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第二章第一节读后感(《罪与罚》读后感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0-22 21:50: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罪与罚》的读后感?《罪与罚》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一座高峰,为作家带来了世界声誉。这是一部以刑事案件为框架的思想小说,触及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罪与罚第二章第一节读后感(《罪与罚》读后感是什么)

《罪与罚》的读后感?

《罪与罚》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一座高峰,为作家带来了世界声誉。
这是一部以刑事案件为框架的思想小说,触及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俄国「生活的最深处」。在马尔梅拉多夫一家的悲剧命运中,作家展示了人间苦难的极至。怎样造福人类?俄国思想界历来存在两种观点:(一)改造社会;(二)完善自我。拉斯科尔尼科夫憎恨社会的不公,决意改造社会。在他看来,历史由「超人」创造,「超人」什么都可以做,他们通过流血建立的秩序便是「常人」遵守的规范。他想试试自己是不是超人,杀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但杀人后,他陷入了极度的痛苦,杀人的阴影笼罩了他的全部生活。「难道我杀了老太婆?我杀了我自己。」
在主人公的「罪与罚」的背后,蕴藉著作者对人类永恒母题的思考:生和死,善和恶,上帝和魔鬼。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不是他本性的罪,而是他思想的罪,他从沉湎幻想回归现实生活的历程,标记着他的复活,他从「改造社会」走向「完善自我」。拉斯科尔尼科夫相信杀老太婆是为社会除害,然而「逻辑只能预测三种情况,实际情况却有千千万万」。他想不到在杀死老太婆的同时,还不得不杀死无辜的莉札韦塔,想不到他的行动会导致母亲的死亡,导致索妮亚的惊恐和悲伤,导致斯维德里盖洛夫用他的罪孽胁迫杜妮亚就范,导致漆匠尼科尔卡的磨难……作者认为,善和恶有时紧紧纠缠在一起,不是理智和逻辑可以把它们分开,不能为了行善而去作恶。拉斯科尔尼科夫不信上帝,接受了魔鬼的诱惑。这里诱惑并不表现为享乐,而是形诸于自信:自信真理在握。尾声的梦境是作家对暴力结合自信必然造成灾难的警示。
探索灵魂的奥秘是陀斯妥耶夫斯基毕生的艺术追求。他强调人的天性的独特,拒绝环境决定一切的主张。在拉斯科尔尼科夫帮助马尔梅拉多夫一家和他杀人及杀人前后思想斗争的反复交叉中,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主人公的两重性格。同时人性的复杂又表现在拉斯科尔尼科夫和周围人物的关系上:他们各不相同,但他们身上都有主人公的影子。索妮亚为了拯救全家,毁了自己,杜妮雅为了哥哥的前途,决定嫁给市侩卢任,这些也是犯罪,尽管犯罪的物件只是她们自己。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卢任的经济思想里听出了「可以杀人」,斯维德里盖洛夫则在第一次见到拉斯科尔尼科夫时就发觉,他们是「一块田里的浆果」。
《罪与罚》全面展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色:
一、人物性格的塑造不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由外入内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意识由内向外的表述;
二、在人物独立于作者的基础上,人物的思想和他们对话中表达的不同观点,和作家的声音处于平等地位,构成小说的复调;
三、运用象征、梦境、典故、暗示等艺术手法,扩展作品的思想容量。例如:拉斯科尔尼科夫几乎一直处于病态,神志不清,象征他思想的病态。又如:村民打死瘦马的梦,凸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良知,梦中他是清醒的。又如:姓氏拉斯科尔尼科夫含有分裂的意义,暗示主人公分裂的人格;姓氏卡佩尔纳乌莫夫源于古城迦百农,在他家发生的一切使人想起圣经对于这座城市的记载。
连绵的悬念,跌宕的情节和急促的文字,使小说始终具有紧张感、压抑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本文标题: 罪与罚第二章第一节读后感(《罪与罚》读后感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3748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冬虫夏草是虫还是草读后感(《冬虫夏草是虫还是草》的读后感)一定会有办法小蓝鲸闪闪读后感(一定会有办法绘本读后感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