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和索马里有没有发现一些比较有名的古人类化石

发布时间: 2023-03-19 05:01:1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关于东非人。介绍一下原始东非人、以及东非人的化石和他们的遗体遗物。rn在稍带一些东非大裂谷热带雨林的资料。东非人:,东非人(Zi...

莫桑比克和索马里有没有发现一些比较有名的古人类化石

关于东非人。

介绍一下原始东非人、以及东非人的化石和他们的遗体遗物。rn在稍带一些东非大裂谷热带雨林的资料。
东非人:

东非人(Zinjanthropus)南方古猿的一个种曾经用过的名称,是L.利基为1959年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一个头骨建立的。近来大多数古人类学家已同意废弃这一属名,认为这个头骨是南方古猿的一个种——包氏种。

这个头骨的时代据钾氩法测定为距今175万年前。其特点是非常粗硕,眉脊、矢状脊都发达(见图)。气窦很发达。枕大孔几乎位于水平面。蝶鞍和鞍背似人。小脑窝相对地较大。面部很高,相当扁平,鼻孔在面部中央的陷窝内。颧弓极为粗硕,翼外板、颞脊和颞窝均发达。腭很深。前部各齿的齿槽构成一中等的曲线。下颌支高且垂直。

前臼齿和臼齿极大,特别是其颊舌径。第三上臼齿的近中远中径比上第二臼齿小,犬齿相对地很小。所有上臼齿均有齿带的残余。
“露西”和“东非人”

1974年11月,美国科学家约翰森等人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东北部约300 km处阿法尔地区的地层中,发现了一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南方古猿骨架化石。科学家根据对其智齿、四肢骨和骨盆等的分析研究,确认这是一位身高超过1 m的青年女性,取名“露西”。“露西”的骨架化石虽然不够完整,却十分珍贵,这是因为这副骨架化石第一次为科学家提供了有关远古人类形态结构的较为完整而清晰的实物。尽管“露西”的腿很短,但是从对其骨盆等部位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她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了。科学家通过研究,判断“露西”大约生活在距今330万~260万年间,属于南方古猿的祖先类型。“露西”又被命名为“阿法尔南猿”。

1959年7月,英国科学家路易斯·利基在东非坦桑尼亚境内的奥杜韦峡谷发现了一具破碎成约400块的颅骨,经过精心的修复,它们被黏合成一具只缺少下颌的比较完整的颅骨。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具颅骨(特别是其中的牙齿)与南非的粗壮南猿基本相似,但显得更加粗壮。科学家把这种早期人类命名为“”东非人”。科学家还在该“东非人”颅骨化石附近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粗糙的石器。科学家利用钾-氩法、裂变径迹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测得埋藏“东非人”地层的“绝对年龄”为距今175万年。与“东非人”伴生的石器种类很多,也很复杂,既有两面加工(打制)而成的砍砸器,又有刮削器和尖锐器。
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后分为东西2支:东支裂谷带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有关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分东西两支。东支南起莫桑比克境内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尼亚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亚的约旦河岸,全长5800公里(一说6500公里)。其中以肯尼亚境内的一段具有最显著的地貌特征。这段峡谷长约800多公里,宽50-100公里,深450-1000米。裂谷两侧断层崖壁陡峻,象筑起的两道高墙,谷深达几百米至2000米,高差悬殊。首都内罗毕就座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群山,无数热带野生动物生活在群山的怀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蕴藏着大批古人类、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的宝贵研究资料。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裂谷地带由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主要的农业区
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后分为东西2支:东支裂谷带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有关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分东西两支。东支南起莫桑比克境内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尼亚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亚的约旦河岸,全长5800公里(一说6500公里)。其中以肯尼亚境内的一段具有最显著的地貌特征。这段峡谷长约800多公里,宽50-100公里,深450-1000米。裂谷两侧断层崖壁陡峻,象筑起的两道高墙,谷深达几百米至2000米,高差悬殊。首都内罗毕就座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群山,无数热带野生动物生活在群山的怀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蕴藏着大批古人类、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的宝贵研究资料。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裂谷地带由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主要的农业区
马赛人(Masai)

东非民族。主要分布在肯尼亚南部和坦桑尼亚北部的草原地带。属尼格罗人种苏丹类型,为尼罗特人的最南支系。使用马赛语。属尼罗-撒哈拉语系沙里-尼罗语族。相信万物有灵。马赛人今仍生活在严格的部落制度之下,由部落首领和长老会议负责管理。成年男子按年龄划分等级。从事游牧,牧场为公共所有,牲畜属于家族,按父系继承。近年来,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已有一小部分人转为半农半牧,并有少数人进入城市谋生。马赛人以肉、乳为食,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马赛人盛行一夫多妻制。成年男子蓄发编成小辫,年轻妇女剃光头。近年来,定居的马赛儿童开始上学,已出现少数马赛人知识分子。
锡达莫人(Sidamo)

东非民族。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西南部锡达莫省。系库希特人的一支。包括锡达莫人本支、达拉萨人、坎巴塔人、阿拉巴人、哈迪亚人和坦巴罗人等支系。使用锡达莫语,属闪含语系库希特语族。无文字。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或基督教;多数人仍保持万物有灵信仰,崇拜上苍和祖先。13~16世纪,锡达莫人曾建哈迪亚苏丹国。16世纪起先后受加拉人和安哈拉人控制。锡达莫人婚姻行一夫多妻制。男女均行割礼。按父系续谱和继承财产。主要以农业为主,行梯田灌溉,牛拉犁耕,种植高粱、玉米、大麦、小麦、香蕉和咖啡,兼事畜牧,饲养牛、羊。此外,锡达莫人也指埃塞俄比亚的民族集团。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山区,包括卡法省、格穆戈法省、锡达莫省和伊路巴博省部分地区。除加拉人外,所有使用库希特语的各族统称锡达莫人。所使用语言在闪含语系库希特语族中自成奥梅托语支。包括锡达莫人、奥梅托人、卡法人、吉米拉人和马吉人等支系。
吉布提人(Djiboutis)

东非吉布提共和国的民族。主要由3部分人聚合而成:西部为阿法尔人(亦称达纳基尔人),东部为伊萨人、伊沙克人和加达布尔西人(均属索马里人支系),以及聚居首都吉布提市的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语,属闪-含语系闪米特语族;官方还用法语。吉布提人长期受阿拉伯文化影响,多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允许一夫多妻。男女均行割礼。按父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存在年龄结群组织。尚存有氏族部落残余。主要从事畜牧业,过游牧或半游牧生活。部分人定居务农、经商。沿海居民以捕鱼为生。
库希特人
库希特人(Cushites)

非洲之角和东非地区的民族集团,约3240万人(1995年)。主要分布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吉布提,此外,在苏丹东北部、埃及东南部、肯尼亚东北部和坦桑尼亚北中部也有分布。古时一度专指埃及以南的居民。属埃塞俄比亚人种,兼有欧罗巴人和尼格罗人的特征。

据考古资料证明,库希特人在3000年前已分布于整个非洲之角,取代了原来的狩猎部落布须曼人。公元前10世纪左右,其南支到达东非裂谷地带,创造了该地区最早的农耕文化,以梯田灌溉和巨石垒坝为特征。公元初的几百年间,班图尼格罗人出现于东非大湖地区,库希特人多数被迫北撤,一部分保留下来,一部分被班图化。

库希特人按地域分为北、中、东、南4支,主要包括贝扎人、阿高人、萨霍人、达纳基尔人、加拉人、索马里人、锡达莫人、卡法人和伊拉库人。在语言、传统文化和经济生活上互有差异。在与闪米特人、尼罗特人和班图人长期交往中,形成了农牧混合经济。南支和中支各族从事农业,种植苔麸、高粱、玉米、小谷和烟草;北支和东支以畜牧为主,饲养骆驼和牛、羊。受阿拉伯文化影响,北支和东支多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中支受安哈拉文化影响,多信基督教,属科普特教派;南支多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传统社会允许一夫多妻。男女均行割礼。按父系居住,按双系续谱和继承财产。索马里和吉布提正在形成单一库希特人的民族共同体;埃塞俄比亚的库希特人正与闪米特人发生融合;贝扎人为跨界游牧民族;东非地区的库希特人有被班图化的趋势。库希特人在非洲之角各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1959年4月4日 英国考古学家利基发现“东非人”化石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博士,生于1903年8月7日,出身于传教士家庭。青年时代在肯尼亚的基库尤人中间度过。曾就读于剑桥大学。1924年在东非开始考古学研究。他曾在英、美一些大学任教。1959年4月4日,他和妻子,在坦桑尼亚发掘出一块人类化石,这块估计有175万年历史的化石被定名为“东非人”(现在称为“南方古猿”)。利基认为,这表明人类起源的时间比过去认定得要早。
“东非人”(现在称为“南方古猿”)。
东非人:
东非人(Zinjanthropus)南方古猿的一个种曾经用过的名称,是L.利基为1959年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一个头骨建立的。近来大多数古人类学家已同意废弃这一属名,认为这个头骨是南方古猿的一个种——包氏种。
这个头骨的时代据钾氩法测定为距今175万年前。其特点是非常粗硕,眉脊、矢状脊都发达(见图)。气窦很发达。枕大孔几乎位于水平面。蝶鞍和鞍背似人。小脑窝相对地较大。面部很高,相当扁平,鼻孔在面部中央的陷窝内。颧弓极为粗硕,翼外板、颞脊和颞窝均发达。腭很深。前部各齿的齿槽构成一中等的曲线。下颌支高且垂直。
前臼齿和臼齿极大,特别是其颊舌径。第三上臼齿的近中远中径比上第二臼齿小,犬齿相对地很小。所有上臼齿均有齿带的残余。

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后分为东西2支:东支裂谷带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有关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分东西两支。东支南起莫桑比克境内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尼亚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亚的约旦河岸,全长5800公里(一说6500公里)。其中以肯尼亚境内的一段具有最显著的地貌特征。这段峡谷长约800多公里,宽50-100公里,深450-1000米。裂谷两侧断层崖壁陡峻,象筑起的两道高墙,谷深达几百米至2000米,高差悬殊。首都内罗毕就座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群山,无数热带野生动物生活在群山的怀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蕴藏着大批古人类、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的宝贵研究资料。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裂谷地带由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主要的农业区
东非人:
东非人(Zinjanthropus)南方古猿的一个种曾经用过的名称,是L.利基为1959年在坦桑尼亚奥杜韦峡谷发现的一个头骨建立的。近来大多数古人类学家已同意废弃这一属名,认为这个头骨是南方古猿的一个种——包氏种。
这个头骨的时代据钾氩法测定为距今175万年前。其特点是非常粗硕,眉脊、矢状脊都发达(见图)。气窦很发达。枕大孔几乎位于水平面。蝶鞍和鞍背似人。小脑窝相对地较大。面部很高,相当扁平,鼻孔在面部中央的陷窝内。颧弓极为粗硕,翼外板、颞脊和颞窝均发达。腭很深。前部各齿的齿槽构成一中等的曲线。下颌支高且垂直。
前臼齿和臼齿极大,特别是其颊舌径。第三上臼齿的近中远中径比上第二臼齿小,犬齿相对地很小。所有上臼齿均有齿带的残余。

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这条裂谷带位于非洲东部,南起赞比西河口一带,向北经希雷河谷至马拉维湖(尼亚萨湖)北部后分为东西2支:东支裂谷带沿维多利亚湖东侧,向北经坦桑尼亚、肯尼亚中部,穿过埃塞俄比亚高原入红海,再由红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约旦谷地,全长近6000千米。这里的裂谷带宽度较大,谷底大多比较平坦。裂谷两侧是陡峭的断崖,谷底与断崖顶部的高差从几百米到2000米不等。西支裂谷带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由南向北穿过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渐消失,规模比较小。东非裂谷带两侧的高原上分布有众多的火山,如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尼拉贡戈火山等,谷底则有呈串珠状的湖泊约30多个。这些湖泊多狭长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长670千米,东西宽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平均水深达1130米,仅次于北亚的贝加尔湖,为世界第二深湖。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在1000多万年前,地壳的断裂作用形成了这一巨大的陷落带。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这里是陆块分离的地方,即非洲东部正好处于地幔物质上升流动强烈的地带。在上升流作用下,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两侧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壳脆弱部分张裂、断陷而成为裂谷带。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裂谷带仍在不断地向两侧扩展着。由于这里是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东非大裂谷是纵贯东部非洲的地理奇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断层陷落带,有地球的伤疤之称据说由于约三千万年前的地壳板块运动,非洲东部地层断裂而形成。有关地理学家预言,未来非洲大陆将沿裂谷断裂成两个大陆板块。

东非大裂谷分东西两支。东支南起莫桑比克境内西雷河口,向北穿越肯尼亚全境,一直延伸到西亚的约旦河岸,全长5800公里(一说6500公里)。其中以肯尼亚境内的一段具有最显著的地貌特征。这段峡谷长约800多公里,宽50-100公里,深450-1000米。裂谷两侧断层崖壁陡峻,象筑起的两道高墙,谷深达几百米至2000米,高差悬殊。首都内罗毕就座落在裂谷南端的东墙上。茂密的原始森林覆盖着群山,无数热带野生动物生活在群山的怀抱中,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屹立在群山之中,在火山熔岩中蕴藏着大批古人类、古生物化石,是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学的宝贵研究资料。裂谷底部是一片开阔的原野,20多个狭长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莹的蓝宝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纳瓦沙湖和纳库鲁湖是鸟类等动物的栖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览区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其中的纳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内最高的湖。南部马加迪湖产天然碱,是肯重要矿产资源。北部图尔卡纳湖,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曾在此发现过260万年前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裂谷地带由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主要的农业区

有哪些已经被证伪的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本来就是不断被推翻、不断被修正的,所以被证伪的理论非常非常多。

挑个好玩的。

地球空心说:

20世纪初期,有地球物理学家通过计算,认为地球的重量“不够”,得出结论是地球应该不是实心的,提出了“地球空心说”——认为地球是个一大空壳。其中俄罗斯有位物理学家还提出,地球不但是空壳,而且这个空壳还有出入口,出入口分别在南北两极。

有些科学家,部分吸收了地球空心说的提法,认为地球内部有一个或很多巨大的洞穴。于是有人畅想,地球空穴里或许有另一个世界,“有适宜的气候、独特的植物和动物、特殊的文明等”。

因为这个理论,被演绎出不少文艺作品,比较有名的是一位美国海军拜尔德的故事,说“1947年他曾率领一支探险队,从北极进入地球内部,不可思议的是拜尔德竟然看到了长满绿树的山谷,山谷中还有小溪流过。这里是北极应该是冰雪的世界!拜尔德还发现了一个庞大的飞碟基地和地面上已绝种的动植物,飞碟基地里还居住着拥有高 科技 的超人。”

这个脑洞很大,甚至还有新闻报道说,有人驾驶飞机飞过了北极上方的空洞,看到地下世界的人招手等等。

海猿理论:

认为人类进化 历史 上,曾经一度进入海洋,成为一种“海猿”,后来又回到陆地上说。这个理论有好几条“依据”,包括人类体表没有明显的毛发(适合游泳,跟鲸鱼、海豚类似),面对面的交配方式(跟海豚类似,而其他灵长类则没有这种方式),以及会憋气、新生婴儿本能会游泳等等。还有古人类化石证据的缺失,认为某一段时期,古人猿曾经生活在海里,留下的化石少。

后来这些“依据”都找到了更合理的解释,海猿理论也被认为是伪科学的。不够这个理论太有趣,也被演绎出很多文艺作品。比如我个人很喜欢的《华莱士人鱼》,很好看的小说。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寒武哥能不能这样理解呢,就是有哪些科学理论在当时被接受,后来被推翻了或被证明是错误的?

生物领域其实是一个经常要更新知识的学科,经常出现一些列入教科书的知识过两三年后发现是错的或者不完善,比如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这句话写进过课本,后来发现一些RNA也具有酶的功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关于生物进化的理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

拉马克也是一个伟大的博物学家,他是最早提出生物进化论的科学家,他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拉马克在1809年发表了他的著作《动物哲学》,阐述了他的关于生物进化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和理论。

他认为种是相对的,也是可以变化的,他认为环境可以改变物种的性状,经常使用的器官会越来越发达,不经常使用的器官就会退化, 认为物种经过这样不断地加强和完善适应性状,便能逐渐变成新种,而且这些获得的后天性状可以传给后代,使生物逐渐演变。并认为适应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过程。

在当时该理论确实可以解释一些自然进化的现实,也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支持。

后来达尔文写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自然进化论,渐渐的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就退出了 历史 舞台。

科学理论不会被完全的证伪,只可能会限制其适用的范围。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被现在限制使用在经典低速的运动状态下。

科学理论的形成自然经过了很多实验的论证,或是符合众多的观测事实,与 实际情况 相结合了,所以一旦形成了科学理论,那么就表明它是合理的。

那些猜想、假说,或者是没有经过大量事实考证的理论,只能说它是科学理论的初级阶段,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解释。

科学理论是全称命题,逻辑上看,如果要想证伪它的话,就需要穷举,但无法做到穷举,只能靠以后的实际经验去验证它,如果发现了与实际经验不符,那么可能就要限制其适用的范围了。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的话,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套科学理论被完全证伪了。

百慕大有三角

神农架有野人

月球是空心的

金字塔是外星人所建

《秘境追踪》里用两集介绍的新型不明飞行物-飞棍

,在《走近科学》给出了解释!是昆虫在光线不足的摄像头下,翅膀留下的光痕!跟晚上用手甩荧光棒看见有光痕一个道理!

本质上来说,如今我们知道的所有科学理论都随时等着“被证伪”,甚至可以说是“伪”的,因为科学本来就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动力就是对科学不断证伪的过程!

所以说,严格来说,如今的所有物理定律都最终会被“证伪”,“被证伪”并不是说就是错误的,只是适用范围不一样,或者人类认知的局限性所造成的!

如果说已经被证伪的科学理论,牛顿的经典力学就是一个“被证伪”的理论,因为经典力学只是一个近似概念,是一个只适用于低速世界的近似值,只是这个近似值太微弱了,以至于如果较真非得取准确值,反而得不偿失,会给我们生活造成很多麻烦,说白了,近似值就够我们低速世界用了!

当速度接近亚光速时,这个近似值就不能忽略不计,速度对时间空间的影响非常明显了!

而目前我们发现的一切物理定律和大自然法则都是建立在我们人类认知的基础上,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人类认知的方式就有局限性,我们只能通过嗅觉,视觉,触觉等等感官去感知世界,如此感知的世界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

但人类是智慧物种, 科技 的发展可以让我们更接近世界真实的本质,但在那之前,我们不可避免地面对各种可能被证伪的科学理论!

现代物理的基础理论几乎全盘错误,因为它在三大根基的出发点上就搞错了方向。

物质理论走虚无路线,一切对物质虚无的描述都是种错误。

时空采用相对时空,相对论及其相应理论荒谬无比。

运动上固守引力理论,引力根本不存在完全无中生有。

从错误的三大根基发展出来的各种理论都是错误,化学理论,粒子物理,量子物理,天体物理,大爆炸理论等太多错误。

宇宙是种能量球机制,唯有能量球理论方能解释宇宙。

(《能量球理论》百度贴吧能量球理论吧)

曾经被普遍承认的,无处不在的,充斥于宇宙几个问题的中以太理论,是否也应算是一个证伪的理论。按这个理论,光及无线电波传播的介质的以太,就如同声波以空气为介质传播类似。这个理论是迈克尔逊实验及爱因斯坦的理论所埋葬的。

在欧洲流行过的骨相学、日本很流行的血型决定性格的理论,都是曾以科学的面目出现的,但都被证实是伪科学。后者至今有不少人相信。

医学领域里有过很多“疗法”最终被证实为无效。这个例子太多就不举了。毕竟是需要实证的,通不过实证就是伪科学、谬论了。

60年代中国流行注射鸡血能治百病,不少乡镇医院老百姓排队注射鸡血,后来证实没有科学根据。

地球是宇宙中心,这个学说流传几千年,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确立,才推翻地球中心说。

笨酚有益身体健,90年代以前医院的每个科室都喷洒笨酚,使用长达40多年,后来证实有害 健康 ,最终取消。

此外还有很多,写累了,欢迎补充!

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推翻了吗?

截止2021年5月,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被推翻。

准确的说,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一直在发展的科学理论,从达尔文、华莱士、赫胥黎、胡克等,经历了无数动物学、植物学、细胞学、遗传生物学等研究,一步步不断发展的学科。进化论是寻找生命演化规律的科学理论,所以其一直也在变化,一直在更新。

上个世纪,达尔文刚提出来进化论的时候,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虽然现在已经被普遍接受,但是一些质疑的声音依旧存在。其实和其他人类起源的说法相比,物种起源是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一种说法,因为和其他物种相比,人类进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不论是在外貌方面,还是在智力方面。因为人类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所以大多数人对物种起源的说法,态度都是比较支持的。

和支持物种起源的那一部分人不同的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人类其实是在某种外星文明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外星文明,才有了现在的人类,才有了和地球上其他生物不同的样貌。也就是说,这些人在推翻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这样的说法,不要说科学家了,就是普通人,也会觉得这样的说法有多不可思议,为了打破这一荒谬又不实的说法,科学家们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扩展资料: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是开创现代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几百年前,关于人类起源的激烈辩论正在进行,偏执的宗教派认为一切都是上帝创造的,而达尔文却提出了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观点。最终以达尔文的胜利告终,学术界却并没有因此停止探索。进化论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科学家们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来巩固该理论。在此基础上,人们也发现了很多破绽,以至于生物进化论近年来饱受质疑。

然而科学家们通过不断观察发现,在研究古生物的过程中很难找到过渡生物。虽然没有一蹴而就的事情,生物进化更不可能如此,但是这已然成为进化论的一个致命漏洞,如果想让它站稳脚跟,找到更多的过渡生物才是关键。

以人类的繁衍为例,如果父母双方中有黑人存在,在人种杂居环境下出生的孩子可能拥有介于二者之间的肤色;如果孩子出生在纯黑人的环境中,即便父母双方中有一方为白人,孩子仍然拥有黑色的皮肤,这完全不符合融合性遗传,反而更偏向于自然选择。总而言之,进化论在人们的探索过程中显露出很多漏洞,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先进的科技来寻找更多线索和证据,进一步验证该理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进化论

只是达尔文的人猿进化论被推翻了,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理论被推翻是很正常的!

估计在这个世界上,人类除了对宇宙之中是否存在外星人感兴趣之外,最感兴趣的就是自己是怎么来的了吧,其实从小就会有故事告诉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都是女娲造出来的,而西方人,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的。

虽然说法不尽相同,但是足以看出,人类对起源的在意程度,其实最官方的说法,就是达尔文的的《进化论》。上个世纪,达尔文刚提出来进化论的时候,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虽然现在已经被普遍接受,但是一些质疑的声音依旧存在。

其实和其他人类起源的说法相比,物种起源是最容易被大家接受的一种说法,因为和其他物种相比,人类进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不论是在外貌方面,还是在智力方面。因为人类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所以大多数人对物种起源的说法,态度都是比较支持的。

和支持物种起源的那一部分人不同的是,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人类其实是在某种外星文明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外星文明,才有了现在的人类,才有了和地球上其他生物不同的样貌。也就是说,这些人在推翻达尔文的《进化论》。

对于这样的说法,不要说科学家了,就是普通人,也会觉得这样的说法有多不可思议,为了打破这一荒谬又不实的说法,科学家们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

达尔文进化论中人是猿进化的被推翻,其中古人类化石的缺失也成了致命伤,因为世界各地都没有发现1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化石,更多的是发现了其他奇怪的人类化石,如巨人骸骨而且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猩猩千万年来还是一个样。

达尔文进化论指出人是由猿类进化而来的,但人血与目前猿猴的血液结构也存在许多不同,从生物角度上来看,人和猪的基因重合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在生物角度上来看,目前科学家能够得出的结论是人和猪比人和猿猴更相近,当然若干年后因为科技的发达,可能很多发现会让我们更加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但是目前根本没有任何靠谱的证据能够证明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

所以大家现在知道问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会被推翻了吧!

已经被推翻了,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而这与近代发现的很多现实违背,比如鞭毛的存在,他没有任何的用处但是不会退化,这就不符合进化论,还有鹰的眼睛是地球生物唯一一个可以直视太阳的,并且从未发生过进化,还有好多,例如自然选择,如果自然选择是物种进化的诱因那也就是说一个物种由一个适应的环境发生进化后再重新回到原来生存的环境中那也将回到原来的状态,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美国好多州命令禁止教达尔文进化论,大多数发达国家将达尔文进化论剔除教科书,要知道我们所知道的好多都不是真实的,仅仅是我们所认知的庞然大物的一角
目前还没有被推翻,但有人质疑。 不久前,在美国有人提出了“智能设计”的假说. 有一个美国工程师来人民大学讲过,他质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进化论不足以解释诸多生命体能够适应周围环境的种种巧合,但是他也承认智能设计也仅仅是一个假说,有很多缺陷,不能自圆其说。 其实进化论也是一种假说,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但是人们还是比较认同进化论,因为还没有发现比进化论还能说服更能解释现今世界上各种生物由来的理论。

想了解非洲的历史

  非洲全称为“阿非利加洲”。是位于亚欧大陆西南方的世界第二大陆。古代希腊称其为利比亚,“阿非利加”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 2世纪古代罗马人的著作里。对于这个名词的来源有种种说法,但一般认为当时可能是称呼突尼斯南部一个名叫“阿非利克”(Afarik)的柏柏尔人部落。罗马灭亡迦太基后,大体在其领域内建立"阿非利加省"。15世纪初起,随着欧洲人来到非洲,“阿非利加”一词逐渐被用来泛指整个非洲大陆。
  古代非洲

  非洲大部分地区文字形成较晚,有关古代史的许多问题只能靠零星的考古发现及口头传说加以推测,迄今未成定论。但从有限的资料中仍能看出非洲古代居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人类的出现  在研究人类的起源问题时,非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自英国博物学家C.R.达尔文和T.H.赫胥黎在19世纪提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假设以来,尽管目前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还存在着分歧与争论,但已有相当一部分人类学家认为人类的诞生地在非洲。20世纪,特别是5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在非洲发现的从猿到人各阶段的大量化石,对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作出了积极的特殊的贡献。
  森林古猿、拉玛古猿和南方古猿  达尔文认为人类是由已绝灭的古猿进化而来的,也有人认为人类的远祖可能是森林古猿。这两种化石在非洲都有发现,而且是迄今已发掘的同类化石中年代最早的。埃及法尤姆发现的“原上猿”,时代属渐新世。非洲发现的森林古猿属中新世早期,也早于在欧亚两洲已发现的同类化石。
  在肯尼亚特南堡发现的属拉玛古猿类型的肯尼亚古猿威氏种,经钾氩法测定,年代在1400万年以前。发掘者在发现该古猿的中新世晚期的地层中,还发现了许多被砸裂的哺乳类动物的骨骼,在同一地方还发现了边缘已被磨光的石块。
  在非洲的不少地方都发现过兼有猿和人的特征的南方古猿化石。1924年在南非发现南方古猿头骨。1959年在今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发现的距今约200万年的"东非人",以及1973年起在埃塞俄比亚的阿法地区发现的距今 300万年的古猿化石,均属南方古猿。南方古猿可分为纤细种和粗壮种两类,其脑容量已达400~500毫升,较拉玛古猿增加近一倍。据研究,南方古猿已具有使用工具和说话的能力,具有形成中的人的许多特征,对研究人类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1982年在肯尼亚的巴拉戈伊发现 8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人类学家认为这些化石的发现有可能填补拉玛古猿与南方古猿间的空白,为研究人类的发展进程提供了又一线索。
  能人  1961年,在奥杜瓦伊峡谷发现了一具距今180万年的人骨化石,它比“东非人”更接近于现代人,并被认为是石器的制造者,因而在1964年被定名为”“能人”。能人已能够制造工具,从而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而成为“完全形成的人”。1972年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又发现了被称为“1470号人”的能人头骨化石。其生存年代可能为距今290万年,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
  1975年在坦桑尼亚北部的莱托利地区发现了年代更为久远的人骨化石,而且还发现了莱托利人直立行走的脚印化石。据钾氩法测定,属于距今359~377万年以前。一些学者根据遗骨特征与能人相近似,且能直立行走,认为莱托利人应为人类最早的成员。但由于莱托利的地层中未发现石器,这一点尚有争论。
  直立人  直立人在非洲出现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40万年。同中国发现的元谋人、北京人属同一类型。直立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高于能人,除热带雨林外,在非洲许多地方都已发现他们的骨化石或使用过的工具。
  非洲出现智人的时间约在距今10万年到 5万年之间。此后人类体型变化较大。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从事不同活动,人们在肤色、头发、眼鼻形、身材、头型、脸形等方面都显示出地区性差别。非洲大陆北部,很早就显示出地中海沿岸居民所具有的特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约在距今 1.2万年前就形成了今天的三大主要人种:黑人、科伊桑人和俾格米人。黑人又分苏丹各族与班图各族两大系统。科伊桑人肤色略黄,分科伊族与桑族两支。俾格米人肤色呈浅棕色,身高一般为1.4米,是世界上最矮小的人。
  石器时代  非洲的石器时代文化可分为两大体系。北非即地中海沿岸部分,在文化上与欧洲和西亚比较一致,因而可以使用欧洲和西亚的分期。撒哈拉以南地区发展情况与欧洲有别,因而使用了一套单独的分期体系。1927年在南非举行的关于南部非洲石器时代文化的学术讨论会上,把南部非洲的石器时代划分为早石器、中石器和晚石器三个时期。这一分期法现已被普遍接受,并略加修改应用于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这里着重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石器时代。
  早石器时代  在坦噶尼喀北 部奥杜瓦 伊峡谷发现 “能人”的地层中,发现了迄今已知的世界最早、最原始的石器。世界上发现这种被称为奥杜瓦伊型石器的地方仅限于非洲东部,其存在年代约距今300~250万年以前,奥杜瓦伊文化的典型工具为砍斫器。继奥杜瓦伊型之后,在距今150万年前还出现了阿舍利复合型石器。使用这一石器的遗址分布较广泛,在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南非、津巴布韦、赞比亚、刚果河(扎伊尔河)东部、安哥拉、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等地都有发现。有些遗址中石器品种相当多,说明非洲原始居民的生活开始多样化。
  中石器时代  大约距今12.5万年前,非洲开始向中石器时代过渡。这时期石器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加工也更为细致,有一部分已经过打磨,一部分已装有把手。石器品种也在增加,除挖掘、砍斫工具外,还有尖头器、刮削器等。遗址数量也远远超过早石器时代,分布也更为广泛,说明非洲人口有较大增长,遗址堆积层较厚,说明人们已不再不断地迁移。从遗址中往往能分辨出火塘所在处,说明火的使用已相当普遍。遗址中发现的兽骨化石以母兽和幼兽为多,说明狩猎技术虽有进步,但仍不够高。海边的遗址中还发现大量贝类和海豹、企鹅骨头的化石,说明当时已能捕捞海味。这一时期,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石器出现了与森林环境和草原环境相适应的两种文化。森林地带的石器具有明显的木材加工特征,如重型手斧、大尖状器和高背“刨刀”,此种石器文化前期称桑戈亚文化,后期称卢本班文化,其代表性石器为经两面加工的细长尖状器。草原地带的石器早期有福尔史密斯型,后期有斯特尔拜型。
  在北非,相当这一时期的石器文化有霍尔穆桑文化、勒瓦娄哇文化、莫斯特文化和阿塔林文化。
  晚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非洲石器的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体积进一步缩小,品种更为繁多,磨制石器的使用也更为广泛,出现了弓箭和陶器。晚石器时代的石器由于体积小、制作精致而被称为细石器。尼罗河流域出现细石器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万年至1万年;昔兰尼加和马格里布约在公元前 1.4万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约在距今2万至1.2万年间。非洲的细石器主要有卡普亚型、威尔顿型、史密斯菲尔德型、纳奇库富型和奇托利亚型等。非洲晚石器时代遗址中,大动物遗骨数量明显增加,这说明狩猎技术已有重大突破。磨制石器的增多说明植物性食物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石器时代艺术  在非洲北部,北起阿特拉斯山脉,南至热带雨林,西起大西洋,东抵红海的广大地区,以及包括今南非、莱索托、马拉维、赞比亚、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安哥拉直到坦桑尼亚的南部非洲都发现了大量石器时代的岩画和岩雕。这些非洲史前艺术珍品具有独特的魅力,表明了非洲古代居民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从已能确定年代的岩画和岩雕来看,撒哈拉地区最古老的作品已有1.2万年以上的历史(见彩图),而南部非洲最古老的作品则有 2.8万年的历史。撒哈拉地区多数是前第5千纪以前的作品,南部非洲多数是纪元前的作品。
  国家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了社会组织形式的演变,进入早期铁器时代后,除埃及外,非洲不少地区出现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有些国家幅员相当辽阔。
  埃及  埃及是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3100年前后,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1王朝,埃及进入早王朝时代。古代埃及人不仅创制出自己的象形文字,留下了大量的文献,而且在建筑、雕刻、绘画、文学乃至数学、医学等方面均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见埃及历史)。
  东北非  约公元前10世纪,尼罗河第二瀑布以南,即今苏丹共和国境内,就已出现了库施国家。公元前8世纪,库施王国强大,其国王皮安基公元前751年征服埃及,其弟沙巴卡建立埃及第25王朝。亚述人的入侵使第25王朝遭到覆灭以后,库施人在埃及以南尼罗河第 6瀑布以北的麦罗埃独立地发展了自己的文明。全盛时期的库施王国有过发达的农业、炼铁业和纺织业,成为非洲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埃塞俄比亚境内,1~7世纪曾存在过强大的阿克苏姆王国。高耸的独石碑是这一文明的标志。这个国家很早就发展起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有自己的文字, 4世纪时与拜占廷帝国结盟,基督教成为其国教。阿克苏姆衰亡后,12世纪出现了阿高人的国家──扎格维王朝。(见埃塞俄比亚历史)
  马格里布  非洲西北部的马格里布,进入公元前第1千纪后,柏柏尔人在同腓尼基人的长期斗争中,建立努米底亚、毛里塔尼亚等王国。在反对阿拉伯封建主的斗争中,柏柏尔人又在11~13世纪先后建立起阿尔穆拉比特王朝和阿尔穆瓦希德王朝。这两个王朝的统治都曾到达海峡对面的伊比利亚半岛。在此期间,马格里布在经济上、文化上都得到巨大的发展。13世纪后半期,阿尔穆瓦希德王朝解体后,马格里布又出现了麦里尼德、阿卜德瓦德和哈夫斯 3个新的国家,其疆域大致分别相当于现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
  西苏丹  在撒哈拉以南,最早出现大国的地区是乍得湖以西、几内亚湾以北的西苏丹地区。这里不仅农业较发达,而且也是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队必经之处。8~16世纪先后出现了一些强大的王国,如加纳王国、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等。加纳王国全盛时期的领土跨越今毛里塔尼亚及马里共和国,11世纪由于阿尔穆拉比特王朝的入侵而衰落。马里帝国在13世纪接替加纳成为西苏丹大国,由于国王曼萨·穆萨一次去麦加朝圣,途中大肆挥霍黄金,因而外部世界才知道这个国家的富裕和繁荣。15世纪桑海帝国崛起,成为西苏丹霸主。桑海不仅在版图上远超过加纳、马里,在经济和文化上也有新的发展。在这些国家之东还有莫西人的国家和11~13世纪陆续出现的豪萨城邦。在乍得湖地区还有过 9世纪兴起的卡涅姆-博尔努王国,其塞法瓦王朝从11世纪后半叶一直统治到1846年。在这些国家以南的热带森林的边缘地区,国家的出现虽较晚,但由于同北方的接触,在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以前,也先后出现过一系列国家,如贝宁王国、博诺、登基拉和阿夸穆、伊杰布、伊费和奥约等。
  中南非  在非洲的中南部发现了许多铁器时代的遗址,年代在公元第1千纪的中后期。这些遗址大多是位于山顶的石头建筑,在附近的山坡上,还发现了古代的梯田和人工灌溉工程遗迹,梯田有时绵延达几十公里。从肯尼亚到马拉维湖连绵800~900公里的地区还发现有时断时续的类似古代道路的痕迹。没有较高的社会组织形式是难以进行此种规模的公共工程的,但具体情况尚不可考。在殖民主义者入侵之前,这里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为数甚多。如姆韦尼·马塔帕王国、刚果王国、布干达王国、隆达王国等。
  非洲东海岸  由于海外贸易的发展,非洲东海岸很早就有一些贸易站,10世纪前后,这些贸易站逐步发展为城邦,著名的有摩加迪沙、布拉瓦、马林迪、蒙巴萨、奔巴、桑给巴尔和基尔瓦等(见僧祗城邦)。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从16世纪上半叶起逐步形成一系列国家:南部是巴拉人的国家,西部沿海有萨卡拉瓦人的国家──曼那比和博依那,中部有梅里纳人的国家(见伊梅里纳),中部偏南有贝齐察人的国家。
  殖民主义入侵后的非洲

  15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开始入侵非洲。当时,西欧已进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各国依赖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使经过地中海到达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商路受阻。为了寻找通往印度的新航路,欧洲国家将船队驶向非洲。最早侵入非洲的是葡萄牙人,继之有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等。
  殖民主义早期入侵与奴隶贸易  1415年,葡萄牙人以武力强占了今摩洛哥的休达。1441年葡萄牙船队南行发现普兰可角。1442年葡萄牙初次从非洲向本土运进奴隶。1482年,他们在今加纳的埃尔米纳建立了据点。1488年B.迪亚士发现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率领船队绕过南非沿岸到达非洲东海岸,并在当地熟悉印度洋航道的水手帮助下,找到通向印度的航线。葡萄牙人在非洲沿海建立了一系列据点,作为攫取非洲黄金和象牙等贵重物资的贸易站,也作为到东方去的船只的中途补给站。这些据点的获得,大都是葡萄牙人向当地的国王或酋长租借的。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主义者侵入刚果和安哥拉以及东海岸的一些主要城市。1580年葡萄牙为西班牙兼并后,在非洲的势力日渐衰落。
  继葡萄牙之后,其他殖民主义国家也纷纷来到非洲。1510年,西班牙首次将黑人奴隶运到了西印度群岛。1598年荷兰殖民主义者开始在西非建立据点,到1637年已达16处。1642年荷兰人把葡萄牙人赶出西非。在非洲南部,1652年荷属东印度公司在好望角建立据点,作为过往船只的供应站。荷兰移民驱逐和屠杀当地的科伊桑人,强占土地建立庄园。16世纪中叶,英国商船开始来到非洲西海岸,1562年开始向美洲贩运奴隶,1618年英国在冈比亚河口建立了第一个据点。1651~1674年,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取得海上霸权,荷兰在西非的优势转到英国手中。17世纪初法国开始进入西非。1659年法国在塞内加尔河口建立了圣路易城作为贸易站。17世纪末叶,路易十四积极向外扩张,与英国在非洲和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霸权。西非的一些据点,时而掌握在法国手中,时而掌握在英国手中。1689~1815年,英、法先后进行了7次较大的战争,法国一再失利。英国在西非的贸易中占居优势,其贸易额几乎相当于其他欧洲国家贸易额的总和。这一时期,葡、荷、英、法等殖民主义经营的对外贸易主要是血腥的奴隶贸易。殖民主义者为了开发美洲的需要,把非洲作为猎取劳动力的场所。殖民主义者的贩奴船从欧洲载运廉价工业品到非洲换取奴隶,再把奴隶运到美洲,又从那里换取廉价的原料运回欧洲。从中赚得巨额利润,为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金。使非洲损失了大量人口。奴隶贸易长达 400多年,直到19世纪才逐步废除(见非洲奴隶贸易)。
  殖民主义对非洲的争夺  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欧洲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把殖民地变成倾销商品的市场和供应工业原料的基地。为达到上述目的,殖民主义国家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对非洲内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地理考察,摸清了非洲的资源和深入内地的通道,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进入非洲大陆腹地,继而进行殖民侵略。法国在1817年收回了塞内加尔河口上的圣路易,并通过威胁利诱等手段,同西非沿岸一些小国的国王和部落酋长签订条约,逐渐在塞内加尔河口、象牙海岸、几内亚和贝宁等沿海地带,以及加蓬河口站稳脚跟。英国除占有冈比亚河口的据点和在塞拉利昂的殖民地外,于1861年在拉各斯(今尼日利亚境内)建立了殖民统治,1869年,通过谈判取得了荷兰在西非的全部殖民据点。1806年强占了位于印度洋贸易通道咽喉的荷兰殖民地好望角,布尔人向北迁徙,占领非洲人土地。1848年巴苏陀兰(今莱索托)在面临布尔人威胁的情况下,接受了英国的“保护”。在非洲北部濒临地中海的地区,除摩洛哥外,16世纪相继为土耳其人征服,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后因帝国削弱,这些地区的土耳其总督逐渐成为独立的统治者。随着欧洲殖民国家海上力量的增长,英国、法国逐渐侵入这一地区。1830年法国以其领事受辱为借口强占阿尔及尔。1876年英、法趁埃及因开凿苏伊士运河发生财政困难之际,迫使埃及接受它们对埃及财政的监督,1878年又强迫埃及接受欧洲人入阁担任大臣,对埃及实行间接统治。在红海沿岸,法国在1862年买下奥博克港。意大利商人在1869年买下阿萨布。到19世纪70年代,各殖民主义国家已强占了非洲约1/10的土地。
  帝国主义列强对非洲的瓜分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非洲最激烈的时期,不仅一些原来已在非洲拥有殖民地的国家迅速地扩大了地盘,而且一些后起的工业国家如德国、比利时也拚命挤进夺取非洲殖民地的行列。帝国主义各国对非洲的侵略引起了帝国主义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列强在非洲的争夺  英国从非洲南北两端向大陆内部扩张。在南非,由于发现了黄金和钻石,英国的冒险家蜂拥而至,其中最突出的是C.J.罗得斯。他们要求英国人扫清通向内陆的障碍,建立通道,占领盛产钻石和黄金的地区。但是,英国的扩张遭到布尔人的抵抗。1880~1881年的第一次英布战争,以英国的失败告终。在非洲北部,英国于1882年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把名义上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埃及,置于自己的实际统治之下。此外,英国还在非洲之角和尼日尔河三角洲夺得一些土地。
  法国于1881年对突尼斯实行武装占领。1883年又利用马达加斯加内部不和的机会,迫使马达加斯加接受法国的保护。在非洲之角和塞内加尔河流域,法国诱骗一些部落酋长签订了一系列接受其“保护”的条约,取得大块土地。此外,法国还在尼日尔河上游建立了一系列据点。
  1883年德国商人A.卢得立茨以2000马克和一些旧枪为代价,从西南非洲的酋长手里骗得安格拉·培开那湾附近约215平方英里土地,此地因而得名卢得立茨湾。次年 8月,德国宣布除英国侵占的沃尔维斯湾外,从南纬26°到葡属西非殖民地(今安哥拉)之间的地区为德国保护地。在西非地区,1884年 7月德国使者同多哥国王签订条约,宣布多哥为德国保护地。不久,德国又以同样方式攫取了喀麦隆的土地。此外,德国人还占领坦噶尼喀,并宣布东非接受德国保护。
  意大利政府于1882年接管了意大利商人在红海沿岸买下的阿萨布港,以此为基地向内陆侵略。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于1883~1884年通过探险家H.M.斯坦利,迫使刚果地区各部落酋长签订了许多接受保护的条约,从而把刚果变为私人属地。
  利奥波德二世在刚果的侵略活动,引起了英、法、葡等在刚果河地区的激烈角逐。法国通过其代理人P.-P.-F.-C.S.de布拉柴同刚果河北岸的酋长们签订了接受法国“保护”的条约。英国为了截断法、比在刚果河流域殖民地的出海口,于1884年同葡萄牙签订条约,承认葡萄牙在刚果河下游享有主权。英葡条约引起了法、比、德等国的强烈反对。列强在刚果河流域的尖锐矛盾导致了1884~1885年柏林会议(1884~1885)的召开。会上,各国除同意“刚果自由国”为比利时国王私人属地外,还达成了一些分割非洲的原则:一国对非洲领土采取占领行动时,必须通知柏林会议其他缔约国;对非洲的领土必须采取“有效的占领方式”,才能得到其他国家的确认。柏林会议后,列强瓜分非洲的侵略活动达到高潮。他们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双边条约,规定各自的“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发动武力进攻,实行所谓“有效占领”。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以各种名义直接间接地在非洲占领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的情况如下:
  英国:占有埃及、南非、苏丹、黄金海岸(今加纳)、英属索马里、尼日利亚、塞拉利昂、冈比亚、乌干达、肯尼亚、尼亚萨兰(今马拉维)、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贝专纳(今博茨瓦纳)、斯威士兰、巴苏陀兰(今莱索托)、桑给巴尔、塞舌尔群岛、毛里求斯群岛、圣赫勒拿岛等。面积共有8860020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的29%,为英国本土面积的36.3倍。
  法国:占有突尼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法属西非〔包括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苏丹(今马里)、法属几内亚、象牙海岸(今科特迪瓦)、达荷美(今贝宁)、上沃尔特(今布基纳法索)、尼日尔8个地区〕、法属赤道非洲〔包括加蓬、法属刚果、乌班吉沙立(今中非)、乍得4个地区〕、马达加斯加、法属索马里(今吉布提)、科摩罗群岛和留尼汪岛等。面积共有10795520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5.6%,为法国本土面积19.6倍。
  德国:占有喀麦隆、多哥、德属东非(包括坦噶尼喀、卢旺达、布隆迪)和德属西南非洲。面积共有2347034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7.7%,为德国本土面积6.6倍。
  意大利:占有厄立特里亚(在今埃塞俄比亚、意属索马里和利比亚)。面积共有2339540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7.7%,为意大利本土面积7.8倍。
  比利时占有的刚果,面积达 2345800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7.7%,为比利时本土面积76.9倍。
  西班牙:占有西属撒哈拉、伊夫尼、加那利群岛、西属几内亚(今赤道几内亚)、摩洛哥北部的休达及沿海一些小岛。面积共约308355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1%,为西班牙本土面积60%。
  葡萄牙:占有莫桑比克、安哥拉、葡属几内亚(今几内亚比绍)、佛得角群岛、马德拉群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面积共约 2089089平方公里,占非洲总面积7%,约为葡萄牙本土面积22.7倍。
  至此,非洲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外,全部被帝国主义瓜分(见彩图)。帝国主义的瓜分严重地破坏了非洲国家和民族间的传统疆界。例如,非洲之角索马里人居住地区被分成5个部分;西非爱维人地区被分成 4个部分;约鲁巴人地区分别并入尼日利亚和达荷美;豪萨人地区一部分属于尼日利亚,一部分属于尼日尔;曼丁戈人地区被四分五裂;莫西人的国家被割裂;隆达国被分割为比属刚果、北罗得西亚和安哥拉 3部分;马绍纳人地区被分割为南罗得西亚和莫桑比克两部分;茨瓦纳人地区被分割为南非和贝专纳两部分。帝国主义对非洲的人为分割,是今天非洲国家边界争端和纠纷的历史根源。
  1.非洲是世界古人类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4000年便有最早的文字记载。非洲北部的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
  2.自1415年西班牙占领休达,欧洲列强开始进行对非洲殖民统治,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达到巅峰,约有95%非洲领土遭到列强瓜分,资源长期遭到掠夺。1847年后殖民地陆续独立,而非洲独立年(1960年)则象征非洲脱离列强统治,非洲殖民时代结束。
  3.由于长期种族冲突、热带疾病丛生、工业化引发的环境破坏,从前西方殖民主义,独立后腐败政权,教育、人民自律的不力,使非洲成为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一个洲,全非洲一年的贸易总额仅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一。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   
英文:Africa ,对于Africa一词的由来,流传着不少传说   
一种传说是,古时也有位名叫Africus的酋长,于公元前2000年侵入北非,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名叫Afrikyah的城市,后来人们便把这大片地方叫做阿非利加。   
另一种传说是“阿非利加”是居住在北非的柏柏尔人崇信的一位女神的名字。这位女神是位守护神,据说早在公元前1世纪,柏柏尔人曾在一座庙里发现了这位女神的塑像,她是个身披象皮的年轻女子。此后,人们便以女神的名字“阿非利加”作为非洲大陆的名称。   
另一种说法是africa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prica,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与地中海北岸希腊、罗马相比,北非地区的阳光的确要灼热得多。   
此外,afri在是北非和迦太基人常见的名字,通常认为这和腓尼基语afar,“尘土”有关。但是1981年又有新的说法是该词汇是源于柏柏尔人的词汇 ifri,即“洞穴”,指代这一地区的穴居人。   
不过在古罗马人通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迦太基人以后,不断扩张,建立了阿非利加行省,这个名字的涵义才不断的扩大。最初这个名称只限于非洲大陆的北部地区。到了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在非洲的疆域扩大到从直布罗陀海峡到埃及的整个东北部的广大地区,人们把居住在这里的罗马人或是本地人统统叫阿非利干(African),意即阿非利加人。这片地方也被叫做“阿非利加”,以后又泛指非洲大陆。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
本文标题: 莫桑比克和索马里有没有发现一些比较有名的古人类化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41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马镫的演变过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的数学一般比外国人好,但外国人得奖的为什么比中国人多(数学方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