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早期,中原小国「郑国」的领土范围

发布时间: 2023-10-13 00:01: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战国时期各国疆域都有哪些?1、齐国:首都临淄,国土范围在山东东北、河北的一部分。2、楚国:首都鄢郢,国土范围在湖北荆州湖南、湖北...

战国早期,中原小国「郑国」的领土范围

战国时期各国疆域都有哪些?

1、齐国:首都临淄,国土范围在山东东北、河北的一部分。

2、楚国:首都鄢郢,国土范围在湖北荆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后发展至江苏、重庆、广西等地。

3、燕国:首都蓟,国土范围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分。

4、韩国:首都新郑, 国土范围在今河南新郑河南、山西一部分。

5、魏国:首都大梁, 国土范围在今河南开封陕西、河南一带,极盛时地跨陕、豫、冀、晋、鲁、宛六省。

6、赵国:首都邯郸, 国土范围在河北邯郸山西、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 

7、秦国:首都咸阳, 国土范围在陕西咸阳陕西、甘肃、后发展至四川、重庆一带。

扩展资料: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周朝灭亡后,周朝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

东周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七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国

古代战国时期,七个国家是如何进行地理划分的,相当于中国现代的哪些地方

张家口属于哪个国家

1、赵国

赵国全境东北与东胡和燕国接界,东与中山及齐国接界,南与卫、魏、韩三国交错接界,北与楼烦、林胡接界,西与韩、魏两国交错接界。国都在晋阳(今太原),前425年迁中牟(今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到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

2、燕国

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

3、魏国

领土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交错接界、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称为梁国。

4、楚国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5、齐国

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梁、陈(取代梁,但只占有前者部分领土)等。

6、韩国

韩国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阳翟(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新郑)。

7、秦国

秦人始居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与戎人杂居错处,远离中原。周王室东迁之后,秦人才逐步东进,历经若干代人的努力,到秦穆公时,终于征服了关中。此后,直到秦惠文王取巴蜀(即今四川)之前,长达近三百年间,秦国的国土一直大致稳定在今陕西关中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楚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燕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国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张家口应该属于燕国的范围。不过各个历史时期,疆域有所不同,因此有可能在某一时期是属于赵国管辖的。战国从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221年,跨度达250年之久,各国疆域是不断在变化的。变化最小的应该是齐国吧,占据今山东大部和江苏以北的富庶之地,国力较强,且远离秦国,较少受到战争威胁。楚国世居长江一线,拥有长江以南大片肥沃土地,国力一直比较强劲,且因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因而也较少介入战争,原都城郢估计是现在的湖北武汉,辖区一度涵盖现今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甚至曾包括贵州、四川、陕西、浙江等省的部分。燕国辖区主要在今河北、北京一带,也曾管辖今辽宁以西和山西东北部。韩国在七雄中一度较弱,不过能与六国并称并延续两百多年,已属罕见,并充分证明其策略得当。辖区在今山西以南和河南洛阳一带,跨黄河。赵国在战国初期较强,后衰落被魏取代霸主地位,辖区在今山西中、北部、河北中、南部和内蒙古南部河套平原一带。著名的长平之战原址长平,现为山西东南部的高平市(县级市)长平村。魏国也曾一度强大,辖区主要在今河南省,也曾辖山西中、南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湖北东北部,魏都大梁即今河南开封。秦国的历程可谓步步为营,逐次推进,这得归功于秦孝公年间实施将近二十年(前356年--前338年)的商鞅变法,此后秦国历经几代君主,无一不坚守法制,这一点成为秦国强大的强劲动力。孝公末期,秦国疆域主要仍局限于今陕西南部,即咸阳至嘉峪关一线。至孝公之子惠文王末期,已克巴蜀等地,疆域扩展至今重庆和四川东部,陕西北部、湖北西北部和河南西部。至昭襄王末期,楚国献地之后,版图空前扩大,已包括今贵州和湖北大部,河南西部、山西西南部。
赵国北部,紧邻燕国和北方的匈奴,北面的长城就是证据!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拥有各自的土地以及一定的地方势力。春秋时,周王朝没落,诸侯势力越来越大,互相进行兼并战争。到了战国,战事更加频繁,并没有一定的准确地理划分,因为称王的诸侯们只想着怎样将领土扩大,这时当然就不会有准确的区域划分。张家口应该是在赵国。

战国末期地图

张家口在春秋时北部为匈奴与东胡居住地,南部分属燕国、代国(后被赵国所灭)。

郑州是以前战国七雄郑国吗

首先,战国七雄里没有郑国。
其次,郑国国都大概在现在的河南省新郑,而不是郑州。
战国时期郑国领土大概在今河南省中部,立国432年,建都郑州新郑395年,郑州应该是属于以前的郑国的。
战国时期郑国领土大概在今河南省中部,立国432年,建都郑州新郑395年,郑州应该是属于以前的郑国的。所以是的
郑州在上古时代属九州中的“豫州之域”。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后,郑州地区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曾处于国家政治的中心地区。
公元前16世纪,商朝开国帝王成汤居亳。亳,或曰亳嚣,即今郑州商城。
西周灭殷后,周武王将其弟叔鲜封于管(今郑州市区),当时周王在郑州地区的封国,除管外,还有郐、东虢、祭、密等。西周灭亡后,平王东迁洛阳,是为东周。但此时周天子己名存实亡,代之是诸侯兴起、互相争霸兼并的局面,而新郑则在“‘乱世”之际,作为一个重要都邑而兴起,并开始 成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
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势强盛,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显赫。韩哀侯二年(前375年),韩国灭郑,将国都自阳翟迁至新郑,新郑又为韩国国都。直到前230年韩灭于秦,新郑作为郑、韩国都长达500多年。
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军攻入韩国,三川郡郡治洛阳,不久迁至荥阳,郑州市区所在的管邑隶属于荥阳下辖的京县。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又置颖川郡,郡下置新郑、苑陵(今新郑县东北),阳城(今登封县告城镇)等1县。
汉王二年(前205年),刘邦进占洛阳后,改三川郡为河南郡,于郡内新置密、成皋(今荥阳县汜水镇)、故市(今郑州市区北15公里)、中牟等县,并将新郑、苑陵二县划入河南郡。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到嵩山封禅,划地置崇高县,不久,又置纶氏县(今登封县颖阳镇),皆属颖川郡。东汉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将崇高县并入阳城县。今郑州市区所在的管邑隶属于汉高祖所封闫泽赤为侯国的故市县,至汉武帝刘彻元鼎五年(前112年),故市侯国被废,管邑划归中牟县。东汉以后,“管邑”之名逐渐为“管城”所代,依属中牟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郑州地区战乱不断,郑州地区的行政建置变化较大,加之魏晋后改郡县二级制为州、郡、县三级制,使这一时期的建置变化更为复杂。前220年,魏将辖区分为13州,州辖郡,郡辖县。郑州地区所在的河南郡隶属于司州。西晋灭亡后,羯人石勒尽陷司、兖、豫三州之地,占据中原。之后200多年间,政权更迭频繁,战乱持续不靳。郑州地区先后为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辖地,地当要冲的荥阳城遭严重破坏,日趋凋蔽。北魏统一北方后,置北豫州,州治武牢(今荣阳县汜水镇),并于公元493年将蒙旧县城(今古荥镇)迁至大索城(今荥阳老城)。时北豫州下辖荥阳郡、河南郡、阳城郡等郡。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在北豫州下置广武、荥阳、成皋三郡,三郡共辖荥阳、成皋、京等11县。北周灭北齐后,将北豫州改为荥州,州治成皋。这一时期,管城(今郑州市区)一直隶属于中牟县。
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1年建立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实行州、县二级制,并将荥州改名为郑州,郑州作为州一级行政区名称,开始用指于今郑州地区(公元549年,东魏孝静帝将颖州改名郑州,谓最早的郑州),但州治仍在成皋。开皇十六年(596年),隋改郑州为管州,州治自成皋移至管城,管城也于是年从中牟分出单独为县。因此开皇十六年(596年)可作为以管城为郑州地区政治中心时期的开始。隋大业二年(606年),管州复称郑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进兵据武牢,平王世充,将郑州一分为二,密县、荥阳等5县归郑州,州治武牢。贞观元年(627年),又废管州及须水县,属县复入郑州。贞观七年(633年)“自武牢移郑州理所于管城”,此后一直到明初,郑州治所均设于管城县。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等7县,后梁时将阳武划归开封府,后晋时将中牟划归开封府。管城作为郑州地区的政治中心,至唐代开元年(713-741年)以后,达到了经济鼎盛时期。
公元960年,北宋朝建立,定都汴京。郑州地近京师,属京畿路。皇祐五年(1038年)京畿路所辖的曹州、陈州、许州、郑州、滑州被确定为辅郡。熙宁五年(1072年),宋朝废郑州建制,“以管城、新郑隶开封府,省荥阳、荥泽县为镇入管城”。元丰八年(1085年)又复置郑州,下辖管城、新郑、荥阳、荥泽、原武5县。崇宁四年(1105年),改开封府为京畿路,并于京畿四面置四辅郡,郑州为西辅,此后,郑州作为宋代四辅郡之一,处于重要的地位,“西辅”也一度成为郑州的别称。北宋灭亡,金朝占据中原,在郑州之南置钧州,辖新郑、阳翟二县。贞元元年(1153年),将永安县更名为芝田县。时郑州属南京路。
元初将新郑划归郑州,郑州属汴梁路。至元二年(1265年),新郑、密县改属钧州,荥泽、原武划归开封府。郑州仅领管城、荥阳、汜水、河阴4县。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全国地方建置进行改革,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制,管城县裁入郑州。时郑州虽仍领有荥阳、荥泽、河阴、汜水四县,但却是作为属州(县级)。同中牟、新郑、密县同隶属于开封府。
清承明制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制,郑州在清代曾两次升为直隶州。第一次是在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直接隶属于河南省,雍正十二年(1734年)仍隶于开封府。第二次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升为直隶州,直到1913年改州为县。
1911年辛亥革命后,河南省行政区划分为4道、9府、1直隶厅、5直隶州、5散州和106县。郑州直隶州归属于开归陈许道。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全国统一将府及直隶厅、直隶州、散厅、散州治所皆改为县,郑州直隶州改称郑县,改开归陈许道为豫东道。民国三年(1914年)6月,豫东道改称开封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郑县辟为商埠。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全国废除道一级行政建制,实行省县两级制,郑县直属河南省管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3月18日,河南省国民政府析郑县城区置郑州市。民国二十年(1931年)1月13日撤销郑州市,仍为郑县城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开始,国民党南京政府陆续在各省分区设置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代表省政府监督所辖各县、市。河南省划为11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郑县、中牟、密县、新郑、广武、荥阳、开封等13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郑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底,全省改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的通许县划归第十二区,其余不变。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9月,河南全省改划为12个行政督察区,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范围不变,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郑县移至新郑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重又迁回郑县。[26]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在郑县城区设立郑州市,直属河南省领导。
1950年后,随着郑州市辖区面积扩大,陆续建立了郑州市郊区和回族自治区。
1953年2月,郑县撤消,其辖区划归郑州市及新郑、中牟2县。
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市从此成为河南省省会。

战国时郑国与楚国的关系

  郑国的东面是鲁、宋,西北就是成周、卫、晋,西南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姜、偃、嬴及其他小国,正如《国语·郑语》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周室东迁之初,郑国本是诸侯中最强大的国家,但当时尚无霸主。 郑自庄公以后,由于不断发生君位的争夺而中衰了。郑、宋是华夏诸侯中的次等强国。因此,成为晋、楚、齐、秦争霸中所必须争夺的与国。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郑较亲楚,宋则亲晋。城濮之战就因楚国伐宋而引起的,而当时郑国就是亲楚的。
  郑穆公(前627—前602年)的一生,作为一个小国的君主,是在矛盾中度过的。城濮之战,楚虽败于晋国,但是楚的实力还是很雄厚的。因而宋、郑也是“二亲晋楚”,穆公十六年(公元前612年),郑烛之武陪着太子夷朝晋。同年郑穆公自己又朝晋。次年郑从晋伐宋。晋集合诸侯于扈,晋侯不见郑穆公,据说是郑“贰于楚”。穆公二十年(公元前608年),晋会诸侯于扈,将为鲁讨齐,因受赂而还。郑穆公说:“晋不足与也”,遂盟于楚。穆公二十一年郑子家受命于楚伐宋,获宋华元。次年,晋伐郑,楚人也侵郑。
  子良执政,依然是采取“两亲”外交政策。郑襄公五年,郑从晋伐陈。接着楚来救,伐郑,晋郤缺又救郑。郑襄公败楚师于柳棼,国人都很高兴,子良却担心地说:“是国之灾也”②。因为他知道郑偶然战败了楚,楚一定是不会放过它的,所以他说:“这是国家的灾难了。”这时楚国正是庄王称霸,东征西伐,不但郑国,宋、陈、蔡等都受到灾难,而且战争连绵不断。公元前598年,楚国以夏征舒之乱伐陈,陈国几乎灭亡。楚也于同年伐郑。郑国子良说:“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①公元前597年,楚围郑。郑襄公亲自袒开胸部,牵着羊,到楚军去见楚庄王,表示屈服。郑国几乎也灭亡了。子良以执政的身份出质于楚,楚与郑平。晋国荀林父率师来救郑。晋国将领中有的主张与楚决战,认为不可“失霸”。有的认为郑已降楚,楚郑邻近,晋军一去,郑又照样服楚,不如不战。后来晋军终于渡过黄河,开战于邲。结果晋败。这是晋楚城濮之战后的第二次大战。城濮之战以晋胜楚负结束,而这次结果恰好相反,因此陈、郑等国又顺风倒向于楚国的一边。郑国还多次接受楚国的意旨,去伐宋国和许国。

  公元前575年,晋将伐郑。郑成公向楚报告,请求援兵。晋楚两军遇于鄢陵。晋范文子不想开战,晋郤至等坚决主战,战争就这样爆发了。晋军集中兵力于楚中军,晋吕锜射中楚共王的眼睛。这次战争如城濮之战也是楚败于晋,它与邲之战一样,都是因争郑而发生的。由此可见,郑之向背对于晋楚争霸的重要关系。

  公元前571年,郑成公病危。子驷请亲晋背楚。成公不同意。他说:“楚君以郑故,亲集矢于其目,非异人任,寡人也。若背之,是弃力与言,其谁■ 我?”②他临终还不忘记楚共王对郑国的恩德。这时子驷当国。郑于执政之上设置当国,就是从子驷开始的。而且,从此郑国的执政似多倾向亲楚的政策。
郑国地处中原,为楚国北出中原争霸的必由之路,初时在晋楚之间徘徊,后来晋国国力衰弱,郑国为楚国附庸,后为韩所灭
春秋时期郑国和楚国有很大关系,郑国两次被楚国灭了两次,郑国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到了战国时期,郑国基本处于韩国的攻打和控制之下,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如果问战国,和楚国基本没什么关系!
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新富强。
盟友吧
本文标题: 战国早期,中原小国「郑国」的领土范围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74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请问我可以在美国大范围科普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而不付代价吗东方红一号上去是干什么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