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诗比历史更真实

发布时间: 2023-11-23 07:00: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最美的生命是绽放自我--读《蒋勋说唐诗》暖暖的冬日午后,沉浸在唐诗的世界里,沉浸在蒋勋的话语里。因了蒋勋,我对唐代这几位著名诗人...

为什么说诗比历史更真实

最美的生命是绽放自我--读《蒋勋说唐诗》

暖暖的冬日午后,沉浸在唐诗的世界里,沉浸在蒋勋的话语里。因了蒋勋,我对唐代这几位著名诗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因了唐诗,我对蒋勋的审美倾向和文学主张有了粗浅的感知。书里的张若虚、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书外的蒋勋以及碌碌红尘中的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完成自我,而他们的美,在于绽放了自我的异样光华。

亚里士多德说,诗比历史还要真实。诗歌折射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也如实记录着一个诗人的生命状态。

《春江花月夜》展示的是初唐宏大辽阔的气派和诗人浩茫的宇宙意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站在无涯的时空当中,个体的生命显得渺小而卑微。“但见长江送流水”,面对浩渺的宇宙、流逝的光阴,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在这样宏阔的视野和想象中,诗人和江水对话,和明月对话,以独立的生命状态欣赏着另外一些完全对立的美的存在。张若虚留下的诗篇不多,为人所熟知的也只有这一首。感叹于这首诗精致的语言、精美的结构、流畅的起承过渡与绾结,“以孤篇压倒全唐”虽不免夸张,也确有依据。想象中,张若虚该是既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傲自信,又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潇洒倜傥吧。

王维的诗歌呈现着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的诗歌特质呈现出的是诗人不同的生命状态。年轻的王维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笔下便多是贵游文学的风貌,《洛阳女儿行》对贵族奢靡、华丽的生活进行了夸张的描绘,展示了唐朝奢侈豪华的社会风尚;组诗《少年行》抒写了一个男子由青春少年到建功立业的将军的成长历程,从“相逢意气为君饮”的任性侠气,到“将军佩出明光宫”功高富贵,诗中不是宣扬为国杀敌保家卫国的忠义思想,而更多的是展现完成自我实现价值的浪漫情怀,这大概是唐代所认同所崇拜的生命经验模式。中年时代的王维,走出京城走向辽阔的边塞,于是,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没有出走的生命体验,写不出这样苍茫空旷的意境。唐诗中,“出走”是重要的生命体验。“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沸腾激情之后,是云淡风轻,所有生命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沉浸于自然山水中的王维,给后人留下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至高境界。小时候读《鹿柴》和《鸟鸣涧》,觉得就是平平淡淡的写景,真真实实的生活,没有出奇之处。后来读到《山居秋暝》《汉江临泛》,也只是感叹于画面的精致和动静之巧妙。蒋勋说,安静是更大的热情,是更饱满的热情。那么,王维诗歌中“无人”之境,蕴含着他更深沉的生命热情吧。这样看来,王维的诗歌展现的不同色调和华彩,同样都是生命的精彩绽放。

李白的诗歌常常充满华丽、孤独、享乐主义,总在描述生命的流浪和自我的实现,这构成他浪漫色彩的基础。李白的生命特质与大唐的时代特征息息相通---同样的不走寻常路。在中国历史上,唐朝很多风尚和习俗都冲破了农业伦理范畴,尚武、侠义、华贵、自由、暴露的服饰、夸张的妆容……李白的诗中很少出现对社会的关注,呈现更多的是生命本身的自由状态,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价值追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作品展现的就是李白与自然、宇宙的对话交游。李白的诗不可学,因为他肆意自由的生命状态不可学。《蜀道难》可以看做是李白诗歌特色亦或生命特质的典型,其中的押韵、文法、结构、言语形式自由而创新,率真而巧妙。“噫吁嚱!危乎高哉!”开篇即是破空而来的惊叹,犹如贝多芬《命运》中那几个震撼人心的重音。整首诗句式不断变化,长短交错无常,把视觉上的峭拔奇绝和感觉上的惊险艰难融合在跳跃的节奏中,读来有跌宕起伏汹涌澎湃之感,李白式的表达在此诗中展露无遗。李白又常常是孤独愁闷的,《月下独酌》《独坐敬亭山》《行路难》《将进酒》,他孤独在繁华与热闹当中,又用及时享乐、把酒取欢的浪漫来对抗现实。李白笔下的柔情缠绵也美到惊艳。“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美人如花隔云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无论是民歌般的通俗还是应制式的谨严,都无法遮掩天才的创新和别致。李白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在诗的国度里,他特立独行又卓然超群,自由烂漫又旷达乐观。他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可以是这样的自由,可以发出自我的光亮。

杜甫是“诗圣”,“圣”与儒家思想有关,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成为圣人,“圣”需要在人间完成,在道德伦理中完成。如果说,“仙”是个人化的自我解放,那么,“圣”则是个人在群体生活当中的自我锤炼。读李白和杜甫,无需评价孰优孰劣,而应该看到,我们身上常常有属于李白的部分也有属于杜甫的部分。我们渴望完成个体的生命追寻,自由行走,放歌山林;我们也必须要回到群体当中,历世间百态,看悲欢离合。李白和杜甫,把不同的生命状态活成了典型。不经历岁月沧桑,不太能喜欢杜甫的诗歌。杜甫的诗歌,是纪录片,是见证历史的资料。他用绝对客观的角度讲述具体事件、描绘民生状态。《丽人行》中有贵游文学的影子,但“慎莫近前丞相嗔”句,在华丽之后落脚到对老百姓的同情,杜甫式的视角和表达初见端倪。《兵车行》把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和凄惨用直白客观的画面描述了出来。“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用浅直的语言写出当时民间最大的悲哀。《石壕吏》中,杜甫不再是旁观拍摄者,而是事件的亲历者。“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诗人笔下的老妇人,平静地讲述着孩子的死亡,读来触目惊心。“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没有控诉,没有呐喊,有的只是隐忍、承受和自我宽解。“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诗中没有任何评判和议论,只是叙述事件,冷静与客观却产生让人震撼的力量。《兵车行》《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能够体现杜甫“诗圣”“诗史”的地位和价值,其中的社会关怀和悲悯情怀动人心扉。杜甫的愁苦,来自民间的疾苦、社会的动乱、自身的遭遇,而李白的愁苦,多是生命本质上的哀伤--烦乱、茫然、孤独。有些时候,很害怕读杜甫的诗歌,像《登高》《春望》《述怀》《北征》,全是卑微人生动乱时局的凄苦,让人叹息哀叹,不忍卒读。杜甫把生命活成了一束光,不仅亮出自己,更照到不为人知的角落。

白居易发扬了杜甫诗歌中的社会意识,“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传说,白居易写完诗,要读给老婆婆听,以不识字的老婆婆听懂为创作标准。可见白居易的写作宗旨和关注视点,他力倡“新乐府”运动,让文学发出民间的声音。《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让人心酸,《新丰折臂翁》中“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的躲避兵役而自残的老翁让人震悚,《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阶级对立和不平等让人惊叹。这些诗中的批判意味比杜甫的纪录片风格浓厚许多。白居易的诗歌有社会批判的力量,展现了知识分子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以及对自我道德的反省。“文学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学有另外一个职责是真正使人类的灾难、苦难、孤独和寂寞被人听到,而不是仅仅去歌功颂德。”蒋勋如是说。除了记录,文学还有传播真善美的功能。《长恨歌》用故事的方式讲述人世间不可磨灭的真情,《琵琶行》用文字传达了精妙绝伦的音乐细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中有生活的情趣和美好。质朴与批判、深情与美统合在一起,构成白居易独特的生命形态。

李商隐诗中唯美的意象,常常让人无法用通俗的语言去注解。蒋勋把李商隐的诗歌视作晚唐文学的代表--极度华丽,又极度幻灭。李商隐的诗最大的特征是把故事全部抽离,没有事件的记述,只做抽象和个人化感受的描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持红烛赏残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些诗句中都有无限的热爱和眷恋,“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喜欢堆叠意象,营造唯美、伤感又模糊迷离的氛围和意境,寄托他对生命的精致追求。读李商隐,不能字字落实,句句分析。“烛”和“泪”是最常见的意象,也是李商隐生命姿态的映照--迷离缠绵的文字背后是对生命的热爱和深情。

胡晓明说,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唐诗的世界大得很,力量充沛得很,精神豪迈得很。唐诗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作生命的活气。读唐诗,就是与那些绽放的生命相遇。

【亚里士多德艺术观】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义

  作者简介:陈露,女,籍贯:陕西渭南,出生日期:1992年11月29日,研究方向:朝鲜韩国哲学,单位: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哲学硕士 2021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17--01

  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的理念主要是用创造性的临摹活动 ,指引人向着至善的目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真善美的统一。他把艺术理想分成理想化和典型化的两种临摹方式,他特别重视理想化的摹仿。这既提升了希腊的艺术理想,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之间的内在深刻的继承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灵魂的一种净化作用。他的艺术目标是把真、善、美这三个因素集中统一起来,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善,追求至善至高的道德实践目的。

  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就是把至善至高的道德实践意义当做目标,这样的艺术包含了强烈的象征意味和社会作用。在他的伦理学的思想中,社会的最高目的和最高理想就是善,他认为把每个人引导着向善就是一个社会是否良好的标志。在这个社会中,所以可以达成这个理想的东西,所有符合这个理想的东西本身都是善的。他把艺术看成是一种“创制活动”,而且认为“一切创制活动都是为了某种目的的活动,而被创制的事物的目的不是笼统的,而是与某物相关,属于何人,它是行为的对象。良好的行为就是目的,它是欲望之所求。”所以艺术具有“德性”或者说“善”的目的,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是对社会有好处的创造性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一生研究领域甚为广泛,而他的这些研究的最核心内容就是让人们学会善并且终身向善,以此达到幸福的目的。受这种思想的引导,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否定艺术的作用的思想,把艺术引导人们向善的作用提了出来。可以说,在道德实践的要素方面,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艺术理想存在非常大的差别,这就是他改变古希腊的艺术理想的重要的原因所在。

  第二,他把艺术看成是一种了解完美的真理的有创造性的一种活动方式,所以,艺术的内容应该要强调真实、最终到达理想。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对于真理知识的追求的学问有三种类型:第一是创造性科学,例如文学、诗词学;第二是实践科学,比如社会学、思想政治学;第三是理论科学,比如化学、形而上学、物理学。第三类的理论科学就是纯粹的知识,而创造性和实践性的科学不但追求知识,而且还有其他的外在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把艺术分在第一类科学的范畴,他认为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求知识的科学,与其他两类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他是一种认知的获取真理的独特的方式。他说人们获取真理的方法一共分为五类,分别是: 技术、科学、明智、智慧、理智。他所说的“技术”就包含了艺术。他认为艺术和实践大不相同,他认为实践包含的理性品质与创制不同,这两者不是互相包容的,两者的内容也不大相同,不是互相平等的。在这其中营造术可以看做是一种技术而且属于创制性的理性品质。但是如果没有理性的品质,创制也就不能看做是技术了,如果创制的这种品质没有了,那么技术也就没有了。因此,他认为技术和具备真正的理想品质的创制是一样的,所有的技术都与形成相联系,而如何形成技术就是对某些可能形成的事物的形成方式进行深刻的思考,这样的东西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这些事情不是在创制物而都是在创造者中间开始的。所有的本身就具有的东西都和技术没有关系,他们不是生成的,而且那些顺从自然的事物也是如此,他们生成的开始在于他们自身当中。那么时间和创制是不一样的,技术是属于创制的而不是实践的,是一个真正的理性的创制品质。这个“理性”有两个方面内容:推理和认知。艺术依照理性把符合自然的所有事物都表现出来,就是把所有应该存在的事情临摹出来,这就实现了真理,获得了完美的知识。

  第三,他认为艺术要利用过程的统一性来获得快感、陶冶情操、给人们提供审美的对象。他终其一生都在为国家和社会的而努力,他为实现人生和社会的幸福而努力,他认为这种幸福的本质就是得到快感。他认为,获取快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础的本性,能够“让现实的活动成为完美的”,这是因为“ ―切感觉的现实活动都要指向一个被感觉的东西,处于良好状况的感觉是完满的,指向最美好的对象。处于最佳状况下的感,每一项活动都是最完美地指向它的最佳对象。这样的现实活动是最完美的、也是最快乐的。正如理智和思辨―样,最完美的感觉也最快乐。而最完美的感觉就是那种处于良好状况的,对自身最好对象的感觉”。而这种快感的源头有许多种,既有天生就赋予的,也有后天艺术形式形成的,还有符合社会目标的。即使是同一种艺术,从中获得的快感的也是不一样的。快感使得人的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艺术得到提升和完善;而相反的快感就会产生阻碍的作用。他说,如果人们在剧院里吃东西,如果戏剧演的特别不好,那么观众就会越吃越多,这就说明人的快乐是非常不同的,但相反如果表演非常吸引人的话,人们就会因为戏剧所带来的快感替代吃东西带来的快感,相反亦然。那么,怎样发挥艺术的快感的作用,让别的快感没有取代他的机会而淡化艺术的意义,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艺术的过程安排一定要有“和谐整一”特点。

  以上所说的三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严密。对于至善的追求是所有社会和国家的最基础的要求和最高理想。艺术具有和其他活动不一样的特殊性,就因为它独特的创造性而达到快感的目的。如果失去了创造性,艺术失去了快感的源头,没有了快感的内容,艺术的创造性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艾青诗歌的真善美

  艾青诗歌的真善美【1】

  摘 要:本文通过对艾青三首诗的解读初步探讨了艾青的诗学理论中关于真善美的观点。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真善美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

  关键词:艾青 真实 善和美

  诗人艾青在寒冷的东北森林和干旱的新疆沙漠中咀嚼了20多年命运所给予的冤屈,但是诗人的意志是刚强的,激情仍然如火,喉咙依旧歌唱。

  艾青的名字早已超越国界,因为他的诗歌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向世界各方,但是艾青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的诗作,还有他建立在创作实践基础上的诗学理论。

  一、诗之真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

  艾青在复出后也提出了“诗人必须说真话”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诗人和艺术家要反应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艾青认为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诗人都要说真话。

  艾青诗歌的真实首先反映在对生活和社会的准确认识。

  30年代前期,东北华北基本不复存在,这个时期的祖国充满着苦难,在贫弱的局面上作着苦苦的挣扎,这个时期的诗人也几经辗转,但他敏感地感受到了祖国受到的欺辱和必须要做的抗争,也如实写下了心中升腾的愤怒。

  38年出版了诗集《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在诗里,诗人所描述的环境是真实的,是紧扣着时代背景的,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也是被各种欺压所凌虐着的祖国,是九一八事变满洲国成立,东北地区几近沦丧,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等各种磨难打击之下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国土。

  诗人心系国家命运,关乎民族前途,用歌声诉说了当时的黑暗环境,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切认识。

  是诗的内容的真实。

  亚里士多德指出,诗比历史更加真实,历史所述为具体事件,而诗所讲的是符合本质规律的必然事件。

  在炮火连天的不安环境中,诗人应当写的不是歌舞升平也不是某一具体事件而是抽象出来的真实的当时环境。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在此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描写土地时会写到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祖国的生死关头国家民族机器为难的时刻,哪怕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只小鸟都不会屈服于敌人的脚下,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凝练了全诗,提点了全诗,也是全诗的精华,在那个艰难困苦的的岁月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除此之外无法对祖国诉说的最真挚的爱。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诗人写出了在当时环境中灵魂中迸发出来的悲歌,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艾青的笔写下的是对祖国浓郁的深情,真实深沉,有着极强的内心体验。

  这是诗的情感的真实。

  艾青有言,诗是生活的结晶,它比生活更真实纯粹。

  他也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美学观念。

  这是艺术的真实。

  艾青之诗准确反映了他的诗学理论,诗要真实。

  二、诗之善

  艾青在《诗论》中明确宣言:“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了解他们灵魂的美,只有他们才能把世界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艾青是喝农民保姆大堰河的乳汁长大的,他的气质他的个性他的生命他的灵魂都表明他是真正的“人民的儿子”。

  他要为人民歌唱,为人民呐喊。

  诗人是善的,用一颗良善的心写出了对保姆的感情,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诗中写道“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然而,这周是却不是为她一人而作,确切的说,不是单单写她一人,她是一个象征,象征了在祖国大地上所有辛勤劳动的人民。

  象征了所有为养育儿子而披荆斩棘的母亲。

  大堰河并没有名字,大堰河只是一个地名,是生她的地方。

  大堰河是普通的。

  她的生活中都是些平常普通的小事,那是她苦难生活的剪影。

  她的生活空间是有“枯死的瓦扉”的故居,是“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死后也只是“草盖的坟墓”。

  她的生活是“乌黑的酱碗”,是“为儿子缝补被荆棘扯破了的衣服”,是在冰冷的河里洗菜、切菜。

  她的儿子、丈夫都在她的照料下过着相对安稳的生活。

  在她死后,他们就再也无法享受到这种关爱,失去一切,屈辱的活着。

  她的形象,同时也是那些和土地连在一起的劳动人民的形象。

  他们守护着大地,生在大地上,根植于大地,他是一切劳动者的伟大代表。

  诗也是善的,艾青《诗论》中说,一,诗应以提高人类崇高的情操为标准。

  二,诗既人格,必须崇高与完整。

  艺术的宣传深刻自然难以消灭,作为艺术之冠的诗,自然承担了揭示真理的使命。

  诗人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劳动人民的歌颂,也是在战争年代中对“天良未泯而觉醒于正义的人”的赞美。

  三、诗之美

  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水乳相溶,密不可分。

  长久以来,中国诗都强调“劝美惩恶,王化本焉”但是本身的美却不常让人发现。

  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

  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

  在《鱼化石》中,诗人是在写鱼,也是在写人。

  “火山”“地震”爆发后,一条跳跃浮沉的鱼被埋进灰尘,失去生命。

  这种鳍鳞完整而不能动,失去自由的痛苦是多么深切。

  诗人说“这些年变成化石的人太多了。”诗人不是只想着个人的哀怨和命运,而是想着许许多多人的。

  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诗人直率的提醒人们接受教训。

  艾青的诗一切从时代生活人民的需要出发,诗人在变动中说出了时代的想法,这是诗歌的美,是诗歌的内容美。

  这首《鱼化石》以化石为意象,不仅在内容上是对化石的描写,在诗的形式上,也极似一块鱼化石,全诗共分为七小节,每小节字数相似,十分规整就像诗中描述的化石一般带着些许僵硬,整首诗架构极似一块完整的鱼化石。

  艾青感于人们往往注重诗的内容美而忽略诗的形式美。

  他说:“一首诗必须把真善美如此和洽的融合在一起,如此自然的协调在一起,它们三者不相抵触而又互相因使自己提高而提高了另外的两种――以至于完全。”

  一首真正美的诗,真正成功的诗必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真善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陈良运.诗的使命与诗的美学[J].诗论家研究,2002(3).

  [2] 艾青.诗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 杨旭丽.艾青的诗歌美学体系浅探[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6).

  品读艾青诗歌的美【2】

  摘要:现代著名诗人艾青,以高度的艺术敏感和最诚挚的激情和朴素自然的风格,创作了辉煌的经典诗篇。

  艾青的诗总是美的,他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真诚美;绘画美;语言朴素自然美;取材单纯明净美;宽阔情怀的象征美。

  关键词:艾青诗歌;真诚美;绘画美;朴素自然美;取材单纯美;象征美

  现代著名诗人艾青,中国诗坛的“泰斗”。

  他以高度的艺术敏感、最诚挚的激情和朴素自然的风格,创作了辉煌的经典诗篇。

  对中国诗歌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推向了新的高度。

  使中国的诗歌,真正成为了时代的强音。

  读艾青的诗歌,百读不厌。

  诵读他的诗篇,一种真诚、一种激情、一种责任、一种美油然而生。

  且诗人激越的爱国之情激荡人心,常常催人泪下。

  因此,我说,艾青的诗总是美的,不管何题何材,何情何景。

  结合其作品来品,本人认为他诗歌的美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真诚美

  艾青在《诗与时代》中曾说“以自己诚挚的心沉浸在万人的悲欢、憎爱与愿望当中。”

  诗人就是这样做的。

  他将自己充沛着诚挚的激情,献身民族解放斗争的爱国情感融入了自己的作品。

  他的每首诗歌都有着真情实感,感情是那样至真至纯。

  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把自己最真实的感情宣泄出来,抒写了自己大堰河的感情,醇厚而浓烈,催人泪下。

  你看这些朴实深情的句子:“你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打好了灶火之后/在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你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对保姆多么鲜明的感激与爱呈现在眼前,是如此自然、真诚。

  又如《我爱这土地》,你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诗句是如此平易,但有着惊天动地的憾人力量,这泪水里,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

  诗人真诚的深厚的感情是如此美丽!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之情。

  再如《复活的土地》,诗人最真诚坚决的心,伴随激荡的情感倾泻于诗行之间,我们强烈的感受到他那震撼心魄的赤子之情。

本文标题: 为什么说诗比历史更真实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59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范小勤一家人怎么好几个都智力低下刘禅在历史上有何成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