇航行到另一个城镇。疯人因此便过着一种轻松自在的流浪生活。城镇将他们驱逐出去;在没有把他们托付给商旅或香客队伍时,他们被准许在空旷的农村流浪。这种习俗在德国尤为常见。15世纪上半叶,纽伦堡有63个疯子登记在册,其中31人被驱逐。其后50年间,据记载至少有ZI人被迫出走。这些仅仅是被市政当局拘捕的病人。他们通常被交给船工。1399年,在法兰克福,海员受命带走一个赤身裸体在街巷中游走的病人。15世纪初,美因茨以同样方式驱逐了一个疯人罪犯。有时,水手们刚刚承诺,下来,转身便又把这些招惹麻烦的乘客打发上岸。法兰克福有一个铁匠两次被逐,但两次返回,直到最后被送到克罗兹纳赫。欧洲的许多城市肯定经常看到"愚人船"驰入它们的港口。
  揭示这种习俗的确切含义并非一件易事。有人会设想,这是一种很普通的引渡手段,市政当局以此把游荡的疯人遣送出自己的管界。这种假设没有考虑到下列事实:甚至在专门的疯人病院设立之前,有些疯人已经被送进医院或受到类似的看护;巴黎的主官医院当时已在病房里为他们设置了床位。在整个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大多数城市都有专门的疯人拘留所,如默伦的沙特莱堡,康城著名的疯人塔。在德国有数不胜数的疯人塔,如吕贝克的城关,汉堡的处女塔。因此,疯人不一定会被驱逐。有人会设想,只有外乡疯人才会被驱逐,各个城市都只照看自己市民中的病人。我们不是发现一些中世纪城市的账簿上有病人救济金或用以照料病人的捐款记录吗?但是。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在集中收容病人的地方,病人大多不是本地人。最先集中收容疯人的是一些圣地:圣马蒂兰·德·拉尔尚,圣希尔德维尔·德·古奈,贝桑松和吉尔。去这些地方朝圣是由城市或医院组织的。往往还得到城市或医院的资助。这些素扰着整个文艺复兴早期想像力的愚人船很可能是朝圣船。那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疯人乘客是去寻找自己的理性。有些船是沿莱茵河顺流而下到比利时和吉尔。另一些船是沿莱茵河上行到汝拉和贝桑松。

米歇尔?福柯的《疯癫与文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米歇尔?福柯(1926~1984年),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生于法国西部的普瓦提埃,父亲是一个外科医生。中学毕业后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心理学。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心理诊所工作,还在一所监狱中兼职。1954年起在很多大学中任职,1961年写出《疯癫与文明》,以后陆续发表《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等重要著作。其中,《词与物》的出版引起巨大反响,为其带来巨大荣誉。福柯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对人类知识的历史所做的“考古学”研究,影响了大部分的社会科学。

《疯癫与文明》包括前言、正文、结论三部分:

前言中,福柯明确提出本书的目的是通过追溯历史上疯癫的发展史来确定疯癫与理性的本质。

正文包括九章。第一章“愚人船”,从中世纪时期众多的麻风病院开始叙述,谈到了中世纪流行的一种愚人船,这种船把疯子从一个城镇送到另一个城镇,以便让他们不断地流浪,这样城镇就可以驱逐他们。第二章“大禁闭”,叙述了17世纪广泛存在的禁闭所。第三章“疯人”,论述了17和18世纪人们对疯子的看法。第四章“激情与谵妄”,论述了疯癫的结构,福柯认为,疯癫的背后是人们对待激情与谵妄的态度。第五章“疯癫诸相”,描述了不同种类的疯癫。第六章“医生与病人”,描述了历史上治疗疯癫的各种方法。第七章“大恐惧”,描述了在18世纪中期西方出现的一种恐惧。恐惧来源于禁闭所,人们认为禁闭所的疯子之间正流传着一种神秘的疾病。第八章,描述了自18世纪开始的、人们要求把疯子和罪犯区分开来的愿望。第九章“精神病院的诞生”,描述了精神病院的产生以及它的作用。

结论中,福柯以评论西班牙画家戈雅的多幅油画作为总结表明了疯癫的本质。

《疯癫与文明》是福柯的博士论文,在答辩之前已经出版。这部著作受尼采影响很大,福柯希望自己能够在“伟大的尼采式求索的光辉照耀下”展开文化的研究。此前,他曾经写过一部《精神疾病与人格》的著作,因此《疯癫与文明》以精神病作为主题也是有原因的。

《疯癫与文明》是福柯整个思想体系的奠基之作,对于了解福柯深邃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书中阐述的理性与疯狂,尤其是对疯狂所作的话语分析和知识考古学的考证,彻底推翻了西方传统哲学所赖以生存的理性的观念。对西方思想的进一步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尤其对西方的文艺理论具有重大的影响。福柯一反过去传统文论把文学看作意识形态的反映和社会状况模仿的论点,认为文学是人们的被社会排斥和阉割的话语方式的一种反映,是疯狂经验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些观点促进了美国新历史主义的出现。

《词与物》主要阐述福柯的“话语实践理论”。在书中,福柯首先提出一个观点,认为“承担科学话语的个人在其环境、作用、知觉能力和实际可能上无不被统治和支配着他们的历史条件所决定”。而且正是这种条件提供了认识文化和知识形态的基础。在这里,作者批判了传统的主体观,提出“人的死亡”的观点,认为人不是一种自然事实,而是一种历史性的知识建构,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等,是对现存占统治地位的知识形态的颠覆,它们使这些传统的知识形态“非合法化”;认为现代的哲学已经超越了追求真理、追求人的解放的境地。福柯特别批判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主义是“资产阶级为反对马克思而建立的最后一道防线”。接着,福柯分析了西方历史上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形态。他认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知识形态、古典时代的知识形态和现代的知识形态是三种不同类型。在文艺复兴时代,词与物之间以“模仿”为原则建立起联系;而启蒙运动开创的古典时代则以“同一和差异”为原则建立起联系,这种表征系统成为语法、自然史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世界进入现代之后,在现代人文科学认知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又“返回了语言”,并且发现语言是一个“粗暴的存在”。因此,在当代,语言反映世界与存在的真实性已经越来越受到怀疑,越来越受到批判。福柯认为,古典的词与物的表征系统向现代方式的转变带来了知识系统的分裂,原本融为一体、以“科学”为名的知识体系被分裂成两个独立的系统,即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最后,福柯认为,伴随着知识系统的前进,人类的知识体系仍然会存在着分裂的可能,新的知识体系将会出现。

尼采对福柯的影响比较大,尼采宣布“上帝死了”;福柯则指出随着上帝的死亡,“人”也必然死亡。正是在思考“人的死亡”的过程中,福柯发表了《词与物》这部纯学术著作。实际上,在1966年出版之前,福柯曾经在巴西圣保罗大学发表演讲,演讲的基础就是《词与物》的草稿,但当时反响不大。

但该书出版后,却获得了令人惊讶的成功。该书很快变成畅销书,在三四年时间内,连续加印十几次,总印数达11万册,对一部纯学术而且极其艰深的著作来说,能够达到这样畅销的程度是极其罕见的。该书首先在学术界激起热烈反响,许多结构主义者极力推崇《词与物》,认为它带来了存在主义的灭亡,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接着,公众也热情地接受了这本书,许多人以是否拥有和读过这本书作为判断对方是否有文化的标准。

《词与物》为福柯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该书的主要贡献是研究了西方近代思想的演变,提出了自己的“话语实践理论”,从而为西方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反思自己的历史、思考知识的现状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本文标题: 疯癫与文明愚人船读后感(《疯癫与文明》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86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夏日蝉声唱读后感(昆虫记蝉的歌唱读后感)洞中奇遇读后感(《洞穴奇案》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