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读书笔记之-说“民”

发布时间: 2021-07-14 12:26: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8

这里的“民”是指除君之外其他所有人,按是否有被赋予管理权限,分为平民和官吏,其中官吏具有普通的民属性和特有的官属性,本文摘录了《...

商君书读书笔记之-说“民”

这里的“民”是指除君之外其他所有人,按是否有被赋予管理权限,分为平民和官吏,其中官吏具有普通的民属性和特有的官属性,本文摘录了《商君书》中所有涉及到“民”和“官”的叙述。

1.平民

《更法》篇:

1.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不能和民众商议开始做一件事,只能和他们分享成果。

《垦令》篇:

1. 无以外权任爵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

不用务农以外的因素授予官爵,那么民众就不看重学问,也不会看不起务农。民众不看重学问就不谙人情世故,不谙人情世故就不会和国外私相交往。

2.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

俸禄丰厚收取税租多,食客多的人,收重税,那么游手好闲的人没地方混吃。没地方混吃就会务农。

3. 农无得籴,则窳情之农勉疾。商无得粜,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则商怯,则欲农。

农民不能买粮食,那么懒惰的农民就会积极务农。商人不能卖粮食,那么丰年就不能得到可观的利润。丰年得不到可观的利润,那么饥年更没有利润可图。那么商人就有顾虑,就会想务农。

4. 声服无通于百县,则民行作不顾,则意必壹;休居不听,则气不淫。

淫声异服不在各郡县出现,那么民众外出劳作时就不会看到,那么注意力一定会集中;休息时不会听到空谈,那么精神就不会涣散。

5. 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爱子不惰食,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

不能雇佣佣工,那么大夫家主就不会修建房屋。他们儿女不能光吃不做,佣工没地方混饭吃,一定会务农。

6. 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

取缔旅馆,那么奸邪伪诈、心思活泛、私下交游、不专心务农的人就不会出行。开旅馆谋生的人没地方混饭吃,就一定务农。

7. 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

国家统一管理山林湖泊,那么讨厌务农、怠慢懒惰、贪得无厌的人没地方混饭吃,那么一定会务农。

8.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上不费粟;民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大臣不为荒饱,则国事不羁。

抬高酒肉的价格,加重酒肉的税收,让税赋达到它成本的十倍。那么酒肉商人就少,国家不会浪费粮食;民众不能纵情饮酒作乐,那么农事就不会怠慢;大臣不大吃大喝,那么政务就不会拖延。

9. 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讼,很刚之民不斗,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不变也。

加重处罚力度并且建立连坐制度,那么心胸狭隘、性格暴躁的人不打官司,凶狠刚强的人不敢私斗,怠慢懒惰的人不游荡,浪费钱的人不敢挥霍,花言巧语、心怀叵侧的人不敢欺诈。

10. 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概。不可以辟役,而大官未可必得也,则余子不游事人,则必农。

统一发布贵族除嫡长子以外子弟担负徭役赋税的法令,根据他们的出身让他们服徭役。提高他们免除徭役的条件,让他们从掌管徭役的官吏处领取粮食,不能特殊照顾。不能逃避徭役,不一定能做大官,那么这些人就不会游历结交权贵,一定会务农。

11. 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农无从离其故事,则草必垦。

国家的大臣、诸大夫,不准做提高见闻、辩论、游居之类的事;不准到各郡县居住游荡,那么农民就无从听到奇谈怪论增广见闻,那么聪明的农民没有办法离开原来的行业,那么荒地就能得到开垦。

《农战》篇:

1. 国去言则民朴,民朴则不淫。民见上利之从壹空出也,则作壹,则民不偷营,则多力。

国家摒弃空谈那么民众就朴实,朴实就不放纵。民众见利益只来自农战,就专注农战,就不会偷偷谋求别的营生,务农的力量就会增多。

2. 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说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是故进则曲主,退则虑所以实其私,然则下卖权矣。夫曲主虑私,非国利也,而为之者,以其爵禄也;下卖权,非忠臣也,而为之者,以末货也。然则下官之冀迁者皆曰:“多货,则上官可得而欲也。”曰:“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则如以狸饵鼠尔,必不冀矣。若以情事上而求迁者,则如引诸绝绳而求乘枉木也,愈不冀矣。二者不可以得迁,则我焉得无下动众取货以事上,而以求迁乎?”百姓曰:“我疾农,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仓虚,主卑,家贫,然则不如索官!”

现在国内的民众和有官爵的人,看朝廷可以用花言巧语和空谈获得官爵,所以认为官爵不能靠国家用人制度获得。所以面对君主时就曲意迎合,回家就琢磨怎么满足自己的私欲,面对下属就以权谋私。曲意迎合君主考虑私欲,不符合国家利益,还这么做的人,是因为可以得到爵禄;以权谋私,不是忠臣,还这么做的人,是为了财物。这样的话下面想要升官的人都说:“给的财物多,上级官员就能满足我的欲望。”还说:“我不用钱财贿赂上级谋求升迁,就像用狸猫做饵引诱老鼠一样,肯定没有希望。如果用做实事给上级看来谋求升迁,就像顺着已经断了的绳子想要爬上弯木一样,更加没有希望。这两种办法都不能得到升迁,那么我怎么能不向下属索贿获得钱财来贿赂上级,来谋求升迁呢?”民众说:“我积极务农,先装满国家粮仓,用剩下的养活亲人。结果国家的粮仓空虚,国君的地位卑微,家庭贫穷,还不如谋取个官做!”

《去强》:

1. 怯民使以刑,必勇;勇民使以赏,则死。

胆小的人用刑罚驱使,一定会勇敢;勇敢的人用奖赏驱使,就会拼死效命。

《说民》篇:

1. 合而复者,善也;别而规者,奸也。

合力相互掩盖过失,就是“善民”;保持距离相互监督,就是“奸民”。

2. 民之情也治,其事也乱。

民众心里是想安定的,他们做的事往往添乱。

3. 民之有欲有恶也,欲有六淫,恶有四难。

民众有想要的也有厌恶的,想要的有六种虱害,厌恶的有四种难以做到的事情。

《算地》篇:

1. 夫民之情,朴则生劳而易力,穷则生知而权利。易力则轻死而乐用,权力则畏罚而易苦。

人之常情,朴实就勤劳觉得出力容易,贫穷就聪明懂得权衡利益。觉得出力容易就不怕死甘愿被君主使用,权衡利益就害怕受刑罚觉得辛苦耕作容易。

2.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奚以论其然也?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民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生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

人的本能:饿了就找食物,累了就想安逸,痛苦了就找乐子,屈辱了就想要荣耀,这是人之常情。民众追求利益,就违背礼制;追求名望,就失去本性。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盗贼对上面来说犯了禁令,对下面来说失了礼数,所以名声不好还有危险,仍然没消失的原因,是有利益。古代的名士,穿不暖,吃不饱,磨练意志,辛苦四肢,伤害内脏,这样的人很多,不是正常的人性,还这么做的人,是为了名声。所以说:名利所在,民众就会走向它。

3. 夫农,民之所苦;而战,民之所危也。犯其所苦,行其所危者,计也。故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利出于地,则民尽力;名出于战,则民致死。

务农,是民众觉得苦的事;参战,是民众觉得危险的事。能让民众做他们觉得辛苦和危险的事的原因,是权衡。民众活着就考虑利益,死了就考虑名声。利益来自务农,那么民众就会尽力务农,荣誉来自参战,那么民众就拼死效命。

4. 民愚,则知可以胜之;世知,则力可以胜之。臣愚,则易力而难巧;世巧,则易知而难力。

民众愚昧,那么就能以智慧取胜,民众聪明,那么久可以用武力取胜。民众愚钝,就容易出力不取巧;世人开窍,就会耍小聪明不想出力。

5. 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

人之常情:测量之后拿长的,称量之后拿重的,权衡之后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6. 民入则朴,出则惑,故其农勉而战戢也。民之农勉则资重,战戢则邻危。资重则不可负而逃,邻危则不归于外。

民众在家朴实,出远门困惑,就会勤勉务农又积极参战。民众积极务农资产就多,积极参战邻国就危险。资产多就不能带着出逃,邻国危险就不会去国外。

7. 羞辱劳苦者,民之所恶也;显荣佚乐者,民之所务也。

羞辱劳苦,是民众厌恶的;显荣佚乐,是民众追求的。

《开塞》篇:

1. 民之生:不知则学,力尽则服。

人的天性:不知道就学习,力气用尽了就臣服。

2. 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以前的民众淳朴敦厚,现在的民众说的好听内心虚伪。

3. 夫民忧则思,思则出度;乐则淫,淫则生佚。

民众忧虑就会思考,思考了做事就有分寸;开心了就放纵,放纵就会懒惰。

4. 古者民藂生而群处,乱,故求有上也。

以前民众聚集在一起生活,秩序混乱,所以希望有首领。

《壹言》篇:

1. 夫民之从事死制也,以赏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

民众之所以拼死效命国家,是因为君主设立了荣誉爵位、赏罚分明的制度,不用空谈请托私下关系就能建功立业。

2. 夫开而不塞,则知长;长而不攻,则有奸。塞而不开,则民浑;浑而不用,则力多;力多而不攻,则有虱。

只打开为国出力受赏的门而不堵塞为私人效力获利的途径,民众的小心思就会变多;小心思变多不教化,就会有奸行。堵塞为私人效力获利的途径却不打开为国出力受赏的门,那么民众就会浑浑噩噩;浑浑噩噩又不被君主使用,精力就多;精力多又不教化,就有危害。

3. 民壹则朴,朴则农,农则易勤,勤则富。

民众专一就会淳朴,淳朴就甘愿务农,甘愿务农就容易勤快,勤快就能致富。

《错法》篇:

1. 人生而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人天生就有喜欢和厌恶的东西,所以民众是可以管治的。

《战法》篇:

1. 民习以力攻,难,难故轻死。

民众习惯做出力的事,难以做到,做到了难以做到的事的人就不在乎死。

《徕民》篇:

1. 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

揣测民众的心思,他们想要的是田地和住宅。

《画策》篇:

1. 不作而食,不战而荣,无爵而尊,无禄而富,无官而长,此之谓奸民。

不劳动却有饭吃,不参战却有荣誉,没爵位却有地位,没俸禄却有财富,没官职却有权势,这就是奸民。

2.所谓富者,入多而出寡。衣服有制,饮食有节,则出寡矣。女事尽于内,男事尽于外,则入多矣。

所谓富有,就是收入多支出少。服饰有约束,吃喝有节制,那么支出就少了。女人在家里尽力持家,男人在外尽力做事,那么收入就多了。

《弱民》篇:

1. 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强则越志。轨则有用,越志则乱。

民众淳朴个人主张就少,民众放纵个人主张就多。个人主张少就守规矩,个人主张多就违反制度。守规矩就听从命令,违反制度就引起扰乱。

2. 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

民众贫穷就精力旺盛,精力旺盛就放纵,放纵就有危害。

3.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

民众,受屈辱就看重爵位,个人主张少就尊敬官员,贫穷就会看重赏赐。民众有自认为的荣耀,就不屑做官;富有就不看重赏赐。

4. 农有余食,则薄燕于岁。商有淫利,有美好,伤器。官设而不用,志、行为卒。

农民有多余的粮食,来年就怠慢农事。商人有丰厚的利润,就喜欢精致好玩的物品,影响器物实用性。官吏设置了却没有起作用,营私舞弊、贪赃枉法就会成风。

《外内》篇:

1.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

对民众来说国外的事当中没有比打战更难的,所以轻度的刑罚不足以让他们参战。对民众来说国内的事当中没有比务农更苦的,所以随意治理不足以让他们务农。

《君臣》篇:

1. 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

民众之所以奋勇作战不怕死,是为了爵禄。

2. 民之于利也,若水之于下也,四旁无择也。

民众对利益的追求,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不会向四面八方流。

总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处在社会中的民众期望生活安定,他们明白这需要依靠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实现,所以民众对管理存在客观需求,这是统治者存在的基础。

二、人天生有喜欢和厌恶的东西,喜欢安全、轻松和名利;讨厌危险、辛苦和刑罚。如果以善恶论分,那就是人性本恶,这是法治的理论基础。

三、个人喜欢和厌恶的东西与国家损益客观存在冲突。

四、民众维护个人自身利益是本能,除非眼前利益受损能换来长远的利益,或者维护眼前利益的成本超出了利益本身。

五、权衡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选项是人的本能。

六、权衡的结果受个人的价值观影响,国家不能改变人权衡的本能,能改变的只有“最有利的选项”的内容和民众的价值观。

七、受过儒家礼教的民众不务实、喜欢表达自己想法,想要引导和塑造这些民众让他们形成符合国家利益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要依靠严厉的法治去管教才能实现。

八、减少儒家礼教,让民众思想变得简单,对教化工作的开展有帮助。

九、当价值观塑造完成后,民众在权衡之后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便会对国家也有利,那么每个人都时时刻刻自发的在为国家的强大做贡献,就能国富兵强。

2.官吏

《更法》篇:

1.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二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在论于法之外也。

平庸的人固守旧习,死读书的人局限于听过的道理。这两种人,只能在官位上遵守成法,不是能讨论法度以外的人。

《垦令》篇:

1.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

政务处置不过夜,那么品行不端的官吏就来不及从民众那谋私利,官员之间也来不及利益互换。

2. 无以外权任爵与官。

不用农战以外的因素授官予爵。

3.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

俸禄丰厚而且收取的租税多的达官贵族,食客数量很多,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人。

4. 百县之治一形,则徙迁者不饰,代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

各郡县的政令一致,那么离任的官吏不能粉饰政绩,接任的官吏不敢随意改变已有制度,犯错误被罢官的不能掩盖他们曾经的举动,曾经犯错的举动不能掩盖,那么官吏中就没有不正派的人。

《农战》篇:

1.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

君主能用来勉励民众的,是官爵。

2. 民朴壹,则官爵不可巧而取也。

民众专心农战,那么官爵就不能靠花言巧语获得。

3. 上论材能知慧而任之,则知慧之人希主好恶,使官制物以适主心。

君主根据口才机智来任用官吏,那么聪明的人就会观察君主的喜好,调整为官做事的方式来迎合君主的心意。

《算地》篇:

1. 显荣之门不一,则君子事势以成名。

彰显荣耀的途径不统一,那么官吏就会依附权势来获得名望。

《壹言》篇:

1. 治法明,则官无邪。

政策清明,官员就正派。

《靳令》篇:

1. 法平,则吏无奸。

律法公正,胥吏就不会有奸行。

2. 国以功授官予爵,此谓以盛知谋,以盛勇战,其国必无敌。国以功授官予爵,则治省言寡,此谓以治去治,以言去言。国以六虱授官予爵,则治烦言生,此谓以治致治,以言致言。

国家根据功劳授官予爵,这叫用众人的智慧谋划,用众人的勇气作战,这样的国家肯定无敌。国家根据功劳授官予爵,就会政务简明空谈绝迹,这叫用治理减少治理事务,用政令减少空谈。国家根据六种虱害授官予爵,就会政务繁琐引发空谈,这叫用治理招致治理事务,用政令招致空谈。

《修权》篇:

1. 凡人臣之事君也,多以主所好事君。

一般臣子侍奉君主,大多投君主所好。

2. 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鬻权以约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

君主废除法度喜欢私议,那么奸臣就会以权谋私来获得钱财,一般官吏就会隐瞒下情鱼肉百姓。

《禁使》篇:

1. 吏虽众,事同体一也,不可相监。

官员虽多,做的事相同利益一致,不能相互监督。

2.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故恃丞、监而治者,仅存之道也。

现在依赖官多吏众,官吏中设置监察职能的丞和监。设置丞和监是为了禁止官吏谋私利。然而丞和监也想要私利,那么用什么去禁止呢?所以依赖丞和监治理,只是勉强维持的方法。

《慎法》篇:

1. 世之所谓贤者,善正也。所以为善正也,党也。听其言也,则以为能;问其党,以为然。故贵之不待其有功;诛之不待其有罪也。此其势正使污吏有资而成其奸险,小人有资而施其巧诈。

人们所说的贤,指善良正直。之所以被评价为善良正直是因为有同党。听他的言论,会觉得的确贤能;问他的同党,都说没错。因而让他们富贵没有等到他们有功劳,杀他们反对的人也没有等到那些人犯罪。这种情形正好让贪官污吏有机会做阴险的事,品行不端的人有机会实施巧诈。

总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官爵代表的是特权,民众喜欢特权,所以官爵是勉励民众的利器。

二、授官予爵要论功行赏,同时还要杜绝民众其他途径得到官爵,才能达到最佳勉励目的。

三、达到勉励目的使得民众奋斗的方向符合国家利益,才能聚集全国民力为国所用。

四、人天性自私,得到官职有了权力之后,以权谋私、瞒上欺下、对上级曲意逢迎是官吏的天性。

五、要想官吏清廉,不能靠官吏自身修养,不能靠设置监察的官员,要靠清明的法制、公正的执法。

六、特权阶级的存在是会影响底层民众的情绪的,所以要压制特权的范围,尤其是高层的特权,还要防止特权阶级结党营私。

本文标题: 商君书读书笔记之-说“民”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485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蒋勋《孤独六讲》阅读感受现代机器人:力学,规划,控制(chapter3 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