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高启及其诗词

发布时间: 2023-01-18 15:00:1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78

明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高启,他都有什么代表作?明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高启,他有许多代表作品,其中诗作主要有:《客中忆二女》、《养蚕词...

如何评价高启及其诗词

明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高启,他都有什么代表作?

明代最优秀的诗人之一高启,他有许多代表作品,其中诗作主要有:《客中忆二女》、《养蚕词》、《岳王墓》、《甫里歌》、《梅花九首》、《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自号青丘子,今江苏苏州人。他才华高毅,学识渊博,著有许多诗词歌赋,流传千古。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又与王行等号称“北郭十友”。

高启青年时期以诗歌闻名,他在文学上取得很大成就,在元末明初的大环境下,他独自挑起诗歌发展的重担,推动了诗歌继续向前发展。我们都知道,元末明初,演义,小说,戏曲更为盛行,高启的诗歌能够流传实属不易,更加映证他是真的有实力。可惜的是他死于盛年,文学成就并未达到最鼎盛时期。

高启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讲述个人情怀为主,崇尚写实,善于描写景物,细致描写生活实感,新颖逼真,让人看了如临其境。他的创作更多的接近与生活,贴近普通的下层人民,所以诗歌朴实无华,明白如话又亲切动人。因此他的诗词在明代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高启虽然文学成就虽高,但其孤高自傲的性格也让自己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格格不入。一度遭遇皇帝朱元璋的厌恶,最终免不了一死。因此,高启当时只有三十九岁,正值盛年,却被腰斩处死,他的死无疑是极大的影响了明朝文学风气的转变,这应该也是当时的统治者想要达到的目的吧。像高启这样不服从管理的人是不可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的,朱元璋杀他不过是杀鸡儆猴,想要警告那些像高启一样不服管理的人罢了。

《捕鱼词》、《养蚕词》、《射鸭词》、《伐木词》、《打麦词》、《采茶词》等等一些。

明朝高启《梅花》九首之一“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请高手谈谈此诗

明朝高启《梅花》九首之一“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请高手谈谈此诗。rn毛泽东说“高启,字季高,明朝最伟大的诗人。”能否谈谈他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
以下是高手laozhou402之前对此诗的评析,供你参考

这是高启的《梅花九首》之一。首联两句写像梅花这样瑰丽的风姿,本来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却不知被那位仙人栽到了江南的处处山林。传说中昆仑山有瑶台十二座,上面满是玉树琼花。”琼枝”当做"琼姿“古诗词中常用来形容瑰丽的姿容,通常用于梅花。作者开首便对梅花大加赞叹。
颔联说,梅花但它毕竟是仙风道骨,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但它不屑生长在尘埃之中,,它栖猪猪在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私的愿望;后一句说,梅花毕竟是画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但这美人是仙女下凡,不能轻易见到,要欣赏着抛去一切俗念,到那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才能见到它清秀动人的姿容。这两句仍然写梅花的与众不同。“高士”“美人”都指梅花。
颈联分承颔联,进一步加以申说:山间的秀竹,自然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他们把自己萧萧竹声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疏朗的梅影借着这清寒,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那默默的青苔,也知道爱怜美人,当梅花完成报春的使命,留有余香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中时,青苔用自己的身体来掩盖“美人”躯体。
这两句正常语序应为:“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次序一变,境界顿异。
尾联说自从南朝诗人何逊去了梅花便不逢知己,从此再没有人像他那样咏赞自己了,在漫长的岁月里,在春风吹佛下寂寞愁苦地开落了多少回,,可惜,再也没有遇到像他那样的第二个人。
诗中的梅花,很有些孤芳自赏,笑傲古人,大有”知音一个也难求’的味道。梅花的高洁,恐怕正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吧。

以下是毛对此诗的看法

1961年11月6日,毛泽东曾在一个上午连写三信催秘书查高启的咏梅诗。他当时正在酝酿写《卜算子•咏梅》。《毛泽东诗词集》将其写作时间定为1961年12月,全文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从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不难看出,其形式上受陆游《卜算子•咏梅》的影响,其内容与思想上却明显受高启咏梅诗的影响。毛泽东不欣赏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流露的驿外断桥边旷野怨妇般的自怨自艾、孤芳自赏和凄凉哀愁。相比之下,高启的这首梅花诗,写梅之高贵,孤傲而不哀怨,大雪暗夜却不掩仪态万方。以毛泽东的审美趣味和革命家情怀,自然更加欣赏高启诗中透露的“梅之精神”。在这样的心境下,毛泽东对陆游词中的哀婉情绪不以为然,认为“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作此词”,以至于干脆“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下阕首句原为“梅亦不争春”,修改定稿时改“梅”为“俏”。这样,全词无一“梅”字出现。有趣的是,高启的九首梅花诗,也是首首不见“梅”字。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410/11/718959_22358563.shtml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记得最初实在课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看到的,觉得非常好,很唯美。这两句中涉及到白雪,深山,高士,明月,木林,美人,堪称经典。
《梅花九首》“飘逸绝群,句锻字炼”。尤其这一首,突出了梅花高洁坚贞的精神,诗风诗意都很很符合毛泽东的喜好,毛泽东也曾写过词《朴算子-咏梅》,也很好,想必你应该读过吧,不妨来对比下。
高启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被称为“明初诗人之冠”,也是明朝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毛泽东说他是明朝最伟大的诗人,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明朝为人熟知的著名诗人就那么几个,能找到个符合口味的不容易啊,所以毛泽东在诗前注:“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梅花九首之一”。
当然是以主人公的角度在看这首诗,以想象高启便是这诗中人

高启《春暮西园》诗词鉴赏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 菜畦:指菜地,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清阮元《江定甫梦游益都冯相国佳山堂作诗一首余曾游其地因和其韵》:“宰相荒园半菜畦,石屏风外是沙堤。”?洪深《劫后桃花》三:“园的那一头,大洋屋旁边,还有小小的一个菜畦。”

【提示】

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赏析】

这首《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的语文试题中。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4),明代著名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或吴县人,祖籍开封,家居山阴。元末隐居吴淞江畔青丘,因自号青丘子,做过张士诚幕僚。明洪武元年(1368),应召入朝,授翰林院编修,以其才学,受明高祖朱元璋赏识,复命教授诸王,纂修《元史》。

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入境爱为本,兼受释、道影响,厌倦朝政,淡漠功名利禄。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明高祖拟委以户部侍郎,他却以年少未习理财辞归,返青丘以教书治田自给。此前,高启《题宫女图》一诗,招惹谗臣挑唆诬以讥讽君王,致高祖耿耿于怀。后来,苏州知府魏观“复浚锦帆泾”,营建衙府,高启为其撰写《上梁文》,引来杀身之祸。因衙府旧基原为朱元璋曾经的敌手张士诚王宫旧邸,《上梁文》又有“龙盘虎踞”四字,谗臣吴帅蔡本趁机诬告其存以反心,御史张度亦在弹劾中称其为“兴亡王之基,开败国之河”,遂致高祖大怒。洪武七年(1374),魏观被诛以腰斩,高启受株连,处以腰斩八段,卒年仅39岁。

高启为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文学思想,主张取法于汉魏晋唐各代,师古之后成家。认为要“兼师众长,随事模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独庵集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道:“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明诗纪事》中也有赞誉:“高启天才特绝,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

高启著作,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20xx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诗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收集遗篇,编为《高太史大全集》,今通行《四部丛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据此影印。高启的词编为《扣舷集》,文编为《凫藻集》,另刊于世。

求明代诗人高启梅花诗九首及其赏析!

包括写作背景,大意等,越详细越好!
  高启梅花九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高启,明初诗人。字季迪,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曾隐居吴淞江畔的青丘,因自号青丘子。明初受诏入朝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后被朱元璋借苏州知府魏观一案腰斩于南京。高启与杨基、张羽、徐贲合称“吴中四杰”。其诗雄健有力,富有才情,兼采众家之长,无偏执之病。反映人民生活的诗质朴真切,富有生活气息。吊古或抒写怀抱之作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雄劲奔放。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为什么只合在瑶台的梅花仙子,在这人间江南处处留下了她优美、不屈的身影呢?从客观环境上讲文人生存的条件如风刀霜剑紧相逼,朱元璋猜忌多多,大肆杀戮文臣武将;从品行高洁的文人内心世界来看,如何战胜名利的诱惑,在不受屈辱的前提下保全自己,就成了一个两难选择。

  “三九严寒何所惧,昂首怒放花万朵”的梅花成了作者心目中理想人物的化身。看这梅花:“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雪满山中,净悄悄的绝尘避俗的孤寂之感;月明林下,冷清清的高洁明丽的凄婉之美。竹影萧萧,香苔漠漠,斑驳陆离,依稀飘忽,若有若无,知音难觅,徘徊彷徨。

  我们不妨把历史的镜头拉回北宋,来看一看有“梅妻鹤子”之誉,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世的林逋。林逋所在时代的帝王们对知识分子还是以招览为重,政策相对比较宽松,在不不触及皇家利益的前提下,不为皇室服务也不强求,你想做隐士也无妨。另外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就是唐宋八大家中北宋就占了六家,在这六家以外我们还可以列举出一串闪光的姓名:范中淹、梅尧臣、苏舜钦、柳永、司马光、晏殊晏几道父子、周邦彦、秦观、黄庭坚等。林逋的时代还有一些大唐遗风,知识分子的思想还是相对自由的。所以,宋代的文化依然璀璨夺目。明初的文坛却是死气沉沉,虽然有宋濂、高启等人的昙花一现,但在朱元璋的威逼之下,不是流放充军,就是腰斩于市,文治这一条是没有多少可以圈点的,思想不自由哪来文化的繁荣。虽然有“高士”,有“美人”,但雪太大“高士”之“高”无法为世人所知,月太明“美人”之“美”无法为世人所用。是时代的悲哀导致了 “高士”和“美人”的无奈。

  诗人在《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中曾写到:“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明朝开国伊始,人们对推翻搞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蒙古人的统治的朱元璋是心存感激的,是把他当成备受异族欺凌的汉族人的大救星的,可这个大救星上台以后,却把主要心思用在了如何巩固皇权之上。一是想捂住知识分子的嘴,不让他们揭自己当过强盗的老底;二是想让人们在思想上高度一致,皇帝想什么,天下人就想什么,皇帝想做什么,天下人就做什么;三是为了能让他的子孙们坐稳江山,天下永远是朱家的,便大肆杀戮与他一起造反的哥们,防止有人像赵匡胤那样搞个陈桥兵变黄胞加身,此即民间传说中的“火焚庆功楼”的由来。知识分子们就像大观园里的林妹妹一样“路不敢多走一步,话不敢多说半句”,噤若寒蝉,万马齐喑。所以诗人说“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虽然和林逋时代有一样的“疏影”,但漂逸自得的“暗香浮动”却一点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是穷途末路的“春掩残香”,表面上有春天般的温暖,心里面却是伤痛深深,毫无生机,内与外的巨大反差,疏影虽在,残香难留,使得诗作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给人以猛烈的心灵撞击。这种情与景的反推撕裂,反情景交融之常法常道,恰到好处的表达出了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和诗人自己复杂的心理感受,确是明代诗作中的佳篇。

  最末一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悉寂几回来?”何郎即南朝著名诗人何逊,何逊的《扬州法曹梅花盛开》是被历代文人推崇的咏梅佳作。后人难以写出何逊那样好的梅花诗,是因为他们不再具备何逊那样的思想自由的客观条件,我真盼望着有何逊那样的机遇,可思想自由的“东风”全都沉寂了,把皇权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的人,是不会再给知识分子们一点空间的,我这个时代“东风”压根就没有,盼也无用,盼不好,还要出问题。从诗人的生活境遇来看,他多少还是有点盼的念头的,但正是这念头让他终究未能逃脱朱元璋的黑手。结尾紧扣诗作主题,首尾照应,点破自己的种种设疑,给同好者一个完整的诠释。
你好!
《咏梅九首》原文: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琼姿,这是古词中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也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这,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
“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常人说到梅花,总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实,梅花又何尝逞勇好斗?雪满山中,它们却稳稳地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们的对头?“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不过,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中寻觅,无异于水中捞月。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一如《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请反复吟诵这千古名句,请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洁精神,不正化身于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动的显现了吗?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进一步的申说,其原来的含义,应该是如下: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这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咏梅者,但诗人大概认为梅花的“好咏”(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逊之后,诗坛上当然也不乏“好咏”,但诗人在这里说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来只生出自己一个梅花的知音——这,说他目无古人、过于自负,也未尝不是;但若没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胆量抛开古人的陈规所限,别创出这千古佳作?况且,佳作既已咏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体的梅易写,抽象的梅难说;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何也?诗人若不先禀有梅的灵性,又安能窥到梅的灵魂深处?因此,由此意义上说,读者最该佩服的,倒不在诗人手笔的高妙,而应是诗人襟怀的高洁;读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该细看是否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依”着。
临末还有一点说明。注家谓:“雪满山中”句,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见清人金坛《高青丘诗集注》)其实,袁安卧雪在城中,而不在山上;赵师雄所遇的美人,与赵在酒肆中狎饮,岂可算梅花的化身?清人寻出的典故,多有胶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启梅花九首
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二、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三、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四、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五、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六、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七、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八、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九、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毛先生很少把"伟大"给予某人,但称高启为伟大的诗人。细读高启的梅花诗,只能以伟大称之。
谢谢!有帮助,但不是全部,遗憾!

明朝为何注定不是一个浪漫诗人和词作者层出不穷的朝代?

明朝为何注定不是一个浪漫诗人和词作者层出不穷的朝代?这个问题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明朝,二是浪漫,三是诗人和词人。下面,我就分别从这两个方面来说。

第一,明朝是文学由诗歌走向小说的转折点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各朝代都有鲜明的文学特色,而明朝的特色在于小说。这个主要归功于元曲的出现,因为元曲跟之前的诗词相比多了几分故事性,其文体恰好是诗词与剧本的融合物,对后续小说体裁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咱们现在所说的四大名著,其中三本出自明朝。明朝的冯梦龙称“《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为四大奇书,后因《金瓶梅》被列为禁书,又出来了《红楼梦》,才演变成后来的四大名著。另外,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以及《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等也都是传世经典。所以,明朝的时代文学是小说,这也正好与明朝不断向平民化进军的时代特色相符合。

其实,明朝也是一个诗的朝代,也有很多优美的诗词作品,也有为数不少的诗人词人。比如杨世奇的诗,我也很喜欢,那句“深林日午鸟啼歇,开遍满山红白花。”读起来朗朗上口,毫不逊色于唐诗。只是明朝在诗词上没有开创出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体裁,让小说占了风头而已。

第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由来已久,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浪漫主义本是文艺创作的一种方法,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了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而当浪漫主义与诗词的优美和含蓄撞到一起时,就催生了一大批浪漫主义诗人和词人。

悉数古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有代表的人物莫过于唐代三李:李贺、李白、李商隐,战国时期屈原、宋玉了。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李白雄奇豪放、想象丰富的诗风,李商隐缠绵悱恻的爱情诗,屈原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认识宋玉,只需知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东墙”这些典故都是由他而来即可。

明朝人也不是不浪漫,明朝的文学作品也是充满浪漫色彩的。要知道,文学作品中所指的浪漫,并不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罗曼蒂克,而是指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所以,《西游记》绝对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西厢记》、《牡丹亭》等小说更是自由开放,充满了烂漫的描写与想象,从文学角度看,也是作者浪漫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时代都有招牌,明朝的重点不在诗词

唐代之所以以诗歌著称的主要原因,一是唐代诗歌质量高,二是诞生了有代表性的诗歌艺术形式--格律诗。在唐朝之前,格律诗一直都在酝酿中,直到唐朝才达到成熟并发展到高峰。直到现在,我们学习写格律诗,也都是以唐朝诗人的作品为楷模的。

提到宋朝,我们想到肯定是宋词。其实,词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诗歌,词在晚唐就有了,只是在宋代得到了繁盛。宋朝也有诗,但能和唐诗相提并论的并不是宋诗,而是宋词。因为宋诗就是按照唐诗的道路继续往下走,再优秀也没有自己的特点。而只有宋词,才能和唐诗相媲美。


到了元朝,由于南宋是被异族所颠覆的,致使汉文化损失惨重,元诗的水平与唐宋诗词相比,有了一个断崖式下跌。但是,当时一些士大夫为了表达玩世不恭的调调,用唱曲来表达内心的苦痛,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创作和研究曲这种诗歌形式。后来,曲这种表现形式越来越成熟和精细,元曲这种新的诗歌形式,也就被时代记住了。

而在明朝,就没能像唐、宋、元那样出现一种新的、能够代表时代特色的诗歌形式。其实,明朝的诗派有很多,如汉唐派、宋诗派,甚至还有魏晋派,但他们都是在研究前人的东西上苦下功夫,终究没有创造出自己的诗词品牌。再加上明诗经过了元代的断层,不能像宋诗那样直接得到唐诗的滋养,其成就远远比不上宋诗,与唐诗更是没法比,明诗想要再次辉煌谈何容易。

所幸的是,明朝的文坛有了小说和戏剧来占据重要位置。相应地,小说和戏曲的创作者们,自然也就占据了那个时代的主角,浪漫也主要表现到了这里。虽然明朝的诗词也不少,诗人词人也有很多,也不是不浪漫,但缺乏自己的特色,成不了当时的重点,只能被默默地埋没,也就更谈不上层出不穷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满意。

明朝由于内忧外患这种局势,所造就的诗人当然不可能像唐朝那样浪漫,所以整个风格是比较偏刚正不阿的。

明朝最著名诗人是高启,被毛泽东主席称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高启的诗也被后人誉之为有名诗“一代之冠。”虽然他只活了三十九岁,写了近千首。他的诗风近似李白,尤擅长作乐府歌行。明人谢徽评价高启说他“或花间月下,引觞独酌,酒酣气豪,放歌作楚调,已而吟思俊发,涌若源泉,捷如风雨,顷刻数百言,落笔弗能休。其才气俊逸如泰华秋隼孤骞,昆明八骏追风蹑电而驰也。”

(一) 、高启的生平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长洲县(今苏州市)人,元末明初诗人。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与张羽、徐贲、宋克、王行等十人经常在一起切磋诗文,人称“北郭十才子”。同时,他还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也称作“明初四杰”。虽然同为“十才子”,虽然并列“四杰”,但高启的文学成就要远远超过其他人。明洪武初年,召修《元史》,为翰林院国史编修,授户部右侍郎,没有接受。尝赋诗有所讽刺,后被朱元璋借故腰斩。其诗爽朗清逸 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对明朝的统一作品也有所歌颂。

(二)、高启诗词的特点。

1、高启的诗具有历史的深度,善于借鉴前人的名言佳句,融会贯通运用在自己诗词中。他不仅可以从情节完整的《长恨歌》中取材,他还可以利用其他的传说资料。如在他的《明皇秉烛夜游图》诗作中“海棠欲睡不得成,红妆照见殊分明。”两句,便是根据苏轼的《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及有关故事而写。

2、高启的诗具有唐人歌行那种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他的诗大气贯注,豪迈奔放又充满郁勃苍劲之声。诗中每四句一转韵,一转一层境界,愈转愈深,使全诗跌宕起伏,音调铿锵,兼有雄壮豪迈及沉郁顿挫之美。

3、高启的诗情景兼胜,韵味深长。如他的诗《凉州曲》是古题乐府诗之一。高启一生从未到过边塞,而是根据乐府旧题而写的拟乐府诗。“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写之景如在前。”从整首诗的意境看,塞外征旅,军旗悠扬,落日陇头,大河奔流的景象十分雄浑,格调是高昂的,含蓄不尽,悠悠余韵,尽在言外。

4、高启的词由隐而显逐渐趋于明朗,在他的词作中,借以咏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

因为明朝比较注重武人,所以对于文人的重视不会太强,有很多人就很少去作诗了。
明朝这个年代比较开放,而且不禁止文学,所以有很多词人出现。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高启及其诗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2773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爱喝酒的诗人,都不简单!你认识哪些喝酒特别厉害、才华又超凡脱俗的诗人呢如何理解北岛的《守夜》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