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铁血文明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200字 快)

发布时间: 2023-01-16 13:49: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3

大秦帝国观后感有人看过大秦帝国吗?我现在需要1000字读后感,麻烦了,谢谢刚看完电视剧《新大秦帝国》,感想良多,忍不住想写点东西。,...

大秦帝国之铁血文明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200字 快)

大秦帝国观后感

有人看过大秦帝国吗?我现在需要1000字读后感,麻烦了,谢谢
刚看完电视剧《新大秦帝国》,感想良多,忍不住想写点东西。

电视剧《新大秦帝国》将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拍成了一部大气磅礴、荡气回肠又充满激情、浪漫的长篇历史电视剧,采用大量的虚构甚至是改变史书记载来塑造了两个几乎完美的艺术形象:秦孝公和卫鞅(后因封为商君才称为商鞅)。

秦孝公赢渠梁(侯勇饰)接任国君之位时,秦国已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后,秦国四代君主君权旁落,宫廷政变不断,私斗成风,农耕荒废,国力剧降。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更是以战强国,却屡战屡败,耗尽国力,还被迫向魏国割让了河西、秦东和函谷关等大遍土地。六国在魏国主持下召集大会,准备分秦。秦国正临内忧外患、生死存亡之际。秦孝公清醒地认识到秦国无论是国力还是军事都远远落后于其它六国。秦军士兵基本上没有盔甲,武器简陋,后勤不继,兵源匮乏,老爷爷和小孙子同上战场。全靠老秦人的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才勉强保住暂时不亡国。为了稳定最急于灭秦的魏国,他在所有大臣的反对下,释放了被俘本应斩首为先父祭灵的魏国丞相公孙痤,并拿出国库与皇室的大量财产和稀世珍宝贿赂六国权贵,力保秦国暂时无战事,为秦国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他手刻国耻碑,以血涂字,立于宫门,誓以变法强国。他向天下发出《求贤令》,以与贤士“分享秦国”的诚意,大召天下士子入秦为官。他让来秦的士子先到秦国各地走访三个月,根据实情写出对策再论才任用。卫鞅以法家思想折服了秦孝公,《治秦九论》更使他看到了秦国的未来希望。他们连谈三天三夜,决定实行变法,以法治国,并立下了“君臣相知,永不相负”的誓言。秦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相当于丞相),后升大良造,掌握军政大权,进行了君臣二十年的大变法。在卫鞅实施的充满艰难险阻、危机重重的二十年变法期间,秦孝公顶住一切压力,包括老世族和宫廷内部的压力和阴谋诡计,让卫鞅放手变法,甚至不惜孤身犯险、亲至墨家驻地神农大山,解释秦国变法的情况,说服了墨家钜子,阻止了墨家因误解卫鞅变法是暴行而想刺杀卫鞅的行动。秦孝公在意识到自己病重将不久于人世时,为保护卫鞅在自己去世后不被老世族和宫廷内部势力报复,不惜想违法采取非常手段除去对卫鞅威胁最大的自己的哥哥长公子嬴虔和老太师甘龙。在剧中侯勇演活了一个胸怀大志、目光远大、坚忍不拔、重情重义的国君形象,是全剧演技最好的演员,是剧中最大的亮点。

卫鞅(王志飞饰)是法家弟子,曾任魏国丞相公孙痤的中庶子,身怀不世治国绝学。公孙痤在病危时向魏王推荐卫鞅继任魏国丞相,但魏王不以为然。公孙痤接着又告诉魏王,如果不能启用卫鞅,就把他杀掉,千万别让他出境,一但别国延揽,那将成为魏国大患。魏王依然不以为然。卫鞅在魏国不受重用,便游学各国,感动于秦孝公敢于历数祖上先君的不贤、知耻后勇、发愤图强的《求贤令》,来到当时七国中国力最弱、生活最原始、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秦国。与秦孝公推行一场长达二十年、惊天动地、堪称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大变法。新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等,让七国中国力最弱的秦国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并亲领新军出战河西,一战全歼魏国三万精骑和八万河西守军,逼迫魏国返还河西、秦东和函谷关等土地,为以后秦国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在变法过程,他真正做到了“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废餐忘食、鞠躬尽瘁,全力推行变法;执法铁面无私,储君违法杀人后,卫鞅依法对储君的两个太傅进行处罚,储君的首席太傅长公子嬴虔被削去鼻子,另一名太傅公孙贾被黥而放逐陇西牧马;为得到秦国宫廷的支持,虽然即将与如心爱的白雪结婚,而且白雪已怀有他的孩子,但在白雪的劝说下,只能放弃了与白雪结婚,接受了与公主的婚事;为了护法,不惜给自己留下杀身后患,劝说秦孝公重新立因杀人被流放并对自己心怀仇恨的嬴驷为储君,放弃除掉长公子、老太师等人。最后在新国君嬴驷、长公子嬴虔、老太师甘龙和太傅公孙贾等势力的疯狂报复下,被诬陷为谋反之罪,被处以最残酷的车裂分尸而死。王志飞演的卫鞅形象各方面都非常完美,但王志飞的演技确是一般,特别是他的言行举止显得做作和生硬。

看完该剧,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启发:

一、拍历史剧时,对已有史书记载的事件的改编要恰到好处,不可过分。
剧中虚构的三个女性形象非常成功,给整部电视剧增彩不少。一个是卫鞅的未婚妻白雪,是魏国大商人白圭的女儿。她深爱着卫鞅,全力支持着卫鞅,并已怀有卫鞅的孩子了,但为了让卫鞅得到王族的支持,忍痛劝说卫鞅接受与莹玉公主的婚事,自己黯然离去,独自养育儿子。在卫鞅被车裂时,她安排儿子的事,赶赴刑场与卫鞅殉情。一个是秦孝公的情人玄奇,是墨家女弟子,与秦孝公约定“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由于墨家内部事务缠身,直到秦孝公临终前听到消息赶来与秦孝公举行大婚,陪他走完最后的一段日子。还有一个是莹玉公主,是一个在王宫里最受宠的天之娇女。她非常倾慕和深爱卫鞅,虽因政治因素嫁给卫鞅后,不仅没有半点介意,反而以一个普通妻子的身份悉心照顾卫鞅,每天晚上在卫鞅工作时,亲自给他热米酒。在得知白雪的事后,多次要求卫鞅把白雪母子接回来一起生活。在卫鞅身陷牢狱、将被处死时,不惜牺牲生命来救卫鞅。这三个女性形象给整部剧增加了一种浪漫、激情,让人感受到女性的温馨、柔情、包容的美。

但剧中为了突出卫鞅形象的十全十美,对史书已记载得很详细的事情进行过分改编,甚至是颠倒黑白,对于没看过史书记载的人也许觉得很精彩,但对于已看过史书记载的人来说则是难以接受。就象姚雪垠写的小说《李自成》,参照红军长征的事迹来写李自成起义,参照毛泽东的形象来写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把李自成写一个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让很多知识分子难以接受。《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河西之战,卫鞅率领秦赵联军进逼魏国,骗魏国军主帅公子昂来谈判,却设下伏兵擒住公子卬,并以秦军冒充公子卬的随从诈开城门,攻入魏国,大败魏军,并杀了公子卬。但剧中却拍成卫鞅只率领秦国新军,摆开军马,一战全歼魏国三万精骑和八万河西守军,并放走了公子卬。卫鞅逃亡至边关因没有通行证件被拒绝就宿,但剧中却拍成是去找白雪途中被拒绝就宿。魏人因卫鞅曾背信攻破魏军不愿收留他,但剧中却拍成了公子卬主动邀请卫鞅到他门下避难而他却不愿意。卫鞅回到封地商邑不愿束手就擒,起邑兵造反,北击郑国,兵败于郑国黾池,被杀死后尸体又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但剧中却拍成了卫鞅宁死不愿逃亡和造反,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主动走向监狱,含笑走向刑场,坦然接受车裂。剧中为美化卫鞅形象,确实是不惜歪曲事实、颠倒黑白,把历史上人格并不高尚的卫鞅硬是塑造成胸襟极其宽广、品格极其高尚的君子,宁死不愿逃亡和造反,对秦惠文王拿自己的脑袋平息老世族的愤怒充分理解、体谅和赞赏,还安慰心中有愧的秦惠文王,并为秦惠文王策划杀了自己后的人事安排和治国方略,如此高尚的品格在古今中外也找不出第二个,就是连历史上真正自愿以死殉法的谭嗣同也自愧不如。把历史人物形象拔得太高、塑造得太假,是该剧的最大硬伤。其实如果剧中按史实如实地反映卫鞅得知秦惠文王和老世族要加害自己,在大难临头时不愿束手就擒,出逃他国,愤起造反,战败被杀,尸体被车裂,更让人感到有血有肉、合情合理,也无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变法家的形象。

二、处死卫鞅,显示出秦惠文王非常高超的驭国治世之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变法家不得善终,被最残忍的车裂五马分尸,令所有读到这段史实的人都扼腕痛惜、感慨万千。秦惠文王虽然残杀了卫鞅,但仍然按照卫鞅制定的法度治理国家,使秦国越来越强,最后一统天下。其实平心而论,秦惠文王杀卫鞅是非常高明的策略。当时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势单力薄、君权旁落。一方面卫鞅大权在握、权倾朝野,无论是权力还是威信都处于最高峰,刚继位的秦惠文王被卫鞅巨大的光芒掩盖着,君权名存实亡。另一方面在卫鞅变法中失去权力和受害的公子虔和老世族们在秦孝公死后蠢蠢欲动、妄图复辟、报仇雪恨,无时无刻不在找机会颠覆新法、打击卫鞅。这两股势力的明争暗斗令秦国政坛暗流涌动、政局动荡。秦惠文王非常聪明地利用公子虔、老太师甘龙、太傅公孙贾和太庙令杜挚等宫廷和老世族势力对卫鞅的诬陷,果断地除掉权倾朝野、压制着自己的卫鞅,然后利用因卫鞅之死引发的朝野众怒,再铲除妄图复辟旧制的公子虔、老太师甘龙、太傅公孙贾和太庙令杜制等宫廷和老世族势力。借力打力、一举两得,清除了所有妨碍自己行使君权和继续推行新法的势力,真的非常高明。

三、卫鞅惨死,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见好就收、激流勇退的难能可贵和远见卓识。卫鞅死于非命,在于他贪恋权位,没有及时收手和及早归隐。由于卫鞅变法确实太过于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严厉执法,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树敌太多,留下杀身之患。虽然新法起到“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功效,但秦国权贵却怀恨在心,百姓敢怒不敢言。秦孝公死后,卫鞅身后的撑天大树倒了,当时赵良就曾劝说卫鞅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只是劝他抛弃一些既得的功名富贵,以缓和矛盾、化解仇恨。但卫鞅不听,依然故我,贪恋权位,最后落到死无全尸、不得善终。卫鞅是他看不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同时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的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新法已深入人心,谁也无法推翻,新继位的秦惠文王要继续推行新法就离不开他。这种“离开了我地球就不转了”的幼稚思想害死了他。殊不知秦惠文王非常高明地利用卫鞅的政敌来处掉卫鞅,再利用卫鞅的死来铲除卫鞅的政敌。卫鞅与复辟势力之争是“鹬蚌之争”,却让秦惠文王得到“渔翁之利”。卫鞅到死才明白秦惠文王要留的是他的新法,要除掉的是他的人,离开了他地球转得更快了。因为没有了权倾朝野、抢尽君王风头的卫鞅,也没有了心怀不轨、妄图复辟的公子虔和甘龙等人,秦惠文王推行新法更加顺利,秦国变得更加富强。但历史上真正能在功成名就时就能激流勇退的又有几个?数来数去也没几个。最出名的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在扶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立即携西施偷偷归隐,恋位不去的大功臣文种很快被勾践逼得自尽了。汉初的张良在帮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汉王朝后,立即借口患病而辞去高位、深居简出、不闻世事,逃过浩劫。而韩信和萧何两个大功臣最终还是被吕后害死。历史上还有很多因功高盖主而不懂激流勇退最终死于非命的名人:吴起、李牧、白起、周亚夫、徐达……

四、“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思想非常的可怕,可以让怀恨在心、伺机复仇的人十几年如一日地忍耐、潜伏、等待时机,一旦有机会便是雷霆万钧、一招致命。公子虔被割去鼻子后为了复仇可以八年一步不出门。老太师甘龙以“飓风过岗,伏草唯存”为座右铭,二十年忍辱负重、不折不挠、坚忍不拔、等待机会。抛开公子虔和甘龙等人复仇的性质不论,单从他们的意志而论,确实让人敬佩不已,也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飓风过岗,伏草唯存”一言,道出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真谛,非常精辟、形象和发人深省。飓风过岗,刮倒、摧毁一切敢于强悍挡道的高大树木,唯有身性柔软的小草可以随风伏在地面,逃过浩劫。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顺风顺水,“万事如意”、“一帆风顺”是一种愿望和祝福,而不可能是事实。人生肯定要经历无数坎坎坷坷、坑坑洼洼,甚至遭受灾难。在遇到坎坷和灾难时,就象遇上了飓风过岗,只有象柔软的小草随风伏地,低调沉着、修心养性、暗练内功,才能逃过浩劫、伺机东山再起。

《新大秦帝国》无论是从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看,都是一部难得的电视剧。(文 / 凌云公子)
----------------------------------------------
声明:以上观后感非出自老郭之手。老郭携夫人从年前到现在,陆陆续续下载《新大秦帝国》来看,直到上个周末才把这部大气磅礴、荡气回肠的历史剧看完了,确实感想良多,借此文来表达。这部连续剧稍微长了点,51集,不足之处也有,比如部分场景、老秦人的“国歌”经常重复出现等,但总体来说拍得很好,毕竟是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个人认为的确非常值得一看。

大秦帝国读后感200字

急需,10分内
看我QQ空间里的吧,有三篇,中间那个我觉得我写的最好。1079994588

《大秦帝国》观后感

看完电视连续剧《大秦帝国》后写一篇关于企业整改改革的观后感
《大秦帝国》
一、
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
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
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有限史料所显示的错讹断裂且不必论,明清通俗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通俗史话作品,对秦帝国的描述更是鲁莽灭裂,放肆亵渎,竟然将这段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这种荒诞的史观,非但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而且流布民间,形成了中国民众源远流长的“暴秦”口碑。事实上,对于酷爱说古道今的中国老百姓而言,话本小说、评书戏剧、民间传说等对民众意识所起到的浸润奠基作用,远远大于晦涩难懂的史书。两千年来,在对秦帝国的描绘评判中,旧的正统形态与旧的民间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肆意涂抹,悠悠岁月中竟是众口铄金,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然离奇得变形了。
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竟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
悲剧的深远阴影正在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儒家式的恶毒咒骂也已经大体终止了。但是,国人乃至世界对秦帝国的了解,还依然朦胧混沌。尽管万里长城、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以至我们每日使用的方块字(请注意,人们叫它“汉字”),都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里,人们观念的分裂却依旧如斯。
秦为何物?老百姓还是不甚了了。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够大体说叨秦帝国来龙去脉与基本功绩的,也是凤毛麟角。
于是,就有了将秦帝国说叨清楚的冲动。
在漫长艰苦的写作中,这种冲动已经慢慢淡了下来,化成一个简单的愿望——将事实展现出来,让人们自己去判断。
虽然如此,还是想将研究与写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思想大体说说,给读者与研究家们提供些许谈资,以做深究品评。
二、
通常意义上,“帝国”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一般包含三个基本标准: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小国家没有帝国);其二,专制统治(民主制没有帝国);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无扩张不成帝国)。秦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可算是典型的古典帝国,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王朝。
所以,这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篇历史小说,就叫了《大秦帝国》。
秦之作为大帝国,略早于西方的罗马帝国,但大体上是同时代的。在古朴粗犷的铁器农耕时代,大秦帝国与西方罗马帝国一起,成为高悬于人类历史天空的两颗太阳,同时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正源。但是,大秦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却是截然不同的。这里有两个基本方面特别值得注意:其一,秦帝国统一大政权存在的时间极短,只有十五年;而罗马帝国却有数百年大政权的历史。其二,秦帝国创造的一整套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根基,而且绵延不断地流传了下来;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罗马帝国,却在历史更替中变成了无数破碎的裂片,始终未能建立一脉相承的统一文明。
一个是滔滔大河千古不废。一个是源与流断裂,莽莽大河化成了淙淙小溪。
历史命运的不同,隐寓着两种文明方式内在的巨大差异。详细比较研究这种差异,不是文学作品的任务。《大秦帝国》所展现的,只是这个东方大帝国的生灭兴亡史的形象故事。与罗马帝国的比较只是说明,秦帝国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帝国,是创造了一整套不朽文明体系的大帝国。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这样的大帝国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我创作《大秦帝国》的信念根基。
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
三、
先得说说那个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时代精神。
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从秦立诸侯国到帝国二世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用那个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国体向中央统治国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
这个辉煌转型的历史过程,就是秦帝国生灭兴亡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孕育出的时代精神是强力竞争,强势生存。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春秋三百年左右的纷争组合,就像春水化开了河冰,打碎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天子权威削弱、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大大活跃起来。于是,旧制度崩溃了,旧文化破坏了,像瓦罐一样卑贱的平民奴隶雷鸣般躁动起来,高高的山陵塌陷了,深深的峡谷竟然崛起为巍巍大山!进入战国,这种纷争终于演变为大争,开始了强势生存的彻底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血现实。彻底的变法,彻底的刷新自己,成为每个邦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发的人才竞争赤裸裸白热化。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名士英才成为天下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最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竞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最大,经济改革最彻底,权力争夺最残酷,文化争鸣最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最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最多,涌现的伟人最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成长的秦帝国,是那个伟大时代强力锻铸的结晶。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大秦帝国,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方面:其一,彻底的不断的变法革命,以激发民众最旺盛的活力与国家最强大的实力为生存之本。“求变图存”此之谓也。其二,对外部野蛮民族与愚昧文明的冲击,实行“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战略。其三,整合统一,霸气巍巍。其四,统一架构文明载体,使不同习俗的民族分支在同一文明载体下凝聚起来。其五,兼容并蓄,消解融会外部流入的不同文明。其六,崇尚法制,实行英才治国。
这种强势生存的基本精神,已经在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一以贯之地表现了出来。否则,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根本不可能在统一文明中顽强地生存数千年而成为世界唯一。
大秦帝国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洞,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
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这些就是《大秦帝国》要用故事去表现的最基本内涵。
四、
虽然我们没有忘记秦帝国,但却也淡漠了那个时代的勇气与创造力。
在这种民族精神衰退面前,欧洲人的复兴之路是我们的镜子。
当欧洲社会被中世纪的死海将要窒息时,欧洲人发动了文艺复兴,力图从古希腊与罗马帝国勃勃生气的文明中召回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没有辜负欧洲民族。正是古希腊与罗马帝国原生文明的光焰,摧毁了中世纪宗教领主文明的藩篱,引发了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破土而出,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被尘封的历史竟然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原生文明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她由涓涓溪流汇成澎湃江河的历史中,必然有一段沉淀、凝聚、升华、成熟的枢纽期。这个时代所形成的文化文明,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将永远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轨迹。这便是原生文明。各个民族对其原生文明的深刻反思,从来都是各个民族在各个时代发挥创造力的精神资源宝库。
当许多人在西方文明面前底气不足时,当我们的民族文明被各种因素稀释搅和得乱七八糟时,我们淡忘了大秦帝国,淡忘了那个伟大的时代,淡忘了向伟大的原生文明寻求“凤凰涅盘”的再生动力。
与西方原生文明相比,秦帝国开创的中国原生文明更加灿烂,更加伟大。
与中国春秋时代大体同步的古希腊文明,温和脆弱娇嫩。虽然开放得多姿多彩,却缺乏一种强悍的张力与坚韧的抵抗力。所以,在罗马军团的剑盾方阵面前倏忽崩溃灭亡。这是一个文胜于质的民族的必然悲剧。幅员辽阔的罗马帝国,则是铁马剑盾铸成的刚性社会。他没有汲取希腊文明融会改造自身,本民族又缺乏丰厚渊深的原生文明。所以,他在岁月侵蚀中无声无息地解体了。这是一个质胜于文的民族的必然悲剧。
大秦帝国则不然。她既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又具有强悍的生命张力与极其坚韧的抵抗力。自然条件的严酷、内部整合的激烈、野蛮部族的蚕食、强大外敌的入侵、意识形态的较量、各种文化的渗入,都远远未能撼动她的根基。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中,华夏文明历经千锤百炼而炉火纯青,具有无可匹敌的独立性与稳定性。秦帝国时代创造的原生文明,使中国人在两千多年中历经坎坷曲折而没有亡国灭种。
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中国人创造的原生文明在自己的国土上绵延不断地生存发展到今天!
这绝不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所能解释的。
罗马帝国不大么?奥斯曼帝国不大么?拜占庭帝国不大么?成吉思汗帝国不大么?一个一个,灰飞烟灭,俱成过眼烟云,这些帝国所赖以存在的民族群也都淹没消散到各个人类族群中去了……唯有中华民族,一个黄皮肤、黑头发、写方块字、讲单音节的族类,所建立的国家始终是以其原生文明为共同根基的国家。
还得感谢大秦帝国,我们那伟大的原生文明的创造者。
还得感谢这种原生文明所蕴涵的奋争精神与生命张力。
五、
这不仅仅在于秦帝国对中国历史的奠基作用。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讲,更重要的在于这个时代本身的故事性。产生中国原生文明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土。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科学技术的、文学艺术的、法学的、哲学的、神秘文化的……举凡基本领域,那个时代都创造了我们民族在自然经济时代的最高经典,并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人类文化的最高殿堂。仅以战争规模论,秦赵长平大战,双方参战兵力总数超过一百万,秦歼灭赵主力大军五十余万(坑杀二十万)!如此战争规模,即或在当代也仍然放射着炫目的光彩而难以逾越。而创造这些奇迹的各种人物以及这些事件的曲折艰难,都构成了作家无法凭空想象的戏剧性故事。展现这些人物,展现这些故事,展现那些令人感慨唏嘘的历史血肉,是文学艺术的骄傲,是文学艺术的使命。
在中国元代以前,中国是世界文明中心,西方世界是当时的“周边文明”。秦帝国及其之后的一千余年,中国的强盛衰落总是居于世界的中心潮流,无不对世界其他文明发生着深远的冲击与影响。中国文明具有悠长内力的根源,在于秦帝国,而不是别的任何时代。从这一点说,帝国时代创造原生文明的过程与史诗般的兴亡幻灭,是当今世界具有最大开采价值的文化矿床。文学艺术对这段历史的开发,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因为只有文学艺术,才能形象地告诉人们,那个时代人的生命状态是何等饱满、何等昂扬、何等自信、何等具有进取精神!
本文标题: 大秦帝国之铁血文明读后感(大秦帝国读后感200字 快)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673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沙漠奇遇记读后感100字(《沙漠奇遇》读后感)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450宇(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10篇450字左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