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理由站得住脚吗

发布时间: 2023-03-13 23:01:1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8

如何评价明太宗?说起“明太宗”,很多朋友都觉得挺陌生,明朝有庙号“太宗”的皇帝吗?但要说起这位君王的另一个庙号来,那就如雷贯耳了...

明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理由站得住脚吗

如何评价明太宗?

说起“明太宗”,很多朋友都觉得挺陌生,明朝有庙号“太宗”的皇帝吗?但要说起这位君王的另一个庙号来,那就如雷贯耳了――“明成祖”。

对,他就是朱棣。

朱棣死后,他的庙号起初是“太宗”,后来嘉靖皇帝想把自己老爸的牌位送进太庙享受祭祀,搞了个“入庙之争”,就把朱棣升格为“祖”,享受郊祀,这就挤出一个空位来安置他老爸,朱棣就成了“成祖”。

大家不难发现,在历史上,很多庙号“太宗”的皇帝有个共同特点――并不是前任君主的指定继承人。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清太宗皇太极。明太宗朱棣也是这样,他老爸朱元璋从来没打算传位给他,反而对他防范甚深,“燕王不可不虑”。

那么怎样评判朱棣这位明朝皇帝呢?咱们就从事业、人性、才略几个方面来分析,主要根据就是朱棣的各项所作所为。

少年时期就不详说了,朱棣很早就随着朱元璋四处征战,和许多猛将配合作战,耳濡目染,又善于学习,所以他的军事才能还是很优秀的。主要从他这一生干的一些大事说起。

靖难之变

朱元璋死后,指定建文帝继承大统。建文帝继位后,为防止藩王坐大,搞“削藩”,朱棣兴兵反叛,“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经过四年恶战,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夺取皇位,坐上了龙椅。

无论是正统还是民间的评价,这件事情都算不上是正义之举,肯定是“叛逆”,背叛了先帝,违逆了父亲,反叛了君主。被称为“燕逆”恰如其分,没有什么可辩驳的。

处置藩王

夺取政权后,朱棣和建文帝的作法并没什么区别,他也搞“削藩”,所以说他发动靖难之役“清君侧”的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脚。

朱棣把与建文帝走的近的那些藩王都或降、或贬、或谪、或囚了。而与他比较近的也不留情,从全方位都进行削弱。


最糟糕的一点是,朱棣为了防止像自己这种野心家再次出现,他采取的方式是“以待遇换和平”。在此之前,藩王称之为“藩”,那是要起到屏藩作用的,藩王手中有一定兵力,能防御敌人入侵,维护地方治安。但朱棣是藩王造反得的天下,他得从自己身上汲取教训。对藩王的待遇提高,而手中的权力进行极度削弱,藩王就失去了本来的“屏藩”意义。这就导致了后来朱家皇族成员的能力一代不如一代,全都变成了被国家豢养的寄生虫。

大肆屠杀

朱棣这个人生性残忍嗜血,暴虐好杀,这一点随他老爹朱元璋。靖难之役后攻入南京,朱棣立刻举起了屠刀。忠于建文帝的旧臣们要杀,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要杀,在靖难之役中与自己对战的人要杀,对自己有非议的人要杀,建文宫中的太监要杀,宫女要杀,连自己的妃子也要杀,一时间血流成河。

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朱棣的品行是非常糟糕的,缺乏心胸和气度,稳固皇位靠的是刀和血,称之“暴君”毫不过分。

天子守国门

迁都北京,这个被吹得乌央乌央的“天子守国门”其实与勇略没有什么关系,还是因时势造成的。

明朝的军事力量分为三种:地方军、边军、京营。地方军主要是维持治安,打击盗匪,实力最弱;边军是防御外敌入侵,实力要强些;兵力最多,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是京营,负责拱卫皇都。但明朝初定,北方的残元势力仍然强大,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边军对付不了,需要出动京营主力,那么领兵大将劳师远征,就必然手握重权、重兵,还长期悬师在外。这是多么令人担忧的事情?

迁都北京,京营主力就能直达边境,皇帝御驾亲征,亲掌兵权,也就避免了武将兴兵作乱。所以说,朱棣的“天子守国门”并非是因为有什么坚刚的气节,说白了就是为了稳固自己的龙椅。但是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国都始终置于危境之中,不得不消耗大量的国力投入到防御中去。

远征大漠

明白了“天子守国门”的本质,我们就不难明白朱棣为什么屡屡耗费大量的兵力物力去远征蒙古。防御是处处都要防守,处处都要投入,成绩相对于花费来说,并不划算,性价比并不高。主动进攻,尽快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有效。

但是蒙古骑兵的特性是游动性很大,塞北大漠如此广阔,哪里会轻易给你主力对决的机会。所以朱棣屡屡出兵北征,驱逐残元势力,但收效甚微。只能起到“驱逐”的作用,实际意义不大。明朝对蒙古势力采取的驱逐、瓦解、分化、消灭的战略战术没有什么大的作用。不过是大规模武装游行,你进我退,你走我来的拉锯。而清朝采取的“融合、消化”战略要明显比明朝技高一筹。

《永乐大典》

评判君王的业绩,除了武功还要有文治的部分,修书搞典籍是其中的重要参考指标。

有些人认为,《永乐大典》是朱棣的得意之笔,千古之业。但客观分析实际意义没有描绘的那么伟大。朱棣搞的《永乐大典》只有一部,深藏于深宫大院,在整个明朝历史上看过这部巨著有几个人呢?实际上加起来恐怕一只手掌都能数过来(明孝宗查找过其中医药的部分;嘉靖皇帝爱读,还原样复制了一部),连朱棣本人都没怎么翻看过。那么这部巨著即不能对天下读书人有所教益,连明朝的历代统治者都不能认真学习,除了充当个面子工程之外,没啥别的用处,也根本传播不了文化。

远航西洋

这也是个壮举,派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进行远航,威德宣扬于四海,对亚、非、欧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果这种远航能够以商业为主要目的,那就太好了,完全可以赚个盆满钵圆,富甲天下;哪怕是以开疆拓土,夺取土地和资源为目的,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千古的壮举。但是呢?七次远航,人力物力财力花费无数,即没有赚到钱,也没有扩大一寸领土殖民地,只是交了一堆来吃喝占便宜的远方朋友,那是多么的令人惋惜。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收益,远不如那个海匪麦哲伦。

从事业角度上看,朱棣是个“开拓型”的君主,对外是处于扩张状态,国家势力向西(哈密卫)、向北(奴尔干都司),向南(安南)都有延伸和扩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爱面子,好大喜功,许多东西都过分注重表面形式,实则基础不够牢固,比较虚浮,这就导致在他死后,所取得的这些成绩很快化为乌有,“得之易时失之易”,明朝全面退缩,重新回到极度内敛的状态中。

总的来说,在明朝诸帝中,朱棣算是干的不错的,是个“暴君”,但不是个“庸君”,更不是“昏君”。在所有的明朝的皇帝中,朱棣属于比较罕见的“开拓型”君王,精力充沛,性格霸道而叛逆,没有被传统礼教思想束缚住他的头脑。假设一下,如果他坐上龙椅是在“仁宣之治”之后,而不是之前,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成就,对国家和民族的益处要大。

明朝是没有明太宗的,只有明太祖朱元璋,还有一个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太宗其实就是明朝的皇帝朱棣,他虽然被人们称之为“暴君”但是他不是“昏君”,他在位期间做了许多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情,他非常有治国才能和军事才能。
明太宗朱元璋这个人的一生有功也有过,首先他他完全统一了中国,也下令大力发展经济,长期力行反腐,还大力兴办教育。但是他也推行暴政,杀了很多朝臣,建立锦衣卫,实行特务恐怖统治。所以他这个人功过都有。

朱棣才有800府兵,为何敢发动靖难之役?

朱棣之所以敢发动靖康之变的缘故,是因为他一直在迷惑建文帝,让他认为自己对他忠心耿耿。而且朱棣这个人十分的谨慎和狡猾,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建文帝的忠心,他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建文帝的身边。但是他为什么会发动靖康之变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建文帝实在对他穷追猛打,明明他已经退让了,但是建文帝却还是并不放心他,想要除掉他,于是手握800府兵的朱棣发动了靖康之变。

其一,朱棣是一个十分谨慎的人。他在靖康之战之前,专门让自己的智囊去请了一位神算子。众所周知,古人都十分的信仰这些神鬼之事。据《明史》记载,正是这位神算子袁珙为朱棣指出了靖康之战是可以发动的。才会让朱棣动了发动靖康之战的念头。但是,朱棣还是十分的不放心,他带了9个士兵去试探袁珙。而试探的结果却是袁珙猜中了,朱棣是来找他的。于是朱棣就相信袁巩具有真本事。就这样靖康之战就开始了。

其二,建文帝想把朱棣赶尽杀绝。在刚开始建文帝继位时,朱棣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曾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建文帝的手中。但是就是这样,建文帝仍然对朱棣抱有怀疑。而且他为了把朱棣逼到死路,他甚至把守军和驻军通通换成他自己的人。把整个明朝的军队换了一番,不给朱棣留后路。这也是为什么朱棣只有八百府兵的原因。而正是建文帝的逼迫,这才让朱棣意识到自己如果再不发动靖康之变,就会落得一个死无全尸的结局。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朱棣便发动了靖康之战。

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什么朱棣只有区区800府兵,就发动靖康之变的原因。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经过两阶段。第一个阶段:求平安。第二阶段:麻痹建文帝,并准备起兵。这些阶段堪称是全方位,无死角,所以敢发动靖难之役。
当时的建文帝朱允炆下令诛杀各个藩王,朱棣为了自保不得已而发动靖难之役!
他觉得自己的这800个兵非常的勇猛,而且他只要发动了战争之后,会有很多人响应自己的。
朱棣常年征战,自然有自己的心腹部下,调动兵力是不成问题的,加上朝廷内部也有自己的党羽。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以后,为什么就能够登位当皇帝?

朱棣实力强大不得不服

  朱棣刚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其实对比朱允炆的军队实力来说,是处于完全劣势的情况,虽然朱棣军队多是北平边军,常年抵御蒙古外敌的精锐军队,但是数量是一个绝对的硬伤,但是在朱棣的指挥,以及姚广孝等人的谋划下,加上宁王朱权等亲王不断支持朱棣,最终朱棣军队打败了朱允炆的平叛军队,成功进入的南京城,而朱允炆因为南京城破也随之消失了,此时面对手握重兵的朱棣想要称帝,朱棣的兄弟们也不敢有过多的异议,只能拥护朱棣为皇帝。

朱棣也是朱元璋嫡长子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与太子朱标都是马皇后所生,是朱元璋的嫡子,身份是很高贵的,并且朱棣一直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受到了朱元璋的大力培养,被安排在徐达和蓝玉身边学习了许多行军打仗的本领,是朱元璋儿子之中能力仅次于朱标的,在北京镇守时也是战功赫赫,所以在朱棣赢得靖难之役后碍于朱棣的身份,以及皇帝朱允炆失踪,国不可一日无君,也就有很多人选择了拥护朱棣作为皇帝。

朱棣同时也心狠手辣

  朱棣赢得靖难之役后虽然有许多人选择拥护朱棣,但是依旧有建文帝旧臣选择誓死不从,比如方孝孺等等,朱棣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没有犹豫,果断的进行了残忍的追捕杀害,一方面是彻底铲除建文帝在国家内的势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其他臣子敲响警钟,敲山震虎,让其他大臣不敢有非分之想;于是乎靖难之役结束进入南京后,朱棣马上就着手对建文臣子的抓捕以及杀害,虽然朱棣手段十分残忍,但是却简单有效,成功的坐稳了皇位。

因为他靠自己实力让大家信服他,认为他是被“逼”当上皇帝的。他以朝臣在朱允炆耳边进谗言蒙骗皇上为由,诛杀这些奸臣清君侧。然后宫中发生大火烧死了朱允炆,他才好顺理成章地当皇帝。
当时皇宫着火了,太监说皇帝皇后和太子都死去了,这样立一个新的皇帝是非常重要的,他手下的人拥护他为皇帝,他就合法成为了皇帝。
在发动了这场战疫之后,让大家看出了他的能力以及野心,并且也有很多人支持他,才能够登位当皇帝。

朱棣当时只有800府兵,为何他还敢贸然发动靖难之役?

因为朱允炆成绩平平,身边没有可用之才, 朱棣有必胜的把握。



中国古代的掌权者大多出身高贵,但是也不排除从草根拔地而起的领导者,比如说刘邦和朱元璋,相比较而言刘邦的条件要比朱元璋好得多,至少他有老丈人帮衬着,而陪伴朱元璋的却是一个破碗和后来同样一穷二白的好兄弟。可能是以前不曾享受过权利带来的快乐,所以夺天下之后就各种维权,对身边的人各种提防。朱元璋坐拥江山之后不仅铲除贪官污吏,而且身边和他打江山的人也都莫名不见了,如果只是一个两个出现意外还好,但是意外失踪的人多了官员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到了朱允炆这一代的时候就没有官员会和领导人走得太近,就算有才也得藏着,谁还不是官场上察言观色的能手呢。



虽然朱允炆是爷爷钦点的继承者,但是他却没有朱元璋的狠辣和独裁,面对亲情的时候还是会手软,这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隐患。眼看着各位叔叔大伯和至亲的势力越来越大即将威胁到自己的权利,朱允炆决定平藩,多次的斗智斗勇之后终于平定的五个藩王,唯独留下了朱元璋家的神兽朱棣。朱棣能够逃过一劫不是因为放下屠刀立即投降,而是因为他装疯,朱允炆觉得好歹也是亲人,既然已经对自己没有威胁了就不要再继续赶尽杀绝了,怪只怪当初爷爷对他的保护太好了,根本就不懂得人心险恶,在利益面前亲情一文不值。



在朱棣装疯卖傻的同时也在积极招揽旧部下,以前在战场上有过过命交情的将军们听说他的性命已经遭到威胁了纷纷表示可以帮助他脱离苦海。就这样朱棣带着旧部下和手里仅有的府兵开始了夺权之战,凭借着自己的头脑和战斗经验先后收编数万兵力为自己的军队扩大规模。面对这样的局势朱允炆虽然想极力阻止奈何脑子里面储存的兵书谋略不够厚,多次指挥失误,最后只能让朱棣拿下南京。

当时的建文帝朱允炆为了防止诸王叛变,开始对诸王大肆诛杀,为了活命,朱棣不得已率领800府兵起兵造反,发动靖难之役!
因为朱棣审时度势,如果任由朱允炆继续削藩,那么自己很可能人头不保,而自己的军队常年征战瓦剌,战斗力强,反抗未尝没有机会。
朱棣当时只有800的府兵,但是他却改造反了,是因为他被建文帝逼得没有办法了,既然没有退路,只能够起兵造反,没有想到造反成功了。
本文标题: 明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理由站得住脚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9271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啥说洋务运动是封建自救西安三殿汉代古桥或与帝陵营建有关,目前相关的研究工作进展如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