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读后感(读给小杏的诗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6-07 15:16: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0

读给小杏的诗读后感读给小杏的诗读后感《给小杏的诗》--于坚小杏,在人群中,我找了你好多年,那是多么孤独的日子,我像人们赞赏的那样生活...

于坚读后感(读给小杏的诗读后感)

读给小杏的诗读后感

读给小杏的诗读后感
《给小杏的诗》--于坚
小杏 在人群中
  我找了你好多年
  那是多么孤独的日子
  我像人们赞赏的那样生活
  作为一个男子汉
  昂首挺胸 对一切满不在乎
  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才能拉开窗帘
  对着寒冷的星星
  显示我心灵最温柔的部份
  有时候 我真想惨叫
  我喜欢秋天 喜欢黄昏时分的树林
  我喜欢在下雪的晚上 拥着小火炉
  读阿赫玛托娃的诗篇
  我想对心爱的女人 流一会眼泪
  这是我心灵的隐私
  没有人知道 没有人理解
  人们望着我宽宽的肩膀
  又欣佩 又嫉妒
  他们不知道
  我是多么累 多么累
  小杏 当那一天
  你轻轻对我说
  休息一下 休息一下
  我唱只歌给你听听
  我忽然低下头去
  许多年过去了
  你看 我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

关于《生命册》读后感

  《生命册》是一本由李佩甫著作。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生命册》读后感,欢迎借鉴参考。

  《生命册》读后感一

  一本《生命册》,镌刻着一个个来自黄土的充满张力的生命。

  “我”在无梁村喝百家奶、吃百家饭长大,多年寒窗苦读终于在省城谋到讲师一职,正准备一展抱负时,却被家乡求情办事的一个个电话压垮,辞职成为北漂,本渴望着知识和爱情,却在失去精神恋人梅村后,陷入资本游戏的漩涡中难以自拔,最终与多年并肩奋斗的搭档“骆驼”决裂,“骆驼”跳楼自杀,“我”在车祸中失去一只眼睛;老姑父为了爱情,从功勋军官自愿来到无梁村成为农民,在于妻子无休无止的争吵中逐渐失去了锐气和威信,但仍为了村民更好的生活而一次次努力尝试,比如对我一次次的字条指示;梁五方原本是手艺高超的匠人,因为高傲孤僻的性格被人嫉恨,后半生毫无尊严地在上访生涯中沉沦,却在晚年命运转折成为远近闻名的算命先生,迎来了自己迟到的高光时刻;卑微如草芥的虫嫂,为了拉扯大三个孩子,从小偷小摸遭人白眼到被子女嫌弃,走完了悲剧的人生旅程;俊美而能干的青年春才,在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困惑中自宫,鲜活的生命消磨在昏暗的豆腐作坊中……“我”的经历和无梁村作为两条平行的主线,串连起这些深沉坎坷的命运,甚至分开来看,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中篇小说,结构之精巧,内容之厚重,《生命册》不愧为李佩甫呕心沥血之作。

  李佩甫喜欢用不同的植物给人物作比喻,也许是暗示一切的发源是“泥土”。这些生命或完整或片段,时而黯淡、时而灿烂,划出一道道轨迹,最终却悲哀地发现,那个充满田野、青草、野花、虫鸣的故乡,那个鸡犬之声相闻、邻里流言蜚语的故乡,那个精神上的归宿,正在越来越远。“我”当初一直想离土离乡,却始终无法斩断与无梁村千丝万缕的精神上的联系,后来想回归乡村,还得先找合适的“方式”(比如投资板材厂),全书以“我”的疑问收尾:一片离开树枝的叶子,最后还能回到树上吗?梁五方失去了包括家庭、房子、手艺在内的一切,信访问题解决后,也没有村里,而是在镇上的敬老院度过残生;春才的人生像极了与他为伴的那头驴,只是在兜着圈子,一次次回到原点,看似并未离乡,但自从失去男人的尊严之后,他已经被作为异类看待了,实际与乡村一起凋敝着;虫嫂是在去世前几天,才有预知地回到无梁村,用一生的私房钱换来人生唯一次次风光——葬礼;老姑父算是一步没离开过,可死后与“汗血石榴”结成一个惊心动魄的悬念,人们对悬念的好奇早已盖过了他的善良和正直。无论是远走者还是坚守者,都在时代变迁中徒劳地寻找着心的归宿,甚至有评论家直言“每个人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

  在书中,城与乡的强烈对比和割裂是非常明显的,乡村这一面,始终处于式微的地位上。“我”从走出村子的第一天起,就怀揣着深深的自卑,报到迟了没领到宿舍钥匙,走了大半个省城,只为能找到在工地上打工的老乡借宿一晚;与梅村相处时,毫不掩饰自己的贫穷,以致于“阿比西尼亚玫瑰”在“我”的后半生一直成为心中“城里爱情”的象征。同时也很容易注意到,老姑父的女儿,虫嫂的儿子,来到无梁村时,那一双双隐藏在人群中的羡慕的眼睛……正像于坚先生所说,乡村很自卑,在中国城镇化的浪潮中,乡村正在加速消失,没有谁再为乡土中国摇旗呐喊,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式的诗意世界。依托农耕文明而建立的存在感,被时髦世界击败了。这是受到经济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发生深刻调整的影响,在文化心态和文艺创作上的很明显的投影。

  笔者认为,城市化率提高是大势所趋,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内容。但必须强调的是,乡土文化不能像有形本体一样消解,因为文化是根植于人心的,更何况当前县、乡镇、村也正在努力振兴,不能把乡土曲解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从文艺创作来说,乡村仍是重要的来源,至少是与城市并列的来源。它是乡愁的归依,是文明史的起源,是博物馆的入口。在深沉的土地上,曾经诞生过无数优秀的作家和经典不朽的文学作品,如果产生“落叶归哪根”、“衣锦还何乡”的困惑,那意味着一大批宝贵的民俗和传统生活方式正在被抛弃,这可能是一种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悲哀。对于任何一个作家来说,乡村都是不能舍弃的巨大宝库。

  《生命册》读后感二

  这可能是我都到的第一步河南籍作家的小说。

  他叫李佩弗,河南许昌人。

  这是一部乡土气息极浓的小说。书中用了大量当地农村的俗语,读起来极为亲切。

  这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农村孤儿吴志鹏的人生经历纪录。故事按吴志鹏离开农村前后两条线交叉叙述。农村时的吴志鹏父母双亡,在村长老蔡的带领下,吃全村女人的奶,全村挨家挨户蹭饭长大,然后靠全村人的支柱读完大学和研究生。但在去省城之前却无时不刻不受村人的鄙夷。离村后的吴志鹏在省城工作,却又不堪村人的求助压力,和研究生同学骆驼逃去北京。在经历了做枪手的不堪岁月后,两人去南方下海,炒股挣钱后做投机生意,最后赢得亿万身家。男主及时收手,追寻年轻时的爱情并回归乡土。而骆驼因行贿投机败露跳楼自杀。

  整篇小说无不透漏着浓浓的悲剧色彩。揭露了在中国政治经济翻天覆地的那段时间里,农村人和从农村走出来的那批人的奋斗历程和悲欢离合。

  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及其饱满而又性格分明。

  通过吴志鹏跌宕的人生经历,来观察众多不同背景下的人的生活状态,被个人都代表了背后的一个群体。没有任何对错的评价,只有面对生活的不同选择。

  那个善良的老姑父老蔡,那个一直想挣更多前的骆驼,那个被流放农村的才子杜秋月,那个贤妻良母卫丽丽,那个一直在最终爱情的梅村,那个堕落而又洗白的蔡思凡,那个挥刀自宫的春才,那个一生都在上访的梁五方,那个没有底线却闪着伟大母性光芒的南方女人“虫嫂”。。。太多太多。他们没有一个没有污点,却无不善良。

  当衣食住行都没有保障的时候,有几个人会看到未来。

  《生命册》读后感三

  第一次读李佩甫的作品,《生命册》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憾。

  一人一物、一字一句,都深植于中原沃土,经过作者的揉搓,成为参天大树。

  残缺,当我忽然想到这个词语,就如同这本书整个被这两个字笼罩,这个词成为这本书的一个背景,被熨帖在每一页上。

  每一个光鲜背后都有出卖,每一个成功后面都遍布不堪,每一个可怜背后都是可恨,每一个笑容后面都是泪水。作者把每一个故事,每一个鲜活的灵魂都根植在一段悲伤的故事上,成为血与泪堆积而成的悲剧。每一个人都被命运辜负,每一段生活都被命运玩弄,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来感叹远远不够。生命中都是沉重和黑暗,那个亮丽的地方仅仅是一个点,在整个的生命长河和记忆中忧如那个坐标不确定的点,需要细细寻觅,方能找到。

  那个骆驼,智慧、执着,能干、精明,为名利劳累一生,最终却为名利而亡。他生而身体残缺,为名利不择手段,最后,番然悔悟却不得善终。

  那个虫嫂,卑微、艰难的一生,出卖自己换取丈夫及儿女的生存,最终却为儿女们所不容、嫌弃和厌恶。

  老姑父,当他早早的出场时,我以为这本书的文风是壮怀激烈的,是豪情万丈的,但,不是,老姑父的一生都在吸引着各式各样的目光,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传说。

  梁五方,他活的成了精儿,我一向以为,执着的人必有所成,他的出场,以农村人所认为的最有科技含量的形象—---木工出现,因为他巧夺天工的手,他得了媳妇、有了房子,后面的一切,在村民那所有最阴暗龌龊的推动下,一切的逆转都合情合理,他成了一个不知是否开了天眼但忧如神一般可知人知事知未来的人精。

  那个杜秋月,当他被下放时,他以为生活就这样了,直至终点,他接受了,脱掉了斯文、烧掉了历史,他本想在这样的地方活出文人的清高,最终却是泯灭了人性,他舍弃了所有的真、善和美,甚至那点仅存的良知和羞耻都没有了。

  主人公志鹏生在无梁村,吃百家奶、穿百家衣长大。每一个细胞的增长和蜕变都是从无梁村这片土地上汲取的营养,充满了浓浓的土腥味。所以,他的语言、他的思想、他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这样,纯朴、厚重、简单,也狭隘。

  《生命册》,是这样的一朵花:

  那些阳光照耀下的山上、坡上、花圃里都会有花开放,那些花或者清淡,或者明艳;在那些终年不得阳光的地方的地方也有花开放,那些花儿不知受了什么的滋养无一不透着一丝诡异和妖冶。

  《生命册》就是这样一朵诡异而妖冶的花。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的、美好的,甚至没有一片土地、一棵树是完整的、美好的,残缺的人体和人性散落在书中的每一页。

  《生命册》读后感四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系列小说《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全部以中原文化为背景,构建了深厚、凝重的历史厚实感。昨日,读完了《生命册》,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熟悉的乡土气息,透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发展轨迹得以展现。或者说,小人物的描述充满了乡土气息,也能够说乡土气息弥漫了人物的奋斗全程。

  小说中的“我”吴志鹏是“一粒种子”,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我"是一个楔子,强行嵌进城市的柳木楔子,虽然满身是芽儿,却不知能不能在水泥地上扎下根来。……要想在城市里生活,你务必拥有三要素:身份、单位、关联。要不就是一个漂泊者。但是,一个来自于乡村的大学老师在追求正常理想的过程中,却被自己的背景和关联所拖累,不得不逃离,成为一个“北漂”。北漂中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又南下创业,从最初的要拥有一万元的目标,到最后拥有百万、千万,甚至对亿元也不满意了,在追求中渐渐沦为精神的迷茫者。

  那些没有走出乡村的小人物,命运更是不堪!

  老姑夫蔡国寅是一个身历战功的英雄,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跌入了无休止的家庭战争,他虽然身为村支书,为村人做了不少好事,却不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明白,最后惨死在老屋;能工巧匠梁五方以前多么春风得意,之后在户外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后半生成为一个上访者,一个流浪者;虫嫂身小力薄,但她坚韧地活着,为丈夫、为孩子,她不惜贱踏人格,以"偷"养家;春才下河坡——去球,这句话隐含着一个杯具故事。性格内向、羞涩的巧手青年春才在性朦胧期,不堪众妇女的调侃戏谑,又无人诉说无法排解,竟“自宫”残害了自己的一生;杜秋月因作风问题被下放到农村改造,他满腹才华却活得那样卑微,最终虽被平反却始终没有摆脱乡村老婆还不得不依靠她,可见精神上何等痛苦;蔡苇香从“脚屋”做起,发迹后摇身一变为蔡思凡女士,可她也难以为自己正名……

  善良朴实的乡亲们呢,你们辛勤善良,却又愚蠢可笑,你们的唾沫淹死了罪恶,你们的闲言逼死了善良,你们的感情喧泄盲目顺从打死了正义的才华呀!可谁能怪你们呢?你们的知识境界、生活阅历、价值观念束缚了你们的思想,绑架了你们的行为……

  这些人物的命运是杯具性的,是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骆驼”与吴志鹏是现代知识分子,他们的命运却也是杯具性的。“骆驼”硕士毕业,身残志坚,智力超群,嗅觉敏锐,当他透过个人奋斗最后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之后,却没能及时收手,最终被迫跳楼身亡。这是现实社会的残酷和无奈造成的,当然,个人无止境的欲望也是导致杯具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怀念家乡的牛毛细雨。我怀念家乡夜半的狗咬声。我怀念藏在平原夜色里的咳嗽声或是问候语。我怀念蛐蛐的叫声。我怀念倒沫的老牛。我怀念冬日里失落在黄土路上的老牛蹄印。我怀念静静的场院和一个一个的谷草垛。我怀念钉在黄泥墙上的木橛儿。我怀念那种简易的、有着四条木腿儿的小凳。我怀念门搭的声音。我甚至于怀念家乡那种有风的日子。……

  我知道,我是有背景的人,我身后有人!

  ——这些语句,意味学长!是的,“我”的背景,就是我成长的乡村,乡村的人,乡村的土地,乡村的风俗,乡村的观念;“我”身后的人,就是“我”的关联,是我终生不能“负”不敢“负”的乡间恩人!

  《生命册》读后感五

  “我”是一个群体的形象在《生命册》里的写照,正因出身的负累,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初衷,走上一条与理想背道而驰的奋斗旅程。得到了财富却改变不了乡亲的命运,失去了理想也很难再找回。最后,经典编写还只是一个梦,而想做一个干净的商人都没有了信心。在人们的眼里,“我”就应是一个成功人士,可成功的背后泪多少?成功的之后的失落又有多少?一个清醒的生命、一个始终憧憬着高贵的理想的生命,不得不应对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放逐自己,这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二)

  骆驼的死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的性命”。

  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弄潮儿,精明、执着、仗义、豪爽,在闯荡中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把自己的弱点毫不隐瞒地表现出来。骆驼是“我”的生死兄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在同甘共苦、几度沉浮后,他在商业漩涡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于是“我”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这个身体有残疾但意志如钢铁的骆驼,想以自己的死来豁免那些被他拖下水的“好人”,他从十八层楼跳下去了。

  从最初为了从老万那里讨到稿费他采取黑对黑的见血方式,到最终为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他利用名、利、色攻关,骆驼始终走在一条极端的道路上。如果说当初他是被生活所迫,可之后在他身家几十亿时,为什么还是收不了手呢?他太骄傲、有一颗比伟大的时代更加伟大的野心,而且顺应适者生存的道理,为了野心能够放下做人做事的底线。虽身有残疾但命犯桃花,虽几经曲折却也奋斗到荣华之至。但是,他的一生幸福吗?他失眠、忧郁,爱他的女生(系花、小乔)他不能珍惜,他爱的女生(卫丽丽)也不能长相守,光鲜的背后却是一个残缺的受着病痛和欲望的双重折磨的躯壳,这折磨,就象人们说的良心让狗吃了一半还剩下一半,因此分裂、因此悲怆。这又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三)

  还有那一群乡亲们,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为他们流下悲苦的泪水。

  那个为了感情入赘他乡的老蔡,厚道而又善良。在乡里是一个德高望重村支书,在家里却和自己的爱人撕打一辈子。到老了眼睛看不见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出走多年小女儿回家来却不待见他,他托小女儿转告“我”,他想听一听国家的声音(有个收音机),这个很小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那个能工巧匠梁五方,正因自己的过于能干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在突如其来的户外中成了众矢之的,被乡邻们一顿辱打辱骂,还没收了他的家产。从此他休掉爱妻,走上屈辱的上访之路,直到走不动了进了福利院。一个能人从二十二岁后,虚掷了一生的大好时光。

  那个如苔藓般卑微的虫嫂,她豁出自己的脸面,供养残疾的丈夫、拉扯三个儿女,让丈夫临死前吃了十天肉包子,让三个儿女都成了大学生。可等到她想找回做人的尊严时,孩子们却把她的尊严给践踏于脚底了。壮年时被儿女们唾弃,为儿子上学供钱供物还要象见不得人一样东躲西藏,到老了,还是被遗弃了。

  那个因作风问题下放的杜月秋,自觉地从着装到行为到思想,理解着命运和广阔天地的改造,但在喝高了的时候,当人们把他推到台前想让他表演节目时,还是情不自禁地朗诵《离骚》中的篇章,而后失声痛哭。

  那个腼腆而又敏感、俊朗而又能干的春才,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青春期的躁动,竟然自宫了!

  这些人的命运,看似偶然,但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必然。在他们悲痛的命运轨迹中,左邻右舍、妻儿老小都是始作俑者。吴玉花和苇香对老蔡的怨怼,村民们及至亲兄弟对梁五方的群抠,妇女们剥光虫嫂的衣服在雨中对她追打,治保主任和校长对老杜的改造,妇女们对春才的调笑,这些都是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在他们的生命册上刻下血泪史。这些不乏善意的乡亲们啊,他们是如此津津有味地谱写和欣赏着这一曲曲生命的哀歌!

  (四)

  如果说,在饥饿的年代、户外的年代里,上演一曲曲生命的哀歌是难免的事情,那么,在我们这个日益开明和礼貌的时代里,就真的再也没有生命的哀歌吗?当骆驼的遗孀打电话请“我”出山来执掌公司事务时,我有这样一段独白:“我很清楚,在目前的状况下,无论做证券,还是搞实业。。。。。。你都不可能不拉关联、不行贿。我断言,在任何企业,都一样的,一旦进入,那也只能是大小之说,多少之说,没有区别(在每一个节日里,你都得去拜望那些可能管住你的企业,或者有可能给你的企业制造麻烦的人,这已是不成文的规则)。若不搞这一套,你会寸步难行。有时候,时刻和商机是要花钱来买的,是需要通融的,你甚至连变通的条件都没有。这甚至不是政府的事情,你要应对的,是一个一个的人,一件一件的事,我也坚信大多数都是好人,但是,只要遇上一个坏人或有私心的人,他就能够拖住你,让你什么事也干不成,到这个时候,你就可能成第二个骆驼。”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骆驼和“我”的那些乡亲们一样,还在传唱着生命的哀歌。只要那些“坏人”或“有私心”的人存在,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温度,这令人痛心的哀歌,就没有曲终的时候。这难道不值得人们警醒吗?

  (五)

  说《生命册》是一曲动人的生命哀歌,其动人之处不仅仅是其中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还有小说本身的文字和结构安排。小说文字流畅、佳句连篇,可读性十分强。小说的结构布局尤其巧妙:共十一章,单数的章节(1。3。5。7。9。11章)从我打进省城到回归乡里,以我和骆驼的奋斗历程为线索,唱的是现代生命哀歌。双数章节(2。4。6。8。10章)分别写了老姑父老蔡、龙麒麟梁五方、虫嫂、老杜、春才,唱的是以前那个年代的生命哀歌。而其中的联系,来自于我和骆驼在谈判中确定的暗语:“老蔡来了(注意分寸)”、“梁五方来了(戏过头了)”、“杜月秋或老杜来了(面临危险了)”。还有我斥责骆驼的话“春才下河坡——滚球”,及我看人时对人的评价“小虫窝蛋”。这种看似“胡乱”的联系,恰恰反映了故乡的人和事在“我”生命中的烙印,也是基于这种有意无意的联系,让我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何方,想去往何处;让我应对利益和良知的冲突时,没有象骆驼一样选取前者;让我最终能守住做人底线。与故乡千丝万缕的联系,恩恩怨怨的牵绊,使“我”成了一个“身后有人”的智者。读来觉得,这构思实在是妙不可言!

  (六)

儿童故事读后感500

① 童话故事500字读后感

《格林童话》

我利用暑期时间又看了一遍《格林童话》,却得到了与以前不同的感受。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却觉得童话里面也富有哲理。以前我看这本书,只看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它的寓意。而现在再次看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做人要善良。
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体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商店里,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返顾地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投进乞丐求讨施舍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心却很善,把挣到的钱救济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我还听说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好心的农妇从败子手里买下了一只野鸭,并细心照料它。最终,野鸭为那个并不有钱的农妇创造了一笔不菲的财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为了那颗妒忌心而活活气死。妇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得逞,吃掉小山羊,而且还白白搭上了性命,正是应验了那句“恶有恶报”。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犯罪的不法分子也该醒醒了!他们利用了别人的善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真是可憎、可恶、可气、可恨!
《格林童话》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愿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这样,世界才会真正成为爱的人类家园!

② 365夜小故事读后感500字

一千零一夜是一本古老的书,里面讲述了许许多多古老的故事。相传,一个国王,他每天娶一个女子,第二天就杀掉。有个姑娘要阻止他的这种做法,于是愿嫁给国王。她给国王讲故事,每次要杀掉她的时候刚好讲到精彩的部分,国王只好不杀她。她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使国王回心转意。 其实,这些故事是由阿拉伯民族智慧、才华凝聚成的,有些已经家喻户晓,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神灯》、《辛巴德航海历险记》等等。 它们都是曲折生动、想象丰富,大多数令人感动。《辛巴德航海历险记》讲述了一位商人七次出海,每次出海都碰到种种磨难,而他把这些困难一一克服,最后成了一名富翁。《神灯》则述说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孩子在罪恶多端的巫师的帮助下得到了神灯。于是他运用神灯的法力和自己的智慧使家庭富裕,娶到了公主,杀死了偷走了神灯的巫师,和要为巫师报仇的巫师弟弟,最终当上了国王。而《神童智审盗金案》用一个神童竟然审出了一庄连聪明的法官也审不出的案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忽略细节。不过,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三姐妹的故事》。它述说了穷苦三姐妹的故事。这三姐妹在谈到心愿时说自己分别想嫁给国王的面包师、厨师、还有国王本人。恰巧国王路过,立即实现了她们的愿望。两个姐姐很妒忌当上皇后的妹妹,便把她生下的两个王子和一个公主用竹篮装着随水漂去,并说皇后生下了一条狗、一只猫和一根木条。国王幽禁了皇后。三个孩子被园林总管拾到、养大,可园林总管却早早地死了。这三个孩子在他的房子里住下。一次,公主得知他们的院子中有“能言鸟”、“唱歌树”和“黄金水”这三样宝贝就谁家也比不上了。于是两位王子先后去找宝物,结果都在半路变成黑石头。于是,公主亲自出马,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宝贝,并救活了两个哥哥。回去后,“能言鸟”用它的聪明才智使国王明白自己错怪了皇后,并认出了孩子,一家人又团聚了。故事中两个姐姐的行为让我憎恨,皇后令我同情,而两个王子和公主的兄妹之情使我感动,公主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叫我敬佩。 《一千零一夜》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故事,有的发扬勇敢冒险精神,有的对机智善良、敢于和恶势力作斗争的下层社会人民给予赞扬。《一千零一夜》不愧为阿拉伯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不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鲜艳的珍品。

③ 格林童话读后感500字

格林童话》读后感 我利用暑期时间又看了一遍《格林童话》,却得到了与以前不同的感受。也许,有些人会认为童话很幼稚,纯属虚构,但我却觉得童话里面也富有哲理。以前我看这本书,只看故事情节,却忽略了它的寓意。而现在再次看这本书,我有了深刻的体会:做人要善良。 善,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一种传统美德、是心灵美的体现、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在公交车上,有人毫不犹豫地让座;在商店里,有人把多找的零钱义无返顾地还给营业员;在街头,有人会伸出援手,把兜里的钱或多或少投进乞丐求讨施舍的碗里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善的表现。 善良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果的,所谓“善有善报”就是这个道理。《格林童话》中《灰姑娘》这则故事中的主人公灰姑娘,尽管受尽了继母与姐姐们的欺负与侮辱,但心地依旧善良,最终获得了幸福。再比如说《小天使和鞋匠》中的鞋匠,他虽然不富裕,可心却很善,把挣到的钱救济穷人,结果小天使们为他创造了奇迹,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我还听说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有个好心的农妇从败子手里买下了一只野鸭,并细心照料它。最终,野鸭为那个并不有钱的农妇创造了一笔不菲的财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就是很好的例子。她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伤害白雪公主,末了却为了那颗妒忌心而活活气死。妇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得逞,吃掉小山羊,而且还白白搭上了性命,正是应验了那句“恶有恶报”。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人性,就等于行尸走肉。那些犯罪的不法分子也该醒醒了!他们利用了别人的善良,逍遥法外,为所欲为,真是可憎、可恶、可气、可恨! 《格林童话》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人性,了解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也了解了人性丑陋的一面。愿每个人都成为善良的人,这样,世界才会真正成为爱的人类家园!

④ 历史故事读后感500字

历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历史的意义便是在此了。然而,历史又是一个极不易说破的词。就算历史学家,触及历史的本源时也是相当谨慎的。那么现在我来说历史的意义,是不是属于寻找海市蜃楼的根基那种的无知行径呢?我想,历史都列为过往的陈迹余音了,当下的我们循迹辩音追索渐渐被流光掩盖的遗踪,从历史废墟的蛛丝马迹里探求当代的意义,可以说是不能被偏废。历史的车轮从来不为任何一个君王、一个党派,一个民族而停留过,一个君王有多么大的功绩,多么的文成武德;一个党派有何等优越的制度;一个民族有何等优良的血统,多么的文明灿烂,历史都是如公证的无私的,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庇护。因而不断思索历史的意义作为一个永久的命题和课题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与解决。
大唐盛世时魏征直谏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不说话,她的沉默正是她的价值。善于反思的人或民族在历史的兴亡更替当中领悟中兴的规则,使国家与民族以后的历史朝良性发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纳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开元盛世离不开对大隋炀帝的借鉴与批判的深入。历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持久地困扰并困惑着后来人。无数的史书历数当朝或前朝得失,一为记载一个国度的发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为后来的执政者和人民留存一个参照的完整线索。有时历史正当被人所淡忘,聪明而执着的人跳出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确横向比照中外历史以及对当国的纵线考察,发现历史居然有惊人的相似。

罗惯中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见,一个朝代的兴衰总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后必是乱世,乱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着中国的阴阳学说。历史可以作为当政者的参考,然而也只能是参考而已。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下的,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尽量吧!尽量延缓那天的到来……

当然历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避免和借鉴,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谈地重复这样的论调,目的在于树立历史的这层意义在我们心中的标杆。从历史中找寻相关的意义,不论我们何种角度去看待历史,得出怎么样的结论,哪怕是肤浅甚至的错漏屡现的结论亦不能阻挡我们初衷。广视角多维度地去把握历史,应该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责任所在吧?

⑤ 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500字

[数学家传记《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500字]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姓名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数学家传记《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500字。好比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有关祖冲之的故事。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对圆周率的计算得出了非常精确的结果。这篇文章讲的是祖冲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编写,终于写成了《大明历》,他上书皇帝,请求颁布实行。皇帝命令主管天文历法的宠臣戴法兴进行审查。可是戴法兴思想保守,是个腐朽势力的卫道士,他极力反对新历法。面对戴法兴的刁难、攻击,冲之寸步不让,和他唇枪舌剑的辩论,读后感《数学家传记《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500字》。最终,《大明历》没通过,后来在祖冲之往世后10年,《大明历》才颁布实行。读了这个故事,使我对祖冲之坚贞不屈的精神非常敬佩。正由于他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啊,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全部离不开"坚持"两个字。不由地,我想到了许多人,有文化名人、爱国将士,和我身边的同学。读《数学家的故事》让我更加爱数学,更让我明白得了许多道理。
〔数学家传记《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500字〕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⑥ 求一篇哲理小故事以及读后感(500字)

1.每次听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及第九交响曲等名曲,都情不自禁为之动容,随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动震撼不已。这对我这种几近音痴的人来说是极少见的。我便一直惊异于何以一个失聪之人竟能创造出如此奇迹,及至读了傅译名著之一《贝多芬传》才明白其中曲折。
贝多芬的一生可说是一部史诗般壮烈的悲剧。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这些还都不足以摧毁他,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独。看过他画像的人,都不禁从那逆立的乱发,令人震慑的目光推断其性格:孤僻冷峻,愤世嫉俗。而事实上不然。他慈悲,热烈,比任何人都热爱自然,渴望与人交往,热爱世界和人类。然而,却恰恰是这种美德深深加剧了他的痛苦;自从发觉开始耳聋,他就不得不选择了远离人群而独处,他不愿看到别人怜悯的目光。这种被迫和人类分离的孤独是他最最无法忍受的。他就在这样强烈的矛盾中苦苦挣扎,受着身心双重的煎熬,几度差点被击垮。32岁那年甚至连遗嘱都写好了。
看他的遗嘱时,我竟产生一个念头:对他自己来说,如果那时真的去了,那可能反而快乐些。至少使他免受日后无穷无尽的苦难,面对残酷的命运,用他自己的话说“把我从无穷的痛苦之中解放了出来。”(只是对人类将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是的,假如他稍稍自私些,他定会就此撒手归去,摆脱一切愁苦。但是,他偏偏渴望痊愈,偏偏希望“可怜的人类”快乐幸福。于是,这天生的性格给予他无比的意志,把死神和解脱同时拒诸门外,又开始了苦难的历程。当痛苦与日俱增,积聚到无法承受时,就如潮水般倾泻而出,成为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他的血与泪的结晶。
耳聋,对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的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自己,而且为着人类,为着“可怜的人类”!没有如此热烈、慈悲的胸怀,他便可少受些苦楚。而他用被自己这种天性大大加剧的痛苦换来了人类的欢乐,这就是英雄的牺牲,多么悲壮的伟大!
英雄,本身就注定要承受超乎常人的苦难。正如孟子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似乎已成为古今中外一条不变的真理,又是多么残酷和无奈!人类每一伟大成就的诞生,都必然要有个人的牺牲。凡想成就大事的人,该紧紧牢记这一点吧。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这——就是巨人的不朽!当我们感受“英雄”的豪壮,聆听“命运”的叩门,并在“第九交响曲”末合唱中歌颂欢乐时,不要忘记,这是不朽的巨人——贝多芬“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2.我最喜好读的一本书,是《儿童文学》。书中有一篇文章《爬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这篇文章写的是导师列宁同道的一个真正在故事。我一口吻读完了它,主中获得很多收益。

这篇文章记叙了十月前的一天晚上,列宁同道为看日出战巴戈茨基一道,成心与舍一条高尊、峻峭充满的小上山,正在下山时,列宁又主原回来,目标是成心创造机遇,来熬炼坚强意志战英勇。作者用有声有色的言语,向咱们了一个深刻的:要时辰留意熬炼本人的意志。意志坚强,山峰可搬。正在进步的道上,只要意志顽强,勇于打败坚苦、到底的人才能与告捷利。

哲理故事读后感小学生读后感500字:爬山,哲理故事读后感“意志坚强,山峰可搬”,这是千真万确的事理。你看,身体三分之二高位截瘫的海迪姨妈,正在轮椅这个小六合里搏斗,要想与得顺利,比正不知要多付出几多倍的价格。多么的坚苦呀!然而她没有向运气垂头,向坚苦。她没因水深不外河,没因坚苦不朝上进步。她没有爬不上的山,没有过不去的河。面临重重坚苦勇往直前、高歌大进。自学完了中学的课程,吃苦外语,创作战翻译的作品跨越100万字。毅力惊人的海迪姨妈不是靠着顽强的意志,搏斗不懈,一步步登上了顺利的高山吗?

巴尔扎克出名句名言:“坚苦,对付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付强者是一笔财产。”是呀,若是一小我于运气,于坚苦,那么他只能是个弱者。可是,若是面临坚苦,意志顽强,坚强搏斗,吃苦勤奋,那他就会是一个糊口中的能人。列宁同道能胜利走过这条令人望而却步的小的活泼事例,就给咱们了这个真理。,使意志亏弱者陷入失败的泥潭,使意志顽强者能攀上顺利的颠峰。

主古到今,大凡有所成绩的人都是颠末了一番艰辛考验,主中兴起的。自学成材的大数学家华罗庚,两次得到诺贝尔的居里夫人,大发隐家爱迪生,不都是如许的人吗?人的终身总会碰到一些坚苦战波折。谁没有过薄弱虚弱、畏惧的时候呢?人平易近的钢铁兵士保尔想到过,就连鲁迅先生也曾盘桓过……然而,他们最终仍是与舍了搏斗的道,以惊人的毅力,英勇坚强的,颠末的搏斗,得到了顺利。

伏案寻思,我忍不住想起糊口中的一件小事,那是暑假的一天,我战弟弟正在妈妈的率领下去爬喷鼻山。起头,我还爬得挺有劲,但是,屈指行程还未过半,就累得头晕气喘。看到无止境的陡坡,内心直想打退堂鼓。弟弟一边努力往上攀爬,一边问我:“怎样,不上了?”“唉,累死了。”“这有什么!赤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直轻易。”我想,你能“万水千山直轻易”,莫非我不克不及“五岭直折腾细浪,乌蒙澎湃走泥丸”么?一咬牙,拿出勇气,壮起胆量,一鼓作气往上爬,虽大汗直流,但我终究爬上山顶,领略到西山的斑斓风景。隐正在回忆起来,这不正说了然只需有信心、有毅力,勇于打败坚苦,就会与得顺利这一事理吗?

⑦ 伊索寓言故事读后感500字,三篇!!!

伊索寓言,来自民间,所以社会低层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较突出的反映。如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鞑;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对社会不平等的抨击;对懦弱、懒惰的讽刺;对勇敢斗争的赞美。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辨别是非好坏,怎样变得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生活和斗争的概况、提炼和总结,是古希腊人留给后人的一笔精神遗产。
《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农夫和他的孩子们》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
这是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一本书,它对西方伦理道德、政治思想影响最大。东西方民间文学的精华,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伊索寓言》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一号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欧洲寓言发展史上,古希腊寓言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欧洲寓言发展的先河,并且影响到其后欧洲寓言发展的全过程,寓言本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反映的主要是人们的生活智慧,包括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现传的《伊索寓言》根据各种传世抄本编集而成,包括寓言300多则,其中有些寓言脍炙人口。《伊索寓言》中的动物除了有些动物外,一般尚无固定的性格特征,例如狐狸、狼等,有时被赋予反面性格,有时则受到肯定,通过把动物拟人化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这些动物故事无疑是虚构的,然而又很自然、逼真。这与后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征是不一样的。
《伊索寓言》曾对其后的欧洲寓言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寓言作家费德鲁斯直接继承了伊索寓言传统,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并称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公元2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巴布里乌斯则更多地采用了伊索的寓言故事。这种传统为晚期古希腊罗马寓言创作所继承。文艺复兴以后,对伊索寓言抄稿的重新整理和印行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寓言创作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等。
随着"西学东渐",《伊索寓言》在明朝传入我国。第一个来我国的西方传教士利马窦在中国生活期间撰《畸人十篇》,其中便介绍过伊索,对《伊索寓言》做过称引。他之后的传教士庞迪我也在《七克》中介绍、引用过《伊索寓言》。我国第一个《伊索寓言》译本是1625年西安刊印的《况义》。清代之后,出现了许多种《伊索寓言》译本。上述情况表明《伊索寓言》在我国流传之久,它至今仍令人喜闻乐见,爱不释手。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与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不同,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您好,以上一共1500多字,您可以根据需要剪辑成三篇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

⑧ 成语故事读后感500字

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故事》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书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每篇都带有插图,十分吸引人,所以我十分喜欢看这本书,对它爱不释手。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之后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先大家一齐吹改成了一个一个的吹,最后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透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记得有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要我们回家好好练习新学的歌,我回去没有好好准备,心里想反正唱歌是大家一齐唱的,老师不会发现的,但是第二天的音乐课上,老师请了几个同学起来单独唱,我被叫到了,结果我结结巴巴地没有唱出来,同学们听了都笑了,我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心里想我以后再也不滥竽充数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必须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也很有意思,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期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于是他就跑到田里,把秧苗都往上拔了一大截,最后原先绿油油的秧苗,最后都枯黄死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心急,凭自我的意愿去做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们多学点东西,不管我们喜不喜欢学,给我们跑东跑西报这个班那个班地学东西,到最后我们什么都没有学好。我多么期望爸爸妈妈能为我们思考思考。
我喜欢读《成语故事》,这本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增长了知识。

⑨ 故事会读后感500字

我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小孩子,一看见恕我就头痛,因为看见厚厚的书心里就想:这么厚的书什么时候能读完啊?

有一天上午我在家里没事干就在屋里转圈等了一会我看见了一本书叫《故事会》,里面有很多小故事我看了一篇文章觉着很有意思就接着看了,直到今天我看完了这一本书,给我一向最深的一篇是《出租车上有鬼》这一篇写的是:一个叫小伟的人喝完酒要坐车回家但是等坐上车快到家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带钱就想了一个鬼点子。出租车司机把车开的很快,没多大一会就到了市中心的偏僻处,司机正专心开车,突然听见小伟阴阳怪气的声音:“嘿,媚媚你什么时候上的车?”司机从反光镜里,看见他正对着空气说话,并满面惊讶和专注,司机大惊,一个冷颤打下来,整个身体都僵硬了....

就这样小伟连着做了三次霸王车都使用同样的方法。

这一次他照样用同样的方法准备做霸王车但这次没那么幸运了,他反倒被司机下了个半死。扔了100元就走。

读完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了干什么都不要占小便宜。

⑩ 中国故事读后感500字

昨天,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神话故事》,这本书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愚公移山》,讲的是:有一位老人叫愚公,愚公快90岁了,有儿子和孙子共几十口,愚公不服老,常常带着子孙一起去山上砍柴,到田里耕田,愚公还经常教导孩子,说:做一件事情就要做好如果偷了懒,将一事无成,愚公就是这么倔
强而固执的老人,
《中国神话故事》读后感500字
愚公家门口有两座大山,一座太行山,一座王屋山,他们和村里的其他人想要出门就一定要绕很远的路,这样很不方便,

火炉上的湖泊读后感

急急急~~~!!!
 抚仙湖在滇池的东边,距离昆明九十多公里。这个湖与另外两个高原湖——滇池、阳宗海同属于五亿年前的一片大海,后来地质运动,大海退走,这三个坑是海洋最深的部分,剩水残山就成为湖泊。说得诗意些,这些湖泊是海的心,或者是海的遗址。过去,昆明人是不去抚仙湖的,不必舍近求远,滇池就在昆明旁边噻。三个湖里面水最浅的是滇池,水深才有十米。抚仙湖面积没有滇池大,但水深不可测,蓄水量相当于12个滇池。公元二十世纪末,滇池灭。昆明人要游山玩水,只有长途跋涉,往抚仙湖去了。
  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去抚仙湖,不是去游山玩水,是去进行中文系的写作课实习。那时候没有旅游的概念,自然世界无所不在,昆明城里,蝴蝶花朵成群结队,昆明外面,四围香稻、半江渔火,还要去哪里旅什么游呢。当时抚仙湖还隐藏在黑暗里,像一个农民的小名,知道它的人不多。抚仙湖旁边是澄江县,这个县一半被荷塘包围着,盛产莲藕。县城的街道上,马车当道,马匹脖子上挂着黄铜铃铛,昂首阔步,就像刚刚被授衔的将军。我当时在云南大学中文系读书,来这里实习。我一直以为在云南,最蓝的是天空,忽然看见抚仙湖,才发现宇宙间最蓝的部分,是在大地之间,我的天,那个叫蓝!后来我去世界上游历,再没有见过比抚仙湖更蓝的水了。大学时代,风华正茂,才子周围,美女如云,我们像仙人一样飞翔。吴丹在天空的蔚蓝色大梁上飞跑,韩旭的眼镜融化成水珠,他可以看见远方了。桂枝和丽清跟着我们,80级最美丽的云,系在大地的腰上,内心隐藏着爱情的痛苦和迷惘。我四肢挺立在红色的高原之间,自我感觉像是一个托塔李天王,哈哈大笑着。这湖泊蓝得恐怖,像是古往今来,所有天空的源头,蓝色的生产基地就在它的内部,生产着巨毒之蓝。如果云南高原在夏天就像是正在开屏的孔雀有着无数眼睛的羽毛,它就是其中最蓝的一个眼。游泳的时候,我潜入深处,就像进入了墨蓝色的钻石里面,无数的光柱和齿轮在旋转、分裂、生产着晶体,鱼像车间里的工人游来游去,什么东西的背撞了一下我的腿,我顷刻浑身发冷,吓得双腿一蹬,浮上了水面,天空是另一种蓝,太平淡了。把抚仙湖比喻成孔雀身上的一只眼睛是很平庸的,但没有办法了,只能这么说。它是一种生命的毒液,进入它,不只是身体深入、潮湿、冰凉、抽筋,心灵也会变成墨蓝色。那个夏天,我成了一个有着墨蓝色心灵的兽,我总是坐在湖边上,与它四目相对,身体冰凉,直到日落,黑夜把前爪搭在我的肩上。它可以在黑暗里看着我,我却看不见它。
  那时候大地是自由的,没有边界。我们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可以从湖的任何一处下水,只要你敢。我们随便躺下睡觉,感觉哪里好躺在哪里,身体喜欢哪里就占领哪里,沙滩、草地、林中、舟中、石头上、水面上。我们像国王一样不断地占有这个湖泊,但是它太深、太大,最后是它吞没了我们,我们离开了,消失了,它还在那里。就像两河流域的历史最终要吞没美国人。王冠是它的,世界最多的宝石闪烁在它的内部,而你一颗也无法带走。大学中文系的实习期是一个月,每天,我们乐呵呵地笑着,累极睡去,每个人都有一个抚仙湖,那时候穷得很,什么都没有,大学男生无法拥有他暗恋的女生,也不知道奔驰汽车生产线,但可以拥有抚仙湖。
  有一个早晨,我们几个沿着湖岸向南方走,远远地看见天边有一座山,那山像一个巨大的锥子直立在湖边上。我一指说,我们爬到那个尖上去。那时期我就是那样的人,雄心壮志,总是渴望征服一切,我经常随便指着一个方向,就开始走,我们才不管前面是不是道路。古代约定俗成的习惯,大地上的一切是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的身体和精力,你想做什么,去哪里,泅水登山,在平原上奔跑,对着月亮长嚎,在太阳底下干掉,全在于你自己的意志和力量。大地的传统就是自由,没有方向,没有道路,没有时间,没有势力范围,一切方向都是你的方向、你的道路,你的家、你的床铺、你的时间。你可以向着北方一直走,越过白令海峡,成为一个爱斯基摩人,或者一直向南方前进直到皮肤黑掉,在随便哪棵棕榈树下躺下去永不再醒来。那时候大地的传统将近尾声,但还没有消失,我还不知道我们已经置身古代世界的边界,这一切就要结束了,世界将建立起门票、围墙、铁丝网、别墅、单位的渡假区、城镇、社区、护照、户口本、划分成各种各样的势力范围。现代主义的洪水就要来了,我们毫不觉察,我们是最后的古人。抚仙湖周围依然是自由的,圈地运动尚未开始,任何人都可以在那里为它的腿创造出道路。自由是大地创造的,人类从大地上领悟了自由,自由不是西方今天写在英文教科书中的抽象概念。我是有福之人,我体验过抚仙湖的无禁区的免费享有的时代,像古代的大诗人苏东坡那样,大地对于我是“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自由之邦。我们随心所欲地穿过湖畔的湿地、沙滩、石头,自己创造出感觉最近尖山的路走,其实我们走的是最远的路。比通过权力和行政修筑的公路远多了,公路削平一切直达,我们却不得不向大地的各种曲线、干湿、软硬、冷热妥协,小心地用足底抚摩伺候着它,它是一个凸凹丰富的身体,说是女人一点也不过分,在经过那些毛茸茸的、乳房般丰满的小山时,我甚至担心踩破了它们。我们的鞋干掉又湿透,再干掉。在一个小松林里,我们看见蘑菇,一群在草丛中东张西望的小脑袋,似乎立即就会变成十二个小矮人。到达尖山下面已经是下午,云南人土,给大地起名字不会玩文化,看见那山是尖尖的,名字也就叫尖山,而不叫马良山,说它是一支神笔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从远处看,尖山给人的印象很简单,就是爬不上去的,太陡了。到了面前,我们看出,爬不上去的只是一个面。在另一面,它并不那么尖,斜坡大约在七十度左右,我们绕到可以爬的这一面爬了上去,吴丹在前面,像班长一样为大家开路,山坡上布满碎石,踩在上面脚直往下滑,你必须在石子还没有松的时候就移动脚步。埋着头,说不了话,汗珠滚滚,爬了一个多小时,感觉是爬了一天。说是可以爬,也就是指少数的云南人,大多数人还是只可以远远地跟着喃喃地重复一句,哦,尖山,腿有点发软,也就算了。我们把许多碎石蹬塌,滚落下去,揪着草,抠住石缝什么的,最后贴着石头爬到山的尖上。山顶并不是尖,那里是一个一堆岩石组成的一个莲花座,上面坐着天空。我们像第一个猿人那样,缓缓地站起来,就看见了洪水之前的大地。我看见了一个“开始”,因为我看见的是无数时间之前就“这样着”的世界,它开始之后,就没有再前进过,改变过,我看见的和无数时间之前开始的那个开始一样。我无法说出我在“看见了”那一刻的感受,我真的是一个猿人,哑默,张口结舌。黑暗结结实实地浸透了我的语言,那时我才知道,我其实是一个什么也说不了的人。
  下山的时候我们找到当地人上下的小路,顺着到他们的村庄去。那村庄叫做禄充,沿着抚仙湖展开,水田,炊烟,白鹭,生产队长和他的故乡天堂,我们就在他家吃晚餐。菜就是鱼,鱼是用一只铜锅煮的,味道非常鲜美。这种鱼只有抚仙湖才有,叫做抗浪鱼。银白色的,摆在手掌中像一把冰凉的小剑。队长说,以前捕捉抗浪鱼最好的季节是在每年的五到八月,那个时候禄充附近的岩石群中流出的泉水,水温升高,比较适合抗浪鱼产卵,它们就顺着温水抢水上来,用竹笼就可以捕获。队长说,鱼多的时候,湖面上还会出现青鱼阵,由大鱼领着,各种颜色的鱼都有,一大片,就在那边,他指了指外面。后来他担忧地告诉我,现在捕鱼比较狠了,什么季节都捕,用炸药,用网眼很小的网,一个都不放过,捕鱼量非常大,感觉鱼比过去少多了,小鱼还没有长大就被吃掉,以后怕要绝种。我望着他炖在火塘上的一大锅子冒着热气的鱼,对他的担忧不太以为然。人不会绝种,树不会绝种,湖不会绝种,鱼怎么会绝种。但实习结束的时候,我还是与吴丹写了一篇小通讯《救救抗浪鱼》,发表在《云南日报》上,编辑大约也觉得有危言耸听之嫌,鲁迅的“救救孩子”还有点意思,“救救抗浪鱼”太夸张了,把它排在报纸上一个很不起眼的位置。我们在月光下离开禄充乡村,一个典型的清朝延续下来的村庄,已经有漫长的历史,村庄中的小路是青石铺的。狗叫,黑暗中有东西在扑腾,抚仙湖无边无际,黑暗的容器,盛满巨毒,看不见,只感觉到它在着。后来下起了暴雨,很快将我们淋湿就跑掉了,我说,抚仙湖摸黑起来小便了一回,哈哈大笑。前面出现了另一个村子,我们走进一个亮着灯的大房间,里面一房子的人,都坐在草墩上,喝茶,抽旱烟,中间有一个人在说书,这是我最后一次听见说书。说书人我从小就习惯,我几乎每天都看见他在文庙的茶楼里站着。我对说书人麻木不仁,不感兴趣,那时候我以为它是一种永恒事物,所以不以为然,我热烈地向往的是新事物,是未来。但几年后,他们忽然间就消失了,一个也不见了。我们向门口的小伙子要了些水喝过,继续上路,我们已经离开县城二十多公里,沿着乡村马路急步往县城赶,走不动的时候,就一条条横躺在马路中间休息一阵。暴雨过后,月亮又踮着脚尖拨开云,在黑夜的窗帘后面整理星子。我们走到夜里1点才回到实习驻地,班主任非常气愤,当场要我们写检讨书,认识“自由主义、无组织无纪律的错误”,并且要记在档案里,毕业分配时作为参考。写就写吧,那天我写了一生第一次检讨书,在那样的大地上,我还顾得上什么后果,为热爱一个湖泊写检查,够牛B的。
  知道了抚仙湖是我大学时代最重要的收获,比阅读了金斯堡的诗歌还重要。他那一伙人的作品其实就是为了抚仙湖这样的天堂而写的,他们后来为什么到尼泊尔去?那里到处是抚仙湖啊。抚仙湖后来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个圣地,每次去都像是朝圣一样,但这个圣地是可以体验的,我总是被湖水洗得很纯洁,很愉快,很蓝。
  这都是洪水到来以前的事情了。我最近阅读金斯堡那伙人中的一个叫杰克•凯鲁雅克的家伙写的小说《达摩流浪者》,我觉得他写的孤梁峰的情况与我在抚仙湖所遭遇的世界一样,在他们,到大自然里去流浪是一种“垮掉”,从美国的牛B物质文明中垮掉。在我们则不同,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云南本来就没有什么物质文明,本来就是自然界,我们热爱抚仙湖是一种天性,因为中国本来就是一个迷信“道发自然”的世界,这种理论在这个国家流行了五千年,大家已经感觉不到它是理论,它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中国人从来不把自然视为人类发展的障碍,自然就是天堂,就是得天独厚,我们总是要在自然中才会心安理得。例如画家倪云林,为了“在乎山水之间”,把房子田地都卖掉,在太湖上漫游一生,直到老死。他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达摩流浪者。这种人在中国多了,红颜弃轩冕,迷花不事君,王维、陶潜、寒山……中国人把“在野”、“归去来”,视为人生最后的归宿、退路,野是什么?野就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所谓“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的那种,所谓“造物主无尽藏”。注意了,苏东坡说的是“耳得之”“目遇之”,自然世界是自在的,它与人的关系是“人被它动”,而不是人主动,是“道发自然”而不是“道可道”,人之道。这个关系与达摩流浪者不太一样,在他们,“达摩流浪”是一个主动自觉的行为,一种对美国消费文化的反抗。你看看在书里面他怎么说的:“如果整个世界到处都是背着背包的流浪汉,都是拒绝为消费而活的‘达摩流浪者’的话,那会是什么光景,现代人为了买得起像冰箱、电视、汽车(最少是新款汽车)和其他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垃圾而做牛做马,让自己被监禁在一个工作——生产——消费——工作——生产——消费的系统里,真是可怜复可叹。你们知道吗,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我期待着一场伟大的背包革命的诞生,届时,将有数以千计的甚至数以千万计的美国青年,背着背包在全国各地流浪,他们会爬到高山上去祷告……”。
  《达摩流浪者》是50年前写的,当时在美国文化精英里面是多么牛B啊,为了实践这种生活方式,那伙人可没有少吃苦头,这种生活方式甚至被主流社会视为危险,流浪者被警察追捕,作品被查禁。《达摩流浪者》这种类似《前赤壁赋》或者中国田园诗歌的作品,居然是地下读物。今天可不同了,达摩流浪者已经成为一种有着先锋派记号的消费品,非常时尚,数以吨记的背包在世界各地流浪,但最后他们并不能反抗物质文明,流浪结束,每个人都必须老老实实回去,工作、挣钱。“达摩流浪”成为时髦的休闲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严重地刺激了从美国到意大利的野外用品生产线和《国家地理杂志》的销量,为他们创造了巨额利润。你看看就是在当年达摩流浪者进不来的云南,如今哪里不是这些背着大背包,穿着登山鞋的酷人,轻松、时髦、惹眼,令土著和他们的女儿血液沸腾,但令他们沸腾的不是达摩流浪者为什么要千辛万苦来到他们的穷乡僻壤,而是那些价格昂贵的户外用品所暗示的别处的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其实一双登山鞋就是一辆更有文化的奔驰。
  我记得87年我和几个朋友再去抚仙湖,坐着马车,到了湖边,赶马车的顺着岸往南走了一阵,远远看见悬崖下面有一片沙滩,我们就叫他回去,自己背着包往下走。1987年我们还不知道垮掉的一代,在此之前的无数时间中也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王维,我早就是他的崇拜者,我可不知道加里• 斯奈德也崇拜他。我们的背包不是世界名牌,是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留下来的,其实这个世纪中国从来就没有放下过背包,我们习惯背包胜过习惯床铺。在《达摩流浪者》一书中,加里• 斯奈德就是那个叫做贾菲•赖德的主人公,他是王维的崇拜者。马车夫把我们甩在悬崖上,说是第三天的中午来接我们,就走掉了,要从那高崖下到湖边可不容易,我背着一个大包,是李曙他父亲用来装煤球的,里面装着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馒头啦、鞋子啦、口缸啦、铝锅筷子火柴啦白菜萝卜啦、还有半袋子土豆和半个火腿,也不知道李曙要带着这些干什么。我背的这个帆布包非常大,是一个伞兵的空降包,虽然旧些,但非常能装东西,我面对悬崖,空降包悬在我背上,使我无法转身,走到后来,我必须背靠悬崖才可以继续走,我倾斜着身子试走了几步,我想既背着包,又可以走过悬崖,什么都不放过,但我立即发现这是不可能的,我要么把包甩掉,要么和它一道滚下去,我当机立断,把手臂从背带里褪出来,把包一放,它立即扑腾着滚下去了,李曙后来对我的这个行为非常赞赏,说我是可以做大事情的人,得丢舍包袱,无官一身轻,那么大一包就不要了,滚到海里还不是滚进去。那个包没有滚到海里面去,而是滚到沙滩上,正是我们要搭帐篷的地方。我很不喜欢这个大包袱,抚仙湖就是一切,还需要带什么,这是我的逻辑,水么,直接把湖水捧来喝就行。我们在湖边上找些树枝条、稻草什么的堆在一起,又找了几个石头架起一个简易的灶。老方当过知青,在村子里面呆过多年,野炊很在行,蹲下去搞了一阵,沙滩上已经火焰熊熊,热锅滚滚了。我很喜欢搭帐篷这件事情,找些棍子,把塑料布的四个脚捆上去,然后悬空固定在沙滩上,一个家就建成了。几个人立即钻进去,躺着不想出来。吃的吃,发呆的发呆,去的人有一半是昆明地方的诗人,就谈论诗歌,在这种地方谈论诗歌是最自然的,谈得很有灵性,费嘉说:我对着大海开枪,我立即呼应:打在自由的胸膛上。大家一阵欢呼,感觉诗歌也钻进帐篷来在我们中间住下了,而且是最有魅力的那个。那一夜星星一坨坨掉在海里面,我抓了一颗吃掉,味道像某种以前吃过的汤圆。沙滩一直延伸到海水里四五米,在抚仙湖这种地方不多,一般都是走几步就是悬崖深水。我们就在那片沙滩上全裸游戏,张开长腿奔跑。李曙大叫一声,似乎灵魂已经出窍,眼镜接着就掉到水里面去了,一个个白屁股翻起来,潜到深水去给他摸眼镜。后来我们坐在沙滩上唱歌,把古往今来的歌都唱了一遍。在我唱歌的时候,,有一个人钻到帐篷里去了,里面原来就有一个人,她是眉冰,艺术学院美术系的。他们响起来的时候我们都装作什么都没有听见,把歌唱得乱响。星星从海中央从里向天上爬去,它们的后腿上都长着金色的绒毛。“人生如梦是什么意思,我怎么不明白我们是不是另一些人的人生之梦。”我说。我们在后半夜才钻进帐篷去睡觉,那两个人已经瘫软,不省人事了。我们这些人不是乞丐,却都是那种在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睡觉的人,我甚至就是在飞速前进的火车的钢地板上都可以睡着。我们直接睡在沙上,睡到半夜的时候,来了一个军的蚊子,把我们叮得抱头鼠钻,恨不得变成鸵鸟,钻进沙里面去。天快亮的时候,下了一场雨,雨水把塑料布压得很低,紧贴着脸,雨点的声音直接灌进耳朵,幸好塑料布绑扎得非常结实,没有散掉,我从小就有许多野营的经验,在这方面我不会太马虎。所以到天亮的时候,湖和陆地都湿透了,我们睡觉的这一块却是干岛。天一亮,大家就纷纷起来,都睡不着了,互相看看,皮子润的,都叮成了大肿脸,哈哈大笑呢。雨已经停了,就去找些柴来升火,蓬头垢面,逃犯似的在沙滩上奔走,李曙在地里面刨出来几个土豆,就放到火下面去烤着,那股味道持续了十多年,我现在还闻得到呢。太阳出来的时候,大家继续游泳,大朱不敢裸游,但看着其他人都光着屁股甩来甩去地走,就把裤子脱了一半,套着两个裤腿在那里蹲着烤土豆,他的意思是如果有人来,他可以立即把裤子套起来,把我们笑得要死。我们在那里呆了三天,没有看见一个外人,不认识的生灵都是鱼啦鸟啦虫虫啦,还有一只乌鸦,它在附近的一棵老柳树上呆了一个上午,干什么我就管不着了。
  这都是洪水时代以前的事了,或者说是楚国的事情了,眼看着秦的势力越来越大,屈原投了汨罗江。我没有屈原那种勇气,滇池灭,我继续活着,逃到了抚仙湖,抚仙湖灭,我可以逃到阳宗海,阳宗海灭,再说吧。我最后一次去抚仙湖是今年夏天。我说最后一次去,是因为我觉得我不大会再去了,我不想彻底消灭我那些洪水时代之前的记忆。当时我和马云等人乘了一辆快车,这个中巴车的司机为了多跑几趟,把车子开得飞快,我们的生命没有他即将到手的钱重要,算起来,也不过就是四五百元吧,他把我们当作两袋土豆,飞快地拉着跑。我印象里抚仙湖非常遥远,因为我去那里的历史基本上是步行的历史,最快也就是马车。所以当司机停车,伸手要车钱的时候,我感觉他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天外掉下来的飞行器面前,一群高高矮矮的水泥蘑菇,金属和塑料闪着光,小矮人探头探脑。我其实也知道最近二十年发生的事情,但有些情况我还是没有料到。我们被挡在一个大门外面,说是里面那个单位就是抚仙湖,进去要买门票,每个人交了十块钱才放进去了。大门附近有一个楼的门口挂着牌子,叫做“抚仙湖管理处”,我才知道它已经被管制了起来。穿过许多建筑、旅馆、饭店、网吧、邮电局、渡假中心什么的,忽然看见了湖水,灰蒙蒙地摇荡着,许多快艇在上面划来划去。我忽然陷入到加里·斯耐德式的厌倦和反抗里面,恨不得马上跳上开往西部的列车逃走,但我能逃到哪里去,我离开昆明,就是要逃到这里来,抚仙湖就是我的西部。一个老女人招呼我们住旅馆,说是又干净又便宜,还悄悄地附着马云的耳朵说几句什么。这个老女人显然是本村的人,当年在月光下荡浆出海的渔家女之一,现在却讲着难听的普通话,并且学会了红灯区的惯用语。我忽然想起住在另一个湖——阳宗海的管理局副主任老叶说的那句话,他的湖上漂满了避孕套。我们找了一间可以看见湖的房间住下来,我推开窗子,看见水泥房子的尽头有一片灰色的水域,像是一个篮球场,就算它是抚仙湖吧。我们收拾好,下楼吃饭,满街都是小馆子,决定不了在哪一家吃,到处瞎逛,看见每个馆子门口都用玻璃缸养着几条鱼,问是什么鱼,老板说是抗浪鱼,怎么这么少?老板说,这种鱼太金贵了,吃了可以壮阳大补,他把那味叫做十全大补的中药的漂亮包装上写的说明文字给我背了一遍。我问,多少钱一斤,他一喜,我们是论条卖,你要称斤也可以,最低价两千五一斤。在昆明我早就听说这个价钱,现在相信了。我们向湖边走去,经过许多馆子,经过一个大厕所,一个停车场,经过几个卖游泳裤救生圈的摊子,又经过一群围着我们,要求我们用他们的汽枪玩游戏的人,打中一个气球奖励一个小熊猫,好像我们都是傻B弱智或者熊猫似的,我知道肯定打不中,因为他们把气枪的准星搞歪了。经过这些只想赚钱,并且用最弱智的方法来赚的人,我心情很不好,好像自己正在发臭,所以才被那么多人嗡着。小镇的尾部出现了沙滩,这些人真有本事,他们经过多年的设计、施工,终于把抚仙湖搞成了一个跟在旅游区后面的东西,一个后院。前厅的什么都比抚仙湖干净,到处有人打扫卫生,旅馆房间、浴缸、抽水马桶、餐厅、街道,都干干净净,散发着讨好的光泽,随处可以看见表扬卫生先进的小红旗、小奖状贴在显眼的位置。抚仙湖在一切的最后,没有人打扫,没有人把这个抽水马桶稍微擦洗一下。我感觉那沙滩有些不对,立刻发现,这是一个人工的沙滩,这里本来没有沙滩,他们从别处拉沙来,做了一块,人真是有本事,我相信他们有一天可以做一个抚仙湖。沙滩不大,停着一大群可以在水上骑行的彩色车子,使沙滩看起来就像一个威尼斯双年展上的美国作品。我正在想,如果我骑在那些丑陋的东西上面会变成一个什么,立刻就有四五个人朝我跑过来,我一看就知道他们想拉我去当妖怪,赶紧向湖边跑,头也不回走进水去了。
  湖水的样子非常可疑。那么多的旅馆、餐馆的污水和作废的精液都排到哪里去?虽然水泥排水沟修得煞有介事,但我总是怀疑那些脏水冠冕堂皇地拐弯抹角之后,又流到湖里去了。湖边停着一张轮船,已经改成餐厅和歌舞厅,这个地方搞完清洁卫生后排出来的又排到哪里去呢,我没有看到它的排泄管道。我戴着潜水墨镜向湖里走,满怀狐疑,感觉不是在走向自然界,而是在一家餐厅的洗手间里,担心着被呕吐物滑倒。但视觉没有那么恶劣,水还是清的,温度也是大自然的温度,刺激、冰凉,不是游泳池类似液体的温水。我一跃,游起来。
  滇池在世的时候,在自然界游泳是我的日常活动,一个星期至少要去滇池两次,有时候夜里12点出发,12点58分脱得精光,一点钟下水,月亮的角度恰到好处,可以照彻全身。月光下的滇池就像一条金身大鱼,周身都是鳞光。不时有鱼撞到我的身体,尾巴打我一下,嘴尖啄我一口,感觉像是在鱼国的闹市区行走。哗啦,一条鱼在水面翻个身,守财奴的金腰带亮了一眼,又收了起来。滇池去世之后,我的游泳活动就改在体育界开展了,这是一个温水区,没有水草也没有鱼,瓷砖的岸,透明如玻璃的水,在里面游泳,感觉自己就像金鱼。
  我从小就在滇池里面游泳,我少年时代从未想过滇池会死,更没有想到它会先于我而死。人谁会这么想呢?你也许会担心地震,但你决不会担心大地因此死掉,这种念头是无法产生的。在我的文化中,大地总是代表着永恒不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是因为我们迷信天长地久。滇池是我作为诗人的一种信心,因为我总是无意识地依赖着它,我的诗歌才具有活力。很难想象,我在知道滇池——它就是我的故乡,乃是死水一潭,我还能够对写作建立信心,我从来没有在古代诗人的作品里读到自然界死亡的描写,“海枯石烂”的意思,恰恰就是强调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这世界的大海、河流都是臭水,我们能够对写作建立信心吗?梭罗的《瓦尔登湖》写得非常缓慢,充满细节不动感情,他不必多情,因为他相信这湖泊会比他的生命更长久地接纳他的文字,比起滇池来,瓦尔登多么小啊,只可以算是水库,但作家梭罗是伟大的,天地有大美,一个小湖就可以成就一位伟大的作家,这就是自然的魅力。我的记忆呆在原地,我的生命其实在三十岁左右的某一日就停止了,此后的岁月只是回忆,只是对昔日的一次次徒劳无功的寻找、重返、想象和小规模的模仿。我不是一个可以不断地投入新时代,创造新生活的人,因为我无法创造新的故乡和新的滇池。那是滇池吗?就在我窗外十公里外的天空下散发着尸体气味的液体。那是我的故乡吗?那片水泥的多米诺骨牌。
  地质革命没有毁灭掉的东西,被我的时代毁掉了。地质运动在数亿年的沧海巨变中改变不了的海的心,被我的时代在二十年中就消灭了。我应该迷信时代,这个没有身体的庞然大物,一切身体的敌人,唯其没有身体,所以任何力量都永远无法阻止它、打击到它,它是不会死的,它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它是一个虚无的意志,但却有造物的力量。大地却无可奈何,它就摆在那里,它是身体,挖掉一块就是一块,怎么糟蹋都可以。
  我幸运的是,我的诗歌信心是建立在我一生的前三十年的世界上,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一个渚清沙白的滇池和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足够成就一位诗人了。我不知道此时代的诗人如何建立他们的文化信心,在汽车上?玻璃和塑料之间?抽水马桶?汽缸?通过禄党的示威?我幸运的是,我的诗歌得以和过去五千年的中国山水诗歌的传统相联系,我得到这样的洗礼,大地乃是诗人的教堂。但现在我的诗歌只能活在记忆中,我是被放逐的说谎者,有什么证据证明存在过一个于坚的滇池?没有。20多年前,滇池还活着的时候,我开始成为一位诗人 
本文标题: 于坚读后感(读给小杏的诗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138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模板(《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行贿受贿读后感(对受贿 行贿的看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