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呢

发布时间: 2023-11-24 09:00: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3

天人感应的意义是什么?董仲舒认为,哲学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所谓“天人相与之际”(《汉书·董仲舒传》)。这个问题,汉朝人也...

天人感应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呢

天人感应的意义是什么?

董仲舒认为,哲学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所谓“天人相与之际”(《汉书·董仲舒传》)。这个问题,汉朝人也简称为“天人之际”。这个问题也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这确实是哲学所要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从先秦以来,就一直进行着争论,到荀况作了一次唯物主义的总结。荀况根据“明天人之分”的原则,比较正确地处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集中地驳斥了宗教神秘主义的天人感应论。董仲舒在荀况之后,又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但他对这个问题却作了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回答。从某种意义说,他又复活了古代的天人感应的迷信,同时也是对荀况的天论的一种否定。但是,董仲舒也不是简单地重复奴隶制时代的有神论的理论,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改造,并企图给以理论上的根据。天人感应论是董仲舒的哲学体系的核心。上面所讲的关于天的理论和阴阳五行的学说,都是为这种迷信服务的。

“天人同类”的观念是董仲舒所宣扬的天人感应论的一个理论基础。他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这是说,天和人是同类的,人有什么,天也就有什么;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人也可以说是天的副本,宇宙的缩影。他说:“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于其可数也,副数;不可数者,副类。皆当同而副天,一也。”(《人副天数》)这是从人的身体的构造方面讲天人同类。他又说:“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性情有由天者矣。”(《为人者天》)这是从人的情感意识方面讲天人同类。以上这些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主观比附。不过,这种比附,在他的体系中都有重要意义。在董仲舒看来,人是宇宙的缩影,是一个小宇宙。反过来也可以说,宇宙是人的放大,是一个“大人”。他实际上是把自然拟人化了,把人的各种属性,特别是精神方面的属性,强加于自然界,倒转过来再把人说成是自然的摹本。这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的拟人观的理论。在这种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他宣传天人感应的迷信。

“天人互泰”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摘自《天人互泰》

我们常说人与人有心灵感应,其实,现在的科学已经证明,人与万物都有感应,谁说的草木无情?现在科学已经证明了草木也有感情,只是迟钝点!

“天人感应”对汉武帝有约束力吗?

的确有约束力。
天人感应说的价值如下
(1)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董仲舒把阴阳家、五行家的一些学术观点与儒家的天命、天道相结合,以"天人感应"说确立"君权天授"、"君权神圣"观念,为封建君王统治的合法性在哲学上和神学上做了有力论证。同时,将君臣之间、父子、夫妇的关系与"仁、义、礼、智、信"五德和天地、阴阳、五行联系起来,为"三纲五常"找到了存在的哲学和神学依据,使其具有神秘性、神圣性、可信性。
(2)对约束帝王权力、官僚专权,保障民生,缓解社会矛盾压力,保障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董仲舒所处的西汉时代,一方面皇权至上,无所约束、随意施加,另一方面统治阶级贵族、地方势力凭借特权,无限制掠夺兼并社会资源,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此,董仲舒在政治儒学上一方面讲王权的主宰性,另一方面又以"灾变天谴"和"君权天制"论,对王权进行约束,用天人感应的论调把自己的见解神圣化,对错误的王权进行批评和进谏。董仲舒在政治儒学主张前提下提出的"限民名田"、废除盐铁公办制、节约民力等措施,对官僚、贵族、侯王的封建特权起到约束作用,保障了社会底层平民利益,大大缓解了阶级矛盾,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3)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思想提供了成功案例。
董仲舒的政治儒学一经使用便获得巨大成功,以"天人感应"来解释世间表象,以"三纲五常"来制定伦理道德,王道政治中包涵有很强的民主性、法制性。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及整个社会的欢迎,一传将近两千年。这种天意的王道政治是一种极具智慧的政治文明,是符合人道(人事安排、社会规律)、天道(自然规律、宇宙现象)的政治智慧。延续二千年之久,保障和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帝王的权利、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成就。中国古人的智慧是睿智的,不然此等学说早就将之丢弃了。
不能说没有,但要看从何层面约束,简单说是以神约束人君,从心理上。

天人感应论包含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内容: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意义:董仲舒借时学(阴阳五行学)发挥或者说发展《春秋》天人感应思想,其说固然奇伟怪谲,难以思议,但决非无中生有,而是本于《春秋》穷天人之变的精神。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传统中《洪范》讲五行的思想,并发扬光大之,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学说。

扩展资料

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状况会影响到天的道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来体现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

天地之间除了正常的现象之外,有时还会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小的异常称之为“灾”,大的异常称之为“异”。董仲舒认为,这些“灾”和“异”不是平白无故出现的,它们是天对人间的警告。董仲舒的本意,是借助天对人间帝王起限制,威慑与警示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人感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董仲舒天人感应论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政治意义?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政治意义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
神,是最尊贵的“百神之君”①。天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
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②。而人在自然界的
万物之中处于特殊地位,最为可贵。人与天是相合的,“天人一也”③。这种
“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
得十分精致。董仲舒认为,只有人的结构能与天地偶合:成人有骨366 节,
与一年的天数相副;大骨12 节,与一年之月数相副;体内有五脏,与五行相
副;外有四肢,与四季相副④,如此等等,总之,人确乎与天数相似而“合二
为一”。
董仲舒还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他说:“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
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⑤其实天本无目的可言,在
自然界只存在因果关系,而并不存在目的关系,天有目的之说,是董仲舒强
加给自然界的。它便于统治者假借天的目的来推行自己的主张。董仲舒精心
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
制制度服务的。首先,他通过“天命”的桥梁服务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统治秩
序。他认为,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
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①。
董仲舒还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他认为天的意志是“贵阳
而贱阴”的,而阳为天之德,阴为天之刑②,因此,天“任德不任刑”。他还
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
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
并进而将五行伦理化。他说:“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③董仲舒还把
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
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④从此而推
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⑤又说: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⑥这里
所说的三纲,即《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董仲舒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
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即矛盾的对
立双方是不转化的。这种思想当然是形而上学的。那末,如何解释皇位的更
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他认为统治者
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
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①。可见“谴告”之说是对
君权神授的一种变相解释。而“改制”之说则是保证新继位的君主执掌政权
的一种形式。即新即位的统治者表示接受天命之后,必须“徙居处、更称号、
改正朔、易服色”②。但是“其大纲、人伦、道德、政治、教化、习俗、文义
尽如故”,即“三纲五常”等丝毫没有改变。因此他说:“王者有改制之名,
无易道之实。”③
董仲舒的“三统”说,是“改制”说的延伸。他认为夏朝是黑统,商朝
是白统,周朝是赤统。历史是按照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循环不已。每次
朝代的更替都要按照“三统”说来“改正朔、易服色”。这样虽然不断在形
式上发生变化,但实质上,即社会性质、生产方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作用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
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董
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
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他
提倡的“谴告”说,也是借神权对君权的限制。他还提出“限民名田”、“盐
铁皆归民”、“去奴婢”、“薄赋敛、省徭役”等改良主张④,在当时是起了
进步作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董仲舒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三纲”与
神权的结合,形成一套统治人民的精神枷锁,对历史的发展起着不良的影响
秦国强调实力 ,奖励耕战 ,战胜六国 ,统—天下。秦始皇认为这是实力加强的结果 ,并非天命所赐予。因此 ,秦始皇不信天命 ,只相信自己的实力。但是 ,秦国很快就被人民起义所推翻 ,给人的印象是 ,秦不相信天命 ,所以很快灭亡。于是天命论又有了市场。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总结秦亡教训时认为他的天人感应论是理论形式 ,实质内容却是针对现实的。屈民而伸君 ,是为了巩固统一的政权 ;屈君而伸天 ,是为了限制皇帝的权力。

怎么理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指的是天地宇宙中万物有着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自然规律,这种规律是宇宙机理的一种表现。

董仲舒是中国汉朝时期的儒家思想家,主张思想与宇宙自然有一种自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强调了天与人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天即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以达成生命的平衡与和谐。这种相应自然条件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疾病、困难和不幸。

在儒家学说中,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也主张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以达到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和谐与和平。他认为,只有在和谐与和平的氛围下,人类社会才能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也影响了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宇宙观和人道主义的基础之一,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

扩展资料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04年)是中国汉朝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是儒家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人感应是指宇宙自然中的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自然规律,其中天指自然规律,人指人类社会,感应指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和影响,是一种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哲学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这种和谐的条件下,人、社会和自然可以实现共同进步。天人感应思想不但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也对人类的环保思想、伦理道德、政治理念和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思想,通过人本主义、人类平等、和谐共处等重要原则,提升了中国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儒家思想的深入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标题: 天人感应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61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朱元璋统治时期朱元璋本人可以随心所欲的处死任何官员吗二战时,德国究竟出于什么原因才选择和日本结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