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叶嘉莹(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发布时间: 2023-08-17 21:14: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2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国维所写的《红楼梦》是重要的文学批评作品。这部作品是1905年正式发表的。因为《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地位,而王国维...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叶嘉莹(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王国维所写的《红楼梦》是重要的文学批评作品。这部作品是1905年正式发表的。因为《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地位,而王国维先生用他早年所接受的西方美学思想和文学思想给《红楼梦》的内容、人物形象、思想艺术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标志着《红楼梦》的研究在王国维的时代发生了比较新的变化。王国维的《红楼梦批评》所包含了哪些重要的文学思想。

首先,王国维提出了文学艺术的价值观念。这个文学价值观念表现的是比较特别的。他显然受到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他说,文学艺术的任务就在于描写人生之苦痛和解脱之道。在《红楼梦评论》之中,王国维说,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济冯生之徒,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斗争,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他提出了一种特别的文学价值观念。这里包含着两个层次的意思。第一个,是王国维对人生本质的一个理解;第二个,是对文学艺术价值的一种理解。

他受叔本华以及中国传统的老庄人生观的影响。他认为人的生活的本质就是欲望,欲望的特点就是贪得无厌,欲望一旦贪得无厌,就会产生痛苦。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痛苦由此而产生。

在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按我们平常生活的一种经验,大概能够体验出来能够理解王国维的一种意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产生很多的欲望想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欲望不能实现,因为欲望不能实现,这就是一种痛苦。这个痛苦产生其一就是欲望不能满足,但是实际上有一些小小的欲望,还是能够实现的,但是一个欲望实现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那么新的愿望源源不断,如果得不到满足,也会带来不断的痛苦。我们怎么去获得人生的快乐呢?王国维他说让这种苦痛摆脱掉就要努力,努力的去工作。努力在我们一般人看来也认为是一种痛苦。

如果真正的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真正从理论上来说,如果人的欲望真正得到满足,以后是不是他就快乐呢?实际上也不然。因为一旦人的所有欲望都被满足,不会再产生新的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厌倦之感。而厌倦本身就是一种痛苦。所以王国维又说,欲望与生活、苦痛三者合一而已。这是王国维的人生观点。那么用这样一种人生观点来关照《红楼梦》,所以王国维获得了对红楼梦的不同的理解。

我们来看看王国维是怎样认识人生的。王国维的人生痛苦的观点直接来源于叔本华的观点。同时也有中国传统思想的根源。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当时说自从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生就有痛苦。痛苦将会伴随着我们。只有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就没有痛苦了。

庄子在《齐物论》中也对人生的苦痛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活在这个世界之上,为了生存,就会和别人产生矛盾。这个人的一生就是在和别人的矛盾冲突中。王国维觉得这样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有点悲哀呢?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整天忙忙碌碌而没有什么成就感的时候,弄得疲惫不堪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你是不是觉得可爱呢?再者,人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定会一天一天的衰老。不仅身体衰老,我们的心也会跟着衰老。在庄子看来,恐怕这是最大的一种悲哀了。

王国维在《红楼梦》中看起来消极的人生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西方的生命哲学;另一个是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的人生观。由于对人生持着这样一种观点来关照这个《红楼梦》。是的,王国维和我们一般人不一样,在《红楼梦》中看出了不同的东西。以两个人物形象为代表,一个是大观园中女强人王熙凤的形象。王熙凤在王国维看来,是生活领域的典型代表。看出来王熙凤争强好胜,玩弄权术,既抓钱又抓权,贪欲权欲极为强烈。虽曾风光的几年,但最终还是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悲惨结局。

所以我们看看红楼梦第五回十二曲子中的《聪明累》,实际上就是王熙凤的形象及它的归宿的写照。

《红楼梦》众多的女性形象中,比如说,十二钗王熙凤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她能够把诺大的人口众多的一个大观园,能够管理的非常停当、妥当。是她的聪明所在。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把自己的性命也送掉了。最后人生就像一场梦一样过去了。

贾宝玉的人物形象。贾宝玉的名字中有一个玉。在王国维看来,这个"玉"字恰到好处的说明了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所持的那个人生观念就是欲望。欲壑难填,所以人生不免苦痛。我们看起来非常巧合,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但是贾宝玉的"玉"确实在整个《红楼梦》中是一个重要的形象。

当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王蒙,曾经在《贾宝玉论》中对贾宝玉身上所佩戴的那个不能分离的通灵宝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这样精当的分析。他说通灵宝玉和宝玉同时进入了红尘中的大观园。成了《红楼梦》小说,特别是贾宝玉故事的一个贯彻始终的道具。一个具体的情节因素,是一种提示,一种富有神秘与超越,一味的宿命的不可解的征兆,绕着贾宝玉写了很多。全书在很多的章节中写到示玉、摔玉、寻玉、送玉、得玉,与宝玉的爱情、健康、家道关系密切。所以我们说这块玉可以说是贯穿《红楼梦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线索。但是这个玉在王国维看来,他认为不过是,生活之玉的代表而已,这种解释看来非常的巧合,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但是王国维,他本身对人生的观点就是持这样一种态度的。

贾宝玉的玉是怎么来的?,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点出了宝玉的来历,他说是女娲补天的时候练就石头的时候剩下的一块。中国创世纪神话的重要内容。传说在远古的时候,有一天天地崩裂,女娃氏炼了许多石头要去补天。在大荒山无稽涯,总共拿到了36501块石头,女娲补天的时候用了36500块,还剩下一块没有用,就随手丢在青埂峰下。但是这块石头经过女娲氏的锻造,已经具备了灵性,自来自去,可大可小。这块通了灵的石头,看到别的石头都有用,而自己却没有被入选。所以觉得自己是一个无用的石头。这个石头就通过宝玉的诞生,来到了人间。来到了大观园。通过女娲补天的这样一个神话,王国维认为,他说这块玉没有被女娲用来补天的石头,具有了灵性变成了一个通灵宝玉。比贾宝玉来到人间,不知道要早多少。

他的意思是说,生活的欲望伴随着的,实际上是在你的人生来临之前就有了。而我们现有的人生,不过是生活中欲望的发现者而已。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体现了所谓的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思想。他说,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先天存在的。那么痛苦也就是先天存在的。那么这是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思想所持的一种人生观点。因此上,让他对曹雪芹的《红楼梦》也做出了特别的一种分析。通过王熙凤和贾宝玉这样两个人物形象,可以看得出来,王国维认为在某种意就是真正的认为《红楼梦》是体现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一本书。可以看出来,王国维时代的学者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便得得出了与中国文学传统文学作品不一样的看法。

文学艺术作为对人生的一种反应,要反映人生的一种苦痛。文学艺术具有特别的价值,除了反应一定的人生苦痛之外,他还能够用我们痛苦的人生解除痛苦的方向和办法,提出独特的艺术价值观。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能使人解脱苦痛。所以再通过对《红楼梦》的分析看到,他说《红楼梦》这本书不仅仅是提出了这个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这个问题。实质是此生活此苦痛之中,由于苦痛是自造又是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解铃还须系铃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般人恐怕不行,只有非常之人,他能够洞察到世界和人生这样的本质。同时也给人指出了痛苦解脱的方法。

在《红楼梦》评论中,她通过对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分析,指出了解决的方法。与最后人生的归宿,实际上就是指出了解决痛苦的一个方法。就在于出家出世。

人生痛苦的解脱,有很多的方式。王国维说,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出家当和尚;有时候通过自我了断的方式。但是当王国维再通过《红楼梦》中众多人物形象分析的时候,那个自我了断的方式,那金钏投井自杀,思琪触墙自杀,尤三姐与潘又安自刎等,都不是最好解脱的方法。最好的方法王国维在这里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就是离家出走。在《红楼梦》中有三个形象最能代表王国维的这种观点,贾宝玉、惜春、紫娟。

王国维一贯反对自杀的方式。他认为这个方法不恰当。不仅在《红楼梦》中,在自己的《教育小言》之中,也反映了反对这种自杀的方式来了解人生的苦痛。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最后的结局就是跟着《红楼梦》开篇的那个僧、道二人出家做和尚。《红楼梦》后来的这个情节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写的。最后写道贾宝玉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老父亲拜了四拜,就被一僧一道带走了。最后,从他的这个肖像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出家做了和尚。

这是贾宝玉的结局,实际上在这个结局之前《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对这个结局有很多的暗示。比如说第三十回,贾宝玉跟林黛玉闹矛盾,林黛玉说我要回家去。宝玉缠着她说,你回家我就跟你去。林黛玉索性就说我死了。宝玉说,你要是这样的话,我就出家当和尚去。这和一百二十回写贾宝玉的结局是非常符合的。在第三十一回中,贾宝玉也说,要去做和尚。其实这个话可以说是不幸而言中。最后,贾宝玉真正的出家做了和尚。在王国维看来,这是人生苦痛解脱最好的一种道路。这是贾宝玉这个形象告诉我们的人生归宿。

除了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之外,在看蕲春春在贾家的四姊妹当中,在第五回中,曹雪芹就写到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看破红尘就要遁入空门,最后惜春的判词是这样写的,一有一幅画,上面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个美人在那看经独坐看佛经。画下面有四句命运的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他说春天是美好的,但是又是短暂的,。之一顿改昔年装。蕲春作为贾家的宝贝女儿,过着非常荣华的一种生活,而这以后却穿着之衣,之一是出家的僧人所穿的一种衣服。服饰的描写也就暗示蕲春未来的归宿,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最后点题,奇村作为大观园中身份高贵的的女儿,但是还是出家做了尼姑。在王国维看来,这样的归宿,是人生最好的一种归宿了,。就是遁入空门,看破红尘。这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提出来的,文学艺术上的一种价值。不仅描写了人生的本质,而且姐指出了解脱之道,这是红楼梦评论当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人生苦痛以及解决之道。除此之外,在《红楼梦》之中,他还提出了悲剧观点。王国维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他认为悲剧是各种艺术范畴当中最具有美学价值的一类。他诗歌是各种艺术的顶点,悲剧是诗歌的顶点。《红楼梦评论》之中,王国维认为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之中,表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他说,吾国人之精神,时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着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享。中国的古代戏曲小说在王国维的时代,受到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开始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中国的传统文学观念之中,小说在先秦时期就处在九流十家之末,是不入流的。虽然那个时候小说的观念与后来戏曲小说作为文体的观念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对中国小说的创作有不利的影响。戏曲这一文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更不受重视。随着中国的发展到元代以后,现实生活中地位很低,在政治上也很难寻找到自己为国家效力的路径。所以在把大量的精力用到戏曲小说的创作之上,从而推动了中国戏曲小说的发展和繁荣。戏曲小说作为中国文学中两个重要的题材,典型的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对人生的态度。在很多的戏剧小说之中,我们看到通过青年男女爱情生活,表现了我们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一开始的时候,男女之间的结合总是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是在戏剧最后,总是以团圆的形式来做结局。比如说,我们熟悉的王实甫的《西厢记》,张生在父母的逼迫之下,他的白衣身份是不能后和崔莺莺结合的。所以他到京城去参加科考,受到种种挫折,但是最后还是团圆了。这是王实甫在《西厢记》最后提到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是前生注定什么错过姻缘。又像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杜丽娘不知在梦中产生了对张生有爱情的追求。最后没有见到自己的梦中人而离世。但是最后他还是能够复活,最后能够重生。最后又与他心爱的人柳梦梅结合,是一个团圆的结局。这种团圆的结局表现了我们中国人有一种乐观主义的情怀。这种人生的情怀在戏曲小说之中反映比较多。团圆的结局就是一个最典型的模式。

正如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所说,中国人很少,真正的彻底的悲观主义,他们总是愿意乐观地展望未来。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从美学价值来看,受现代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认为悲剧才是具有最美的。最高的文学艺术范畴。还具有美学的价值。你这样的观念来看,中国传统的戏曲小说是不符合这样的要求的,但是《红楼梦》则不然。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红楼梦》在王国维的眼中具有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讲悲剧分为三种类型。他说,第一种,是饥饿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悲剧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一些坏人总是跟你过不去,从而产生的悲剧。第二种,悲剧是由不可知的盲目的命运造成。这两种悲剧,我们都可以有所把握,可以想象。但是第三种悲剧,实际上是戏曲小说中的人物,按照社会生活之中和家庭之中的关系,而不得不去这样正常的生活,但是并非有哪些罪恶的人,也没有什么盲目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他按照家庭的关系,社会的关系,这样生活是最合理的。结果也产生了悲剧。第三种悲剧是悲剧之中的悲剧。

比如说《红楼梦》中,宝黛的爱情。在某种义上就是这样的悲剧。对于林黛玉来说,贾母也非常喜欢他。但是王夫人却喜欢薛宝钗。从人物关系来说,这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最后宝玉和黛玉却不能够结成姻缘。这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结局是不一样。不管遇到多少挫折,张生和崔莺莺最后还是完美的结合了。《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也结合了。茫茫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最终却没有结合。没有能够成为美满的姻缘。一份美丽的姻缘没有结成,并非是因为有哪个坏人在后面作梗而造成的。按照自己自身的身份生活的生活的《大观园》中,他们所做的一切也是可以理解的,最终产生了这样的悲剧。所以《红楼梦》在王国维看来,它是悲剧中的悲剧。也就是说,这种是最具有价值的。从这点看来,王国维对《红楼梦》本身的评价可能还有待于商榷,但是他认为《红楼梦》在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是最有价值的一部作品。

《红楼梦》开篇,实际上对悲剧的结局已经有了暗示,其中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一开篇就暗示了大观园最终的结局是走向了灭亡。大观园好,但是好就是了。疯疯癫癫的跛足道人却说出了一句真话,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积到多时眼闭了……说好就是了,了就是好。实际上好就是了,大观园最终要归于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呼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这是《红楼梦》中所展示的最后一个结局,就是悲剧。而悲剧在王国维看来,这样一种文学作品是最具有审美价值的。这是《红楼梦评论》中表现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其次,王国维在《红楼梦》中还展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她看来,文学艺术的特征就是通过具体的来反应一般的,具体反应一般是文学艺术的典型意义。《红楼梦》就具有这样一种典型的意义,是通过人物的典型形象来表现出来的。《红楼梦》流产以后,很快就成为读书人感兴趣的一本书。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关于《红楼梦》中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呢?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是清代的学者受了传统,主要是考据学。特别是里面的进行人物,贾宝玉是谁?有人认为贾宝玉就是清代著名的才子纳兰性德,他是纳兰明珠之子,身份特别高贵。还有人认为是写曹雪芹自己的家事。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江宁织造,清代皇帝多次南下的时候倒过江宁制造呆过。所以大观园就是江门宁织造府的缩影。所以考据学认为贾宝玉不是别人就是曹雪芹自己。这是考据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但是无论哪一个观点,都不太符合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文学艺术都是虚构的,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作家社会生活的一种观点。所以这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典型意义。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最后舆论部分,对传统的考据学进行批判。他说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的性质也。从而提出了文学艺术的的典型意义。这一点是比较符合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的。这一点在我们看来,对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读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

2021-10-13 00:52 

夜七点四十至九点四十与几个美女打乒乓球,打了近两小时,居然不觉得累。

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这篇著作声名极盛,社科版《王国维集》将之列为开卷第一篇;但上海古籍版《红楼梦评论》到手已近两月,一直不能静下心来阅读。今夜将两种版本一齐摆开,终于一口气读完。作者论述《红楼梦》为“悲剧中之悲剧”时,引叔本华之言,并加阐发云:

感觉这段话似曾相识,然而记忆中我又确实未曾读过叔本华著作(前些年购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并未阅读)。略一思索,想起鲁迅的一则随感录:“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的侵入,不是我自己制定的死刑。”原来如此。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中心思想

曾有一个时期,王国维推崇叔本华,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是康德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他的《红楼梦评论》就是在这个时期写的。这篇论文的第一章泛论美学,这是他第一次提出的美学纲领,这部纲领是在叔本华哲学的影响下提出的。《人间词话》是他第二次提出的美学纲领。
王国维用尼采的说法,认为“生活之本质”是“欲”,有欲则常有所求,常有所求则常感不足,常感不足则常感苦痛。他说:“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他接着又说:“吾人之知识与实践之二方面,无往而不与生活之欲相关系,即与苦痛相关系。兹有一物焉,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而忘物与我之关系,此时也,吾人之心无希望,无恐惧,非复欲之我,而但知之我也。……然物之能使吾人超然于利害之外者,必其物之于吾人无利害之关系而后可。易言以明之,必其物非实物而后可。然而非美术何足以当之乎?”
他又接着说:“然此物既与吾人有利害之关系,而吾人欲强离其关系而观之,自非天才,岂易及此?于是天才者出,以其所观于自然人生中者,复现于美术中,而使中智以下之人亦因其物之与己无关系而超然于利害之外。”
这几段话说出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家的作用,这是王国维的第一个美学纲领的要点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的大意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

归纳的意思就是:文章开头引用老子的话“人之大患,在我有身。”——他认为《红楼梦》就是一部谈论人类欲望与解脱的巨著.它不仅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也实现了美学与伦理学价值的统一.

厌倦固然可以视为痛苦的一种,谁能没有厌倦和痛苦,我们就称之为快乐。而追求快乐的时候,在现有的痛苦之外,又必须加以努力,而努力又是一种新的痛苦。快乐之后,痛苦又加深了。因此有痛苦之后不再快乐的人,没有先痛苦后快乐或先快乐后痛苦的人。痛苦随着世界文化的发展一起增加,不会因文化的发展而减少。为什么呢?文化越高,知识就越多,需求欲望就越多,感到的痛苦就越多。然而,人生的欲望不外乎就是生活那点事,而生活的性质不外乎就是痛苦,所以欲望、生活和痛苦,三者是同样一回事而已。总结:
欲望才是生活的本质和痛苦的根源.只有明确了生活的欲求和痛感本质,并在现实世界中遭遇到生命的困境,才能将这种外在困境转化为内在灵魂的突破和本能的抗争.从而转投到艺术创作当中.由此提出了"美术之务,在描 写人生之苦痛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侪冯生之徒,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 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红楼梦读后感与收获800字十篇

读一本好书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一本好书更是值得人细细琢磨,《红楼梦》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例子。那你读了红楼梦有什么收获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 读后感 与收获800字,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红楼梦读后感与收获800字篇一

【摄人心魂的红楼中人】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在初中时,这就是必看的中考内容,但其实我们只记得大概模糊的概念,知道作者和 故事 总体情节,但是,对于故事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其实了解的并不是很详细。

通过暑假这次阅读活动和高一下学期学习的《林黛玉进贾府》,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了故事中丰富的人物及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林黛玉聪明伶俐的病美娇,贾宝玉古灵精怪的模样,以及贾宝玉的母亲在贾府中过的非常的不错,都体现出她的聪明,颇为深的心机,贾夫人对林黛玉的慈爱等复杂的情感都在这本书中活灵活现。

贾府实力雄厚,其拥有严格的家规及其等级分明严格,贾家,宁荣二府,这是财富,权势的代名词,可其实有谁知晓,一入豪门深似海,宝玉,宝钗,湘云,包括黛玉,整日待在大观园里,吟诗赏花,固然风雅,可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且整日的限制,使得大观园里的人情感封闭地可怕,越压抑越多,爆发时什么都拦不住。腐朽制度使贾府大部分人中都拥有封建思想,迫害极深,而贾宝玉是这些人中唯一思想与众不同的人,他拥有超前的思想,但因为封建制度的迫害,贾府中无人支持导致他的思想,当他看到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奴婢被迫害,其他人都无动于衷,只有他自己悲痛交加,表达出他的无奈与悲凉。

在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中,虽然时间是短暂的,但他们两个在一起是非常的相爱,但因为观念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是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两个相爱的人天地相隔。有些人觉得宝玉在最后出家是无情的,可我认为他因为想逃离封建制度的压迫,不想被世俗所继续纠缠,他的选择无疑也是一种明智的决定。

最后,我认为,红楼梦反映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当时社会腐朽混乱,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需要反抗和发现新的思想。

红楼梦读后感与收获800字篇二

【冰山上的雌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红楼梦》问世以来,红学史上,对王熙凤的各种评语也是非常多的,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王熙凤叫做“女曹操”,称之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可我偏偏对这样的一个角色情有独钟。

王熙凤精明能干,是贾府日常运作的总管,王熙凤的命运就是四大家族由胜而衰的写照。曹雪芹用尽笔墨描写了一个有心计有能力自信强势的王熙凤,她高智商高情商,在贾府这样一个封建官僚机制下,王熙凤如鱼得水。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最后落得个“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在红楼梦中贾母是整个贾府的最高统治者,是众人众星捧月的对象,上上下下的人都巴不得去奉承讨好,所以一干人有事没事总是围贾母打转转,都想迎合贾母,奉承贾母,讨好贾母,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奉承讨好的,弄不好就可能是出力不讨好,自讨没趣,碰得一鼻子灰,甚至是遭到贾母的训斥和辱骂,从此不再待见,因此很多人都显得小心翼翼的,不敢轻易说笑。而王熙凤是最善于迎合奉承贾母的,奉承讨好贾母的功夫也是一流的,就连贾母都笑骂她猴精。王熙凤迎合贾母的一个方面就是逗笑,王熙凤把逗笑贾母的功夫运用得得心应手、恰到好处。王熙凤常常逗得贾母呵呵大笑。

都说王熙凤贪婪狠毒,你们可怜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 方法 害死。但今天的话说,尤二姐是王熙凤婚姻中的第三者、破坏者,王熙凤对她是必然痛恨的。在那个妻以夫为刚的时代,的确有主张为夫纳妾开枝散叶的人,可王熙凤不是这样的人,她是无法忍受这样的,与其说她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倒不如说她同林黛玉一样是封建制度的叛逆者。

王熙凤在和丈夫贾琏的关系中也表现的争强好胜,完全违背了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标准。在儒家思想统治的封建大家庭里,本应是夫唱妇随,王熙凤仗着贾母疼爱,处处占贾琏的上风。在那样一个时代,作为一个女子,渴望与男子平等,当然这与她从小被当做男子教养不无关系。可惜王熙凤生错了时代,一生的聪明才智都被湮没在了即将覆灭的贾家困在了封建制度的牢笼中,无奈“叹人世,终难定。”

王熙凤的命运就像贾府命运的写照,如此精明算计,最后也落了个草席卷,逃不过的是运是势!

红楼梦读后感与收获800字篇三

【爱情的悲惨】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中不忘室外线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一曲《终身误》奏过,一本《红楼梦》闭上。大观园、“太虚幻境”犹在眼前;《葬花吟》、丧礼的哭声,犹在耳边;黛玉含冤而死,宝玉斩断俗缘,犹在脑中。“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红楼梦》的故事,让人流连忘返。

林黛玉辞父进京,跟贾宝玉相识,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一起生活,本因白头偕老,却是阴阳两隔,悲哉!

林黛玉、贾宝玉都为浪漫之人,二人心意相通,互为知己,可是生活并非浪漫,在骨干残酷的生活下,艳丽的红玫瑰成为墙上的蚊子血,鲜艳的白百合变成衣上的剩下的米饭粒。

记得宝钗,脸似银盆,眼似水杏,唇不染而红,眉不画而翠,白皙酥臂,处处皆胜林黛玉一筹,她渴望爱情,却因命运悲惨,空做了个“荣二奶奶”,凄惨孤苦了一生。

记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希望情人所得归,可因封建制度之可憎,凤姐的“移花接木”,看似牢不可破,可是因为一位小丫鬟的不经意,林黛玉知道事情的真相,看宝玉笑嘻嘻,悲哀至极,宝玉新婚那晚,吐血而亡,悲哉!

再记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他众女轻男,与女生们相处和睦,好不乐哉。因封建社会的险恶,因制度的严森,因家庭的所迫,令宝玉追求不到自己的爱情。可怜宝玉,新婚时满怀期待,望与黛玉结亲,揭纱而去,却是宝钗。宝钗虽好,又是“金玉良缘”,但却少了儿女常情。

《红楼梦》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揭开了封建家族的“温情脉脉面纱”之下的种种激烈的矛盾和斗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赞成学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收拾残红意自勤,携锄替筑百花坟。玉钩斜畔隋家冢,一样千秋冷夕曛”

世人会给他们一个公平的评价的。

红楼梦读后感与收获800字篇四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一部含悲的笑剧。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一个家族没落的悲剧。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在曹雪芹笔下,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背景展开一幅画卷,更着重描写了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与此同时,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以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故而,于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长卷。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出曹雪芹大胆的控诉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与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这不单是这一大家族的必然崩溃与罪恶,更是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

也许很多人看这本书是冲着贾宝玉和林黛玉的 爱情故事 ,也许是某个电视片段,也许是某个人的口述让人产生想探究那时爱情如何的想法,可是不曾想到头来竟也是一个悲怆的历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是以付出自身的生命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二人爱情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那时封建污浊的社会是否能容得“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誓言呢?我想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

姹紫嫣红的大观园,繁花似锦的贾府日子,仿佛让人忘记了世俗的悲惨,又仿佛隔绝了外界的肮脏。可贾府的衰落是不可逆转的,这一方小园又怎能阻止封建社会对其的侵蚀?又怎能避免悲剧的上演?

作者正是生于那个时代,书中他对不幸给予同情,同时又深深批判封建社会的原因、道理。在他笔下追溯到统治阶级繁荣景象的阴暗面揭露了封建制度必然没落的道理。曹雪芹先生通过这本书向我们印证一个道理:历史可以变迁,时代可以变化,人性却是永恒不变的。这本书里所表达的人性,即使是以现在的角度去看,依然可以感同身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古往今来,多少朝代的起起落落,多少名著里的悲欢离合,看《红楼梦》里如花的生命坠落在时代的长河里,一片锦绣繁荣里的落幕,让昨日的绚丽都入了尘埃。

还真是一本含笑的悲剧,不禁感叹世事无常人生无奈,红楼可真是梦一场……

红楼梦读后感与收获800字篇五

【结着愁怨的姑娘——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这取自于《红楼梦》女主人公林黛玉所吟诵的《葬花吟》,这首诗历来被世人所称颂,既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也是其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既有抒情,又何尝不是隐示其命运的谶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如一朵馨香娇嫩的花朵,悄悄地开放,又在狂风骤雨中被折磨得枝枯叶败,从世界上悄悄消逝。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不禁感叹这本书中人物的悲惨命运:黛玉真情被扼,泪尽而逝;宝钗独守空房,寂寞终老;宝玉看破红尘,循入空门;元春芳陨寂寞深宫中;迎春所嫁非人,折磨而死;凤姐被休,一卷草席卷走一生荣华......这些人物的命运都让人感到惋惜,更是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林黛玉。她自尊又自卑,多疑而纯真,孤高也谦和,尖刻却宽厚,如此复杂而多面的性格特征组成了这朵大观园中的阆苑仙葩。幼小失怙,寄人篱下,黛玉没有真正贴心依靠的人,同时孱弱的身体加剧了她对生命的挫败感,缥渺无望的爱情也在煎熬着她敏感多思的心。在物欲横流的贾府,她是个弱者,是个无关紧要的寄食者,她的心理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只有用清高来防卫,表现得日益尖刻与小心眼。她,像一朵带刺的玫瑰,越努力用硬刺武装,越发掩盖不住内心深深的自卑情结。

虽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可她也只对那多情的贾宝玉许下了芳心。但世人只言金玉姻缘,又何曾记得木石前盟? 黛玉的自卑感使她总是疑心重重,对宝玉的爱没有信心,以至于不断地消磨与宝玉的感情作为慰藉,看宝玉伤了、哭了、病了、表白了,她才放心了、笑了、怜惜了、后悔了。顽固的封建礼教允许宝黛的爱情存在,却嫌弃黛玉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一次次对他们的感情发出警告,司琪、芳官等先后做了牺牲品,美好的爱情终究无所附丽,“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黛玉美好、柔弱、勇敢,她用泪水酿出一曲芳醇的悲剧,叫人如何不爱她?

红楼梦读后感与收获800字篇六

【读《红楼》,识黛玉】

四大名著中,我最爱《红楼梦》。课余闲暇,饭后睡前,经常拿出来读读。暑假时间充足,我再次捧起《红楼》,认真读起来。《红楼梦》中女性人物众多,各个形象鲜明,各具特色。宝钗娴静大方,熙凤泼辣果敢,黛玉高洁孤傲,其中最痴情的黛玉令众多读者感慨动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眼中的黛玉是多愁善感的。黛玉刚进贾府时,给宝玉的第一印象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治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据此弱不禁风的外貌,宝玉送她两个字“颦颦”,意为皱眉之意,颇有西施生病之时的风韵。这个外号概括了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的性格。长期寄人篱下的黛玉,有一颗敏感的心,黛玉从进外祖母贾府的第一天,即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即使这样仍免不了丫环婆子的诽谤妒忌。但自己不是正经主子,又有何权利指使她们,管教她们?在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词》中,她葬花叹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写花受到风催雨残,其实写的何尝不是自己?自己孤苦无依的凄苦!在《唐多令》中她感叹“飘泊亦如人命运,空缱绻,说风流。”把自己比作漂泊的柳絮,无依无靠。这些无不是她凄婉哀愁命运的写照。

我眼中的黛玉还是多才多艺的。第十八回中元春 元宵节 省亲,让园中的姐妹们写诗,黛玉以《世外桃源匾额》取胜,被元妃赞为“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能获得元妃的赞赏,可见黛玉才华出众。第四十八回中,黛玉教香菱学诗,能当老师授徒,可见她的博学多才。黛玉当老师,教学上很有方法,她先鼓励香菱说作诗“有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然后具体指导,让香菱先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再读一二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然后读李白的七言绝句,最后再把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等人的诗看一看,先博览群书打基础。香菱读完诗之后,黛玉与她一起品味,分析,解读体会诗歌内涵,其中师徒两人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品析,可谓精确恰当。最后出题让香菱写一首关于月亮的律诗,自我创新,香菱认真钻研,前后写了三首,黛玉改了三次,一次次点拨,一次次修改,从中可见她的耐心,爱心,热情诚恳的品质和博学多才的能力。

总之,在我眼里黛玉心思细密,多愁善感,伶牙俐齿,心直口快,为人热情,多才多艺。如此形象鲜明,多才多艺的她,悲剧结局自然令人伤感动容,让人哀叹连连。

红楼梦读后感与收获800字篇七

【花落葬花,悲惨黛玉】

合上书,浮现的是贾宝玉满心欢喜地结婚,掀开盖头,却不是自己深爱的新娘;是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玉却焚稿断痴情,最后离世。这该是怎样的命运如此,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明明是天生一对,却最后让人如此意难平。她是这样一个女子,即使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生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病态,在旁人看来,亦是美的。就是如此女子,最终也没能逃脱悲惨命运。可纵览此书,唯有那黛玉,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值得一说的是,疾病主题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中似乎所有人的身体都不好,黛玉素体虚弱,宝钗身有热毒,王熙凤的血山崩漏等等,也似乎暗示着当时封建社会已病入膏肓,大厦将倾了。黛玉便被安排成最明显的角色,这也造就她悲惨的命运。

黛玉是一个敏感而善良的女子,她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得她处处小心翼翼,却弄巧成拙却为“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高傲心态。黛玉只是想要爱情,只是想一个专心只对她好的宝玉。然而宝玉终究只是一个纨绔子弟,给不了她想要的爱情,保护不了她的脆弱。

黛玉是一个自尊的女子,即使寄人篱下,也未曾低声下气。周瑞家的送宫花来这一段,更是把林黛玉的自尊体现到了极致。这一日,周瑞家的送宫花,本来只是抄便道走,未分高低贵贱,却恰巧最后给了黛玉,这便引起了这位姑娘的惊觉:“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等周瑞家的回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枯是姑娘的了”黛玉立即来了个顶门针:“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这里,我更愿意看做是“惟恐被人耻笑去了”的自尊,而不是人们常说的‘惟恐被小人看了他去”的自卫。

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但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地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

宝玉和黛玉最终有缘无分,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有来世,抑或来世是否有缘再相遇。但数百年后的我们必将知道一个惹人泪下的宝黛爱情悲剧,了解一个因爱而不得而甘愿一死的黛玉。

红楼梦读后感与收获800字篇八

【叹·红楼】

《红楼梦》是我在这四大名著中反复阅读品味的一本书,第一遍未读懂,第二遍半懂未懂,直至第三遍我才彻底懂了,或许这就是名著的魅力吧,《红楼梦》给我的感觉一直是悲伤的,或许是因为这个结局,有情人未成眷属,亦或是因为为那个年代人们无法自由选择而感到叹惋!

本篇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述了金陵十二钗的人性和悲剧美。

通过这些人物来预示封建社会终将败落,本书又名《石头记》。依照本书,我想 说说 我对黛玉和宝钗的想法。

首先是黛玉,从后面其所作的《葬花词》可以知道,黛玉是个饱读诗书的才女,有的人评论说她尖酸刻薄,小心眼,却不知黛玉从小双亲尽失,之后在舅舅家,虽然有了亲人的疼爱,却因为寄人篱下,必须谨言慎行,她外表虽高傲,给人无法接近之感,但是实则内心缺少关爱,宝玉的出现就像是往黛玉生命里照射进了一道光,给了黛玉温暖和希望,于是黛玉便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宝玉,因此排斥宝玉身边所有的女性,因为在乎,所以才会冷言出语,但无奈,因为贾母的掺和,两人终没能在一起,在宝玉娶人的那一天,被活活气死。我很喜欢黛玉敢爱敢恨的性格,为了爱情不顾一切,但终究红颜薄命香消玉殒了。

其次是薛宝钗,她处事圆润,博得许多人的喜爱,但是却有几分真心?谁愿意伪装自己?但身在如此大家庭中,如何能毫无保留的将想法完全说出来?

其实初读红楼梦,我以为是宝钗插入了宝玉和黛玉的感情中,使得两人最终未修的正果,所以很讨厌宝钗,但又读了两回后,我却知道了两人所受的痛苦不相上下。那为什么会造成现在的结果呢?宝玉为什么选择体弱多病的黛玉?而不选择聪慧的宝钗呢?黛玉和宝钗都受过 教育 ,宝钗是人们眼中的大家闺秀,才华未必比黛玉少,宝钗和黛玉长相都很好看,宝钗多一分妩媚美,黛玉确是病弱美,两人美的各有特色,在宝玉受伤后,宝钗甚至先黛玉一步来看望宝玉,宝钗给了宝玉建议,而黛玉未说几句话便哭了起来。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命运捉人罢了!

造成二人分别的原因,除了命运,最大的原因就是社会,封建社会不允许有这样的爱情,最终不过是孽缘罢了!

红楼梦读后感与收获800字篇九

【初读《红楼梦》】

在人生的路上,走着走着,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也加入了我们的队列。他身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那阵光透过我的眼睛,仿佛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一盏明灯。我了解到坚固的高塔也会倾斜,有人为了一个圆不惜生命,还有封建道德的悲剧……

它将我的思维引向它,在它里面积蓄着,准备一次壮丽的爆发。这位老者便是书籍。而阅读一些经典的书籍,我们更能品得别味的人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影响极其深远。它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前80回为曹雪芹所著,后40回为高鹗续写。曹雪芹曾“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内容十分丰富。它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虚伪,罪恶。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同情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指出了这样的家族必然会崩溃与死亡,也暗示了这样的社会必然崩溃与死亡。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被世俗不解。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这回是说贾宝玉做的一个梦,梦见神游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姑以人间风月之事对宝玉进行警醒,她提出了“意淫”,这是建立在对女性的尊重、理解前提下爱慕之情,它没有性别歧视,尊卑等级。宝玉做的这个梦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它相当于全书的总纲。作者用了大量笔墨预示了“金陵十二钗”及其他人的命运,如:“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看似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指袭人)“可叹停机德,堪伶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学里埋。”(指林黛玉,薛宝钗)。一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则是对贾府兴衰后的总括,饱含了悲剧意识……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把假的东西当成真的,时间久了,假的就成了真的,真的也就成为了假的。把不存在的东西说成是存在的,那捏造的事实甚至比存在的事实更真实。贾宝玉明白了做人的真正含义后,要做一个返璞归真的人时,甄宝玉便不如他了,这时甄宝玉反倒成了一块不值钱的破玉。

红楼梦读后感与收获800字篇十

【小言《红楼》】

又是一秋窗风雨夕,烟雨迷蒙,转瞬,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解踪迹。只朦朦胧胧间,似听见:

“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宝玉悄问。

“谁知她竟是个好人,我素日只当她藏奸“黛玉低眉言道。

这个“她”又是谁呢?原是那大观园中艳冠群芳的宝钗。自黛玉同宝玉捧读了《西厢记》后,有感而发,于行酒令时,无意说出了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宝钗心知肚明,却不告破,只私下里教导了一番。又于一日,陪黛玉解解闷,问问病情,同剖金兰,令其极为感动。

早先日子,钗黛两人嫌隙极大。一是瑰丽大方的牡丹,一是清秀灵逸的莲荷。四时如画的大观园,因她们的存在而春风洋溢。单论才思,各有所长;可若论性理,同言黛玉孤傲自许,宝钗则知书达理。况木石前盟终不比金玉良缘,自是形同陌路。

黛玉一梦只盼宝玉同己心,众人明己意,无数个不眠之夜,总难自遣。宝钗则盼“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入深宫,宠爱一身,可奈何梦难做主,亦随缘一生。两人虽诗词同心,却终隔一程山水。

秋,是万物更生的季节,是时候一语真情了。“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黛玉率性直肠,足以打破多年隔阂,惺惺相惜。宝钗亦是感动,说道:“我在这一日,我就与你消遣一日。”应了黛玉之约,晚些再来。

只苦于天公不作美,负了二人的约定。夜雨昏昏,潇湘无力,黛玉情知宝钗不来,取了本秋怨之词,感其悲凉,故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作《秋窗风雨夕》,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不料宝钗又差人送黛玉些小东西补补身,黛玉又为极善感之人,心渐渐回暖,忙令丫鬟给蘅芜苑的婆子赏钱打酒。

可再暖的茶终会变凉,再深的情也随光阴失了味,这一切终是苦短的梦。人生无常,宝钗是第一个不辞而别的人。黛玉虽是明白人,知“无立足境,方是干净”,知一切如浮云过耳,可总难免悲切善感,不知所措。此一生便随贾府共浮沉,“留得残荷听雨声”罢!

黛玉不怨谁,她这一生爱恨分明,也不过烟雨迷蒙,梦醒,了无牵挂。


红楼梦读后感与收获800字十篇相关 文章 :

★ 关于《红楼梦》读后感800字10篇

★ 2022红楼梦读后感800字范文10篇

★ 红楼梦读书心得与启示十篇

★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1000字10篇

★ 《红楼梦》读后感心得体会10篇精选

★ 《红楼梦》读书心得800字7篇

★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高三作文10篇

★ 关于《红楼梦》读书心得800字8篇

★ 关于《红楼梦》读后感700字10篇

★ 《红楼梦》读后感及个人收获7篇

本文标题: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叶嘉莹(读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717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明王朝读后感(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且以永日读后感(且以喜乐 且以永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