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写《明史》的手法写《清史》会是啥样

发布时间: 2023-03-02 09:02: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4

中国通史之明史,清史请问哪儿可以单独出售,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明史》与《清史》.谢谢!人民出版社的网站是有的,叫...

用写《明史》的手法写《清史》会是啥样

中国通史之明史,清史

请问哪儿可以单独出售 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中《明史》与《清史》.谢谢!
人民出版社的网站是有的,叫做人民出版网:

http://www.peoplepress.net/rmweb/

关于《中国通史》,我记得第八、九、十这三册与明清史有关,详细介绍如下:

第八册(中国通史第五编),即明清封建时期的第一册。由蔡美彪总写。

第九册(中国通史第五编),即明清时期的第二册。 李燕光、杨余练、刘德鸿分别编写若干章节的初稿并研究、整理了有关资料。

第十册(中国通史第五编),即明清封建时期的第三册。李燕光、刘德鸿编写了若干节目的初稿;第六章由汪敬虞独立完成;第七章经学与学术著作两节,由冯尔康创稿,蔡美彪增补改定;文学部分由冯尔康编写;艺术两节由近代史所罗筠筠同志供稿;科学技术节由南开大学刘洪涛同志供稿;全书由蔡美彪作了统一体例、修订文字的工作

去年底,《中国通史》又出版了鸦片战争以后的部分的续册:第十一、十二册.

第十一册和第十二册(中国通史第六编)系统叙述了清朝衰落与灭亡的历史,时间起于1820年道光皇帝即位,止于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第十一册24万字,由蔡美彪、贾熟村、茅海建、刘小萌撰写;第十二册29万字,由蔡美彪、汪敬虞、杨天石、罗筠筠撰写。第十一册和第十二册仍沿用了前十册的体例,即依朝代顺序叙事,并不表示社会历史的分期。在这两册中,作者依据历史史实综合叙述了这一时期外国入侵、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和中国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发展的过程,农民革命与民主革命进展的过程,清王朝由衰落到灭亡的过程。

关于第八、九、十 这三册可以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一般书店都是十册合售,不零卖。

关于十一、十二两册,可以在当当网、卓越网上购买。
新华书店

清史 中国打算用何种文体来写,白话,亦或文言

好像是文言文吧,民国初期的时候白话文还没流行起来。应该就是这些格式。
本纪


世家
列传

论《清史稿》本纪二十五卷

《清史稿》本纪总共二十五卷,记载了从努尔哈赤至溥仪12位皇帝。

乾隆以前的帝王记述较为简略,这一点比较蹊跷。清史和历代不同,清史是由清朝遗老撰写,自己家前期的历史为什么也记不清呢。嘉庆以后较为详细,嘉庆之后国事也日趋艰难。

《清史稿》文笔不够秀丽,文学水平一般,本纪二十五卷记载得像流水账,略显枯燥。

《清史稿》的撰写比 《明史》有着更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明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清史是明朝遗老写的,《清史稿》本应客观公正,但是并没有做到“不虚美、不隐恶”,着实让人失望。《本纪》对帝王粉饰较多,开国之杀戮、劣迹轻描淡写。清朝之败绩淡化处理,胜绩描写较多。尤其鸦片战争之后,丧权辱国的种种,都是模糊处理,没有着实记载。

不过,清朝的帝王确实勤政,大概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与生俱来的危机感,逼着他们如此吧。

乾隆一朝,遭遇的天灾较多,《清史稿》屡有记载水灾、蝗灾等等。我家乡本来是鱼米之乡,清高宗本纪屡有记载“水灾”,不下数十次,我读了清史稿大吃一惊,原来两百年前,家乡父老度日很是艰难啊。这或许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原因之一吧,关于这一点,我的后续历史经济系列文章会详细论述。

总之,《清史稿》的史学价值并没有达时代的期望,史学界也只好兴叹了。

文言文写皇帝列传,可以提供清史稿

《清史稿》编写的体例大致取法《明史》,但又有所创新。如本纪部分不仅逐年记载了皇帝的军国大事,而且在前代逊君还健在、无谥可称时,创了“宣统纪”的新格局;各志、表中除记录天文、地理、礼乐、选举、艺文、食货及皇子、公主、外戚、封臣等各方面活动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表中的军机大臣、理藩院,都是前史所未有的。列传中创立了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新发展。另外,对于反清斗争的重要人物如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等,《清史稿》也都列了传。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
但是,由于参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遗臣”,因此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正统的思想。例如诬蔑明末农民起义军为“土贼”,称太平军为“粤匪”,视辛亥革命为“倡乱”。而对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清朝统治者的反动行径却多处隐瞒,倾向性错误显而易见。对此,连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人员都极为不满。1929年12月1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列举了十九条理由,呈请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发行,其中有;反革命、蔑视先烈、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反对汉族、为满清讳等内容。所以,思想观点与立场错误实是此书的主要问题。
同时,由于《清史稿》是众人编纂而成,编写时彼此缺少照应,更因时局动荡,仓促成书,未经主编总阅审定便“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过于粗陋。因此,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史实之中也有不少错误。其实,这与赵尔巽的主导思想有关。因为他把此书看做是“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只是想以此作为“大辂椎轮之先导”,对于书中所有疏略纰缪处,“敬乞海内诸君子切实纠正,以匡不逮,用为后来修正之根据。”显然,按其本意。《清史稿》只是类似现代的一部征求意见稿。这样,易培基所指责的“体例不合,人名先后不一致,一人两传,目录与书不合,纪表传志互不相合,有日无月,人名错误,泥古不化,简陋,忽略”等谬误也就成了先天性的问题。至于遗漏、颠倒、文理不通等现象更属意料中事。
本文标题: 用写《明史》的手法写《清史》会是啥样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90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黑河南俗语:“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究竟什么意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