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德日记读后感500(《托德日记》读后感 400字)

发布时间: 2023-08-14 22:03:0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1

托德日记读后感200字托德日记读后感200字,你的一生曾经有没有因为什么人而改变过?我没有。但我知道在美国威尔顿的贵族学校里那群学生的道路被基汀...

托德日记读后感500(《托德日记》读后感 400字)

托德日记读后感200字

托德日记读后感200字
 你的一生曾经有没有因为什么人而改变过?我没有。但我知道在美国威尔顿的贵族学校里那群学生的道路被基汀老师改变了。
  那是一个扼杀个性的年代,也许我们今天仍处在这个时代中。在校庆典礼上,学生们穿着一样的校服,一口同声的说着校训:传统、纪律、荣誉、卓越。学校礼堂里庄严和死气沉沉,但青春,叛逆,生命力还是从他们的眼睛里泄露了出来。而Keating老师被轻描淡写的代过,我们还无从知道一个不高大,看起来也不英俊,甚至还有些滑稽的英语老师身上积蓄着怎样的力量。
  镜头追踪到了宿舍,像是从地狱到了人间,万物复苏,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命力,特别是在尼尔的宿舍里。从外表看,尼尔最具有诗人气质,忧郁带着狂野,可是迫于父亲望子成龙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很多课外活动而专心于枯燥无味的学业;尼尔的室友托德是个害羞,胆怯的男孩,不会走近别人的生活,更不会让别人走近自己的生活;查理是他们之中最叛逆的一个,不仅仅表现在思想上而且更付诸于实际行动,看到他我总能看到年轻时的基汀。诺克斯是不温不火的,他只为自己心爱的女人疯狂。
  然后一切犹如回到了上学的日子,你惊讶的发现虽然相隔着一个大洋,但老师们的教育方式竟然是惊人的相似,甚至于那种照本宣科,悻悻作态的神态都如出一撤。可他们比我幸运的是,他们的船长出现了,从正门走了进来哼着《扬基进行曲》的口哨,把孩子从后门带了出去。就这样另一条道路被打开了。
  在一张已故校友的毕业照前基汀开始了他的第一课:carpe diem(拉丁语,意为抓紧时间,及时行乐),sezie the day,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抓紧时间,让你的生活与众不同)就这样开始了他不同寻常的课程,让学生们撕去了犹如圣经般的教科书上伊凡所写的前言,告诉他们诗歌是美丽的,浪漫的,我们为他而活;让学生们站在课桌上叫他们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无论这是否看起来愚蠢或者不正确,你必须要尝试;在操场上踢球前每人大声朗诵一句诗;逼迫胆小的托德倾泻出内心真正的诗句。学生们被感染了,并追随着基汀的脚步创建了自己的死亡诗社。那是一段天堂般的幸福时光。然而在那个年代天堂是不被允许的。
  悲剧正在慢慢酝酿,你的内心开始感到不安,坚持自己是条被少数人选择的路,而选择这条路是要付出代价的。桀骜不驯的查理会公然对抗校规,被最先带到了校长室,但被体罚的那个孩子已经不是查理了,他是纽旺达,一个战士。他是悲壮的,他也被自己的这种悲壮感染着。他要凭着它来抗衡整个现实世界。但基汀告诉他,这样做是愚蠢的,可他还是称呼了他为英雄,那刻基汀分明看到年青时的自己。当基汀说这句话时我似乎能感觉到他是怎样被碰得头破血流,而他不愿看到查理受到那样的伤害。“学会融入社会,并不是妥协,而是学会如何成长”基汀或许选择了一条更理智抑或更无奈的方式,毕竟像他自己所说的,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被认同的。
  真正的悲剧发生了,尼尔死了,在这场战斗中尼尔败下了阵来,他对抗不了他的父亲,他无法成为他父亲所期望的那个人,他也无法成为他自己所期望的那个人,能够结束这一切的只有一颗子弹。死是一种最消极的抗争。他死的并不英雄,可当我看到在尼尔课桌里的那首死亡诗社的集体朗诵的开篇文章里的这句话时,我知道,尼尔并非想做什么英雄,他只是不想做个叛徒。这句话是这样说的:“以免,当我将死时,发现我从未活过”(and not, when I come to die, discover that I had not lived…)
  尼尔的死使托德失去了这个不断给自己灌注激情的朋友,尼尔的死使托德意识到现实就像这雪天一样冰冷,现实就像尼尔已死一样不可改变。冰天雪地中托德显得苍白,孤独,胆怯…
  终于彻底的回到了现实,学生们迫于校方的强大压力纷纷在那份应由基汀对尼尔的死负责的协议书上签了字。当然,我们知道,查理是不会签的。哦,对了,他不是查理,他是纽旺达。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美国女影星乌比·戈德堡曾说“拒绝改变,变得与大众一致并没有错,但拒绝与大众一致是条漫长的路。”通往天堂的往往是地狱之旅。
  今天,当我们拥有一个相对较宽松的环境,个人价值在被越来越多的得到重视的时代,我看到了托德站在桌子上时那个坚毅的眼神;我听到了托德发出了自己内心真正的呐喊“船长,我的船长”;我恍然大悟,冰天雪地中托德显得苍白,孤独,但不再胆怯;我明白了,原来今天的生活是跟随着像托德这些勇敢坚持自己的人们的脚步到来的。基汀老师在那一刻笑了,疲惫但幸福,他预见了他所期望的那一天,他的战士们踏上了征程。而我想站在“林肯倒下的那块甲板上”说:“船长,我的船长,我们也在路上!”

《托德日记》读后感,400字

《托德日记》的主角托德·芒恩是一个做派强硬的孩子。他当时就像一道闪电一样来到我的脑海,我并不是一个小说家,对他来说,我可能没什么帮助。
托德出现的那个下午,我的朋友作家艾莉森·詹姆斯还有我正在做故事创作训练。那是一种类似于集体催眠式的体验。一群作者躺在地板上,艾莉森轻声说着一些……啊,我记不太清了。当时我似乎不知不觉地快要睡着了。突然,艾莉森让我们每个人都想一个地方,一个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地方,随便是哪儿。
后来,我似乎回到了高中母校。一样的大厅,一样的地板。一个孩子正被一群人殴打。嗯,这个场景也跟记忆中的一模一样。但是,等一下,有点儿不太一样。我居然是在上面殴打别人的那个。这不对,我想,那肯定不是我。
我怎么打破了这个孩子的眼镜?我?我到底是谁?接下来,毫无预兆地,艾莉森告诉我们,睁开眼睛,开始写作。
于是,五分钟内,我就有了故事地点:我以前的高中。也有了故事人物:他像是我在城中村的高中见过的几个混混和朋克的混合体。我大致写了几个段落,在这几段文字里,我虚构了一个校园恶霸在殴打别的孩子,把他举动写得像是一场行为艺术。
这就是托德这个人物形象的由来。那之后,我收起了笔记本,回到自己做了多年的那些图画书、非虚构类小说、幽默漫画和学前儿童图书的创作当中。至于去试着继续了解他,我并没有打算做这个。他这样一个古怪的性格,当时的我并对此并不感兴趣。他这样一个形象又不适合我做图画书。
几个月后,我和我后来的编辑RoaringBrook出版社的尼尔·波特见面会谈。他看过我所有的书以后,停顿了一会儿,问我什么是我真正想写的。
“我们之中有谁不想写小说啊?”
“那就写一个啊。”他说。
“啊,著名的编辑先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写小说。”
“哦,”他说,“别担心这个。先给我看点儿东西吧。”
那个下午,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后,托德这个角色,再次在我面前用肘击动作向我展示了他的未来。先让这个托德消停下来吧,于是我把自己在那个让人大汗淋漓的小屋里写下来的几个段落敲下来,发了一封E-mail。后来,尼尔让我多些几章。再后来,再多些几章。不知怎么搞的,他连哄带骗地让我写出了一本书。我想这就是他为什么是大名鼎鼎的“尼尔·波特”的缘故。
在本书最前面,在最开始的章节和人物描述中,我没有去剖析托德这个人物形象,我没有去解决他的家庭生活或者他的梦想愿景或者他身上那些致命的缺点。我根本就不打算理解他,我试着成为他,或者,准确地说,在我创作的时候,我让自己变成了他。
我没法解释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但它自然而然地让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变成了一个愤怒的少年。我得先说明一下,我自己本身从不曾是一个暴脾气的愤怒少年。少年时代的我有点儿呆傻,也常常闯祸惹麻烦,但我一直有着良好的乐观心态。
托德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口才也很了得。他有一种特别的幽默感。他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坏孩子,爱虚张声势,意见挺多,对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答案。他喜欢放学后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因为他自己买不起书。他也会勒索同学,小偷小摸。可是人无完人。
人们常说,一个作者应该追随他笔下的人物。我也是这么做的。这本书是一个日记的形式,情节点基本上都是一天里值得记下来的事情。
脑子里有一个大概的提纲后,我就坐下来开始写。比如,要写托德和他的朋友霸王龙的场景。好,首先,他们偷了东西以后要在街上走,现在,街上出现了一个布道者。现在,霸王龙脸一沉,现在,他要失控了,突然,我在写他们的时候,霸王龙说的话,做的动作让我吓了一跳。托德吓得目瞪口呆往后倚的样子,就是当时目瞪口呆的我。
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类孩子,他瘦骨伶仃,有着街头生存的智慧,他那双饿狼一样凶的眼睛周围肌肉会紧张地抽搐。他们看着很乡土,但他们在城市里顽强生存,茁壮成长。这就是霸王龙雷克斯。每次他一出现,故事总会变得灰暗。
另一个我比较喜欢的角色是鲁兹。她是一个典型的抢眼的配角。我迅速给她找准了定位:一个拥有艺术气质、神秘莫测的哥特女孩,她的创作作品,一座雕塑,成了托德觉醒的试金石。我其实不需要这个女孩,我只需要这个雕塑作品。可是,当你在读到她,碰见她,你就会明白,这样一个大火球是如何在这个故事里脱颖而出,如何让自己从开头到结尾都不可或缺。她自己就是她艺术天赋的一个作品,观察她在故事里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在生活中从没见过像鲁兹这样的女孩。这这本书中,她在和托德的来往过招当中,碰撞出了一些简洁、生动、时髦、漂亮的精彩对话。
最后,指导老师伍德罗夫人在本书中无所不在。她的出场时间真的非常短暂,但是她会在托德的日记里写批注,发出自己的声音。她的角色也贯穿了托德的整个写作。通过托德的眼睛,以第二人称创造出这样一个故事人物,让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变成伍德罗夫人,对我而言真是特别有趣的事。
开始的时候,每个故事人物都有自己的模型,比现实中的人们更具典型性。在每个人物的性格塑造上,尼尔鼓励我让它们做一些违背人们预期的事。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人物怎么从一个个看似典型的性格发展到最后拥有了连作者本人都无法掌控的生命力。在这本书的前三分之一部分,这些人物性格刻画所耗费的笔墨远胜情节设置所需。后面一旦情节到位,所有的人物发展立刻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都留在了书里。
最后,对于这些人物,我想说,可能这本书很容易被定位为给男孩看的书,的确,里面有对抗也有战斗,还有一些不好的过激行为。但是这本书里所讲的,并不仅仅局限于此。
这是关于一个男孩的现实主义故事。托德和他的同伙也许在言行举止方面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但是说到这个故事的道德准则核心,荣誉要归于这组从不废话的女性人物:鲁兹、伍德罗夫人,有着钢铁般意志的托德的母亲。她们没让这个聪明,爱挖苦人,处境困难的男孩最终失去控制。她们是一道安全防护栏。并且,在试图回归正轨的时候,托德的所作所为表明,他并没浪费她们的苦心。
作为一名当代小说作家,你如何在作品中处理迅速变化的科技的普及性?你有没有担心过用手写东西(指让托德写日记)会过时?如果你的故事不讲到这些元素,似乎会显得不太真实,你会担心这一点吗?如果担心,为什么?如果不担心,又为什么?
整体说来,如果成年人在深入研究少年文化时不去构建很多桥梁,比如现代的电子科技,很潮的用语,或者我们国家年轻人所处的最流行的社会环境,我觉得这并不太妥当。要紧随那些酷毙了的词语,不断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等一些年轻人中很前卫的东西,并不太容易。因为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变化。
我说过,《托德日记》有它反映的现实圈子。我想,有一部分来自于我刻意没有在书里呈现出确切的年代背景。或者说,我把故事背景设置在当下,却没有植根于当下。
我并没有孩子在上高中(虽然我八岁的女儿以为她就是),我对少年们的观察仅局限于参观学校,乘坐地铁和街头交谈。我能借鉴的唯一的一群少年人,是我小时候熟悉的那些人,也就是我写的这群孩子。
书里那些少年们面对的主要的情况和问题是不是一种普遍现象?
当我写《托德日记》的时候,给故事的定位就是简单、写实、历久弥新。一个看似末路无望的男孩遇到了一些麻烦,在老师的帮助下,文学和艺术向他展示了另一种人生道路。跟任何其他作者一样,我的创作素材源于生活体验,这让我不得不对故事进行“更新”。在我的少年时代,更聪明更冷酷无情的校园恶霸经常偷偷地在校报或者校园广播上捉弄人,展示他们的恶趣味。现在,有了互联网,恶作剧的平台更大了,范围更广了,我不能不采用这个元素。当学生们能转发一些残忍的照片了,为什么还需要采用一些老式的恶搞漫画这种方式?现在的恶作剧中,有些电子产品给孩子带来的破坏和恐吓效果,远胜过去把他们的书包扔到树上。
写完这个故事以后,我做了一个草稿,对应当下的生活查找书里每一个过时的物品,对它们的名称进行“更新”。膝上电脑成了“笔记本”,MP3播放器成了“音乐播放器”,DVD播放器成了“视频工具”,Xbox变成了“电子游戏”,摄录一体机成了“摄像机”,诸如此类。还涉及YouTube,Facebook,Google.(还记得书里的Prodigy吗?)如果说书里还有一些物品有着“过时”的暗示,恐怕是“冷柜”和“老爷车”之类的了。现在这本书已经印出来并且上架,我没办法做更多的修订了。真是糟糕,因为我发现“有线电视”和“CD光碟”我没能“更新”。
还有,需要解释一下的是,之所以封面没有出现托德的形象,一个原因是我不希望未来的读者看他像我们现在看当时那群跳迪斯科的年轻人一样。
我们怎么辨别有些东西能持续永恒有些则只是一阵风?我也说不好,但有些直觉。科尔·波特就有这种直觉。在他的1934年的名曲《你是最好的》当中,他就像有时光机一样挑选了很多永恒的东西。那个时代有无数的演艺明星,但是他选择了欧文·柏林、梅·韦斯特、葛丽泰·嘉宝、弗雷德·阿斯泰尔。米老鼠当时才七岁,可他也有所提及。白得速牙膏至今依然待在货架上。事实上,这首歌曲本身的时代特征远超它提及的那些参照物。可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你能保守秘密吗?我希望《托德日记》能继续被人读下去,尽可能持久。在第三个千年的第二个十年(即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对一本书来说,“尽可能持久”通常是指三个月,我懂这种规律,但是,我仍然把目光定得很长远:它应该是一本值得阅读、研究的书。为此,我在创作的时候不得不剔除一些流行的小元素。我希望这种做法有效。
http://cynthialeitichsmith.blogspot.com/2021/02/new-voice-mark-shulman-on-scrawl.htmlwVo

中考刚结束,应该给孩子读哪些书

中考刚结束,应该给孩子读哪些书
 今年入选的百种优秀图书共分为四类:思想品德、励志读物、人文历史、艺术修养类30种;科普百科知识类24种;低幼启蒙、图画卡通类10种;儿童文学读物类36种。总体来看,此次入选的100种推荐图书,内容生动,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合理,覆盖面广,在少儿图书市场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力,以及一定的读者基础,有利于拉动和引领青少年阅读。具体特点如下:
  思想品德、励志读物、人文历史、艺术修养类图书融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主旋律图书向青少年介绍党史、国史、军史,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共和国领袖故事丛书》、《核心价值观童谣100首(口袋本)》、《少年中国梦——梦想起飞》、《莫忘国耻(上下)》等;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如《中华传统美德图说》、《晒家规家训——讲我家的故事》、《因为祖国——寄给青年朋友们》、《抗日小英雄儿童文学经典读本系列》等;三是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图书,以培养青少年阳光心态、美好性格和良好习惯为目的,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如《诚信——隽永不变的心灵种子系列》、《寄小读者——让成长美丽飞翔》等;四是人文历史、文化知识类图书,培养青少年阅读兴趣,进一步丰富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如《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看版图学中国历史》等。
  科学科普、百科知识类图书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培育与倡导科学精神,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相融合,注重知识性、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相统一。一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孩子们的身边事物、日常生活等入手,向孩子们展示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如《了解我自己系列(2册)》、《垃圾的故事》等;二是通过科学实验以及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解说隐藏在其背后的科学道理,如《神奇科学》、《越做越好玩的科学》等;三是关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针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从专业的角度给予解决方案和有效措施,如《谁的青春没囧事(2册)》等;四是展现科学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图书,如《万物运转的秘密 给青少年的物理世界入门书》、《沿着人类祖先迁徙的脚印旅行》等;五是向青少年介绍中国高铁,以及推进青少年海洋意识教育的图书,如《我的高铁情缘——沈志云口述自传》、《魅力中国海系列丛书》等。
  低幼、启蒙读物内容生动活泼、设计形式多样,既贴近孩子们的阅读特点,也便于家长进行亲子阅读。一是精美的图画配以沁润人心的文字,图文并茂地讲述一个个精彩有趣的小故事,给孩子们满满的正能量如《中国当代名家献给孩子们的最美图画书》、《我有一盏小灯笼》等;二是关怀大地、回归自然,真实展示人类活动与大自然的冲突,为孩子娓娓道来生命的可贵、生活的坚韧,传递给孩子直面挫折、感恩生活的信念的图书,如《小千鸟》等;三是符合婴幼儿认知特点的启蒙书,通过亲子阅读培养婴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心智健康成长,如《婴儿绘本馆(丛书)》、《数学真有趣儿》等。
  儿童文学读物是历年活动的推荐重点,经典与新作并举,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开创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是文学名家作品,向青少年展现文学的魅力和阅读的力量,如《小证人》、《浮桥边的汤木》等;二是获奖作品以细腻的文字、丰富的情感,给青少年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如《小水的除夕》、《小城池》等;三是引进版图书制作精良、译文生动、配图精美,如《托德日记》等;四是新生代童话作家的倾心之作,为青少年塑造出一个崭新且深具意义的感性世界,如《四叶草丛书(第二辑)》等。
  据悉,为了充分发挥优秀出版物的引领示范作用,5月下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2021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并开展相关读书活动的通知》,要求:一、各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局和主管部门要积极向青少年宣传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做好百种优秀图书的重点宣传推广工作,把最优秀的图书推荐给广大青少年读者,充分发挥优秀出版物的引领示范作用。要结合当地开展的读书节、读书月等全民阅读活动,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引导青少年健康阅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二、各出版单位要在总结多年来优秀青少年读物出版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做好面向青少年的主题出版工作,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组织出版一批符合青少年阅读兴趣和阅读特点,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原创图书。三、各发行单位要做好百种优秀图书的发行工作。“六一”儿童节及暑假期间,中心城市新华书店要设立专柜、专架,集中展示展销2021年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有条件的新华书店和书城可以展示展销2006年以来历年推荐的优秀图书。各地要做好百种优秀图书的宣传、供货和货源储备等工作,以优质的服务、优惠的价格向青少年提供更好的图书。各省级新闻出版广电局和主管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的要求,积极组织出版发行单位开展“六一”儿童节和暑期青少年读书活动,在创新活动形式和提高活动质量方面下功夫,及时总结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有效扩大全民阅读活动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13-17岁青少年应该读什么书

13-17岁正值青春成长期,也是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更需要心灵的引导、精神的激励和文学的感动。
1月9日,2021年北京图书订货会之际,“对接国际,对话经典——麦克米伦世纪新书品读会”在皇家大饭店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汤素兰、儿童文学作家彭学军、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严寅贤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副总编辑魏钢强,围绕“YA文学和零时差阅读”进行了一场高端对话。是什么样的作品有如此大的魅力能吸引这7位重量级人物齐聚一堂?13-17岁的青少年应该阅读什么样的图书?“零时差·YA”书系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答案。
传统经典之外读什么
“能不能推荐一些当代作家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我们自己怎么找不到合适的?”
魏钢强:少儿出版的服务对象是0—18岁的未成年人,但是目前市场上真正适合13岁以上的读物很少,这一块是缺失的,今天我们谈论的“零时差·YA”书系就是针对这个群体的。YA是英文Young Adult(年轻的成年人)的缩写。对于这个年龄段的文学图书的创作、出版和阅读,相信各位都有话可说,同时对某些现象又会觉得无话可说,所以说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对话。
汤素兰:“凋蔽的成长小说”、“失去的少年读者”在当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现象连偏远地方的老师也已经察觉,去年圣诞节前后,我去内蒙古的校园作活动,到了很偏远的一个旗,其中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问我:“有没有作家也能到我们的中学部作讲座?除了世界经典名著,能不能推荐一些当代作家的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我们自己怎么找不到合适的?”所以这套书的出版令人欣喜,我希望能够重新唤回那些青少年读者,能够期待我们的青少年文学再度繁荣。
严寅贤:我说说几个孩子的情况,都和阅读有关。第一是我同学的孩子,读初一,他总是读网络和科幻,经常做噩梦,不愿意学习。我觉得有些网络科幻对小学、初中孩子造成的影响和伤害,肯定是有的。还有一位家长告诉我,他女儿读某个哲学学者的书太多了,结果对什么事情都没兴趣,总说“慵懒无罪,享乐有理”。还有一个孩子初中就开始读西方的政治书籍,现在跟现实严重对立。再就是前年学校接到一封家长来信,说语文老师布置初一孩子看《悲惨世界》,问这能行吗?通过这些例子我想讲两点:一是未成年人阅读需要引领;第二,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给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优质精神和优质读物。需要我们的年轻人读一些健康的、有品位的、适合他们的作品,真正地为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零时差·YA”的阅读价值
当这样一部书被13-17岁的孩子读的时候,我能够想象它所能够产生的效应
白烨:看这类书我首先感觉是很新奇,《托德日记》确实好看,真实、智慧、有趣味、有意味。这本书是写一个14岁的中学生,因为经常犯错,违反校规,没被学校开除,但是把他关在屋里写日记。这个日记是个坏孩子写的,但是这个日记很多东西反倒让我们认识、理解现在孩子的心态,包括对我们的很多东西进行反思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阎晶明:《宠爱珍娜》写一个16岁的女孩子,出了车祸,变成一个植物人——这是我们经常在报纸上能够读到的故事。一年之后经过父母的呵护和医生的努力醒过来了,但她成了残疾人,也是一个失忆人,整个书就是她在寻找自己。最后,她心灵、大脑记忆在恢复,身体的残疾也在康复,结局很完美,276年以后她依然是一个青春少女。
我大概知道什么是YA文学了,写的必须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他们的生活,然后要有特殊的人生变故,迷失自我之后,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寻找自我的过程。它基本上是一个类型文学,至于它能不能成为经典,还不能下定论,但文学上的事情永远都是革命性的。就好像金庸的小说,在我读大学的时候还被认为是不良少年才去读的作品,现在就是文学经典。所以像YA文学这样的系列,它的类型文学特征的共性,更多的是一种创作形式,对当下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李敬泽:两本书都很好。当这样一部书被13-17岁的孩子读的时候,我能够想象它所能够产生的效应,因为我们都是当过孩子的。好孩子对坏孩子有天生的好奇心,如果是类似于托德这样的孩子,他也能从这本书里获得一种自我的认知。实际上整个这本书里,伍德罗夫人对托德始终体现的是一种同情的、关切的、理解的态度,所以,如果是一种类似于托德的孩子读的书,我觉得对他也是好的。
而这本《宠爱珍娜》非常厉害,它是通过科幻来展示什么是自我,我们怎么去认定我就是我?我为什么不是别人?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所有这些问题同样适宜13-17岁的孩子,通过非常有趣的科幻形式,使这些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变得如此清晰。
彭学军:我有3个身份:编辑、读者、作家,每个身份读书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是读者的话,看书会非常轻松享受,如果是用编辑的眼光来看,我会比较挑剔比较苛刻,如果是以作家的身份看,若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我会非常欣赏又有几分妒嫉。YA书系这两本书因为让我做责编,我是用编辑的眼光去看,可是看着看着就会忘掉这个身份,会被它的故事带进去,成为一个纯粹的读者。在我做编辑的生涯中,这种经历不是太多。
与“青春文学”的本质不同
那种工厂产品线上出来的东西和独具匠心的作品感觉是不一样的
彭学军:早些年我也编过一些青春文学的书,那种工厂产品线上出来的东西和独具匠心的作品感觉是不一样的。《不老泉》的塔克说,一个人如果是永生不死,他就像路边的石头一样,不算是真正活着的。但在《宠爱珍娜》中,珍娜只有10%的大脑是自己的,其他的皮肤、头发等等都是凝胶制成的。当她一点点了解了这个真相之后,非常愤怒和悲伤地质问父母:“我的灵魂呢?你们把我的灵魂安置在哪儿?”
我读到这里心里有一种颤动的感觉:你们让我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那我的灵魂在哪里?我觉得从书中透出来的情怀是我们所没有的。我们很多原创作品有精彩的故事,很搞笑很抓人,也有很不错的语言把它讲述出来。可是很难读到关于生命、成长、童心、故乡等这些深切关注的情怀,这是我们很多的原创的青少年文学作品缺乏的。
汤素兰:其实我们的儿童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繁荣的时候,最令人瞩目的和最终留下来的,主要的是青少年的文学。可在2000年以后,0—12岁的读物越来越多,分类也越来越细,从图画书一直到校园低幼小说,一直到历史童话等这些都非常发达。但是非常遗憾,青少年文学慢慢地就变得凋零起来了,而所谓的“青春文学”又几乎变成了物质主义与消费娱乐的代名词。
白烨:在职业作家的创作中,13-17岁,包括18岁往上,几乎没有相对应的图书。青春文学正好对应了这种需求,而我们一直没有能够为这个年龄层的读者提供更值得他们阅读的作品。
所以,过去一直是在找代用品,吃的是一种快餐,而这套书才是正餐,从内容、表述方式和里面所包含的理性,尤其是在趣味中包含了很多意味。这样一些特点在我们青春文学中确实是不够的。像这样的作品能够替代,或在阅读当中逐渐占主要地位和发生作用之后,我相信,今后很多孩子在文学素养和品位上,会获得很多的东西。这样的作品如果能再早几年出来的话,更好。YA这套书的意义,是让读者在成长时期最重要的阅读阶段把路走正。这两本书现在出来正逢其时,非常好。
YA的引进和创作
从文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广阔的空间,这个空间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占住,也远远没有去开垦
阎晶明:YA这个文学的概念,我是从魏钢强先生这儿第一次听说。前些天在中国作协接待了一个以色列的作家代表团,团长是一位80多岁的老作家,同事告诉我说他是儿童文学作家,后来才知道,他就是一位YA作家,专门针对13-17岁的孩子,写了一辈子。可见YA在西方文学界已经是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了。
严寅贤:这两本书的确很好,我看完后就寄给在外省中学读高二的外甥了。这套书填补了中国一代人的阅读空白。
李敬泽:这两本书读完让我感觉到,这个YA还真是有讲究的。13-17岁,我们叫它后儿童时代,或前成人时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面临着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特定的问题,而“零时差·YA”书系反映了这些问题或能引起这个年龄段的读者对问题的思考。
YA说起来就是13-17这么4年,实际上从文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广阔的空间,这个空间我们现在还远远没有占住,也远远没有去开垦。所以,我非常高兴看到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推出这个YA书系,一方面介绍了作品,另一方面也期待我们中国有越来越多的这方面原创作品出现。
魏钢强:我们现在说的零时差,是和世界同步阅读,这件事情容易做到,真正难做到的是代际沟通。我们出版作者怎么真正满足当下青少年的阅读需要?我们忽视的一点,就是在YA这个年龄段,有他自己特别的一个文学需求、阅读需求,现在通过这么样一个YA书系的出版,能够促进国内的原创这方面丰富起来,那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愿望。
中国版协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离开现场时特别写下了一段话表达他对YA的理解和对YA书系的支持:“YA(Young Adult):年轻人,但思想精神是成熟的。这套书的目的是让13-17岁的年轻人通过阅读成为思想和文化成熟的人。”
【文本品读】
李敬泽:《托德日记》和《宠爱珍娜》好看在哪儿
两本书都很好。《托德日记》我很喜欢,但有一个疑问我到现在还没解决。就是最后托德问伍德罗夫人:“你为什么没开除我?”伍德罗夫人说,就因为当初发生冲突的时候,托德抓住了学校的一个漏洞,学校每个大门上都贴着这样的告示——“禁止非法闯入依法惩办”。学校的意思是说:禁止非法闯入,谁非法闯入就惩办谁。但是托德说,你写的明明是“禁止非法闯入依法惩办”,我就是非法闯入的,所以你不能开除我。后来我想,这句话在汉语中要正确表述也很难啊。小家伙非常聪明,伍德罗夫人敏锐地发现了他在语言逻辑方面的超乎常人的敏感和天赋,所以没有开除他,也没有让他和其他犯错的孩子一道去篮球场捡垃圾,而是让他随意涂写留校日记,相信托德通过内心的自我对话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改造自己。
总而言之,托德这个孩子特别有意思。让我想到过去读的一些美国文学,包括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些故事里都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有魅力的、有贫困家庭背景的孩子。好孩子对坏孩子有天生的好奇心,但如果是类似于托德这样的孩子来读这本书,他也能从书中获得一种自我的认知。在整个这本书里,伍德罗夫人对托德也始终是一种同情的、关切的、理解的态度。所以我想,当这样一部书被13-17岁的孩子读到的时候,我能够想象它所产生的效应。
另一本《宠爱珍娜》也非常厉害,让我想起了20年前的一套书,内容都是当时比较前沿的社会科学问题。其中一本书谈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最后提了一个问题:假设科技很发达了,我们要进行太空隐形,但我们的肉身是不行的,从时间上、空间上都有问题。那怎么办呢?也许有一天科学可以把我们分解为原子、分子,然后“嗖”地一下我们就过去了,到了某一个星球上通过某种方式再组合起来。但是哲学家提了一个问题:组合起来还是你吗?在多大的程度上是你?这是一些哲学层面上的问题——我是谁?何以是我?在什么程度上是我?
《宠爱珍娜》作为一本科幻小说,也是顺着这个路子去的,但是它的主要方向并不是在展示科技的可能性,而是借助科幻的设定,来展示什么是自我,怎么来认定“我”就是我?我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意义、存在的意义,我为什么不是别人?所有这些问题同样适合13-17岁的孩子。也许他们不会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也不会正儿八经地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但这个阶段正好是他们人格形成的时期,他们都会面临这些问题。作品通过这样一个科幻的、非常有趣的形式,使这些问题如此清晰和确切地摆在孩子们面前。
(李敬泽系著名文学批评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本文据发言整理。)
【阅读指导】
魏钢强:说说与YA相关的问题
麦克米伦世纪的两套文学书——“不老泉”、“零时差”,好比年份酒,陈酿新醅,一目了然。但是,“零时差”后面的“YA”引起了好奇和关注。作家汤素兰说,她更喜欢我们之前提出的一个概念,叫“后儿童时代”。批评家李敬泽也问,为什么定位在13-17岁,18岁不行吗?媒体朋友则提议,“不老泉”是不是也可以考虑出一个YA书系呢?报纸约我谈谈这套书,就说说这几个与YA相关的问题吧。
【YA的读者定位】
YA是20世纪逐渐成熟的一个区别于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的文学品类。YA是英文Young Adult(年轻的成年人)的缩写,它的年龄指向跟“青少年”基本重合,但“青少年”是生理分期,通常指未成年人,而YA的中心词是成年人(Adult),这是按阅读能力和阅读需求确定的。“后儿童时代”最早在2021年提出,这个概念跟YA接近。但相比之下,YA更加简洁,更明确,而且与国际接轨。把YA的受众明确为成年人,在年龄上留足了向上的延伸空间,也更符合这类文学的特质和读者实际。
据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YA图书馆服务协会”机构的定义,YA针对的是12-18岁的青少年,而一些YA的读者和作者又将它定义为16-25岁。我们把YA书系的读者对象定位为13-17岁,这里有3个方面的考虑。第一,“零时差·YA”书系主要是从美国引进的,适读年龄应大致符合美国“YA图书馆服务协会”的定义;第二,13-17岁是最佳适读年龄,18岁成年,无须特别推荐此类书籍;第三,把年龄下限抬高到13岁,在小升初的同时实现童年文学向YA文学的阅读转换,阶段性更加明晰。
【YA的文学特点】
YA文学和跟儿童文学图书相比,篇幅不再可能“一口气读完”,也不再需要(甚至拒绝)插图。在阅读方面上也完成了从接受到质疑的转变。近年来儿童阅读分级很热,但却忽略了童年文学和YA文学间的最大级差。
YA文学与国内的“青春文学”也存在差异。有人统计YA的主题有:友谊、陷入麻烦、异性吸引、钱、离婚、单亲家庭、再婚、与父母的问题、祖父母、兄弟姐妹、青春期、种族、死亡、邻居、工作、流行,而“青春文学”,某网络书店陈列分类是“青春成长、古代言情、都市浪漫、仙侠/重生、影视娱乐”。
青春文学是偶像文学,具有排他性,YA文学或许因此而很少引进,即便引进也只是以一般畅销书的名目。这类图书因此更需要引进和借鉴,相信再迷恋偶像、蔑视权威的男孩女孩,也很难拒绝和大洋彼岸的同龄人同步阅读的建议。这一书系的出版,至少能让青少年读者多一些别样的阅读选择。
“零时差·YA”不是偶像文学,它与“不老泉”一脉相承,但它却是真正的青春文字。让青少年阅读这样的文字,是应该可以放心的。
【YA和经典阅读】
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风生水起,但一切止步于小学阶段。阅读没有输在起跑线,会不会输在转折点呢?这种情况与创作有关。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王泉根几年前就指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儿童文学3个层次(少年文学/童年文学/幼年文学)的创作中,少年文学(以少年小说、少年报告文学为重心)一马当先,名著名篇层出不穷”,而“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年,整个儿童文学原创与出版有明显的‘定位下移’趋向”。这跟市场有关,童年文学靠学校,偶像文学靠粉丝,传统的青少年文学被边缘化了。
经典阅读怎么强调都没有错,但动辄四大名著、《悲惨世界》也未必合适。实际上,王泉根所说的上个世纪少年文学的“名著名篇”并不能满足当下孩子的阅读需求,YA的前瞻性、探索性、时尚性等是其他阅读难以替代的。YA同样可以成为经典,而且即便没有成为经典也是有意义的。YA意义就是当下,所以“不老泉”没有必要区分出YA,不老泉收录的是上世纪的经典性作品。还请注意,“零时差·YA”是“书系”而不是“丛书”或“文库”,开本风格完全开放,并且希望它潮流范十足。
最后说明,YA文学只是一个年龄段文学,它有优秀的,也有平庸的,这就需要我们引进时认真选择,把最优秀的作品介绍给国内读者。这套书叫“零时差”,在当今世界,出版零时差、阅读零时差都容易实现;真正难做到的是代际沟通的“零时差”——让文学图书的创作出版真正满足当下青少年的阅读需要,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忽视了这个需求。(本文作者系“零时差·YA”书系策划人)
【背景链接】
“儿童文学和后儿童时代的文学阅读”大讨论
13—17岁的孩子(或者说初高中)的阅读问题一直备受各方面的关注,也一直在寻求努力。2021年12月23日,由《文艺报》、小说学会、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共同发起的“儿童文学和后儿童时代的文学阅读”专题研讨会在南昌举行,让儿童文学界沉默了十年的问题浮出水面。来自《文艺报》、中国作协、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等高校和出版机构的学者和专家,引入多学科背景的讨论视野,对当今中国的儿童文学和少年文学背后的文化政治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与会者认为,儿童文学创造了市场繁荣,但我们征服的读者群主体只是小学生。在初中、高中年龄段,也就是后儿童时代的孩子们,基本不读我们所说的儿童文学。中国小说学会年年评出排行榜,可是刚刚放下儿童文学图书的孩子根本不读那些上榜小说。也就是说,许多孩子在走向成年的关键时期,主流文学和他们无缘。后儿童时代的文学阅读面临尴尬,儿童文学如果是为某些流行的“青春文学”培养读者,当下如火如荼的儿童文学经典阅读的努力将前功尽弃。
会议担忧面向成人之文学和面向儿童之文学的疏离和隔断,会给所谓“无益无害”的读物留下空间。“零时差·YA”书系的出版实践,强调青少年文学作为一个特定文学品类存在的价值,是上述认识的进步和深入。
二十一世纪出版集团
“零时差·YA”书系 阅读与世界同步
这是一份礼物。
无论你多么的留恋童年,13岁的你也永远告别了混沌和童稚;可只要没参加庄严的成人仪式,既便17岁了也有可能被人称为“小屁孩”。那么好了,这份礼物就是为你准备的,因为你就是YA(Young Adult,年轻的成年人),祝贺你成长为了现在的样子!
13-17岁,这是一个梦想更为清晰、天地更为广阔,可也纠结着种种烦恼、迷茫与困惑的年龄。童年正在远去,成人世界隐隐约约地展现出了它的真容。和大洋彼岸的同龄人同步阅读,“零时差·YA”书系满足了这一时期的你拥抱世界的渴望。无论是紧贴现实的故事,还是充满着幻想魅力的文字,都是对你最好的陪伴和激励。体验文学的感动,吸取青春的力量,跟随着身边响起的不同肤色的伙伴们的足音走出迷境,迈向心智成熟、人格独立的阳光地带;然后,从这里再度出发,继续你的漫漫人生……
“零时差·YA”书系:
托德日记 宠爱珍娜 我们的秘密
略有不同 终极战队 夜晚的守护人
灵魂的旨意 说出来 莱拉的传奇

看一个校园混混如何为自己开脱!
《托德日记》
[美]马克·舒尔曼/著 张宇/译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每天的留校日记让托德的对抗心理渐渐平复了,他开始真实地、详细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所思所感。37篇日记完成后,一个同情弱者、重义守信、聪颖能干、热爱阅读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读者更从指导教师伍德罗夫人身上,感受到了美好人格感召之下的教育力量。
为了挽救所爱的人,还有什么不能做?
《宠爱珍娜》
[美]玛丽·皮尔森/著 王斌/译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珍娜觉得自己是一个人造的、非法的怪物,她无法理解父母的做法,即使以爱的名义也拒绝接受。10%,这能算是活着吗?还有灵魂——“给我看看!哪儿?你把我的灵魂安顿在哪儿了呢?”珍娜的苦苦逼问引发出了对爱、人伦、科技发展的未来的种种思考。
本文标题: 托德日记读后感500(《托德日记》读后感 4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649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沉重的翅膀读后感(《沉重的翅膀》读后感)刻舟求剑读后感日记一百字(《刻舟求剑》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