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姓真的和羌人有关系吗

发布时间: 2023-02-08 04:01:3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79

姜姓的来源介绍,姜姓源出神农氏,其,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年。以下是我为你精心...

姜姓真的和羌人有关系吗

姜姓的来源介绍

  姜姓源出神农氏,其 历史 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年。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姜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姜姓简介
  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古时主要分布在甘肃、四川、河南等地。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的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为姜。
  姜姓源出
  1、炎帝神农氏。《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 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姜姓始自炎帝。

  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族、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姜姓迁徙分布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 排名 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姜姓家族 文化
  郡望:天水郡、广汉郡

  堂号

  天水堂:湘阴姜氏【始祖:(后周)姜松年; 先祖:姜应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后裔、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姜姓

  稼樯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苏沭阳、福建。山东郯城姜姓【始迁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诏自姑苏迁徙】、合肥姜氏【始迁祖永贵,明洪武初自句容迁合肥东乡浮槎山】。

  渭滨堂:浙江淳安官川姜氏族。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为汉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传世,大被流芳。

  敬义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兴禄、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阳新、大冶、武汉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义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为孝友堂分支,为孝友堂分支,湖北华荣郭店姜姓

  表海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汉黄陂姜家湾2500人,江苏赣榆县石桥镇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狮市姜厝姜姓,如今135户,男丁300余人。

  敬睦堂

  敬胜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荫堂:湖南宁乡

  森阳堂

  龙泰堂

  云磬堂:湖南长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宁乡【始迁祖:[后唐]姜德厚】

  瀚静堂: 河北 始迁祖浩,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庆地区和湖北黄梅地区

  宝璜堂:湖北湖北汉阳、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县姚江姜氏、鄞东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东青林姜氏

  经草堂:东禅来经草堂,浙江黄岩,黄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庆堂:(余庆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苏丹阳滕村

  龙砂支脉:余庆堂分支,江苏江阴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东莱阳姜氏

  孰乐堂:湖南宁乡

  敦伦堂:湖南邵回

  瀚静堂:始迁祖:(清)姜浩 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致远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惇典堂):浙江金华姜氏

  贻安堂:凰林姜氏

  聚仪堂:浙江省龙泉市城北乡,字辈“洪、昌、乾”

  东海堂:山东

  仁德堂: 山东烟台福山肖家沟,始迁祖姜苛....

  忠仪堂:山东

  贵三堂:清朝年间,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带领姜贵春、姜贵林、姜贵芝,在辽宁庄河县鼓山沟,开办的以抬钱生意为主。后因枪支官司和经营不善而关闭。

  善庆堂(善庆堂)开阳姜氏

  获胜堂(获胜堂)

  养拙堂 山东峄县姜氏 始祖姜垒于清乾隆年间由滕县迁入 700人 (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堂号系清咸丰帝所赐)

  璜瑛堂 湖北枣阳,明代从江西迁移到枣阳

  峝支堂:山东海阳,始迁祖:[元]姜朝阳,字桐臣,元时自海阳猪湾村迁居同邑槐树底。

  寿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迁祖:[宋]姜屿;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飞熊堂:先祖:姜东道; 先祖:姜东述; 先祖:姜东遐

  叙伦堂:浙江兰溪泽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乐颜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时,其子真九[明]、先三[明],迁居当涂洪山,真九之子后归南昌,先三子孙落籍当涂,清初,其后裔再徙泰兴】

  追远堂:江苏武进西林姜氏【始迁祖宗扬,谱称明永乐初自濑水(或云云阳)迁武进西林】

  鲁文盛堂:湖南岳阳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迁祖十三世孙时升,宋嘉定间由江西分宁县陂山迁巴陵一都梅田】。
  姜姓家族名人
  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 政治 家、 军事 家和谋略家。

  姜小白: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姜维:(202~264)字伯约, 三国 蜀汉天水冀县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姜夔:(1154-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姜昆,1950年11月19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烟台。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主流相声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研究考证

百家姓中"姜"姓的由来与历史

姜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老的姓氏之一,有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2位。姜姓源自炎帝神农氏,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姓。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另外,姜姓还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例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当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目录

姜氏起源
迁徙分布
姜姓名人姜子牙
姜小白
姜维
姜夔
姜才
姜立纲
姜肱
姜彭
姜宸英
姜宜
姜思周
姜炳璋
姜桂题
姜镜堂
姜东
姜亮夫
姜姓郡望
姜姓堂号
姜姓辈分
姜姓诸氏姜氏起源
迁徙分布
姜姓名人 姜子牙
姜小白
姜维
姜夔
姜才
姜立纲
姜肱
姜彭
姜宸英
姜宜
姜思周
姜炳璋
姜桂题
姜镜堂
姜东
姜亮夫
姜姓郡望
姜姓堂号
姜姓辈分
姜姓诸氏
展开 编辑本段姜氏起源
  姜姓起源有三:   1、炎帝神农氏。《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 炎帝神农氏
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姜姓始自炎帝。   2、出自桓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   3、出自其他民族改姓。据《宋书·吐谷浑传》所载,宋时有羌人改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改为姜姓;除此以外,今满族、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1)、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辅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续炎帝香火。炎帝部分子孙,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易为其他姓氏,姑且不论。夏商以来,姜姓,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显诸侯,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一支,为 姜姓
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发源地,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姜尚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金学孟曰:“其中一支西迁甘,史误为姜戎,其实为中原炎帝部落后裔”。   (2)、“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潘承祥语)”。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和封底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吕为姓。也有姜姓《左传-桓公十八年》述其事(此为《左传》中第十五项用“通”记载之事):“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这些婚外恋活动,《春秋》载作“纯客观报告”状。如“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3)、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田和灭齐姜子牙后代西迁移西戎---姜戎一支,东渐入陕,公元前368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西汉以前,姜姓,其后代继续东归河南等地,不断繁衍发展,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西汉初,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族。西汉为充实关中人口,时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关东大族迁至关中,姜氏望族被迫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遂世居天水(今属甘肃),又返回西戎故地,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   (4)东汉末、三国---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后姜氏已有徙居到今四川者,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南)。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居川。汉代到唐代,天水一直是“姜氏发展繁衍中心(姜方语)”。两晋南北朝时期---为避战乱,姜族纷纷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四川姜族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张友茂语)”。   (5)、唐代,四川姜族一支,出蜀北,转汉中,入天水,继续融入姜姓发展繁衍中心地。便是蜀国北出汉中,西迁甘肃天水的那支,姜方为三国名将名臣----姜维后裔。其中天水姜维后裔,乃唐舒州刺史姜神翊的先人。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神翊后裔,为保血脉,继续远迁蛮荒之地,发展成中派天水分支---九真姜姓,因其族人仕途而南移福建,后沿海岸线西迁广西。   (6)、南宋末期---姜氏河南。姜方的先人,因忽必烈军团,远征大理国,姜族一部自广西北还中原故里---河南,融进当地姜族土著居民之中。明洪武年间---此支系继续在豫繁衍生息,复成望族。清---其一脉,就是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其一脉,迁往海岸城市青岛等地,暂居齐鲁境内。   (7)、其族人居小青岛,以捕鱼为生。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小青岛改名为“阿克那岛”。1898年夏,改名为“青岛百合”,或“百合绿岛”。姜先人退出该岛,去海岸内定居。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侵占了青岛,地名全换成日文名称。姜方曾祖父,因抗拒日本黑暗的殖民统治,而投身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活动---参加了中国同盟会,牺牲。其祖父,于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一律将日文的名称改为中国的名称)前夕,“西返中土河南故地,形成现代姜方的河洛近祖(日不落语)”。当代,全国已形成四川西部、山东东部、东北、河南四大块姜姓聚集区。 姜姓图腾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编辑本段姜姓名人
姜子牙雕像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 姜子牙
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子牙
  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
姜小白
  即齐桓公,姜子牙的后裔,姜姓吕氏,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 姜小白
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
姜维
  (202年—264年)字伯约, 汉族,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姜夔
  (jiāng kuí 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
姜才
  (?-1276)南宋末抗元将领。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位蚌埠市东南))人。宋德?元年(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集中全国兵力,以伯颜为统帅,大举南侵,姜才率部迎战,因寡不敌众,退守扬州。元军尾随而至,姜才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先战三里沟,战败元军,再战扬子桥,又获胜。激战中,姜才肩部中箭,他拔箭挥刀,所向披靡。
姜立纲
  (1444-1499),字廷宪,号东溪,瑞安梅头镇东溪村人。他是中国明朝一位书法家,曾以“善书”闻名海内,并远播日本,被誉为“一代书宗”。
姜肱
  字伯淮,东汉彭城广戚人也。家世名族。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肱博通《五经》,兼明星纬,士之远来就学者三千余人。诸公争加辟命,皆不就。二弟名声相次,亦不应征聘,时人慕之。肱尝与季江谒郡,夜于道遇盗,欲杀之。肱兄弟更相争死,贼遂两释焉,但掠夺衣资而已。既至郡中,见肱无衣服,怪问其故,肱托以它辞,终不言盗。盗闻而感悔,后乃就精庐,求见征君。肱与相见,皆叩头谢罪,而还所略物。肱不受,劳以酒食而遣之。后与徐稺俱征,不至。桓帝乃下彭城使画工图其形状。肱卧于幽暗,以被韬面,言患眩疾,不欲出风。工竟不得见之。中常侍曹节等专执朝事,新诛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欲借宠贤德,以释众望,乃白征肱为太守。肱得诏,乃私告其友曰:“吾以虚获实,遂藉身价。明明在上,犹当固其本志,况今政在阉竖,夫何为哉!”乃隐身遁命,远浮海滨。再以玄纁聘,不就。即拜太中大夫,诏书至门。肱使家人对云“久病就医”。遂羸服间行,窜伏青州界中,卖卜给食。召命得断,家亦不知其处,历年乃还。年七十七,熹平二年终于家。弟子陈留刘操追慕肱德,共刊石颂之。
姜彭
  江苏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画翎毛当时盛称第一,于山水则法明代唐寅,花卉宗元人,老而益精。
姜宸英
  浙江慈溪人,清初书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能诗文,工古文,善画墨,精书法,行草尤入妙,年七十始中进士,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有《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后人辑有《姜先生全集》。
姜宜
  如皋(今属江苏)人,清代女书画家,善墨兰及竹石,工诗。
姜思周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画家,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
姜炳璋
  象山(今属浙江)人,乾隆进士,石泉县知县,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又署江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修建“姜公堰”。
姜桂题
  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早年效力僧格林沁麾下,后投左宗棠,历任直隶提督、热河都统、兼毅军军统,袁世凯称帝后,封一等爵,袁死后,归附皖系。
姜镜堂
  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等。
姜东
  当代著名画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姜亮夫
  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
编辑本段姜姓郡望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   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4.渭川郡:姜子牙的后裔,分布未详。江苏连云港赣榆县志里面记载,姜姓,石桥镇居住,乃是姜子牙的后裔。
编辑本段姜姓堂号
  中华姜氏堂号大汇集   这是本人多年来收集的姜氏堂号:(目前已知堂号有56个,以下未尽录入)   堂 号 分布地   天水堂:湘阴姜氏【始祖:[后周]姜松年; 先祖:姜应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后裔、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姜姓   稼樯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苏沭阳、福建。山东盐城姜姓【始迁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诏自姑苏迁徙】、合肥姜氏【始迁祖永贵,明洪武初自句容迁合肥东乡浮槎山】。   渭滨堂:浙江淳安官川姜氏族。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为汉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传世,大被流芳。   敬义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兴禄、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阳新、大冶、武汉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义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为孝友堂分支,为孝友堂分支,湖北华荣郭店姜姓   表海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汉黄陂姜家湾2500人,江苏赣榆县石桥镇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狮市姜厝姜姓,目前135户,男丁300余人。   敬睦堂:   敬胜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荫堂:湖南宁乡   森阳堂:   龙泰堂:   云磬堂:湖南长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宁乡【始迁祖:[后唐]姜德厚】   瀚静堂: 河北 始迁祖浩,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庆地区和湖北黄梅地区   宝璜堂:湖北湖北汉阳、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县姚江姜氏、鄞东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东青林姜氏   经草堂:东禅来经草堂,浙江黄岩,黄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庆堂:(余庆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苏丹阳滕村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东莱阳姜氏   孰乐堂:湖南宁乡   敦伦堂:湖南邵回   瀚静堂:始迁祖:[清]姜浩 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致远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惇典堂):浙江金华姜氏   贻安堂:凰林姜氏   聚仪堂:浙江省龙泉市城北乡,字辈“洪、昌、乾”   东海堂:山东   仁德堂 : 山东烟台福山肖家沟,始迁祖姜苛....   忠仪堂:山东   贵三堂:清朝年间,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带领姜贵春、姜贵林、姜贵芝,在辽宁庄河县鼓山沟,开办的以抬钱生意为主。后因枪支官司和经营不善而关闭。   善庆堂(善庆堂) 开阳姜氏   获胜堂(获胜堂)   养拙堂 山东峄县姜氏 始祖姜垒于清乾隆年间由滕县迁入 700人 (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堂号系清咸丰帝所赐)   璜瑛堂 湖北枣阳,明代从江西迁移到枣阳   峝支堂:山东海阳,始迁祖:[元]姜朝阳,字桐臣,元时自海阳猪湾村迁居同邑槐树底。   寿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迁祖:[宋]姜屿;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飞熊堂:先祖:姜东道; 先祖:姜东述; 先祖:姜东遐   叙伦堂:浙江兰溪泽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乐颜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时,其子真九[明]、先三[明],迁居当涂洪山,真九之子後归南昌,先三子孙落籍当涂,清初,其後裔再徙泰兴】   追远堂:江苏武进西林姜氏【始迁祖宗扬,谱称明永乐初自濑水(或云云阳)迁武进西林】   鲁文盛堂:湖南岳阳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迁祖十三世孙时升,宋嘉定间由江西分宁县陂山迁巴陵一都梅田】。
编辑本段姜姓辈分
  姜姓字行辈分严谨有序:   《唐.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系50世》   世运承先泽 光华继后如   家国文明远 廷贤任尔思   一邦登政仕 永绍吉人图   三伯从公久 天壁可为谟   子能辉前志 兆泰俊良储   井泉庄姜氏为接“储”字辈下延   储文茂胜永 大守志兴启   贤能道仲时 金常必正家(之)   迁至北京的姜姓氏族字辈,接“家”字辈下延:   书文仲永严 才丰志训贤   侯武德秀昌 丁书相信唐   英双乔如坦 祖士育卞恒   义全工画炽 海言东慧婵   姜姓合大成统一字派如下:   孝友本厚 俊秀芬香   前传衍庆 勋烈降昌   肇基建业 丹书训详   英才左汉 忠信相唐   封侯赐爵 祖武留芳   姜姓特殊的字辈:   1.循环用字字辈   2.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的字派来进行循环   赣榆石桥镇姜家辈分:(……开知银 守先启厚 同月效贤 天伦红日…………)始于元时端祖,我辈厚字,祖父讲从姜太公算起,我是117代。
编辑本段姜姓诸氏
  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经考证,从姜尚起到现在,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但是姜姓却是他们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吕姓、许姓、谢姓、齐姓、高姓、国姓、雷姓、易姓、章姓、方姓、文姓、申姓、卢姓、柴姓、庆姓、贺姓、纪姓、丘姓、薄姓、赖姓、盖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卢姓、骆姓、左姓、充姓、郦姓、逄姓、连姓、向姓、谷姓、聂姓、尚姓、焦姓、柯姓、饶姓、景姓、浦姓、厉姓、强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个单字姓氏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1]   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话,姜姓的分支姓氏则达到247个。[2]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年。
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
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中心仍在陕西和山东。
唐宋时期,姜姓进入闽粤地区。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
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的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为姜。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西周时的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子牙(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后裔姜小白(齐桓公,姜姓吕氏)为春秋五霸之首,他任命管仲为相,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南征北战,树立霸主威望。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彭城广戚人、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天水郡冀县人、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姜维;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祖籍甘肃兰州的左相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饶州鄱阳人、著名词人兼音乐家姜夔;南宋还有濠州人、抗元名将姜才;明代有瑞安人、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江苏扬州人、书画家姜彭,浙江慈溪人、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如皋人、女书画家姜宜,善墨兰及竹石,工诗;钱塘人、画家姜思周,擅长牡丹,钩勒、设色俱绝。嗜酒,醉后逞笔;象山人、乾隆进士姜炳璋,多善政,民有“慈父母”之称;安徽亳县人、清军将领姜桂题;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当代有画家、“江山行”画家组主持画家、国画家姜东;国学大师、楚辞学、敦煌学、语言音韵学、历史文献学家、教育家姜亮夫;数学教育家、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姜立夫;浙江苍南人、数学家、拓扑学家姜伯驹;祖籍山东烟台的国家特一级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祖籍河南郏县的易学家、中国国学文化研究会会长姜智元;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生态学家姜春云;商务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姜增伟等。

4研究考证
经考证,从姜尚起到如今,历史上共有102个氏都是从姜姓繁衍而来,有的姓氏还有别的起源,但是姜姓却是他们最初或最重要的起源。其中包括吕姓、许姓、章姓、谢姓、齐姓、高姓、国姓、雷姓、易姓、方姓、文姓、申姓、卢姓、柴姓、庆姓、贺姓、纪姓、丘姓、薄姓、赖姓、盖姓、丁姓、査姓、封姓、邱姓、崔姓、骆姓、左姓、充姓、郦姓、逄姓、连姓、向姓、谷姓、聂姓、尚姓、焦姓、柯姓、饶姓、景姓、浦姓、厉姓、强姓、斜姓、晏姓、檀姓等64个单字姓氏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申屠、公牛姓等38个复姓。
如果自炎帝算起的话,姜姓的分支姓氏则达到247个。
来源:http://baike.baidu.com/link?url=RCJFIARRoPCYVj-RL6fZoP3dDeCU4UtIrGlHNaNpii_7mVGs2a3PSsvQ-daXutaMP_gCZGOJEBD0zN7bW0ZXu_#3
姜姓起源

姜姓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为许多文献如《元和姓氏》、《说文解字》、《新唐书》记载。《水经注》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作为“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出生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姜水河畔,即以姜为姓,子孙世代相传。姜姓与姬、媙等20个古姓均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与姜同为神农氏后裔的还有齐、甫申、吕、纪、许、向等姓。

出自亘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

姜姓郡望堂号 堂号

稼樯堂:神农教民稼樯,所以叫稼樯堂。

渭滨堂:姜子牙在渭水待到80多岁,周文王访

姜姓家乘谱牒 家乘谱牒

河北青县·南左所姜氏家谱上下卷

天津·姜氏家谱六卷

江苏泰州·维阳泰州姜氏重修族谱四卷

江苏扬中·姜氏挂谱

浙江余媱·姜氏世谱十集

浙江·奉化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象山·姜氏宗谱八卷一卷末一卷

浙江兰溪·东溪姜氏宗谱六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十三卷

浙江兰溪·姜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兰溪·横潭姜氏家谱卷

浙江常山·定阳姜氏宗谱二卷

安徽桐城·宛桐姜氏宗谱六卷

安徽桐城·姜氏宗谱六卷

福建漳州·姜林连支同谱序

江西南昌·城塘姜氏七修族谱四十四卷首二卷

山东·昌邑姜氏族谱八卷

山东金乡·姜氏家乘二卷

山东烟台·通伸村姜氏族谱不分卷

湖南宁乡·姜氏重修族谱二十七卷

湖南长沙·姜姓十修族谱三十二卷

姜氏族谱十五卷首一卷 姜姓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

传说中的炎帝,号烈山氏,亦即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便以姜作姓。姜姓在历史的演进中分布于华夏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的后裔改为别的姓氏。

商周:四岳是由姜姓的羌族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在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之后,他们与“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他们所结成的盟军后来打败了殷纣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春秋:春秋时代的齐国,就是倚了姜氏后裔发展成为五霸之一。齐国在齐威王时,又成为战南),便以姜为姓。姜姓在历史的演进中分布于华夏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的后裔改为别的姓氏。

夏朝:夏朝,炎帝后裔伯夷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西),建立吕国。另外姜氏后裔还建有申、许、齐等诸侯国。申国原居今陕西、山西间;许国在今河南昌东;齐国建都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根据《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为姜姓,也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省敦煌西),逐渐东迁,公元前638年迁至晋南,属于晋国。

汉代: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族,至西汉作为关东大族迁至关中,此后居天水(今属甘肃)。东汉还有姜诗,广汉(今四川谢洪县南)人,发展为较为著名的一支。这说明汉代已有居住于今江苏、四川的。唐代出现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唐宋:唐宋时期还有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安徽、山东及广东的。

明清:明清时期今山西、陕西、贵州、湖南、福建、湖北等省也有姜姓的聚居点。 姜姓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姜尚:字子牙。东海人。又名吕尚。是商末姜族的首领,周初齐国的始祖。武王伐商时为军师,立了战功,被封在齐国。他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简化政治制度,发展农业和渔业生产。使齐国成为西周的重要封国。民间称为姜太公。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冀县人。拜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继志北伐。据传胆如斗大。

姜夔:南宋词人、音乐家。字扰章,号白石道人,饶州人。工诗,词尤有名,精通音乐。代表作《扬州慢》。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有名。一生未仕。

姜彭:今江苏扬州人,清初著名书画家,画羽毛盛称天下第一。

姜映芳:贵州天拄人,侗族农民起义首领。

姜肱:汉代高士,为后世树立了好的榜样。

姜才:壕州(今安徽人)南宋名将,以善战有名。

姜洪:官终山西巡府,广德人,成化进士。 暂无! 姜
姜姓 姜姓,原在 瓜州 (今甘肃 敦煌 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发源地,姜姓得姓则是在今 河南南阳 一带。姜尚建立的 齐国 ,表明姜姓又发源于 山东 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 姜子牙 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 金学孟 曰:“其中一支西迁甘,史误为姜戎,其实为中原炎帝部落后裔”。
  (2)、“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潘承祥语)”。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 姜太公 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和封底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 战国 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吕为姓。也有姜姓《 左传 -桓公十八年》述其事(此为《左传》中第十五项用“通”记载之事):“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这些婚外恋活动,《春秋》载作“纯客观报告”状。如“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3)、战国时期(据史书记载),田和灭齐姜子牙后代西迁移西戎---姜戎一支,东渐入陕,公元前368年,为秦所迫,迁至 晋南 。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 晋国 。 西汉 以前,姜姓,其后代继续东归河南等地,不断繁衍发展,已发展成为 关东 (今河南 灵宝 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居住在今山东、 河南省 境内的姜氏,到了 汉代 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西汉初,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族。西汉为充实 关中 人口,时 刘邦 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关东大族迁至关中,姜氏望族被迫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遂世居天水(今属甘肃),又返回西戎故地,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
  (4)东汉末、三国--- 姜维 盛于甘肃天水。后姜氏已有徙居到今 四川 者,姜诗盛于 广汉 (今四川谢洪南)。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居川。汉代到唐代,天水一直是“姜氏发展繁衍中心(姜方语)”。两晋 南北朝 时期---为避战乱,姜族纷纷从中原徙居 江南 各地。但“四川姜族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 张友茂 语)”。
  (5)、唐代,四川姜族一支,出蜀北,转 汉中 ,入天水,继续融入姜姓发展繁衍中心地。便是 蜀国 北出汉中,西迁甘肃天水的那支,姜方为三国名将名臣----姜维后裔。其中天水姜维后裔,乃唐舒州刺史姜神翊的先人。姜神翊嫡孙 姜公辅 在唐德宗时任 宰相 ,后贬为 泉州 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神翊后裔,为保血脉,继续远迁蛮荒之地,发展成中派天水分支---九真姜姓,因其族人 仕途 而南移福建,后沿海岸线西迁 广西 。
姜姓源于炎帝,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渭河的一个支流)河边,所以就把姜作为自己的姓。

姜夔,南宋词人、音乐家,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他的词重格律,音节优美,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的作品,如《扬州慢》等,但其词情调较为低沉。

他的词集《白石道人歌》是一部词和乐谱的合集。

“男羌为羌,女羌为姜”是什么意思?

姜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五十位姓氏,尤盛于鲁豫和东北地区。当今姜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37%,总人口大约在460多万。

姜的名义和图腾:

姜,是一种家畜。古时候用羊作牺牲,为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供品。引申为吉祥。姜是一象形字,像羊头和四足、尾之形。在甲骨文中“姜”与“羌”构形相仿,都是与羊有关的特殊字。以羊为图腾的氏族,后来称之为羌人。《说文》注解:男羌为羌,女羌为姜。可见姜的本义是女性羌人,这“姜”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来说,也反映了上古时期姓氏起源于母系社会的一种痕迹。姜人长期滞留过或定期放牧的地方、河流就称为姜地、姜水,最终出现姓氏“姜”。

姜姓的起源与演变:

姜姓出自神农氏。相传少典娶有?氏女生炎帝,号烈山氏,亦即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朝末,其后裔吕???渤平?友馈⑻????ㄗ糁芪耐趺鹕蹋?艹醴庥谄耄??艹??康闹匾?詈罟?O纳桃岳矗?椎鄣慕?蘸笠嵩谖髦艹跤衅搿⒙馈⑿怼⑸甑仁?腹?R蚪?赵醋晕鞅备咴??粲谏挛鞅?Α⒙は匾淮?肴值业氖烦平?郑?罄粗鸾ザ?疲?酱呵镏衅谇ń?希?浇?F牍?墙?蘸笠嶂凶钋看蟮囊恢В?秸焦?衅冢??锸纤?穑?铀锓稚??幸砸蛭?鲜瞧胧希?蛞孕瘴?鲜墙?稀=?盏睦?吩?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多年。

外族基因的融入:

另支姜姓出自外族的改姓。进入汉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华北。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姜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南北朝梁国的武兴姜氏为氐族大姓;北魏的雍州蜀族也有姜姓;北宋吐谷浑部中的羌人中也有姜姓;清朝满洲人有姜姓,世居沈阳,其先来自汉民,入旗满化,清朝中逐渐又汉化成为东北地区的姜姓汉族,另有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集体改姓姜氏。因此,当代汉族姜姓的成分中由外族加入的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了原炎帝后裔姜姓的数量。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融入外族成分最多的姓氏之一。

历史上姜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甘肃和山东地区。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迂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姜姓望族。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重心仍在陕西和山东。唐宋时姜姓进入闽粤地区。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异军突起。最终形成西部四川、东部山东、东北三大块姜姓聚集区。

宋朝时期,姜姓大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河南、广东,这四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姜姓总人口的43%。全国形成豫、苏浙、广东三大块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姜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7%,为明朝第七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姜姓人口增长远远超过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这三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陕西、福建、江西,这三省的姜姓又集中了19%。浙江省的姜姓人口约占姜姓总人口的26%,为姜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姜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姜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全国形成了浙苏、山东两大块姜姓聚集中心。

当代姜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姜姓的人口已达到46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姜姓人口由25余万增到了460多万,增长了18倍多,姜姓人口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姜姓人口呈直线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六省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南、河北、浙江,这五省的姜姓又集中了22%。山东是姜姓第一大省,约占姜姓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豫、东北三省两块姜姓聚集地区。在600年期间,姜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而且向东北的移民成为重要的流向。

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50)表明: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山东东部,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7%,居住了大约43%的姜姓人群。在山东大部、河北东部、京津、豫鄂大部、皖苏浙、湘赣闽北部、广西北段、贵州、四川西部、重庆东南、甘肃西南、青海东南,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9%—0.5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9%,居住了大约35%的姜姓人群。

姜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姜姓的郡望主要是天水。姜姓的重要的堂号有稼穑、渭滨。“稼穑”堂号典出神农。传说神农氏教民种庄稼,种庄稼古称稼穑,神农氏以姜为姓,为怀念神农的功德,故以此为堂号。“渭滨”堂号典出姜子牙。商末,姜子牙胸怀大志隐居于渭河边上,垂钩钓鱼,等待英主。周文王遍访贤良,在渭河边上遇到了姜子牙,并请他担任宰相,姜子牙助周灭商,开创了周家八百年基业,后人为此以渭滨为堂号。

楹联重要的姜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孝征跃鲤;迹溷牧羊。

平江保障;白石清歌。

出郊祀襟,帝妃履武;永巷待罪,周后称贤。

孤忠天植,缵茂绩于伏龙;大孝神侔,幻奇灵于跃鲤。

天序有伦,自昔一衾常棣乐;水源在渭,于今远派竹林香。

家训格言姜宸英,清浙江慈溪人,工诗能文,精书法,尤其妙行草书。70岁高龄时考上进士,官授编修和顺天考官。他以自身的经历和毅力要求子女,会学习,持久学习,到老还得学习。其《与子侄论读书》一文是最有代表性的,他强调:“读书不须务多,但严立课程,勿使作辍,则日积月累所蓄自富,且可不致遗忘。”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姜姓历代名人119名,占总名人数的0.2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二位;姜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15%,排在并列第一百一十五位;姜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8%,排在并列第七十一位;姜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27%,排在第七十四位。

历史上姜姓的重要人物有:西周大臣、齐国始祖姜尚(姜子牙);三国蜀汉大将军姜维;唐朝宰相姜公辅、姜恪;南宋词人兼音乐家姜夔,名将姜才;明朝画家姜立纲;清朝文学家姜宸英;当代化学工程学家姜圣阶,中医学家姜春华,语言学家姜亮夫,出版家兼翻译家姜椿芳。

姜姓血型:

姜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2.3%,A型占28.6%,B型占29.8%,AB型占9.3%。

甲骨文里,羌和姜都是画的一个在放羊的人,只不过,羌是一个男人,姜是一个女人。有没有发现,羌,姜,羊,美,上半边都是一样的,都是从游牧民族发展出来的

“男羌为羌,女羌为姜”是什么意思?

黄帝和炎帝发生冲突,结果黄帝部落获胜,失败的炎帝部落向西而去,炎帝姓姜,而在远古时期羌姜是不分的,人们推断这或许就是羌族的起源。最初人们对羌人的理解是,羌人是西方的牧羊人。后来,更进一步的解释是,甲骨文中的“羌”人头戴羊角的形象,“羊”、“人”二字的组合。人们认为,母系氏族时人们多用姜,象征掌权的是女人,而到了父系社会时,男人掌权了,自然就用的是“儿”,也就出现了羌。这就是男人为羌,女人为姜的来历。
你在男人和女人还是有区别的,他们的爱好不一样,生活节奏和规律也是不一样的,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就存在这样的区别,还是可以理解。
羌族和汉族同根同源,羌是牧羊男,姜是牧羊女。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炎帝就是姜姓,和羌族本是一家。

姜姓的来源介绍

姜姓的来源介绍

  姜姓的来源介绍,姜姓是一个很常见的姓氏,而且姜姓的历史是很悠久的,姜姓出自神农氏,为上古八大姓之一,它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接下来我为大家带来姜姓的来源介绍!

  姜姓的来源介绍1

  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

  秦汉时,姜姓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广泛分布于中、朝、韩、菲、泰和印尼等国。

   姜姓的由来

   起源一

  姜姓出自神农氏。相传少典娶有蟜氏女生炎帝,号烈山氏,亦即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

  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朝末,其后裔吕尙,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封于齐,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

  夏商以来,炎帝的姜姓后裔在西周初有齐、吕、许、申等十几国。因姜姓源自西北高原,留于陕西宝鸡、陇县一带入戎狄的史称姜戎,后来逐渐东移,到春秋中期迁晋南,附晋。

  齐国是姜姓后裔中最强大的一支,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因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多年。

   起源二

  源于烈山氏,出自炎帝神农氏出生地姜水,属于以居邑名为姓。任姒,少典正妃,名女登(癸),感神龙首尔生炎帝。

  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才从封地为姓。战国时期,姜姓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到各地,有姓吕姓者,也有姓姜姓者。

   起源三

  源于"癸"。癸+女=姜。"姜"姓本意女癸所生,女癸之后代(有些史籍误作"女登",当为"女癸")。有人皇部落,居任,任有女癸。女癸,嫁给帝,其所生子皆赐姓曰"姜"。癸+女=姜。

  女癸享大鼎祭祀,庙号"母癸"。姜姓后人绝大部分都是女癸之后。另据甲骨文字义,姜是癸女合体字,即癸女所生之意。

  癸+女=姜。壬娶女丁,产生了皇,皇族逐渐强大,又产生了帝族(戊娶癸)。女癸嫁给帝,所生的后代就是姜姓。

   起源四

  出自外族的改姓。进入汉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政权更迭频繁,中原百姓南逃,外族入居华北。

  外族基因流入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姜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南北朝梁国的武兴姜氏为氐族大姓;北魏的雍州蜀族也有姜姓;北宋吐谷浑部中的羌人中也有姜姓;

  清朝满洲人有姜姓,世居沈阳,其先来自汉民,入旗满化,清朝中逐渐又汉化成为东北地区的姜姓汉族,另有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集体改姓姜氏。

  因此,当代汉族姜姓的成分中由外族加入的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了原炎帝后裔姜姓的数量。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融入外族成分最多的姓氏之一。

   姜姓的迁徙分布

  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辅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吕,建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续炎帝香火。炎帝部分子孙,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易为其他姓氏,姑且不论。

  夏商以来,姜姓,分为齐、许、申、甫四国,世显诸侯,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一支,为姜姓,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炎帝出生的姜水,姜姓的发源地,姜姓得姓则是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商朝东伯候姜桓楚之子姜文焕,因姜皇后被杀害,然北方冀州侯苏护仍听命于商朝,北伯候崇侯虎因至死效忠商朝国王,不与东伯侯联合,被周人典籍所贬低,今北伯候崇侯虎商朝大将的评价仍沿用周人的说法,被称为"告密者"。

  今所遂联合西伯伯侯,推翻商朝,南伯侯未知。东伯候后裔姜尚(今山东日照人)建立的齐国,表明姜姓又发源于山东淄博一带,田和灭齐后,姜子牙的后代子孙散居各地。

  金学孟曰:"其中一支西迁甘,史误为姜戎,其实为中原炎帝部落后裔"。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潘承祥语)"。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

  "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

  和封底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吕为姓。

  也有姜姓《左传—桓公十八年》述其事(此为《左传》中第十五项用"通"记载之事):"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

  申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

  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这些婚外恋活动,《春秋》载作"纯客观报告"状。如"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田和灭齐姜子牙后代西迁移西戎———姜戎一支,东渐入陕,公元前368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

  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西汉以前,姜姓,其后代继续东归河南等地,不断繁衍

  发展,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西汉初,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族。

  西汉为充实关中人口,时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关东大族迁至关中,姜氏望族被迫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遂世居天水(今属甘肃),又返回西戎故地,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

  东汉末、三国———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后姜氏已有徙居到今四川者,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谢洪南)。姜维降蜀后,其后裔居川。汉代到唐代,天水一直是"姜氏发展繁衍中心(姜方语)"。

  两晋南北朝时期———为避战乱,姜族纷纷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四川姜族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张友茂语)"。

  唐代,四川姜族一支,出蜀北,转汉中,入天水,继续融入姜姓发展繁衍中心地。便是蜀国北出汉中,西迁甘肃天水的那支,姜方为三国名将名臣————姜维后裔。

  其中天水姜维后裔,乃唐舒州刺史姜神翊的先人。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当是姜姓最早入闽者。

  神翊后裔,为保血脉,继续远迁蛮荒之地,发展成中派天水分支———九真姜姓,因其族人仕途而南移福建,后沿海岸线西迁广西。

  南宋末期,姜氏居河南。姜方的先人,因忽必烈军团,远征大理国,姜族一部自广西北还中原故里———河南,融进当地姜族土著居民之中。

  明洪武年间———此支系继续在豫繁衍生息,复成望族。清———其一脉,就是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其一脉,迁往海岸城市青岛等地,暂居齐鲁境内。

  其族人居小青岛,以捕鱼为生。德国侵占青岛后,将小青岛改名为"阿克那岛"。1898年夏,改名为"青岛百合",或"百合绿岛"。姜先人退出该岛,去海岸内定居。

  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侵占了青岛,地名全换成日文名称。当代,全国已形成四川西部、山东东部、东北、河南四大块姜姓聚集区。

  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

  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姜姓的来源介绍2

   姜姓的来源之桓氏

  这个相对不多,但是也很昌盛。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唐朝上元年间,经高宗李治批准,大司徒桓庭昌改为姜姓,其子孙世代称姜姓至今。

   姜姓的来源之各民族变姓

  尤以羌族最为常见,因为“羌”跟“姜”有点像,所以曾有一大批羌族改成了姜姓,这样说来,今天姜姓人有羌族血统是有可能的。

   姜姓的来源之女真族姜佳氏

  满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姓氏一一姜佳氏,改汉姓时就改为了姜姓。同时,现在的侗族、瑶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等兄弟民族里也都有姜姓。

   姜姓的历史名人

   姜尚: 字子牙。东海人。又名吕尚。是商末姜族的首领,周初齐国的始祖。

  武王伐商时为军师,立了战功,被封在齐国。他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简化政治制度,发展农业和渔业生产。使齐国成为西周的重要封国。民间称为姜太公。

   姜维: 字伯约。三国时天水冀县人。拜征西将军。诸葛亮死后,继志北伐。据传胆如斗大。

   姜夔: 南宋词人、音乐家。字扰章,号白石道人,饶州人。工诗,词尤有名,精通音乐。

   姜姓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姜姓大约有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一十位以后。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河南、广东,这四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山西、安徽、江西、江苏等省。

  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姜姓总人口的43%。全国形成豫、苏浙、广东三大块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姜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7%,为明朝第七十九位姓氏。

  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姜姓人口增长远远超过全国人口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这三省姜姓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陕西、福建、江西,这三省的.姜姓又集中了19%。

  浙江省的姜姓人口约占姜姓总人口的26%,为姜姓第一大省。全国的姜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姜姓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全国形成了浙苏、山东两大块姜姓聚集中心。

  当代姜姓的人口已达到46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7%。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姜姓人口由2 5余万增到了460多万,增长了18倍多,姜姓人口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姜姓人口呈直线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六省大约占姜姓总人口的57%。

  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湖南、河北、浙江,这五省的姜姓又集中了22%。山东是姜姓第一大省,约占姜姓总人口的11%。

  全国形成了东部鲁豫、东北三省两块姜姓聚集地区。在600年期间,姜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而且向东北的移民成为重要的流向。

  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山东东部,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7%,居住了大约43%的姜姓人群。

  在山东大部、河北东部、京津、豫鄂大部、皖苏浙、湘赣闽北部、广西北段、贵州、四川西部、重庆东南、甘肃西南、青海东南;

  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9%—0.5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9%,居住了大约35%的姜姓人群。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姜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山东。

本文标题: 姜姓真的和羌人有关系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826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能流芳千古,而洪荒小说才出现了十几年就快凉凉了民众如何看待民主
    Top