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唐诗里那些不押韵的诗歌,用山西方言读就押韵了,真的吗

发布时间: 2023-05-29 08:00:4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88

唐朝的时候诗歌的读音是哪种方言?求大神帮助语言的演变非常复杂,方言都是由古音分化而来,都保留了一定的古音和古代词汇。“在吴语区,...

有人说唐诗里那些不押韵的诗歌,用山西方言读就押韵了,真的吗

唐朝的时候诗歌的读音是哪种方言?求大神帮助

语言的演变非常复杂,方言都是由古音分化而来,都保留了一定的古音和古代词汇。“在吴语区,赣南语系,山西方言中,也都保留了很多古代语音中的入声字”,但是,没有哪种现代方言会和一千多年前的汉语完全一样,方言的演变,除了时间的影响,还有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同化,因此,“你也很难说唐朝的时候诗歌的读音是哪种方言“?

唐代诗文押韵是认同《切韵》代表的南朝齐梁读书音音系的(该音系可以与《经典释文》、《玉篇》里的字音反切体系相互印证)。同时,该音系又与南朝齐梁的诗歌押韵分析对应得很好(当然,诗歌押韵是可以有邻韵同押的,但毕竟能从通押/不通押里分析出该音系与当时的押韵之间的契合度)。由此,我们大致可以说,《切韵》音系代表的大致是齐梁建康(今南京)的读书音音系。

另一方面,讨论到方音,或许可以精确到「方言点」而非「方言大类」。于是,我们虽然并不知道齐梁有多少其他地方的人也按齐梁建康音的音系来说话,但我们至少可以认为齐梁建康城里有一部分人是用这个音系(或很接近于该音系)来说话的。在《切韵》得到隋唐官方认可后,这个音系对诗文押韵、各地口语方音都有很深的影响;以至于我们现在在分析各方音音系时,可以将该音系作为一个分析的基点。

依据唐代的押韵和韵书等音韵材料,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唐代长安音相对于切韵音系的特徵(唐诗押韵大致相当于在《切韵》基础上合并了小部分的韵部),但具体的长安音系可能很难复原了。我们也不知道唐代长安音对当时各地方音的具体影响过程。这是因为,古代的儒士们更关注的是读书音(尤其是诗文押韵),他们对口语方音方面的分析与记录并不多。

相对于齐梁建康音,广州今音在韵尾上对应得比较好,比如韵尾-ŋ/-n/-m的对立局面得到了保持、入声韵尾得到了保持等。但在具体的字音层面,各地今音都大致相当于在中古音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字音合并演变,都已非齐梁建康音的面貌(具体的齐梁建康音的面貌,请见之前的一些讨论,这里从略)。

但同时,我的理解是:汉语本质上是绑定于国家文明体系的共同雅言平台,各地方言都是这个雅言平台的演变变体。这个雅言平台不断通过文教体系向人们进行的文化输出,正是各地方言演变的最重要的动力。就是说,在传统的音韵学思路上,各地方音今音都可以视为齐梁建康音代表的中古读书音音系的后裔。

上述是字音方面的,至于其他的方面(词义、词搭配用法及修辞效果、句法),各方言口语或许也可以视为各朝书面文本(包括学术书籍、文学文本)的后裔。我们很难讨论唐代各地人平时口语说哪些词,但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唐代的文本来了解唐代人的书面语使用情况(包括对先秦文言的继承与发展的情况,以及唐代人将当时的一些方言词直接运用于书面文本里的情况)。就是说,我觉得,对于方言来说,比较重要的是其中与书面语契合的部分。
首先,经历过千百年的语音演变,没有任何一种方言能完整反映古代汉语的面貌。当然,语音的演变有快慢,北方汉语总体来讲因为人口流动、战乱等因素,变化较之南方汉语来说快一些。整体来讲南方汉语的存古性高于北方汉语。但依然没有哪一种方言能代表古汉语。

1,对古代语音的重构,有两个层面,一个是音系,一个是语音音值。

2,所谓音系,是指这个语言的整体构造,如有多少种不同的声母、有多少个韵母、有多少个声调。等等。因为我们有古代的韵书(主要是宋朝修订的《广韵》,继承了隋朝陆法言的《切韵》音系)留存下来,韵书中详细记录了每个字的反切(一种古代的注音方法),同时后世有韵图。这些著作最初是为了让文人作诗词查询韵脚的方便而写的工具书,而这些工具书同时也系统地记录了古代汉语的音系面貌,因而中古汉语的音系构建这个工作已经完成,如我们知道《广韵》大概有36声母,206韵和平上去入4个调类。

3,而所谓语音音值,是指具体每个声母,韵母,声调如何来读,如何发音。因为我们没有古代的录音,也没有切实可靠的证据来证明古代每个字的具体发音,问题中的这几段中古汉语的读音是一个对古音发音的拟测,或叫“拟音”,是在音系的基础上,根据古籍描述、现代方言、语言学规律、外语对音等等因素综合构建出来的。所以这里的发音和古代真实的发音肯定还是有不小差距的。而且不同的学者的拟音也各有不同。

另外,古代的韵书记录的也不是一地一人的口音,学者普遍认为《切韵》音系融合了南北朝洛阳、金陵两地仕族的口音,同时参照了南北方言。因而具体李白杜甫等人的口音究竟如何,我们也无法知道其具体的面貌。
闽南话、潮汕话是唐语,赣方言和客家话是宋语。都是中古汉语,读诗歌要求平仄工整、押韵,现代普通话已经不能够做到。

既然古人说的不是现代普通话,为什么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依然押韵呢?

我估计四川人会说四川话最押韵,河南会说河南最押韵,广州会说粤语最押韵。
其实很简单,流传下来的一定是押韵的,不押韵的基本上被淘汰了。
下面这首古诗就会改变各位三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金典之句是:低头思故乡。但铺垫之句是:举头望明月。
但李白开始写的是举头望窗台(还是窗户),后来被后人改成墙,山,最后才改成明月。所以这诗才有两个明月。这就是诗歌,诗歌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更好,更押韵,所以不断更新。

《满江红》普通话读不出韵味,为什么用河南话山西话却非常押韵?

关于河南话读《满江红》非常押韵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历史上河南开封、洛阳都曾是宋朝的京城,故而河南话里可能保留了部分入声发音。当然,这属于没有得到学术论证的事情。

但客观来说,现今的河南话,跟古音是有着相当的差距的。颜之推就说过:“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未免乖刺而不入。”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牌韵是词林正韵18部仄韵,韵脚:歇、烈、月、切、雪、灭、缺、雪、阙韵母ie、ue。道理很简单。中国语言随着历史发展,其读音在不断变化。

秦始皇只统一了字的写法,不能统一字的读音,所以各地方言也有差异。唐诗宋词和更晚的人写诗词,用的比较多的是平水韵,平水韵据称是根据唐时读音整理的韵脚。

当然,如果按照古音来读,普通话由于没有入声字,则是不押韵的,甚至无法准确念出韵脚的发音。入声是一种比较“短促、急收”的发音。

古人总结了关于平仄四声的发音口诀:“平生平直可延长,上升抑而后上扬。去声高降如坠石,入声短促急收藏。”因为这首词的韵目,属入声字。所以,仍然保留入声发音的方言,比如粤语、吴语、闽南语等方言,读起来会更加有气势,更符合它诗中的格调和声韵。

有人说《满江红》用河南话朗诵非常押韵,而用普通话却缺少一定的韵味!会不会是因为刚好岳飞是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呢?

为什么读不出韵味?

入声韵在中古汉语包括官话的发音都是存在的,但在当今的普通话发音里已不存在了,只存在于吴方言、闽方言、客家话、粤语、潮州话、部分湘语、部分江淮语等南方方言及北方的晋语方言中。岳飞的家乡汤阴县所讲的方言和山西方言都属于晋语方言区,是中国北方方言中少有的保留入声声调的方言,而《满江红·怒发冲冠》押的正好是入声韵。

用河南话山西话押韵的原因

“泊”、“削”、“约”都是平声,很是别扭,也不太押韵,但用保留入声的方言读来,却是韵味十足。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定要用含有入声的方言朗诵的,否则肯定读不出味道,入声发音短促,一发即收,听来有悲切之感,用普通话读,平声的“歇”、“缺”会让那悲壮的气势突然中断,听起来很难受,如被人掐住脖子。

读后感

方言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会讲方言的朋友其实是很幸福的,(我突然想到有时候很生气的时候,笑笑的用方言骂别人,其实挺解恨的!当然这一点我并不提倡啦!)尤其在朗诵唐诗宋词时,那样的幸福感更是满满的,(因为好多唐诗宋词的押韵都带有一定的方言味道!)

方言是我国传统文化留下来的习俗,就像SHE《中国话》里唱的一样,“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平平仄仄平平仄,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如此优美的中国话怎么能让他就这样失传了呢?希望我们这一代能将方言好好传承下去,让下一代人也可拥有我们的幸福感。

其实在我看来,满江红之所以用普通话读不出韵味。反而用河南话和山西话却能读出其中的一些感觉,那么很多时候我觉得是因为满江红本来就是带有民族特色的,同时,满江红的这种感觉是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读出来的,所以说很多时候河南话和山西话更能够贴切,满江红的那种感觉,同时我们也会发现,用河南话和山西话能够让满江红更加有气势,那种气势磅礴的心态也会让我们感觉到非常的完美。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满江红所给我们带来的那种气势是我们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用普通话读出来的那种感觉真的没有特别的好,同时这种民族气息真的就需要用河南话和山西话的那种家乡话来读出来,因为这种家乡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亲切的,同时这种家乡话给人的感觉是有一种新境界的这种新境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的。

同时我也相信满江红所给我们带来的那种东西还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因为这种东西真的需要我们去用心灵去感受,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满江红是那种比较有思想境界的东西,同时我们也会感觉到用河南话和山西话读出来的满江红会让我们更加的有信心和信念,这种信念并不是需要我们用语言来做修饰的。而反而正是用我们的这种家乡话,才能让满江红更加的完美。

同时我也希望我们每个人用心灵来去感化身边的所有人,就像满江红中所拥有的那种境界一样,同时我也相信河南话和山西话的那种家乡话,真的可以将满江红读出那种完美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会让每一个人的思想都达到一种新的高峰,这种感觉也可能会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为希望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够变得越来越美好。

飞的家乡汤阴县所讲的方言和山西方言都属于晋语方言区,是中国北方方言中少有的保留入声声调的方言,而《满江红·怒发冲冠》押的正好是入声韵,入声韵在中古汉语包括官话的发音都是存在的,但在当今的普通话发音里已不存在了,只存在于吴方言、闽方言、客家话、粤语、潮州话、部分湘语、部分江淮语等南方方言及北方的晋语方言中。
今的河南话,跟古音是有着相当的差距的。颜之推就说过:“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未免乖刺而不入。”明人为了吹捧岳飞,竟然让从未到过西北的岳飞去踏破贺兰山,由此而论,今日足下只要把“贺兰山”改成“富士山”,或“洛基山脉”就可达到孤词压两宋的效果。

《回乡偶书》中,是“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拼音是什么?

事实上,各有见解,下面是两个人的分析,都有一些道理,你参考一下吧。我个人习惯念“cuī”

文一: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读“cuī”还是读“shuāi”?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回乡偶书》是贺知章的名作,虽时隔千年,但今天读来仍感人至深,并且它一定会继续留传百世。诗作真切地表达了诗人老年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语言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且发自肺腑、真切自然。我们从呱呱坠地、呀呀学语就开始朗诵这首诗,直到今天的中学课本,还在上,还在学,其间的书几易版本,有的版本就把“衰”的读音注为“shuāi”,有的版本则又把“衰”的读音注为“cuī ”,甚至是去年的课本注为“shuāi”,今年的课本又注为“cuī”,不知明年的课本又将会注什么读音,令基层师生无所适从。

它到底读作“cuī”,还是读作“shuāi”?“衰”的意思在诗中很明了:衰退、疏落。“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意思就是乡音没有什么改变而两鬓的毛发已经斑白疏落了。不同的版本释义基本相同,注音何以如此迥异?

首先翻开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衰shuāi衰弱:盛~/年老力~/风势渐~。”“衰cuī ①等衰:等次。②同‘缞’;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很显然“鬓毛衰”的意思只能取shuāi的意思,而“cuī”的两种意义无法解得通。

再翻开商务印书馆2004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衰shuāi①衰退、衰弱、衰老。《史记·李斯列传》:‘物极则~。’《战国策·赵策四》:‘而臣~。’②减少。《战国策·赵策四》:‘日食饮得无~乎?’(每天饮食没有减少吧?)③cuī(崔)。等级次第的差别。《左传·桓公二年》:皆有等~。④cuī(崔)。通‘缞’。古代丧服的一种。《荀子·礼论》:‘无~麻之服。’”很显然“鬓毛衰”的“衰”无法取“cuī”的意思,只能取“shuāi”的意思。

另外,纵观古代格律诗,押韵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四句诗大多是一、二、四句或二、四句押韵,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等等,俯拾即是。而标准的为人所共认的一二句或三四句押韵的格律诗的确罕见,真正是鲜为人知,恕我孤陋寡闻,实在找不到。八句诗大多是二、四、六、八句或二、四、六句押韵,如“《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因此,对于诗作,古人所云:“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虽然是指近体诗诗行中的平仄要求,但好像也概括了押韵规则。我想贺知章是唐代诗人,深谙此道,大概不会违背人们所共认的押韵规则,偏偏要去做人们不大认可的事——在一二句押韵,且意思又说不通。所以从押韵的角度看,也只有读“衰(shuāi)”才合常理。很明显“shuāi”与“lāi”韵腹相同,正好押韵,且分别在二四句末尾,完全符合格律诗押韵规则。

再则,请看《广韵》:衰,微也,所追切。折合成今音,应读“ shuāi”。还有,我们都知道“焜黄华叶衰”,“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衰”都读“shuāi”,这是无庸置疑的,那为什么“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不能读作“shuāi”呢?

综上所述,不论从古今意义,还是从押韵规则,本人拙见:“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都应读“shuāi”。而最新的“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却又将它注音为“cuī”,的确是叫人无所适从。或许他有独到的见解和有力的证据吧?

文二:
“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
选自《语文修养与中学语文教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唐作藩,语言学家。

唐作藩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其一)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人大都能背诵,但对“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往往拿不准,或有不同的看法。这里谈点个人的意见。

“衰”字在现代普通话里有三种读音:

1.读suō,同“蓑”。《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经传古籍多作“蓑”,本是以草编成的雨衣,南方多用棕榈毛制作,俗称“蓑衣”。“衰”字这一音义,现代口语里已不用了,完全为“蓑”字所替代。

2.读cuī。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是指旧时的一种用粗麻布制成的丧服,后来又写作“缞”。《广韵·灰韵》:“缞,长六寸博四寸,亦作衰。”一是用于“等衰”,即由大到小依一定等级递减的意思,如《左传·桓公二年》:“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乡置侧室,丈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引申为减退。《广韵·支韵》:“衰,小也,减也,杀也。”这些用法多见于古典诗文,现在也很少用了。

3.读shuāi。衰微、衰落、衰弱等的意思。《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广韵·脂韵》:“衰,微也。”这也是现代常用的音义。

那么,“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读音又是什么?读shuāi,还是读cuī?此处“衰”字的意义很明白,是指鬓毛减少,疏落,而不是衰老的意思。再从整首绝句的韵脚来看,与“衰”字相押的是首句“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和末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此三字在“诗韵”即“平水韵”中属同一灰韵,它们的韵腹(主元音)和韵尾本相同,大抵都是ai,唯韵头(介音)开合有别。宋元以后,由于语音发生演变,北京话和其他许多北方话原灰韵的开口(即《广韵》的哈韵)字,如“该、开、、孩、皑、哀、胎、台、来、哉、猜、才、鳃”等,其韵母变读为-ai;而合口(即《广韵》的灰韵)字,如“瑰、盔、灰、回、桅、摧、衰、堆、颓、雷、杯、裴、胚、梅”等,其韵母则变读-ui或-ei。

因此,无论从字的意义或全诗的用韵来看,这句诗中的“衰”字自然当读为cuī。不仅我们在课堂上这样讲读,人民教育出版社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初中第一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的《唐诗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第1版,68页)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12月第1版,52页)也都注读cuī。

有人说,“衰”念cuī,虽与“回”字同韵,但与“来”字韵腹不同,不能相押。这是现代读音的不同,如上所说,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而在贺知章所处的唐代无疑是同韵相押的。这种古代诗韵本来很谐和,由于历史发展,变得不相押,是很普遍的现象。例如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旁舍连高竹,疏篱带晚花。碾涡深没马,藤蔓曲藏蛇。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韵脚“花、家”和“蛇、赊”,在唐韵里本同属麻韵,今普通话和一些方言里也分化为不同的韵母了。

有人说,把“鬓毛衰”的“衰”读作shuāi或读同“揣”(chuāi),这首绝句就押韵了。这种主张显然有问题,既不符合字义,也背离古韵及其演变规律。因为古诗韵“平水韵”的灰韵合口字,今普通话没有读-uai韵母的,况且灰韵属蟹摄一等韵,无知、照系声母,因而不可能有演变为卷舌声母的字。只有止摄脂韵合口字,今有读-uai韵母的,如“揣、衰(~老)、帅、率(~领)”等。而这首诗押的是灰韵,而不是脂韵,而且还有“回”字,普通话也不念huái。

有人说,用方言念这首诗的韵脚“回、衰、来”就押韵了,因为方言里保存较多的古音,比如山西平遥话。但我国方言复杂,发展不平衡,各地方言所保持的古音成分也颇不一致。读起古诗来究竟该按哪种方言呢?如用你的平遥家乡话,读贺知章这首《回乡偶书》,是和谐了。但读杜甫的《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之三就不见得押韵了,因为平遥方言里“花、家”和“赊、蛇”韵腹也不一致,属于不同的韵(参看侯精一、温端政主编《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3)。然而,南方某些方言区的人读来又相谐了。又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韵脚“原”和“昏”在平水韵中属元韵,自然相押,而现代南北许多方言(包括普通话和平遥话),二字韵母都不同了。主张用方言读古诗的先生又如何改读才相押呢?

所以,我们赞同国家教委的决定:在全国推广普通话,在各级各类学校里提倡学习普通话。特别是语文教学,无论念课文(包括古今散文)、朗诵古代诗歌都应该用普通话。凡遇有韵而读来不相押的地方,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古今音的不同。诗歌韵文的时代越古,现在读来不相押的地方也越多,不足为奇。由此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不是念‘cuī’么,教材上的注音怎么成了‘shuāi’?”昨日,汉口的黄女士来电称,鄂教版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篇《回乡偶书》名句中“衰”的读音与以往不同,是否是印刷出现错误。
  黄女士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前些天她随手翻看孩子语文教材时,惊讶地发现,课本对古诗《回乡偶书》中的名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注音为“shuāi”。黄女士疑窦顿生,随后她上网查询证实了“cuī”的读音,“难道是教材出错了”?
  记者翻看了相关教材,证实了黄女士的说法。而网上对该字读音的标注为“cuī”,一些语文权威网站对“衰”的解释是:读cuī,疏落之意。
  红钢城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魏静告诉记者,自2003年使用鄂教版教材,“衰”字的读音就发生了变化,最初还引起了老师们的争议,但在现代汉语中,“衰”就念“shuāi”,“cuī”是古代发音,目的是为了押韵。读音发生改变的还有唐代杜牧《山行》中名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以往一般念“xia”,现在则念“xie”。
  对此,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科的一名孙姓编辑解释,为在学生中倡导现代汉语读音,目前不管是人教版还是鄂教版语文教材中,古诗中的“衰”字和“斜”字都已由古音转化为现代读音,并非印刷错误。如果采用古音,可能会让小学生对这些字造成误解。

乡音无改鬓毛衰”中“衰”字拼音是cuī。

[拼音] :shuāi,cuī

[组词]  :衰微,衰亡,衰变,衰减,衰耗,衰竭,衰损,衰败,衰弱

[释义]  :[ shuāi ] 事物发展转向微弱。

[ cuī ] 1.等次,等级,等差,同“缞”。

cui 第一声
衰念shuai
本文标题: 有人说唐诗里那些不押韵的诗歌,用山西方言读就押韵了,真的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31145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松柏都有哪些意象啊《乐府诗集》中的前四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什么特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