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立场 读后感(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15 16:06:5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

马克思主义立场 读后感(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

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1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

  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2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坚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读后感

从2021年6月开始,党中央将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对此,我们将从理论史的角度分析李大钊先生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经典著作,并进一步探索其深刻内涵和内在逻辑,以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衷和使命。坚定信念和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理论历史的角度出发,必须给予足够的逻辑推理,尤其是在认识论上,以加深对“初始心脏”的理解,丰富“初始心脏”的内涵,增强“初始心脏”的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心脏”有其特定的含义。 “心脏”通常被视为思想和思想的器官。

在中国思想史上,新学是儒家学派。它强调生活的过程,提倡对思想,身体和生活的研究,重视投机及其过程,并使儒家哲学化。从这个意义上延伸,“思想”实际上具有认识论的内涵:它既是认知工具,又是认知本身,并且始终贯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我们正在谈论的是中国思想史上“思想”理论的形成,即知识和行动,最高的心态是“对良心”。良心成为思想的主体,指导人们的行动。明代的“阳明派”更加注重志向和修养。通过自我修养,他们可以对经典有所了解,以实现思想的升华。

从“心脏”到“早期心脏”,我们可以链接到另一个概念:使命。什么是任务?我们需要把使命视为义务,这通常是由理想和信念决定的。它与现代政党和政府有联系,并有明确的目标。从使命的角度仔细研究党,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

不难发现“为人民服务”和“以人为本”是使命的重要内涵,它构成了党的根本目的,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突出特点。今天,我们的党和政府正在为人民谋求幸福,为民族谋求复兴。

扩展资料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2113》一文作者5261是李大钊。

李大钊4102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1653义的先驱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人。少年读乡塾。1905年考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东渡日本,次年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

留日期间,积极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16年春发表篇论文《青春》,提出创造青春中华的理想。5月回国,任北京《晨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去年12月10日买的这本书。高中的时候读过一本类似的书,买这本书大概是想年轻的时候了吧。但是一直没有时间读这么一本有点“难度的”书。这次疫情突然袭来,人被关在家里,我终于把这本书翻出来,历时12天,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还第一次为一本书做了思维导图。感触良多!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内容是很好的内容,书是很烂的书! 人一定要读一点哲学,读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这本书就不要选了。

年轻的时候读完这本书,有印象的无非是几句话: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4、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当年可能对镇压、暴力机关这样的词很感兴趣吧。)

后来大学读书的时候似乎还学过这门课程,但是留下的印象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顶多就是加了一句至今都不明白的“否定之否定”吧!

这次这本书读下来,感触很多,连续写了十多天的摘抄。现在再回头梳理一遍。

1、什么是哲学?

读过好些关于哲学的书,最终也没有彻底搞明白什么是哲学,因为,据说哲学自己也不明白哲学是什么。我接受的两个观点:一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二是“智慧”。很多人的世界观是混乱的,除了逻辑混乱,更多的是没有哲学,没有最基本的东西作为基础。不想学得很深入,学点智慧也好啊!

美中不足的是,似乎哲学只是一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并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此,马克思提倡的是行动哲学,从更高的层面去解决问题。或者,从微观来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把问题定义清楚,问题已经解决一半了 。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两者的对立和斗争有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所形成的。

3、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4、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测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5、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实践的主体,物是实践的客体,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

实践的环节,就是PDCA。

6、联系与发展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学说。所谓学习和原因唯物辩证法,就是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这里面我感受最深的是三点:一、内容和形式总是由基本合适到基本不合适,再到基本合适不断变化;二、内容决定形式,既要反对形式主义,也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三、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唯物主义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所谓两点论,就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既要把握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注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7、认识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活动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

理性认识包括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以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体系。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以前以为逻辑学很难,其实内容并不多啊!

真理就是思想符合实际的真实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不懂确切的意思,我的理解是:不管是黑猫白猫,能逮到耗子的才是好猫。

8、价值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意义关系。

对评价的基本要求:一、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二、对主体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

9、真理和价值就是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在人的活动中的表现。这个事情,是真是假?有何价值?

10、社会的本质

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从静态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从动态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

12、社会的结构

社会的结构分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国家的职能分为: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和外交职能。

文化结构分为:政治法律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

13、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4、人的发展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包括人的社会角色、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人受到自然条件的束缚,社会条件的束缚,人自身条件的束缚。人的自由就是要在这三个方面获得自由。 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力量,不断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路。 这不就是知和行吗?老祖宗说的知行合一的确是有道理的啊。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需要充分的自由时间。一本哲学书读下来,落脚点居然是:时间!通俗一点的话,就是节约时间,开发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此外,一本书读下来,我看到了心理学,逻辑学,政治经济学的内容,真的是随便一页都可以深入思考。哲学真是包罗万象,比如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比如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有人反复读一本《红楼梦》读成了红学专家,其实,反复读一本哲学书也可以受益无穷!

整本书读下来,我总结了一个“123”:1是专注,“能动地”,“有目的”做事(实践);2是辩证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至少要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凡事多问“是真是假”,“有何价值”;3是第三条道路,主体、客体、工具、环境。如果进也不行,退也不行,能不能往旁边走呢?

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书籍的读后感!

只要是与马克思有关的书籍的读后感都可以!
读罢《马克思传》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唯一一次接触有关哲学的书籍,就是老师推荐我看的《蚂蚁与孔雀》,但很可惜,我看了差不多三分之一就放弃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在走迷宫,不停地绕啊绕却怎么也绕不出来似的。所以所得的感觉也只是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感知。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
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
任何时候教育都是对人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纵观马克思的成长,教育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从开始他的父亲及朋友居佩尔牧师在宗教方面对他的影响,其理想主义的态度,反映到后期形成的共产主义理论,即便到现在,我个人仍然认为这是超理想主义的,也是超现实主义的.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也是我所欣赏的,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我指在爱情当中,好歹,马克思把这两者很好的统一了,最后趋于理性,于是他得到了他心爱的人.这一点,他必须感谢他父亲和爱人对他的不断鞭策.
关于爱情,马克思晚年的生活很大程度受到了影响,在失去燕妮之后,这其中饱含着他对爱情的浪漫主义情怀,他对爱人的理解与支持的需要,他对爱人的思念,人是不可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上的,因为思想是不能孤独的.我想在马克思的爱情形成阶段是受浪漫主义影响,而在真正得到爱情和爱情生活当中理性占了上风,因为他似乎一直忙于事业,忙于理想,然而最终他回归了,是在失去爱人之后,这也表明,骨子里面他仍然是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人.爱情始终应该是浪漫的,虚无缥缈的,而不是理性的现实的.但是追求爱情的过程和本身却可以是非常理性的,否这将失去爱情.
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
马克斯思想到了每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在马克思全集最后几部中很多人得出一个结论,是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不断创造.创造才能产生价值.
本文标题: 马克思主义立场 读后感(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666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魔仙的读后感(《巴啦啦小魔仙》读后感)金银岛黑劵读后感(金银岛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