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流浪地球》,想问一下地球在达到千分之五光速后。对大气层有没有影响 大气压强会不会变化

发布时间: 2023-04-20 21:00: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关于流浪地球的疑问?流浪地球中建了很多推力的装置。推动地球向外太空飞,但是这些推理装置都非常矮小,即使推动的话喷出来的气也是在大...

看完《流浪地球》,想问一下地球在达到千分之五光速后。对大气层有没有影响 大气压强会不会变化

关于流浪地球的疑问?

流浪地球中建了很多推力的装置。推动地球向外太空飞,但是这些推理装置都非常矮小,即使推动的话喷出来的气也是在大气层内流动,也不可能推动地球啊
从现实科学角度来说,你的质疑是有道理的。首先,用推进器驱动地球的方式需要克服的挑战非常巨大,包括但不限于能源需求、推进器的效率和大气层内的阻力。即便是非常高效的推进器,也很难产生足够的力量来移动地球这样巨大的质量。
其次,即使推进器产生的推力足够大,也需要考虑到如何平衡地球的自转、引力等因素,以及如何确保地球在移动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这些都是在现实科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电影中的推进装置虽然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它在影片中是一种科幻设定,不必过于纠结于现实物理规律。在影片中,推进装置通过核聚变产生巨大的推力,以推动地球前进。为了避免这些力量直接作用在大气层上造成破坏,设定中的推进装置使用了先进的技术,将产生的能量进行有效的传递和转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故事背景中理解,这部作品试图探讨人类面临危机时的团结与拯救地球的决心。实际上,科幻作品常常通过超越现实的设定来传达一些更深刻的思考和寓意。
其实恰恰相反,这些发动机过于强大了,以至于能够通过引射作用迅速把大气层吹走。
我们如果向空气中吹一口气,那么这些空气本身是有动能的,然后这种动能会通过与周围空气的相互作用传递出去,于是周围的空气也能获得一定的动能,跟着这股气一起运动。于是在这股空气流动的过程中,跟着一起流动的空气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慢。这个叫做引射作用。对于一般的化学能运载火箭来说,首先喷流的速度小于第二宇宙速度,所以喷流本身是无法逃出地球引力的。其次喷流在空气中流动,动能会逐渐消散到周围的空气当中,速度逐渐变慢,在足够远的距离上人也就感觉不到气流了。
但是行星发动机完全不同,它的规模实在太大了,推力是以万亿吨计的,而且喷流的速度也太快了。按照设定,将岩石中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聚变成铁,产生的能量足以使喷流达到10452千米/秒的速度,大约相当于地球逃逸速度的一千倍。于是喷流射出大气层之后仍然能够远远大于第二宇宙速度,并且可以通过引射作用,带着大量的空气一起喷射出去。所以整个地球的大气层会在极短时间被吹干净。电影中地球的空气被吹走,在地球后面形成一个巨大的尾巴,这个是很写实的。但问题在于一个“刹车时代”就足够把地球表面变成真空,后面的戏就没法拍了。
发动机的高度跟这个过程基本没有关系,或者说这点高度完全是忽略不计的。说得更直接一点,按照设定,地球发动机的喷流足以扫过大半个太阳系而不消散,地球的直径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要知道,彗星的彗尾能够达到几亿公里的长度,那只不过是被太阳风吹出来的气体。而地球发动机的喷流速度是太阳风的几十倍。
你可以想象一下,地球发动机喷射出几十亿公里长的尾焰,地球只不过是最前头上看不见的小点点。
在电影《流浪地球》中,地球上建立了数百万个推进器,并且这些推进器非常巨大和强大,足以产生足够的推力来将地球推离太阳系并进入宇宙深处。这些推进器不仅仅是单纯的火箭发动机,而是基于高级科技原理的巨型推进系统,例如反物质引擎和引力推进器等。
另外,电影中还提到了所谓的“地球引擎”,它是一个由人类集体智慧设计的强大推进系统,不仅能够推动地球,还可以控制地球的方向和速度。虽然电影中没有详细解释地球引擎的工作原理,但可以看出它是一种高科技能源系统,与常规的火箭发动机不同。
总之,电影中的科幻设定并不是完全符合现实科学原理的,其中存在很多虚构和想象的元素。因此,我们不必对电影中的科学细节过于追究,而是要欣赏电影所带来的想象和感动。

流浪地球里的地理小知识

1.流浪地球故事梗概
太阳即将毁灭,过去无数岁月中做为人类精神支柱存在太阳变了死亡和恐怖的象征。

比起坐以待毙,人类选择挣扎到底。庞大的地球逃脱计划开始实施。

然而人类所能制造的普通尺寸人造环境无法承受漫长的逃脱之旅。所以人类只得在地球的一侧安装上巨大的地球发动机,将整个巨大地球环境圈化为的移民方舟,以此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

代价是高昂的,艺术,伦理,常识,一件又一件曾经无比熟悉的特色从人性中消失,逝去的生命更是多如繁星。剩下的只有对生存的强烈渴望。

疑惑和猜忌一度在人类当中引发叛乱之火,然而太阳最后的灭亡瞬间平息了一切,人类终于怀揣希望踏上漫长的流浪旅。“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啊”成为无数生在这个时代的人弥留之际的遗言。

它包含着人类这个种族亘古不变的永恒心声————我们要活下去。
2.地理小常识
1。“华东地区”一般指华东六省一市,包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上海市。

2。青藏高原,中国最大的高原,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境内面积2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

3。南极大陆终年气候极低,冰雪覆盖,属于极地气候。

4。喜马拉雅山脉,包括世界上多座最高的山,有110多座山峰高达或超过海拔7,300米(24,000英尺)。其中之一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也称埃佛勒斯峰,萨加·玛塔峰),高达8844.43米(29,017.16英尺)。这些山的伟岸峰颠耸立在永久雪线之上。

5。热带雨林气候,又称“赤道多雨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终年高温多雨,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C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主要出现在南美洲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6。长江黄河所流经的省份:(1)长江:流经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11省市。(2)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 9省、自治区。

7。北美洲所跨气候带(从北向南依次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

8。地球水体,其中海水占97.3%,淡水只占2.7%。淡水资源中冰山、冰冠水占77.2%.地下水和土壤中水占22.4%,湖泊、沼泽水占0.35%,河水占0.1%,大气中水占0.04% 。

9。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

10。霜,是水汽(也就是气态的水)在温度很低时,一种凝华现象,跟雪很类似。严寒的冬天清晨,户外植物上通常会结霜,这是因为夜间植物散热的慢、地表的温度又特别低、水汽散发不快,还聚集在植物表面时就结冻了,因此形成霜。科学上,霜是由冰晶组成,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时,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高于冰点,而霜点(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低于冰点,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才会结霜。

11。雪要融化就要吸收周围的热量,空气中的热量被雪吸收了,人就会觉得冷,而在没有太阳的下雪天,如果冷就是因为气温低!所以在融雪的时候人们感觉会比下雪时更冷 。

12。发射卫星时,距离赤道越近越好,因为距离赤道越近,地球的离心力越大,因此可以节省火箭的燃料。

13。夏季,受暖锋雨的影响,长江流域降水丰富,达到一年中最大值。长江的径流量就大,那么就稀释了长江入海口的海水,从而使长江口表层海水盐度就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14。 中国最低的内陆盆地,在新疆 *** 尔自治区东部,是天山山脉东段南坡的山间断陷盆地。北为博格达山,南为库鲁克山,面积约50,000平方公里。盆地中部低于海平面的约占4,000平方公里,艾丁湖面-154公尺(即米)。

15。曾母暗沙,位于南沙群岛南端(北纬3°58',东经112°17'),它是中国领土的最南点。在澄平礁西南约52海里。根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船1985—1986年调查最浅处水深为17.5米,形如纺锤,礁丘脊部呈北北西走向,为水下珊瑚礁,面积2.12平方公里。曾母暗沙未被任何国家占据,我海军舰艇编队会不定时对曾母暗沙巡航。
3.地理小常识·急·简单的
中国的地理常识:地形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3%,高原26%,盆地18.8%,平原12%,丘陵9.9%。

岛屿

在中国海域上分布着5400个岛屿。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海南岛(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山脉

喜马拉雅山

全世界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9座,而坐落在中国境内和国境线上的就有7座,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分布着许多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6000米。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最长的河流

长江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公里,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为世界第三长河。黄河系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

最大的峡谷

*** 高原的雅鲁藏布江上,有全长504.6公里、深6009米的大峡谷,它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大运河,全长1801公里,始凿于公元前五世纪,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

湖泊

鄱阳湖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面积3583平方公里;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4583平方公里。

气候

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南部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北部部分地区则靠近寒带。

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东半球,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国土面积

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最大的城市

上海
4.《流浪地球》主要讲了什么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剧情简介: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 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即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

中国航天员刘培强在儿子刘启四岁那年前往国际空间站,和国际同侪肩负起领航者的重任。 转眼刘启长大,他带着妹妹朵朵偷偷跑到地表,偷开外公韩子昂的运输车,结果不仅遭到逮捕,还遭遇了全球发动机停摆的事件。

为了修好发动机,阻止地球坠入木星,全球开始展开饱和式营救,连刘启他们的车也被强征加入。在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只为延续百代子孙生存的希望。
5.求助大神,《流浪地球》中五个逃亡时代的物理学原理
逃逸时代:开动发动机,是地球达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

刹车时代:利用地球发动机使地球停止转动,使发动机喷口固定在地球运行的反方向。

是死亡。

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卫星。

人类检测到太阳将要发生“病变”而膨胀变大,大到地球会在太阳内部运行。为了躲避从天而降的灭顶之灾,为了延续人类种族,联合 *** 决定驾驶地球逃离太阳系,驶向比邻星。在那里,地球可以停泊在比邻星的卫星轨道,作为它的一颗卫星继续存活下去。而这逃亡,将耗时2500年,100代人的时间。

所谓刹车就是停止地球的自转,一万二千台地球发动机安装在亚洲和美洲大陆的平原上,整个刹车时代耗时42年。地球停止了自转。从此地球上不再有日出日落。主人公就是出生在刹车时代刚结束的时候。此时人类的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这些地球发动机每一个都高达一万多米,利用重元素聚变,将岩石作为燃料。

此时地球上的景观是这样的:整个大气层已经被发动机喷出的火焰加温到了七八十度,人类必须穿着冷却服才能在户外活动,发动机造成的高温融化了冰川,潮汐吞没了北半球三分之二的大城市,比如上海。整个地球还没有启程就已经面目全非。人类对太阳的价值观也已经从赞美崇拜变成了畏惧。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优秀范文

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在春节档中,票房稳居第一,带着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信任与欣赏,我对流浪地球的期望值特别高。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1

开学的前一天,我去看了最近火爆全球的影片《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讲述的是若干年后,地球环境恶化,人们只能迁到地下城生活。而随着太阳即将老化毁灭,地球也将面临灭顶之灾。人类制造出许多发动机,要推动地球逃离太阳系,开启宇宙流浪之旅,寻找新的家园。而地球受木星吸引偏离航道,发动机出现了故障,宇航员刘培强一家与救援行动队成功拯救了地球的故事。

影片场面宏大,特效逼真,真情感人。在这部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刘培强。为了让地球脱离木星的引力,人们尝试用转向器发出的光芒引爆木星,没料到,光芒在就要碰到木星时突然停止了,在这危急时刻,是刘培强驾驶飞船冲入木星,并引爆了木星,让地球得以逃脱木星,而他自己却消失在木星的大风暴中了。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当尽一日之责。刘培强在地球面临与木星相撞的危急时刻,毅然站了出来,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拯救了人类。他这种有责任有担当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

不过,我对影片的剧情也抱有很大的疑问,为什么人类不是放弃地球去探索新的适合居住的星球,而是带着地球流浪呢?看了许多对这个影片的介绍,我明白了这正是影片的独特和大放光彩之处。带着地球流浪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表现方式:乡土难离,故园难舍。在好莱坞大片里,人类可以逃离地球抛弃家园而活。但在这部影片里,我们选择守卫地球而生,流浪也要带上地球,带上自己的`故土。因为这里有我们的家人,有我们的祖先,这里是我们的故乡。“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中国人,心最终还是要回归故乡的,对家园的不离不弃,是深根于我们几千年文明历史。正是中国人这特有的对故土的眷恋,对家园的大爱,才衍生了希望和信念,才拯救了流浪的地球。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不禁感慨,随着人类的发展,大片的树林被砍伐,无数野生动物无家可归,许多珍惜物种在消失。人类制造的废弃物污染了环境。温室效应改变了地球的气候,一座座冰川倒下消失。如果若干年后,就像“流浪地球”中所看到的那样,地球即将毁灭,人类该何去何从?细思极恐,为了我们美丽的家园不毁灭,为了不让地球有朝一日真的去流浪,我们是不是该力所能及地做点什么呢?以行动来保护环境,在不损害环境承载能力,不损害后代的要求下,发展我们人类科技。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生命与绿色拥抱,让人类与生态共存,让我们的家园枝繁叶茂,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人类和动物和谐自由的生活。地球---永远不要流浪!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2

《流浪地球》是我读过的第一部刘慈欣小说。十好几年前在网上读的,当时大刘还不怎么出名——至少我不知道此人。结果我一读就被他吸引住了。从此,我成了他的fans,追读了我能找到的他的所有作品。《三体》等小说还读了、听了不止一遍。

前几年就听说他的《三体》等将会被改编成电影。我十分期待。没想到第一部成为电影的大刘作品是《流浪地球》。没话说,当然要去电影院支持一下我的Idol。

毕竟已读过原著了,我以为自己要看的主要是特效,就像一个京剧发烧友,所欣赏的不是折子戏的内容,而只是演员的表演一样。没有想到的是,我所看到的,是一个几乎全新的故事。我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完全不知道故事的走向。

说“几乎全新”,是因为,电影还是使用了小说的大框架——太阳将出现能蒸发掉地球的氦闪,为应对此危机,人类成立联合政府,制造行星发动机,把地球开出了公转轨道,走向了星际流浪之旅——尽管讲的是完全不同的小故事。我记得小说以科学应对方法为背景(重核聚变技术、地球发动机),写的主要是哲学的故事(如做出预测的科学家因为氦闪没有如期发生而遭到处决)、伦理的故事(成为宇宙流浪者后,地球人婚恋观的改变),而我所看到的电影,展示的基本是一个灾难故事。

改变地球走向和人类命运的全球人类联合行动,怎能没有争议,怎能无阻碍地进行?这其中当然会发生很多很多的故事。作为不同的媒介,电影发挥自己在视觉冲击力方面的特长,讲几个与小说不同的故事,当然也是可以的。爱情的故事、亲情的故事、革命的故事、人类勇气智慧和能力的故事......这些统统都可以讲。

本片选择的是讲一个灾难的故事——因没有充分考虑到木星引力导致的地震对行星发动机的冲击,失去40%以上动力的地球将被木星吞没,只是因为几个小人物的偶发事件而于最后一刻得救。应当承认,电影的画面是令人震撼的。作为灾难片,它虽然还难及好莱坞大片《2021》、《后天》等,但它还是拍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新高度。有人称它是中国科幻电影的新纪元,我觉得也还是可以的。

让我不满的是,它在情节设计上的一些不合情理之处。在2040年左右,也即距今仅20年后,人类就发展出重核聚变技术,令石头成为星际航行的燃料,推动地球这么大的飞船行动,并将达到千分之五的光速。如此科学技术,实在是太黑了!科幻当然得有想象力,这是可以的,事实上,原小说就是这么设定的。让人难以容忍的是,拥有如此黑科技的人类居然还要利用木星的引力为地球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加速。利用一下木星的引力当然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怎么能让地球遭遇与木星相撞那么大的风险呢?这么大的风险,人类居然没有应对预案,居然在灾难发生前几天才知道,这太不可思议了!

看到灭顶之灾后,人类联合政府,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智库、权力机构、科学家基本是束手无策,在地木发生碰撞前一周就放弃了一切努力。这种人类,也未免太没毅力了!而中国一位十几岁的叛逆少年,以及他的宇航员父亲,却轻而易举地想出了对策,并不惜牺牲自己成功地加以实施,最终挽救了地球,这未免太令人难以置信了!事情往往不是那么顺利,在实施救援的过程中,高达11km、可以推动地球的发动机有些卡壳。他们不是运用别的机械的力量,而是花几十分钟或几小时组织了百十人“撸起袖子”,靠人力将其推过去,这也未免太low了!

中国拍科幻片,以中国人为主角,让中国人去拯救世界,这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让我感觉羞愧的是,里面的中国人,脾气太暴躁,爆了太多的粗口——譬如,男主角不但不肯认父亲,开口骂父亲,居然还叫养育自己的外公为“老东西”。中国人为什么要这么不冷静、不礼貌,为什么要这么暴躁呢?

虽然存在一些不如我意之处,但作为中国科幻起步阶段的作品,《流浪地球》还是及格的,就算是科学上的硬伤,也不比《X战警》、《钢铁侠》之类美国电影多。我愿意推荐这部电影。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3

电影《流浪地球》讲述的是未来某一天,太阳的寿命到了极限,再不久就要产生大爆炸,所以人类前所未有的团结,拿出所有的科研技术,在地球上建立了一万个推进器,给地球提供能量,把地球推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

这个计划的时间是2500年,刚看到这个时间的时候,我想:这个计划得几百代人的努力啊!任重而道远。还有太阳真的会爆炸嘛?

不管在技术上是否能实现,故事的发展总是有曲折,吴京主演,自从上一次看过吴京拍的《战狼2》后,很久都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了。

在地球流浪的路上,远离了太阳,地表温度下降到零下八十多度,所以把人类搬迁到了地下层生活,只是看不到星星。

地球表面零下80多度的时候,风雪飘摇,曾经繁华的北京和上海不在了,真的`是没法想象:在外面不超过一分钟可能就会冻死了,必须得携带氧气和做好保暖措施。

在地球靠近木星的时候,受到木星强烈的吸引力,地球的流浪之旅的轨道受到了影响,直接要撞向木星了,同时地球表面出现了大地震,太平洋板块出现断层和推移,岩浆淹没了杭州地下层。

在最关键的时候,大家想到了点燃木星计划,因为木星上90%都是氢气,利用最强烈的冲击波,把地球推开,从而避免地木相撞。

牺牲了很多的人,尤其是吴京主演的孩子的父亲,估计很多人当场都要掉眼泪了。

关于人类物种继续延续这个问题,科学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太阳确实会在五十亿年后爆炸,木星可能会吸收宇宙更多的质量,成为新的恒星,散发光和热,吸引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围绕起其转动。

当然所有的一切只是推测,木星是否会在太阳陨落之前变成新的恒星发光发热,中间的时间又是多少?

还有地球它的寿命,科学家推测也就是个五十亿年,当然前提是在我们保护自然,不破坏大气环境的各种条件下,那么太阳也是五十亿年的寿命,地球是否会随着太阳一起发生爆炸或者陨落,使得整个的流浪计划出现问题呢?到时候不仅仅是地球的“流浪”,应该是全人类换一个星球了呢?

作为一个小小的人类,对于五十亿年只是我们其中的一个瞬间,至于我的后辈子孙如何,我也不知道,整个人类的发展和文明肯定是越来越好,向着可持续发现前进,所有的一切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发展。

自然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浩瀚的宇宙更是如此,不管未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作为一个小小的人类,还是回归当下,努力地生活好每一天,不管是追逐明天,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还是能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只是一代又一代人,慢慢努力的结果。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4

这个春节,我的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电影《流浪地球》,看完之后,我有很多的感悟。

电影的开头讲的是科学家预测太阳即将发生氦闪,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一颗红巨星,地球将被膨胀的太阳包裹,进而地球上的人类会遭受灭顶之灾,人类为了生存,组建了联合政府,建立万新型推动器,利用火星的氢气燃烧。推动地球脱离太阳系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电影中的主人公刘启小时候,他的爸爸就用天文望远镜让刘启观察木星,对他说:“你知道吗?木星上百分之九十都是氢气,要让木星爆炸,只需要一根火柴就够了。”

之后,爸爸离开刘启,去执行政府的天空任务了,一走就是十七年,中间的情节——刘启对爸爸的思念,让我感动地都留下了眼泪。再后来,刘启也参加了地球救援行动,经过千辛万苦还是没能成功,当人类准备放弃拯救地球的时候,刘启和几个队友凭着坚强的毅力,凭着刘启妹妹韩朵朵面向全世界播音:“以前,老师问我,什么是希望?我说不知道,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希望就是他们那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要好好活着。”这时,所有离开后的救援人员听到播音,又重新返回救援基地,齐心协力,经过千辛万苦的拼搏,人人伤痕累累,最终点燃木星,推动地球脱离了太阳系的轨道。泪,就是这样情不自禁地流下……

最让我感动的是,刘启的爸爸为了拯救他的儿子,为了拯救全世界,为了拯救我们的地球,牺牲自己的生命。那生命最后的“3——2——1——”,飞船爆炸的那瞬间,我的嗓子哽咽了。

这部电影饱含了亲情的伟大,融合了友情的珍贵,同时,我们还要更加热爱我们的地球。

电影流浪地球观后感5

什么是希望?

是一种信念?还是人在绝望之中自欺欺人的一种表现?我不明白,但直到看完《流浪地球》这部电影才彻底明白什么是希望!

电影讲述的是在几千年以后,太阳发生急速衰老膨胀,即将烧毁地球。为了拯救地球,人们将地球表面装上万座发动机,让它离开太阳系。人类并没有逃离地球而是选择带着生存许久的家园、带着地球去流浪。在完成这一宏伟计划的进程中,无数人挺身而出上演了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电影主角刘培强为了保护地球,放弃了给妻子治疗绝症的机会,踏上了太空空间站工作之旅。十七年后,刘培强终于回地球和家人团聚了,可更大的危险来临了,木星即将于地球相撞。在危难来临之际,机器人莫斯为了任务,实行火种计划,放弃地球,放弃活生生的35亿人!系统的决定正确吗?正确,但人类不需要这样的“正确”!所以,任务系统被刘培强销毁前,说了一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种奢望。”是啊!因为人类是有情感的,他们无法眼睁睁看着35亿人类同胞生命牺牲!哪怕希望很渺茫,他们也绝不放弃这仅有的一丝希望!

最让我感动的一幕就是在危机关头,刘培强带着空间站30万吨燃料冲向燃烧动力舱,身后是多年未见的亲人,前方是却是万丈深渊!而他却毫不犹豫,义无反顾的冲向死亡!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深深地被他那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牺牲自己,换取35亿人的生存,这是多么伟大啊!

这一刻,我也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希望!希望是绝境中所寄托的对象;希望是黑暗中的唯一的一丝光亮;希望是海上的灯塔,为迷路的人们指引前进的方向;希望是对未来的憧憬,也只有有了希望才是也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

希望是这个时代象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依然选择希望!”


《流浪地球》所描述的把地球推离太阳系在现实中可行吗?

《流浪地球》电影已经上映,这是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首次搬上银幕,其实刘慈欣的作品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忠于科学,其中涉及的科技事物大都有科学理论支撑,而且合乎逻辑。就《流浪地球》这部作品来看,虽然现在的科技不可能做到,但是依靠将来的技术,其作品中的假设基本都是可以实际做到的。

《流浪地球》剧情前提设定是太阳将发氦闪,但实际上这一事件的发生应该还需要30~50亿年的时间,在氦闪发生的一刻,太阳将于一瞬间释放相当于数百万年中的核聚变能量,这样的能量爆发是地球无论如何都承受不起的,它会于一瞬间把地球的海洋全部蒸发,地面都烧成熔岩,遑论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和生命物种了。所以,一旦确定太阳将发生氦闪,那么人类必须得提前做出行动。

在《流浪地球》这部作品中,科学家们提前数百年预知到太阳即将发生氦闪,以后它将变成红巨星,这也代表着人类的末日即将到来,如果想要避免被灭绝,那就必须得远离太阳,如何远离太阳呢?科学家们认为携带整个地球离开或许是最好的办法,如果人类想跨过漫漫的星际空间找到别的恒星系统,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足够的能源与资源,而如果制造宇宙飞船的话,既费时费力,又恐怕能源与资源以及宇宙飞船的空间不足,所以人类决定驾驭整个地球离开太阳系。

地球是一个质量高达5.96万亿亿吨的大家伙,驱动整个地球离开太阳系,无疑需要巨大的推力,而且需要有着稳定的姿态才能推动它前进,所以科学家们制造出巨大的发动机,每一个都高达1万多米,在地球地壳比较稳固的地方建起了1万多座发动机,它们先给地球的自转踩了刹车,花了40多年的时间让地球转停了下来,这样就可以靠地球发动机让地球向着一个方向前进。

作品中还假设了人类已经掌握了重元素核聚变技术,让地球上的岩石资源就可以成为燃料,靠此驱动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每一台可以产生150亿吨的推力,其实这种发动机应该没什么问题,导致地球的地壳未必受得了如此巨大等级的自身重量以及它的推力,因为其实地球的地壳非常薄,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地球的地壳还没有蛋壳厚,因此如此巨大的发动机加上它的推力,很可能导致地球的地壳承受不住。

这里还有一点就是,虽然发动机高达1万多米,但是地球大气层的空气厚达百余公里,因此当发动机驱动等离子束的时候,也会把地球大气吹出大气层,这就会导致地球表面的空气越来越薄,气压越来越低,不过好在这个时候的人类已经全部转移到地下生存,进入一种封闭式的环境,倒也就不太担心地球表面的大气发生变化了。

地球要离开太阳系,需要利用太阳和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加速,这也是很符合实际的,相对于地球来说,太阳和木星都是引力巨大的天体,引力弹弓效应都可以加快地球的速度,特别是木星,由于它距离太阳已经足够远,自身的质量又比地球大了数百倍,所以依靠木星的引力弹弓效应可以获得脱离太阳系的速度,因此在电影中着重突出了这一环节,最后人类通过木星的加速使地球获得了离开太阳系的动能,向着4.22光年外的比邻星进发。

比邻星是一颗红矮星,它自身的质量比较小,不会发生氦闪,而且它的寿命也非常长,可达太阳寿命的近百倍,只是它的宜居带比较狭窄,地球需要距离比邻星700多万公里才能恢复我们如今的生态环境,而且科学家们已经发现这比邻星宜居带中有一颗比地球质量还大的行星存在,如果地球到达那里的话,和这颗星球的共存将是一个大问题,或者需要和这颗星球在比邻星两边同速运行才可以。

另外一点就是据观察比邻星星体活动还不很稳定,经常会爆发出比太阳发出的恒星风还长的等离子风,这也是不利于地球生态环境存在的,而且由于地球流浪时没有携带月球一起前去,届时地球还会不会有磁场也很难说,但大刘创作《流浪地球》时,人类对比邻星的观察还没有今天这么仔细,所以这并不妨碍一部伟大的作品。

总之,如果人类真的具有《流浪地球》中那样的科技水准,又真的预知到了太阳与数百年后发生氦闪现象,那么采用《流浪地球》中的方法移民自救,倒也是很有可取性的。

可行。因为地球现在处于一定的平衡状态,而且把地球推离太阳系理论上是可行的,所以现实中给地球施加很大的作用力,是可行的。
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把地球推离太阳系是可以的,我们人类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只要想到就没有做不到的。听说有科学家已经可以改变某颗小行星的运动轨迹,使他与地球擦肩而过,不至于撞上地球,造成人类的毁灭。
不可行。宇宙当中的任何星体都有自己的移动轨迹。如果人为的将地球推离太阳系,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不可能的,把地球推离太阳公转轨道,并且越推越远,所需要的动力可想而知有多大,除非发生银河系和其他星系大碰撞,强大的力量把,太阳系冲散,把地球像一个尘埃一样给抛出去,否则不可能做到,要知道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要近40亿年后才碰撞,而且即便两大星系碰撞,波及到太阳系的几率也是很小的,更别提地球被抛离太阳了!所以,根本做不到!

流浪地球的速度达到光速的10%,时间会有何变化?

在相对论看来,运动参照系的时间相对于静止参照系过得更慢一些。但不管怎样,无论地球的运动速度有多快,地球上的人都不会觉得时间变慢了,因为时间快慢是两个参照系之间的比较结果。

在《流浪地球》的电影中,地球将会被加速到光速的10%,即3万公里/秒。然而,这个速度仍然不够接近光速,所产生的相对论效应并不显著。按照计划,如果不考虑相对论效应,地球需要2500年的时间才能到达4.2光年之外的比邻星。但考虑到时间膨胀效应,地球上的人所经历的时间会略少于2500年。

对于这种变加速运动过程,没有具体的数据,想要精确计算时间膨胀效应不切实际。这里以原著小说中给出的数据做个简单计算。根据小说中的设定,地球先经过500百年时间的加速达到光速的5%,然后依靠惯性滑行1300年的时间,之后再对地球进行500年的减速,最后再用200年的时间泊入环绕比邻星的轨道。

首先,在前500年(假设这500年是相对于最初地球参照系而言),假设地球做匀加速运动,其加速度大小约为0.00095米/平方秒。根据匀加速运动的钟慢效应公式,流浪地球所经历的时间大约为499.79年。

在中间1300年,假设地球做匀速运动,根据匀速运动的钟慢效应公式,流浪地球所经历的时间大约为1298.37年。

在后500年,假设地球做匀减速运动,流浪地球所经历的时间大约也是499.79年。在最后200年,相对论效应可以忽略。

因此,如果最初地球参照系计算出的旅行时间是2500年,那么,流浪地球实际所经历的时间大约为2497.95年,少了大约2.05年。但对于流浪地球上的人来说,他们不会感觉到时间过得变慢了,他们的寿命也不会变长,1秒的时间还是原来所感受到的那样长。

然而,如果最初考虑到相对论效应,计算出流浪地球所会经历的时间是2500年,那么,对于原先地球参照系来说,流浪地球抵达比邻星的时间会略多于2500年。

总之,对于这种速度还不够接近光速的运动,或者加速度太小的加速运动,相对论效应并不显著。

时间循环将会加快。流浪地球的速度达到光速的10%,这样地球上的物质循环速度将会加快,时间也会循环加快。
流浪地球的速度达到光速的10%,也就是说1500公里/秒,对人类来说没有变化。
时间是人类定义出来的,我觉得没有什么变化的,希望大家要相信科学。
本文标题: 看完《流浪地球》,想问一下地球在达到千分之五光速后。对大气层有没有影响 大气压强会不会变化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0366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蚊子会选择性地吸人类的血液吗 为什么病毒的起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