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阎崇年新书《森林帝国》

发布时间: 2023-05-23 20:00:2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阎崇年被打事件阎崇年为什么被打阎崇年被打事件的发生是因为阎崇年的论说中有不少“美化清朝”的嫌疑,年轻人动手的原因是和阎崇年观念不...

如何评价阎崇年新书《森林帝国》

阎崇年被打事件阎崇年为什么被打

阎崇年被打事件的发生是因为阎崇年的论说中有不少“美化清朝”的嫌疑,年轻人动手的原因是和阎崇年观念不同,拍手称快的人同样如此,阎崇年对于清朝是非常喜欢的,已经到了崇拜的地步,而且他每次发表个人言论的时候,都想方设法的在美化清朝。

在阎崇年的讲解中,确实有不少和人们在某些历史上所不契合的地方,当时清军入关时,为了夺下城池建立政权做过不少十分血腥的事,而流血和战争又是朝代更替所必然经过的历史,这是人们都无法改变的。

但是阎崇年在不少言论中把这种暴虐的屠杀说做是历史文化融合的必经阶段,让很多人都觉得他在这一方面缺乏人性,这也是正常的,毕竟历史是发生的事情,但是如何评论却要看后人们自己的想法。

扩展资料

阎崇年的论点过于极端:

阎崇年说过,剃发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实行文字狱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这些手段都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从某个角度来看,的确是不错的,但是历史并不能这样片面的解读,看历史一定要客观的去看,不能只从一个角度来看,要全面的看,看待任何事物都应当如此。

阎崇年错就错在,他对于清朝一个劲的美化,一个劲的鼓吹,只从好的方面来解释,老实说,这些种种言论完全可以视为睁眼说瞎话。

大家都知道他喜欢清朝,可是过于鼓吹,甚至说出扬州十日是促进民族融合的话,也难怪那么多人看不惯他,挨打后还有人拍手称快。最后要说一句,观点不同可以讨论,无论怎么说动手还是不对的,因为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新闻-掌掴阎崇年者曝光真实身份

历史研究理当是客观的,不该加入感情色彩。但是,作为史学工作者,常年在一个领域耕耘,将所从事的教育或研究工作,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并把几乎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其中,势必也会对这个领域产生一定的感情。

作为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大多数人而言,如果没有数十载苦心孤诣的科研精力,是很难体会到阎崇年等老先生的内心情感的。有人觉得,阎氏在《努尔哈赤全传》中谈及“我同努尔哈赤心灵相通50年了”,是一种典型的“汉奸”思想。其实,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因研究而“走火入魔”的表现。

一位挚爱自己研究领域的学者,到头来真的很难再坚持做一名“铁面判官”。莫说明粉与清粉之争延续多年,即便是在明史和清史两个学术圈内,也是具有很大争议的,这种争议,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彼此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热爱,或者说是痴迷。

当然,这种现象,势必会产生激烈的碰撞,甚至是爆发冲突。古往今来,学者之间虽不乏惺惺相惜之情,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免不了落入文人相轻的窠臼。

如果争论仅仅局限于同一个领域,或者说大家在同一个层面对话,自然也就不会发生动手打人的悲剧。问题就在于,一个是痴迷自己所学的老者,一个是初生牛犊的汉子,于是,便有一方选择了用拳头说话。

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而言,在一个文明和法制的社会里,打人必然是不对的,何况针对的是一位长者呢。只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对于狂热的明粉而言,向热爱和宣扬清史的学者“开战”,似乎又成了“义举”。

如历史上无明清之争,则亦无明粉与清粉之战,自然也不会上演阎氏在新书发布会上吃了两记耳光一事。从这一点来讲,问题还真就出现在长期以来的“明清之争”。

最后,抛开问题本身而论,阎崇年醉心和热爱自己的研究领域,自然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尽管阎氏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而声名鹊起,但貌似清史圈和史学史的一批学者,对其倒也不是特别认同。当然,这种分歧还主要停留在学术争鸣上。

总的来说,明星化的学者,在享受光环和获取财富的同时,势必也要承当一定风险的。当然,这两记二光,其实也不仅仅是打在了阎崇年脸上。

满清入关时血腥残暴杀人如麻,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就是满清一手制造的。阎崇年在无锡新华书店美化清朝伤了无锡人民的心,要知道江阴八十一日就发生在无锡。当然,打人是不对的。
老阎由于过分美化满洲贵族统治而招致不满,于是就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

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经典语录大全

阎崇年,汉族,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阎崇年经典语录:

历史是镜子,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 我觉得挫折、坎坷都不怕,就是怎么笑待这些坎坷和困难。

我这个人就是碰到很多很多的困难,很多的曲折,但是我有一条,我就总是看到光明,在最困难的时候我都很乐观,我觉得这是暂时的,最后还是可以光明。就像黑天一样,你不管怎么黑暗,你是暂时的,太阳总要从东方升起。

我的学术思想从来不是肯定一切或是否定一切,有功就歌,有德就颂,有错就批。

明清28位皇帝,真正称得上崇文的,只有两位,就是康熙和乾隆。真正称得上宣武的,明朝有洪武,永乐,清朝有太祖,太宗,康熙,乾隆。

重视治河,寻根溯源,任用能臣,御前辩论,集思广益,会议裁决,实践验证,改正错误,断不出书,以上九点能够做到一点,可以称作明君。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仁者受到小人的攻讦,智者受到庸人的嫉妒,勇者受到敌人的仇恨,廉者受到贪人的不满,而袁崇焕以仁、智、勇、廉的高尚品格,虽为当世所不容,却为后世之楷模。

我受了渔民、农民、商人的影响,在我的个人的文化呢,我受了渔业文化、农业文化、商业文化影响,我身上有这三种文化的影子:第一,有一点勇敢精神;第二,有一点务实的精神;第三,有一点通变的精神。

我觉得对历史首先是要敬,因为历史不是一两个人,是几千年人类经验的总结。所以要敬。为什么要畏呢?人类历史有很多的挫折,有很多的教训,甚至是血的教训。对于这些教训,不能掉以轻心,要有一个畏的态度。把这些教训吸取了,我们今天尽量避免那些教训,使我们国家更兴旺,民族更复兴。

红楼梦百家讲坛主讲人刘心武简介和经典语录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闻名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xx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飘窗》。

刘心武经典语录:

用自己的逆境与别人的顺境对比,是糊涂。用自己现在的逆境同自己以往的顺境对比,是愚蠢。用自己的逆境和他人的逆境相比,是卑微。

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出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 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我筑自己的灶,熬自己的汤,谁爱喝谁喝,从不逼人家,但谁也别想来拆我的灶,倒我的汤。

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惆怅隶属于善良;绝无惆怅感的人也许非常不凡,但毕竟非善良之辈。

脱离了男女双方在思想上、情感上、情味和气质等方面的共鸣倾慕,仅是单纯的两性关系,是不能称之为爱情的。

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已;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昂首出击!

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最起码的条件和最终的要求就是表里如一,始终如一。无论生忧患之中,还是处落魄之境,无论自幼至长,还是自长至老,在这个问题上应无一刻的松动。

人渴望被承认,也就是别人的目光,但是同时,当别人的目光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又感到窒息,感到不自由。获得承认和追求自由之间,有一个多么辩证的关系。

生活中的选择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细微的选择差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王立群经典语录摘抄

王立群,安徽省六安市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省管专家,河南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委员。2006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人物并出版相关图书,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是七年来连续在《百家讲坛》担任主讲人的学者。

王立群经典语录: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让人生有些光彩,必须具备四个行,第一自己要行,第二要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人得行,第四你的身体得行。

小人和君子,只是对人才的一种道德的断定,并非是对人才能力的一种断定,小人不一定无才,君子不一定有才,而且一人之身,既有小人的基因,也有君子的基因。

人一但飞黄腾达,你是睚眦必报,还是既往不咎,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心胸,但是在冥冥之中,似乎也牵引着个体的轨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命运之环,总是如此,相成又相悖,这就是历史的法规。

麻雀木油变成凤凰,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人们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悬在别人头上的利剑,也许有一天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人才只有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上升期、鼎盛期得到重用,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才能被时人与后人牢牢记住。再优秀的人才,如果出现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都无法将效益发挥至最大化。

一个人一生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就像老鼠一样,关键看他在什么平台上。这就是李斯非常有名的老鼠哲学。

赞扬本身是一门大学问:赞扬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人,是胸怀宽广;赞扬不值得赞扬的人,是借力打力;赞扬比自己更强大的人,是勇敢无畏。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超隐隐于网。

人才只好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度、一个单位的上升期、昌盛期得到重用,才能发扬出最大效益,才能被时人与后人牢牢记住。再优良的人才,如果出现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期,都无法将效益发扬至最大化。

世上有5种人:1、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人,这种人为的是事业。2、只琢磨人,不琢磨事的人,这种人为当官。3、只琢磨钱的人。这种人为了发财。4、既琢磨事又琢磨人的人,这种人能成大事。5、既琢磨事又琢磨人还琢磨钱的人,这种人了不得了。

中央电视台选百家讲坛讲师有两个标准,一是要年纪老,一是要长得丑。像我一张脸惨不忍睹,不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听众(观众)注意的是我讲的内容。

我把老年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年不如一年;第二个阶段:一月不如一月;第三个阶段:一天不如一天。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让人生有些光彩,必须要具备四个行:第一,自己要行;第二,要有人说你行;第三,说你行的人得行,第四,你的身体得行。

麻雀没有变成凤凰,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人们常说,得饶人处且饶人,悬在别人头上的利剑,也许有一天会落到自己的头上。

人一但飞黄腾达,你是睚眦必报,还是既往不咎,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气量,但是在冥冥之中,似乎也牵引着个体的轨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命运之环,总是如此,相成又相悖,这就是历史的规律。

一个人能否成气候,不在于表相是否柔弱,而在于有没有一颗强悍的内心。

故事的荒谬可以是滑稽,但人生的荒谬往往是残酷。

人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接力赛,有时领先,有时落后,但是你只要在路上,就有机会,及时行乐,就像是一支兴奋剂,它能够点燃幸福的华彩,也能加速生命的衰败,所以人还是要适当的有一些节制。

小人和君子,只是对人才的一种道德的判断,并非是对人才能力的一种判断,小人不一定无才,君子不一定有才,而且一人之身,既有小人的基因,也有君子的基因。

《诸子百家》名家经典语录美句
儒家

1、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虎。——《新序·杂事篇》

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2、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孔子家语·五仪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为了理想的实现,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清贫。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新序·杂事篇》

任何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缺点。我们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致思》

孝顺父母不是哪天心血来潮就去做的事情,而应该在平日里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事情。

5、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孔子家语·三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不必为自己所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

6、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孔子家语·贤君》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7、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治病的好药通常味道很苦,忠心规劝的话听起来却令人不快。

8、君子居必择处,游必择方,仕必择君。——《孔子家语·六本》

纷繁尘世,只有用清醒的头脑加以选择,才不至于身陷困境。

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就需要我们做事应当未雨绸缪,而不能临渴掘井。

10、过而能改,其进矣乎。——《孔子家语·辩乐解》

犯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误而不觉,犯错之后能够改正,就是进步的表现。

11、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篇》

知识的海洋是无边的,而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以有限随无穷,只能不断地学习。

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篇》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人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1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人当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追求伟大的成功。这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一个道理。

14、文繁则质衰,末盛则本亏。——《盐铁论·本议》

过分强调文饰与修辞,内容就会受掩敝而显得软弱无力,也即形式重于内容,其实就是舍本逐末。

15、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篇》

囿于片面性,人就不能全面的看问题,以至于造成决策的失误,认识事物应当把握全局。

16、浅不足与测深,愚不足与谋知,坎井之蛙不可与语东海之乐。——《荀子·正论篇》

对待有些人,我们只作一笑了之,不必过于计较。

16、前事之不忘后之师。——《新书·过秦论》

“前车之鉴”当牢记,重蹈覆辙是愚蠢者的表现。人们应当牢记以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今后行事的借鉴。

17、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孔子集语·论人》

星星的明亮,不如月的阴暗,万物都存在于某种限度之中。

18、德胜者威广,力盛者骄众。——《新语·道德篇》

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施以仁义之德,这样它的善政可以泽及百姓而流传很广。

19、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行而慎于言。——《新语·本行篇》

君子,当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言行既要符合道义,又要讲求策略。

20、治大者不可以烦,烦则乱;治小者不可以怠,怠则废。——《盐铁论·刺复》

管理大事业要提纲挈领,办理小事则要勤谨。

道家

2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本原,都是可以说出来的,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本原。

22、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世间“好”与“不好”,“善”与“不善”,都是同等地位的,是一个事物的两面,相生相克,互为其根;没有绝对的“好”与“善”。

23、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

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24、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

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真正的巧不在于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

2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在顺境中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志得意满,狂妄自大,反而滋生灾祸,由福转祸;逆境中百折不挠,勤奋刻苦,可变逆境为顺境,由苦而甜。

26、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

欲壑难填,未来占有不尽的财富而争得头破血流,甚至你死我活,为什么不学学鹪鹩和偃鼠的洒脱呢?

2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做什么事都不要绝对化,要适可而止。永远有你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苛求。

28、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

要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

29、以众小不胜而为大胜也。——《庄子·秋水》

小胜小败无关大局,虽多次小败,亦不会大伤元气;大胜大败则生死攸关,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可不慎。

30、 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当面阿谀奉承他人,背后又大加诋毁,这种两面三刀之人,是我们所应该唾弃的。

31、 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列子》

有得必有失。很多人因为某些爱好和追求,从执着变成了执拗。盈亏却是此消彼长,看似得到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失去。

兵家

32、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

学会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制订计划,不可死搬教条,墨守成规。

33、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篇》

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方法。

34、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孙子兵法·计篇》

兵不厌诈,也是这个道理。一定要透过事物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35、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孙子兵法·计篇》

对于个性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做生意时这条特别适用。

36、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兵法·谋攻篇》

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37、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子兵法·九地篇》

有时候身陷绝境,必须逼自己一把,否则一直停留在舒适区,会一直止步不前。

38、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

时刻有危机意识,居安思危,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未雨绸缪,方能防患于未然。

墨家

39、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染》

正确地选择自己的朋友,“近贤人,远小人”,只有这样才会受到好的熏陶,否则只能得到坏的影响。

40、 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墨子》

现实中,有人往往为谦卑的躬腰而感动,为精美的诱饵而动心。生活的,爱情的,事业的,在私欲面前,我们会少了判断力,及而没有了自我。

41、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墨子》

君子对待别人较宽容,因而自己进步很大,那些修养不高的人遇事却总爱责怪别人,所以自己老是止步不前。

42、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墨子》

有德之君不夸耀自己德行的高远,这样才能做众人的领袖。

43、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墨子》

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名誉之重,由此略见一斑。

4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墨子》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也不会果敢;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也不值得和他交游。

法家

45、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韩非子·孤愤》

炫耀什么,就容易失去什么。管好自己的嘴巴,也是成熟的标志。

46、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韩非子·奸劫弑臣》

做事情应明察秋毫,才不至于做错事和蠢事。

47、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韩非子·观行》

做事情不能不考虑外在的环境和形势,方式、方法很关键,选好路子,往往能够事半功倍。

48、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要通过社会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

49、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50、圣人裁物,不为物使。——《管子·心术下》

能安己心,推己及人,方可安他人之心。人应站在较高的层次上,不为外物所役使。

杂家

51、谋定而后动。——《鬼谷子》

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否则追悔莫及!

52、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季春纪·诚廉》

具有高洁品质的人是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改变操守的,即使粉身碎骨,精神也是永存的。

53、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孝行览·义赏》

得与失永远是一对矛盾。世上没有绝对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虑到了失,失时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间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5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季春纪·尽数》

不断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使思想不僵化不保守,保持活力和先进。

55、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离俗览·聚难》

人无完人,选贤举能应该求其大善,而不应该责其小过。人们要认识到不足,不要吹毛求疵。

阎崇年的人生体悟

“四合”是阎崇年的人生哲学观。阎崇年认为,“止于至善”是《大学》指明的人性修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达到“至善”的大境界。具体说来,“止于至善”,就是要科学地调理天、地、人、己的四维关系,达到“四合”,也就是要达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达到四合是个过程,不断趋近“四合”,攀升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天合就是天人关系,是中华文化和人生智慧的一大特点。天,有多种解释:天命、天道、天理、天时等。这里说的天,主要是指天时。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面对的是天时。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就是说要探究天与人的关系。“天时”有大天时、小天时。魏源在《圣武记》中说:“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就是说,成小事业者要有小天时,成大事业者必有大天时。天时不停地在变。《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是天体在不停地运行,人要不断地努力。既然人与天经常不合,那么怎样使它“合”呢?重要的是:察知天时,顺应天时,不失天时。一是察知天时。人们常说:“知时务者为俊杰。”俊杰的一个特点是要“知时务”,就是要知天时、识事务。古代杰出人物的察天时,主要感悟天时、顺应天时。二是顺应天时。《老子》说:“动善时。”《孟子·离娄上》也说:“顺天者存,逆天者亡。”都是说行动要顺应天时。三是不失天时。《晋书·宣帝纪》说:“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也。”人与天的关系是:既不违时,也不失时。
地合主要指环境与自身的平衡关系。“地合”的含义比“地利”更宽泛,它的含义主要有四:一是知地利,二是用地利,三是借地利,四是节地利。就是说人同地,既矛盾又谐和,矛盾中求谐和,谐和中求发展,力求自身与环境的平衡。
人合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求同、融合,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矛盾、冲突。做事、做人,为官、为政,“人合”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做大事业者,必有大“人合”。可以说有多大的“人合”,就有多宽的胸怀,有多高的境界,成多大的事业。所谓“人合”,碰到的难题是:如何对待小人和敌人。遇到友人和贵人,要恭敬;遇到小人和敌人,要感谢。
己合主要是生理平衡、心理平衡、伦理平衡。其一,生理平衡。人的生理,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会生病。人们往往被疾病和痛苦所折磨。生病有外因,更重要的是内因。要维持生理平衡,要促使身体健康。严格地说,有多健康的身体,就能做多大的事业。要善于调整身体内在因素,尽可能保持一个平衡、健康的身体。其二,心理平衡。人的心理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所以有苦闷、烦恼、焦虑和烦躁。要使心理平衡,重要的是心态,要有黄金心态。所谓黄金心态,就是碰到困难要阳光、喜悦,遇到委屈要坦荡、豁达,遭遇坎坷要淡泊、宁静,面临胜利要谦虚、谨慎。具体来说,应注意事大气静、顺谦逆奋。其三,伦理平衡。伦理平衡,重在修身。《大学》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既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根本,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以,“八目”的核心是修身,而修身的要义是克己从善,其指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达到“四合”。修身所追求的目标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像范仲淹《岳阳楼记》所追求的修身意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力求达到张横渠所言的最高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京北四环,北京社会科学院。阎老师就住在院内的宿舍里,三室一厅的房间几乎是书充满的。进门的门道右侧,就是一排书柜,客厅很宽大,东北两面,高大的书柜一直到房顶,地上也摞满了书。书房在南面,门的上方题写着:“四合书屋”。东西两侧的书架里放满了书,南面的书桌上放着电脑、传真机和一些书刊,已无下手之处。阎老师写作主要在客厅。房中一个小圆桌,一部笔记本电脑,足矣。有时就在这个大圆桌上写作,桌上的一些零食,专为客人们准备,好友来时,一杯清茶、几碟干果,谈事叙情。好友告辞,桌上一推,也不收拾,放上电脑,又可写作了。
阎先生平时不健身,不吃保健品、补药,吃饭什么的也不讲究,要说有什么养生之道,“只有比较乐观而已”。参观过四合书屋的朋友说:米寿可待、白寿可期的阎先生,一定能坐拥书城,继续做些大点儿的事。更有人赋诗一首:崇名四海五洲同,年逾古稀文更雄。公道在心书在手,赞声常漾讲坛中。

阎崇年是谁?

阎崇年
阎崇年,汉族,1934年4月生, 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 著名的历史学者。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抚顺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傅波介绍,阎崇年是抚顺的“荣誉市民”,抚顺市市长刘强为他颁发的证书。

《新京报》报道阎崇年曾经当过中学老师,所以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

论文集有《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十六部)、《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以《正说清朝十二帝》引起关注的北京学者阎崇年,对于自己成为《百家讲坛》走红第一人,阎崇年把成功首先归结为选准了切入点。他说,《正说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受大家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对了切入点,“比如讲咸丰,我把太平天国作背景,然后从咸丰的几个错误讲起,45分钟6个错误讲不完,于是我就选了3个错———错坐了皇帝宝座、错离了皇都北京、错选了顾命大臣,开场就吸引了大家。”

其次是客观评价清朝历史。阎崇年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来自港台的戏说历史之风盛行,对于历史,人们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编的,哪些是正说、哪些是戏说。正因为如此,他的演讲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此外,讲座要学电视剧制造悬念。阎崇年说:“在节目中,编导从我开始加入了悬念。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阎崇年认为,“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目前清宫戏热播,老百姓已不再满足于戏说,希望能了解历史的真实;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个“疑”字。《百家讲坛》的编导们在节目编排上设置层层悬念,又一个个解开,在后期制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紧扣观众。阎崇年还分析说,除了悬念,他还在演讲中加入了历史故事、逻辑综合、理论分析。

阎崇年:拂去清史迷雾
阎崇年:清兵入关掳掠,很难说悲,也很难说喜

晶报:您说过明亡清兴这60年是个天崩地解、山谷陵替、格局剧变、悲欢离合的年代。袁崇焕冤死、李自成入京、吴三桂降清、多尔衮入关,一幕幕惨烈的场景令人目不暇接。如果把这60年比作一场大戏,您认为它在历史上是悲剧还是喜剧?

阎崇年:我刚录完的一讲《明亡清兴六十年》里谈到皇太极5次带兵杀入关内。其中有一次就掳掠“人牲97万头”,把中原百姓与牲口放在一起计算。这对于当时新兴的清政权来说当然是喜剧:扩大了影响,为入关增加了经济基础;对中原百姓来说肯定是悲剧: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历史是在多维中发展的,很难说悲,也很难说喜。

以“戏说”取胜的清宫戏,迎合了大众的娱乐诉求,但误导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真实历史的认识,引发了严肃历史学家的集体愤怒。清史专家阎崇年在央视大开讲坛,虽然他大肆美化满清统治,但也廓清了人们对清史认知的迷雾……

阎崇年对清史的研究从康熙《清圣祖实录》开始,陆续发表了《满学论集》、《燕史集》等论文集,专著《努尔哈赤传》等,同时发表满学、清史论文250余篇。
他认为,顺治、康熙、乾隆虽然个个是满清皇帝,现在却都是娱乐大众的主儿,看多了荧屏上的清宫戏,大家自然关心这“戏说”、那“戏说”到底有几分真?
阎崇年就拿“康熙微服私访”开说:“康熙微服私访,一、绝无意识;二、绝无必要;三、绝无可能。”阎崇年解释,“微服私访”是现代人的意识,清朝皇帝,绝对有一身皇族的傲气,不屑和平民百姓为伍,看看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就知道了,那绝对是贵为天子,睥睨下人,要说和一般老百姓勾肩搭背,那绝对不可能;再说,康熙皇帝不需要微服私访,因为他有一个“密折”制度(就是秘密报告),通过密折,康熙就能知道一切。
就着这话题,阎崇年又顺便给民间盛传的几段“野史”辟谣:一是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私情”,民间说法,在孝庄还是庄妃的时候,多尔衮就多次在她的寝宫过夜,连顺治皇帝都是他俩的私生子。
阎崇年说:“庄妃和皇后、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个四合院,东边屋里能看见西边窗户,多尔衮要是来了还过夜,那多少双眼睛得盯着?这压根不是戏说,是胡说。
再一个,就是少年康熙与孝庄侍女苏麻喇姑的“恋情”。民间说苏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恋,也是他一生唯一真爱过的女人,包括历史正剧《康熙王朝》里也把苏麻喇姑描绘成一个只比康熙大几岁的妙龄姑娘。阎崇年说:“孝庄出嫁的时候是14岁,苏麻喇姑是她陪嫁的丫头,大概十二三岁吧;康熙是孝庄的孙子,也就是苏麻喇姑的孙子辈,和苏麻喇姑至少差了三四十岁,这两人还能爱得个死去活来?”

阎崇年在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中坚持了“五说”———正、细、慎、通、新。正说,民间流传很多康乾江南私访的说法,事实上清帝没有下江南私访过;细说,讲到光绪死,怎么死的,病死害死还是毒死;慎说,正确传达传递历史信息;通说,既肯定康熙的历史贡献,又讲细节引人入胜;新说,讲出新见解来。正是这样,阎崇年把一部清十二帝正史讲得如同评书一般出彩,把一大批受戏说清宫戏影响的人们拉回到敬畏历史、珍重历史的轨道上。

近年来,阎崇年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等地学术机构或高校讲学。

附:阎崇年语录:
1.智者受到庸人的嫉妒
勇者受到敌人的仇恨
廉者受到贪人的不满
2.天合
地合
人合
己合
3.像渔民一样勇敢
像农民一样务实
像商人一样机变
4.历史应当受到敬畏,为什么要敬?因为吸取前人经验会得到宝贵的智慧,为什么要畏?因为重蹈前人错误要受到历史的惩罚”。清朝历史既有过耻辱,也有过辉煌,我们既不能忘却历史的耻辱,也不能抹煞历史的辉煌,清朝兴起与强盛的重要的经验,就是“合”,国家合,民族合,这是清朝兴盛的主要经验,也是清朝兴盛留给后人的历史宝鉴。
5.我们从中国历史长河来看,清朝历史以后影响大的有三点:第一点,奠定中华版图。因为现在中国的版图基本上是清朝前期奠定的。第二,多民族统一。清朝康熙皇帝时候说长城没有用了,用不着修长城,民族关系好了干吗修长城。第三点,传承中华文明,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没有间断,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中断了,中国文明没有中断。如果清朝皇帝下一个命令,全国都必须学满文,全国必须说满语,全国科举考试不考《四书》、《五经》了,一律考满文,情况又不一样。
6.历史学家最重要的品质第一是诚,真诚的诚,对历史必须老老实实、诚诚恳恳,尽量按照历史原貌,尽量少掺杂个人一些偏见,公正、真实一点点把历史转递下去,第一是诚。第二是敬。对历史的经验要敬,对那些教训也要敬。
7.也有故事,离现在不远不近,材料还比较多,也可以编,所以清朝的电视剧、历史剧比较多。那就是戏说,戏说也不为怪,人家演戏嘛,就是演戏人物可以塑造,情节可以编造,编得有戏,所以戏说的电视剧、戏剧不足为怪,不可能像实录那样一板一眼地说,就没人看了,就不是戏了。因为戏剧、电影本身是个艺术形式。历史不是,历史就是历史,是两个不同的内容。
阎崇年 男,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主要著作:论文集有《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和《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4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14部,主编《满学研究》(一至六辑)、《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11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北京史论文二百余篇。《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阎崇年,汉族,1934年4月生, 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 著名的历史学者。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抚顺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傅波介绍,阎崇年是抚顺的“荣誉市民”,抚顺市市长刘强为他颁发的证书。
阎崇年,1934年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
《新京报》曾经报道阎老师曾经当过中学老师,所以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有儒雅的大家风范。
本名阎崇满,其父阎建仁,其兄阎崇日

有人说阎崇年的书法字字有出处,怎么评价?

大笔一挥,唬人不浅,又是江湖体。阎崇年是历史学家,善不善研究历史不敢说,但是善讲历史是必然的。记得阎先生曾经出过一本说历史的书,论及史书的严谨性,阎崇年曾经认为不会有什么错误,并且悬赏挑错,挑一错付千元。

后来有人竟然在阎崇年的书里一口气挑出了数百处错误。赏金之事不在多论,只谈阎崇年做学问的“江湖气”——悬赏挑错,这种做法太过于江湖了。文人做事,需要小心翼翼,精益求精,没有必要这么江湖的。

可是,在阎崇年的学问视野里,还真是充填了一些过度自信的江湖气质。除了出书有江湖思路,他写书法,也是江湖气质。大笔一挥写榜书,字迹丑的“可怕”,却不以为丑,就是敢写,这也太入江湖的一种学问表现。

一些江湖一派的书法家,他们基本上不练碑帖,书法里的文人气质一般是不得见的,就是愿意用大号毛笔写大字,以大字遮其丑,渲染气势。比如曾翔写书法,曾经用很大的毛笔在地上写,一边写还一边吼,称书法为吼书。

吼书其实就是江湖体的一类。阎崇年写书法,虽然不吼,但是愿意使蛮力,大笔大墨,硬向纸上戳,蛮力千钧,不显儒雅,江湖陋风,虽然比较能唬人,但终归会露风,唬人一刻,低质一世。

所以,阎崇年书法,不觉一笑,又是一位江湖书法家,缺少书法修炼的正宗心经,呈现出过多的玩书法的随意和假装。

书法家是写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可是现在书坛,就有一些书法家不认真修炼碑帖,愿意装模作样写书法。

特别是一个人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内做出点儿名声或拥有了一些名望之后,就愿意跨界写书法,不论会不会写书法,都要拿起毛笔去逞能。没练过书法,无能可逞,只好大笔一挥写江湖了。

他的字功力很深,气度不凡,字字有出处,是幼时的老班底
他的书法刚柔并济,张弛有度,字像其人,是很厉害的书法家。
阎崇年了一个有文学功底的书法家,所以他写的书法,每字都有典故。
他的书法会让人引起想象,非常的就神韵,是位伟大的书法家。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阎崇年新书《森林帝国》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1040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果明朝皇帝即位的顺序是反着来的会发生什么为什么中国欧洲西亚北非看到的星辰大多数是相同的,但是不能同时看到日食月食现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