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1-08-06 19:26: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决定论VS目的论弗洛伊德和阿德勒是同时代的伟大心理学家。他们一个相信决定论,一个相信目的论。决定论认为现在是由过去的事情(原...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决定论 VS 目的论

弗洛伊德和阿德勒是同时代的伟大心理学家。

他们一个相信决定论,一个相信目的论。

决定论认为现在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

弗洛伊德心理创伤学说是原因论的典型: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而阿德勒认为弗洛伊德错了:

如果一味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心理创伤,觉得现在无法改变,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的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

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是一种“目的论”。

人活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中,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不能共享。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

目的论有什么好处呢?

阿德勒认为: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无法改变的原因都是自己找的借口。

人们会用各种借口来逃避改变,未来难测,而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相信目的论的人更可能去做、去改变,而不是找借口。

自卑感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与自卑感共处?

自卑感产生的原因:追求优越性。

大自然动物之间会竞争,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有竞争就有胜负,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势必会产生自卑感。

不知不觉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自卑感同时会引发一些反常的心理状态:

自卑情结: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用一些理由来暗示自己的能力不足。优越情结: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夸大/夸耀不幸: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所以我们要正视自卑感:不追求优越性,不与他人竞争。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所以可以利用自卑感去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

不要陷入人与人之间胜负、对错的权力之争,只需和自己比,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追求更多幸福。

这里和《成功、目标与动机》一书中的观点很像。

人际关系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除非宇宙里只有你一个人,否则你就不得不面对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和三大课题呢?

行为上: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心理上:建立“我有能力”的意识;建立“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

想做到这些,首先要学会“课题分离”。

人际关系的起点:课题分离

第一步,辨别是谁的课题:通过“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第二步,把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分离开来。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在阿德勒的哲学里:

子女的任何问题都是子女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

父母是没有权利以“这样是为你好”为由,要求子女按照父母的思路做事。

父母的责任就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条件与氛围。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课题分离,直面被讨厌的勇气才能获得自由

不想被别人讨厌,这对人而言是非常自然的欲望和冲动。按照欲望或冲动去生活、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不是自由,这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努力。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往上推的态度,对抗本能和冲动。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别人认可。

不付出以上代价,你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人际关系的终点:“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的位置”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各种组织和关系都能带给我们共同体感觉,让人们有归属感、幸福感。

如何更好的融入组织,体验共同体感觉呢?

你需要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自己的执着

要知道,你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中心。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正确的行动原则: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

比如:你不被班级里的同学所接纳,那么班级所在的学校是否可以找到你自己的位置;如果学校也不能接纳你,那想想能不能在学校所在的社会中找到共同体的感觉吗?

对他人的关心

接受他人与你的不同,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经常性的“鼓励”,而不是批评或表扬。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

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

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家里老人丧失了行动能力,躺在病床上,但是她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你们之间的亲情让家人喜悦、感激,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

建立共同体感的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

不是自我肯定,而是肯定性的达观,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

就像尼布尔的祈祷文所说:“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种说法很像斯多葛学派理论。

他者信赖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无需考虑对方会不会背叛,那是对方的课题。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注意信用与信赖的区别,信用需要背书,而信赖不加任何条件。

他者贡献

不是自我牺牲。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视他人为伙伴,思考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金句

世界看起来是简单还是复杂,由你的内心决定。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阿德勒心理学提出通往幸福的路只有十二个字:“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用平静接受无法改变的,用勇气去改变能够改变的,我们需要的是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认认真真把人生过简单。不活在此刻是最大的人生谎言,此时此刻才是最重要的。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的期待而活着。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努力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干涉」或「提建议」实际上是一种纵向关系,即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想把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灌输给对方,背后反映的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人本主义的时代,个体的生命和幸福成了最高的道德标准。背叛是他人的课题,遭到背叛若悲伤就尽管悲伤。而如果正是因为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就会无法与任何人建立起深厚的关系。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本文标题: 《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5240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Chibi的读书笔记,第1期:花枝鼠的饲养概要《一本书读懂财报》读书笔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