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北三镇在五代十国反而无法割据

发布时间: 2023-09-09 16:00:3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2

李存勖终结了河朔三镇的百年割据,结果怎么样了?李存勖的一生写照,就是一段家族复仇史。其父李克用临终之际,留下三大恨,要李克用继承...

为什么河北三镇在五代十国反而无法割据

李存勖终结了河朔三镇的百年割据,结果怎么样了?

李存勖的一生写照,就是一段家族复仇史。其父李克用临终之际,留下三大恨,要李克用继承父志、为父报仇。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第一恨是后梁皇帝朱温。李克用帮助朱温会战黄巢起义军,而朱温却恩将仇报,一把火差点儿烧死李克用。之后,晋梁争霸,朱温两次兵围太原,把山西猛虎李克用打成了丧家犬。

第二恨是幽州刘仁恭、第三恨是契丹耶律阿保机,一个是李克用所立的小弟、幽州节度使,一个是李克用所结的兄弟、草原雄主。而这两个人全是背信弃义的小人,“皆背晋以归梁”。

无忘乃父之志,李存勖就要继续晋梁争霸,并在争霸战争中消灭朱温的后梁政权。李存勖的根据地是山西太原,朱温的根据地是河南汴州,看似是山西与河南争霸。但关键点却是割据百年的河朔三镇。


大唐皇帝不满意的豪门阀阅,黄巢给消灭了;大唐朝廷不满意的宦官势力,朱温给消灭了。而大唐帝国一直就不满意的河朔三镇,则是被五代十国的的藩镇兼并战争给解决的。但是,此时的天下已经再无大唐。

李存勖要为父报仇,就必须与梁争霸;而与梁争霸,就必须争夺河北。河北就是晋梁争霸的关键所在。所以,五代十国的第一个历史任务就是终结河朔三镇的百年割据。而谁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谁就能够成就一代风采。

01.形胜之地之所以形胜:就是因为一直打不死

山西高地,乱世必出军阀。但山西财富却无力支持山西军阀雄霸天下。所以,山西军阀要争霸天下,就一定要东出河北。因为河北是财富之源。

公元890年,李克用进攻昭义藩镇。昭义位于今天的山西与河北交界。所以,李克用的目标很明显,就是要以山西形胜和沙陀骑兵染指河北财富。


但是,李克用的这一举动,立即招致天下诸侯的警觉,甚至长安朝廷也被震动。于是,中原藩镇朱温、长安昭宗朝廷以及河朔幽州藩镇,立即组成了一个天下联盟,围攻山西李克用。山西形胜,遭遇了第一次危机考验。

但是,此次危机却被李克用轻松化解,因为沙陀骑兵横行山西。李克用不仅让征伐山西的神策军有来无回,而且还顺便抢掠了河中、成德。公元893年和894年,李克用出兵河北,打服成德、全定幽州,立刘仁恭为幽州节度使。大唐打了上百年也打不服的河朔三镇,而李克用竟能以河东一地吊打两个。

昭宗朝廷与河朔三镇,这时候已经一起没落了。所以,最厉害的势力是河南朱温。朱温一出手,李克用便遭遇了真正的危机。在兼并山东藩镇之后,朱温开始联手魏博、成德、义武等河北藩镇进攻山西李克用。

公元901年,朱温大军扫荡河中、包围太原。但是,朱温军队突遭暴雨,军中疾病流行,于是只能退兵。但是,还没等李克用完全恢复失地,朱温就卷土重来。


公元902年,朱温再次出击山西、包围太原。李克用一边困守坚城,一边筹谋出逃。但是,朱温军队又突遭瘟疫,于是此次征战山西只能作罢。

这就是山西的尴尬,以山西一地根本无力争霸天下。但遇中原劲敌,山西猛虎也只能是乖乖猫。但是,形胜之所以形胜,首先是因为能够立足不败之地。无论河南朱温与河朔藩镇如何进攻,都不能快速消灭李克用。由中原北上山西必走沟壑盆地,由河北西入山西必穿太行陉道。这个形胜因素,使得山西军阀一直打不死。

02.李存勖的争霸攻略:山西必并河北

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在结束内部斗争后成为山西高地的领军人物。面对晋梁争霸,李存勖会怎么打呢?

刘邦还兵三秦之前,大将军韩信便在汉中申军法,以秦法军制整顿汉军。所以,还入三秦和东出函谷的刘邦军队,才能堪当楚汉之间的争霸战争。


李存勖也是这个套路。沙陀骑兵虽然能战,却军纪涣散,战场攻坚主要是靠单兵彪悍。然而,要争霸天下,就必须得有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李克用承袭晋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从军纪入手、整顿沙陀骑兵。不见敌军不得上马,确保骑兵能够在战时发挥最强冲击力;步骑集结作战,必须确保阵型和队形;分路出击之时,必须确保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等等这些军纪的申明,使得沙陀骑兵实现了战斗力升级。

在潞州之战后,李存勖出兵河北、救援成德藩镇,与朱温爆发了柏乡之战。此战,沙陀骑兵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一举歼灭梁军两万多人,朱温最为精锐的龙骧和神捷两军全军覆没。

潞州之战和柏乡之战后,晋梁争霸的形势发生了初步逆转,李存勖开始掌握主动。

首先是潞州之战,李存勖巩固山西、朱温退出上党,山西高地为晋所控。

其次是柏乡之战,李克用击溃朱温大军,证明了沙陀骑兵的第一霸主地位。

第三是河北格局,朱温势力退缩到魏博藩镇,而李克用则可以纵横河北大地。

而最重要的转折点,应该是朱温被弑。这个枭雄一旦毙命,天下便无人再是李存勖的对手。于是,接下来的动作就是联合成德、义武等河北藩镇进攻幽州藩镇。消灭幽州藩镇之后,李存勖终于可以还告太庙,因为“系燕父子以组”,李存勖为父亲李克用报了一恨。


公元915年,趁魏博藩镇爆发兵乱,李存勖举兵攻取魏博,收编魏博牙兵。公元916年,李存勖再次出击魏博,扫荡了整个黄河以北。至此,晋梁形势发生彻底变化,因为李存勖已经实现了以山西形胜兼河北财富的最强模式。

而就在李存勖志得意满之时,其父李克用的第二个仇人、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举兵五十万进犯幽州。周德威死守幽州,李嗣源火速支援,没用李存勖出手,沙陀骑兵便教训了耶律阿保机怎么做人。契丹大军丢下了上万具尸体和无数头牛羊,退回大漠。

03.李存勖纵横天下:其兴也勃焉

北除契丹之患,南扫魏博藩镇,李存勖与后梁政权隔黄河相望。这时候,晋有山西、河北,而后梁只能龟缩在中原河南。所以,胜负形势立判。

公元920年,后梁河中节度使朱友谦叛梁归晋,李存勖全部占据了山西这个形胜高地。

公元921年,成德张文礼发动兵变,义武王处直勾结契丹,李存勖开始解决内部问题。经过公元921年和公元922年的连续征战,李存勖彻底解决了河朔三镇的割据问题,并自领成德节度使。

公元923年,李存勖接受各路藩镇劝进,登基为帝。


西晋末年,刘渊称雄山西,以大汉外甥的身份接续大汉统序,一个匈奴人建立了刘汉政权。五代十国,同样是称雄山西的李存勖,同样是接续大唐统序,一个沙陀人建立了后唐政权。对于前代王朝,中原枭雄真是太无情,而塞北雄主却是真有义。这真是历史的吊轨。

后唐政权治下十三藩镇、五十个州,成为当时最强政治势力。而接下来,后唐政权的历史任务就是统一天下、再造山河。

但此时,后唐政权也危机四伏。不仅北方的契丹虎视眈眈,而且山西潞州叛唐归梁、后梁董璋猛攻泽州,同时相州等地相继陷落。

北方契丹虎视眈眈、山西危机四伏、河北连连挫败。但李存勖就是李存勖,即不管北方契丹,也不管山西老家,直接从山东方向迂回后梁的老巢汴州。公元923年,李存勖发动了灭国战争。当年闰四月,后唐的前锋军队从山东方向渡过黄河;当年十月,后梁军队抵达汴州城下。后梁皇帝朱友贞自杀殉国,汴州军民开城投降,李存勖由大梁门进入后梁东京,后梁国灭。


公元924年,李存勖迁都洛阳,势力向关中方向拓展。关中李茂贞上表朝廷,请行藩臣之礼,取消岐国国号。

公元925年,李存勖以长子李继岌为主帅,出兵四川、攻灭前蜀。至此时,自公元888年王建入蜀后便一直割据的四川,终于重新归于中原王朝。

在消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后,李存勖不仅完成了复仇大业,而且登顶人生巅峰。而李存勖从巅峰跌落,却只是一瞬间。

04.兴亡所在都是河北:大唐的问题也是李存勖的问题

公元926年,魏博戍卒兵变,同时邢州、沧州也相继发生兵变,河北大地爆发士兵大起义。

李存勖派大将李嗣源率侍卫亲军前往河北平叛。但是,侍卫亲军却在魏州城下哗变,与河北叛军合作,共同拥立李嗣源为帝。


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李嗣源只能黄袍加身,带领合流的亲军和叛军南征李存勖。李存勖御驾亲征,但李嗣源先行抵达汴州,大批后唐将领纷纷归附。

李存勖只能退兵返回洛阳,但军心已经涣散、士兵逃亡不断。于是,李存勖驻兵汜水关,在此等待由四川返还的长子李继岌所部。

但是,从马直(即亲军)指挥使郭从谦,却突然发动叛乱、火烧兴教门。李存勖组织宿卫仓促应战,但被流矢射中、死于绛霄殿。

李存勖其兴也勃焉,但其亡也忽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是这样解释的: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人,一众优伶乐手,就能终结了李存勖这个一代雄主李存勖吗?


有人说李存勖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但是,他究竟白痴在哪里?一句白痴就会让所有人停止思考,因为白痴可以解释一切。

我们总以为有些坏事就是因为有了坏人,有些失败就是因为有了弱点。所以,才说: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李存勖的其亡也忽焉,就是因为积于忽微、困于所溺。但是,仔细观察李存勖之所以败亡,就会发现:那些积累的忽微、那些两难的所溺,根本就不是李存勖的问题,而是大唐以来一直就没有解决的问题。

唐朝弱因河朔三镇,就是河北一直出问题。李存勖巅峰之时,也是遭遇了河北问题,河北叛乱不断。

唐朝亡于藩镇割据,但藩镇的底层逻辑是:皇帝受制于将军、将军受制于士兵。河北士兵哗变,侍卫亲军不但不平叛,反而与叛军结成攻守同盟,威逼主帅李嗣源一同造反。

唐朝困于宦官问题,而李存勖的后唐也是宦官问题严重。大唐用宦官作为藩镇监军,后唐也以宦官作为藩镇监军。大唐皇帝视宦官为心腹爪牙,后唐李存勖也视宦官为心腹爪牙。


因与宦官不睦,功臣郭崇韬被害至死。而发动兴教门之变的郭从谦,一直视郭崇韬为叔父,政变的起因竟是复仇。

所以,这些都不是李存勖的问题,而是大唐由来已久的问题,在五代十国的继续延续。李存勖在形式上解决了河朔三镇问题,却解决不了大唐的藩镇问题、宦官问题。这些问题的底层逻辑一直存在,所以总要表现出问题来,无论是在大唐还是在后唐。

历史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能够发现问题的,堪当明君;能够解决问题的,堪当雄主。但是,消灭不了问题的底层生长逻辑,仍旧无济于事,到最后只能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大唐晚期以及五代十国,之所以混乱不断,就是因为问题的底层生长逻辑一直存在。那么,问题的底层生长逻辑,究竟是什么呢?

接下来将会逐个介绍五代的乱世雄主和风云变幻,在品味这些故事之后,我们也会逐渐拨开问题的面纱,找到这个底层生长逻辑。

唐朝中晚期,河北三镇实力强大,为何无法推翻李唐建立新王朝?

安史之乱后,虽然唐朝政权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河北三镇也崛起了,但与唐朝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不足以与唐朝抗衡,无法取代。河北的三个城镇虽然不服从中央的管辖,但他们没有自己的能力,因此不得不被消耗。

由于内部不团结和严重的内乱,他们被消灭了。在安史之乱中,为了平息叛乱,唐朝皇帝要求各地的军政领导人自行征募一些军队来抵抗叛乱。

实际上,这种权力下放应该受到严格控制,因为一旦权利被释放,就不能收回。因此,安史之乱后,各地纷纷独立。朝廷太忙,无暇顾及自己。最后,唐朝政权只能与河北诸侯达成妥协。

换句话说,一个小河北省由五位省级领导共同占领。任何人都不能吞并任何人。以他们的力量,他们仍然想推翻李唐王朝,这其实并不是梦。

当时,安陆山领导着整个关东地区,即辽东、北京、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北部。结果不是失败和死亡。现在,河朔的这三个城镇甚至还没有在河北省定居,我想挑战唐朝政府,我真的很欣赏他们。

唐朝的皇室来自陇西的李氏家族。首先,十六国西梁开国君主李震是其远祖。当时,李氏家族也是北魏关龙集团的重要成员。

陇西李家出现了西汉飞将李广等著名人物,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据说唐朝的皇室李氏是李二的后裔。在南北朝晚期,李氏家族崛起的关键人物是李虎。

在北方动乱中,李虎追随北魏权贵大臣余文泰,成为余文家族赖以生存的“八大支柱国家”之一。唐朝初年,由于长期战争,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口突然从隋朝大业初年的800万户减少到200多万户。

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局势动荡,都想争夺河北三镇,从而促进结构的稳定,最终出现了这种局势。
虽然李唐当时已经快衰落了,但是实际上国库还是很强大的。而且根基比较稳。
这些地区所占的面积不是特别的大,藩镇大佬之前也会出现一些矛盾,他们并不一心。

河朔三镇割据河北,唐朝动用全国力量

河朔三镇割据河北,唐朝动用全国力量,为何无法将其平定?

“河朔三镇”

经过八年多的血腥战争,唐朝终于平定安史之乱,可是河北地区仍不平静,出现了三个割据一方的藩镇,即“河朔三镇”。此后的百余年间,唐朝与河朔三镇多次爆发战争,朝廷甚至动用全国的力量,但却始终无法彻底平定。唐朝朝廷对于河朔三镇也感到无可奈何,只能承认他们的割据。那么,唐朝朝廷为何无法平定河朔三镇呢?

一、称雄河朔

所谓“河朔三镇”指的是范阳、成德、魏博三镇。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辖区包括今天的北京市、河北省北部,以及辽宁省的部分地区;成德的辖区为河北省中部,以今天的石家庄正定为中心;魏博以邯郸大名为中心,统治着河北南部以及山东北部地区。与唐朝朝廷相比,河朔三镇控制的区域并不大,军力、财力无法与朝廷相提并论,但他们却能雄踞于此地。

虽然今天河北省在全国的经济排名并不高,但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宋朝之前,这里的经济还是非常发达的,即使经过安史之乱,“河北贡篚徵税,半乎九州”。有钱就能养兵,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有“马五千,步卒五万”,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有众十万”,还有一万精锐牙兵。另外,“河北气俗浑厚,果于战耕”,这里的士兵勇敢善战,成为藩镇的割据的基础。

二、朝廷衰弱

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遭到严重削弱,统治由盛转衰。当时,唐朝的财政只能依靠江淮地区,杜牧就曾说过,“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其他地区能够提供给朝廷的赋税已经很少了。除了河朔三镇外,其他各地也出现了一些半割据状态的藩镇。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在财政上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唐朝朝廷虽然在纸面上依然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但很多都是地方藩镇的兵,朝廷能够直接管理的只剩下以神策军为核心的禁军了。财力不足就无法养更多的兵,神策军虽然较为精锐,但最多的时候也只有18万人,在征讨河朔时还不能全部出动,最多只能调动五六万而已。至于征调的藩镇军队,大多不肯卖命作战,甚至还与河朔三镇暗中联络。

三、相互依赖

唐宪宗在位时期,想要解决河朔三镇,在810年派出二十万大军征讨成德,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唐宪宗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但其实并未彻底解决河朔三镇。唐宪宗死后,唐穆宗即位,河朔三镇又闹了起来,朝廷打不过藩镇,只好承认其割据的状况。之后,朝廷与河朔三镇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一直维持到了晚唐。

这种默契就是河朔三镇表面上仍然尊奉唐朝皇帝,“岁时贡献如职”;而唐朝则默认河朔三镇的割据统治,赐给他们官职,还与他们进行联姻,多位唐朝公主都嫁到了河朔三镇。双方形成了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正如宋朝学者所说的那样,“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之弱,以河北之强也;唐之亡,以河北之弱也。”随着河朔三镇的衰败,唐朝最终也走向了灭亡。

唐朝中晚期,河北三镇实力强大,为何无法推翻李唐建新朝?

河北三镇,又叫做河朔三镇,分别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和魏博节度使。

通常情况下,后世人在说起它们时,总觉得它们实力非常强大,因为他们折腾了唐王朝一百多年,唐王朝却始终拿它们没有办法。

但其实,这只是大家的一个错觉,所谓的河北三镇,从实力上来说,那就是个渣渣。

因为,区区一个河北省,就扎堆了三个藩镇大佬,谁也无法兼并谁,谁也无法控制整个河北省。关键是,这三个藩镇还没有玩多少年,成德镇又被分割成三个藩镇,于是区区一个河北省,就扎堆了五个藩镇。 

换句话说,区区一个小小的河北省,被五个藩镇大佬共同占据,谁也兼并不了谁,就凭他们这样的实力,还想推翻李唐王朝,这不是在说梦话是什么!

想当年,安禄山一人领衔整个关东地区,也就是现在辽东、北京、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北部地区。结果还不是兵败身亡。现在,就凭这几个连一个河北省都没搞定的河朔三镇,就想与大唐政府叫板,那也真是太看得起它们。

事实上,这所谓的河朔三镇,也真是因为出现在晚唐那种相对和平的年代里,好像他们也算个牛人。 如果把他们放到黄巢起义之后的残唐和五代十国,他们充其量也就是个比较重要的配角。

因为,有资格当主角的军政大佬,那都是一门心思兼并其它大佬的,关键是还能不断兼并成功。反观这所谓的河朔三镇,它们有兼并成功的案例吗?

事实上,以当时大唐帝国的实力,如果和河朔三镇一对一单挑,甚至时一对三的单挑,灭它们都是分分钟的事情。问题是,当时大唐帝国的敌人,并不是河朔三镇,而是所有的藩镇。如果大唐帝国想灭掉河朔三镇,很容易让其他藩镇缺乏安全感。

因为,大唐帝国的这种行为,很容易让其他藩镇大佬认为这是削藩的前奏,如果它们坐视不管,大唐帝国很有可能将它们这些藩镇全部各个击破。在这种背景下,所有的藩镇都会自发联合起来与大唐政府相对抗。这样一来,大唐政府就很可能是按倒葫芦起了瓢。

也正因如此,大唐政府对藩镇们,通常都是点到为止,总而言之,只要藩镇们不触碰大唐政府的底线,也就是不能用武力兼并其它藩镇,尤其是不允许出现两个藩镇、甚至是三个藩镇火并之后变成一个藩镇的事情,只要守住这条底线,大唐政府通常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而言,如果某个大藩镇,经过一番火并,直接变成了两个、三个藩镇,大唐政府虽然不高兴,但是也能接受。

因为对于大唐政府而言,管理两三个比较小的藩镇,总比管理一个比较强大的藩镇容易。这放到大汉帝国,就是推恩令的变形版罢了。

当然,也正因为类似的原因,河朔三镇才能折腾唐王朝是一百多年。这并不是因为它们的实力有多强,而是它们处在晚唐藩镇割据的局面之中。再等到黄巢起义后,随着朱温和李克用的崛起,这个连一个河北省都没搞定的河朔三镇,很快就变成了被宰割的对象。

河北三镇实力虽然强大,但大唐还在,其他节度使不会想要打破平衡,如果推翻唐朝就会得罪天下的藩镇,会被群起而攻之。
因为河北三镇虽然实力强,但是人口不足,军队的力量也非常的薄弱,对于唐朝来说还是有很大悬殊的,最主要的是当时没有一个正确的领导将领。
因为李唐占据了关中,而且获得了四川盆地,物资丰饶,河北属于久战之地,虽然军事力量强大,但地方实力不足。

【请教】为什么五代十国的时候那么乱,契丹想入主中原确却失败了?

如果契丹想吞并中原,它必须得有强大的实力作为支撑才行,虽然有机会,但自己没有实力那能有什么办法呢!再者,虽然中原混战,各怀鬼胎,但是他们对北边的游牧民族却是一样的同仇敌忾,如果契丹想进犯中原,会人人喊打的
契丹人没有好的领导的人,中原再乱也有个领导的人。
一方面汉人已经有了一个高度统一的政权,宋朝另外一方面本身也有两种意见。
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民心上,契丹是异族,生活风俗与汉族不同,难以认同。唐朝灭亡也没多久,对外族有一种心理上的天然优势,不可能屈服于契丹人。而且,在军事上,自安史之乱以来的一百多年间,藩镇割据客观上强化了军队的战斗力,河北三镇中的幽州节度使就可以时不时虐虐契丹。在兵大欺将、将大欺君的武夫当国时代,契丹人即使能打进中原一次也是坐不稳江山的。所以即使耶律德光在中原称帝,最后也只能灰溜溜地被赶出中原。
五代十国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藩镇割据给唐朝带来了衰落和灭亡。到了五代十国仍然战乱频繁。一直到赵匡胤在960年建立宋朝以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才改变了这种局面。中原战乱给契丹以可乘之机。由于当时的契丹力不从心,所以通过在中原扶植傀儡政权的方式来控制中原,例如后晋石敬瑭就是著名的“儿皇帝”。到了五代后期的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使得契丹无机可乘;北宋之后实现了统一,契丹更是没有机会入主中原了。
本文标题: 为什么河北三镇在五代十国反而无法割据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096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 (1840 - 1949) ,内因方面有哪些根源普朗克时期发生了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