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些事看出爸妈不爱自己的子女 明年过年不回家,发泄一下。

发布时间: 2022-05-11 23:01: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情感文章 点击: 107

家长溺爱子女的表现形式,心态与家庭教育指导求一篇『家长溺爱子女的表现形式,心态与家庭教育指导』的论文。字数在3000-8000....

从哪些事看出爸妈不爱自己的子女 明年过年不回家,发泄一下。

家长溺爱子女的表现形式,心态与家庭教育指导

求一篇『家长溺爱子女的表现形式,心态与家庭教育指导』的论文。字数在3000-8000.急求。大家踊跃帮忙。谢谢了。
表现: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指导:

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关爱型,严格型,朋友型,严厉型,打骂型,放纵型,溺爱型等等。其中关爱型,严格型,朋友型,属于比较明智可行的教育方法。民主,平等的和谐家庭气氛,孩子与家长很好的沟通,都会促进孩子的良好成长。而其他几种家庭教育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教育上的问题和误区。所以在与家长的交流频率上对严厉型,打骂型,放纵型,溺爱型的家庭,交流次数较多。
严厉型:严厉型并非对孩子严格要求,而是在教育中带着苛刻。有许多家长对孩子有很高的期望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非议,人之常情。但是他们有时却过高估计了自己孩子的学习能力,并缺乏必要的沟通,因此会造成孩子的厌学心理。在我班有这么一个学生,智力平平,但其父母对之要求甚高,除了学校的作业,在家里还要布置许多家庭作业,如果测验,考试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一顿打骂,并不时给孩子做一些难题,想方设法想从这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弄的孩子筋疲力尽,在学校做作业拖时间,甚至把作业本丢弃,试图逃避做作业。对于这样的家庭教育,作为班主任就要多与他们进行沟通,首先要告诉他们不能一蹴而就,要正确的对孩子进行定位,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循序渐进,逐步达到他们的要求。并且要不时让他们和孩子,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在严格中多关爱,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从孩子的基础抓起,多鼓励孩子,多表扬孩子,脚踏实地的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学习。
打骂型的家庭,家长大多文化层次不高,不善于管教孩子。因此对孩子就采取了比较简单的教育方法,凡是有一丁点错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的打骂孩子。这样很容易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同时其行为或多或少的也影响到他在学校的表现。对于此类家庭教育,在和家长的联系过程中,首先肯定孩子的优点,并不时把孩子在学校的良好表现告诉家长。在适当时间,地点指出家长教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断主动和家长多沟通,在沟通时有意识的举出几个同类型学生家庭好的教育方法,建议其多用几种不同方法来教育孩子,并在实施后进行比较,最后找出最适合的家庭教育方式。
放纵型和溺爱型:此类家长包庇孩子,忽视孩子的缺点,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少管,甚至不管孩子。因此,在学校中作为班主任要多留心这些孩子,往往就是这些孩子在行为规范和学习上总有一些欠缺。所以不时做些教育随笔,在与家长联系时,能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能对家长提一些不同的家庭教育的要求,并希望树立其在家中做父母的威信,建议在家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并不时用各种方法与家长沟通,督促家长在家中教育孩子。
当然,家校联系和家庭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这不仅需要老师,家长,学校多方面的配合和沟通;也需要班主任的细心,细致和爱心。尤其是当今社会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家长自身道德素质,教育素质也有待于提高。对于很多问题都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所以作为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问题,有耐心解决问题,有勇气和责任与家长沟通。为了我们的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来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发挥孩子的潜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父母对孩子溺爱的表现形式

1>给孩子特殊待遇,生活待遇比老人、父母都特殊,比如吃独食,过生日仅为他一个人过。

2>对孩子过分的注意,全家人时刻都在注意他,关心他,谈论他的事,亲人朋友都对他更热情,逗个没完。

3>有要求时给于轻易满足,孩子的要求有求比应,没有要求时也是强迫供给,像吃饭时大人追着喂他饭吃,有时逼着他喝水。

4>生活上放任懒散,吃饭、起床、穿衣、洗脸、上学、洗澡、上学等一切生活都要大人去催。

5>“教育”上祈求央告,孩子犯错误时大人从不批评,也不愤怒,只是一味的叹息、数落、央求,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样子。

6>家务上剥夺劳动。一切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干,不给他任何义务和责任,嫌他越帮越忙。

7>病痛时大进惊小怪。孩子摔倒破皮了,害病了,不吃饭了,全家人都惊慌失措,表现出紧张,致使孩子十分娇气和懦弱。

8>日常生活中包办一切。剥夺孩子自我服务的一切劳动,全由家长或保姆包揽,使孩子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9>哭闹时迁就依从。只要孩子一任性哭闹,就无可奈何的满足他的要求,哭闹成了孩子要挟大人武器。

10>管教时当面袒护。家里有人管教,就有人出来袒护,或者背后帮孩子隐满错误和过失,或者当着孩子现场争论,致使孩子毫无是非观念,没有改正错误的意志力。

溺爱的表现形式和危害

照顾太多 孩子在家什么也不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家里买了糖果、糕点等好吃的,只让孩子一个人享受。爸爸妈妈不吃,也不给爷爷奶奶吃,孩子一个人吃个够。长此以往,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认为一切好东西都应该属于他个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照顾自己是理所当然。最终会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这样的孩子长大也不可能会孝顺父母。
满足太多 孩子只要哭闹或“耍赖”,家长不问是否合理就满足其要求,长期下去,会使孩子养成不讲道理、蛮横粗野、称王称霸的习气。
包办太多 一些父母,特别是隔辈的奶奶、外婆等长辈,惟恐孩子吃苦受累,不但不让孩子干力所能及的扫地、叠被等家务活,甚至不该代替的也包办代替,如孩子做作业遇到困难,家长不是诱导启发,而是自己替孩子做好。其结果,不但好多五、六岁的孩子穿衣、系鞋带等不能自理,甚至到了高中、大学,其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仍很差。
任其偏食 一些家长爱子心切,不是根据孩子身心发育的需要调整饮食、科学地进行喂养,而是根据孩子的爱好、孩子想吃啥就吃啥,结果使孩子养成爱吃零食,挑食偏食,或不吃早餐,或不按时进餐的坏习惯。长此以往,有的孩子因长期不吃蔬菜会引起习惯性便秘;有的孩子因长期营养过剩而过度肥胖;也有的孩子因缺乏营养而赞成营养不良、身体消瘦。长期营养平衡失调的结果,则必然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禁区过多 害怕孩子惹事或外出遭受意外伤害,家长给孩子设置了过多禁区:不让孩子外出,不许参加各种运动,不许孩子摸这,也不许动那,孩子没有任何自由。结果不但会把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埋没,还会赞成孩子从小胆小怕事,遇事不会思考,大了也缺乏独立自主和敢闯的精神。不让孩子与外界接触,在家又缺少伙伴,还会导致孩子不合群的孤僻的性格。
过多迁就 放任自流,一味迁就,孩子想干啥就干啥。孩子犯错误,家长即不教育也不疏导,甚至包庇纵容。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形成固执、任性,不容易接受教育的个性,从小容易养成吸烟、饮酒、赌博、没有礼貌,甚至偷、骗等种种恶习,长大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孩子越小可塑性就越大,从小就养成坏习惯再改就困难了。家长教育孩子应细心、耐心,父母要懂得只有对孩子严格要求才是真的疼爱。应从小就重视培养孩子勤劳、节俭、讲礼貌、讲卫生、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的美德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多让孩子自己去做他已经会做的事。既不可包办和迁就太多,也不可设置过多的禁区,不让孩子越雷池一步;既应该给孩子较多的自由,但也不可放任自流,孩子有了错误应启发诱导,讲明道理。我们不但需要准备让孩子在精神上和物质上能吃苦,还应该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会面对各种困难与挫折,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

一般来说,父母都深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对独生子女。但是爱得过度——溺爱,对孩子的正常发展并无益处。现代家庭的父母民主意识增强,更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放任、娇纵自己的孩子,使孩子以自己为中心,不听管教,这种超过限度的爱之现象真是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百依百顺。从不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屈服于孩子;②过度照顾。过度照顾孩子的一切,不让他做能做的和应该学着做的事情,时时和孩子在一起,或跟在后面不停地帮助他;③当众夸耀自己的孩子;④为孩子的缺点辩解;⑤几乎不注意孩子的缺点,甚至把缺点当作优点;⑥提供过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金钱,无限止地满足孩子物质和身体需要;⑦给孩子种种特权;⑧不让孩子远出或得到适当的锻炼;⑨不让孩子有克服困难的环境或机会;⑩饮食过于精细、偏食等等。

以上情况,在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被宠坏的“小霸王”已为数不少,正成为今日社会的一大难题。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看,被溺爱的孩子可能身体健康、智力发展甚好,但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依赖、任性、软弱、无礼貌、自我中心等问题,这些缺陷对智力的充分发挥影响极大,而且他们不听父母劝告,禁止、命令也不起作用,甚至撒野,不讲道理。当父母一旦认识到溺爱带来的种种弊病和困扰时,再施以必要的规则、礼仪和社会公德时,孩子就抗拒甚至敌对,这就是所谓的“权威缺乏症”(即指那些孩子为所欲为、缺少应有的行为约束,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权威缺乏症”使父母失去了孩子对大人应有的尊重和爱戴,使引导、管教成为一件难事,他们长大之后,也往往不能适应社会生活,产生种种行为问题。因此,有人指出:“溺爱和纵容,会使我们失去一代人!”这一忠告,在目前条件下,是有现实意义的

爱的误区
第一节 过分溺爱

表现形式一:关怀过度,导致孩子能力欠缺

有一位母亲,花了十几万元把19岁的女儿送到美国去读书。在北京的国际机场目送她上了飞机,然后在北京为公司的事停留了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后,母亲回到家大吃一惊:女儿竟然坐在家里。

原来,女儿到了美国,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语言不通,她会的那点英文根本就无法和美国人交流,再加上她平时又不是能够勇敢面对陌生环境的孩子,第一天就哭了。第二天由于学校联系一些事情不顺利,许多事都是第一次,她手足无措地继续哭。第三天,她终于受不了了,就买张机票回来了。

孩子的母亲非常能干,平时女儿的事情都是母亲包办,所有事情都是母亲做主。孩子很听话,亲朋好友都夸她乖。但这个一直都让妈妈如意的好女儿却和母亲开了一个国际玩笑,这个玩笑让她的母亲损失了十几万。

这们母亲的失败就在于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关怀备至,怕她受委屈、吃苦、凡事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成长空间,结果造成了孩子的“无能”,遇到问题不会解决,只会退缩回来求助。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但要把握适当的“度”,在该放手的时候就要入手,以锻炼他们的自我生存能力。父母无论多么爱孩子,都不可能陪伴他们一生。未来生活道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和磨难需要他们自己去面对、去解决,如果不从小开始培养,他们就无法有足够的勇气、智慧和能力开创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能力是需要靠实践培养的,是需要机会锻炼的。然而,现代的父母往往没有给孩子低烧的机会。平时孩子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了,需要孩子思考的由父亲思考了,需要孩子动手的由妈妈做了,孩子的锻炼机会都被大人剥夺了,这样怎么会培养出有能力的人才呢?

解决方法:培养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思考、自己选择、自己策划、自己管理。我们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参加什么兴趣班,让他们自选学习和玩的时间。碰到孩子自己的问题,父母尽量不插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

表现形式二:物质给予过多,精神上太贫乏。

对于吃和玩的方面,几乎是要啥买啥,而对于孩子的错误,却是小错纵容,大错庇护。这种溺爱倾向在隔辈老人身上表现得尤为严重。

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而忽视了对他们良好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的培养,是许多爷爷奶奶和父母们的通病。“把我最好的爱献给你”,这爱包涵的绝不仅仅是物质的满足,更不是一味地迁就纵容。孩子就像一棵稚嫩的树苗,需要我们去培育矫正,不让他长歪,才能成为栋梁之材。百依百顺是对待孩子的最不可取的方式,坏毛病、坏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去除。人类的天性中总在存在着一些弱点,需要在后天的环境中加以约束改正,尤其是幼小的孩子们,还缺乏分辨对错的能力,更需要父母师长的指点教导,这正是教育的真谛。

解决方法:把握孩子的“度”。凡事都有“度”,一旦超过“度”,事物就会变质。爱也是如此,对孩子的爱过了度就变成溺爱,成为妨碍孩子成长的负面力量。父母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爱,调整与孩子的关系,给予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爱。

要想达到适度把握,许多父母都需要下点工夫学习。从小处做起,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上滴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决不姑息,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

人的思想和行为中有许多重要的东西都是在幼年形成的,这其中父母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疼爱而不溺爱,宽容而不纵容,才是对待孩子的正确方式,是我们给孩子的最好的爱。

第二节 功利的爱

每一位父母都对孩子抱有远大期望,希望他们能出类拔萃,成为卓有成就的人。这往往使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学业方面,显现出肤浅及迫不及待的功利主义心态。

表现形式: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就笑脸以对,表现不好的时候就模眉怒目;学习成绩好,能够得到父母的赞许夸奖,考不好,得不到安慰鼓励,还要爬行挨打。孩子的感觉是,妈妈爱的是成绩,不是我。当孩子犯错误或是成绩让父母太过失望的时候,这种爱甚至演变成恨。“你给我滚!我不想再看见你!”“你怎么这么笨!”这些伤害孩子的话是一些父母在这种时候以常挂在嘴边的。其实,这时正是孩子心理最脆弱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爱和谅解。

孩子是夫妻爱的结晶,是我们自己的产品。不论孩子如何,我们都应当无条件地爱他们。缺少爱的孩子是不会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人的,一个健康的心灵必然是充满了爱的心灵。因此不论孩子发生了什么事情,作为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爱都不应有功得心理。

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现在,这种心情可能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强烈。现在7—20岁孩子的父母年龄大致在35-45岁之间,刚好是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人,那个时候没有机会好好读书,许多人想上大学的梦都破灭了,他们有一种让孩子替自己还愿的想法。同时,在当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落后一步就可能意味着失败,因此现在的父母有一种输不起的心态。尤其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如果失败,就是100%地输掉了,这就造成了一些父母的功利心理。他们一厢情愿地逼着孩子读书,却忽视了孩子人格、品质的培养,从而引起的后果是不可忽视的。

解决方法:让孩子自己成长,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容许孩子犯错误,给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而不是有条件的爱。学习成绩只是他们能力的一个表现方面,决不能作为衡量他们的唯一标准,更不能作为给予爱的条件。放下功利心,打回平常心,相信你的孩子,给他们最完整,最真诚的爱,那是他们成长的最好动力。

我们无法向上天定做一个完美的孩子,他们不会十全十美,正好我们自己一样。因此,我们要以宽容体谅的心对待他们的错误。让孩子健康成长和勉强他们去实现父母的期望之间孰重孰轻,相信每一们低级都能分辨得出。所以,别在你的爱中附加太多的条件砝码,别让爱的天平因功利而倾斜。

第三节 强加的爱

表现形式: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见去做,不管孩子是不是能够授受,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理解。这种强加的爱里边包含着经验传递、自以为是和价值观套用的成分,在言语信息传递的过种中表现为强加于人。

这种经验传递,有时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还起负作用。比如,父母的唠叨在说教,会让孩子久闻生厌,成为沟通的绊脚石,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究其原因在于,一些父母觉得自己是过来人,经验比孩子丰富,总想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孩子,告诫孩子不犯自己当年的错误。他们语重心长,苦口婆心,说起来头头是道,但他们忘记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和自己的并不相同,也忽视了孩子的年龄还小,对于没有亲自经历过的事情,只靠听大人空口说是没有什么感觉的。

效果如何呢?往往是事与愿违。孩子非但不领情,还非常厌烦。好多父母不明白为什么说好话孩子却不爱听?

家庭教育中很多问题的产生,都与父母价值观套用有关系。父母总以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为孩子下结论,说得通俗点,就是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孩子,认为孩子有问题。眼下有许多父母在培养孩子多才多艺方面过热衷。有的父母认为参加各种兴趣班和补习班很重要,就强迫孩子去绘画班、钢琴班等各种补习班学习,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也不管孩子能不能学好。孩子们每天有做不完的家庭作业,还得练钢琴、绘画和补习英语,即使他们根本没有之方面的天赋。这简直是在折磨孩子的童年。这种强加的爱会让孩子认为他在替父母学习,试想,一旦孩子有了这样的观念,他们还能学习好吗?

父母在把自己的经验、价值面灌输给孩子时,没有想到他们正在压抑孩子的天性。这样的做法常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孩子听从父母的听,勉强自己做不感兴趣的事,难以取得成效,并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一是孩子产生叛逆心理,与父母起冲突,甚至自暴自弃以刺激父母,给家庭和社会埋下隐患甚至带来伤害。

解决方法: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展开双翼飞翔,引导他们而不是试图去主宰他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无论多么正确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每个父母都必须认识到,那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你不能代替他们生活,经验可以传递,但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中获得,孩子们必须自己去体察、感悟、选择和决定。不要让你的爱成为阻碍他们自由民展的障碍。

第四节 贪婪的爱

以前我总觉得贪钱财的人才属于贪婪的人,后来逐渐明白,贪不只是表现在钱上,在其它许多地方都可以表现出贪欲,甚至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

表现形式:孩子掌握多少知识都不嫌多,孩子得了95他,希望得100分;孩子得了100分,希望得双百;孩子得了双百,希望孩子永远保持住。孩子考试得了85分,父母往往看不到孩子已经掌握了85%的知识,只看到还有15%没有掌握。当孩子的成绩和表现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时,父母就不高兴了。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炫耀的工具,作为可以与别人比较的筹码,对孩子抱的期望过高,逼迫孩子去学这学那,不理会他们的兴趣,也不管他们是否做得到,在给孩子订的目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是一种更不可取的做法。

由于得不到理解和宽容,孩子变得更没有自信心,被惩罚之后的孩子常常并没有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位美国学都,访问了20多个国家10000名经济条件不同的儿童。调查发现,美国孩子对“最大的心愿与要求”的回答与中国的孩子惊人的相似。他们对吃穿玩用不很在意,而普遍重视家庭气氛和精神生活,他们都希望父母不吵架不失信,希望父母能尊重孩子,希望他们能少发脾气多一点笑容。

现代家庭教育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贪婪的爱?主要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孩子有出息而心急。现在的父母面对激烈竞争,常常采用逼迫孩子学习的方法。学校减负妈妈增量,这种事情在许多家庭都存在。

一个人只有热爱一项事业,才能真正做好它。所以,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孩子们强烈寻求的被爱、受尊重,得到理解、支持和成就感,正是他们成长的最在动力,同时也是学习产生兴趣的源泉。

解决办法:父母们应该摒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陈旧观念,不单单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而要把孩子以否健康快乐地成长放在第一位。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循循善诱,而不是求全责备。学习成绩并不是优秀的惟一标准,一个除了优异的成绩之外就没可取之处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取得成功。而一个拥有良好心态的孩子,他的各方面能力都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学习成绩自然也会迅速提高。父母对孩子的理解是培养孩子良好心态的关键所在。

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注意孩子的精神需求,多给孩子肯定、赞美和鼓励。让孩子能够放松精神,轻松学习、快乐学习、自豪学习,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建立自信心,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第五节 补偿式的爱

补偿式的爱常常出现在那些工作比较忙曾经忽视孩子的父母,或把孩子放在老人家里的父母以及单亲家庭的父母身上。

表现形式:父母当然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也许是因为工作太忙无法照顾孩子,也许是婚姻变化使孩子受了委屈,让他们觉得对孩子有所亏欠。当他们有了时间或者精力时,就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欠孩子的债补回来。于是,长辈们往往是要钱就给;要什么东西尽量满足;想上什么学校,就送到什么学校;想穿名牌衣服就买;馋了就领着上饭店。

这种补偿式的爱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父母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孩子,然而,孩子并不懂得父母的心情,只觉得有人给好吃好喝,当然好。哪个孩子不愿意穿名牌、用高档的学习用品呢?时间一长,他们会把父母的给予视为理所当然,向父母索取的时候也是心安理得。这样的生活很容易让孩子滋长一种优越感,变成盲目攀比、贪图享受、追求物质、缺少精神、缺乏责任感的纨绔子弟。

解决方法:坚持原则,制订计划。最好是从孩子刚出生就开始着手制定培养教育方案。尤其是做妈妈的要处理好工作、家庭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了工作忽视孩子,把孩子送到老人那里不管,过后又感到后悔,藉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来求得自己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做法只能害了孩子。父母可以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孩子最美好的东西,但不可能给予他前程和事业。所以,父母真正应做的,是通过教育和培养,让孩子拥有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依靠自我作出正确决定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生活,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第六节 聚焦式的爱

表现形式:现在的孩子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生活的重心,父母把眼光和爱都聚焦在孩子身上。孩子完全没有个人空间,一举一动都在长辈们的关注与监护之下。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想把孩子培养成自己心中设想的那个样子。这样一来,他们的爱成为一种巨大的压力,使孩子无所适从,失去自我。

有一个男孩子是在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姑姑,叔叔,姨妈等一大帮人的呵护下长大的。所有人的爱都聚焦到他一个人身上。他的新衣服穿不完,玩具没有新鲜感,已经找不到他爱吃的东西。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总是说“没意思”。

因为他学习不好,父母来问我:“怎么能够改变孩子?怎么能够帮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我告诉他的父母,只有家庭成员都改变态度和做法,孩子才有可能改变,否则没有希望。

家中的每一个人都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过多的爱成了限制自由的缰绳,孩子肩上背负着整个家庭的关注与期望,又如何能够承受得起?成了限制自由的缰绳,孩子肩上背负着整个家庭的关注与期望,又如何能够承受得起?

孩子不是物品,不是可以随意摆放的东西。孩子是有思想的个体,是需要在宽松环境里健康成长的人。虽然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但是当脱离了母体以后,就已经独立了。作为父母,你了解孩子的需求吗?你知道该怎么样陪伴孩子快乐地成长吗?这个话题看似简单,单真正恰如其分地按照孩子成长的需求给予引导和帮助的父母还真的不多。

聚焦的爱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失去锻炼的机会。孩子无法制定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对生活感到迷忙。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非常痛苦,这常常出乎父母的意料。

第七节 情绪化的爱

表现形式:一些年轻的父母对待孩子比较情绪化,高兴时爱得不得了,又是亲又是抱;不高兴的时候,就大发脾气,非打即骂。在单位碰到烦心事,回到家拿孩子当撒气筒。对孩子的爱随着情绪走,喜怒无常,让孩子无所适从。

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压力大,精神容易紧张,心情有时也像天气一样,变化无常。孩子变成了父母发泄情绪的工具。

还有的父母特别自以为是,常常居高临下使用家长作风,强迫命令孩子做一些事情,以为孩子是自己生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一点都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不能说这样的父母就不爱孩子,当他们心情好的时候,也会对孩子温和慈爱。但他们情绪的变化无常使孩子不明究竟,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

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肯定是情绪化的。这不是因为遗产,而是因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天性,家庭的熏陶和父母情绪影响所造成的。同时,无缘无故的训斥,责骂对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人格影响很大。其结果是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有逆反心理,你越想让他听你的,他越不听。

一位工读学校的老师说,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离异,情绪上产生了很大的波动。他的父母精力有限,不能及时关心他,结果他被送到工读学校。这个孩子进校门时对父母恶狠狠地说:“我现在变成这个样子全是你们的错,你们记住,你们欠我一辈子!”

据这位老师说,工读学校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家庭和原学校都受到过不公正待遇,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离异家庭,还有更多的孩子来自问题家庭。不良的家庭教育和不良的学校教育,尤其是父母情绪化的爱正是导致孩子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解决方法:父母必须改变认知,认识到孩子不是一个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要学会以平等态度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尊严。同时要善于调整心态,控制情绪,不要把负面的情绪带回家里发泄,破坏家庭的和睦气氛。多学习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不但有助于教导孩子,也有助于父母们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完善自我人格。
你好 你可以多看一些专家的讲课,自己总结出来会更好些,我看过周弘老师的讲课,非常受益,可以借给你参考,家长课堂,心得体会,讲的都很好。希望我能够帮助你,QQ918934801
论文还得自己写的哦

内容是一方面 格式还是问题 你以为写作文呐 上来就写
给100分 要3000-8000 字论文. 谁那么闲?

复制的有很多.

自己网上搜索..

为何有的父母喜欢贬低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为什么喜欢贬低子女,我觉得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贬低孩子的父母可能以为打击会让孩子更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知耻而后勇”,孩子可以变得更好。但是很可惜,这是父母的错觉,贬低只能让孩子更加自卑。

2,这是父母的投射,父母觉得自己不好,就容易从孩子身上看到那些不好,而自己又没法接受,就只能通过贬低孩子,以此表示“我不能接受自己”。

在育儿方面,很多父母都会感到自己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感到能力不够,所犯的很多错误都来自于自身的失败感,对孩子的贬低行为,就反映出其内心的自卑感;他们内心深处觉得自己难以胜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一家庭课题;他们往往害怕孩子会发展出不良的后果,因此心中充满了恐惧,这时贬低孩子的态度就出现了,通常还会伴随有大量的批评和指责。

3,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的,借孩子完成自己未完成的理想,一旦孩子不能如己所愿,父母常常采取的措施就是贬低。

这表明在父母内心的潜意识里还是认为自己与孩子是不平等的关系,自己可以高孩子一等。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关系,父母和孩子也是一样的。

4,最重要的一点是,喜欢贬低孩子的父母,自己也是被贬低着长大的,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贬低已经成为他们的惯常的但又意识不到的坏行为。相反的,好的行为也可以由上一辈传递到下一辈,那些在宽松的环境长大的人,对自己的孩子也容易给到支持。

总结

1)很多人习惯于通过诋毁和贬低别人来鼓舞自己受挫的自尊,很多人习惯于只对别人的缺点感兴趣,甚至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也会这样想和这样做。


2)很多父母其实在延续上一辈的教育方式,并且觉得自己就是这么被教育过来的。却没有意识到,如果自己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教育方式而是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是不是今天可以变得更好?


3)很多父母其实是无法跨过自己内心的那一关——超越自卑,才导致对孩子的贬低态度。孩子本不需要轻视和惩罚,他们需要的是鼓励,只有鼓励才能给他们面对未来生活的勇气。

热播剧《少年派》中,林妙妙的妈妈总是拿学霸钱三一和林妙妙进行比较,钱三一不仅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而且人长得风流倜傥又懂事听话,反观林妙妙,不仅学习成绩差,还总是开小差,这让林妈妈十分不满,总是拿钱三一来贬低林妙妙。终于有一次,林妙妙在与妈妈的争吵中爆发了,她告诉妈妈“不要总是拿我和钱三一比,你们也不看看,人家钱三一的妈妈是音乐家,爸爸是企业家,你们呢?你们是什么?”林妈妈被林妙妙的话噎得不知如何是好。

实际上,林妈妈就是现代社会中很多父母的典型,他们总是夸赞别人家的孩子,而对自己的孩子极力贬低,这让孩子备受折磨,所以我们从小就有一个敌人,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父母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来进行比较,从而达到贬低自己孩子的目的呢?

1.想以这种方式激励孩子上进

望子成龙是很多父母的心愿,在父母的眼中,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是最棒的,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普普通通,毫无特点的事实,所以总是希望孩子努力努力再努力,而他们自己又不知道如何激励孩子,所以只能拿成绩好的孩子来贬低自己的孩子,好让他认清自己的劣势,迎难而上。

2.将自己自卑、自私心理强加给孩子


林妙妙在面对自己的妈妈一而再再而三地将自己与钱三一进行比较后,忍无可忍地爆发了,严厉地指出了妈妈的问题,她自认为自己是不如钱三一学习好,可自己的父母同样也没有钱三一的父母优秀啊!这其实也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有些父母本身比较自卑,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处处受挫,于是尽全力培养自己的孩子,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进行比较,以此来获得存在感、认同感并激励孩子变得优秀。

孩子会出现的问题

1.丧失自信,认为自己真的事事不如人


如果孩子从小无论做什么,父母都告诉他“你不行”,当孩子努力向前跑的时候,父母告诉他“你再怎么跑也还是不如别人啊!”久而久之,孩子变得不愿意尝试、不愿意努力,更不敢去做任何决定,因为他长期以来得到的评价都是“你不行”。

当父母忽略了孩子的个性特征,忽略了孩子的努力,只一味拿学习好的孩子和自己孩子进行比较,就会使孩子潜能得不到开发,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丧失自信,时间一长真的成为平庸之辈。

2.缺乏安全感,变得不爱说话


对于如同一张白纸的孩子而言,相比带来短暂快乐的玩具或者看着好看的成绩来说,他们更加期望的是父母的爱、陪伴以及肯定,父母是孩子的精神支柱和榜样。他们特别依赖生养他们的父母,当父母一直在否定孩子,孩子的世界就会暗淡无光。

“你是猪脑子吗?这么简单的算数都不会”“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唐诗都背会好几首了,你呢,读都读不通顺”“我和你爸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你考成这个样子,真不知道随谁了”“刚考一次高分,你翘什么尾巴”……

◆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父母总觉得自己应该谦虚谨慎。所以,在很多外人面前,提起自己的孩子,总是会尽可能的贬低他们。很多家长于外人面前的“贬低”暗含有“自谦”之意:别人表扬你家孩子,你肯定不能顺着杆子往上爬也跟着表扬自己家孩子啊,那就“鸡蛋里找骨头”的找点缺点说说、好把天儿聊下去。所以孩子,别当真。父母这样做,当然是出于好意,希望孩子不要骄傲,要谦虚谨慎。但是众所周知,正是这种善良很可能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

◆自卑心在作祟,总觉得在孩子面前抬高别人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会达到他们想要的好成绩好的表现,但往往却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隐藏式自卑心理的父母,他们表面上表现得不自卑,甚至还自以为是,可实际上他们内心是自卑的,他们内心深知自己不如别人,如果自己的孩子再不如别人,那他们心里就更自卑了,这是他们最不能承受的。他们在孩子和别人面前隐藏自己的自卑,甚至在孩子面前说自己过往如何优秀,显得很自以为是,其实就是不想让孩子看出他们不如别人家的父母,免得自己在孩子面前掉面子!

◆ 很多父母将“知耻而后勇”看做成长真谛,把“激将法”奉为教育圣旨,认为孩子再被自己打压以后就会发愤图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给自己看。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没错,可这句话不代表我们还人为去制造失败和打击,只代表了我们要在失败面前学会站起来,不被失败打垮,继续往前走。所以父母不能因为这句话就觉得打压孩子是可以的,甚至是好的育儿方法。

◆ 想要孩子脚踏实地,不要飘飘然,但是 如果孩子本身很优秀,在外总是能获得各种称赞和表扬,备受关注,一时间骄傲自满,此时父母的贬低恰好能挫一挫他们的锐气,让他们能够沉下心来做得更好以此来证明自己。而如果孩子本身在外就不受关注,平时总是被人冷落受人忽视,属于“角落里的人”,那么此刻父母的贬低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可能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生活中,总有一些父母觉得贬低孩子能够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能够让孩子厚积薄发,然后惊艳所有人。可实际上,贬低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自信,甚至产生自卑的情绪,“我真的什么都不行吗?”“我真的让父母失望了吗?”“我真的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吗?”这样一个又一个的自我怀疑让孩子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 实际上,没有孩子天生就是神童,也没有孩子天生就不优秀,好孩子都是表扬出来的。作为父母,最大的责任是循循善诱,不是和孩子斗智斗勇。孩子的心思很单纯,理解不了父母的“套路”。他们只会通过父母的态度和语言直观的进行自我评价和肯定。好的教育方式是积极健康的,是能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优秀的,这种对自我的肯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也是自立自强的重要前提。孩子是情感的结晶,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不是自己的敌人,不要总是恶语相向,很多时候,“我是为了你好”真的很伤害人。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这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成长。

我们是母亲怀胎十月的结果,可能是父母爱的结晶,可能是某人浪迹情场的一场意外,也可能是二人不得已的任务。

“你能做什么?”“真后悔生出你这个窝囊废!”“你有什么出息?”“你怎么这么笨?”

以上类似的话语是否很耳熟?有些人或许一生都在这般的埋怨中度过,后果是什么呢?是自卑,是怯懦,也是浑身带刺。那又是谁出此发言?是与我们的血肉相连父母。


有的父母在我们出生之前就不假思索地给自己冠上了教导者的称号,全然不管自己今后如何教导,能否教导。因此,他们不允许自己的孩子脱离自己的掌控,费尽心思压低孩子的地位,为了使孩子们不敢反抗,由此就能顺着他们的心思来“教导”,而辱骂贬低,就是一个极好的方法,他们或许心里明白这样说是不好的,但不这样办的话,某些父母们也没有办法拿出更好的方案了。

💡上文说过除了贬低孩子,有的父母没有其他的方案控制孩子,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父母本身就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良好的生长环境,自身没有太大优点,于是便从孩子身上寻求优越感,试图通过孩子的卑劣来证明自己的高等。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卑劣的,在做父母不需要经过测试的大环境中,自身也并不对自己错误的行为进行改正。

💡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父母的爸妈也是如此教育自己,高强度的学习,一旦做得不好就会引燃导火线,打开父母嘴中含着的言语炸弹,接受自身父母的贬低教育,于是一代代“传承”,造就了喜欢贬低孩子的恶相。

总而言之,父母大多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但真正为了这份爱,去学习如何正确教导,是少数人才会做的。我们作为孩子,能做的,就是在未来,成为少数人,让少数人变为多数人,让自己的孩子幸福快乐。

为什么父母喜欢贬低自己的孩子?

因为没有代价。


只有孩子无条件地爱父母,也只有孩子需要父母无条件地爱。所以父母向孩子如何宣泄、如何道德绑架,他们都没有代价。
而宣泄给其他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呀!


当你想向其他人发泄,你会想一想:老板提供工资,朋友提供社交,路人可能打你……只有小孩子,既没有价值,又没有威胁,所以只能让他们默默承受了。
因此,当孩子大了,翅膀硬了父母态度突然就好了起来,为什么?
因为他们知道:现在再摆脸色,就真的没人给他养老了。

而且总是贬低孩子还会给孩子带来难以磨灭的阴影,具体如下:

01   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父母的否定,也许只是为了激发孩子,可孩子分不清父母的玩笑和实话,他们只会把父母说的每一句话都当真。父母关注孩子的缺点、所犯的错误、不断的否定孩子、与其他孩子做比较,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始终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02   失去幸福能力
一个人是否幸福,不在于他拥有了什么,而在于他如何看待自己,是否认可自己。对于一个总是被父母否定打压的孩子来说,他会把这种感觉内化到自己的潜意识中,在他的心中永远会有一个严苛、不认可自己的内在父母。
长大后,这种人会活得很累,会惧怕和人打交道,他每天都有强烈的内耗,那个内在的父母一直在指责他,让他总是处在内疚、忐忑、焦虑别人不认可自己的紧张状态中。最终失去获得幸福的能力。
03   低自我价值感
孩子的意识来源于对自己的认识,也来源于他人的外来意识。我们时常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孩子从父母的评价中内化自己,会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无能、不值得爱的人。


人啊,永远只会冲着安全的人发脾气。

这些人,也包括我们的孩子。仔细想一想,就会立马明白:孩子长大后,也会像曾经和现在父母的一样,要为学业辛苦、为生活奔波,我们所遭遇的一切风雨,以后也不会绕过他们。所以,现在给他们一个有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童年,将是他们长大后抵抗暴风雨最强大的力量来 。




总是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怎么办

感谢父母给你生命,原谅过去,放过自己。尊重和接受一切。慢慢快乐起来,相信真善美。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切都有其原因,以前会单纯地恨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哪怕知道他们是无心的,心里也充满恨意和不甘。慢慢的,当你看到父母内心的脆弱、恐惧、甚至孩子般自私任性。同时你也会赤裸裸地看到你自己内心的脆弱恐惧自私任性。

所以至今我仍相信父母发自内心都是爱孩子的。但我会理解到,因为他们的人格力量不强大,会把内心的愤怒发泄到孩子身上,会把内心的压抑转成对孩子的控制,会把内心的恐惧不经意投射给无辜的孩子。于是扭曲的亲子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公平负责的对待。

无数次的伤害是很可怕的,真的不要允许自己再受伤害了。打个比喻,不懂事的小朋友惹到你了,你会和他计较吗?深呼吸,保护自己,善待自己,调整自己。如果你有一段糟糕的亲子关系,甚至糟糕到几乎毁了你原本单纯快乐的幸福感,以及对人生的向往和相信。

那你一定要学着尽可能尽快成为自己的守护神,因为你的能量超出你的想象。也许你没有别的孩子那样幸福平静的童年生活和亲子关系,但是涅槃重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人生体验。只要自己内心充满阳光,不被黑暗掩埋,只要自己选择让日子灿烂起来,就没人能阻挡。

故事不一样,但经历类似。努力活好自己,善待自己,善良亲子关系,也许这段关系里,你才是扮演父母的那个角色。你可以对自己说,父母长大了,这段亲子关系不需要再捆绑了。我们都要自由。哪怕明天就是世界末日,我们也要自由,要相信,要深呼吸,要对自己笑。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对事情的角度不同,看法不同,角色不同。多理解,多沟通,多换位思考,就会发现事情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一方面说明父母可能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好好陪伴孩子,让孩子从内心上觉得有距离,不爱自己。
另一方面可能是父母爱孩子的方式有问题,父母给予的孩子的不是孩子内心索要,她甚至会觉得父母的爱是一种约束和控制。父母应该多花点时间和心思跟孩子交流互动,了解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内心真实想法,营造一个温馨和睦明主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了。
玩失踪试试!
本文标题: 从哪些事看出爸妈不爱自己的子女 明年过年不回家,发泄一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qingganwenzhang/1721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男朋友择偶标准low怎么办怎么追俄罗斯女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