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崇拜的名人作文他,是一名爱国的将领,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34岁的青春。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抗日英雄——赵尚志。,赵尚志...

以《拨开迷雾》为题写一篇文章(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行,叙事议论抒情皆可)但立意要新,有哪些好的切入点

我最崇拜的名人作文

他,是一名爱国的将领,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34岁的青春。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抗日英雄——赵尚志。

赵尚志在1942年4月12日凌晨,被化妆的特务刘德山诱骗,率抗联小分队袭击鹤立县梧桐河伪警察分所。突然,奸诈的刘德山像赵尚志开了一枪,毫无防备的赵尚志被刘德山击中了腹部,大量的血渗透衣服,向外涌出。赵尚志立即倒在了地上,他来不及爬起来,忍着痛以他高超的设计技术当场击毙了刘德山。由于伤势过重,赵尚志倒在地上昏迷了。

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被日本人绑在一根柱子上。这时,日本人笑着对赵尚志说:“只要你说出共产党的机密,我们就放了你。”赵尚志坚定地说:“哼,我是不会背叛祖国的!”日本兵见这招没用,便立刻露出了他们的本色:“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你要是再不说,我们可就对你不客气了!”赵尚志说:“我才不怕你们呢!”于是,日本人用了各种残酷的惩罚来迫使赵尚志说出共产党的机密,但赵尚志宁死不屈。最后由于伤势过重,被捕8小时后壮烈牺牲,当时他才34岁。

34岁,正值一个人精力旺盛的时候,而赵尚志却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

这就是我最崇拜的名人————鲁迅。
上中学时就开始接触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散文,但至今我都认为,鲁迅的作品被编进语文教材是一场灾难,在支离破碎的讲解中,我对这个传说中的一代文豪产生了怀疑,没有感动也没有震撼。事实上,在多年语文课堂的教化之下,学生很难再保存几根敏感的文学神经。老师用分析学生作文的方法解读先生的作品,最终把那些写得无比深刻的作品简化成了笔法比较成熟的学生作文。及至到了大学,每个中文系的学生都明白,鲁迅这个作家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阅读鲁迅作品,这是本科阶段中文系学生开在课外的必修课,这个专业毕业了,对鲁迅知之不多是很丢人的。读研一来,“重读经典”课上又重点分析了先生的三篇小说,读研,说是深造,但说的确切点,是在补课,补本科时落下的课。
对于鲁迅,人们从来都不吝惜“最”这个夸张的字眼,他拥有现代中国最深刻的心灵,最敏锐的思想,最坚强的斗志和最独立的精神,我认为,鲁迅的价值,绝不仅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他还填补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项空白,他用自己的人格和艺术浓墨重彩地塑造起一尊凡俗之神。
世纪之交时,似乎为了继续向世人证明他脑后的反骨生得有多漂亮,王朔炮制了一篇《我看鲁迅》,此文取得了预期的轰动效应,有人表示了反感,也有很多人表示支持和理解,认为此文是对多年来神化鲁迅不良倾向的一次反拨,此观点一出笼,立刻应者云集,他们显然为王朔的荒唐文章找到一个堂皇的理论支撑,长期在鲁迅阴影下的学人好象大大出了一口恶气,大有说出“心里话”的痛快和欢畅。但神化鲁迅,一直到今天,我都认为这是鲁迅研究学者做的最成功也最有价值的一件工作。中国恰恰需要这样一尊神。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不缺神灵的国度。各种各样的神灵都在这个国度里找到了自己虔诚的信徒,人们在吃饭的灶台上都供了一座神。迷信和崇拜是中国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民间传奇里,死去的恋人多半会化作神仙,这里面寄托着大家对神灵世界的向往和迷恋。这些神灵,是最虚幻的真实,拥有实在的权力和至上的威严。中国人是畏惧神灵的,私下里说了“大不敬”的话,要忐忑上半天,深怕众神显灵,自己遭到报应。长期以来,中国人缺乏有质量的精神生活,缺乏一种“高尚”的敬畏。我们对神灵的膜拜和景仰,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惘惘的恐惧,怕天不下雨,怕闹水灾,怕贫困。
鲁迅作为神,是独一无二的。
他是现实之神,不象寺庙里的神一样虚无飘渺。
他是脚踏实地的神。他吃饭也睡觉,不是漂浮于蓝天白云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我们需要这样一尊神,他不是借助政治力量、伦理情感和世俗幻想登上神祉的,他不可能给信民带来丰收或富足的希望,他手里紧攥的只有两样东西,那就是艺术和人格。我时常在想,漫长的中国的历史中,有没有哪个人是凭这两样东西的完美融合成为神的?没有。中国神的身上,大多寄托着人们对好日子的美好理想,期望在虚幻的膜拜中收获实利。鲁迅作为神,显然不具有让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的魔力,但他终于成为神了,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奇迹。
我对鲁迅先生始终存有几分畏惧之心,我称之为“高尚”的畏惧。今天,我越来越感受到政治的力量正在削弱,在私人场合里,我听到过很多关于领袖人物的褒贬,网络上类似的调侃更不鲜见,如今,在私底下,中国人是敢说话的。但是我发现,很少有人搬弄鲁迅的是非。还有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无论是学府里的文人一脸严肃地为文学大师排座次,还是网络上嬉皮笑脸的网民关于文化偶像的评选,第一名总是毫无悬念的留给鲁迅,其它人要竞争的不过是第二的位置。鲁迅早已获得了广泛的民意认同,不限地域时空。对鲁迅的敬畏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一种敬畏。中国人总是受到批评,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活得无根无柢,但毕竟,还有让我们敬畏的东西!今天的中国需要这种高尚的敬畏,这是人们天性中对崇高、正直品质的亲近和肯定。
鲁迅是一个话题,一个让人必须严肃起来的话题。徐志摩和几个才女的风月故事可以被电视工作者拿来做上一顿言情大餐,其实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以及朱安的婚恋故事同样有蕴藏着不少戏剧因子,但再大胆妄为的编剧也不敢触及这个题材,先生的冷硬表情镌刻在国人心中,无法想象鲁迅先生柔情万种的模样。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始终局限在严谨的史料考证中,没人敢附会出一桩风流公案。鲁迅是公众的,他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世俗形象,却是一个钢筋铁骨的战斗的男人。
总有一些人在嘲笑,说吃鲁迅饭的人太多了,关于鲁迅的研究专著已汗牛充栋,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在相当时期内,我们的鲁迅的研究是背离文学轨道的,是政治化的。说不尽也走不近的鲁迅。等到鲁迅研究真的开始接近本质时,开始顾及到文学的精神属性时,很多人又觉得这个不时髦了,很不屑,研究鲁迅不如研究当代作品时尚也容易成名,于是鲁迅研究很尴尬,我就没有勇气来涉足鲁迅研究这个领域,因为我思想的浅薄和毅力的不足,也因为我对能有所发现和提出创见信心不足。但我知道一点,鲁迅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人们拨开迷雾撇去泡沫,去深入挖掘属于中国知识分子最珍贵的精神资源。
鲁迅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文学家。正因为他是一个彻底的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成为了神。

这时我以前回答的答案 你看下 合不合适
他,是一名爱国的将领,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34岁的青春。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抗日英雄——赵尚志。

赵尚志在1942年4月12日凌晨,被化妆的特务刘德山诱骗,率抗联小分队袭击鹤立县梧桐河伪警察分所。突然,奸诈的刘德山像赵尚志开了一枪,毫无防备的赵尚志被刘德山击中了腹部,大量的血渗透衣服,向外涌出。赵尚志立即倒在了地上,他来不及爬起来,忍着痛以他高超的设计技术当场击毙了刘德山。由于伤势过重,赵尚志倒在地上昏迷了。

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被日本人绑在一根柱子上。这时,日本人笑着对赵尚志说:“只要你说出共产党的机密,我们就放了你。”赵尚志坚定地说:“哼,我是不会背叛祖国的!”日本兵见这招没用,便立刻露出了他们的本色:“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你要是再不说,我们可就对你不客气了!”赵尚志说:“我才不怕你们呢!”于是,日本人用了各种残酷的惩罚来迫使赵尚志说出共产党的机密,但赵尚志宁死不屈。最后由于伤势过重,被捕8小时后壮烈牺牲,当时他才34岁。

34岁,正值一个人精力旺盛的时候,而赵尚志却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

这就是我最崇拜的名人————鲁迅。
上中学时就开始接触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散文,但至今我都认为,鲁迅的作品被编进语文教材是一场灾难,在支离破碎的讲解中,我对这个传说中的一代文豪产生了怀疑,没有感动也没有震撼。事实上,在多年语文课堂的教化之下,学生很难再保存几根敏感的文学神经。老师用分析学生作文的方法解读先生的作品,最终把那些写得无比深刻的作品简化成了笔法比较成熟的学生作文。及至到了大学,每个中文系的学生都明白,鲁迅这个作家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阅读鲁迅作品,这是本科阶段中文系学生开在课外的必修课,这个专业毕业了,对鲁迅知之不多是很丢人的。读研一来,“重读经典”课上又重点分析了先生的三篇小说,读研,说是深造,但说的确切点,是在补课,补本科时落下的课。
对于鲁迅,人们从来都不吝惜“最”这个夸张的字眼,他拥有现代中国最深刻的心灵,最敏锐的思想,最坚强的斗志和最独立的精神,我认为,鲁迅的价值,绝不仅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他还填补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项空白,他用自己的人格和艺术浓墨重彩地塑造起一尊凡俗之神。
世纪之交时,似乎为了继续向世人证明他脑后的反骨生得有多漂亮,王朔炮制了一篇《我看鲁迅》,此文取得了预期的轰动效应,有人表示了反感,也有很多人表示支持和理解,认为此文是对多年来神化鲁迅不良倾向的一次反拨,此观点一出笼,立刻应者云集,他们显然为王朔的荒唐文章找到一个堂皇的理论支撑,长期在鲁迅阴影下的学人好象大大出了一口恶气,大有说出“心里话”的痛快和欢畅。但神化鲁迅,一直到今天,我都认为这是鲁迅研究学者做的最成功也最有价值的一件工作。中国恰恰需要这样一尊神。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不缺神灵的国度。各种各样的神灵都在这个国度里找到了自己虔诚的信徒,人们在吃饭的灶台上都供了一座神。迷信和崇拜是中国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民间传奇里,死去的恋人多半会化作神仙,这里面寄托着大家对神灵世界的向往和迷恋。这些神灵,是最虚幻的真实,拥有实在的权力和至上的威严。中国人是畏惧神灵的,私下里说了“大不敬”的话,要忐忑上半天,深怕众神显灵,自己遭到报应。长期以来,中国人缺乏有质量的精神生活,缺乏一种“高尚”的敬畏。我们对神灵的膜拜和景仰,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惘惘的恐惧,怕天不下雨,怕闹水灾,怕贫困。
鲁迅作为神,是独一无二的。
他是现实之神,不象寺庙里的神一样虚无飘渺。
他是脚踏实地的神。他吃饭也睡觉,不是漂浮于蓝天白云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我们需要这样一尊神,他不是借助政治力量、伦理情感和世俗幻想登上神祉的,他不可能给信民带来丰收或富足的希望,他手里紧攥的只有两样东西,那就是艺术和人格。我时常在想,漫长的中国的历史中,有没有哪个人是凭这两样东西的完美融合成为神的?没有。中国神的身上,大多寄托着人们对好日子的美好理想,期望在虚幻的膜拜中收获实利。鲁迅作为神,显然不具有让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的魔力,但他终于成为神了,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奇迹。
我对鲁迅先生始终存有几分畏惧之心,我称之为“高尚”的畏惧。今天,我越来越感受到政治的力量正在削弱,在私人场合里,我听到过很多关于领袖人物的褒贬,网络上类似的调侃更不鲜见,如今,在私底下,中国人是敢说话的。但是我发现,很少有人搬弄鲁迅的是非。还有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无论是学府里的文人一脸严肃地为文学大师排座次,还是网络上嬉皮笑脸的网民关于文化偶像的评选,第一名总是毫无悬念的留给鲁迅,其它人要竞争的不过是第二的位置。鲁迅早已获得了广泛的民意认同,不限地域时空。对鲁迅的敬畏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一种敬畏。中国人总是受到批评,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活得无根无柢,但毕竟,还有让我们敬畏的东西!今天的中国需要这种高尚的敬畏,这是人们天性中对崇高、正直品质的亲近和肯定。
鲁迅是一个话题,一个让人必须严肃起来的话题。徐志摩和几个才女的风月故事可以被电视工作者拿来做上一顿言情大餐,其实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以及朱安的婚恋故事同样有蕴藏着不少戏剧因子,但再大胆妄为的编剧也不敢触及这个题材,先生的冷硬表情镌刻在国人心中,无法想象鲁迅先生柔情万种的模样。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始终局限在严谨的史料考证中,没人敢附会出一桩风流公案。鲁迅是公众的,他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世俗形象,却是一个钢筋铁骨的战斗的男人。
总有一些人在嘲笑,说吃鲁迅饭的人太多了,关于鲁迅的研究专著已汗牛充栋,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在相当时期内,我们的鲁迅的研究是背离文学轨道的,是政治化的。说不尽也走不近的鲁迅。等到鲁迅研究真的开始接近本质时,开始顾及到文学的精神属性时,很多人又觉得这个不时髦了,很不屑,研究鲁迅不如研究当代作品时尚也容易成名,于是鲁迅研究很尴尬,我就没有勇气来涉足鲁迅研究这个领域,因为我思想的浅薄和毅力的不足,也因为我对能有所发现和提出创见信心不足。但我知道一点,鲁迅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人们拨开迷雾撇去泡沫,去深入挖掘属于中国知识分子最珍贵的精神资源。
鲁迅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文学家。正因为他是一个彻底的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成为了神。

我最崇拜的名人
从古至今,有不可计数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他们其中有的是鞠躬精瘁的科学家,有的是闻名遐迩的文坛泰斗,有的是叱咤赛场的运动员,有的是足智多谋的军事家,有的是舍己为人的默默奉献着,有的是······但是,我最崇拜的名人当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称卧龙先生,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军事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谓是学富五车。最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感动,成为蜀国丞相,大他却在北伐中不幸逝世。他一生为蜀国的发展而操劳,重用贤人,整顿军队,重视生产,把蜀国管理的井井有条。

诸葛亮一生东征西讨,其中最著名的战争要数赤壁之战。当年,曹操兵发江东,孙刘被迫联手,刘备派诸葛亮前去辅助。恰好。吴国大将军是周瑜,此人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三番两次刁难诸葛亮。诸葛亮沉着应对,草船借箭,巧借东南风,才是曹军丢盔弃甲。

蜀国后期,他又发明了木牛流马,减轻了将士们的负担。

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有很高的造诣,在文学上也有深远的地位。(出师表)就是他的杰作。

诸葛亮这位德才兼备的军事家,文学家,谁能不崇拜呢?
这就是我最崇拜的名人————鲁迅。
上中学时就开始接触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散文,但至今我都认为,鲁迅的作品被编进语文教材是一场灾难,在支离破碎的讲解中,我对这个传说中的一代文豪产生了怀疑,没有感动也没有震撼。事实上,在多年语文课堂的教化之下,学生很难再保存几根敏感的文学神经。老师用分析学生作文的方法解读先生的作品,最终把那些写得无比深刻的作品简化成了笔法比较成熟的学生作文。及至到了大学,每个中文系的学生都明白,鲁迅这个作家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阅读鲁迅作品,这是本科阶段中文系学生开在课外的必修课,这个专业毕业了,对鲁迅知之不多是很丢人的。读研一来,“重读经典”课上又重点分析了先生的三篇小说,读研,说是深造,但说的确切点,是在补课,补本科时落下的课。
对于鲁迅,人们从来都不吝惜“最”这个夸张的字眼,他拥有现代中国最深刻的心灵,最敏锐的思想,最坚强的斗志和最独立的精神,我认为,鲁迅的价值,绝不仅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他还填补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项空白,他用自己的人格和艺术浓墨重彩地塑造起一尊凡俗之神。
世纪之交时,似乎为了继续向世人证明他脑后的反骨生得有多漂亮,王朔炮制了一篇《我看鲁迅》,此文取得了预期的轰动效应,有人表示了反感,也有很多人表示支持和理解,认为此文是对多年来神化鲁迅不良倾向的一次反拨,此观点一出笼,立刻应者云集,他们显然为王朔的荒唐文章找到一个堂皇的理论支撑,长期在鲁迅阴影下的学人好象大大出了一口恶气,大有说出“心里话”的痛快和欢畅。但神化鲁迅,一直到今天,我都认为这是鲁迅研究学者做的最成功也最有价值的一件工作。中国恰恰需要这样一尊神。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不缺神灵的国度。各种各样的神灵都在这个国度里找到了自己虔诚的信徒,人们在吃饭的灶台上都供了一座神。迷信和崇拜是中国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民间传奇里,死去的恋人多半会化作神仙,这里面寄托着大家对神灵世界的向往和迷恋。这些神灵,是最虚幻的真实,拥有实在的权力和至上的威严。中国人是畏惧神灵的,私下里说了“大不敬”的话,要忐忑上半天,深怕众神显灵,自己遭到报应。长期以来,中国人缺乏有质量的精神生活,缺乏一种“高尚”的敬畏。我们对神灵的膜拜和景仰,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惘惘的恐惧,怕天不下雨,怕闹水灾,怕贫困。
鲁迅作为神,是独一无二的。
他是现实之神,不象寺庙里的神一样虚无飘渺。
他是脚踏实地的神。他吃饭也睡觉,不是漂浮于蓝天白云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我们需要这样一尊神,他不是借助政治力量、伦理情感和世俗幻想登上神祉的,他不可能给信民带来丰收或富足的希望,他手里紧攥的只有两样东西,那就是艺术和人格。我时常在想,漫长的中国的历史中,有没有哪个人是凭这两样东西的完美融合成为神的?没有。中国神的身上,大多寄托着人们对好日子的美好理想,期望在虚幻的膜拜中收获实利。鲁迅作为神,显然不具有让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的魔力,但他终于成为神了,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奇迹。
我对鲁迅先生始终存有几分畏惧之心,我称之为“高尚”的畏惧。今天,我越来越感受到政治的力量正在削弱,在私人场合里,我听到过很多关于领袖人物的褒贬,网络上类似的调侃更不鲜见,如今,在私底下,中国人是敢说话的。但是我发现,很少有人搬弄鲁迅的是非。还有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无论是学府里的文人一脸严肃地为文学大师排座次,还是网络上嬉皮笑脸的网民关于文化偶像的评选,第一名总是毫无悬念的留给鲁迅,其它人要竞争的不过是第二的位置。鲁迅早已获得了广泛的民意认同,不限地域时空。对鲁迅的敬畏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一种敬畏。中国人总是受到批评,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活得无根无柢,但毕竟,还有让我们敬畏的东西!今天的中国需要这种高尚的敬畏,这是人们天性中对崇高、正直品质的亲近和肯定。
鲁迅是一个话题,一个让人必须严肃起来的话题。徐志摩和几个才女的风月故事可以被电视工作者拿来做上一顿言情大餐,其实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以及朱安的婚恋故事同样有蕴藏着不少戏剧因子,但再大胆妄为的编剧也不敢触及这个题材,先生的冷硬表情镌刻在国人心中,无法想象鲁迅先生柔情万种的模样。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始终局限在严谨的史料考证中,没人敢附会出一桩风流公案。鲁迅是公众的,他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世俗形象,却是一个钢筋铁骨的战斗的男人。
总有一些人在嘲笑,说吃鲁迅饭的人太多了,关于鲁迅的研究专著已汗牛充栋,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在相当时期内,我们的鲁迅的研究是背离文学轨道的,是政治化的。说不尽也走不近的鲁迅。等到鲁迅研究真的开始接近本质时,开始顾及到文学的精神属性时,很多人又觉得这个不时髦了,很不屑,研究鲁迅不如研究当代作品时尚也容易成名,于是鲁迅研究很尴尬,我就没有勇气来涉足鲁迅研究这个领域,因为我思想的浅薄和毅力的不足,也因为我对能有所发现和提出创见信心不足。但我知道一点,鲁迅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人们拨开迷雾撇去泡沫,去深入挖掘属于中国知识分子最珍贵的精神资源。
鲁迅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文学家。正因为他是一个彻底的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成为了神。
他,是一名爱国的将领,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34岁的青春。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抗日英雄——赵尚志。

赵尚志在1942年4月12日凌晨,被化妆的特务刘德山诱骗,率抗联小分队袭击鹤立县梧桐河伪警察分所。突然,奸诈的刘德山像赵尚志开了一枪,毫无防备的赵尚志被刘德山击中了腹部,大量的血渗透衣服,向外涌出。赵尚志立即倒在了地上,他来不及爬起来,忍着痛以他高超的设计技术当场击毙了刘德山。由于伤势过重,赵尚志倒在地上昏迷了。

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被日本人绑在一根柱子上。这时,日本人笑着对赵尚志说:“只要你说出共产党的机密,我们就放了你。”赵尚志坚定地说:“哼,我是不会背叛祖国的!”日本兵见这招没用,便立刻露出了他们的本色:“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你要是再不说,我们可就对你不客气了!”赵尚志说:“我才不怕你们呢!”于是,日本人用了各种残酷的惩罚来迫使赵尚志说出共产党的机密,但赵尚志宁死不屈。最后由于伤势过重,被捕8小时后壮烈牺牲,当时他才34岁。

34岁,正值一个人精力旺盛的时候,而赵尚志却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

这就是我最崇拜的名人————鲁迅。
上中学时就开始接触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散文,但至今我都认为,鲁迅的作品被编进语文教材是一场灾难,在支离破碎的讲解中,我对这个传说中的一代文豪产生了怀疑,没有感动也没有震撼。事实上,在多年语文课堂的教化之下,学生很难再保存几根敏感的文学神经。老师用分析学生作文的方法解读先生的作品,最终把那些写得无比深刻的作品简化成了笔法比较成熟的学生作文。及至到了大学,每个中文系的学生都明白,鲁迅这个作家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阅读鲁迅作品,这是本科阶段中文系学生开在课外的必修课,这个专业毕业了,对鲁迅知之不多是很丢人的。读研一来,“重读经典”课上又重点分析了先生的三篇小说,读研,说是深造,但说的确切点,是在补课,补本科时落下的课。
对于鲁迅,人们从来都不吝惜“最”这个夸张的字眼,他拥有现代中国最深刻的心灵,最敏锐的思想,最坚强的斗志和最独立的精神,我认为,鲁迅的价值,绝不仅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他还填补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项空白,他用自己的人格和艺术浓墨重彩地塑造起一尊凡俗之神。
世纪之交时,似乎为了继续向世人证明他脑后的反骨生得有多漂亮,王朔炮制了一篇《我看鲁迅》,此文取得了预期的轰动效应,有人表示了反感,也有很多人表示支持和理解,认为此文是对多年来神化鲁迅不良倾向的一次反拨,此观点一出笼,立刻应者云集,他们显然为王朔的荒唐文章找到一个堂皇的理论支撑,长期在鲁迅阴影下的学人好象大大出了一口恶气,大有说出“心里话”的痛快和欢畅。但神化鲁迅,一直到今天,我都认为这是鲁迅研究学者做的最成功也最有价值的一件工作。中国恰恰需要这样一尊神。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不缺神灵的国度。各种各样的神灵都在这个国度里找到了自己虔诚的信徒,人们在吃饭的灶台上都供了一座神。迷信和崇拜是中国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民间传奇里,死去的恋人多半会化作神仙,这里面寄托着大家对神灵世界的向往和迷恋。这些神灵,是最虚幻的真实,拥有实在的权力和至上的威严。中国人是畏惧神灵的,私下里说了“大不敬”的话,要忐忑上半天,深怕众神显灵,自己遭到报应。长期以来,中国人缺乏有质量的精神生活,缺乏一种“高尚”的敬畏。我们对神灵的膜拜和景仰,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惘惘的恐惧,怕天不下雨,怕闹水灾,怕贫困。
鲁迅作为神,是独一无二的。
他是现实之神,不象寺庙里的神一样虚无飘渺。
他是脚踏实地的神。他吃饭也睡觉,不是漂浮于蓝天白云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我们需要这样一尊神,他不是借助政治力量、伦理情感和世俗幻想登上神祉的,他不可能给信民带来丰收或富足的希望,他手里紧攥的只有两样东西,那就是艺术和人格。我时常在想,漫长的中国的历史中,有没有哪个人是凭这两样东西的完美融合成为神的?没有。中国神的身上,大多寄托着人们对好日子的美好理想,期望在虚幻的膜拜中收获实利。鲁迅作为神,显然不具有让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的魔力,但他终于成为神了,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奇迹。
我对鲁迅先生始终存有几分畏惧之心,我称之为“高尚”的畏惧。今天,我越来越感受到政治的力量正在削弱,在私人场合里,我听到过很多关于领袖人物的褒贬,网络上类似的调侃更不鲜见,如今,在私底下,中国人是敢说话的。但是我发现,很少有人搬弄鲁迅的是非。还有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无论是学府里的文人一脸严肃地为文学大师排座次,还是网络上嬉皮笑脸的网民关于文化偶像的评选,第一名总是毫无悬念的留给鲁迅,其它人要竞争的不过是第二的位置。鲁迅早已获得了广泛的民意认同,不限地域时空。对鲁迅的敬畏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一种敬畏。中国人总是受到批评,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活得无根无柢,但毕竟,还有让我们敬畏的东西!今天的中国需要这种高尚的敬畏,这是人们天性中对崇高、正直品质的亲近和肯定。
鲁迅是一个话题,一个让人必须严肃起来的话题。徐志摩和几个才女的风月故事可以被电视工作者拿来做上一顿言情大餐,其实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以及朱安的婚恋故事同样有蕴藏着不少戏剧因子,但再大胆妄为的编剧也不敢触及这个题材,先生的冷硬表情镌刻在国人心中,无法想象鲁迅先生柔情万种的模样。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始终局限在严谨的史料考证中,没人敢附会出一桩风流公案。鲁迅是公众的,他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世俗形象,却是一个钢筋铁骨的战斗的男人。
总有一些人在嘲笑,说吃鲁迅饭的人太多了,关于鲁迅的研究专著已汗牛充栋,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在相当时期内,我们的鲁迅的研究是背离文学轨道的,是政治化的。说不尽也走不近的鲁迅。等到鲁迅研究真的开始接近本质时,开始顾及到文学的精神属性时,很多人又觉得这个不时髦了,很不屑,研究鲁迅不如研究当代作品时尚也容易成名,于是鲁迅研究很尴尬,我就没有勇气来涉足鲁迅研究这个领域,因为我思想的浅薄和毅力的不足,也因为我对能有所发现和提出创见信心不足。但我知道一点,鲁迅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人们拨开迷雾撇去泡沫,去深入挖掘属于中国知识分子最珍贵的精神资源。
鲁迅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文学家。正因为他是一个彻底的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成为了神。
他,是一名爱国的将领,为了祖国,献出了自己34岁的青春。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抗日英雄——赵尚志。

赵尚志在1942年4月12日凌晨,被化妆的特务刘德山诱骗,率抗联小分队袭击鹤立县梧桐河伪警察分所。突然,奸诈的刘德山像赵尚志开了一枪,毫无防备的赵尚志被刘德山击中了腹部,大量的血渗透衣服,向外涌出。赵尚志立即倒在了地上,他来不及爬起来,忍着痛以他高超的设计技术当场击毙了刘德山。由于伤势过重,赵尚志倒在地上昏迷了。

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被日本人绑在一根柱子上。这时,日本人笑着对赵尚志说:“只要你说出共产党的机密,我们就放了你。”赵尚志坚定地说:“哼,我是不会背叛祖国的!”日本兵见这招没用,便立刻露出了他们的本色:“你别敬酒不吃吃罚酒,你要是再不说,我们可就对你不客气了!”赵尚志说:“我才不怕你们呢!”于是,日本人用了各种残酷的惩罚来迫使赵尚志说出共产党的机密,但赵尚志宁死不屈。最后由于伤势过重,被捕8小时后壮烈牺牲,当时他才34岁。

34岁,正值一个人精力旺盛的时候,而赵尚志却能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

这就是我最崇拜的名人————鲁迅。
上中学时就开始接触鲁迅先生的小说和散文,但至今我都认为,鲁迅的作品被编进语文教材是一场灾难,在支离破碎的讲解中,我对这个传说中的一代文豪产生了怀疑,没有感动也没有震撼。事实上,在多年语文课堂的教化之下,学生很难再保存几根敏感的文学神经。老师用分析学生作文的方法解读先生的作品,最终把那些写得无比深刻的作品简化成了笔法比较成熟的学生作文。及至到了大学,每个中文系的学生都明白,鲁迅这个作家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阅读鲁迅作品,这是本科阶段中文系学生开在课外的必修课,这个专业毕业了,对鲁迅知之不多是很丢人的。读研一来,“重读经典”课上又重点分析了先生的三篇小说,读研,说是深造,但说的确切点,是在补课,补本科时落下的课。
对于鲁迅,人们从来都不吝惜“最”这个夸张的字眼,他拥有现代中国最深刻的心灵,最敏锐的思想,最坚强的斗志和最独立的精神,我认为,鲁迅的价值,绝不仅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他还填补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项空白,他用自己的人格和艺术浓墨重彩地塑造起一尊凡俗之神。
世纪之交时,似乎为了继续向世人证明他脑后的反骨生得有多漂亮,王朔炮制了一篇《我看鲁迅》,此文取得了预期的轰动效应,有人表示了反感,也有很多人表示支持和理解,认为此文是对多年来神化鲁迅不良倾向的一次反拨,此观点一出笼,立刻应者云集,他们显然为王朔的荒唐文章找到一个堂皇的理论支撑,长期在鲁迅阴影下的学人好象大大出了一口恶气,大有说出“心里话”的痛快和欢畅。但神化鲁迅,一直到今天,我都认为这是鲁迅研究学者做的最成功也最有价值的一件工作。中国恰恰需要这样一尊神。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不缺神灵的国度。各种各样的神灵都在这个国度里找到了自己虔诚的信徒,人们在吃饭的灶台上都供了一座神。迷信和崇拜是中国民众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民间传奇里,死去的恋人多半会化作神仙,这里面寄托着大家对神灵世界的向往和迷恋。这些神灵,是最虚幻的真实,拥有实在的权力和至上的威严。中国人是畏惧神灵的,私下里说了“大不敬”的话,要忐忑上半天,深怕众神显灵,自己遭到报应。长期以来,中国人缺乏有质量的精神生活,缺乏一种“高尚”的敬畏。我们对神灵的膜拜和景仰,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惘惘的恐惧,怕天不下雨,怕闹水灾,怕贫困。
鲁迅作为神,是独一无二的。
他是现实之神,不象寺庙里的神一样虚无飘渺。
他是脚踏实地的神。他吃饭也睡觉,不是漂浮于蓝天白云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我们需要这样一尊神,他不是借助政治力量、伦理情感和世俗幻想登上神祉的,他不可能给信民带来丰收或富足的希望,他手里紧攥的只有两样东西,那就是艺术和人格。我时常在想,漫长的中国的历史中,有没有哪个人是凭这两样东西的完美融合成为神的?没有。中国神的身上,大多寄托着人们对好日子的美好理想,期望在虚幻的膜拜中收获实利。鲁迅作为神,显然不具有让五谷丰登四季平安的魔力,但他终于成为神了,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奇迹。
我对鲁迅先生始终存有几分畏惧之心,我称之为“高尚”的畏惧。今天,我越来越感受到政治的力量正在削弱,在私人场合里,我听到过很多关于领袖人物的褒贬,网络上类似的调侃更不鲜见,如今,在私底下,中国人是敢说话的。但是我发现,很少有人搬弄鲁迅的是非。还有一个看似奇怪的现象,无论是学府里的文人一脸严肃地为文学大师排座次,还是网络上嬉皮笑脸的网民关于文化偶像的评选,第一名总是毫无悬念的留给鲁迅,其它人要竞争的不过是第二的位置。鲁迅早已获得了广泛的民意认同,不限地域时空。对鲁迅的敬畏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我们是多么需要这样一种敬畏。中国人总是受到批评,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活得无根无柢,但毕竟,还有让我们敬畏的东西!今天的中国需要这种高尚的敬畏,这是人们天性中对崇高、正直品质的亲近和肯定。
鲁迅是一个话题,一个让人必须严肃起来的话题。徐志摩和几个才女的风月故事可以被电视工作者拿来做上一顿言情大餐,其实鲁迅先生和许广平以及朱安的婚恋故事同样有蕴藏着不少戏剧因子,但再大胆妄为的编剧也不敢触及这个题材,先生的冷硬表情镌刻在国人心中,无法想象鲁迅先生柔情万种的模样。鲁迅先生的家庭生活始终局限在严谨的史料考证中,没人敢附会出一桩风流公案。鲁迅是公众的,他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世俗形象,却是一个钢筋铁骨的战斗的男人。
总有一些人在嘲笑,说吃鲁迅饭的人太多了,关于鲁迅的研究专著已汗牛充栋,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一个事实,在相当时期内,我们的鲁迅的研究是背离文学轨道的,是政治化的。说不尽也走不近的鲁迅。等到鲁迅研究真的开始接近本质时,开始顾及到文学的精神属性时,很多人又觉得这个不时髦了,很不屑,研究鲁迅不如研究当代作品时尚也容易成名,于是鲁迅研究很尴尬,我就没有勇气来涉足鲁迅研究这个领域,因为我思想的浅薄和毅力的不足,也因为我对能有所发现和提出创见信心不足。但我知道一点,鲁迅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人们拨开迷雾撇去泡沫,去深入挖掘属于中国知识分子最珍贵的精神资源。
鲁迅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文学家。正因为他是一个彻底的人,一个纯粹的知识分子,他成为了神。

我最崇拜的名人
从古至今,有不可计数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他们其中有的是鞠躬精瘁的科学家,有的是闻名遐迩的文坛泰斗,有的是叱咤赛场的运动员,有的是足智多谋的军事家,有的是舍己为人的默默奉献着,有的是······但是,我最崇拜的名人当属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称卧龙先生,是三国时期的文学家军事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谓是学富五车。最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感动,成为蜀国丞相,大他却在北伐中不幸逝世。他一生为蜀国的发展而操劳,重用贤人,整顿军队,重视生产,把蜀国管理的井井有条。

诸葛亮一生东征西讨,其中最著名的战争要数赤壁之战。当年,曹操兵发江东,孙刘被迫联手,刘备派诸葛亮前去辅助。恰好。吴国大将军是周瑜,此人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三番两次刁难诸葛亮。诸葛亮沉着应对,草船借箭,巧借东南风,才是曹军丢盔弃甲。

蜀国后期,他又发明了木牛流马,减轻了将士们的负担。

诸葛亮不仅在军事上有很高的造诣,在文学上也有深远的地位。(出师表)就是他的杰作。

诸葛亮这位德才兼备的军事家,文学家,谁能不崇拜呢?

该如何写好散文呢

朋友,关于散文,要说的有:
一,广义的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体;
二,狭义的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实感情的文体。

三,写散文要求感情充沛 。对作者主观感情的要求是所有文体中仅次于诗歌的。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
对事物、人生、景物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入升华,敷衍成文。这感悟就是散文的意味之本,是散文的中心立意。可是要表现这样的中心立意,就是抒情。所以好的散文,记叙、议论都带有强烈的感情,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感情。
写好散文要求:

a、 精于立意 散文的立意其实就是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散文的立意要求独特,就是说作者的感悟是体现作者的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生。 依靠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凭着鲜明的感受,敏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搏,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是诗意。这诗意,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是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去努力捕捉这各心灵的颤动,思想的闪光点。

b,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的过程。如何寻找线索:散文的材料是很“散”的,每一个材料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互相之间有内在联系,我们要寻找一根线,用笔作针,将这些散落的珍珠穿起来,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珠圈、项链。

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六种常用的线索) 一是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厌恶到喜欢,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的《荔枝蜜》。 二是事物线索。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就是以物为线索的。 三是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暇想,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 五是景物线索。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是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

c,创造意境 散文的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是意与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散文应该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意境。 巧于布局: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 明于断续:散文要散得起来, 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是于断续,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挥洒自如。

d、感情具体 。散文以感悟为灵魂,但感情是什么,得在文章中说明白。有些散文含蓄,不明说感悟 ,但文章中的景致、人物、事件均可以指向感悟。感悟的清楚明白如同记叙文的主题一样,要明白畅晓,让人觉得可喜,引人思考,同时要清楚的出现在文章中。 散文和记叙文的最大区别: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从自身感悟出发,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是知觉、思维、感觉的综合思维结果,体现了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记叙文是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从作者的感悟出发。

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人间万像、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经验、观点感受。所以,同样的材料,不同的作者所看到的内涵是不同的。这里,我们把散文的取材叫“形”,把作者的感悟叫“神”。

散文的文体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即所有的材料经过作者巧妙的构思联想,这些看似无关联或关联不紧密的材料(形散),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主旨。这就是散文形散神聚的好处,可以让文章活泼灵动,变化多端。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一般运用联想手法。

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轻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是不管作者怎样安排文字,怎样组织材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表达他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悟。 入笔细微,以小见大。一般的散文写作,我们可以从细小的方面入笔,做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实际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涕一笑;事物中的一枚叶片、一粒沙土……都可以体现出大的主题。对于一个有心人来说,这些小的事物同样可以写出好的文章。 夹叙夹议,感情真实。不论何种感情,都要真实的表现出作者的状况。散文因为有对生活和事物的感悟,就得有夹叙夹议的的表达方式。

四,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参考资料:http://www.blog.edu.cn/user2/55625/archives/2006/1572749.shtml
祝你成功!
其实好散文很好写的,主要是要看一些真正的好散文。别以为名字越响资格越老文就越好,有些人在他们的年代的确算写的好了,但是如今无论政治还是文学方面都有很大改变。

好散文的关键是要抒情。把真实的感情写进去,可以进行人物景物心理描写煽情。
多读好的散文,然后试着摹仿,还要多见世面,多思考。因为心中要有东西才能写。
这个就得是你自己努力了,千万记住,要集中一个思想,不要写的东一句西一句,让人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即形散神不散
把自己变成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多看点小说,这会对你有所启发

什麽叫散文?

一种文体。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3.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部《徐霞客游记》。此文虽同属于游记的范畴,但在内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经脱离了那种单纯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开创 了散文新的体裁。
到了近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扬朔、艾青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样之处都是记录、赞叹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发展。这对于后来的散文,在风格上影响甚深。
综上所述,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先说体裁。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定义上就有所区别。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什么是散文?散文就是剖露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
(一)散文概述: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二)散文的古今概况: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三)散文的分类: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四)散文的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散文的鉴赏技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立意。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联想的方式有:①串联式:如《猎户》“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辐射式:如《土地》以“土地”为中心生发开去,写“热爱生活,保卫土地,建设土地”;③假托式:如《白杨礼赞》;④屏风式:如《风景谈》。注意丰富的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文章的神韵,领会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杰出的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何为的散文语言雅致。一些散文大家的语言,又常常因内容而异。如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锋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语言,绚丽如云锦;《风筝》的语言,凝重如深潭。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怎样写散文
■作者:不祥 ■2005-10-3 13:08:10 ■来源:引录
A、感受生活 觉察幸福

——散文写作应有丰富感受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有个十岁的小胖墩对着满桌的美味佳肴,突然大叫:“我想去死,所有的菜都吃过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妈妈听了感到震惊,就去向心理医生咨询,大夫开了一贴药“粗茶淡饭”,并说:“这是一种心理障碍——觉察不到幸福。现在得这种病的还不少”。读了这只故事,我们不禁感慨,母亲的心是伟大的,但她的伟大已被一些过度的关心与爱护湮没了。为人子、为人女都已习惯了这种关心与爱护,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麻木。小胖墩生在福中不知福,丝毫不知道母亲的爱,更无幸福可言。同学门是否有小胖墩现象呢?要写好散文,首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当今中学生的生活似乎比较枯燥,三点一线,家庭(宿舍)——教师——食堂。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重压,很容易陷入机械、麻木状态。同学们也许会说,有什么可感受的?但你如能仔细观察,悉心感悟,在广阔的学习、生活海洋中不乏美丽的感觉浪花,重要的是,如何敏感地去捕捉它。“师生之间”就是学校生活中的永恒的话题。课内外师生间林林总总的事何其多,日久天长师生间结成的友谊何其深厚,但为什么就不能“动于衷而形于言”呢?因为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从未细细品味过。同学们一定记得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中的几个细节吧,作者的感受是多么细腻。他就真切地写出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到蔡老师爱他们,所以蔡老师鞭子高高举起带最后却轻轻落在石板上。其实,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在特定的场景,都会给学生以个体独特的感受,只是平时你不去注意罢了。

“父母之情”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写作母题。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成为写亲情的经典之作,就是因为作者把蕴积在心中已久的对父爱的感受,通过父子间平凡的交往表现得真实细致,令人感动不已。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和听众,这就是艺术。”同学们,当你外出旅行和求学离家之际,依依惜别的父母千叮咛、万嘱咐,忙这忙那,惟恐不周,也许你会感到不耐烦或多此一举。我们千万不要象小胖墩一样麻木,父母所做的一切都因为深深地爱着你。也许要等到在外生活不便时,才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想想那些没有父母的孩子,你是多么幸福。生活中的一个眼神、一声问候、一份礼物、一道摆设,无不包含自己独特的含义,用心去感受,“心动”才有“行动”。

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感受丰富起来呢?

(1)要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注意观察,用心去感受。观察能丰富自己的感受。生活是平淡的,甚至是枯燥的,但你如能仔细观察,悉心感受就会发觉,五彩缤纷的世界就是在这平淡中诞生的。坚持写日记能捕捉每天生活中的浪花,使心灵敏感,情感细腻。

(2)唤醒同情心。因为同情心是心灵震颤的重锤,同情是一种天性,是人们所有感情的出发点。它不仅是针对弱者,实质上,它是对美好事物的关心和怜悯。雪莱曾帮助一位盲人。一位盲人乞讨时说:“自幼失明,生活悲惨”结果所获无几。雪莱给他改了一下。“春天来了,可我看不见。”施舍者如云。因为雪莱进行了换位思考,设想自己如两眼看不见的话该有多痛苦,这就是一种感受,雪莱就是用自己的感受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同学们,当你为希望工程捐款时,是否感受到帮助别人是一种幸福?仔细品味人生,你心湖的涟漪就会荡漾起来。生命的长河可以没有风啸浪吼,但不能没有细小的涟漪,让它们永远跳荡在你的生命之河中吧,感受生活,觉察幸福,这是构思散文的前提。

B、谁持彩练当空舞

——散文写作的内在线索

夏天雨后,乌云飞散,太阳重新露脸,天空常常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虹是由于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里,发生反射和折射造成的。在下雨时或者雨后,空中充满着无数个小小的能偏折日光的水滴,当阳光经过水滴时,不仅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同时被分解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光,如果角度适宜,就成了“长桥卧波”的虹。空气里的水滴大小,决定了虹的色彩鲜艳程度。空气中的水滴越大,虹越鲜艳;水滴越小,倘若像雾滴那样大时,红色越淡就形成了白虹。

散文写作与虹的形成何其相似。当情感的阳光或高昂激越、或挚语缠绵、或热烈明快、或沉郁婉转,在生活的水滴中发生反射和折射时,如果切入角度适宜,那么就一定能写成一篇像彩虹一般美丽的散文。当然,生活中的水滴是指那些能折射思想情感的人、事、物、景,否则,就只能是苍白无力像白虹一样的文章。一篇优秀的散文都是以情动人的,这情感的阳光——抒情,可以说是散文的内在线索。如果没有了这情感的阳光,那么,生活中的水滴再多、再大,也只能是水滴。

情感的阳光指的是真挚自然而丰富的感情。散文作家林非说:“散文创作是一种侧重于表达内心体验和抒发情感的文学样式······”真情是散文的灵魂。赵丽宏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根情感之弦,它会不时被生活中的动人景象拨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真实生动地记录下心头之弦的颤动,就会是成功的散文。巴金的《随想录》,就是作者心底汩汩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所焕发出的充满无限生机的散文精品。再看学生选文中的佳作,无论是写景的《金色的草原》,还是写人、记事的《祝福》、《一张珍贵的照片》,更不用说《寄情红枫》、《往事的鲜花》等,都被深深的情感浸透着。毋须多举例就足以说明,凡是散文,必有一根内在的情感线索。当然,必须做到内在线索和外在线索的统一。外在线索是行文线索(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移,情节发展等),它受内在线索的制约,总是紧紧地 扣住内在线索。如习作《父亲和母亲》,小作者是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外在线索,扣住自己对父母的敬佩爱戴之情这一内在线索构思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记叙散文。

同学们,用你的真情渗透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人事物景,选择适宜的角度,运用恰当的语言将真情外显,那么,你就能“手持彩练当空舞了”。

C、条条道路通罗马

——散作写作应形式灵活

同学们一定不会忘记那些驰骋绿茵场上的足球猛将吧,它们一个个身怀绝技、身手不凡,其目标是为了把小小足球踢入球网。他们中间有高高跃起用头冲顶足球入网的1·90米的阿根廷队巴蒂斯图塔;有远距离射门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网内的意大利队维埃利;有近距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射门的巴西队金左脚卡洛斯;有四米开外大力抽射使球应声入网的罗马尼亚队哈吉;还有轻轻一拨让球滚入网底的英格兰队欧文。球星们或头顶、或脚踢、或远射、或近攻、或力取、或巧夺,灵活自如、异曲同工,均能命中,真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

散文创作也如踢足球,形式自由灵活。正如 著名作家柯灵所说:“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最没有拘束的。它可以是匕首和投枪,可以是轻妙的世态风俗画,也可以是给人愉快和休息的小夜曲。它可以欢呼、歌颂、呐喊、抨击,可以漫谈、絮语、浅唱、低吟,也可以嬉笑怒骂、妙语解颐。它可以是激越的风景,也可以像大江在月光下静穆地流动。在散文的园地内,最宜于出现百花齐放的现象。”

但不管采用何种结构方式,何种表达形式,其目的是明确的,即文章要有“思想的光亮”,“多一些感情色彩”,应该像一面窗户,“透过它,人们可以望得更远、更高,看见更多的东西,引起深思和遐想” 散文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一篇文章可以以其中任何一两种为主,也可以把这几种方法融于一炉综合使用,用得好也能出彩。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是综合使用的典范。

散文的结构、体裁、题材也是灵活多样的。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巴金《我们会见彭德怀司令员》、冰心的《小橘灯》,都是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展开叙写的连贯式结构;再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秦牧的《社稷坛抒情》、刘白雨的《灯火》运用的是将一根红线串起生活珍珠的组合式结构,但都能很好地表现主旨。新时期人称是“散文艺术的春天”,散文突破了“物——情——理”的创作模式。近几年来,散文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而出现的一种意识流动式结构。即由客观的事物或情景引起主观意识的“自由联想”和“抒情独白体”。如郭枫的《在雨中,我看到蒲公英······、》、何为的《东京夜话》、赵丽宏的《诗魂》等等。曹明华开创的“青春独白体”尤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就题材而言,它是自我人生体验的真实流露,如选文《红棕色的美丽》、《青春来临》等。小作者探索自我的多极化,其中有生命的乐趣、性情的流露,更有人生的顿悟、哲理的演绎。这种随笔式的体例正如特级教师黄玉峰所言:“随笔的特点和写法就在一个‘随’字上。乘兴放笔,兴尽而止。不去管有没有主题,不去管结构是否完整,不去管语言是否精当,任自己内心的感受自由自在地挥洒······”,我们是否可以说“创作有法,写无定法。”朋友,把满怀的激情聚于生活的细节,把人生的心酸和苦难以真诚的语气叙述出来。吸取前人创作的精华,创出自己独特的写作思路,像球星们一样展露自己的才华和精神,那么就一定能写出感动自己且打动读者的文章,坚信,条条道路通罗马。
散文:是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1.古代散文: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1)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论语》《孟子》《庄子》;历史散文是以历史题材为主的散文,凡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文章和书籍都是历史散文,如《左传》。
  (2)两汉散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东汉以后,开始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形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另说,司马相如,枚乘,贾谊,淮南小山。
  唐宋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时涌现。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拟古为主,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体现。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加以总结,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2.现代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样式。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加工创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而是着重于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选材、构思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语言不受韵律的限制,表达方式多样,可将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也可以有所侧重;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可以像小说那样,通过对典型性的细节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环境渲染、气氛烘托等,也可像诗歌那样运用象征等艺术手法,创设一定的艺术意境。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现代散文定义,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母亲的回忆》。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魏巍的《依依惜别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樱花赞》。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词词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短小优美,生动有趣。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除诗歌、戏剧、小说、辞赋以外的所有散体文章,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因为这些文章,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载体,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本文标题: 以《拨开迷雾》为题写一篇文章(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行,叙事议论抒情皆可)但立意要新,有哪些好的切入点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qingganmeiwen/2920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写文章需要注意哪些你有没有想找但找不到的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