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板走中国读后感(小脚丫从哪里来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6-23 08:28: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3

小脚丫从哪里来读后感小脚丫从哪里来读后感我,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最爱在书的海洋中遨游,贪婪地吸取着书中的知识。寒假里,我读了金波老爷爷写的《乌丢...

小脚板走中国读后感(小脚丫从哪里来读后感)

小脚丫从哪里来读后感

小脚丫从哪里来读后感
我,一个爱读书的小女孩,最爱在书的海洋中遨游,贪婪地吸取着书中的知识。寒假里,我读了金波老爷爷写的《乌丢丢的奇遇》这本书。
  吟痴早上起来,发现自己的房子里多了一排神秘的小脚丫,这小脚丫上沾满了泥巴,吟痴顺着脚丫望去,只见窗户大开着,窗台上也有一只小脚丫,这时,吟老似乎发现了什么,原来,那些脚印都是左脚的,他很奇怪,立刻跑到厨房,案台上的面包的水果还在,他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呢?吟老躺在藤椅上,点燃烟斗,陷入了沉思……突然,他为自己的这种行为感到可笑,于是,吟老穿着大大的拖鞋,走到书桌旁,开始完成每天的必修课:写诗。
  但吟老什么也想不起来了,最终,他只想起了两句:只有迈开左右脚,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哎,都是被这排小脚丫搞的,吟老将之团扔进了“诗篓子”,这时,篓子里站起了一位“独脚娃”,吟痴老先生吓了一跳,于是,独脚娃便将其了他以前的故事……
  原来,独脚娃叫“独脚大侠乌丢丢”,他跟布袋爷爷一起去一个小镇演出的时候,不小心把他的一只脚丢在了那里,好心的残疾姑娘珍儿捡起了它,并带着它在晚上试图找到布袋爷爷,但是,并没有找到,珍儿只好把这只小脚丫带回了家,并让妈妈给它装上了一个身体,让它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但乌丢丢想找到布袋爷爷,便离开了珍儿,跳上了一辆装满棉花的大卡车,但一觉睡醒,就不知到了什么地方,便到了吟老这儿。
  吟老觉得乌丢丢不该离开珍儿,便和乌丢丢一起去寻找了布袋爷爷,他们得知布袋爷爷已经因为找不到这只小脚丫而死去的时候,非常伤心,便踏上了寻找珍儿的路,最后找到了珍儿的学校,发现那儿大火熊熊,而人们,好像正正在寻找珍儿,乌丢丢冲进大火中,救出了珍儿,而自己却被大火烧得只剩下一只小脚丫,晚上,小脚丫靠到珍儿那只残疾的脚上时,很冷,于是,小脚丫便用力靠在珍儿的腿上和珍儿和为了一体,学校里,少了一位只能坐在教室里的姑娘,多了一位活蹦乱跳的最快乐的姑娘,那,就是珍儿……
  多么感人的一个故事呀,最后,小脚丫虽然和珍儿和为了一体,但是我相信,小脚丫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一直欢乐的跳跃着的,我们一定要向小脚丫学习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学校里的一只只小脚丫,永远快乐的跳跃……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1

  这是一本美丽而又忧伤的童话小说。

  乌丢丢是一个木偶它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的演出。经常有一次它在它的主人的排练中一不小心丢失了自己的右腿。于是经过反复的忧郁它决定踏上坎坷寻找之路。在寻找的中途它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它还是知难而进、没有退缩。这种精神我们有时就欠缺,我们平时遇到一些困难就会退缩,乌丢丢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乌丢丢在中途遇见一位诗人诗人知道了乌丢丢的经历非常感动决定与乌丢丢一起寻找那只失去的腿。经过重重磨难乌丢丢终于找到了那只右腿。并且又为大家带来一场场精美的演出。

  读完这本书我有三个感受。第一我们快乐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同时要为了一个目标而拼搏在奋斗的途中寻找真正的快乐。第二个就是乌丢丢失去了腿可他还是快乐的没有一点抱怨,还勇敢的去面对,并快乐着。我们又何必为一些小事抱怨呢?我就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感到不开心、抱怨。现在觉得我不应该这样。第三乌丢丢在寻找双腿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我们又何必为一些小事而退缩呢?

  很好一部小说,值得一看!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2

  这个暑假,我跟妈妈一起读的第三本书叫《乌丢丢的奇遇》。这本书包装精美,让我爱不释手。

  乌丢丢是布袋爷爷的木偶的一只小脚丫,珍儿姐姐捡到了它,并给予了它生命。但是,他自私自利,不辞而别。我真替珍儿姐姐伤心。妈妈告诉我不要难过,这里暗示着乌丢丢这个人物会慢慢成长起来。于是,我又满怀期待地读了下去。

  乌丢丢误打误撞来到吟痴老人家里,他在那里收获了友谊。可可套娃让他懂得了快乐与爱。吟痴老人让他懂得了亲情与感恩,并赋予了他智慧。“重返童年”晚会令他深受感动。这段经历让他有了人的性格与责任。他下定决心去寻找珍儿姐姐和布袋爷爷。

  一路上,他遇到了小蛇草上飞、蘑菇人、雕塑家。雕塑家让他懂得艺术,明白爱是最完美的雕塑。蘑菇人让他懂得珍惜短暂的生命。虽然布袋爷爷去世了,但是乌丢丢坚信自己与布袋爷爷重逢了。珍儿姐姐的学校着火,他不惜一切去救她。最后,他与珍儿姐姐融为一体,成为了她的一个小脚丫。最终,乌丢丢变得善良、勇敢、感恩、懂得去为别人着想,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

  这本书的主题是爱。乌丢丢的成长是因为得到了爱的滋养。同时,他用爱去回报,使生命绽放光芒。我们要发现爱、感悟爱、回报爱,做一个有爱的人。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3

  我的阅读感想:

  《乌丢丢的奇遇记》讲的是:有一个老爷爷叫:布袋爷爷,他每周都会来村里给孩子们表演,给大家带来无尽的欢笑。布袋爷爷的口袋里面有一个“独脚大仙”,布袋爷爷在操作它时,还发出“乌丢丢,乌丢丢”。所以,这个独脚大仙名叫:乌丢丢。有一个小女孩她很喜欢布袋爷爷的表演,当爷爷走了,她才发现草丛里有一只小脚丫。小脚丫一天天被小姑娘照顾上,有一天他来到了吟老的家,他和吟老一起踏上旅程,一起寻找着当年照顾她的小姑娘和布袋爷爷。

  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有一只蝴蝶在狂风暴雨里往前飞,他告诉吟老和乌丢丢他要从花纹的一侧飞到另一侧,无论如何都要来到蔷薇身边,蔷薇只给这只蝶开放,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还有一点是乌丢丢觉得小姑娘很可怜只有一双脚可以走路,于是,他用自己的身体和小姑娘的腿融合到一块,他也向吟老告了别,乌丢丢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生活中,我们不能看不起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农村孩子,或者是不健康的人,“农村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值得可爱”,“贫穷的孩子和富裕的孩子一样值得关爱”。我们要保持平等,和平友爱,不要因为有些家的条件不好,就歧视别人。比尔·盖茨所说的:与其做一株绿洲中的小草,还不如做一棵秃丘上的橡树。所以,大家要和睦相处,关心他人,这个世界才能更美好!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4

  这,是一个优美而忧伤,却带着浓浓的童话气息的故事。他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可贵,懂得了用爱回报生命,他是谁?他就是乌丢丢。

  乌丢丢在寻找珍儿和布袋老爷爷的路途中,他们遇见种鸡蛋的小姑娘,大家都笑她,就连乌丢丢都觉得可笑,还有点瞧不起她。可是在吟老的帮助下,鸡蛋发了芽,开了花,并且还保护了另一颗心灵的种子。这是爱的力量,爱可以温暖我们的童年,爱可以消除一切烦恼……他们还碰见了一只逆风的蝶,它让乌丢丢懂得,对自己的力量去寻找,来到她的身边,不管前方有多少艰险与困难,也要到达他的身边。

  这本书还告诉我:人生如左右脚,只有我们迈开了左脚,才会迈开右脚,相反,我们只迈出左脚,而不迈出右脚,就没法走路;我们既然接受别人的爱,也需要付出自己的爱。身边爱我们的人很多,如:老师,传授知识,父母,关爱我们……我们也需要爱他们,体恤他们。

  “爱还是生存的阳光空气和水,以爱回报爱回归生命的家园……是无私的爱养育了我这颗心……”这句话,正说明爱需要付出,更需要回报。( )

  快乐而获得了生命,他珍惜生命的可贵,并懂得用爱滋润生命,用爱回报生命……

  人生的财富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爱。吟痴老诗人和乌丢丢的故事告诉我:有爱滋养的生命,才是鲜活,美丽和不朽的生命!文/徐露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5

  暑假里,妈妈为我买了一本新书,名叫《乌丢丢的奇遇》,看完这本书后,我学会了只要愿意帮助别人,自己就会很快乐。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珍儿从林子的草丛里捡到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脚丫,于是把它安在了一个娃娃的身上,起名叫乌丢丢,后来乌丢丢不辞而别的离开了珍儿的家,来到了吟老家,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最后,乌丢丢回到了珍儿身边,冲进火海就出了珍儿,把自己仅有的一只小脚丫给了珍儿,把健康给了珍儿的妈妈。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吟老先生了,他经常帮助他人,吟老为了帮助芸儿种鸡蛋花,想出了各种办法,比如:浇水、唱歌、让母鸡坐在埋鸡蛋的土上来让它发芽......。最后在吟老和乌丢丢的帮助下,芸儿开心不已,是啊,帮助别人,自己会收获到喜悦。

  在生活中,我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在家里,我常常帮妈妈扫地,心想,父母天天为我做饭,洗衣……好辛苦呀。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学校的二楼看书,一会儿,打铃了,只见其它同学都把书一扔就回了班里,我和杨茹嘉看到这一幕,便去把书都整齐的放在书架上,看着整齐的书架,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开心,我们开开心心的回班了。

  是啊,正如人们所说:最美的是一颗愿意帮助别人的新,最快乐的事一件帮助别人的事。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6

  今年暑假我拜读了金波老先生的优秀童话书籍《乌丢丢的奇遇》,这是一个优美而略带忧伤的故事。乌丢丢其实是小木偶身上的一只脚,他因为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获得了新生,在诗人吟痴先生的指导下,他学会了用爱回报爱,用爱回报生命。在炎炎烈火之中,他救出了给予过自己爱的残疾女孩珍儿,却燃烧了自己……

  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就是《回归生命》,它讲述了乌丢丢和吟老先生经历的许多事,终于到了给乌丢丢爱的残疾女孩珍儿居住的小镇,夜晚时分他们居住在旅店里开始了美好的想象。可第二天,镇上的学校着火了,珍儿就被困在里面,乌丢丢知道了毫不犹豫地冲进了烈火里,救出了珍儿,自己却被烧成了灰烬,只留下了一只脚。珍儿捧着它,因为她知道这是一只神奇的脚,它可以从火里救 出自己比谁都快……读到这里乌丢丢的形象在我脑海里高大起来,是谁让它学会了用爱去回报生命?是珍儿,是吟老,是所有孩子对它的喜爱,是的,我们在接受别人的爱时,更不该忘记用同样的爱来回报!应为有爱的滋养,生命才会变得更有意义!就像珍儿对乌丢丢的爱,乌丢丢用生命去回复,这就是爱的真谛!

  人们都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我读了《乌丢丢的奇遇》这本书懂得了许多,从珍儿身上学会了去爱身边的人,从吟老身上学会了珍惜时光,从乌丢丢身上学会了回报……同学们一起来读读《乌丢丢的奇遇》吧!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7

  我又看了金波爷爷的书——《乌丢丢的奇遇》。这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接受着别人的爱,更不该忘记用爱回报,就像走上人生之路,你必须迈开左右脚。

  乌丢丢是谁?他到底有什么奇遇呢?

  有一天早晨,吟痴老人刚刚起床就发现床下有一排小脚丫印,又发现是左脚的。突然从诗篓子里跳出来一个小木偶,他也只有一只脚,还是左脚。他就是乌丢丢,一个有着神奇经历的小木偶。

  乌丢丢跟着老诗人一起学诗。因为布袋爷爷给了乌丢丢生命,跛脚女孩儿珍儿给了他血肉,乌丢丢很想念他们。最后吟老决定带小乌丢丢去寻找珍儿和布袋爷爷。他们在路途中遇到了一条名叫草上飞的蛇、蜥蜴、种鸡蛋的芸儿......到了布袋村他们找到了布袋爷爷的家,可是布袋爷爷已经去世了。乌丢丢和吟老都很伤心,他们又去了珍儿的村子里。他们找了一家旅馆住下了。

  一大早,吟老听见学校着火了,而且还是珍儿的学校。乌丢丢也加入了救助的人群中。珍儿被救出来了,乌丢丢的身体却被烧成灰烬。他又只剩下了一个小脚丫。珍儿打算给乌丢丢再缝一个更漂亮的身体,可是在夜里,乌丢丢的小脚丫和珍儿的跛脚融合在一起了,珍儿又成了一个健康的人了!

  我们要报答给过我们爱的人,用爱回报爱。就像伶俐、勇敢、有爱心的乌丢丢一样。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8

  第三本书《乌丢丢的奇遇》我也看完啦!这本书是出自中国著名诗人、儿童文学作家金波老爷爷之手的童话集。

  这本书讲述了一只小脚丫被一个叫珍儿的小女孩安在她的.布娃娃上,叫“乌丢丢”,并得到了生命。后来他离开了珍儿家,遇到了吟痴老爷爷和他的“家人”,最后回家、救珍儿的故事。乌丢丢在吟老的家中学会了写诗,吟老对自己的诗有严格的要求,总是写完一首诗就扔进“诗篓子”,乌丢丢就是靠“诗篓子”学会写诗的。回家的途中,乌丢丢的第一个亲人布袋爷爷去世了,最后,只剩小脚丫的乌丢丢用自己将珍儿的瘸腿治好。

  我最喜欢“回归生命”一章,乌丢丢是有情感的,是怀念着珍儿的,但也不愿离开相处了很久的吟痴老爷爷;他也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将自己和珍儿融为一体。吟老追求完美,永远不满意。

  我觉得吟痴老爷爷是个懂情的人,为了乌丢丢能见到亲人,和他一起翻山越岭,找到了他的亲人,他希望自己十全十美,所以总是写一首诗就扔;乌丢丢很淘气,离开珍儿时心野得像只野兔子,可为了珍儿,牺牲了自己,这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我无比感动,鼻子尖发酸,他在着火的学校里救珍儿,更能凸显出他的善良。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9

  上个月,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乌丢丢的奇遇》,非常感动。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布袋老爷爷,去一个古老的小镇表演,回家时把独脚大侠的小脚丫丢了,刚好被怅然若失的珍儿捡到。当时,珍儿正坐在台阶上,自言自语:“唉,为什么独脚大侠乌丢丢,就可以弹跳自如,腾云驾雾,我就不可以呢?”原来,珍儿小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刚会走路,就拄起了拐杖。

  善良的珍儿知道小脚丫想找布袋爷爷,决定帮助小脚丫。他们找了两个宾馆,都不在,只好回家。妈妈正在缝一个丑娃,为珍儿的十岁生日准备礼物。珍儿让妈妈把小脚丫安在布娃娃的身体上,使小脚丫变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人。

  珍儿给他取名叫乌丢丢。乌丢丢有了生命很快乐,但他也很想念布袋爷爷。乌丢丢不辞而别,离开了珍儿的家,珍儿好伤心。好在,乌丢丢遇见了吟痴老先生,拥有了智慧和感恩的心。乌丢丢又回来找珍儿,并化成了珍儿的脚。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他让我明白了,爱的真谛。用爱回报生命,生命因为爱而得到永生。我们的爸爸妈妈也很累,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多帮他们做一些家务,深深地爱他们。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10

  《乌丢丢的奇遇》是金波爷爷写的一本童话故事,有十四音和一个尾声。

  这是一个凄美忧伤的童话故事。一位耍木偶戏的布袋爷爷不小心把木偶的一只脚弄丢了,一个叫珍儿的残疾女孩把它捡了回来。这只小脚只会一直蹦跳不会说话,善良的珍儿把这只小脚安到了妈妈做的布娃娃的身子上去,它有了生命,还会张口说话了,它就是乌丢丢。

  乌丢丢决定去找布袋爷爷,它无意中闯进了吟痴老诗人的家中,从而认识了老诗人。吟老很爱写诗,他告诉乌丢丢一个秘密,他说:“我有个很想念的女孩叫做可人。”于是吟老和乌丢丢决定一起去找可人、布袋爷爷和珍儿。他们一起穿过密密的树林,拜访了那个奇怪的蘑菇人。最后,他们找到了布袋爷爷的家,可是再也不能见到布袋爷爷了,因为他去世了,得到这个消息他们泪流满面。他们又去找珍儿,找到珍儿时,珍儿的学校着了大火,珍儿在里面救一只小狗。乌丢丢奋不顾身的冲进去救出了珍儿和小狗,但自己却被火烧得只剩下一只小脚丫了。最后,它把自己安在了珍儿残疾的腿上,珍儿终于恢复了健康,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这个故事令我感动,乌丢丢虽然只是一只小脚,但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怎会不让人为之动容呢?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11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乌丢丢的奇遇》。这本书丰富有趣,告诉我深刻的道理。

  这本书是作家金波爷爷的创作。故事主要内容是独脚大侠乌丢丢来到老诗人吟痴先生家,于是,他们便一起生活着。吟老先生问他从哪儿来?为什么只有一只脚?原来乌丢丢的脚是布偶戏老爷爷的脚,小女孩珍儿找到小脚丫,愿意帮它找到老爷爷,可怎么也找不到,便把小脚丫放在乌丢丢身上。乌丢丢有了小脚丫,便有了生命。一天夜里,他悄悄离开珍儿家,来到了这里。往后,他们生活得十分洋溢,还认识了吟老先生家的诗篓子和娃娃可可。但有一天,乌丢丢想回珍儿家,他太怀念她了,还想去找布偶戏老爷爷。吟老先生也不反对,因为他也想去寻找童年的朋友---可人。于是,两人出发了。一路上遇到了许多朋友,有小蛇草上飞、蜥蜴、蝴蝶等。帮助了种鸡蛋的小姑娘。终于找到布偶戏老爷爷,但他不在了,乌丢丢伤心极了,便返程去珍儿家。经过一段遥远的路程,终于到达珍儿学校。学校突发大火灾,乌丢丢为了救珍儿,自己被大火吞没了。珍儿难过地把剩下的小脚丫带回了家。她的一只脚残疾,便把小脚丫放在身上,又健康起来。此时的吟老先生也见到了可人。

  乌丢丢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为了保护给予自己生命的珍儿,却献出了生命。我会向他学习,做一个善良勇敢,懂得感恩的人。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12

  《乌丢丢的奇遇》是现代著名的诗人金波写的一 篇小说。这 篇小说我十分喜欢,下面大家就一起来听我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乌丢丢的奇遇》的主要内容是:一位名叫吟老的老诗人,早上起来时发现了一排神秘的小脚印,而且都只有左脚,他看见这些小脚印在他的“诗篓子”旁消失了,于是走了过去,惊奇的发现里面躺着一个一只脚的丑娃娃,丑娃娃醒后,告诉了吟老自己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原来他是一个布偶上的一只小脚丫,那个耍布偶的老爷爷叫“布袋爷爷”,在一次表演中,他的小脚丫掉到了地上,一个叫珍儿的跛足小女孩把他带回了家,并给了他一个身体。他由于太想念布袋爷爷而离开了珍儿家,跳上了一个汽车,睡着了,醒来时就在马路上,看见了吟老的家,就进来了。吟老得知乌丢丢的经历后,和乌丢丢一起去寻找布袋爷爷和珍儿,他们一路上遇见了很多事情,终于来到了布袋老爷爷的家,可得知布袋老爷爷已经死了,心里十分难过,烧了几柱香后,出发去寻找珍儿。又是四处打探,终于来到了珍儿家里,可这时,珍儿的学校突然起了火,乌丢丢冲进学校,救出了珍儿和很多同学,可他的身体没有了,又变成没有身体的小脚丫了。乌丢丢在珍儿家住了下来,但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决定,他趁珍儿睡着时把自己和珍儿的那只跛脚融为了一体,使珍儿的脚不再跛,但他却永远地消失了……

  乌丢丢最后的决定令我感动,我喜欢《乌丢丢的奇遇》这本书!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13

  轻轻地合上那本书,里面的情节还是令我回味无穷。乌丢丢本是布袋老人的小木偶丢失的一只小脚丫。为了能够寻找布袋老人,它无意中闯进了吟痴老人家中。在这里,乌丢丢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好朋友:诗篓子、木头娃娃、小泥猴、不倒翁......在他们为吟痴老人举行的“重返童年”的晚会中,乌丢丢体会到了人生真正的快乐。于是,它便开始了寻找布袋老人和珍儿的奇妙的旅途。在旅途中,乌丢丢也懂得了许许多多的道理。最后,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精彩,乌丢丢成为了珍儿的一只健康的脚丫。

  这本书里的主人公——乌丢丢,只是一只小木偶的脚,它的身份是那么普通,但它的人生却很精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心中有爱。爱,让乌丢丢的生命更加有趣、丰富;爱,也让乌丢丢和吟痴老诗人的友谊变得更加的神圣。它会珍惜生命的可贵。正如本书的作者金波说的,人生的财富是什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爱。我想用这本童话中吟痴老诗人和乌丢丢的故事告诉所有读者们:有爱滋养的生命,才是鲜活、美丽和不朽的生命。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心中充满爱的人。只有献出自己的爱,人生才会更加美好。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14

  从我开始懂事起,奶奶就一直教育我要做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孩子,今天我读了《乌丢丢的奇遇》这本书,更体会到了爱心的伟大。

  书中讲了许多关于爱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布袋爷爷弄丢了小脚丫,被一个叫珍儿的小女孩捡到了,并让妈妈做了一个丑弟弟,把小脚丫安在了上面,变成了“独脚大侠”——乌丢丢。有一天,乌丢丢因顽皮,乘坐大卡车来到了吟痴先生家。在吟痴先生帮助下,乌丢丢重新回到了珍儿身边。一天,学校着火了,乌丢丢为了救珍儿,自己却烧成了灰烬,又变成了小脚丫。他知道珍儿的脚跛得很厉害,就把自己安在了珍儿的脚上,使珍儿有了一双健全的脚。但是,小脚丫却永远离开了我们。如果乌丢丢没有经历过那么多“爱的奇遇”,没有碰到吟痴先生,乌丢丢也不会知道什么是爱,我们也不会记住永远离开我们但留在大家心中的那个小脚丫。我喜欢乌丢丢,更喜欢小脚丫,因为他让我懂得了爱可以创造奇迹,创造生命。“我们接受着别人的爱,更不该忘记用爱来回报,就像走上人生之路,你必须迈开左右脚。”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无私的爱,那就是爸爸每天为了照顾我而付出的父爱、老师在学校为了教育我们成才而付出的辛勤的爱,今后我也要做个有爱心的孩子,去关爱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我相信,用爱可以滋润我们的心灵;用爱可以温暖我们的童年;用爱可以让世界更美丽!每个人都有一颗纯洁的心、一颗与众不同的心、爱助人为乐的心。

乌丢丢的奇遇读后感15

  《乌丢丢的奇遇》是金波爷爷写的一本故事书,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内心被深深的震撼了。读书前,我调皮,不懂得关心他人,甚至有点自私。就像之前的乌丢丢一样,他从珍儿家不辞而别,跳上运棉花的车上直接去吟老家了,读完之后我懂得了爱和感恩。

  培根说过“给,永远比拿更愉快。”是的,当你收到他人的礼物,是否想过回礼呢?哪怕是小小的一块橡皮,一支笔都表达了你对他人的谢意。

  书中的乌丢丢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当他去找布袋爷爷时,一路上不畏艰苦,听到噩耗后,他强忍住悲伤,和小木偶一起为布袋爷爷演了最后一场戏;当珍儿深陷火场时,他奋不顾身的去救珍儿,自己被火烧成灰烬只留下一只小脚丫。乌丢丢回到家看到珍儿瘸的很厉害,知道珍儿需要一双健康的脚。

  布袋爷爷给了他生命,珍儿给了他血肉,吟老给了他智慧,而乌丢丢用尽全力将自己的脚融入到珍儿的生命。这就是感恩,他们都是因为爱而获得生命,也是用爱去回报。

  大人们不要整天想着挣钱,人生的财富和意义不是金钱,而是爱。用爱去感恩你们的父母,你们的家庭和所有帮助过你们的人吧。父母劳累时,给他们泡上一杯茶;老师讲课时,专心听讲,用好的成绩回报老师;发生自然灾害时,捐上自己的压岁钱,让他们早日重建家园。

  请记住:我们每天在接受着别人的爱,我们更不该忘记用爱来回报,就像走上人生之路,你必须迈开左右脚。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1

《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教育专家林格。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亲自走过1200多所学校,考察过20多个国家的教育状况,探究中国教育内涵发展与突破之路,被誉为“坚持用脚做学问的人”。书中的一些鲜活的案例和观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有这样一个案例:以前农民种水稻需要人工插秧,就是把培植好的秧苗,按照事先牵好的绳索和格子,整齐地种植到农田里。这个方法在我国沿用了约三千年,农民插秧后腰酸背痛,苦不堪言,但是水稻并没有因此而增产。20世纪,我国开始了一项重大的农业改革,应用抛秧技术,把培育好的秧苗一把一把“天女散花”似的随意地抛向水田里,结果彻底解放了生产力,且实现了增产增收。

“插秧”?还是“抛秧”?初看起来十分奇怪,勤劳的没有得到相应报偿,悠闲反而享受着丰收的果实,这似乎不符合“天道酬勤”的古训。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丰收的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反之,看似放任的抛秧却为秧苗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护它的自然生长。

原来,抛秧是一种比插秧更科学、更有效地方法。看来,抛秧不仅解放了人,而且也解放了秧苗!仔细一想,教育也同此理。我们的老师、家长如农民,我们的孩子就是秧苗,而今天的教育却更像是“插秧”,那么多的规矩,人为控制孩子的生长,结果老师和家长累得苦不堪言,而我们的孩子也“长势不良”、“产量低”。不是吗?

现在的学校教育如同“插秧”。教育的根本是育人,不是训练人。而我们的学校总有许多的校纪班规,要求学生“不准这样”“禁止那样”,甚至连上课时学生的坐姿也有统一的要求。而至于学生的学习,学校早已经牵好了一根绳索,那就是上课、作业、考试,沿着这根绳索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得更高的分数,考取更好的学校。

现在的家庭教育更像是“插秧”。父母给孩子定好了各种各样的计划,学习这样,学习那样,要怎么怎么吃饭,该如何如何做事。甚至有的父母连孩子的未来都已经设计好,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按照自己早已经牵好的绳索按部就班地长大、生活。

插秧式的教育,最终的结果是苦了老师和家长,害了孩子。学生完全为提高成绩而学习,夜以继日地做着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时间去感受自然界的神奇,没有精力去感知世界的人文变化,机械地围绕一本书、一支笔、一张课桌度过天真的青春。

时代要求把儿童从片面追求升学率中解放出来,不用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让他们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他们的知识、情感、意志、能力及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要创新就要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去实践、去思考。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当然,我们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巧妙地安排时间,以真正达到解放的`目的。

教育,呼唤抛秧式!给孩子适宜的土壤,充足的条件,然后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自主发展,孩子的生命终将长得生机勃勃、积极向上。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2

读完林格老师的《教育是没用的》这本书,深深为作者对教育的思考、追寻所感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有多少观念期待进步和更新,作为教师只有不断读书,学习别人的先进思想,了解当今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和教育的进步。

林格老师在书中写道: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是保护甚至捍卫学生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告诉了我们在学习中要全面依靠学生这个道理。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曾经自己也为如何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潜力、如何调动学生自学的能力困惑过,读完这章文字,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更明白了教育不能光凭感觉,更应该科学的深入思考。这一点就是和时下很热的郭思乐老师倡导的生本教育是相通的。

在以前的思品教学中,总感觉到在课堂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究能力,学生的思维不能充分打开。后来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总结分析原因大概是这样的。在自己刚踏入教师行业,初为人师接手了初二年级,因为是半路接班在加上自己刚当老师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讲课时特别注重学生的纪律和对学生的管理,相信我们一线教学的教师都有着同样的感受就是纪律是学好习的保障。所以维持好纪律的同时就不得不对学生的放手少了一些,担心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自主学习时间就相应的减少自主学习,担心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不集中精力、破坏秩序就相应的减少讨论,担心问题太难学生找不到思路就急切的提示过多或自己把答案说出来。后来在对我的听课中,热心、负责的同事们也真诚的提出了对我这个问题的建议,于是我茅塞顿开的明白了自己存在的问题。

不能发挥学生的作用就不能打造有效课堂!如果老师越俎代庖,把该做的做了,把该属于学生的也做了,那么学生怎么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怎么会主动的探究,没有了探究这样的学习何谈高效。

文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就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几,这就有一点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等于教学了。很简单的例子,却告诉了我们在课堂上设疑,然后引导学生大胆的质疑和思考才是有效地教学,这就是为何同样的课本、同样的时间,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的原因吧。

大胆的放手给学生,相信学生的创造和能力吧,把属于学生快乐探究和思考的机会充分的给以学生,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这样的课堂才会更加的精彩,是的,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3

最初看到林格先生的新着《教育是没有用的》,是被书名给吸引住了。教育没有用?那我们教师是不是都在做无用之功?带着这种好奇,短短几天内,我就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使我感受颇深的是:教育就是提供给孩子一双合脚的鞋。联想到多年的教育生涯,我突然想到:如果孩子是脚,那么教育就应该是鞋!扪心自问,我们不能不深思:我们教育这双“鞋”真的适合每个孩子这双“脚”吗?

其实,我们在打造“鞋”时候,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我们的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

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把孩子当成上帝的礼物来爱,珍视孩子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细心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每个孩子的特长,了解每个孩子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打造一双真正合孩子“脚”的“鞋”。

造鞋匠不仅为天下男女老少所有的人造了鞋,而且还为每个人造了不同时令、不同质地、不同功用的鞋。同理,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也必须着眼于“全面”和“发展”。我们既不能只盯着少数“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也不能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压制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正如不同年龄的人需要穿不同码子的鞋,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变化着,教育还必须适应孩子的发展,教育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科学的评价孩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所有的学生的发展,才能算真正的教育。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先天的素质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这种个体差异,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人才。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理念,全力打造适合孩子“脚形”的、能伴孩子自如行走的“教育之鞋”,我们的教育就会焕发勃勃生机。

让我们为回归教育的纯真,共同努力吧!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4

“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者的生命价值在于创造教育之‘大用’,此为教育者的幸福所在”,从书中找到的这一句也正是我对这本书名为《教育是没有用的》最好的解释,其实他所倡导的就是让我们老师、家长改变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提倡回归教育的本质。

书的开头就说“我们的教育承担了不应由它来承担的过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压力通过考试、升学的途径,全部加到了中小学生和教师、家长、校长的身上。”儿子刚上一年级,适应这个由幼儿走向社会人转变的过渡期很重要,他适应的很慢,说的白一点,就是不自觉,从不积极主动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吃完晚饭后,由我们大人督促他完成的,自己的书包不想整理,铅笔不想削,老依赖我们帮助他,有时他干脆就说:“妈妈,你帮我整理一下。”

作为家长,望子成龙的夙愿很强烈,因此常常是摁着牛头吃草,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客家故事吧!就是一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木桩上,虽然开始它挣扎过,因为力气小,后来它也就认命了,牛长大了,也没有去拔过这木桩,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一厢情愿地强化孩子的自我控制,置他们的主动性不顾,孩子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我现在也是用这样错误的方式在教育孩子,大人觉得累,,儿子也觉得累,寒假期间,叫他写写字,虽然他会写,可嘴巴也会嘀咕一声:“生活怎么这么不美好?”

因此要转变观念:

一、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

如儿子不喜欢阅读,我就找一些他感兴趣的书,放在儿子经常停留的几个地方,果然儿子发现了茶几上的《动物探秘》一书,主动翻看起来,遇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哥哥或请我帮忙读给他听,上面有拼音的话,他就自己拼读,那段时间,他每天坚持阅读,读完了此书、谜语书、还有他自己花钱买的一本书《笨狼一家》。

二、培养良好的习惯。

例如上面所说的整理书包,这种孩子该干的事就让孩子自己去干。记得一次晚上在他完成作业后,仍是照老规矩,我帮他整理的书包,第二天上午,老师发短信和打电话过来,告诉我,“儿子的听写本忘家了”。于是我叫他外婆在家找找,有的话,给他送过去,他老爸也埋怨我,说我怎么没帮他放好。我生气的说:“又不是我在读书,这原本就是他分内的事,让他自个儿吃个亏,被老师批评了,下次就长记性了。”后来听说那次班内共有5~6个孩子都忘了带听写本,估计那天他们被班主任老师狠狠地批评了。后来儿子回家也证实了我的猜测,我又问:“那本听写本家里也没有,学校也没有,到底到哪儿去了?”儿子不好意思地说:“在我书包了,下午我又找到了。”于是我趁机对儿子说:“看,不是你自己整理的书包,你都不知道书本放在哪儿?下次你自己整理,就不会出现今天的事了。”儿子点点头,从这以后,他开始学着自己整理书包,第一、二次,我会检查,及时指导,后来就放手了。

好的习惯能改变人的命运,父母不能在孩子出生时给他优越的条件,也可以帮助他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这是比“金汤匙”更为宝贵的财富。

还有作为父母还应懂得包容和谅解,允许孩子犯错,帮助孩子在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取得成功。注重心情的教育,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打开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保持好心情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做“拉拉队”,不做“配跑者”;做“农夫”不做“园丁”,让孩子自由发展。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5

《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让我的假期文化生活丰富了起来,因为此书作者林格先生大气的语言,富有哲理性的思维,使我对于其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很多人一样,一开始我是被书的题目所吸引了——《教育是没有用的》,我们做教育的如此辛苦工作,难道都做了些无用的功夫吗?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并非像题目所说的那样,其实书中许多观点是值得深思的。下面我就把读书的些许感想和大家共享。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是鞋子去适用脚,还是脚去适用鞋子?让脚去适用鞋子,难免重踏"郑人削履"覆辙,肯定不可取。那么,只能选择打造适合脚的鞋子。

然而,我们在打造"鞋"时候,并没有尊重过孩子们的意见。我们总在以是否听老师的话为标准来评判学生,总认为学生的作业不合我们的要求,总觉得他们上课没认真听讲解…这种一切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不就是在拿我们自己看来适合的"鞋"往孩子的脚上硬套吗?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珍视孩子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细心发掘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孩子的特长,了解孩子发展中的需求,帮助每个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建立自信,这样才能打造一双真正合孩子"脚"的"鞋"。

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先天的素质不同,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体间有差异存在也是很正常的,每个孩子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独一无二的世界。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消除这种个体差异,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更具特色的人才,这才能是真正的教育。

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的确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理念,全力打造适合孩子"脚形"的、能伴孩子自如行走的"教育之鞋",我们的教育就会焕发勃勃生机。

本文标题: 小脚板走中国读后感(小脚丫从哪里来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723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阿拜诗的读后感(关于哈萨克族“阿拜”爷爷的作品的读后感怎么写)小学生怎么写好读后感(小学生如何写好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