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文章,求求求

发布时间: 2023-03-19 12:00: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情感文章 点击: 86

求一篇文章!三四年前在一个杂志不记得是《读者》《意林》《青年文摘》还是什么别的类型的杂志了,看到一篇文章,叫《LV的包》,开头是...

求一篇文章,求求求

求一篇文章!

三四年前在一个杂志不记得是《读者》《意林》《青年文摘》还是什么别的类型的杂志了,看到一篇文章,叫《LV的包》,开头是“那是一只土黄色的方格包……”主要讲述一个太太收到先生寄来的一只包,先生寄错寄了地摊货,可太太不知道,走在街上人人都笑话她,可后来有一个人调查,太太说是LV的包,人人又充满崇敬,后来太太才知道是地摊货。整体故事就是这样,求在哪个杂志的哪一期?
  我找到了!是这篇吧

  简解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
  (2009-12-9 16:29:07) (学前教育:bbs.szhome.com)

  叶志荣:

  「父母呼。应勿缓」,这里提到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很重要。其实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哪里看出来?从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他影响很深远。当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学问就扎下了很好的根基。当他没有这一分孝跟敬,他生起的是什么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这很有可能就毁了他一生的前程。这是不是太夸张了?《大学》里面提到,一个人假如要对社会、国家有贡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要怎么样?「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孩子要能诚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齐家,长养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如何诚意、正心?必须格物致知。格物就是彻底根除他的所有坏习性。从小能够把坏习性转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
  现在假如有个孩子,你叫他,他走过来:叔叔,请问你有什么事吗?你会突然肃然起敬!这样的孩子已不多见。所以孩子要教!孩子从小要教他礼貌,看到长辈要叫人。有人说:叫人?他能对着你笑一笑就不错了,还叫人!对孩子仅仅是这样的要求对不对?我们现在教孩子把标准降低,会造成什么结果?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教孩子的标准绝对不能因为时代而改变。你抓住原则,孩子就能学到这样的水准。我们要引导孩子,父母叫你的时候要赶快过来: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当然我们做长辈的要先做给孩子看。当爷爷奶奶叫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去表演给孩子看。习惯就成自然,当我们做出这样的态度,这种孝心跟恭敬的气氛就会熏染,就会在你的家庭形成风气。
  除了「父母呼。应勿缓」,除了对父母要有这样的恭敬心,还要对谁?对师长,也要「师长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假如你明天去上班,你的上司叫你,你马上跑过去:老总,你有什么事吗?你经理马上说:你今天有没有发烧?没有关系,从我们开始改变,整个地球都会变,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所以学习要举一反三,要能从我们的内心把恭敬心表演出来,所谓心行一如。
  心是根本,这是打开儒家学说唯一的钥匙,也是建立幸福家庭、建设和谐社会唯一的钥匙。当我们所有的行为都从恭敬的心里延伸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恭敬,他会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所以《礼记》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一个人对父母、对兄弟、长者都恭敬,对他们交代的事情,他同样尽心尽力;当他对人敬,对事就会敬。当他对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买的食物,他会不会糟蹋?不会!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对事、对物自然而然也会心生恭敬。所以恭敬心太重要了。
  那对孩子要不要「儿子呼。应勿缓」?我们是长辈,他是晚辈,我们要让他对我们恭敬,要去成全他的恭敬心,而不能成全他们的傲慢心、无礼心。所以孩子假如今天说:爸爸,你过来一下。你要不要过去?绝对不可以。所以,我们面对不同的角色,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学问。
  有一位女老师,有一天她的孩子敲她的门,孩子的奶奶走过来叫孙子吃东西。结果孩子马上就回了一句话:你别吵了!孩子对奶奶表现出了不恭敬。所以教育很重要,要慎于开始,你一发现就要赶快处理,不然等他习惯了就很难改。这位女老师很敏感,马上开门跟她的孩子说:跟奶奶道歉!马上纠正他讲话的傲慢、不恭敬,然而这孩子死活都不肯道歉。奶奶说:天气这么热,别道什么歉。这时在考验我们为人父母的智慧。
  结果看孩子不道歉,他母亲马上就说了:孩子没有教好是我的过失,我跟你道歉。这个妈妈话才说完,儿子眼泪就掉下来。眼泪掉下来代表了孩子的惭愧心已生起。接着母亲又告诉孩子:你看你对奶奶这么不恭敬,奶奶却念念都想到你,怕你太热了,你有没有看到奶奶的心都是时时为你着想?媳妇帮奶奶说话,奶奶听了以后很感动,婆媳关系因为这件事当然就会有很好的进展。
  这个孩子晚上写日记,说他有两个我,一个是善良的我,一个是不善良的我,双方在那里拔河。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挣扎,长大以后就会有更多的挣扎。但是假如孝心从很小时就扎根,他的人生就不会有这些矛盾,他的人生也不会因为不恭敬,因为坏脾气,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所以,当孩子一犯错,我们为人父母的也要敏感,必须赶快去处理。
  其实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软,自然恭敬。而父母对于子女的关怀、辛劳,是不是孩子长大成家就会结束?不是,而是一辈子的爱护。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母亲纵使活了一百岁,八十岁的儿子在她眼里还是她的小孩。当我们的内心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时,我们就知道,父母的恩德我们这一辈子都报不完,绝对不能再对父母讲一句忤逆的话,讲一句不恭敬的话。因为有这一分体会,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长辈就会心生恭敬、心生欢喜。所以我们要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这很重要,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会「诚于中,形于外」,我们恭敬的言语跟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叶志荣:简解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二)

  这段经文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有一分恭敬的心对待父母,不管是一言还是一行。相同的,恭敬心不只要对父母,应该是对身旁周围所有的人、事、物都不失恭敬。「父母呼」是一个呼唤,我们马上能够回应,这只是外在的表现。有时候只是在被动地在回应父母,声音不会很大,心里面会有不耐烦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要常常能够观照自己的内心,有不耐烦的时候必须要赶快修正。所以道德、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就是时时能观照好自己这颗恭敬的存心。当念头不对了,马上修正,那你的言语、行为就在天天进步。
  除了在家对父母要恭敬,事实上「先生呼」、「太太呼」、「长辈呼」、「领导呼」,也要「应勿缓」。当夫妻之间言谈相敬如宾,非常地尊重,已经在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现在夫妻之间谈话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人愈熟愈不能随便,应该愈熟愈要尊重,所以礼不可失。纵使再亲的人,礼貌要时时提得起来。
  有个小朋友听到他的妈妈接完一个电话后,就问:妈妈,你刚刚是不是在跟爸爸讲话?他儿子听母亲讲话的口气,就知道一定是在跟爸爸讲话。为什么?母亲在电话中对先生的态度随便而又散漫。所以这个母亲一听,心里惊了一下,对先生的这种态度,小孩都可以从电话中辨认出来,如果孩子从此以后也这样学,那他的恭敬心就会逐渐丧失,所以她很谨慎地意识到这样的态度必须要调整。
  因此,当他的先生又打电话来时,她就很有礼貌地回应:「喂,你好!」她先生马上说:「对不起,我打错了。」就挂掉了。结果他再打过来时,她仍然是非常地有礼貌,她先生才问:「真的是你吗?」太太的态度一修正,大大改观了他们夫妇的关系,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让孩子学习、产生恭敬心、礼貌心的氛围,这样整个家庭就会修正过来,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一个言语的态度。
  「父母呼。应勿缓」,这教导我们从小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一个好的子女。从哪里开始?就从我们做子女的跟父母的应对开始,听到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回应。
  有个学校在讲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当父母叫你们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差不多是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嘛。以回应父母的呼唤,回答「干嘛」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接着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嘛」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他们纷纷地说道:我们不敢,老师!可见原因在哪里?我们就晓得,现在的家庭里,做父母的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所以,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父母的往往就没有以身作则,这是一个大问题,身为父母、长辈的我们必须警觉,必须改正。
  正因为身为父母的我们从小没有圣贤教诲的根基,现在把孩子宠得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勿缓」。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孩子就成了宝贝,从小就惯他。大家宠他,父母宠他,爷爷奶奶宠他,集一身的宠爱。所以从小他就养成骄慢、目中无人的这种态度,等到七、八岁这个时候要来教他,都已经相当困难了。
  这要求小孩从小就要学,教他们从小对父母、长辈、师长从内心产生恭敬。如果父母叫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表现出来的样子那就是一种傲慢、无礼,恭敬心就没有了。所以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孝敬孝敬,孝字下面还有一个敬字,两个字是合起来的,所以没有敬就没有孝。有人问孔子,如果对父母用物质去供养,给父母很丰厚的生活补助,这个算不算是尽孝?孔子否认,这不算是孝。为什么?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就是你养狗、养马那也是养,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有什么区别?夫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你养父母不就等于养一个宠物?有什么区别?那能叫尽孝吗?所以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连在一起讲。说老实话,现在在有些人眼里,父母连宠物都不如。北京一个小区,有一个中年妇女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溜她的狗,有人问她父母最近怎么样了,她很无奈地说:「我有半年没去看父母了,没办法,每天下班后,我总要带狗出去散散步吧?」其实,当一个人能够用恭敬的存心对待父母时,我们说这个人就有福了,他在家里已经习惯了对父母温和柔顺、恭敬,踏入社会后,他这种气质一定会引起很多人对他的重视,领导、朋友一定喜欢这种人,这种恭敬的存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
  「父母呼」,这个呼,如果是父母开口叫到了,当然要「应勿缓」,父母没有叫到你,你该怎么办?我们要用心去体会父母有什么需要。父母有时候不一定是口上在呼叫我们,口上呼叫已经是万不得已,我们要懂得听到父母的心声,不待他开口我们就要「应勿缓」,这叫做真正的孝道。孔子的学生曾子是个大孝子,「父母呼。应勿缓」他就做得很好。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曾子的母亲一个人在家,结果来了个朋友找曾子,曾子的母亲不知道怎样招待这个朋友,想着曾子上山砍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怎么样去把曾子唤回来?她就用牙齿把自己的手指咬了一口,咬出了血,我们说十指连心,一咬破手指,心就痛,谁心痛?曾子在山里面已经感觉到心痛。曾子念念都是父母,所以母亲的心一痛他就感觉到,在山里面有这种感应,赶紧跑回家来,不知道家里发生什么事,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有朋友来访。母亲就告诉他,因为朋友来了,我想赶紧把你唤回来,只好咬我的手指,让你能够感应。你看纯孝之心可以有超越时空的感应。所以《孝经》上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孝悌存心到了极处,真的可以跟天地万物一切生灵感通,这叫做「通于神明」。四海都能感通,因为全都是一体的,这句话现在讲起来很少有人相信,为什么?我们太麻木了。因为我们的心里面都存着自己的物欲、各种不良的习气,把本有的那种感通的功能屏蔽起来了,所以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呼声,不能感知父母的需要。

  叶志荣:简解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三)

  有一个女孩子,在休息日跟朋友到KTV去唱歌到很晚,深更半夜回到家时,才看到手机上面有很多个未接电话,都是父母打来的。父母的呼叫是不是被KTV音响的声音覆盖住了?不是,是自己的物欲把自己的心给覆盖了,所以不能感知到父母的呼声。为什么曾子可以感受到?而我们的手机、电话却不知道?所以要真正能尽孝,平时要懂得在格物致知上面下手,如果不格物就没有办法致知,为什么?智慧都被物欲给蒙蔽了。真正把物欲放下,让我们的心地清明透彻,这样才能跟天地万物感应。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只要父母有丝毫细微的起心动念,我们也能感知,这是一个纯孝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就要先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慢慢提升自己的境界。要知道,真正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他已经在这里积德培福。
  我们自己回想一下,从小到大,当我们姗姗学步时,父母无数次叫我们:细嚼慢咽、小心脚下、小心电源、小心烫水、盖好被子……;再大一点时,父母教我们懂得尊敬长辈、团结同学;走向社会后,父母教我们如何选择朋友、选择职业,我们从什么都不懂到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其中包含父母多少心血?让我们少走了多少人生的弯路?所以父母的恩德真是恩重如山!我们要报答父母这个恩德,要常常提起这句「父母呼。应勿缓」,这就是报答父母的恩德。很多年轻人长大后,有很好的事业,就很忙了,父母的呼声已经是充耳不闻,父母的需要已经是麻木到不能感知了。有一年母亲节,《广州日报》采访了不少的父母和儿女。首先问这些儿女,母亲节到了,你们都谈一谈你们要怎么样尽孝?结果这些儿女们都说,我要挣大钱,我要买洋房、买汽车供养母亲,他们认为这样是尽孝。又问一下这些母亲,你希望你们的儿女为你做些什么?结果这些母亲没有说要儿女给她买洋房、买汽车,而很多父母都说:「我只希望儿女不要太忙,这个周末能够陪我吃一顿饭。」你想想,父母的这种需要,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得到,我们能不能够「应勿缓」?反而可能常常用一个忙字做为借口,这个周末太忙了,公司还有事情,或者是说领导请吃饭,反正种种的借口,就把父母给搪塞过去,心里总是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把他的公司、把赚钱、把讨好领导放在首位。别看这是生活中的小事,小事当中就能看到我们有没有真实的孝心。人忙于名闻利养的追逐当中,心就会愈来愈麻木不仁,忙到最后,正确的人生方向都盲目了,心里是一片茫然,忙到底,人生的意义又何在?所以父母的呼声我们不可以忽略。
  父母培养孩子孝心要懂得用正确的方法。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正在草地上玩,年轻的母亲就要拉他回家,但是这个小孩不肯回去。母亲就从她的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果,对着孩子晃了一下,孩子的眼睛就盯在糖果上面,慢慢地站了起来。这幕情景,就如同马戏团训练动物。母亲问他:「你想不想吃糖果?」那个小孩二话不说就用双手去抓,母亲说:「你想吃就得跟我回家。」于是这个孩子服服贴贴跟着妈妈回家了。这幕场景现在大概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因为很多父母都在用这种方法来管孩子。我们试问一下,这样去管孩子对不对?她用糖果可以让孩子服服贴贴跟着回家,而母亲的呼声叫了多少次,孩子居然充耳不闻,所以在这个三、四岁的小孩心目中,糖果已经比他母亲更重要。
  在这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给孩子心田里种下这种功利的种子,长大后他可以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随着年龄愈来愈大,他的欲望也就无止境地扩张,最后当父母已经没有能力满足儿女的欲望时,儿女就会把老人丢弃街头,甚至儿女为了争夺财产而谋害父母,种种的人间悲剧源于从小错误的教育,他们受到的教育不是「父母呼。应勿缓」,而是「糖果呼。应勿缓」、「住房呼。应勿缓」、「电脑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他们所回应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长此以往,社会怎么会不乱?所以现在道德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挽救世道完全在于挽救人心。
  「父母呼」,不仅包括我们自己家里的父母,还包括社会上每一个家庭的父母,他们的呼声我们有没有听到?他们呼声是什么?呼吁自己的儿女回头孝顺父母。我们学了圣贤的教育,学了《弟子规》,懂得中华文化,面对社会大众那种急切的盼望,希望伦理道德的教育恢复,那我们也要「应勿缓」。既然已经学到了这么好的中华文化、伦理道德,自己要去依教奉行,然后也要把它广泛的宣扬,介绍给社会大众。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父母、老师、长辈们对我们的希求、对我们的盼望,都希望我们长大成人做个有德君子,将来能够让家庭和睦,能报效国家、报效人民。进而再把心量扩大,涵盖宇宙万物,真正认识到万物与我一体,对万事万物都心存恭敬,这就成圣成贤了,这统统都是孝。所以《孝经》上讲,孝分成三个层次,「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道第一个层次是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孝的开始,事亲的阶段;从事奉双亲到事奉君国,君就是领导,他代表祖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终于立身,真正立身行道,修养圣贤的品格,这就把孝做圆满了。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这句意思太深了,哪一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我们做个有德有才、有一番事业的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去实现。
  所以《弟子规》里讲的道理,每一句都涵盖着无量无边的意思,就看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到。《弟子规》同时也体现出一个最高的哲学精神,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任何一条,《弟子规》所讲的任何一条都涵盖着一切的意思,当然「父母呼。应勿缓」这一条也涵盖着圣贤圆满的修学。因为当我们不能够事亲,不能够忠于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不能够成圣成贤,孝道不圆满,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对我们的盼望,我们就没有圆满的应到。所以真正把「父母呼。应勿缓」这条做到了,那就是圆满的圣贤,圣人所做的也就是「父母呼。应勿缓」而已,是不是一就是一切?一切圣贤之道都涵盖在这句话里头,而这句话也涵盖着一切圣贤之道。我们这样去学《弟子规》,就能受用无穷。《弟子规》把它打印出来也就是一页纸,放在天平上面来称,左边放一部《弟子规》,右边放《四库全书》,把儒家所有的典籍都放在右边这个天平上,它们两个重量平等,这个比喻能说明,《弟子规》的分量、它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儒家一切典籍。《弟子规》是根,根亦涵盖着树木花果,每一句经文都涵盖了所有儒家的典籍,儒家典籍就是教你成就圣贤。如何成就圣贤?无非就是落实《弟子规》而已。
  我们从这里就能够体会到,《弟子规》不是简单的童蒙养正的小儿科教材,它是一本帮助所有人成圣成贤的大教材。

求一篇文章

钱文忠教授在解读《弟子规》,讲到入则孝一时,引用了某位朋友的一篇文章,“糖果呼,应勿缓。住房呼,应勿缓。电脑呼,应勿缓。”我想要这篇文章的原文。
  我找到了!是这篇吧

  简解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
  (2009-12-9 16:29:07) (学前教育:bbs.szhome.com)

  叶志荣:

  「父母呼。应勿缓」,这里提到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很重要。其实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哪里看出来?从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他影响很深远。当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学问就扎下了很好的根基。当他没有这一分孝跟敬,他生起的是什么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这很有可能就毁了他一生的前程。这是不是太夸张了?《大学》里面提到,一个人假如要对社会、国家有贡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要怎么样?「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孩子要能诚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齐家,长养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如何诚意、正心?必须格物致知。格物就是彻底根除他的所有坏习性。从小能够把坏习性转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
  现在假如有个孩子,你叫他,他走过来:叔叔,请问你有什么事吗?你会突然肃然起敬!这样的孩子已不多见。所以孩子要教!孩子从小要教他礼貌,看到长辈要叫人。有人说:叫人?他能对着你笑一笑就不错了,还叫人!对孩子仅仅是这样的要求对不对?我们现在教孩子把标准降低,会造成什么结果?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教孩子的标准绝对不能因为时代而改变。你抓住原则,孩子就能学到这样的水准。我们要引导孩子,父母叫你的时候要赶快过来: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当然我们做长辈的要先做给孩子看。当爷爷奶奶叫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去表演给孩子看。习惯就成自然,当我们做出这样的态度,这种孝心跟恭敬的气氛就会熏染,就会在你的家庭形成风气。
  除了「父母呼。应勿缓」,除了对父母要有这样的恭敬心,还要对谁?对师长,也要「师长呼。应勿缓」、「长辈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假如你明天去上班,你的上司叫你,你马上跑过去:老总,你有什么事吗?你经理马上说:你今天有没有发烧?没有关系,从我们开始改变,整个地球都会变,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所以学习要举一反三,要能从我们的内心把恭敬心表演出来,所谓心行一如。
  心是根本,这是打开儒家学说唯一的钥匙,也是建立幸福家庭、建设和谐社会唯一的钥匙。当我们所有的行为都从恭敬的心里延伸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恭敬,他会对一切人、事、物都恭敬。所以《礼记》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一个人对父母、对兄弟、长者都恭敬,对他们交代的事情,他同样尽心尽力;当他对人敬,对事就会敬。当他对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买的食物,他会不会糟蹋?不会!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对事、对物自然而然也会心生恭敬。所以恭敬心太重要了。
  那对孩子要不要「儿子呼。应勿缓」?我们是长辈,他是晚辈,我们要让他对我们恭敬,要去成全他的恭敬心,而不能成全他们的傲慢心、无礼心。所以孩子假如今天说:爸爸,你过来一下。你要不要过去?绝对不可以。所以,我们面对不同的角色,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学问。
  有一位女老师,有一天她的孩子敲她的门,孩子的奶奶走过来叫孙子吃东西。结果孩子马上就回了一句话:你别吵了!孩子对奶奶表现出了不恭敬。所以教育很重要,要慎于开始,你一发现就要赶快处理,不然等他习惯了就很难改。这位女老师很敏感,马上开门跟她的孩子说:跟奶奶道歉!马上纠正他讲话的傲慢、不恭敬,然而这孩子死活都不肯道歉。奶奶说:天气这么热,别道什么歉。这时在考验我们为人父母的智慧。
  结果看孩子不道歉,他母亲马上就说了:孩子没有教好是我的过失,我跟你道歉。这个妈妈话才说完,儿子眼泪就掉下来。眼泪掉下来代表了孩子的惭愧心已生起。接着母亲又告诉孩子:你看你对奶奶这么不恭敬,奶奶却念念都想到你,怕你太热了,你有没有看到奶奶的心都是时时为你着想?媳妇帮奶奶说话,奶奶听了以后很感动,婆媳关系因为这件事当然就会有很好的进展。
  这个孩子晚上写日记,说他有两个我,一个是善良的我,一个是不善良的我,双方在那里拔河。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挣扎,长大以后就会有更多的挣扎。但是假如孝心从很小时就扎根,他的人生就不会有这些矛盾,他的人生也不会因为不恭敬,因为坏脾气,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所以,当孩子一犯错,我们为人父母的也要敏感,必须赶快去处理。
  其实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软,自然恭敬。而父母对于子女的关怀、辛劳,是不是孩子长大成家就会结束?不是,而是一辈子的爱护。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母亲纵使活了一百岁,八十岁的儿子在她眼里还是她的小孩。当我们的内心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时,我们就知道,父母的恩德我们这一辈子都报不完,绝对不能再对父母讲一句忤逆的话,讲一句不恭敬的话。因为有这一分体会,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长辈就会心生恭敬、心生欢喜。所以我们要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这很重要,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会「诚于中,形于外」,我们恭敬的言语跟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叶志荣:简解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二)

  这段经文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有一分恭敬的心对待父母,不管是一言还是一行。相同的,恭敬心不只要对父母,应该是对身旁周围所有的人、事、物都不失恭敬。「父母呼」是一个呼唤,我们马上能够回应,这只是外在的表现。有时候只是在被动地在回应父母,声音不会很大,心里面会有不耐烦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要常常能够观照自己的内心,有不耐烦的时候必须要赶快修正。所以道德、学问最根本的下手处,就是时时能观照好自己这颗恭敬的存心。当念头不对了,马上修正,那你的言语、行为就在天天进步。
  除了在家对父母要恭敬,事实上「先生呼」、「太太呼」、「长辈呼」、「领导呼」,也要「应勿缓」。当夫妻之间言谈相敬如宾,非常地尊重,已经在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现在夫妻之间谈话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人愈熟愈不能随便,应该愈熟愈要尊重,所以礼不可失。纵使再亲的人,礼貌要时时提得起来。
  有个小朋友听到他的妈妈接完一个电话后,就问:妈妈,你刚刚是不是在跟爸爸讲话?他儿子听母亲讲话的口气,就知道一定是在跟爸爸讲话。为什么?母亲在电话中对先生的态度随便而又散漫。所以这个母亲一听,心里惊了一下,对先生的这种态度,小孩都可以从电话中辨认出来,如果孩子从此以后也这样学,那他的恭敬心就会逐渐丧失,所以她很谨慎地意识到这样的态度必须要调整。
  因此,当他的先生又打电话来时,她就很有礼貌地回应:「喂,你好!」她先生马上说:「对不起,我打错了。」就挂掉了。结果他再打过来时,她仍然是非常地有礼貌,她先生才问:「真的是你吗?」太太的态度一修正,大大改观了他们夫妇的关系,同时,也营造了一个让孩子学习、产生恭敬心、礼貌心的氛围,这样整个家庭就会修正过来,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一个言语的态度。
  「父母呼。应勿缓」,这教导我们从小在家里,应当如何扮演一个好的子女。从哪里开始?就从我们做子女的跟父母的应对开始,听到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回应。
  有个学校在讲到《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的时候,老师问同学们:当父母叫你们的时候,你都怎么回答?答案差不多是三个:我在、我在这里、干嘛。以回应父母的呼唤,回答「干嘛」的最多,几乎占了三分之二。接着再问他们:如果在学校老师问你、叫你,有没有人敢回答「干嘛」的?没有一个小孩子举手。他们纷纷地说道:我们不敢,老师!可见原因在哪里?我们就晓得,现在的家庭里,做父母的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这样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所以,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做父母的往往就没有以身作则,这是一个大问题,身为父母、长辈的我们必须警觉,必须改正。
  正因为身为父母的我们从小没有圣贤教诲的根基,现在把孩子宠得几乎已经变成了「孩子呼。父母应勿缓」。为什么?因为现在大家养育子女都非常少,孩子就成了宝贝,从小就惯他。大家宠他,父母宠他,爷爷奶奶宠他,集一身的宠爱。所以从小他就养成骄慢、目中无人的这种态度,等到七、八岁这个时候要来教他,都已经相当困难了。
  这要求小孩从小就要学,教他们从小对父母、长辈、师长从内心产生恭敬。如果父母叫我们,我们拖拖拉拉,迟迟疑疑,表现出来的样子那就是一种傲慢、无礼,恭敬心就没有了。所以孝,第一要培养的是敬,孝敬孝敬,孝字下面还有一个敬字,两个字是合起来的,所以没有敬就没有孝。有人问孔子,如果对父母用物质去供养,给父母很丰厚的生活补助,这个算不算是尽孝?孔子否认,这不算是孝。为什么?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就是你养狗、养马那也是养,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有什么区别?夫子说「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那你养父母不就等于养一个宠物?有什么区别?那能叫尽孝吗?所以孝必定要跟恭敬心连在一起讲。说老实话,现在在有些人眼里,父母连宠物都不如。北京一个小区,有一个中年妇女每天下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溜她的狗,有人问她父母最近怎么样了,她很无奈地说:「我有半年没去看父母了,没办法,每天下班后,我总要带狗出去散散步吧?」其实,当一个人能够用恭敬的存心对待父母时,我们说这个人就有福了,他在家里已经习惯了对父母温和柔顺、恭敬,踏入社会后,他这种气质一定会引起很多人对他的重视,领导、朋友一定喜欢这种人,这种恭敬的存心就是他幸福成功的源泉。
  「父母呼」,这个呼,如果是父母开口叫到了,当然要「应勿缓」,父母没有叫到你,你该怎么办?我们要用心去体会父母有什么需要。父母有时候不一定是口上在呼叫我们,口上呼叫已经是万不得已,我们要懂得听到父母的心声,不待他开口我们就要「应勿缓」,这叫做真正的孝道。孔子的学生曾子是个大孝子,「父母呼。应勿缓」他就做得很好。有一天他上山砍柴,曾子的母亲一个人在家,结果来了个朋友找曾子,曾子的母亲不知道怎样招待这个朋友,想着曾子上山砍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怎么样去把曾子唤回来?她就用牙齿把自己的手指咬了一口,咬出了血,我们说十指连心,一咬破手指,心就痛,谁心痛?曾子在山里面已经感觉到心痛。曾子念念都是父母,所以母亲的心一痛他就感觉到,在山里面有这种感应,赶紧跑回家来,不知道家里发生什么事,回到家里一看,原来是有朋友来访。母亲就告诉他,因为朋友来了,我想赶紧把你唤回来,只好咬我的手指,让你能够感应。你看纯孝之心可以有超越时空的感应。所以《孝经》上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孝悌存心到了极处,真的可以跟天地万物一切生灵感通,这叫做「通于神明」。四海都能感通,因为全都是一体的,这句话现在讲起来很少有人相信,为什么?我们太麻木了。因为我们的心里面都存着自己的物欲、各种不良的习气,把本有的那种感通的功能屏蔽起来了,所以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呼声,不能感知父母的需要。

  叶志荣:简解弟子规「父母呼 应勿缓」(三)

  有一个女孩子,在休息日跟朋友到KTV去唱歌到很晚,深更半夜回到家时,才看到手机上面有很多个未接电话,都是父母打来的。父母的呼叫是不是被KTV音响的声音覆盖住了?不是,是自己的物欲把自己的心给覆盖了,所以不能感知到父母的呼声。为什么曾子可以感受到?而我们的手机、电话却不知道?所以要真正能尽孝,平时要懂得在格物致知上面下手,如果不格物就没有办法致知,为什么?智慧都被物欲给蒙蔽了。真正把物欲放下,让我们的心地清明透彻,这样才能跟天地万物感应。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只要父母有丝毫细微的起心动念,我们也能感知,这是一个纯孝人能做得到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就要先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慢慢提升自己的境界。要知道,真正能做到「父母呼。应勿缓」,他已经在这里积德培福。
  我们自己回想一下,从小到大,当我们姗姗学步时,父母无数次叫我们:细嚼慢咽、小心脚下、小心电源、小心烫水、盖好被子……;再大一点时,父母教我们懂得尊敬长辈、团结同学;走向社会后,父母教我们如何选择朋友、选择职业,我们从什么都不懂到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其中包含父母多少心血?让我们少走了多少人生的弯路?所以父母的恩德真是恩重如山!我们要报答父母这个恩德,要常常提起这句「父母呼。应勿缓」,这就是报答父母的恩德。很多年轻人长大后,有很好的事业,就很忙了,父母的呼声已经是充耳不闻,父母的需要已经是麻木到不能感知了。有一年母亲节,《广州日报》采访了不少的父母和儿女。首先问这些儿女,母亲节到了,你们都谈一谈你们要怎么样尽孝?结果这些儿女们都说,我要挣大钱,我要买洋房、买汽车供养母亲,他们认为这样是尽孝。又问一下这些母亲,你希望你们的儿女为你做些什么?结果这些母亲没有说要儿女给她买洋房、买汽车,而很多父母都说:「我只希望儿女不要太忙,这个周末能够陪我吃一顿饭。」你想想,父母的这种需要,对我们的希望,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得到,我们能不能够「应勿缓」?反而可能常常用一个忙字做为借口,这个周末太忙了,公司还有事情,或者是说领导请吃饭,反正种种的借口,就把父母给搪塞过去,心里总是没有把父母放在首位,把他的公司、把赚钱、把讨好领导放在首位。别看这是生活中的小事,小事当中就能看到我们有没有真实的孝心。人忙于名闻利养的追逐当中,心就会愈来愈麻木不仁,忙到最后,正确的人生方向都盲目了,心里是一片茫然,忙到底,人生的意义又何在?所以父母的呼声我们不可以忽略。
  父母培养孩子孝心要懂得用正确的方法。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正在草地上玩,年轻的母亲就要拉他回家,但是这个小孩不肯回去。母亲就从她的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果,对着孩子晃了一下,孩子的眼睛就盯在糖果上面,慢慢地站了起来。这幕情景,就如同马戏团训练动物。母亲问他:「你想不想吃糖果?」那个小孩二话不说就用双手去抓,母亲说:「你想吃就得跟我回家。」于是这个孩子服服贴贴跟着妈妈回家了。这幕场景现在大概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因为很多父母都在用这种方法来管孩子。我们试问一下,这样去管孩子对不对?她用糖果可以让孩子服服贴贴跟着回家,而母亲的呼声叫了多少次,孩子居然充耳不闻,所以在这个三、四岁的小孩心目中,糖果已经比他母亲更重要。
  在这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给孩子心田里种下这种功利的种子,长大后他可以为了功利而不要道义。随着年龄愈来愈大,他的欲望也就无止境地扩张,最后当父母已经没有能力满足儿女的欲望时,儿女就会把老人丢弃街头,甚至儿女为了争夺财产而谋害父母,种种的人间悲剧源于从小错误的教育,他们受到的教育不是「父母呼。应勿缓」,而是「糖果呼。应勿缓」、「住房呼。应勿缓」、「电脑呼。应勿缓」,说到底就是「物欲呼。应勿缓」,他们所回应的不是父母的需要,而是自己的物欲,长此以往,社会怎么会不乱?所以现在道德教育比什么都重要,挽救世道完全在于挽救人心。
  「父母呼」,不仅包括我们自己家里的父母,还包括社会上每一个家庭的父母,他们的呼声我们有没有听到?他们呼声是什么?呼吁自己的儿女回头孝顺父母。我们学了圣贤的教育,学了《弟子规》,懂得中华文化,面对社会大众那种急切的盼望,希望伦理道德的教育恢复,那我们也要「应勿缓」。既然已经学到了这么好的中华文化、伦理道德,自己要去依教奉行,然后也要把它广泛的宣扬,介绍给社会大众。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因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父母、老师、长辈们对我们的希求、对我们的盼望,都希望我们长大成人做个有德君子,将来能够让家庭和睦,能报效国家、报效人民。进而再把心量扩大,涵盖宇宙万物,真正认识到万物与我一体,对万事万物都心存恭敬,这就成圣成贤了,这统统都是孝。所以《孝经》上讲,孝分成三个层次,「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道第一个层次是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孝的开始,事亲的阶段;从事奉双亲到事奉君国,君就是领导,他代表祖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终于立身,真正立身行道,修养圣贤的品格,这就把孝做圆满了。所以「父母呼。应勿缓」这句意思太深了,哪一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希望我们做个有德有才、有一番事业的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去实现。
  所以《弟子规》里讲的道理,每一句都涵盖着无量无边的意思,就看我们能不能够体会到。《弟子规》同时也体现出一个最高的哲学精神,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任何一条,《弟子规》所讲的任何一条都涵盖着一切的意思,当然「父母呼。应勿缓」这一条也涵盖着圣贤圆满的修学。因为当我们不能够事亲,不能够忠于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不能够成圣成贤,孝道不圆满,父母、老师对我们的呼声、对我们的盼望,我们就没有圆满的应到。所以真正把「父母呼。应勿缓」这条做到了,那就是圆满的圣贤,圣人所做的也就是「父母呼。应勿缓」而已,是不是一就是一切?一切圣贤之道都涵盖在这句话里头,而这句话也涵盖着一切圣贤之道。我们这样去学《弟子规》,就能受用无穷。《弟子规》把它打印出来也就是一页纸,放在天平上面来称,左边放一部《弟子规》,右边放《四库全书》,把儒家所有的典籍都放在右边这个天平上,它们两个重量平等,这个比喻能说明,《弟子规》的分量、它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儒家一切典籍。《弟子规》是根,根亦涵盖着树木花果,每一句经文都涵盖了所有儒家的典籍,儒家典籍就是教你成就圣贤。如何成就圣贤?无非就是落实《弟子规》而已。
  我们从这里就能够体会到,《弟子规》不是简单的童蒙养正的小儿科教材,它是一本帮助所有人成圣成贤的大教材。
一件小事所想到的
从一件小事情说起 有一个3、4岁的孩子 在草坪上玩 玩得很开心 到了傍晚 一旁的的母亲叫他回家 可孩子玩的高兴不愿回去 无论母亲怎么说他也不愿回去 这时 这位母亲拿出一块巧克力 在孩子面前晃了晃 说想不想吃巧克力啊 孩子说想 母亲说 想吃就回家去吃于是孩子乖乖的跟着母亲回家 事情很小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 记得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叫 父母唤行勿缓 但是我们在这个故事中看到什么是什么让孩子回家 是巧克力 在那个孩子心中 巧克力比母亲更重要 这就是所谓物质奖励带来的后果 而演变到现在则是电脑唤行勿缓游戏唤行勿缓 说到底是物质的呼唤 是利益的呼唤 当孩子从小就被灌输这种思想时 尽管是无意的 但是这会对他以后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就是许多人常用的物质奖励的方法
而这种方法带来的最终结果是 在孩子心中会牢牢的留下这种观念 物质的诱惑远大于父母的呼唤 当他长大后 面对巨大物质诱惑时他还能不能听从父母的教诲 坚守道德与良知 这就很难说了 昨天去老师家 和老师共同看了一期关于重庆打黑的节目 看完之后 不难发现他们抵挡不了金钱的诱惑

所以 作为家长 从小就要从细节抓起 给孩子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样 才能让孩子在这代人中 脱颖而出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340d40100kmzt.html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求,一篇文章

内容大概是,在一个咖啡馆,作者和朋友坐在里边喝咖啡,朋友做了一个假设,假设父母能活到多少岁,然后自己每天有多少时间可以陪父母,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可以陪父母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
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计算公式:
假如一年中
只有过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
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小时
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
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
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
64天,就是我们以为的来日方长!
按照这种方式计算得出的答案未必准确
但其中的残酷却是很真实
有人陪父母的时间甚至都到不了64天
当时间被数字化的时候
每一次陪伴的流失都掷地有声
我们坚信着来日方长
肆无忌惮消耗着有限的亲情
没有我们陪伴的父母,非常孤独和无助
他们成了“空巢老人”......
没人愿意父母老去
但谁都阻止不了这天到来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余生很长,给他们留点时间吧
父母老了,我们能给的爱不能再迟到
感恩父母
陪伴才是对家人最好的爱!
,亦称“犬”,学名“家犬”。与马、牛、羊、猪、鸡并称“六畜”。有科学家认为狗是由早期人类从灰狼驯化而来,驯养时间在4万年前~1.5万年前,发展至今日。狗大体上可分工作犬、宠物犬、护卫犬三种。工作犬目前有警犬、导盲犬、搜救犬、缉毒犬、猎犬。狗的驯养时间在4万年前至1.5万年前,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现如今是饲养率最高的宠物。在中国文化中,狗属于十二生肖之一,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11位。古代的商族祖先契的母亲简狄来自“犬种之族”。

求 一篇文章?

生命列车
不久前,我读了本书,书中把人生比做一次旅行
人生一世,就好比一次搭车旅行
要经历无数次的上车、下车,时常有故事发生。。。。
有时,是意外的惊喜,有时,却是刻骨铭心的悲伤。。。。
降生人世,我们就坐上了生命列车。
我们认为,我们最先见到的那两个人,我们的父母,会在人生旅途中一直陪着我们
很遗憾,事实并非如此。
他们会在某个车站下车,留下我们孤独、无助,他们的爱,他们的情,他们无可替代的陪伴,再也无从寻找。
尽管如此,还会有其他人会上车,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将对我们有特殊意义。
他们当中,有我们的兄弟姐妹,有我们的亲朋好友
我们还将体验千古不朽的爱情故事。。。
座同一班列车的人当中,有的轻松旅行,有的却带着深深的悲哀。
还有的,在列车上四处奔忙,随时准备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许多人下车后,其他旅客对他们的记忆历久弥新
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离开座位后却没有人察觉
有时候,对你来说情深意重的旅伴却坐到了另一节车厢
你只得远离他,继续你的旅程
当然,你也可能摇摇晃晃穿过自己的车厢
去别的车厢找他,可惜,你再也无法坐到他身旁。
没关系!旅途充满挑战、梦想、希望、离别、就是不能回头。
我们尽量愉快地旅行吧!
善待旅途中遇到的所有旅客,找出人们身上的闪光点。
永远记住,在某一段旅程中,有人会犹豫、彷徨
因为,我们也会犹豫彷徨
我们需要理解别人,因为,我们需要他人的理解
生命之谜就是:我们在什么地方下车??
座在身边的伴侣在什么地方下车?
我们的朋友在什么地方下车?
我们无从知晓!
我常这样想,到我下车的时候,我会留恋吗?
我想,我会的!
和我的朋友分离,我会痛苦
让我的孩子孤独的前行,我会悲伤。
我执著地希望,在我们大家都要到达的那个终点站
我们一定还会相聚。。。。
我的孩子们上车时,没有什么行李,如果我能
在他们的行囊中留下美好回忆
我会感到幸福
我下车后,和我同行的旅客都还能记得我、
想念我、我将感到快慰
献给您,我生命列车上的同行者
祝您
旅途愉快

求一篇文章

找不到完整版,也找不到作者
楼主有完整版吗?听说作者有个微信群,我一直在找,手上的都不全
什么文章
本文标题: 求一篇文章,求求求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qingganwenzhang/2942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关于我要一个苹果,你却给我一车香蕉!如何清楚的明白自己是喜欢她的美色还是喜欢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