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纪实读后感(抗日战争记录片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7-22 02:31: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东北抗战那些年誓不屈服读后感?《东北抗战那些年誓不屈服》读后感,500字,《东北抗日联军》是近年来少见的优秀抗战剧。历史纪实和艺术创造结合,塑造...

抗战纪实读后感(抗日战争记录片观后感)

东北抗战那些年誓不屈服读后感?

《东北抗战那些年誓不屈服》读后感,500字
 《东北抗日联军》是近年来少见的优秀抗战剧。历史纪实和艺术创造结合,塑造了一大批忠诚爱国的英雄群像。
  有热血,有感动,不雷人,不虐心,无造作,无拔高。
  节奏明快,没有注水,艺术真实,细节动人,没有违和感,没有一般抗战剧里那种矫揉的亢奋和狗血的情节。
  一、军人出身的英雄
  杨靖宇:重点塑造了他坚韧高尚的品质,富于远见的军事才能,擅长思想政治建设,慈爱崇高的人格对战士们富有吸引力。
  建造密营,组建少年营,为抗联培养后备力量,是杨靖宇当时的超前之举。
  小战士熟睡时杨靖宇为其治伤,杨靖宇最后遭遇绝境时所有小战士不离不弃,异口同声叫的一声“爸”,让人动容……
  在毫无支援和全然饥饿的情况下,拖了鬼子六天六夜,牺牲前连开枪的力气都没有。
  赵尚志:个性鲜明,熟读兵法,深通谋略。急躁但不盲目,冲动但不盲动。冰趟子之战,营救赵一曼时临时攻打依兰,都是赵尚志卓越军事才华的体现。
  当其他幸存的抗联领导人在苏联整顿时,赵尚志宁愿舍弃生命回到东北战场,战斗到最后一刻。正是其热烈个性和爱国之心的体现。
  赵一曼:红衣白马美丽女政委。剧展现了其沉稳、坚贞,以及在思想引导方面的才能。被俘后日军用尽酷刑,赵一曼承受了任何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展现了精神上超凡的高度。
  周保中:战斗中中枪,肠子塞进去继续战斗;肩膀中枪在没有任何麻药的情况下取出子弹;挥泪斩”马谡“……用很多细节展现了这位英雄的品质。周保中留下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李兆麟:文武双全,沉着机智。
  ……
  二、农民和土匪出身的英雄
  祁致中:由反抗压迫的矿工成长起来,觉悟高,善于学习,富有创造。在战地创建被服厂和兵工厂是其创举。
  左家兄妹:小土匪大多也属于农民阶层,被杨靖宇的人格魅力打动,逐步成为抗联英雄。
  ……
  三、爱国进步青年和知识分子
  冯仲云:原是大学教授,国破家亡后舍弃舒适环境,成为优秀的抗联战士和革命领导。
  章竟洲兄妹:放弃了安逸富足的家境,在战争中逐步成长,牺牲或伤残。
  章竟洲本来是一位爱好摄影的文艺青年富二代,却为了抗日逃婚,毅然参军。在军营中不断成长,战斗中被俘虏,成为日本人用于细菌战的试验品,在恋人于芳琪的努力下恢复过来。为了给抗联军制造枪支和解决水电,再次投入战斗。是本剧着墨甚多的形象。
  交通员曲嘉岭:当同伴牺牲自己双腿烧伤后,靠爬行把造枪图纸送到。
  肖黛舒:善于学习,坚定勇敢。是除了赵一曼冷云金贞淑等军中出身的女英雄之外,进步女青年中的代表。因为想拉叛变的谢文东跳崖同归于尽不幸自己坠落牺牲。
  我认为本剧不虐心,证据之一就是编导没有让谢文东开枪打死肖黛舒。
  抗战是当时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投入的事业,本剧同时又塑造了其他阶层里的抗联英雄。
  成为医生的于芳琪本来也可以过着安定的生活,同情理解抗联,冒险赴军中传授护理知识,始终帮助抗联队伍,最后又孤身一人冒死将重要情报送到苏联;
  本是纨绔子弟的富家子弟徐少华,为了抗战捐出了巨大财产。
  民族资本家,富商章文续思想开明,积极支持抗日事业,忍受丧失亲人的悲痛和鬼子的侮辱生存,最后一把大火烧掉了自己的家业,并让自己对侵略者控诉的声音传达到了各界。
  很想问问导演李文岐:这部悲壮动人的主旋律电视剧主要是想拍给现在的青年们看的吗?主要是拍给王健林们看的吗?主要是拍给王思聪们看的吗?
  本剧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前期积极抗战后期走向变节堕落的形象。
  如由土龙山暴动开始,成为军长的谢文东;以及给抗联队伍造成致命打击的败类历承先。
  在偶像剧武打片怪谈剧充斥的今天。这部优秀的抗战剧幸运地也有一大批观众。
  因为人的心都是肉做的,人的血都是热乎的。
  每一个有一些爱国心的人,看看这部剧都会找到感动。
  白山苍苍,黑水泱泱,英雄之风,山高水长!

抗日战争记录片观后感

  生活中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感动并铭刻心底,总有一种震撼让我们难已忘怀。在观看了抗日战争的记录片之后都有怎样的观后感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抗日战争记录片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抗日战争记录片观后感篇1

  我看完抗日战争纪录片,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影片真实地记录了发生在山西的平型关、忻口等重要战役,塑造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独臂将军贺炳炎、爱国将领郝梦龄等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崔队长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再现了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影片给人的第一印象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伴随着我们耳熟能详的歌声,用简洁的直升机俯拍开门见山地给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荡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题,并用很好的过度手法衔接到国民阵地,并引出电影的主要人物——朱德。电影的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按照历史顺序将八路军如何歼灭敌人的战役一一列出,并适当地带出部分爱国将领的名字,讲述了老百姓与八路军同仇敌忾,共同抗战的历史事实。

  是的,他是无辜的。他被卷入战争,千辛万苦地逃出来,一心只想着回到日本、回到那个虽小却有他的亲人的小村庄去,安心地过他的生活。当得到可以回家的准许时,兴奋与激动使他将自己的真心话脱口而出,却也因此将自己推入火炕。当站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火坑前,看着无数死去的同胞渐渐化为骨灰时,他绝望了、哭泣了;他对日本是忠心的,他爱他的国家与陛下。可是他无法明白,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这样的一场战争,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更令他不解的是,八路军捉住了他,却没有杀他;然而,当他回到自己的皇军阵营时,皇军却要杀他……正是这样的不解与绝望,使他在跳入火坑之前,流着眼泪朝天上大喊:“陛下,皇军必败!”而也正是这样的话,使心狠手辣的阿部中将也感到的震惊:短短几天,是什么样的东西,让一个日本人的思想有了如此大的转变?

  这样东西,不是别的,正是中国八路军的人性光芒。而日本皇军不懂这些,他们只知道胜利与死亡,却没有想到,那些在人心底深处的感情与关怀

  纪念抗日战争影片观后感读后感。八路军可能并不强大,然而,正因为他们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芒,使他们最终取得了艰险的胜利。

  如今,抗日战争已过去了六十多年。而在这六十多年里,中国人的人性光芒,依然无一时无一刻不在闪光。我们会将这种人性光芒继承下去,同它来照亮中国前进的步伐。

  朱德在平型关战后向参战指战员训话时说:“这是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者受到的最沉重的打击,你们敢打必胜的信心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打破了所谓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你们的钢铁意志。

  抗日战争记录片观后感篇2

  我们把堆积成山的血肉之躯筑起在了台儿庄的中正门前,换来了这场歼灭日寇上万人的胜利。

  这里不缺少英雄,精忠报国、大气凛然的张自忠将军;舍死抗敌、慷慨就义的王铭章师长.....更多的却是一个个鲜活的默默无闻的生命,他们有一个共同 的'名字--中国人,他们从容赴死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捍卫国土,捍卫尊严。

  这部影片提醒人们,请告诉孩子们,中国人曾经是这样面对敌人的侵略!

  你已经多久没有唱过国歌了?

  看到影片结尾,油画般的画面,史诗般的镜头,“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悲壮的歌声回荡在心中。

  我们把堆积成山的血肉之躯筑起在了台儿庄的中正门前,换来了这场歼灭日寇上万人的胜利纪念抗日战争影片观后感纪念抗日战争影片观后感。

  也许换算双方伤亡人数的比例,我们胜利的代价太过庞大。也许一次胜利,不可能阻挡整个战区最终的沦陷 但是通过这部纪实性的影片,我们多少能够了解到一些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真实情形,多少能够体会到一些在民族存亡之际有血性中国人的不屈精神。

  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战争影片中,已经有了足够多的被塑造得过分高大典型的战斗英雄形象,足够多的英勇就义前高呼的崇高革命口号。

  我们需要英雄,同时,我们也想了解那些在战场上如草芥般死去的普通中国人。面对侵略时,那些人们是怎么战斗的,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赴死的纪念抗日战争影片观后感读后感。

  这些,也许在这部影片中,你都能看到。

开封九一八大案纪实观后感

“扫荡丑类,还我山河”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抗日名将、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曾以此通电全国,率众伐之。
  又一个“九一八”纪念日到来,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夏同胞再一次共同掀起了对日本“购买”钓鱼岛闹剧的“讨伐”浪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今,身处繁华的沈阳都市,昔日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的断壁残垣,早已被一座座高楼巨厦掩盖;当年日军炮弹落地“第一坑”旧址上,亦架起了贯穿南北的铁路桥。
  然而,那烙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耻辱和伤痛却从未消逝。“九一八事变”历史永远不会忘却,中华民族永远不会、也不该忘却!
  1931年9月18日22时20分,柳条湖
  秋夜,凉风习习,沈阳城北郊的柳条湖平静如昔。
  可当指针指向22时20分左右时,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一下就把当时居住在柳条湖附近的郭宝义震醒了。
  今年97岁的老人回忆说,就是那一声巨响拉开了“九一八事变”的序幕,被称之为“柳条湖事件”。
  当晚22时许,日本关东军中尉河本末守率部下按计划到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
  实际上,为了制造侵略行为的“借口”,他们在现场放置了三具穿着中国士兵服装的尸体,伪装成被击毙的爆炸铁路“凶犯”,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备队,进攻北大营完全系“自卫”行为。
  “赤裸裸的谎言背后,是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王学清说,从1874年进犯台湾、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并侵占台湾到1904年发动日俄战争,日本早为武力侵华做好了准备。
  1928年,日本关东军炮制了“皇姑屯事件”,将不服从摆布的“东北王”张作霖炸死。当年12月29日,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的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不顾胁迫,毅然通电全国,实行东北易帜,使国民政府得到了形式上的统一。
  同时,这也使日本加速了武力侵占东北的步伐:从1929到1931年夏,关东军参谋部先后四次以“参谋旅行团”的名义在东北各地系统搜集情报。
  1931年4月到9月,日军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不仅从各地调兵遣将,还竭力煽动仇华情绪,发给日侨枪支组织军事训练,并频繁在北大营附近组织实兵军事演习。
  “闭着眼睛,我都能打到北大营。”这是1931年9月12日,一名日本炮兵少尉在《日本军部档案》的记录。
  1931年9月18日23时10分,北大营
  “我们突然被一声爆炸声惊醒,但没想到随后日本人就打来了。”那天,在东北军独立第七旅当兵的陈广忠才16岁,他生前无数次和人讲起往事,有时喝了酒,就忍不住流泪哭诉,“当晚大约23时10分,是日本人屠杀最惨烈的时候,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平时一个锅里吃饭的兄弟,被日本人追着打,有的就用刺刀捅,满地都是血,上级还让我们不得还击……”
  也许,没有那道不抵抗的指令,悲剧就不会发生。然而,历史没有也许。
  当天,是星期五,东北边防军代理长官张作相在老家锦州给父亲办理丧事,旅长王以哲和3个团长以及大多数军官都不在营区。在位的最高长官赵镇藩,只能几次用电话请示在城内的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而得到的命令却是“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其间,荣臻又指示部队必要时可组织撤退。
  在北京一所戏院抱病与英国友人看戏的张学良,接到荣臻的电话报告之后认为:这是日军借演习挑衅,要避免日军找借口扩大冲突,命令不得开枪还击。
  1990年,张学良2次接受了日本NHK电视台记者的公开采访,谈及“九一八事变”时,他坦承:将日军的全面武装侵华错误判断成了局部的挑衅,所以下了不抵抗的指令。
  不抵抗政策,让中国人烙上了抹不去的屈辱和伤痛。
  2021年9月16日,现居上海的78岁老人李广生专程赶回沈阳,在“九一八”纪念馆参观之后,又带着泪花来到北大营旧址。
  81年前的今天,他已去世的父亲李有福正在北大营当兵。
  从小到大,李广生无数次地看见两鬓花白的父亲望着胸口4寸长、蜈蚣似的刀痕一口口叹息那是日本人留下的。父亲给他讲:“上峰命令不抵抗,可不还手的战友一个个被刺刀扎倒。我的枪还在库里,就豁命抡拳上去拼,挨了一刀后让几个战友强行救走了。”
  也许,没有亲历过的人,无法真正感知那刻骨铭心的惨痛和耻辱。但记者在“九一八”纪念馆采访时依然看到:在一幅幅罪证前,不少伫立的老人、青年、学生或是紧皱眉头,或是眼含热泪。那不会仅仅是因为仇恨,而是怜悯、同情、不忍,是一个民族善良之心不经意的焕发。
  1931年9月19日5时30分,东大营
  这一天清晨,东北军第七旅又一次进驻位于沈阳城东10余公里处的东大营。不同于以往的进退有素,他们狼狈之中带着悲痛、血迹之中夹着眼泪。
  据史料统计,这一战,中国军队伤亡335人,失踪483人,日军死亡2人,受伤20多人。
  1931年9月19日至21日,国民政府数次向国联提出申诉,请求主持公道。可日本置之不理,仍继续其侵略行径。
  1932年2月5日,哈尔滨被日军占领。
  至此,短短4个多月,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从此成了亡国奴。
  据史料统计,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掠夺钢铁3350万吨,煤5.86亿吨,粮食5.4亿吨,木材1亿立方米。黄金白银更不计其数,仅整个东三省官银号的16万斤黄金和200万斤现洋,就全部被劫走。
  血腥压迫与疯狂掠夺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与伟大复兴的开始。
  事变翌日,中共满洲省委当即发表了二战史上受侵略国家向法西斯国家发出的第一个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诞生不久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面临着国民党重重“围剿”,杨靖宇、赵一曼等共产党人已被派往东北组织抗日斗争……
  “在抗战中,从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到思想、战略、路线方面的领导,都是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走的。”辽宁大学历史系教授邢安臣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救亡图存的中流砥柱。”

抗战微电影不朽的歌观后感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宠儿如今却失落了,史学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延误、式微和堕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与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探索和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视,于是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从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执着的信念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难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宽阔、生动和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抗日英雄故事读后感(500字、急!)

我读了《狼牙山五壮士》,觉得五壮士很勇敢。
他们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和军区机关转移的更远一些,更安全一些,坚守到了太阳落山,直到子弹打光。本来他们可以早点走的,不用牺牲,可为了更多战士的安全,他们留到了最后。为了不成为日本鬼子的俘虏,跳下了悬崖,连日本鬼子都佩服他们的顽强。
狼牙山五壮士他们的勇敢和顽强斗争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小萝卜头”的故事有感
星港学校一(2)班 沈睿怡
小萝卜头——宋振中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他是中国革命年龄最小的烈士,从小跟随母亲在监狱中长大,非常懂事,经常体贴照顾妈妈。在艰苦的环境中小萝卜头学习非常刻苦、记忆力很强、也很懂礼貌、尊敬老师。同时他还利用自己人小,不被特务注意,帮助狱中同志放哨、传递信息。
今天我们有这样良好的环境更应刻苦学习、尊敬师长,珍惜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
读“刘英俊”的故事有感
星港学校一(2)班 王倚天
英雄刘英俊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部队炮连的一名小战士.在一次训练中为了不让受惊的炮车的马冲向人群,他用自己的身体阻挡马车,更为了六个吓呆在马车前方的儿童而奋不顾身的踢倒马车,最后自己被压在车下由于伤势过重而光荣牺牲了。
  我读了这个故事非常非常感动。我觉得他是那么勇敢那么伟大。他用自己年轻年轻的生命换来了大家的生命安全,我们都要好好学习他舍己为人勇敢的精神,他永远是我们的好榜样!
读<<小萝卜头>>有感
星港学校一(2)班 钱奕欣
今天,我读了<<小萝卜头>>这个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中国革命年龄最小的烈士宋振中在狱中生活的故事.他八个月的时候就和父母一起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了监狱.小萝卜头从小就很懂事,在狱中学习非常刻苦,还经常帮助大人做秘密工作.在反动派溃逃之前,特务们杀害了小萝卜头。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感动.我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要向小萝卜头一样刻苦学习,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读《刘胡兰》有感
星港学校一(2)班 彭思曼
今天,我读了革命英雄刘胡兰的故事,她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小就接受党的教育,参加了革命,十四岁就入党了。1947年,敌人突然攻击他们的村庄,刘胡兰镇静地站在敌人面前说:“只要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决不投降”,牺牲的时候只有15岁。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我要学习她勇敢、不怕死的精神,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坚强一点。
还要学习她为别人着想,不考虑自己安危的精神,对待同学、朋友要真诚,不能自私。
我还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好本领,长大当个有出息的人,为祖国争光!
读“黄继光”故事有感
星港学校一(2)班 凌毅诚
我今天和爸爸一起看了朝鲜战争中英雄黄继光的故事。1952年10月20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夺取某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被敌人一个集团火力点所困。黄继光挺身而出,要求担负爆破任务,勇敢地冲向敌人地堡。当他掷完手雷,打垮几个火力点后,发现还有一个火力点在顽抗,就忍着重伤巨痛,跌倒了爬起来,毅然直扑上去,以胸膛堵住敌人正在扫射的机枪射孔,保证部队完成攻克高地的任务,全歼敌人两个营,自己壮烈牺牲。
读了这个故事,我很感动。黄继光以自己的生命保证了任务的完成,他的勇敢无畏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我们要向他学习,在自己的学习生涯中,要不畏艰难,勇敢的面对遇到的任何困难。要认真学习,掌握真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小英雄王璞”故事有感
星港学校一(2)班 卫芷歆
周六晚上,我在网上看了小英雄王璞的故事。他年纪和我差不多大,却担任儿童团团长。他帮大人们站岗放哨,查路条,办事认真、细致,绝不放过一个可疑分子。他和小伙伴山虎、二兴等学做地雷。虽然和大人们做的不太一样,但威力也很大,把三个坏蛋(一个鬼子、翻译官和汉奸)炸成了大花脸。他也很能干,晚上独自一人把一个八路军护送到了安全的地方。后来由于内部叛徒的告密,鬼子来到了他们藏身的山沟里,逼他们说出八路军的去向、藏的枪支弹药和粮食。但王璞和妈妈以及118名乡亲宁愿抗日死,也不愿当忘国奴,最后都惨死在鬼子的屠刀下。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由像王璞一样千千万万的革命英雄用生命换来的,小朋友们要珍惜,努力学习,掌握真本领以后建设强大的祖国,不受外国的欺凌。
读《小兵张嘎》故事有感
星港学校一(2)班 金劼言
小兵张嘎这个故事描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小男孩张嘎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的故事。
张嘎子的机智、勇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嘎子与我们年龄相仿,但他面对敌人,却一点也不害怕他的那种的为了新中国,为了革命胜利,顽强的斗争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看了故事,我知道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我要好好珍惜,努力读书,长大了也要保卫自己的国家!
读《英雄的儿童团长--李爱民》有感
星港学校一(2)班 张辰韵
我看了《英雄的儿童团长--李爱民》,我知道了李爱民是一个佃农家的孩子,1930年生于山西武乡县白家庄。抗日战争后任本村儿童团长,积极为抗战工作。
  1943年,他和各村民兵到日本鬼子据点附近抢收庄稼.返回路上,与日本鬼子的巡逻兵相遇。为了掩护民兵和乡亲的安全,他挺身而出,被鬼子逮捕。在鬼子的威吓和毒打下,他坚贞不屈,被打得皮开肉绽、双脚骨折仍痛斥敌人,最后牺牲在鬼子的刺刀下,年仅13岁。 13岁的年纪,为掩护民兵和乡亲挺身而出,为坚守抗日的秘密忍受毒刑拷打,真是动人心弦.气壮山河!
我觉得李爱民很勇敢,我们要向他学习。我很讨厌日本鬼子,因为他们杀害了许多中国人.李爱民为了村民们安全自己却牺牲在日本鬼子的手里。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珍惜生活,长大后建设强大的祖国!
《董存瑞的故事》读后感
星港学校一(2)班 史庭立
战斗英雄董存瑞在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的战斗中,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当时他才19岁。
我读了战斗英雄董存瑞的故事后,非常感动,觉得董存瑞叔叔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革命英雄们用生命换来的,我现在就要抓紧好好学习,学了本领,将来为社会多作贡献。
读《歌唱英雄少年王小二》有感
星港学校一(2)班 董柯成
这几天,我读了很多抗战英雄少年故事,都被每个故事里的英雄少年所感动。其中放牛娃王小二的故事最让我难忘。
王小二知道,要是把日本鬼子引进村子,他父母和乡亲们都要被鬼子杀死。要是不带鬼子进村,鬼子就要杀死他。为了乡亲们的安全,他不顾自己的生死,把日本鬼子引到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气极了,就把小二杀死了。
王小二的那种不顾自己生命的忘我精神是我们每位小朋友都要学习的,同时我们更应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这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我一定要学会《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让小二的英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读《黄继光》故事有感
星港学校一(2)班 舒佳
朝鲜战争的时候,敌人的机枪挡住了志愿军前进的步伐,黄继光看着一排一排的战士倒下,他就奋不顾身的用胸膛顶住了枪口。
我们要向英雄黄继光学习,学习他把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战斗的胜利。我们要向他学习,不怕苦难,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精神。我们要以他为榜样,认真学习,长大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本文标题: 抗战纪实读后感(抗日战争记录片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180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西方社会学史读后感(西方文明史读后感)李白记读后感(李白读后感5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