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小学生编写诗歌赏析书籍

发布时间: 2022-07-31 13:00:3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散文 点击: 93

古诗词在教材里的比重越来越大,怎样给孩子选好古诗类的书?新学期开始,最新版的小学生“部编版”教材就要摆在全国小学生的书桌上了。部...

如何给小学生编写诗歌赏析书籍

古诗词在教材里的比重越来越大,怎样给孩子选好古诗类的书?

新学期开始,最新版的小学生“部编版”教材就要摆在全国小学生的书桌上了。部编版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古诗文的比重大大增加,将近三分之一的内容。这也预示着,语文学习,要回归本源,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而抛弃了那些满含虚假味道的名人故事,和空洞的现代美文。

相信大部分关心孩子教育的家长都应该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也意识要更加重视孩子对古诗文的学习。

从去年开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全国上下,男女老少,上到庙堂,下至阡陌,一时之间,人们就像一下子觉醒起来,发现了一直在我们身边却又被忽视的一座宝藏一样。读古诗,体会古诗的境界之美,探寻古诗的人生智慧,成为了社会的热门话题。

不久前,《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新书举行了发布会,这也意味着,这个节目还会一直办下去。这股学古诗,读古诗的热火还要烧下去。

从校园到社会,从课本到普通读物,古诗词的影响将无处不在。

可是,就在几天前的图书博览会上,我看到一位家长,给孩子选了满满一兜子古诗文,什么《小学生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名篇鉴赏》《古文观止全集》,一本比一本厚,我随便翻开几本,比较了一下,形式上几乎没有差别,无非是原文,注释,逐句翻译,全诗解析。有一些延伸阅读,就算是挺特别的了。

我在想,如果一个家长,面对如此之多的古诗课外读物,拿起一本,差不多,再拿起一本,还是差不多。那么她该怎么选,怎么做决定?

最后,可能就索性选一本顺眼的一买了之。

我手里有一本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唐诗三百首》(儿童注意版)。我手里的这本是2000年第17次印刷的。三年的时间里,这本书就重印了17次,而此书一共重印了43次。可想而知,这本书当年该有多火了。

就是上图这本,恐怕现在再也见不到配有如此精美插图的唐诗读本了。插图作者范振涯先生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曾给各类儿童图书画过2万多幅插图,书中绘画意境高远,与诗意浑然一体,中国画的笔法给这样一本普通的小学生课外读物增光无限。

反观现在的各类诗词读本里的插图,要么是画笔简单,要么是电脑软件图画,人物单薄、呆板,画面意境全无,与诗词本身的文字之美毫不搭边。一首优美的唐诗,如果不能配以符合其同美的配图,就像一个美女被套上一个麻袋。那画面太美,不敢看。

这只是从插图的角度来比较了一下。而从内容上,很多家长仍存在一个误区――追求全面,要有注释,有翻译,有解释,有作者介绍,有背景分析,有相关故事。

而家长一看到什么都有,内容这么全的书,就会想当然以为是好书,买上超值。

信息量过大,未必是好事,尤其是给孩子看的书,要考虑到孩子的理解与吸收能力,更要多从舒适阅读的角度去为孩子考虑。否则,家长受蒙蔽,孩子也吃苦。书未读好,却又伤了孩子的兴趣。

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课外诗词读物时,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考量:

一、图画是否精美。

为什么把这个放在第一点?因为当我们还没有翻开书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书的封面,翻开后第一眼看到的也会是图,如果这个“第一印象”都不好,还有必要看内容如何吗?我觉得就没有必要了。忽视插图的古诗词,内容的制作上也不会用心到哪里去。

二、逐句翻译未必一定要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读不懂古诗,就非要买有一句一句翻译的。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有句话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吗。意思就是,读唐诗更重要的是意会,不是言传。

中国古诗多追求情与景的结合,思想表达含蓄委婉。就算孩子一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他对那种诗人表现的情感,或是思想,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但却又说不清楚。其实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开始。当孩子慢慢从一些简单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体会到时间,离别,孤独,等等思想与感情的表达时,他自然会自己找到领会古诗的方法的。

好的教育不是教,是导。

三,必背两个字别迷信

新版教材出来后,必然有大批打着“配合最新版部编教材使用”的小学生必背古诗XX首。

我就不明白了,教材里都编了进去,你在这还配合着什么劲呢?难道在学样里学一遍不行,非得买一本与内容一样的再学一遍才行。

这个道理讲不通。

所以,我的建议是,选择可以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的古诗选。

比如上面1997年浙江少儿出版社的这本《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

《送兄》

作者:七岁女

别路去初起

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飞

你读过吗?你读过吗?你读过吗?

一本写给孩子的注音版唐诗的第一首,居然选择了一个姓名不详的七岁女孩写的诗。

这样的选编标准,才是我想要的。

四、选一首,仔细读读赏析或解说

对一首古诗的赏析或是解说,可以准确反映出编写者的水准。解说不拘泥于诗句的直译,用散文化的笔调,追求洗练的诗句背后的思想情感。既能启发孩子的思考,又帮助孩子理解。

仍以《送兄》的解释来给家长作为参考:

这首诗表达了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深情。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气氛萧索。令人感叹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雁行能一起冰向远方,而此时我们兄妹却不能同去远方。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然自然,诚挚。

这个参考标准真的一点也不高,不如此的,可以pass了。

最后,推荐我微店里的一本《朵拉的古诗奇幻之旅》。

书里讲述了一个叫朵拉的中国小女孩由不喜欢古诗到爱上古诗的故事。

朵拉不爱学习、喜欢幻想和魔法。有一天,她在语文课堂上睡着了,梦中她来到了希腊图书馆,发现了一本会发光的书,还遇见了月亮女神辛西娅。从此开始了她走迷宫,用古诗破解难题,一路打怪升级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背诵了古诗,理解了古诗,还了解到很多历史名胜和神话故事,如中国的黄鹤楼、鹳雀楼、云梦泽;外国的乞力马扎罗山,等等。著名人物有神笔马良,古代战争中的士兵,月亮女神,哈利波特,这些孩子们耳熟能详的人物穿越到新的场景中,和故事的主人公一起经历新奇的事物,让人耳目一新。孩子们既可以感受到旧故事的痕迹,又可以体验新故事的神奇,从而化解单纯背诵故事枯燥的一面。

在一个个故事中,作者不仅介绍了古诗,还穿插进了物理、历史、环保等方面的知识,让传统文化充分和现代知识相融合。在《爱琴海上的和平鸽》一节中,作者提到了希腊和波斯的战争,借士兵之口写出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书的孩子。

在不断获取知识的同时,朵拉由一个不爱学习、爱哭闹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喜欢古诗,热爱学习,充满耐心和爱心的善良的小姑娘。

有了这本书,妈妈再也不担心孩子学习古诗无聊啦。

‍推荐一本古诗书名字叫做《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这套书作者是一米阳光童书馆,精选适合3-8岁儿童诵读的古诗100首(带注音)。

每首古诗配有一幅手绘插画和一个根据诗歌内容设计的专注力互动游戏。

一米阳光童书馆是国内知名童书出版机构,创始人为三位年轻的妈妈。成立5年来,成绩斐然。童书馆出版的“神秘日志系列”被认为国内高端童书的代表作,五年累计过50万册。

更厉害的是,在2021年,该馆推出的《写给儿童的莎士比亚》被国内顶级童书评选机构三叶草评为“年度十大优秀出版物”。

古诗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交流,字里行间里的朦胧和意象给了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

我们在吟诵古诗的时候,通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不知道如何运用以及如何延伸。而《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就很好的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一、古诗怎么用起来?

一米阳光童书馆编写的《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收录了100首经典古诗。

重点是我发现这100首古诗的场景都非常的鲜明,因为这套书面对的小读者是3-8岁的孩子,所以书中涉及的场景都非常好理解。

为什么要结合场景呢?“场”是时间和空间,孩子可以在“场”里停留和思考,“景”是情境和互动。在场景里,有情景和互动会触发孩子的情绪,而情绪记忆比事实记忆会留存更久。

比如季节性的古诗,春天如《咏柳》、《春夜喜雨》、《惠崇春江晚景》、《清明》、《春晓》、《春日》、《钱塘湖春行》、《城东早春》;

夏天如《夏日绝句》、《小池》;秋天如《秋夕》、《秋词》、《山居秋暝》;冬天如《塞下曲》、《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江雪》等等。

描述春天的古诗最多,也许这个季节更让人想要直抒胸臆吧。我非常有感触的是在《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里读到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感特别有春天的气息。

三月初我回了趟安庆老家,家住长江边,野味特别多。婆婆很能干,年轻时就喜欢打鱼抓虾,挖藕拔菜,看我们回来了,说要搞点野味给我们尝尝鲜。

我们一起到了江边,婆婆轻车熟路地带着我们九绕十八弯地找到一小块野蒌蒿地,蒌蒿长的快有小腿一般高了。

婆婆骄傲的跟我们说:“这地方别人不知道,要知道早就挖没了。外面卖这样的野蒌蒿都20多块钱一斤,今天我们搞点便宜食吃吃。”

我单是看着满地的野蒌蒿就心花怒放了,婆婆这么一说我更是觉得找到了宝贝。

婆婆用小镰刀开始割起来了,Mike也学着奶奶的样子拔蒌蒿,力气太小了,用力一拔一屁股坐在地上,小眉头疼的一皱一皱,小嘴撅成一个圆,在那直抽气“呼”,逗得我们乐了很久。

“Mike,这是蒌蒿,你摸摸看它的茎,看看他的叶子。找找哪里还有蒌蒿呢?”我带着Mike找蒌蒿,让他去辨别蒌蒿。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我念了几遍,因为他还没有满两岁,但是可以咿咿呀呀学话了,重复了几遍后,他也学着我说“蒌蒿满地”。

“芦芽是什么呢?”芦芽其实是芦苇的幼芽,因为江边当时没看到芦苇,我只是提出了问题,没有细说下去,希望在将来的某个时机,引发他的好奇心,自己去寻找答案。

3岁的孩子以上也是一样,可以理解一句就说一句,古诗我们不用一次期待孩子记住一首,古诗不是用来教的,是用来好好体会的。

很喜欢《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的一句话“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能够让我们谈论。”古诗也是一样,所有的欣赏和感受都是为了激发孩子更多的思考。

当我们把欣赏古诗当作是一种体验,和生活中的场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会引发孩子的无限好奇想要了解关于古诗的更多秘密,这就不是强记了,而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

正如蒌蒿带给Mike回忆不止是春天的时令菜和它鲜美的口感,更是一种亲情的链接。

也许在他长大后回忆起春天时,脑海中就有和奶奶一起拔蒌蒿的画面,满满的温暖。而这种感受也会随着他对全诗的逐渐理解印象更加深刻,去探索意境,去借物拟人,去研究苏轼背景,去体会到一首古诗带来的无限可能。

像这样经典的古诗在《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还有很多,画面清新淡雅,建议和孩子一起感受古诗的时候多结合场景去体会。

比如提到早晨、下午、晚上的时间类古诗,提到端午、重阳、清明的节日类古诗,提到蜜蜂、柳树、草的名词类古诗,当我们去踏青时,挑上一本古诗,和孩子随时感受古诗的意境和唯美,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毕竟,审美不是一件毫无门槛的事情,需要有“审美经验”作为支撑。

二、如何更好的体会古诗的意思?

《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直接给我们非常好用的方式:游戏。

用游戏去激发孩子的天性是最美好的事情了,我们还是说这首诗《惠崇春江晚景》,书中给的方式是找出反义词。

用对比的方式来提高认知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比如我们想教孩子“大”的概念,把“小”的概念放在一起去对比,既具体又形象。

《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把涉及到对比概念的词汇打乱,让孩子自己来找到相对应的词,如图。

像这样的游戏书中涉及的很多,也相当的专业,因为是针对孩子做游戏的心理需求来设置,比如拼图、迷宫、找相同或不同、找规律、数字推理、排序等,锻炼孩子的辨别力和逻辑力,这些都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基础方式。

比如《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中有一首李白的《夜宿山寺》相关的游戏,让孩子通过连线画出寺庙的样子,线是由有顺序的点组成。

孩子通过动手实践了解到顺序的概念,这就是古诗内容的延伸。

诺贝尔物理获奖者理查德·费曼小时候的教育就有这样的范例。他爸爸晚饭后会和他玩一个游戏:把瓷砖一个接一个立起来,摆成很长的一条。接着爸爸允许他推倒最后一块瓷砖,整条瓷砖长龙倒下去。

再后来,爸爸要求他按顺序放一块白的,然后两块蓝的,接着再放一块白的和两块蓝的,就这样把所有的瓷砖摆好。

这个游戏暗含的教学智慧是先让他喜欢上一个游戏,然后慢慢往里面加教育的内容!《写给儿童的古诗游戏书》的设计理念也是这样,先让孩子喜欢上古诗,然后再古诗里涉及相应的游戏,培养孩子思维的基本能力。

语言的意象美加上思维能力的启蒙的完美结合,是这套书有别于其他干巴巴的古诗书的最大区别。

让古诗成为孩子去哪儿都想要带的陪伴,比给孩子去哪都带IPAD强多了。

‍‍

提到古诗词,家长朋友们最熟悉的就是唐诗。很多小朋友会背的第一首诗是唐诗。小学课本里的诗词几乎也都是唐诗。所以很多家长给小朋友们准备了《唐诗三百首》之类的书籍。不过,在古诗词比重越来越大的今天,学好诗词不应仅仅限于唐诗。那么,该怎样给孩子选古诗词类书籍呢?

首先,建议从古诗词源头入手学习。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孔子底子当年从《诗经》开始学习,现在孩子学习古诗词,同样可以从《诗经》入手。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学习诗经以后,接着学习楚辞、汉诗、唐诗、宋词等。为什么建议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学习古诗词呢?

我身边有的三四年级的孩子,可以背出来二百多首古诗。但是这些诗歌在孩子头脑中是杂乱的。按照历史顺序学习古诗词的好处是孩子在头脑中会有清晰的脉络,这对于孩子今后的古诗歌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在学习的时候,可以选择带注音的版本方便学习,比如邵南文化的注音版的诗经,字大,适合孩子阅读。

其实,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诗词,可以选择诗词鉴赏类书籍与孩子一块阅读。

对于中小学生,推荐商务印书馆的《古典诗词鉴赏辞典(新课标教材版)》,这本书里共收录了450多首诗词。每一首诗词,包括原文,注释,鉴赏几部分。这本书既可以作为孩子学习古诗词的工具书,也可以有空的时候翻阅,对于提高古诗词素养都很有帮助。

最后,提醒下家长朋友们,古诗词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坚持每日朗读。日积月累,一首诗每天朗读几遍,一两年下来,孩子就会有大量的积累。

诗歌赏析(小学生范文版

太多了,不知道你要的是几年级的,举一例吧: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 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 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 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 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 说。
===================
如果需要其他的请留言
太多了,不知道你要的是几年级的,举一例吧: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
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
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
物的能力。
...展开太多了,不知道你要的是几年级的,举一例吧: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
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
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
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
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
说。
===================
如果需要其他的请留言收起

雪花的快乐朗诵配乐——小学生读徐志摩诗歌

小学生诗文赏析

《小学生诗文赏析》是2009年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唐庆忠。《小学生诗文赏析(注音版)》作为小学生的必读书,本着精品精选的编选原则,尽力编选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而又适合小学生阅读、理解的传世佳作。为便于学生阅读、背诵和欣赏,便于老师和学生家长指导,且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将近300篇诗文按年级学期编排,每个学期读20~30篇。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三字回应篇首,而“摧心肝”则是“思欲绝”在情绪上进一步的发展。结句短促有力,给人以执着之感,诗情虽则悲恸,但绝无萎靡之态。

  此诗形式匀称,“美人如花隔云端”这个独立句把全诗分为篇幅均衡的两部分。前面由两个三言句发端,四个七言句拓展;后面由四个七言句叙写,两个三言句作结。全诗从“长相思”展开抒情,又于“长相思”一语收拢。在形式上颇具对称整饬之美,韵律感极强,大有助于抒情。诗中反复抒写的似乎只是男女相思,把这种相思苦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美人如花隔云端”就不象实际生活的写照,而显有托兴意味。何况我国古典诗歌又具有以“美人”喻所追求的理想人物的传统,如《楚辞》“恐美人之迟暮”。而“长安”这个特定地点更暗示这里是一种政治的托寓,表明此诗的意旨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就此而言,此诗诗意又深含于形象之中,隐然不露,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所以王夫之赞此诗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乌乎,观止矣。”(《唐诗评选》)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文解释】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
在三月份烟雾迷
漫、
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
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诗文赏析】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
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
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
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
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

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
开阔、形象传神

如何教小学生赏析古诗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L3H1Cylki-oPlDpq_Okvxw

 提取码: d73w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如今中华文化被很好继承了下来,在我们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任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能够跟的阿红时代发展的潮流,有利于为我们人类传播一些优秀的思想文化内涵,其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就是需要我们去学习和了解的,所以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如何学好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五步鉴赏法”

在诗歌教学中,很容易出现的课堂现象就是师生纠缠于字里行间的意思,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解释,讨论不休,导致全诗意境的支离破碎。引导小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要注意意境的导入与营造,淡化对诗歌本身的解释,从诗境入手,抓住重要的意象,整体感悟。一首优秀的诗歌,给读者提供的是个多层次的结构:在确定的框架外,还有许多不确定的点;在有形的内容之外,还有许多无形的暗示。在鉴赏过程中,读者仅仅知觉有形的内容和确定的框架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想象,对无形的暗示予以发掘。可以把审美对象的某些特征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对头脑中浮现的审美意象有所改造,使之变得更加丰满,更为亲切。

要鉴赏诗歌,理解诗意,走近诗人,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教师势必要引导学生鉴赏、评点诗歌的语言。可以这样说,诗人所用的每一个词都是有深意的,词语之于诗歌的重要性,就决定了诗歌语言的凝练、柔软、多义、情感、心灵化,并且富有弹性。词语自身有很多特性,从哪些方面入手呢?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对词义轻重、使用范围、使用对象、语体色彩、文化色彩、感情色彩进行辨析与区分。除此,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是一些词汇的超常搭配,即那些比较特殊的语言现象,包括词性活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以及词语的摆放位置。在诗歌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词性变异:“春风又绿江南岸”,“啊,红了荔枝,黄了菠萝,绿了槟榔/啊,熟了生活,甜了感情,美了愿望”,诗人把形容词“红”“黄”“绿” “熟”“甜”“美”活用为动词,再把这些词置于句首,这不仅渲染出一个斑斓的、多彩的、丰收的季节,而且写出了自然的变化带来的人心的变化,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和诗人喜悦美好的情绪皆跃然纸上。如果漠视词语的超常搭配,我们就可能无法理解诗歌的主旨。

诗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在发展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我们在进行诗歌鉴赏时,要把一些与本能和行动紧密联系的感官反应,经过艺术符号的转化,从实用中解放出来,它们作为想象的材料。有了这些材料,有了鉴赏对象的制约,读者的想象也不至于无边无际,而是一种有所依傍的想象,读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产生新的信息。

对于诗歌鉴赏而言,特别是针对小学生的诗歌鉴赏,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有这样一个意识:教师和学生都是读者,所不同的是,教师往往先于学生读到这首诗。明确了这样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就不会是满堂灌或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一种熏染而不是一种解析。因此,教师的作用应该是释放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那么,教师的诗情从何而来?教师就要动用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多读好诗,诗歌常读常新,唯有教师把诗内化为自己的生命感悟,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打动学生。
指导朗读,流露感情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一种加强识记的好方法,把文字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时下,有些小学生盲目喜欢唐诗,囫囵吞枣,生搬硬读,缺乏感情,没有享受到其带来的审美和陶冶的作用。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只从表面上模糊诵读,没有认真思考诗人融入的感情。诗人借助了“明月—霜”来抒发“思—故乡”的离愁,滋生别离故乡别离妻子的情愫,形成“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师要抓住诗人的感情主线,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身心投入,走进高雅的境界,享受古诗韵律的美妙,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学生可利用课前课后大量诵读家喻户晓的唐诗经典名句。
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享受意境美
小学生学习唐诗不能仅仅为读诗而读诗,光靠记忆,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享受意境美,陶冶情操,学习蕴涵哲理的诗名使人思维灵活、身心旷怡、坦然处世。
例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句描写构柳树的婀娜多姿,千万条枝叶像绿丝打扮着的少女。这样的美丽和楚楚动人,是出自哪个妙手点美呢,啊,原来是二月里的习习春风。诗句的点睛之处在于意境美,一幅春景图豁然出现在眼前。
领悟诗人的写作风格,学习诗人的爱国情怀
唐代诗人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诗人,其中不乏饮誉古今中外的伟大诗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原野的草生长茂盛,每年它都由枯萎到繁茂。任凭野火燃遍,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春风吹拂又生机勃勃。这生命的顽强,赋予一种精神,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这些诗人的写作风格,无不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更要学习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一定要字字对应。
一、鉴赏方法点拨:
(一)注重平时积累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二)、分析诗歌意象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抒情性是诗词的第一特性。但古典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要注重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的习惯。
(三)辨析表达技巧
诗是艺术的精品,诗歌创作离不开各种艺术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可大致分为四类:
1、抒情手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象征、双关、互文等:
3、描写手法,如铺陈、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等;
4、景物描写的角度,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视觉、听觉、嗅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俯视、仰视等。分析表达技巧,不仅能细致地体会到诗词的艺术美,而且能更深入地把握住诗人的情感倾向

给小学生自编诗集写序言

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我们组编了一个诗集,请写一篇序言,300字左右,和六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有关,小学生能看懂。
按:今年 月,我们小组作了本诗集,本人不才,受众小组成员之托,不辞孟浪,为诗会作序。为人所迫,浅陋之处,贻笑于方家也。

欲题诗会,故友新朋。湘妃临水,楚客飘蓬,笔底龙蛇,纸上奇峰。或来燕山北,或来吴江东,大泽三山断,长川一水通。绿鬓入草阁,青衫列古风,云扬悲泪竹,日丽看江枫。
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杨柳雨,芳池芰荷风。短歌声里,描平渚几行雪雁;长琴绝处,写远山一道孤鸿。揽杯煮酒,壶中天地乾坤外;扶醉沉吟,梦里声名旦暮中。诗横万里,西岭八千之路;赋洗千河,巫山十二之峰。书断秋闺,时惊塞下之鸟;词醒枕簟,遗恨翠微之蛩。铮琮汉佩,冷冷函关之月;寂寞秦筝,萧萧易水之风。沉雷旷野,声振淮浦之北;夜月平原,清辉楚云之东。阮郎观棋,枰欹清虚之石;和靖放鹤,唳扬大夫之松。弄玉箫里,三啭而成杜宇;萧史笛上,一曲乃曰乘龙。清清浩浩,人称避暑之殿;恻恻凄凄,谁歌广寒之宫?书生意气,匣鸣三尺之剑;壮士高歌,腰悬六钧之弓。休言庙堂紫衣客,且题田舍白头翁,人云九派音书绝,我道三吴语笑同。星移地北,手著百行之句;斗转天南,气吞万丈之虹。
十分忻然,有请听草之阁;不亦快哉,奉茶清韵之风。
序终。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生花的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这些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有很多时刻,我都觉得有必要感谢“新诗”这个冠名。白话诗,现代诗,现代汉诗,新诗,人们用这许多称谓来指陈同一种诗歌现象,并认为它们之间的每一次差别都标志着对诗的本质的回归。可以说,每一次新的命名,都提供了看待中国新诗的新的角度;并且,这些角度也确乎在某种程度上涵容了对诗的自觉。
  但是在这些命名中,我还是钟爱“新诗”这个称谓。我特别看重这个命名所包含的差异性。每一种诗歌,都应该为它自身的“诗歌之新”提供充分的可能性。诗歌之新,是诗歌得以永恒的最主要的动力。诗歌中的新,可能并非像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必须和旧相对应。在理解“诗歌之新”的问题上,我觉得应该对那种把新与旧作为一种二元对立模式的观念保持高度的警惕。诗歌中的旧是绝对的,至少对诗歌写作而言是如此;这种绝对源于诗歌中的旧与诗歌规约扭结而成的一种传统的力量。当然,从阅读的角度,才智活跃而又有耐心的读者,可以把诗歌中的旧误读成一种新;在这方面,经典的例子是艾略特(T.S.Eliot)对玄学派诗人所做的解读。而诗歌之新,则是相对的;只是这种相对性并没有模糊掉它拥有的巨大的可能性和新异性。诗歌中的旧(它多半以诗歌传统、诗歌规约、诗歌史惯性为其温床),必须依赖新的变革才能凸现出它的价值。诗歌之新,则可能完全不必依赖诗歌之旧而彰显它的独特的魅力;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诗歌之新来源于诗歌的可能性。换言之,在诗歌领域,新往往并不对称于旧。我认为,新诗这一文类之所以有魅力,恰恰是它包含了丰富的诗歌之新。这种诗歌之新——它自身包含的革命性、审美的疏异能力、探求的冲动、更宽广的参与世界的沟通能力,还远远没有被我们挖掘出来。这也是新诗至今还保持巨大的活力的一个重要的但却常常被忽略的原因。
  从新诗的起源上看,与其说新诗是反传统的诗歌,不如说它是关于差异的诗歌。也就是说,从五四时期开始,新诗从自己的语言肌体上发掘新的冲动和努力,远远多于它对古典诗歌的反叛。从诗歌史的角度说,对传统的反叛,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姿态;新诗真正的驱动力在于它所采用的语言,以及它所展示的崭新的参与世界的文学能力。按胡适的解释,这种新的诗歌语言立足于模糊诗歌与散文的界限,它包含着比文言文更多的实践的可能性。是的,“可能性”,胡适早在1919年就明确而又富有远见地使用过这个词。这种诗歌的可能性,不仅涉及到语言的活力,对现代生活的适应力,精确的表达能力;也触及到了新诗的人文主义精神,对现代性的文化参与(如五四知识分子所设想的),对自我的发现与探索,以及一种将人的存在和新的历史意识联系起来的视野。换句话说,在五四知识分子为新诗设定的目标里,包含着这样一种想法:新诗不仅是可用于提示主体(如胡适所指认的“现代中国人”)的全新的文化标本,它也是反映生活在现代的人们的思想与情感的最切合的工具;但是,更重要的,新诗是用于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的文化机遇。新诗的本质就在于它比别的现代文类向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新异的文化机遇。换句话说,如果有人问什么是新诗,最简洁的也是最深邃的回答就是,新诗是一种机遇。这种机遇观念源于对文学的历史化。当然,由于20世纪中国文学和现代性的关系既特殊又复杂,新诗的这个目标主要是通过文化功能来转化的,而不是以审美功能来实现的。 8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才有很大的改观。
  新诗,像20世纪中国所有现代文类一样,它的文学实践深受两种文化形态激烈的冲撞的影响——古典与现代的冲突,东方和西方的纠葛。这种冲撞,其本身很难用好坏来判定,但由于中国现代历史的曲折与动荡,它对新诗的文学场域——写作过程、写作心态、发表渠道和阅读机制——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多,特别是在写作心态方面。最典型的症候就是,新诗历史上,几代诗人都曾被一种写作的焦虑深深地困扰着。这种写作的焦虑,极大地磨损了新诗这一文类所包含的写作的可能性和实践的魅力。甚至可以说,80年代以来,新诗的写作,无论是它的生产机制,还是它的阅读方式,尽管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写作的焦虑一直像幽灵一样妨碍着新诗充分展示自身的文学能力。也就是说,写作的焦虑遮蔽了人们对新诗这一文类所包含的诗歌之新的认知。
  上述这些视角和线索,或许有助于我们鉴别王敖的诗歌写作所展示的意义。王敖的诗歌写作,也许在某些读者看来不够平衡,比如,认为他的想象力过于依赖对诗歌幻象的领悟;但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王敖诗歌中的不平衡,恰恰是因为他的诗歌展示了当代诗人所很少具备的诗歌资质——即完全没有焦虑的写作。传统意义上的、或者说假借传统而自我申明的某些诗歌原则,大多把诗歌中的平衡看成是涉及诗歌写作秘密的最基本的东西;甚至很多人误将诗人的平衡能力视为衡量诗人是否成熟的标准。这样,在以往的新诗写作中,诗歌中的平衡被过分关注;诗歌中的平衡从一种写作的自我意识蜕变一种文学忧郁症。几乎所有的诗歌中平衡衰变为过分的平衡,或是平衡的自我平庸。一旦诗歌中的平衡寄身于对诸多诗歌元素的综合把握,它就成为写作的焦虑的最显著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说,王敖诗歌中的综合能力则表现在他对想象力的不平衡的出色而又凌厉的驾御能力上。就当代诗歌的地理特征而言,这种不平衡标示着一种新的诗学的赫然登场。
本文标题: 如何给小学生编写诗歌赏析书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sanwen/1958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高一学生,写出这样的诗还可以吗能欣赏诗歌是种怎样的体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