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传短片读后感(《释迦牟尼佛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7-25 05:04: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8

《释迦牟尼佛传》读后感前几天我看完了释迦牟尼佛传,看了一个多月。之所以当初要看这本书,主要是我觉得,“既然我现在在寺院生活,每天念经打坐,那就不...

释迦牟尼佛传短片读后感(《释迦牟尼佛传》读后感)

《释迦牟尼佛传》读后感

前几天我看完了释迦牟尼佛传,看了一个多月。
之所以当初要看这本书,主要是我觉得 “既然我现在在寺院生活,每天念经打坐,那就不能不了解创始人的故事。”
所以就开始看这本书。
接下来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第一,释迦牟尼佛本尊一生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本名悉达多,是一位太子。
佛祖小时候就跟其他孩子不一样。出宫游玩时,其他孩子关注的是让自己开开心心的玩,佛祖关心的就不同,他看到的都是世界的悲惨:
看到鸟吃虫,他心里难过,觉得世界太残忍;看到病人,他觉得人家可怜;看到有人出殡,他觉得生命无常,一切都是暂时的,每个人最终都要死。
他很优秀,文韬武略堪称当时第一。
当时的文化课,他科科考第一;武术也同样,在各国诸王子比武时,他总是遥遥领先,相貌也相当庄严,很多人看到他都会觉得肃然起敬。
但他却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关心的是怎样能彻底脱离痛苦,怎样才能不用受人间的一切苦。所以在十几岁时就励志要出家修行寻找解脱答案。
佛祖的父王知道了,非常着急,不让佛祖出家。
为了打消他出家的念头,佛祖的父王做法跟其他国王的做法完全不同。
其他国王是控制王子们吃喝享乐,害怕王子过度贪玩而不上进;佛祖的父亲正好相反,经常安排他花天酒地,就是想让佛祖对世间的生活感兴趣从而打消出家的念头。
但佛祖丝毫不动心,

面对权利和金钱,他觉得这些都是身外物,死了之后都会消失;面对美女,他丝毫不动心。
总之他心里只有出家,任何事情都不能动摇自己的念头。
然后就出家了,出家修苦行6年,每天吃一个野果之类的,最后饿成了皮包骨。然后他发现自己修错了,他意识到通过折磨自己并不能脱离生死获得解脱。
然后他就不苦行了,洗了个澡上岸,正常吃喝不再折磨自己。
每天打坐参禅,某一次在菩提树下坐了7天,终于在第七天时大彻大悟,打坐深入禅定,超越了时间空间,看到一切众生的轮回过程,知道了如何才能解脱生死,理解了宇宙的一切真相,然后就得道了。
得道之后,他就去到处给人讲法,他每到一次,都有很多人皈依信仰佛祖。
当然,讲法过程中也遭遇很多困难,但佛祖都知道是怎么回事,比如其他修行者攻击他、有人暗杀他、有人暗杀他的弟子、有人诽谤佛教等等,但都一一被化解掉了。就这样讲法49年到80岁涅槃。
这是我在书中了解到的佛祖一生的大概故事,接下来详细说说佛祖身边的一些事情。
第二,佛祖身边的一些事情。
来到寺院后每天都会上晚课,单日晚课当中有一部很重要的经,叫《佛说阿弥陀经》
在看《释迦牟尼佛传》之前,每次我都机械的读《佛说阿弥陀经》,对经文的内容其实不太感兴趣。
但看《释迦牟尼佛传》之后,我对晚课的内容就特别感兴趣,因为我通过传记了解到佛祖身边的一些情况,知道了这部经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讲出来的。
比如经文一开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以前读这句话时没感觉,看了传记之后我才知道,祇树给孤独园原来是佛祖的一位弟子为了请佛祖来自己国家讲法,修建的一个巨大精舍。
佛祖的这位弟子相当有钱,是舍卫国的富豪,并且很善良,经常捐钱帮助别人,被人尊称为 “给孤独” 。
有一天,给孤独去朋友那里看到朋友正在动用全体人力物力装饰自己的家,就好奇的问:“为啥弄的这么隆重,国王要来嘛?”
他朋友说,“不是国王,国王来的话我不至于弄这么隆重。是佛祖要来,他是通晓一切的大智者。”
给孤独就相当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让自己的朋友费如此大的用心,晚上睡不着觉,越来越好奇,就打听了佛祖在哪里,然后自己去找。
找到后,佛祖跟他聊了好一会儿,给孤独被完全震撼到了,就请求佛祖 “我想供养您一个精舍,您可以带上所有弟子来我们国家住吗?给我们讲法。” 佛祖说,可以,盖好地方之后我就过去。
第二天就离开他朋友家回到自己国家。
他相中了一块地,但这块地是舍卫国祇陀太子最爱的地。
太子不了解佛祖,所以很为难,如果拒绝给孤独,可能就得罪了,给孤独是舍卫国一位相当有名的长者,不好得罪。
如果同意的话,太子丢脸,哪有一个做太子的把心爱的花园卖给别人的?
思来想去,太子决定开一个巨大的价钱,想把给孤独吓跑,太子说 “除非你用黄金把我的园林铺满,我就卖给你。”
结果给孤独还真就弄来了巨量黄金,真就把园林的地铺满了,这份诚心把太子打动了,也决定贡献一份力量。
为了纪念太子和给孤独的诚心,佛祖把这座精舍命名为 “祇树给孤独园”
还有经文开头的 “如是我闻” ,我就挺好奇为啥所有佛经开头都是如是我闻。
原来这句话是佛祖临终前交代给阿难的。
阿难问佛祖:“您涅槃之后,万一其他人不相信这些经文是您说的怎么办?”
佛祖就回答:“以后每部经的第一句都加上 ‘如是我闻’ 四个字。”
如是,指这部经;我,指阿难;闻,指听说。
“如是我闻” 的意思就是,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祖所说的。
除此之外,每次晚课我读《佛说阿弥陀经》时,面对这些人名我根本分不出来,
比如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 “周利槃陀伽、阿难陀、罗睺罗” 等等。
这些其实我都不明白,我不知道这部经当中 “舍利弗” 这三个字为啥出现的频率这么高。
后来读多了,我知道了这些其实都是人名,都是佛祖比较出名的弟子,但仅仅是知道而已,并不知道他们的故事,读起来很陌生,不能投入兴趣阅读。
但看了《释迦牟尼佛传》了解他们的故事之后再读这部经,我就能投入感情了。
因为读过他们的故事,了解到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感情的修行者,并不只是冷冰冰的名字,所以只要经中出现他们的名字,我就感兴趣。
先说说舍利弗和目犍连。
他是佛祖的左膀右臂,为佛教以后的传播起到了巨大贡献。
他们二人差不多相当于当时学术界顶尖的存在,两人各有100个弟子,他们的弟子也都认为除了自己的老师以外,再也没人能在学问和道德上胜过自己的老师。
有一次舍利弗走在街上,看到佛祖的弟子阿舍婆誓在化缘。
阿舍婆誓那威仪静肃的风度一看就不是普通人,舍利弗就很好奇:“请问你的老师是谁?”
阿舍婆誓说,是通晓一切的人天导师佛祖。
舍利弗更好奇了,佛祖跟你们讲啥了,能不能给我也说一下?
阿舍婆誓就跟他聊了一会儿讲的法理,听完之后,舍利弗就相当钦佩,觉得佛祖这个人绝对不简单,一定要去拜访。
回去之后就跟目犍连说了这件事,俩人就去拜访佛祖。被佛祖的思想震撼到了,就作为佛祖的皈依弟子了。
舍利弗是佛祖坐下智慧第一的弟子,佛祖崛起太快了,不断有人信仰他。
很多外道修行者就看不惯,联合在一起想要辩倒佛祖。
舍利弗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开心,他认为这正是宣扬佛法的机会,就主动请求要去跟外道们辩论。
约定时间到来,外道成百上千人坐在台上,而佛祖的一方只来了舍利弗一个人。
舍利弗丝反而很开心,因为他几乎研究过世俗上的一切书籍,精通外道的一切典籍和仪规,而且他皈依佛祖之前本身就是个外道的领袖,相当擅长辩论。
结果不出意外,舍利弗赢了。这些外道修行者都见识到了佛祖的思想,全部皈依到佛祖座下。
再说说目犍连,他也相当厉害,也是佛祖相当器重的一位弟子。
他是佛祖众弟子当中神通第一的弟子。
有一次桥萨弥罗国的琉璃国王要攻打佛祖的老家,佛祖虽然已经通晓一切,但对老家还是有感情的。
阿难看出了佛祖有点反常,就问怎么回事,佛祖回答了他。
目犍连听到了说,我要帮忙救人。佛祖说,没用的,这是全民的共业,就算救了也没用,还是要受果报的,哪怕是你的神通也不能改变因果。
目犍连没听佛祖的话,就用神通去救人,好不容易救出很多人,这些人最后也因为一些原因死了。
他是佛祖座下最激进的弟子,每当推动佛法遇到阻力时,他是最反对妥协忍让的人,经常跟外道斗法,而且百战百胜,很多人都怕目犍连。
佛祖经常因为这件事训他,说神通不能抵消业力,神通与了脱生死毫无关系。
目犍连是去布教途中遇害的,当时他正在山中打坐,被外道的人发现了,他们就集合很多人在山上投石头,目犍连就被砸成了肉酱。
迦叶是佛祖座下修苦行第一的人,每天只吃一顿饭,而且跟任何人都化缘,也会跟相当穷的人化缘变质的食物,每天穿着粪扫衣住在墓地附近。
对于修苦行,任何人劝迦叶他都不听。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佛祖很关心他,就说:“不要在外面住了,来祇园住吧。”
迦叶果断的拒绝了。
周利槃陀伽是佛祖座下相当笨的一个人。
有一天他在祇园门口嚎啕大哭,佛祖问他为啥哭,他说他哥哥教他背诵一段经文,教了好久依然没学会,他哥觉得他太笨不适合修道,就命令他回家,不让他再出家了。
佛祖就亲自教他持诵 “拂尘除垢” ,但他依然记不住。
大家都说周利槃陀伽太笨不适合修行,佛祖没理会,告诉周利槃陀伽:“你用扫帚扫地,并为大家打扫卫生,一面做事一面持诵。”
结果时间久了功夫深了,居然也开悟了。
阿难是佛祖的侍者,他在佛祖僧团当中最年轻,相貌端庄,而且特别聪明,佛祖安排他来做侍者。
他就跟着佛祖到处讲法,听的佛经是整个僧团当中最多的,所以被称为 “多闻第一”
所以,佛祖讲过的佛经当中,最开始那句都是 “如是我闻” ,也就是说,阿难都在场亲耳听到佛祖讲法。
关于罗睺罗,以前我不知道他,看了传记之后才知道佛祖居然有个儿子。
罗睺罗出生后没多久,佛祖就出家了,得道开悟之后就带着罗睺罗也出家了。
罗睺罗也有普通小孩子的习气,他十几岁时也很调皮。
有时国王大臣信者来拜访时,佛祖明明不在,罗睺罗却撒谎说佛祖在里面,结果他们一进去发现佛祖并不在,罗睺罗就特别开心。
他的一些坏习气也被佛祖逐渐调教好了。
接下来说说第三个方面,我读这本书的收获
我最近结缘了一些佛经讲记,像是《十善业道经》《地藏菩萨本愿经》《认识佛教》,之所以结缘这些,就是因为看了《释迦牟尼佛传》,了解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才对佛经产生了一些兴趣。
通过读传记,我知道了佛教的修行并不是每天烧香拜佛,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机械的诵经持咒。
而是大概了解到修行到底是在修什么。
比如这本自传佛祖说过,如果修行八正道的话,就可以进入清净自由解脱的涅槃。
八正道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其中的正语和正业包括了 “十善道” 里面的七善。
正见,大概意思是对任何事情持有正确的见解。
比如燕子吃虫子,就觉得它们是好鸟,因为它们帮忙吃害虫,而害虫为啥被称之为害虫呢?因为它们吃粮食,损害了人类的利益。
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见解。
这只是鸟吃虫的事例,其实作用到生活工作当中,因为没有 “正见” 而造成的麻烦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人类被这种不正确的见解影响,就容易被真理掩盖,看不透事情,比较愚笨。
我觉得能达到 “圣人” 思想境界的人,都有很强的 “正见” ,能够脱离出普通人的所有思想束缚,达到更高的精神层次,所以能突破时间的限制,影响到千年以后的我们。
所以,这也是八正道的修行内容之一。
其他的比如如何破我执、戒定慧、四无量心、五戒十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都是修行的方式,做到之后都会对人生产生积极影响减少痛苦。
仔细看看这些修行方法,这里面的任何一项做到之后都可以引人脱离很多烦恼,每天充实积极。
跟孔孟道家思想也都差不多,都是引导人向善,停止堕落。
先不用纠结做到之后能不能了脱生死,单纯是在世俗如果能做到这些,那都会生活的很快乐。
比如 “我执” 这个词,也是佛教的修行方式之一。
我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个词,只是在网上查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人类执着于自己的缺点放不下,比如自私、自满、自大、贪婪等等,都算是 “我执” 的范畴。
我在这里浅浅的说一下我对 “我执” 的理解。
昨天看到我的前老板晋早发了一篇文章,大概内容是:
一位曾经的学员求助晋早,说家里种了好多橘子,橘子很甜,但这个期间卖不动,家人压力很大,着急上火的,能不能给她点建议怎么卖橘子。
晋早听了,直接说 “我买了,给我来200斤。”
晋早的学员非常多,上万应该是有了,为啥这个学员请求帮忙,晋早就帮了?
因为这个学员曾经无私帮助过晋早很多次。
比如晋早出新书了,这个学员就直接买了几百本送给他们学校的老师;晋早想要办讲座,这个学员直接就打通学校的一切关系,邀请到很多老师来听讲座。
这些都是无偿的帮忙,而且是多年前帮的,不提回报,不要报酬。
所以昨天晋早就这么果断的帮忙了。
如果换做一般人,肯定舍不得买几百本书,也不会为了办讲座无偿帮忙。
这个学员的行为,我就觉得她的 “我执” 修的比较好,很多事情都是为别人考虑,哪怕自己花钱,也会帮助别人。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这个学员就不自私,挺无私的。
她每个月的工资不高,如果自私的话,绝不可能自己花几千元买几百本书免费送给别人。
现在在大城市生活,压力多大啊。买车买房买手机,买衣服买吃的到处旅游,养孩子养老人等等,到处都缺钱。
她却能做出这种无私举动,说明 “我执” 修的好,并没有过分关注自己的享乐,对自己的事情没那么多执念。
我觉得,佛教主张修行的 “我执” ,就包括了世俗间的很多美好品质,比如:舍己为人、大爱无疆、关心他人等等。
你看看那些民族英雄,很多人的 “我执” 心都很弱。
面对侵略者的严刑拷打,打断腿、打瞎眼、被火烧、被夹手指,就是不出卖国家。
做到了真正的无私,为了国家可以付出自己,在最痛苦的情况下,仍然把 “我” 放在第二位。
而汉奸的 “我执” 心里就比较强,还是太在意自己,怕受苦怕死,日本人给一点好处,给个官做做,就毫不犹豫的出卖自己的国家,间接害死了多少人。
我看网上说,达到佛的境界才能完全突破 “我执” ,处处为普天众生考虑。
比如佛祖的一位弟子提婆达多,有一次吃错了东西肚子相当疼,痛苦的不行了,呻吟道 “南无佛,南无佛。”
佛祖那时候正深入禅定,听到提婆达多的痛苦,就用神通去安抚提婆达多,用手按摩提婆达多的头和腹,并给提婆达多熬药。
哪怕提婆达多后来多次想要杀佛祖,佛祖也都是在关心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刚刚皈依后不久,佛祖就已经知道,如果提婆达多在僧团,未来他一定会造大恶业。
所以佛祖为了避免提婆达多造业,多次委婉的让他离开僧团还俗,但提婆达多没离开。
佛祖一直都是为别人考虑。
包括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我觉得他也是完全破除了 “我执”,他被施以暴行,被钉到十字架上残忍的折磨死。
这期间,他丝毫没生起任何嗔恨,临死前还用最后的力气喊出 “主啊,原谅他们,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耶稣从始至终一直在关心所有人,爱着所有人,哪怕把他折磨死的人,耶稣都爱着他们。
到了佛的境界之所以能突破 “我执”,或许是因为贯彻了解了整个宇宙,能看到累生累世的自己是什么身份、能知道一切众生的一切根源、能看到不同维度空间的一切众生、能看穿宇宙的一切时间空间,真正了解一切。
见识到了一切,了解到宇宙的真相,在娑婆世界中就能完全消除 “我执” ,因为不在乎了,发自内心的不在乎一切得与失,所以能有大慈大悲悯众生的真正慈悲心。
有 “我执” 的人,都是过于在乎自己的第七识。
多搞钱,让自己这个身体和精神好好享受;抹化妆品好好美化自己的肉体;跟别人争长短,有嫉妒心,勾心斗角的,为了让自己的心灵满足。
但站在大彻大悟的佛的境界来看,身体以及周围的一切都只是一个临时的出租房而已。
因为佛站在宇宙的角度看问题,站在宇宙百千万亿年的变迁中看问题,他看到了人们的灵魂已经经过多少亿年,换过了多少次身体,所以他完全不在乎娑婆世界的一切,这是真正破除 “我执”
这种感觉就像,你租了个房子,两天到期,你绝对不会花很多钱买欧洲进口的地板装饰出租房、绝对不会雇佣装修工人装修房子、绝对不会买很多家具、也绝对不会给房子办房产证。
对于佛的境界来说,这出租房,就是人的身体。
累生累世以来,自己已经有多少万亿个身体了,人类的、动物的、鱼类的、幻化而成的鬼身等等,所以根本不在乎这短暂的出租房面临的一切问题。
所以说,任何人,不管怎么对佛祖,他都不会在乎的,这是真正破除了 “我执” 。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知道了这是怎么回事儿也没用,知道不代表能做到。
就像是每个人都知道,成为首富就不用再被贫穷困扰,地球上的每个人都知道,但不见得都能做到。
但不能因为做不到首富从而啥也不干了饿死自己,也是可以打打零工的。
所以普通人也是可以修行 “我执” ,哪怕不指望大彻大悟,可以从身边的一切小事慢慢修行,哪怕是稍微捐一点钱、好吃的给别人留一点、凡事稍微替别人考虑一点,其实都是修行 “我执” 的过程。
所以说,佛教的修行并不是迷信,它是有依据,可以让人变好的修行方式。
只是世间人对佛教有一些误解。
比如经常看见有人对着佛像磕头,嘴里念叨着:“我想有钱,我想当官,我想要好身体,我想家人平安,我想要老婆,我想要孩子。”
然后就开始烧香,这肯定是迷信啊。
因为在佛祖看来,很多都是欲界的牵挂,不利于修行,佛祖作为王子,拼命往外扔这些东西呢,怎么可能会帮。
而且有的人会觉得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因果、天宫龙宫宇宙啥的太假,根本不存在。
这就想多了,哪怕不信也不影响修行,做这些修行,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痛苦减少,更多快乐,最终结果都是可以变好,何乐而不为呢。
(注意:我写的这些只是我的个人看法,目的是打通我自己的一些疑惑;很有可能是错的,随便看看热闹即可,不要执着。)

释迦牟尼佛传的影片评价


卢文端赞弘扬包容博爱精神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卢文端表示,香港开埠首部《释迦牟尼佛传》影片,推动了佛教文化事业发展,同时运用香港地理优势,弘扬佛法的包容与博爱精神,更有力推动佛法具有「学术性、教育性、科学性」,使佛教达到「艺术化、生活化和现代化」的社会全面影响力。电影正确引导信众分辨和反对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主义和邪教活动,对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释迦牟尼佛为众生开示了哪些道理?

这些道理对释迦牟尼佛和其他众生来说有哪些好处和用处?
释迦牟尼佛的开示,最重要的道理就是让众生明善恶,知因果。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法。从而依佛教诫,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离一切相。

《弥勒佛传》读后感1200字

宏忍如大地
——《弥勒佛传》读后感

因为去了雪窦山弥勒道场,拜了全球最高的坐姿铜制露天弥勒大佛,回来之后趁着热乎劲读了这本《弥勒佛传》。这是明一居士写的一本佛法小说,讲的是唐末五代时期弥勒转世为“契此”即大家熟知的布袋和尚的一生,也适时穿插了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有关弥勒的种种。书中娓娓道来,很清晰的讲述了契此的前世今生,很好看。

在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娃娃看到我书桌上放着的这本书,他也翻了一遍。很兴奋的告诉我:妈妈,里面说的灵隐寺,岳林寺我这次都去过了。我说是呀,弥勒就是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过。

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之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契此的含义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妹妹),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

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污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屈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之时重拾本来面目,“手把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直到他圆寂前说出这一偈子,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挺着大肚子游走街头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从此,原本庄重的弥勒佛像,变成了现在所见的那个模样,不仅被请进中国的寺庙,还漂洋过海,凡是佛教流行的地方,都有大肚子弥勒的开怀笑容。

书中打动我的地方是契此屡遭三个假和尚污蔑,先是被排挤到仓库居住,多打柴干活,到门口被他们担过去抢功,他们下的绊子偷吃野味,却说是契此,契此只是把野味放掉,把镇寺之宝金香炉放到契此睡的仓库,法会时他们与寡妇私通,却买通寡妇嫁祸契此,想要把他赶出寺庙。虽然方丈信任他,但是谣言四起,无端的侮辱甚至攻击他,他都忍下来了。去水田干活路过村庄被仍牛粪,回来清洗衣服。契此的行为上确实很宽容很是忍耐,能做到但是他的内心是很不平的,所以云清方丈问起他衣服怎么脏的时候,落下了委屈的泪。他不会打骂给他扔牛粪的人,但是他恨,对那些不分青红皂白、随意侮辱他人的人恨之入骨。

云清和尚告诉他错了。一念嗔恨心,火烧功德林。对众生心怀怨恨,如何增长福慧?契此说“他们忠奸不分,善恶不辨,以侮辱别人为快乐......面对人们的恶语相向,我该怎么办?如何摆脱这种令人难堪的局面?云清和尚严肃的说:“摆脱,就是逃避。人生,任何事情都要直面相对,要直下承当!所以,你不但不能嗔恨众生,还得发自内心的怜悯他们,宽容他们。面对憎恨与加害,你要面带真心真意的微笑。”契此苦笑着说:“师傅,这也太难了吧?如何能做得到呢?”(我心里也有一样的疑惑,行动上宽容忍耐已不易,还要面带真心真意的微笑?)

老和尚指着脚下的大地说:“大地宽厚,无论什么尘垢都能容纳。就算你把牛粪、屎尿、脓血等最为污秽的东西强加于它,它也平静的接受,并且毫无悖逆之意。所以,我们的心要安忍如大地,宽宏如大。佛经上说,弥勒佛为菩萨的时候,常施一切乐,不杀不恼他,忍心如大地。”契此低头看着自己弄到地上的污秽,若有所思。它厚重,负载山川草木万物,无论鲜花野草,不管臭虫跳蚤,它一概默默接纳;它宽宏,任你猪拱鸡刨牛羊践踏,任你鼻涕吐痰拉屎撒尿,它自安然不动。

现实中我看到有不遵守规矩的人,比如插队的,比如随地扔杂物的,比如每天接送娃路过市场口,用三轮车挡住入口的小贩,我的心里都会起嗔恨心。嗔恨心是说明这个事情已经在心里相应了,起反应了,生出了巨大的负能量。想起来看王凤仪老人的书,这位民国时的善人曾因愤世的心特甚,所以得了十二年的疮痨,后来竟致不能干活。他祖父曾说:”你走出去两千里,也不一定有你对心的人。”这也可以说明他当时的心境了。所以嗔恨的心伤害的是自己,也说明自己的狭隘。

《易经》坤卦,《彖》曰:志哉乾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

忍辱,之所以能受他人的侮辱、伤害而不生嗔恨心,关键是自心不动!也就是说,安安住于法理上,就能产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就不会被外来的烦恼所动摇。忍,看似柔弱,却内在刚强,无限的忍耐,就是无限的刚强。——聊以自勉。

我眼中的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公元前的五百六十五年,是出生于当时的古印度,现在是在尼泊尔境内,去世于公元前四百八十六年,享年七十九岁。不过释迦牟尼佛的生卒年有多种说法,又说活了八十岁,这些我不知道,我只信我的这个佛祖生卒年,因为这个生卒年在汉传佛教《善见律毗婆沙》这部佛经里有历史记载。

  佛祖的名字叫做乔达摩~悉达多,佛祖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在此不讨论佛祖身边的人了,因为我也不懂得太多。佛祖是在二十九岁出家,又有说法是十九岁,在此不过多讨论,因为不是太懂。不过佛祖在菩提树下成佛是三十五岁,之后一直都在传播佛法,直到涅槃为止,寺庙里面的卧佛就是佛祖将要涅槃时的样子。

  我崇敬佛祖,崇敬佛教不是因为佛法,本身佛法高深莫测、博大精深,我是没有这个悟性的,我是一个凡夫俗子而已。只是因为佛教所说的大慈大悲、众生平等、普度众生、不杀生的理念。和人家的求佛祖升官发财、求取姻缘这种不一样,我只崇敬佛祖的高尚人格魅力。还有佛祖说的因果关系,这倒不是说因果报应轮回,只是说凡事有结果,必然有原因的真理,因为近代科学强调的也是这个真理。

  佛教所说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说的就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这个就像近代科学——量子力学所说的微观世界一样。微观世界组成了宏观世界,宏观世界尚且那么复杂,更何况微观世界呢?所以说佛祖在两千多年提前提出这个思想是多么的先进和高明啊;佛祖的远光是多么的高远;佛祖的智慧是多么的顿悟啊!就是现代的人恐怕对这个世界也是没有这种想法的,当今还是二十一世纪先,就别说两千多年的时候的社会了。

  所以说我对于佛祖、佛教的崇敬绝不是盲目的崇敬,是和其他人拜佛是不一样的,在我眼里佛祖只是一个伟人,而不是一个有法力无边的佛。佛教在我眼里也不是一个佛法的宗教,可能对于寺里的信教徒或者社会上的信教徒来说佛教是一种拜求的宗教,而在我眼里佛教是一种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人心的一种认知;对于因果关系的认知和遵循;对于结果的不计较;对于内心世界的安静而已。

  所以说我对于佛教,佛祖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佛祖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凡人,一个伟人。佛教对我来说只是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有点类似于对科学的这种崇敬。佛教佛祖是伟大的,在此我只能以凡夫俗子的这种小眼光来说说这些冰山一角的伟大哲理了。
本文标题: 释迦牟尼佛传短片读后感(《释迦牟尼佛传》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242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西游读后感450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三打白骨精读后感)交易员读后感(销售读后感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