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告中层第16封读后感(在行动中成长 于难题中历练 读郑杰校长《忠告中层》有感)

发布时间: 2023-08-07 22:55: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9

爸爸的16封信读后感,【篇一:《爸爸的16封信》读后感】,说起台湾儿童文学,就会想起林良,他几乎与台湾儿童文学上是等号,对台湾儿...

忠告中层第16封读后感(在行动中成长 于难题中历练 读郑杰校长《忠告中层》有感)

爸爸的16封信读后感

   【篇一:《爸爸的16封信》读后感】

  说起台湾儿童文学,就会想起林良,他几乎与台湾儿童文学上是等号,对台湾儿童问文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一家在吃饭时,听女儿说班上有个爱跟别人吵架的同学,作者就说那个同学像个刺猬,因而提到了美国戴尔卡内基:卡内基有一天带狗去公园,将链子解掉,突然玉带一个警员跟卡内基说公园有规矩,卡内强词夺理说人要有爱动物之心,但警员还是说下次见到必须开罚,双方因此气冲冲地走了。过了几天,又被警员看到,这次卡内基不骂人反而道歉,警员一想原本强词夺理的人竟会道歉,于是就说最近公园人比较少,把狗链解开让狗自由自在的玩耍,增添几分活力。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般人只盼被人多多赞美自己,但绝不去赏识他人。如果可以改正这坏习惯,别人有优点不能抱着嫉妒心去赞赏,这样就能与他人有好的相处。而卡内基只是坦白承认自己的过错就让警员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可见一般人对于不肯认认错的人多么深恶痛绝,而对于坦白承认错误的人是多么的喜欢。

   【篇二:《爸爸的十六封信》读后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读书名言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所以,我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一本书——《爸爸的十六封信》。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一共写了十六封信,有《为什么大家不理我?》、《专心的人是活神仙》、《“乐观”使你万事如意》、《不敢站起来说话的人》、《别人可以和你“不同”》、《朋友就像一本一本的好书》、《最不应该的行为》、《谁都怕失败,但是……》等等故事,无奇不有,把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差不多全部写了出来。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有很多,①、封面的图案很精致。②、每一封信中的句子很清晰明朗。③、信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好词好句,讨人喜爱。

  在这十六封信中,有一封我最喜欢,那就是第二封信《专心的人是活神仙》。讲的是樱樱在吃饭时说了一句话,让父亲想了很久也没想通。樱樱说:“家里太吵,我没办法读书”。“家里不太吵”,就这样,爸爸说:“我们家己经算是安静的了,在你做功课时,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家里不可能一丁点儿的声音也没有吧。我在报社里写稿子,边上有打电话声,走路声,汽车的喇叭声,可我还是能专心写出我自己的稿子。”在这本书中,我学会了写信的格式,读了这个故事,我也学会了在任何环境下专心做事和学习,这本书的教育意义很深刻,让我回味无穷。

  良林爷爷的书非常好看,大家一定要记得阅读啊!

   【篇三:《爸爸的十六封信》读后感作文】

  在生活中我读过很多的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放假前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新书《爸爸的十六封信》。

  这本书讲述的是有一个读小学高年级的女孩叫樱樱,在生活中遭遇到一些事情,发生困惑,就经常说给爸爸听,而这名爸爸是文字工作者,下班回家还要紧张地赶写稿子,只有在吃晚餐的时候才能见他一面,妈妈又不许我们在饭桌上跟爸爸高谈阔论,所以爸爸只好等深夜工作完毕后,再给樱樱写信,并放在樱樱的书桌上,让樱樱可以在第二天早上读到。樱樱把信保存了下来,到了小学毕业那年,数一数,竟有16封,这里所发表的,就是樱樱所珍惜的那16封完完整整的信。

  当我翻开书本,读起第1封信的时候,讲述的是樱樱和许达三很要好,他们两个长得一样的高,一样的漂亮,功课也都还不错,同学们都喊他们“双胞胎”。可是有一天,樱樱拿着一套新买的邮票,而许达三却没理她,樱樱很生气,而第二天上学才得知原来许达三妈妈在医院开刀了。读了这封信,我很感动,一个人不能老等着享受别人对他的欢迎。应该想想别人不是专为你一个人活着的'。如果别人冷落了你,总是有原因的。把心放宽,不要计较,并且学习去慰问别人。不能只知道别人对我的热情,而自己却根本不知道别人对我的热心。

  当我读到第10封信的时候,书中的妈妈替别人着想,是呀,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替我们着想,我们又有为他们着想吗?只有在替别人着想时,才能懂得和平、信义、仁爱。子女替父母着想,自然会孝敬父母。而父母替子女着想,自然会疼爱子女。一切的美德,不都是替别人着想开始吗?

  读了第10封信,我懂得了:只有在替别人着想时,才能懂得和平、信义、仁爱。

   【篇四:《爸爸的16封信》读后感】

  我看了《爸爸的16封信》受益匪浅,这本书选取了现代孩子面对的16项困惑,做了亲切的剖析,给会思想的孩子做参考。这16封信等于一位家长对子女的16次亲切的谈话。

  其中有三封信让我最有感触:第二封信——专心的人是活神仙,我也是个不专心的人,常常被妈妈批评,看完这封信我懂得了只有专心的人才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今后我要学会专心才行。第八封信——最不应该的行为,这封信让我懂得了不能嘲笑身体有缺陷的人,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默默地帮助他们而不能伤他们的自尊心,人人都是平等的。还有第十封信——也应该替别人想想,让我懂得了一个人除了为自己着想,也应该替别人想想。我想到了我的奶奶要我们我们做饭又要打扫卫生做家务,很辛苦,我以后要多孝顺她,帮忙做家务事。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真是一本好书呀!

   【篇五:读《爸爸的十六封信》有感】

  《爸爸的16封信》这本书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良写的作品,本书还荣获台湾社会四十多年的经典作品呢。

  这本书讲述的是有一个读小学高年级的女孩叫樱樱,在生活中遭遇到一些事情,发生困惑,就经常说给爸爸听,而这名爸爸是文字工作者,下班回家还要紧张地赶写稿子,只有在吃晚餐的时候才能见他一面,妈妈又不许我们在饭桌上跟爸爸高谈阔论,所以爸爸只好等深夜工作完毕后,再给樱樱写信,并放在樱樱的书桌上,让樱樱可以在第二天早上读到。樱樱把信保存了下来,到了小学毕业那年,数一数,竟有16封,这里所发表的,就是樱樱所珍惜的那16封完完整整的信。

  当我翻开书本,读起第1封信的时候,讲述的是樱樱和许达三很要好,他们两个长得一样的高,一样的漂亮,功课也都还不错,同学们都喊他们“双胞胎”。可是有一天,樱樱拿着一套新买的邮票,而许达三却没理她,樱樱很生气,而第二天上学才得知原来许达三妈妈在医院开刀了。读了这封信,我很感动,一个人不能老等着享受别人对他的欢迎。应该想想别人不是专为你一个人活着的。如果别人冷落了你,总是有原因的。把心放宽,不要计较,并且学习去慰问别人。不能只知道别人对我的热情,而自己却根本不知道别人对我的热心。

  当我读到第10封信的时候,书中的妈妈替别人着想,是呀,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替我们着想,我们又有为他们着想吗旦贰测荷爻沽诧泰超骏?只有在替别人着想时,才能懂得和平、信义、仁爱。子女替父母着想,自然会孝敬父母。而父母替子女着想,自然会疼爱子女。一切的美德,不都是替别人着想开始吗?

  读了第10封信,我懂得了:只有在替别人着想时,才能懂得和平、信义、仁爱。

爸爸的十六封信四百字读后感

望采纳!!!
林良与《爸爸的十六封信》
  谈起台湾儿童文学,就会想起林良,他几乎与台湾儿童文学画上等号,对台湾儿童文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林良生于1924年,习惯以笔名“子敏”发表散文,以“林良”本名为小读者写作,是小读者口中的“林爷爷”。他以儿童文学为生平职志,作品以散文见长,除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太阳》外,《爸爸的十六封信》也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与关注,是国中、国小学生书柜不可或缺的一本儿童读物。
  《爸爸的十六封信》1971年由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出版,2006年7月改由国语日报社出版,至2009年已经12刷,可见此书的畅销。虽然此书的完成是在29年前,但是里面的议题却不因时空而产生时代隔阂。
  于1954年,林良开始每周在《国语日报》儿童版“看图说话”专栏执笔,直到2009年12月仍开辟《国语日报》“漫谈儿童文学”专栏,已经在《国语日报》写各种儿童文学评论长达56年,86岁的他仍持续发表作品,可见其对儿童文学的热爱与执著。他获得了许多奖项,重要的有:1973年《小太阳》获中山文化基金会“文艺创作奖”、1994年文建会的儿童文学特别贡献奖、2003年获得“行政院新闻局”颁发首届“终身成就金鼎奖”等。
  “浅语的艺术”与“善的种子”
  林良在《浅语的艺术》(国语日报社 1976年 7月)中,认为儿童文学作家必须写儿童看得懂的语言,就是所谓的“浅语”,让孩子能读得懂,儿童文学作品应当服膺在这种浅语的艺术中,说孩子懂的话,他认为浅语并非是低俗粗野的字句,反而是在晦涩难懂的字句当中抽丝剥茧,如剥笋子般,把最核心幼嫩的地方,留给孩子。
  林良也主张给孩子良善的事物,他如此说: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在作品里为孩子“布置美好的环境”是可能的,而且是切合教育原理的。(《浅语的艺术》第65页)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工作应该是播种“善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灵。林良的这番用意,并非认为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不是这样的,林良认为孩子纯洁的心灵,本质上就是温室里的花朵,要如何协助孩子能保持心灵的花朵盛开才为重要,而林良认为在孩子幼时,就应该积极播种,让孩子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采收;而非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告知他们这个社会的丑恶及悲惨,最后才暗示着如何坚强地从暴风雨中辛苦地成长,林良认为这不适合儿童。
  不管是主张应该用浅语的方式让孩子读得懂文学,进而拓展视野、认识世界、喜欢文学,或者是坚持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播下善的种子,让孩子在生活挫败悲苦时,仍可以微笑乐观面对,让生活更好,这种为孩子着想的态度与思维,令人感动并深感佩服。每个小读者,林良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照顾,他就这样照顾着孩子那么多年,担心牵挂着孩子,知道孩子需要很多的故事滋润善的种子,因此他不敢搁笔,笔耕至今,以一种父亲挂心的姿态。
  《爸爸的十六封信》从何而来
  这本书的诞生,是当时“教育厅”的“中华儿童丛书”主编潘人木女士商请林良写给儿童的一本书。那时林良的大女儿樱樱恰好是国中生,有着许多人生问题,而很多时候,林良都需要赶稿,无法歇笔和女儿谈话,因此林良总在写完稿后,通常已经是夜阑人静的深夜,再把想法转换成文字,放在她的桌子上,第二天女儿就可以知道爸爸的建议与想法。而这些纸条,就是他们的“信”。这本书就是以这些“信”为本,再加上林良的“施粉化妆”而成,并且特别在16封信的前面,以女儿樱樱的名义编撰这16封信的来源和出版的由来,让这16封信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林良编撰的故事是这样的:
  这些信,一共有16封,为樱樱所保存。有一位出版家看到了,就想拿去出版,让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读到,樱樱得到爸爸的同意,就把这16封信给了那家出版社,并且还亲自写了一篇“序”,说明这16封信的由来。
  因此,这本书可说是亦真亦假的故事,但绝大部分都是林良的亲身经历,十分有趣。新版的《爸爸的十六封信》在本书前面特别增加林良及女儿林樱的序,也在后面附录增加林良对本书的话,以及三个女儿林樱、林琪和林玮给爸爸的话,虽然可以一窥作家林良在三个女儿心目中的形象,也让读者一饱林良生活中的乐趣;但是,换个角度而论,林良透过序把这本书的缘由设计交代清楚,他和女儿林樱更在此书各写了两篇对此书的看法与关系,无形当中造成累赘。比起旧版只有收录故事,没有任何序和附录,文学性反而增加,留给读者的想象也更多。
  《爸爸的十六封信》除了一开始《樱樱的话》外,共有16封信,分别为《为什么大家不理我?》《专心的人是活神仙》《“乐观”使你万事如意》《从从容容 稳稳当当》《不敢站起来说话的人》《别人可以跟你“不同”》《朋友就像一本一本的好书》等,每篇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篇幅也不会很长,让孩子读起来愉快没有负担。这16封信大致又分为两种状况,一是爸爸有话要说,想与樱樱分享心情想法;另外一种,是解决樱樱所遇到的困惑难题,爸爸在信中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告诉樱樱,试图解决她的问题。这部作品还获得了“2006年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行政院新闻局评定优良读物”等奖项,是林良儿童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儿童文学应如何“说教”
  这是一本教导孩子人情道理的书,教育的成分不少。照理说,孩子十分排斥这种训示的话语,在家里爸妈已经唠叨不休,再加上学校老师总是谆谆提醒,难道这些还不够?孩子仍愿意看一本有关教导为人处事的书籍吗?连我自己都不愿意。但是,林良运用信的方式包装这些冷硬的议题,反而产生一种非常好的效果。人都有偷窥的心态,想知道别人的秘密,想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愈神秘的事物愈让人感到好奇。
  写信是一种神秘的仪式,读信也是一种神秘的仪式。写信的人通常在跟某人述说着自己的秘密,这个秘密有极大的隐私性;而读信的人透过信件,享受得到秘密的快感,所以读信通常是很快乐的。对写信者与读信者来说都是一种神秘的活动。林良藉由书信的方式,让读者一饱偷窥的欲望,把孩子带进故事里面,信里面训诫的意味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接受了。
  这些故事不外乎是樱樱在家里、学校遇到的问题。爸爸试图利用各种方式让樱樱能了解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处理这些人生问题。其中,最常用的方式为,爸爸列举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樱樱分享,这种方式有如在听爸爸讲古说故事,但故事与这封信的主题息息相关,格外有说服力。如在《为什么大家不理我?》这一篇,爸爸讲述自己如何误会亲密的朋友,与朋友决裂,互相赌气,而自己也无法加入别人的团体,感觉孤独,最后才发现朋友并非故意,而是有难言的苦衷,心结才顺利化解。藉此告诉女儿樱樱,若受到别人冷落对待,必定有其原因,应该先学习不害怕,因为在还没认识一个新环境之前,自己何尝不是也单独一人,况且这世界还有很多爱你的人。以此告诉樱樱放宽心胸、不要计较,也教导她不怕寂寞的重要。
  这些都是爸爸透过自己的经验与女儿分享心得,是非常高超的说教手法,通常爸妈若是遇到孩子犯错,或者有困难,都会直接以严厉的方式训教孩子;而林良选择的方式不同,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爸爸也曾经遇到相同的事情,犯过类似的错误,然后爸爸如何解决,得到了什么启示,这种间接的说教方式,让孩子的接受度也大为增加。大人爱面子,其实孩子也是爱面子的。直接打击孩子的痛处是非常要不得的,会让他们颜面尽失,转化成愤怒,接下来有什么心事,孩子就会藏在心中,因为他们不想受到二次伤害。林良无意间也把教育孩子的方式教给老师父母,所以这本《给孩子的十六封信》不只孩子要读,家长也要读,从中学习林良对待孩子的方式。
  林良诙谐的笔触也在这本书层出不穷,许多幽默的对话都让人不禁莞尔,例如在《人人都有自己的难题》中,有段爸爸和樱樱的对话是这样的:
  “你既然那么困,那么累,你就先去睡吧。”我说。
  “不行啊!去睡,明天就要吃鸭蛋啦!”你说。
  “那么,你就去念哪!”“不行啊!我太累,念不下去了。”
  “好,”我故意说,“把书放在这儿,我替你念!”
  “爸爸!”你笑了,“我去想办法好了。”
  这段话只用了短短几句对话,就把樱樱要睡觉还是要读书的天人交战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非常有趣。
  这16封信中也展现出林良优异的文字说理能力,他总是能引经据典地说服读者。例如在《孔雀是不妒忌的》中,林良一开始就引用英国作家对孔雀的观察和观点展开整封信件,让人印象深刻,也把整封信要表达的内容,透过这段话作了很棒的诠释。林良就有这种功夫,利用简单易懂神来一笔的譬喻,既生动且说服力又强。这些信百看不厌,就好像在人生当中遇到了困难,爸爸坐在旁边,听你诉说心事,娓娓道来如何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心中得到温暖慰藉,然后继续走下去。
  整本书16封信、16个主题,9篇与樱樱自己的心灵成长有关,另外7篇则是与他人相处有关,主题不只照顾到孩子应该学习如何建立良好习惯与人生态度;他知道对孩子来说,朋友是最重要的,有时候还可能比父母重要,他也告诉孩子如何与人相处才能得到友谊,获得快乐。
  在《爸爸的十六封信》中,因为主题大多集中在谈论心灵成长与交友的关系,受限于主题的关系,因此文章主要以叙事与说理为主,写景的文字几乎没有;这类较为“硬”的叙事与说理文章,读起来难免较为无趣,但是林良运用了一些技巧让读者不会觉察说教难嚼,反而觉得活泼有趣。生动活泼的对话、幽默的语言、“爸爸”的往事这三种林良的“化妆”手法,让叙事说理的16篇故事更为鲜活有趣,有了生命。
  市面上励志的书俯拾即是、眼花缭乱,为什么我要特别介绍林良《爸爸的十六封信》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不只是单纯的励志书籍,其中充满着丰盈的文学性。林良美丽的文字、精准的譬喻、幽默的笔锋、引经据典的说理等等,皆值得孩子学习仿作;再加上书信中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味道,这都会在阅读时不知不觉中熏陶着孩子。
  为孩子写儿童散文的人愈来愈少了,有林良这样优秀的散文家真是台湾儿童文学的福气,但忍不住感慨,下一个林良在哪里?
  

在行动中成长 于难题中历练 ——读郑杰校长《忠告中层》有感

    这个暑假,我利用闲暇时间拜读了郑杰校长的《忠告中层——给学校中层管理者的47封信》一书,郑杰校长他基于角色和问题,以书信体的形式,虚拟了收信人----学校的一位新任干部“小陶”,沿着时间之轴,并且给“小陶”先后安排了不同的角色:教导主任助理—---质量监测室主任—---教科室主任—---校长助理(主管德育)。以上不同职务,事实上已关涉了学校管理除了后勤之外的教育、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47封信47个主题,从第一讲的《光荣上任》到最后一讲《去留问题》,仔细读来,字字珠玑,每一篇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既有贴近实际的案例剖析又有帮助中层干部出谋划策的高招妙计,语言风趣但又情真意切,真是写到了我们中层干部的心里。每一讲都是那么浅显易懂,却又发人深省。

    作为从事中层10多年之久的我,今天再拿起这本书来读,仍然从书中的“小陶”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细细品味文本,仍觉得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一、作为中层定位要准确。我认为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是连接校长和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上对校长要忠诚,下对教职工要真诚。在学校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是教练员,又是运动员。中层干部难做,这是人人都知道的。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说学校中层干部没人愿意做,一点儿也不过分。上有校长,下有教职工。既要领悟校长意图,还要考虑教职工呼声,没有财权,没有人事权,只有做事权,活儿多,任务重,干好了不一定有荣誉,干差了可能被问责、免职。也许有人会问我:“做中层干部这么难,你为何还要干呢?”我认为,当中层,只是为了让自己有所作为,或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一种追求。《忠告中层》中提到:做好学校中层干部是一件富于挑战的事情,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值得面对的困难,孕育着更多专业成长的机会,从事这项工作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对世界、对人的认识会变得更加深刻。也许正是这样的心态干起工作来才会平和些,工作才能做得更好!

    二、作为中层学习要跟上。十几年前,怀着挑战自我,为学校的发展做点事情的想法,加入到了学校中层干部的行列,先后任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和办公室主任。说实话,那时的自己干工作完全还是凭着一股热情,缺乏科学管理的方法,要说经验只能归于上大学时当学生会干部积累了一点组织能力。好在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勉强能胜任工作,从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六年前,学校领导再次让我来到领导岗位,担任学校的信息中心主任,这对我一个语文老师来讲,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深知在信息技术这个前沿的阵地,要做个与时俱进的学校中层,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要终身学习、善于学习、用心学习,管理岗位在哪里,学习就到哪里,工作困难在哪里,学习就到哪里。于是,几年来我时时处处向同事学习,向问题学习,向案例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别的学校学习,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在工作中学习,而不是先把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全学好了、掌握了再去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当学校获得一个个荣誉,迎来一批批观摩人员的时候,当我被市局聘为评审专家的时候,我深深懂得这就叫成长,这就是一种历练。

    三、作为中层工作要踏实。该书的作者郑杰校长初当老师满五年就成了校级干部,只靠一个念头:干部就是干出来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学校中层领导,要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取得一定成绩必须靠脚踏实地的实干。“想干事”是理想;“能干事”是能力的体现,有了“想干事”的理想,具有“能干事”的能力,“干成事”就水到渠成了。因此,作为一名中层我们在工作中既要积极主动,又要注意每项工作的细节,要从细节抓起,完善细节。要有凡事不找借口的作风,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抓出实效,而不做一些表面文章。我们必须深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沉浸课堂,走近老师和学生,了解自己管理的工作到底是什么现状?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然后有的放矢制定一些有利于学校师生发展的措施,并一抓到底,才能出成效。不能只是发现问题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既不能发现问题,又不能解决问题。

    书中指出:忙碌是中层的常态,必须学会管理和规划,克服自身的惰性。要学会做角色管理、时间管理和人脉管理。要有思考力,让自己忙得有效率有价值。对我而言,在中层岗位十几年的摸爬滚打越来越适应这种忙碌的日子,也能从容应对工作中的各项挑战。但在规划和管理方面,我要学的还有很多。

    比如:角色定位还需要调整。以往除技术方面的工作以外,涉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论文评比、课题申报、案例征集、计划总结等所有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几乎是我自己一个人独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别人夸句很能干,自己却觉得苦不堪言。只因为没有定位好自己的角色,错误地认为自己在这方面还行,让同事们参与就是给别人添了麻烦,以为如果自己不去做让人代劳会降低工作标准和质量,不如自己做的尽力、放心。工作中掺杂了太多的感情色彩、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色彩。记得当初学校承担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全国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自己一个人拿方案,定路线,安排会务,培训展示师生等等,许多事情让自己忙的不可开交。活动结束后,学校组织召开了一个总结会,让大家各抒己见,谈谈这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方面,参与这项活动的人都谈了很好的意见。那时候我才意识到我错误地估计了大家的聪明才智,缺少了集体交流的智慧结晶,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活动方案和组织效果。

    再如:人脉管理也需要用心精营。《忠告中层》一书中强调,做一名中层干部,要自信、坦诚、有责任感,才能积攒人心人脉。自信来自于专业的过硬,坦诚来自于人格的正直,更要用行动来建立责任感,与各部门搞好协同合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信息中心本来就是为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效能的机构,因此工作中遇到网络不通或设备故障,我们决不能以上级打招呼的口气,或派工作人员去随便看一下了事。我们一定要把老师们的事当作头等大事,迅速处置,决不影响老师和学校的工作;其次要要学人之长,不能嫉贤妒能。人与人之间确有能力大小之分、水平高低之别。虚心学习、取长补短的态度,才是正确的态度。信息中心的工作需要教导、教研、政教、总务等各个部门的配合,教师的培训需要教研室来落实,教学应用需要教导处去推动落实,各种专题教育活动需要政教处去组织,有时设施设备的维护还需要总务处在供电等方面做好保障,遇到大的观摩检查还会牵涉到各个部门,需要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大家积极支持配合。

    做一天干部胜过读一年书,这是多么难得的成长机会,成长才是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目的。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仍将立足岗位实际,扑下身子,发扬优点,弥补缺陷,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在行动中成长,于难题中历练,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本文标题: 忠告中层第16封读后感(在行动中成长 于难题中历练 读郑杰校长《忠告中层》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46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怎么写(《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读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读后感(读爷爷一定有办法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