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生杀人的读后感(青少年犯罪观后感的作文)

发布时间: 2023-06-14 19:48: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小学生一年级918事件读后感小学生一年级918事件读后感篇一:918事变读后感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驻中国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

对于学生杀人的读后感(青少年犯罪观后感的作文)

小学生一年级918事件读后感

小学生一年级918事件读后感

篇一:918事变读后感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驻中国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借此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随即在几天内侵占20多座城市及其周围的广大地区。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以其制造的“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大举进攻沈阳。当时,国民党政府正集中力量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对日本侵略者采取卖国政策,命令东北军“绝对不抵抗”,撤至山海关内。日本侵略军乘虚而入,于9月19日占领沈阳,接着分兵侵占吉林、黑龙江。至1932年1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932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在长春建立。从此,日本帝国主义把东北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全面加强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文化奴役,使我东北3000多万同胞,惨遭涂炭,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的作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涌现出东北义勇军等各种抗日武装。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在“满蒙”建立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1931年,日本军部秘密制订了有关侵略我国东北的方针、步骤和措施。在完成了发动侵略战争的周密准备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揭开了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几10年了,它的身影已经在我们心中淡化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它给中国带了的伤害。牢记国耻,奋发图强。只有国家统一了,野心国家才不会有挑拨离间以获取渔翁之利的机会;只有国家富强了,才不会有人虎视眈眈的看着我们。

篇二:918事变读后感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之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东北父老成了亡国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这是次日晨日军在沈阳外攘门上向中国军队进攻。

又是一年“九一八”。

与标志着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的“七七事变”纪念日和意味着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八一五”纪念日不同,“九一八”是国耻纪念日。79年前的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炮击沈阳,同时进攻吉林、黑龙江各个城市。而中国军队采取了不抵抗政策,陆续撤至山海关内。翌年2月,东三省全境沦陷,千百万同胞或者四处流亡,或者成了亡国奴。

有了那样一段耻辱的历史,知荣明耻的中国人民当然不能忘记。尽管一些日本人拼命否认其侵略历史,掩盖以及拒不承认他们在侵略战争中犯下的累累罪行;尽管一些日本人试图以今日之为淡化昨日之为,抱怨中国人为何总是揪住过去的事情不放。但对中国人来说,被侵略,被奴役,被百般欺凌、万般羞侮的历史岂能轻易忘却?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忘记过去的耻辱,则意味着加倍的背叛。

年年纪念“九一八”,今年的情况似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上周,国家有关质检部门宣布,日本进口的若干批次食品和日本生产的SK-Ⅱ化妆品质量不合格。其实,中日之间贸易额巨大,进口日货被查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正常现象,

9月是日本政坛换届选举的时候。此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在“8·15”当天参拜靖国神社,以一种极端的姿态将结束自己的首相生涯。那么,作为小泉政治遗产接班人的新任首相将怎样处理日中关系呢?从有关报道来看,当选新首相呼声最高的安倍晋三迄今为止从未公开宣布放弃参拜靖国神社,却又透过不同渠道暗示他十分重视日中关系,希望当选首相后出访中国。坦率地说,这种暖昧的、含糊其词的做法,仍然是在回避历史,仍然是试图让受害者忘掉曾经的耻辱。对此,中国政府的态度毫不含糊。9月16日,我外交部发言人表示,日方应早下决断,彻底消除中日关系中的政治障碍。或许是一种巧合,9月17日,辽宁省宣布,除沈阳市之外,辽宁将另有13个城市首次在“九一八”当晚9时18分拉响警报,警示人们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日本人不妨想一想,为什么时隔79年之后,“九一八”纪念日的警报声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响亮?中国人也应该扪心自问,在“国耻日”的时候,那凄厉的警报声在警示什么,又在激励什么?

福尔摩斯小学生版近视眼杀人凶手读后感八百字

福尔摩斯小学生版近视眼杀人凶手读后感八百字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放学后”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放学后”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放学后”读后感1

  《放学后》是东野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开启了他写作生涯的新篇章。和东野的其他作品相比,放学后在故事情节、表达主题和写作手法上都相对有点生涩。

  在阅读这本作品前,特地去了解了下导读内容,“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金钱、爱情、友情更珍贵的东西存在。”,脑海中下意识地去想除了这些,还有哪些更珍贵的东西。但是,沉思良久,始终找不到说服自己的答案。带着这一疑问完成了作品的阅读,体会到东野认为的更值得珍惜的东西。

  东野在这部作品中构思了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由一串串凶杀案组成,在主人公的调查下,终于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主人公的学生们为了维护各自内心的和平,设计了如此缜密的连环凶杀案。当听到学生平淡地叙述整个凶杀案的起因,设计过程及善后处理时,最令我叹为观止的是高中生在阅读了相关悬疑推理书籍后设计出的凶杀案,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此之强却因缺少教师和家长正确的引导而走上错误道路。

  其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发生这些凶杀案的起因,学生的心理扭曲。

  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大多数国家中都存在,不仅仅是中国和日本。过去的中国式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现在,虽然国家已开始紧抓学生素质教育,但实施效果有点差强人意。青少年跳楼轻生案例,校园暴力等不良事件频发,针对这些问题,除了教育局,学校,教师外,家长同样有着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在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青少年成长时期,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应积极引导,保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放学后”读后感2

  续《解忧杂货店》和《白夜行》读完后,《放学后》是拜读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作品。《放学后》是一部青春校园侦探悬疑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有吸引力。

  故事讲述了在女子中学做老师的“我”,察觉有人三次想通过意外事件杀害“我”,而我都幸运的躲开后,发生的另外两起老师被杀事件。

  我和警察通过各种线索推测凶手是谁。最终,我通过各种证据准确的推测出了凶手,当和杀人凶手对峙揭开案情时,得知了那惊人的杀人动机。这部小说,围绕着“密室杀人案”,学校里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展开描述。

  阅读过程中,会跟着“我”的经历和思考,去推测杀人凶手是谁。本书迷人之处,是会让读者以侦探的角度,去分析作者零散的描述可能留下的证据,从而推导猜出最终的凶手。

  而遗憾的是,作者强大的推理逻辑,会让读者一直处在迷雾之中。直到书本的最后一章,才去揭晓最后的谜底,给读者一个惊叹的意外,原来凶手就在身边。而当谜底揭开后,最后显露的杀人动机,却展现了青春成长阶段中,那些“纯真”、“美丽”、“梦想”和“友情”的青涩经历。

  让人感慨,在成人的世界里,那些曾经自己也体验过的纯粹,随着时间的流逝,忽然有一天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遗忘了很多。

  人心的复杂和单纯,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往往是分不清的,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会被分析的很复杂,一件复杂的事情,有时候也会被人扭曲地看成很简单。

  《放学后》这部作品,虽然没有《白夜行》给人强大的震撼,但是作为东野圭吾的成名作,也能看出他对侦探悬疑小说引人入胜的把控能力。

“放学后”读后感3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处女作,依然十分精彩,当故事的谜底被揭开时,特别佩服作者的构思。

  本书讲的是两个女学生设计杀害两位老师的故事,读的时候一直想知道凶手是谁,读完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中,青春期是最容易放大情绪,最易敏感脆弱,最重义气的年纪,惠子之所以设计杀害两位老师,不是因为老师做了伤害自己的事情,而是因为义气。因为自己的好朋友惠美,受到了老师的伤害。村桥和竹井两位老师,他们确实犯了错。但在青春期的惠美眼中,自尊大于一切。不是杀他们就是自杀。而惠子会痛闺蜜之所痛,要一起杀了他们,才能让好朋友安心。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就像“少年的你“这部电影里的男女主角一样,青春期的孩子做事不会去掂量自身的利益与得失,会不计后果,是友情最纯粹的时候,长大后经历得多了,累计的失望多了,便也不再愿随便掏心掏肺了。从今天开始,只想做个贪财好色的俗人,对不起,年少的自己,一路以来的任性与性情,令自己受伤颇多,也是时候该长大了。

  真正想杀害男主的',是他自己的老婆,老婆出轨了,可到故事的结尾,她才发现,不断把自己的位置情况告诉老婆,也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刺杀。老婆之所以要杀她,跟他自身的性格也是密不可分的。老婆怀孕了,他硬是逼着老婆把孩子打掉,没有无缘无故的杀人动机,没有无缘无故的离开,一切都是注定了的,有果必有因。

  愿接下来的人生,能够无忧无虑,就做一个简简单单的俗人。

“放学后”读后感4

  《放学后》是东野圭吾的成名作。里面包含了密室逃脱和解谜等经典的推理小说元素。

  故事地点发生在一所中学,人物是以一个失意的高中老师为核心,情节则围绕这个核心人物所遇到的死亡威胁而展开。

  我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心态很平和,没有急躁地去寻找答案。这可能是因为校园的环境相对恬静,不似光怪陆离的大社会浮华喧嚣。因而也带动着我静静地随着主人公上学下学。

  作品的开头阶段主要叙述了主人公感到自己被死亡所威胁,只是每一次都幸运的躲过了暗中的冷箭。

  但是防不胜防。果然,杀人了,出事了,忙活了。主人公的几个同事接二连三地死去。是仇杀?是替罪羊?

  即使再完美的谋杀也会留有痕迹或线索。能不能发现这些痕迹,能不能将这些线索穿针引线,排列重组,则是破案的关键。更何况是小说呢。

  接着,这些线索和痕迹也渐渐地浮出水面,看似简单平静的学校其实也是暗流汹涌,指向着着每一个微妙的事件和沉重的灵魂。到底是谁呢?

  终于来到了华丽闪亮的时刻。原来如此。

  从结局来看,似乎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解谜,也包含着心理因素。任何犯罪都要寻求作案者的犯罪动机。而如何将这些动机不露痕迹地润物无声般的植入情节中去,是我一直所困惑的事情。这也是一个高明的作家之所以高超的所在。

  我在想,一个高明的作家是否会看似浪费的添置无关情节和人物。和新浪潮电影相比,正好相反,他不是告诉你这是电影而非现实,而是提醒你这就是真实而非小说。因为越来越聪明的读者都会刻意注意看似无关紧要的人物,所以是否反其道而行之,来一个假作假时假亦假。也许这也是东野圭吾出道时的作品,恐怕现在早已臻入虚实两忘的境界了吧。

《如何应对校园欺凌》读后感

我一直很喜欢“以暴制暴”的电影,受尽欺凌的人拿起了屠刀,用暴力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只是我,很多人喜欢《告白》《伸冤人》《飓风营救》《疾速追杀》,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多多少少都受过这种气,然而很多人只是忍气吞声,大事化了小事化无,告诉自己“谁还没碰上几个人渣”“这个社会就这样能怎样?”,太多现实因素迫使他们屈服。银幕上出现一个不顾法律,拼死也要用自己的方式主持正义的人,怎么会不讨人喜欢?

校园霸凌也是这样,有人问这些孩子为什么不找家长找老师来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反抗就那样被人打。他还把这看作是孩子之间的事,但是我看过上百起霸凌事件,有些残忍黑暗到让人发指,那些所谓的孩子犯罪牵动的是整个成人社会。如果找父母找老师能解决问题,那为什么还有层出不穷的校园霸凌事件?他们过于低估了校园霸凌对受害人所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伤害。

为什么孩子在遭遇霸凌时不愿找老师和家长,因为不被理解。网上有一个四川娃因为同学总嘲笑他是“光头强”于是把对方打了,面对老师他声嘶力竭。但是女老师在旁边乐呵呵,觉得孩子在装大人。这其实不只是在小学,初中,甚至在大学都是常有的事,这是人的问题,不是老师与学生的问题。谁会毫无保留地相信对方?又怎么可能理解?所以我第一次看太宰治和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会感同身受,人有时真的很恐怖。

就目前来看,面对校园霸凌并没有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每起事件都有其特殊性。以知乎上亲历者陈述为例,有人反抗过失杀人,有人反抗被活活打死,有人找老师找父母被打的更狠,有人报警无济于事,有人一直忍受最后堕落人生被毁,当然也有人反抗成功,有人多年后释然,也有人功成名就后回去报复。

GIF

所以如果你正在遭受校园霸凌,我并没有一条明确的方法来告诉你如何去做,但你必须拥有一件东西,那就是反抗意识。我发现很多被霸凌者从没有尝试过反抗,不敢找老师,不敢告家长,不敢回击,这才是最恐怖的。旁人给出一百种方法,你若不做,说再多都是扯淡。谈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省得有人说我空谈误国。

我自小性格就比较内向还有点懦弱,所以被人欺负是很自然的。幼儿园的时候被一年级的人欺负,老爸第二天就去把那小子训斥了一顿(自然是不能打的),可他前脚走,我就被那孩子又揍了一顿。这是很多被欺凌的人不找家长和老师的原因,因为会被打的更惨,家长不可能24小时守在你身旁。在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观,法律又无法介入时,孩子的世界遵循的是丛林法则,你弱所以我欺负你。

小学的时候,据我老妈说我饭里被人吐了口水,我都没找那人干一架,虽然我不记得有这件事,可能是大脑觉得太屈辱自动把那段记忆删除了。这种唯唯诺诺持续到我把吐口水那孩子的弟弟脑袋开瓢那一天,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起因很简单,他往我自行车筐里扔“小地雷”,北方的孩子可能知道这种炮仗,威力极大,把人炸到皮开肉绽不是问题。不知道为什么,忍了很长时间的我在那天真武大帝附体,即使他已经跑远依旧拿起地上的石头往过砸,直到他捂着头蹲在地上,我一脑子热血猛落,清醒了过来。我是属于出了事,再懵逼智商也在线的人,当下拉起这次孙子往旁边最近的医院拖。

因为是小医院,受伤部位又在头部,而且似乎还很严重,医生不敢开刀,只是做了简单的止血让去喊家长。我当时坐在旁边,表面一脸镇静,一副谁让你惹我的表情,其实脑袋一片空白。真的是我砸的吗?他不会死吧?我还是未成年人,应该不犯法吧?他爸妈来了不会揍我吧?我爸妈不会揍我吧?会不会赔很多钱?所以之后整个人都是迷迷糊糊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最起码我没被打。老妈买了一篮子鸡蛋去赔罪,老爸跟我说,以后打人别打上半身尤其是头部,很危险,应该打下半身,朝着腿砸。

问题是极度愤怒下,谁能想这么多?大多数过激杀人,刀子进肚子里了才意识到自己干了什么。而把他们逼到这一步的又是什么呢?“刺死辱母案”中倘若要债人收敛一点,警察有所作为,也不至于酿成这种惨案。搞笑的是,被我开瓢的小子后来再见到我变得毕恭毕敬,人有时候真的很贱,非得动手打一顿才会学乖。

之后再没有被欺负,只是初中见到过太多霸凌事件,跟这些事件比起来我那只能算是被欺负。大多数校园霸凌集中在初中,人傻精力多,我上的那所初中又汇集了周围不同村子里的学生,村与村之间的斗殴多了去了,一到放学就有人卸下桌椅腿,或者从外面找到钢管,然后两拨人扭打在一起,当然这只是打群架。

GIF

霸凌常常是本地人对本地人的,是不是出乎意料?因为外地人常常是抱团的(也不是绝对的),我大二寒假在南方打工见识过东北人的团结,一旦打架都不用喊,旁边立刻就有东北人停下手里的机子拿着家伙赶来。说打就打,不跟你废话,他们认识吗?不一定,只因是老乡。

同村人欺负同村人,打起来是极端残忍的,我记得有一次,小黑被要求跪在地上,对方从两米外跑来,跳起一个膝顶,人直接就飞出去了。或者叫到厕所里围殴,身上少不了屎尿,被扒裤子打自己巴掌那都是小事。我那时在干什么?在看着,愤愤不平,满腔怒火,但什么也没做。倘若我遭受同样的待遇,我一定会反抗,甚至会因为过激一刀捅死他,这也是我为什么总在文章里说做人不能太极端,因为我生怕自己有一天犯浑。

但我没有帮他,原因很简单,换了你你会帮吗?做事是要承担后果的,你很可能因此初中三年不得安宁。然后我可耻地保持了沉默,像大多数人那样,纵容这种事情的发生。我后来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一定要去帮他。我无比气愤当时自己的软弱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但我从未批评周围和我一样的同学。键盘侠和圣母婊总是站在道德最高点,模仿鲁迅的口吻“看啊!那群看客,他们也是凶手之一。”以过来人的姿态看十几岁的孩子,何尝不是一种霸凌。

我大二的时候为了写一部犯罪题材的小说,看了不少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书,也因此知道了李玫瑾,虽然最后小说没写成,但学到不少犯罪心理有关的东西。可即使如此,面对层出不穷的校园霸凌,我还是无法释然,理论无法为人性做出注脚,我依旧想不通,人怎么可以这么坏,怎么能干出禽兽都干不出来的事。有人说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美好,你看不到吗?对啊!我看到了,所以我愤怒于美好的东西被毁灭。

本文标题: 对于学生杀人的读后感(青少年犯罪观后感的作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553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过得刚好读后感(过得刚好读后感怎么写 过得刚好读后感范文)致切斯特菲尔德伯爵书读后感(英文短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