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这首诗写的怎么样

发布时间: 2023-08-30 11:01: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87

人欲(李商隐诗作)详细资料大全,《人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一二句写自古以来都说天随人愿,世人竟然深信不疑,...

平心而论,这首诗写的怎么样

人欲(李商隐诗作)详细资料大全

《人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一二句写自古以来都说天随人愿,世人竟然深信不疑,这其实错误的观念;三四句说秦地之乌早已白头人尽知之,而君王昏昏然竟不知,用燕太子丹的事迹来反衬自己的境遇。全诗言词激烈哀怨极深,其笔触气愤填膺、怒不可遏,也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基本介绍 作品名称 :人欲 创作年代 :唐代 作品体裁 :七言绝句 作者 :李商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作品原文,注释译文,词句注释,白话译文,创作背景,作品鉴赏,整体赏析,名家点评,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 人欲 1 人欲天从竟不疑 2 ,莫言圆盖便无私 3 。 秦中已久乌头白 4 ,却是君王未备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人:此处并非指单个的个体生命,而是指整体人民的概念。 2.“人欲”句:句意谓人们竟不怀疑“人欲天从”的鬼话。人欲天从,《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讳,故改“民”用“人”。人,并非单个的个体生命,而是指整体人民的概念。 3.圆盖:指上天。语出宋玉《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 4.已久:一作“久已”。乌头白:白头乌鸦,比喻不可能的事。据《史记·荆柯传赞》载,“燕丹求归,秦王曰:‘乌头白,马生角,乃许耳。’丹乃仰天叹,乌头尽白,马亦生角。” 白话译文 人欲天从这样的观念,竟然从来无人怀疑。相信谁也不能保证,天地永远公正无私。 燕太子丹为质于秦国,秦王清楚说明,只要乌头转白就可以回去。可是啊!乌头早已转白了,难道是君王尚未尽知? 创作背景 就李商隐一生的经历来说,令他至感不安的应该是宰相李德裕之远贬岭南。李德裕之被贬,表面上固然是由于“吴湘案”,但都知道,这是牛党白敏中上台后所精心安排的计画。主要是将李德裕及依附其左右的所有力量,全部铲除。(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八载)。 近人傅璇琮曰:“今按《唐大诏令集》卷五十八载《李德裕潮州司马制》……今观制词,无一语道及昊湘之狱者,所举罪状多为虚辞,可见十二月之贬,吴湘狱尚未结案,白敏中等已迫不及待而贬德裕”(《李德裕年谱》)。 李德裕之被贬,在晚唐政治史上,是一件大事。对李商隐个人而言,当然也是一件大事。李德裕被贬,其他的有关人物,如郑亚、李回、魏铏、元寿、蔡京、李绅、崔嘏等人,无一幸免。李商隐与郑亚、李回、蔡京他们素有交情,这就令他更感徬徨了。平心而论,李德裕是一个治国的良才,“吴湘案”无论如何,不能构成李德裕远贬岭外的理由。这样的人,是值得怀念的。李商隐这首诗,应该是为了怀念李德裕。写此诗的时间,应在大中二年(848)冬,或大中三年(849)李德裕卒于崖州之前。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诗写诗人气愤填膺,以怒不可遏的笔触,戳穿天从人欲、上天无私的骗局,指斥朝廷听信谗言,陷害忠良。言词激烈哀怨极深。李商隐长期在外做幕僚,备受艰辛,日日思归,望眼欲穿,怨恨无极,君亦无知,天亦无公,故有此诅咒之辞,或者也是在为被贬斥和遭迫害的会昌将相鸣不平,未必是针对某人某事而发。 一二句谓自古以来都说天随人愿,世人竟然深信不疑,其实大谬不然也;勿言苍天最公道,天亦有私心也。天地本无私,人类则一定有私,人类之中的君主,自然难免有私。作者之意本想要说君主有私,却未便明说,便只好说“莫言圆盖便无私”。 三四句谓秦地之乌早已白头,人尽知之,而君王昏昏然竟不知也。李商隐用燕太子丹的事迹来反衬自己的境遇,上天是听到了燕丹的请求,确实是符合“人欲天从”的说法。但是李商隐的头发早已花白,上天却为何不让他这充满道德才学的人,为皇帝所知晓,成为辅弼之臣。这样看来,“人欲天从”的说法不过是虚妄而已。 此诗包含了激烈的政治讽刺之意,也蕴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天是无意识的,认为“天”是有意识的存在是人认识能力处在较为原始阶段的看法。李商隐从个人的遭际出发,否定了这种说法。但是,不能就此简单否定“人欲天从”的说法实际上,所谓的“天”代表的是客观规律的存在,而人民意志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治学意义上的“客观规律”。如果统治者不呼应人民的愿望,那么百姓就会揭竿而起推翻他的统治。李商隐的错误在于以“个人意志”代替“大众意志”,这是他不能获得“上苍”垂青的缘由。 名家点评 清·何焯:此必行役既久,而切求归之思,故云。(《义门读书记》) 清·程梦星:燕太子丹为质于秦,唐时绝无相类之事。义山作此,或不得志于幕官,求归不得之寄慨也。“君王”二字,不必过拘,仅借其事以发羁怀耳。玩《楚泽》诗“刘桢元抱病,虞寄数辞官”,求归之证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上) 清·徐夔:诗似为赞皇崖州时作。赞皇之贬,当时有深快之者,如飞卿题卫公诗二首,痛诋之至,所谓“人欲天从”也。(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引) 清·屈复:乌头久白,怨非一日,而君王未知,故致叹于视天梦梦也。(《玉溪生诗意》卷七) 清·朱彝尊:哀怨深矣。(《沈辑评本》) 清·姚培谦:此言人心之难回也。大抵人能胜天时,善恶两途皆有。(分体笺注《李义山诗集》卷十四) 清·纪昀:(首句)“不疑”当作“可疑”。(《沈辑评本》) 清·纪昀:词意浅拙。(沈辑评)前二句不成语,后二句亦浅直。(《抄诗或问》) 清·冯浩:“人欲天从”,无私而竟有私矣。世间必无之事,乃竟有之意外。惟巧为自掩,故无由觉也,可叹深矣。与下二首(按《昊宫》《可叹》)同。(《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三) 清·冯浩:可叹深矣。(《玉溪生诗集笺注》卷三) 清·张采田:二句盖言天意皆知其(卫公)冤,而无如吾君为群小所蒙,至死不悟也。(徐夔)说似可从。寓意难解……此类诸诗,所含比兴之义太广,终不如阙疑为愈耳……与《吴宫》《可叹》不同,冯说似误。又按,近见徐龙友《李义山集》批本,龙友名夔,何义门弟子,所解大同义门,间出新意,非僻即谬。此解颇较冯说深警。(《玉溪生年谱会笺》) 清·张采田:玉溪诗往往有此种不加修饰语,其原亦出于少陵,赖骨格苍竦,故不觉讨厌耳。纪氏谓“词意浅拙”,过已!作“不疑”方与下句“无私”意合,改此一字,即可知纪氏阅诗之鲁莽矣。此诗必有所刺,然非艳情亦非讥人帷簿之事。冯氏泥“人欲”二字,谓与《可叹》篇同旨,大误。《可叹》一首盖自叹遇合之作,余已细为笺解矣,与此诗命意相去天壤,安得比而同之哉!(《李义山诗辨正》)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唐文宗年号,836—840年)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

文言文咏雪的感受

1. 阅读文言文《咏雪》写感受

《咏雪》原文及译文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 文言文《咏雪》感悟330字

这是一则千古佳话,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p 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及《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安欣然唱韵,兄子朗及兄女道韫赓歌(诗即如上),安大笑乐。

谢安所乐,在于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按谢朗少有文名,《世说新语·言语》篇引《续晋阳秋》称他“文义艳发”,《文学》篇引《中兴书》说他“博涉有逸才”。所以叔父出韵起题,侄子即为唱和,正见其才思敏捷也。平心而论,“撒盐空中”亦不失为一种比方,雪,以其粉白晶莹飘散而下,谢朗就近取譬,用撤盐空中拟之,虽不高明,也差可形容了。

然而,聪颖的妹妹并不迷信兄长的才名。她觉得,以盐拟雪固然不错,但没有形容出雪花六瓣,随风飘舞,纷纷扬扬,无边无际的根本特征。于是,针对兄长的原句,她作了大胆的修正:“未若柳絮因风起。”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有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的特征。晋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际的自然特点。(宋代的贺铸《青玉案》词有“满城风絮”句。)由此较之,雪花柳絮,可谓是异迹而同趣了。如此再看“撒盐空中”的比方,则未免有局促见肘之诮了。

清人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说诗晬语》卷下)比喻是诗歌的基本修辞手法。其要在于贴切传神,新颖入妙。这正是谢道韫此句高于他兄长的地方。

但是,真正的佳句名句之所以千古流传,播传人口,更重要还在于它能通过形象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谢道韫的这句诗,其佳处不仅在工干设譬,还在于透露出女才子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她将北风飞雪的严寒冬景,比作东风吹绵的和煦春色,正表现出女作者开朗乐观的胸襟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由衷向往。

据《晋书》本传,谢道韫的联句不仅得到她叔父的称赏,而且还受到在场嘉宾的一致赞许。这次联句,遂传为一时佳话,谢道韫从此也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后来南朝梁刘孝绰写过一首《对雪诗》,其中有“桂华殊皎皎,柳絮亦霏霏。讵比咸池曲,飘飖千里飞”。也许是受到谢道韫的启发。

须要说明的是,谢道韫的出色联句。并不是一时之功,刹那灵感,而是有她平时深厚的文学修养作基础的。《世说新语·言语》篇引《妇人集》称她“有文才,所著诗、赋、诔,颂传于世”。可惜绝大部分没有保存到今天。

3. 初一上册的文言文咏雪的感言至少两百字

兄子胡儿的比喻更多的是形似,而兄女的比喻则是神似,两人的比喻各有好处。

本文通过写咏雪,表现了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

在最后的公大笑乐, 表示谢太傅欣赏谢道韫的才华 而最后还特别介绍谢道韫证明他欣赏谢道韫的才华

启示:

这说明天才也要有好的成长环境。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4. 【课外文言文《咏雪》的练习题】

一、《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对两种答案都满意2、为后喻而“笑乐”3、“笑”前喻.“乐”后喻】二、“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那一句较好?为什么?【答案:“柳絮因风起”较好.因为“柳絮因风起”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空中”仅仅形似,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不够好】三、你还积累过哪些描写雪的诗句?请写2句【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古人是以“,”为句)】四、翻译欣然( )【高兴的样子】内集( )【家庭聚会】俄( )【常与“顷”、“而”连用,都有片刻的意思】差( )可拟( )【差不多 相比】未若( )【比不上】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的样子】五、《咏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案:融洽、欢快、轻松】(好有好多,你可以到网上查查)。

5. 关于咏雪的文段,和咏雪相关的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这是南朝梁吴均《咏雪》中的诗句.诗以“雾转”喻漫天飞舞的雪花,以“似花积”喻石阶上的积雪.两个比喻,前者着眼于描绘飞雪的动态美,后者则致力于展现积雪的静态美,动静结合,贴切生动,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晚霞飞银砾,浮云暗未开.”这是南朝梁简文帝《同刘谘咏春雪诗》中的诗句.以晚霞为背景,描绘雪花纷飞的态势,画面层次丰富,呈现出一种动态美.诗人又不拘于白色比喻,而用绯红的晚霞将白色的雪映衬得更加醒目,而且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简文帝在《咏雪》中以“盐飞”喻细屑雪霰如盐似粉簌簌下落的形态,以“蝶舞”喻片状雪花上扬飘飞之情状,以“花落”喻雪落,更以“粉奁(盛粉的盒子)”喻白雪飘落之所.可谓设喻精妙,意象丰富.一个“乱”字,写出了大雪弥漫天际的粗狂;一个“飘”字,写出了片状雪花飘落的轻盈;一个“舞”字更是精妙,把鹅毛般的雪花随风轻飏、款款而下的婀娜神韵尽展眼前. “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南朝梁裴子野在《咏雪诗》中将飞雪比作草尖翩翩飞舞的群蝶和从树上纷纷飘谢的春花,景色奇丽,意境优美,字里行间透出了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这是唐朝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中的诗句.诗人写他不知道庭院里今朝落下了雪花(庭霰,指落在庭院里的雪花),还以为昨夜院中树上开了花,比喻生动形象.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的《春雪》诗虽然也像前人那样用花比喻雪,却写出了新意,写出了特色.前人的诗往往侧重于形似,而韩愈的诗则注意形神兼备,既描绘了落雪如落花之形,又传出了落雪之神——将白雪人格化,“作飞花”旨在为人间展示春色.诗人眼中的雪已不是严冬的化身,俨然是春天的使者. “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这是宋代张元《残句》中的诗句.诗写漫天飞雪铺天盖地,犹如被天兵天将杀败的无数条白龙身上脱落的鳞甲,纷纷扬扬地在空中飘落.这两句诗,用三百万败阵“玉龙”的“败鳞残甲”比喻漫天降落中的雪,真是神驰天外,妙思出奇,气魄宏伟,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超人的才气.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在《夜大雪歌》中把雪比喻成乐善好施的仙女麻姑向人间布施白米,于奇幻的想像中,可见爱国诗人忧民思想之一斑.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元代黄庚在《雪》中写雪光反照,犹如明月,江山夜而不夜;天地无私,不分贵贱,家家被雪分玉.诗以“玉万家”喻大雪纷飞,家家户户的屋顶都盖上厚厚的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这里,诗人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写边庭的雪花,使人忘却了荒蛮雪封之地奇寒的冬天,只感受到春意融融、生机盎然的温暖与喜悦.诗人以新颖贴切的比喻写出了奇丽的雪景,意境壮美,极富浪漫色彩,成为咏雪的千古名句. 望采纳。

6. 咏雪(文言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咏雪》是通过记录生活中的事情来反映生活的情趣或生活中隐含的哲理,只做客观描述,未加任何评论。

只通过“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来营造一种欢快、融洽的家庭气氛。 《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吴均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写的是江南特有的细雪,诗人名为咏雪,实为伤怀。首二句从微风摇动庭树写起,与近处入帘的细雪形成一远一近的对比; 三四句写雪在空中和落到阶上的不同,“如雾转”和“似花积的比喻,形容江南细雪较准确;五六句写落到树上的雪,“徒看”二字情绪似乎不高;末二句道出零泪相思。

全诗所描绘的画面狭窄,但笔触细腻。 扩展资料 咏雪 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白话译文 微微的风轻摇着庭院中的树木,细细的雪落入竹帘的缝隙。

她像雾一般在空中飘转着,而台阶上凝积着如花美丽。我无法看到院中杨柳发芽迎春,只见桂枝上发白,但那只是空荡的树枝而已。

伤心泪下,此情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而,这般多情愁思又有何益?。

老朽之人不问财,财从英畏少年来,古时道上无颁白,且看残花又再开

摘要 平心而论,在中国思想史上,袁枚是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的。过去一些作思想史的人,或者惯依道统师承派系写史,或者耳食前人评论,或者读书未遍即写史,故许多思想史著作均未及袁枚,其实这位强调为文作诗应才学识兼具的乾嘉诗坛大教主是很有识见的。这首诗即是勇敢地表达了他对钱的问题的看法。

曹植这首诗不太押韵,却称得上经典,最后两句流传上千年

每当谈论古诗,估计多数人不由自主地想到唐代诗歌,毕竟唐朝有名的诗人多如繁星,经典作品数不胜数。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件事,诗并非起源于唐代,早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诗经》,据说是孔子整理而成,话句话说。

早在春秋之前,古人就已经开始吟诗,像“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般优美诗句比比皆是。到了魏晋时期,诗歌迎来又一个发展高峰,迁客骚人以写诗为乐,自然少不了相互学习、切磋,从而出现一批颇具名气的诗人,曹植无疑是其中比较知名的一位。

纵观整个魏晋文坛,比曹植优秀之人极少,称他为独领 *** 也不为过。自古就有文人相轻的说法,对于那些才子来说,想让他们对某个人心服口服,估计跟登天的难度差不多。恃才傲物的谢灵运,唯独对曹植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曾毫不掩饰地表示:“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虽然此话略显夸张,却足以看出曹植何等有才,诗仙李白也是曹植的小迷弟,对曹植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李白说道:“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意思是说,李白如果在曹植面前,都不敢高谈阔论,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曹植。

曹操一生妻妾众多,共给他生下25个儿子,曹植排行第四,他没有二哥曹丕城府深,武艺比不上三哥曹彰,却是众兄弟里才华最突出的一个,差点成为王位继承人。平心而论,曹操最终传位于曹丕是英明之举,执掌曹魏江山以及驾驭群臣的能力,曹丕比曹植更合适。

即使曹丕继位后,对弟弟曹植依旧不放心,时刻提防着他,甚至还逼着他作出《七步诗》,曹植不愧是天才,含着泪出口成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凭借此诗,让曹丕找不到杀他的理由,只好作罢。

一般来说,诗词十分讲究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曹植十六岁跟着父亲出征北方时,曾写下一首不太押韵的诗,却称得上经典,最后两句流传上千年,即他的颇具代表性作品《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此诗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情壮志,可以看出曹植也想驰骋于沙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从整篇诗歌分析,押韵程度不高,至少不是全部押韵,却不影响这首诗的流传度,结尾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堪称神来之笔,所以有人说古代能称得上“仙才”的只有三人,分别是曹植、李白和苏轼。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名句赏析

请注意,是名句

名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

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

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出处:出自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原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白话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

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同时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

此诗是写给当时任水部员外郎的诗人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大约韩愈约张籍游春,张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辞,韩愈于是作这首诗寄赠,极言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触发张籍的游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赏析】

张十八员外:即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员外,编制以外的官员。

这是韩愈在长庆三年(823)赠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诗。

作者在这组诗的第二首里说:“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而老大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此时此刻,贵在童心未泯,贵在能于常物之中发现其丰富蕴涵。

不信吗?请读一读韩愈晚年这两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帝都长安的大街,濛濛的小雨,雨丝是那样轻细,那样柔和,那样滋润,好像酥油一般。不,它还有酥油不具备的化育万物的非凡特质。在霏微细雨的滋养下,你去看那草色,远远望去,碧色朦胧,极清极新极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觉得失却了那绿色,但见细嫩纤小的草芽刚刚钻出土面.

这首诗,作者只就“草色”加意点染。首先,为它安排了典型的环境。“天街”,“小雨”,已经点明了其生在帝都,其时在早春,渲染出浓郁的春的氛围。紧接着,作者又描述了自己远观近察的不同感受。本来,初春有多种景物可以摄取入诗,淙淙的溪流,婉转的莺啼,飞来的双燕,都能象征春天的回归人间,但作者偏偏为一片草色传神写照,这,或许是他—— 一个渐入暮年而又心性高洁的诗人特有心态的反映吧。小雨濛濛中的草色,若有若无,最先传递出春的气息。它不愿与群芳百卉争夺艳冶的阳春三月,也不愿与皇都烟柳争夺士女们的青睐。它自甘寂寞,默默地向人们显示着大自然的生机萌发和复苏。它。不是具有一种兀傲脱俗的气质和禀赋吗?作者以心观照,从寻常草色之中发见了其不寻常的,能与人相沟通的灵性,从而感到无比的快慰,他浓醮笔墨,书写出心底里的赞歌——“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黄叔灿评论“草色”句说:“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作者的确象一位技艺高明的水墨画师,描绘草色只染不点,笔触极清地再现出那若隐若现的淡淡碧痕,远看实有,近观却无,如此写早春草色,可谓形神兼备。在韩愈之先的王维作《汉江临泛》,第二联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后来欧阳修隐括后一句诗入词,开头便说;“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山色的似有似无是邈远开阔处的景象特征,其背景是天地外、晴空外,所视极远,故有迷濛一片的感觉。韩愈这句诗的背景是“天街小雨润如酥”,作者描写的笔触便很自然地转向一片草色,更何况诗篇的主旨正是要揭示那早春时候万物萌生的新鲜感觉呢!可见,作者这样写景,并非出于无意,而是有意为之.有意为之而创造出“在有意无意之间”的艺术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诗家高手。

        韩愈作为唐代诗歌中唐时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言,他和杜甫都是唐人之开宋调者。他的诗歌作品往往不是那种典型的唐诗的风格,而常常很有些近于后来的宋诗。这一首诗大概就是如此,所以它其实并不像人们以前一直认为的那样好懂。或者也正因为人们误以为它是简单易懂的,人们也就一直对它存有些误解,可能现在所有的选本关于它的解释还没有一个能够算是基本上正确的。

        这首诗实际上可能也不适合选进小学的语文课本里,因为就其风格和内容而言,它实在和少年儿童差距太大。

         诗题中的水部张十八员外,即任水部员外郎的唐代著名诗人张籍,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这时候的张籍和韩愈已经是相交很久的好朋友了,张籍贞元14年时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了韩愈。之后任汴州进士考官的韩愈,便向朝廷荐举了张籍。于是贞元15年张籍在长安应考,获得进士及第。此后张籍做过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到长庆元年(821年),又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任水部员外郎。韩愈和张籍两人相交既久且深,是非常好非常熟悉的朋友。

       这里之所以要把张籍和韩愈作为好友的情形交代一下,是因为这对理解这首诗应该是有一些帮助的。正因为这首诗是诗人写给与自己相交很久常有诗文往来的知心好友,诗人才能纵情挥洒,写得意蕴丰富而极其自如。

      这首诗是极富于抒情意味的一首诗,一首纯粹的抒情诗,之前的解释者大多说这是一首咏早春的诗,能够摄早春之魂,这实在是有些误解在里面。

诗的第一句“天街小雨润如酥”,“酥”指由牛羊乳制成的“酥油”,初春的小雨在中原、在长安、在中国北方的绝大多数地方,自然都是很好的事情,是俗语常说的“春雨贵如油”。而在农业社会里持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愈看来,这自然是很值得喜悦的事情,而且春天的小雨下来之后,景色自有一番清润之美,所以他说这春季的小雨是“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以前的解释大都不够妥当。“草色遥看”是说远远望去,土地上已是一片绿色,好像地上草已长得比较满了,“近却无”是说到近前一看,发现草很多才刚长出草芽,长出比较早的已经有一些茎叶的非常少。这一点学过中学物理的人应该都能够想通,这是因为人在近处观看草地和在远处观看草地的角度不同。我们也不妨再多想一下,就是这时的韩愈可能是有些近视的,而且这时候已经年老已到人生暮年的五十几岁的韩愈的视力也很有些不好了。古代像韩愈这样博学的学者如果读书的条件不是很好或者是用功很勤,五十几岁的时候眼有些近视而且视力不大好应该也是很多的,他的好友张籍的眼就是犯过重病,病重的几年间甚至被人开玩笑以“张瞎”名之。当然近视和视力已经不大好,有可能是较为次要的原因,不过它还是非常可能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里是很强的抒情,上面的景致真的就能够算“最是一年春好处”?它们真地就“绝胜烟柳满皇都”?我们如果很理性地判断,就得说未必如此,只不过你韩愈这时是这么认为,其他人没准各有各的看法。而且有可能一些人可能还会反过来说:“烟柳满皇都”那样的春天景色才是最美好的春天景色呢。难道韩愈自己不知道理性的判断其实是这样的?不,他完全知道,五十几岁阅历颇多的他怎么会不知道呢?既然大多数人都知道,他也知道。那他还要这么说,为什么?那就只能有一个答案——抒情。正是在这看似无理中我们才见出诗人一种深厚的情思。对于优秀的抒情诗来说,有很多时候它真正的意味是在它字面的意思之外的。

       这样子的早春无疑是一个美好的开始的时候,这是谁也不会去否认的,但是对着这样的美好的春天开始时分的人的情感,却必然因人而异。比如让才读中小学的学生去面对这样的景色,他们绝对不会生出和已经五十几岁、已到人生暮年的韩愈同样的情感的,而且我怀疑他们绝大多数人也没有办法很理解韩愈的这种情感。都是从小时候过来的人,只要好好想想,应该差不多都是这样的。我以前对这首诗就一直没有什么感觉,只觉得韩愈的诗可能就是这么看起来有些别扭的样子,不怎么自然,不够流丽。

       对于这首诗我曾经的看法是,不必选在中小学课本里,放在课外阅读里就足够了。因为它抒写的实在是青少年时期很难理解的一种情感,至少是人到中年或者再以后才比较容易理解的情感。不过现在我想,如果能够把这首诗讲解清楚,如果能够多少让学习这首诗的少年儿童理解韩愈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情感,从而知道少年儿童时代的极值得珍惜,也未尝不可以选。当然,这很难。

       韩愈写这首诗时是五十几岁了,据有的学者考证这首诗是823年作的,仅根据诗的题目也能够很容易知道,这首最早也是821年作的,不可能再早了。而韩愈是824年12月去世的。所以,写这首诗时的韩愈已经是地道的人生的暮年了。他此前的人生也是很经历过些苦难了,曾两次被贬至岭南,唐朝时的岭南对于官员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就是到北宋时候贬官岭南都算是一种相当严厉的处罚。写这首诗时候的韩愈是又回到了京城为官,和一些好友相聚在一起。而这时的唐朝,也是经过了许多苦难,虽然这是已经开始趋于衰落的中唐,但是有一些时候也会稍有振作。作为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韩愈这时的思致往往会是很深远的,对于人生他会比从前看得更加透彻,他会希望会幻想所有的生命和一切的事情,都还只是一个开始。所以,他看到这样美好的满是开始意味的这样的早春,会觉得格外的美好,而心中充满了欣悦。

       最后还得说,平心而论韩愈这首诗并不能算很好,只能比较勉强挤在唐代第一流的绝句中,或者说在唐代第一流的绝句中它只是第二流的。这首诗的前半首自然没有什么,它的缺点出在后面,或者说主要出在最后一句。“最是一年春好处”,单独地看也没有什么,而且还算得很好。可到最后一句“绝胜烟柳满皇都”,问题就出现了,已经是“最是一年春好处”了,为什么还要去“胜”、去“绝胜”什么?还用得着吗?这是多美好的春天,春天方至、春天的柔和里带着一种清新润泽的朝气,一般说来人看到这样极美好的春天景色都会是心醉其中,心境变得比较柔和,可韩愈很是有些特别,他这时候还想着去“绝胜”什么。而“烟柳满皇都”又何尝不是春天的一种极美好的景致,需要去“绝胜”它吗?应该去“绝胜”它吗?难道它不是从“最是一年春好处”这样的美好里渐渐自然生长成另一种美好?也不是说就不能把很美好的事物相互比较,而是说这种比较应该温和自然,应该几乎总是看着这最好的,比如: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白居易

苹果树开花的季节,

没有比那更美的颜色。

——伊萨科夫斯基

       韩愈的抒情诗似乎常常有类似这样的缺点,情感、意思和语言形式的表现能力都没有任何问题,可是气力用得未免过大,锋棱明显过多了些。他有几首最好的抒情诗本能够成为唐代最好的那类抒情诗,可惜往往都因为有一点这方面的欠缺而稍微差了那么一点点,只能紧跟在唐代最好的抒情诗的后面。

       不过这首诗写成现在这样,我们或者也就从中看到了韩愈这个人的一些性格,好胜、好辩、有些执拗,很有些特别。钱钟书《谈艺录》就说:俞文豹说孟子、韩愈、王安石都是好辨好胜,这是很有识见的。事实上韩愈在政治上的受挫可能也是多少有这方面的原因,儒家政治思想在现实政治中往往有不切实际的一面当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韩愈的这种性格,也许很难成为通常意义上的那种非常优秀的抒情诗人,当然韩愈的诗另有别的长处。人的性格也许都是这样,既会造成他的长处,同时也会造成他的短处。

      韩愈很难成为通常意义上的那种非常优秀的抒情诗人,可能也和他强烈的儒家思想信仰有关系,强烈的儒家思想信仰和很多类型的诗歌创作常会发生相互冲突。就像武士道常常显得多少有些残忍,带些旧时代的鬼气,无法使得大东亚繁荣富强统一和谐。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草色遥看近却无。老师刚讲(希望采纳)
本文标题: 平心而论,这首诗写的怎么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32945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找出你较喜欢的关于“转变”的古诗/名言有哪些比较油腻的古诗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